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馕怂冒 !

    曹操似笑非笑:“那奉孝以为,什么才是最终解决方案?”

    “要么让自己强大到没有对手,要么把强大的对手变成盟友……”郭嘉顿了顿,又道:“甚至主公。”

    “我能强大到没有对手吗?”

    “很难说啊,要看戏志才能不能成功。”郭嘉呲了呲牙,有些为难。“如果戏志才屠龙失败,我看天底下能杀天子的就只有他的龙了。可是真要到了那一步,只怕为他殉葬的人将以千万计。”

    曹操眨了眨眼睛,默默的点点头。过了片刻,突然说道:“我有些想我的儿子了,有一个出生之后,我还没见过呢,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了。”

    ……

    荀彧站在门口,忽然停住了脚步,侧身对随从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出去。他静静的站在那里,直到随从的脚步声消失在大门外,他才举步进了门。

    荀攸站在门侧,躬身相迎,礼节备至:“阿叔。”

    荀彧打量着荀攸,眼神一闪,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你又进步了。”

    荀攸笑笑:“因人成事,终不如阿叔自己修行得来的强。”

    荀彧的眉心微微蹙起,却没有问,走到案前坐下,又示意荀攸入座。荀攸跪坐在一旁,像在家的时候一样,麻利的将一旁的小火炉的风门找开,拨亮了火,又架上一壶水,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扁扁的琉璃瓶,瓶中装着一些细长的茶叶。

    “这是什么?”

    “蜀中的茶,按陛下的新法所制,别有风味,阿叔一定会喜欢的。”

    荀彧不动声色,静静的等着。两人沉默着,等炉上的水烧开,荀攸洗了杯子,泡了两杯茶,先送了一杯到荀彧面前,自己也端起一杯:“阿叔,请品茶。”

    荀彧将杯子凑到鼻端,嗅了嗅,点点头:“很好,淡而不浅,香而不腻,的确别有风味,有君子之德。”

    荀攸笑了:“陛下没说错,最了解你的,很可能就是你的敌人。”

    荀彧浅浅的呷了一口,面色平静:“你大老远的从长安跑来,不会是做说客吧?”

    “当然不是。”荀攸摇摇头,“我是来告诉你一个消息:戏志才可能还没死。”

    荀彧大吃一惊,手一抖,茶汤泼出少许,他的手立刻红了一片。他连忙放下茶杯,一边擦,一边问道:“戏志才遇险了吗?”

    荀攸静静的看着惊慌失措的荀彧,眼神有些复杂。他从来没看到荀彧这么慌乱过,看来荀彧这段时间情绪不太稳定,承受的压力不小。

    “戏志才找到了龙,却不是龙的对手,被龙吟所伤,冻结在冰原之上。”荀攸缓缓的放下茶杯:“陛下想问你一件事:戏志才是不是龙?”

    荀彧眼神紧缩,盯着荀攸的眼睛,一动不动。好半天,他才轻笑一声:“他就是龙,还怕别人是龙?就算戏志才是龙又如何,没有巨龙,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荀攸不为所动,直指要害:“这么说,戏志才是龙?”

    荀彧轻叹一声,眉心紧蹙:“其实……他究竟是什么,我也搞不清楚。”(未完待续)
第300章 不合格的刺客
    荀攸有些意外,迟疑了一会,只好放弃。命格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包括荀彧在内,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命格都了如指掌,就和当初有人看到麒麟却不知何物,只有孔夫子才能认出那是麒麟一样,不为常人所知的怪兽数不胜数,荀彧不知道戏志才的命格究竟是什么,也不意外。

    就连博学多才的蔡邕也不知道貂蝉的本命兽是什么,貂蝉的命格又是什么,更何况荀彧。

    “既然不知道戏志才是不是龙,可他手中有赤霄剑,如果他意外的破境,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阿叔可有备用的计划?”

    荀彧思索了良久:“看来,只有我去一趟玄冥海了。”

    荀攸眉毛一挑:“你去玄冥海?那一片冰天雪地中,你能找到戏志才?”

    “你有什么好办法?”

    “去见见陛下吧。”荀攸放缓了语气,诚恳的说道:“他不是你想象的恶龙,比起很多人来,他也许更有仁爱之心。也许,你们俩可以做个知己。”

    荀彧眼神闪烁,不置可否。

    ……

    徐晃回到洛阳的时候,徐商也带着战斧营赶到了洛阳,准备接手轘辕关的防务。

    陈留王刘协再次出城相迎,看着徐晃和他身后的俘虏,刘协震惊不已,一起出迎的百官也非常意外,就连皇甫嵩都有些不敢相信。在刘协与徐晃寒喧的时候。皇甫嵩将马超拉到一旁,仔细询问了战事的经过,威慨不已。

    “没想到应龙命居然有这样的威力。简直是闻所未闻。”

    马超笑道:“如今有徐将军镇守轘辕关,太傅也可以轻松一些了。假以时日,太傅未尝不能破境,我也非常想看看太傅的虬龙命是何等的威风。”

    皇甫嵩笑笑,没有再说什么。与意气风发的马超不同,虬龙命对他来说是负担,而不是资本。他根本没打算修炼刘辩给他的导引图谱。只是这些话。他不能对马超说,只能藏在自己心里。他看着与徐晃说得亲热的刘协。眼中闪过一丝淡淡的担忧。

    徐晃毕竟还是年轻啊,锋芒毕露,只知道一战成名天下知,却不知道功高震主的危害。

    “徐将军年轻有为。境界高明,有你镇守轘辕关,陛下放心,孤也放心,能睡个安生觉了。”刘协亲热的拉着徐晃的手臂,缓缓而行,虽然站在徐晃身边,他显然非常弱小,气势却一点也不弱。王者气象让人折服。徐晃拱着手,低着头,落后半步。亦步亦趋。“孤为你准备了庆功宴,还请将军赏光。”

    徐晃欠身道:“多谢殿下厚爱。不过能有今日之胜,一是大汉立国四百余年,人心思汉,二是陛下英明,大王仁爱。扬州军民用力,三是麾下将士敢战。不惜生死,并非是臣一人的功劳。臣食汉禄,为汉臣,理当为朝廷效死命,不值得殿下如此厚爱。”

    刘协微微一笑,拍拍徐晃的手:“酬功赏能,为政之道,就算陛下在此,想必也不会觉得这庆功宴多余。将军谦逊,朝廷之福,可是有功不赏,将来何以再立新功?徐将军,就不要推辞了。若有什么担忧,孤自会向陛下禀明,你就安心的赴宴吧。自陛下龙渊大捷以来,这可是对山东的第一场胜利啊。有了这场胜利,新年祭庙的时候,面对列代先帝,陛下和孤的脸面也有光。”

    刘协的话说到这个地步,徐晃无法再推辞,只是请求刘协让从征的一百骑士全部受赏,这才勉强受了。

    ……

    一场皆大欢喜的庆功宴之后,徐晃带着战斧营赶赴轘辕关,马超带着近卫郎和孙策、周瑜等人赶往长安。连续三天的奔驰之后,孙策等人第一次看到了长安城,看到了罘罳阙,不由得心襟摇荡。

    他们在洛阳看过朱雀阙,虽然只是残基,却依然令人瞩目,让人心生崇拜之心,可是看到罘罳阙后,朱雀阙顿时相形见绌,失去了一大半的光芒。

    马超笑嘻嘻的说道:“是不是觉得很雄伟?”

    孙策扭过头,紧紧的闭上了嘴,一言不发。周瑜却泰然自若的点点头:“的确如此,与长安城一比,洛阳城多了几分儒雅,却少了几分豪迈。”

    “哈哈,还是公瑾有见识。”马超手臂一挥,豪气干云:“你们从山东来,山东富则富矣,雅则雅矣,却少了几分大气。就拿山水来说,江淮之间的山水格局太小,哪有山西的山高,哪有山西的水清,就连天,山西的天也要高得多,蓝得多。将来有机会,你们随陛下远征塞外,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才知道什么叫天地广阔,任我驰骋。”

    孙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周瑜却是微笑着点点头,以示赞同。

    他们绕过长安城,沿着昆明渠一路来到昆明池。一直停在近卫郎肩上的大鹰振翅而起,飞向昆明池中心的建章台。时间不长,有一骑飞奔而来,在马超等人面前停住。马背上一人,朗声叫道:“陛下有诏,宣马超等人见驾。”

    马超和近卫郎们翻身下马,肃立行礼:“唯!”

    周瑜也连忙下马,孙策却有些迟疑,周瑜拉了他一把,孙策不情不愿的下了马,束手站在一旁。传诏的近卫郎不悦的看了他一眼,嘴边微微一撇,转身急驰而去。

    马超重新上马,带着孙策、周瑜来到昆明池旁。池旁停着几艘小船,马超将战马交给一个近卫郎,自己上了一艘小船,对孙策、周瑜招招手道:“你们可会操舟?”

    孙策哼了一声,大步上船,抄起船桨,轻轻一荡,船便离了岸。周瑜无奈的摇了摇头,跟着飞身上船。孙策拨动船桨,向池中心的建章台划去。看着一眼看不到的边的昆明池,孙策眼神微动,不由自主的看了周瑜一眼,正好迎上周瑜的目光。周瑜不动声色的摇了摇头,向下按了按手掌。孙策气闷,低下了头。

    小半个时辰过后,建章台在他们的眼中越来越清晰,竟是一座小岛。虽然已是冬季,岛上却绿树成荫,蓊蓊郁郁。嶙峋的怪台之间,一条羊肠小道盘山而上,山道清静,看不到什么人,只有岛的最高处,建章台四周的走廊上,才看到几个执戟而立的近卫郎。

    孙策、周瑜随马超下了船,拾级而上。孙策不住的用余光扫量四周的环境,不禁暗自心惊。在他看来,天子所居,肯定是戒备森严,就算明里看不到卫士,一定也会有许多人在隐蔽之处,可是一路走来,他运足了耳力,却没发现一个暗椿。难道真如马超所说,悟命之人在天子身边根本不稀奇,这里比他武艺高的人数不胜数,以致于他无法发现?

    孙策一阵阵不安,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刘辩的面前。

    刘辩没有戴冠,只用一块明黄色的头巾扎着发髻,一身单薄的春衫,背着手,站在台上,微风徐来,拂动发带和衣角,飘飘若仙。即使是以英俊自诩的孙策看了,也不由得一时出神。

    没想到世间居然有如此俊朗的男子。

    “你是孙策,你是周瑜?”刘辩转过头,嘴角带笑,打量着孙策和周瑜。

    孙策一愣,周瑜却有些讶然:“陛下何以知晓,是因为大鹰么?”

    刘辩摇摇头:“是因为杀气。”他走到孙策面前,上下打量着孙策,依然一脸春风化雨般的微笑:“你想杀朕,为父报仇?”

    孙策惊骇不已。他的确有这样的心思,但这样的心思并不坚定,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该这么做。一路走来,他是在观察地形,可是山道迂曲,他又做得非常隐秘,刘辩在台上,应该看不到他的小动作才怪,何以刘辩一见面就说破了他的情藏?

    难道他是在诈我,或者是想找借口杀我,以绝后患?

    刹那间,孙策想了很多,勃然变色,向后退了一步,手便伸向了腰间的刀环。周瑜大惊失色,连忙紧紧攥住了孙策的手,撩起衣摆,跪倒在地。

    “陛下,孙策少年心性,见陛下天威,一时意动,故而色变,并非有意行刺,请陛下明察。”

    周瑜虽然着急,话却说得不紧不慢,连声音都不让人觉得刺耳。刘辩看了他一眼,笑了起来:“孙策,要做刺客,就得像周瑜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才有机会近身。像你这样,怎么做刺客?”

    孙策一时无语,不该是承认刘辩说得对,还是予以否认。

    “你想为父报仇,没关系,朕可以理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朕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刘辩笑容满面,仿佛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你忍辱负重,为的就是导引图谱,朕也可以给你,看看你究竟能到什么地步,能不能成为朕的对手。在此之前,朕还可以推荐一个人给你,供你在动手之前先试试自己的本事。”

    孙策被刘辩搞糊涂了,下意识的问道:“谁?”

    “关羽啊。”刘辩忍不住笑出声来,眼神中充满了戏谑。“你要报仇,总该知道你父亲虽然是死在我的面前,却是被关羽的刀所杀吧?既然要报仇,何不一起报了?”(未完待续)
第301章 文武不均(为陆伯言盟主加更!)
    孙策哭笑不得,就连周瑜都懵了,不知道刘辩说的是真是假。

    刘辩的反应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有的预案都落了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忽然之间,二人有一种错觉,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天子,而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少年,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成了倾盖之交,刘辩主动帮他们谋划如何报仇,仿佛他根本不是孙策要复仇的对象,和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根本不怕,还有些无聊,希望孙策能给他带来一点刺激。

    孙策正在彷徨之中,忽然感觉旁边投来一束讥讽的目光,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方**岁的小儿,穿着一件得体的郎服,手里捧着一个盛有笔墨的托盘,静静的站在一旁。孙策大惑不解,怒气暗生。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孩,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是看不起我吗?

    孙策怒气冲冲的回瞪过去。

    陆逊皱了皱鼻子,不屑一顾,走到刘辩身边:“陛下,笔墨准备妥当,请陛下拟诏。”

    刘辩看到孙策的怒色,忍不住笑了:“孙策,知道他是谁吗?”

    孙策紧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他就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刘辩在案前坐在,陆逊将笔墨送了上去,又铺开空白的诏书。刘辩提笔蘸墨。一笔一画的写了起来,时间不长,便写完一份诏书。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眼皮一抬,讥诮的打量着孙策。“这封诏书是嘉奖陆康守庐江之功,朕亲笔书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耿耿忠心。”

    孙策脸色尴尬。陆康有功。是因为他无能,可他不是败在陆康的手里。而是徐晃的手里。刘辩这么做,等于当面打脸,可是他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再想到他之所以败在徐晃的手里,就是因为陆逊的求援。孙策的心情更是苦涩。

    周瑜也有些默然。当初他支持孙策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太赞同,一直按兵不动,里应外合的计划落空,以致于孙策迟迟无法攻克庐江。当时他还是有些怨恨的,现在形势倒转,周家逃过一劫,陆康受赏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从祖、从叔大概也会得到升迁。事实证明,还是他们眼光老到,看得更远。

    “酬功赏能。为政之要。惩恶扬善,为政之本。”刘辩搁下笔,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年轻,朝廷之前用人也有不当之处,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两清。即日起。尔等当谨守为臣之道,莫生叛逆之心。否则,朕的刀也是能杀人的。如果谁想试试,朕也不反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血,枉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到时候后悔晚矣。”

    孙策、周瑜悚然心惊,躬身领命。

    ……

    马超上前,奉上从孙策手中缴来的剖鲧吞刀,又将舒县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刘辩听。他是全程参与者,讲叙起来可比徐晃的奏疏详细多了。刘辩静静的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他有些惋惜的看着马超:“没能临阵破境?”

    马超不好意思的笑了一声:“山东兵不习骑兵,近卫郎又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对付他们是手到擒来,根本没什么压力,哪里能破境。陛下,臣愚昧,有一事不明,敢请陛下解惑。山东兵虽众,却疏于战阵,不堪一击,陛下若提万骑东出,破之必矣,为何按兵不动?”

    刘辩无声的笑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马超的眼里,山东兵不堪一击,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兵也是经过黄巾之乱锤炼出来的。在黄巾之乱以前,山东连这样的兵都没有。

    为什么山东拥有大量的人口,却无可用之兵?当然和光武帝的政策有关。光武帝就是要压制山东,不让他们拥有武力,因此不惜废除了都试制度。取消了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给山东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让山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也消磨了山东人的血性。

    光武帝是成功的,在黄巾起义之前,山东人在朝堂上闹得再凶,武力却一直掌握在山西人的手里。可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当三国混战之后,天下归晋,司马氏以统一天下的精兵却无法抵挡西北入侵的五胡,中原从此陆沉,只能偏安江南,祖宗陵寢俱落胡人之手,万里河山成了胡人的牧马场。

    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得到而已。他宁可暂时放弃山东,也要将西北控制在手里,就是不想看到这一幕重演,哪怕因此改变了历史,可能让他无法回到他的时代。

    “行军打仗,要消耗大量的钱财。朕现在没钱啊。”刘辩循循善诱:“你们一百骑的花销不大,朕还承担得起,可是一万骑出战,朕哪来这么多钱?再说了,一百骑可以间行而至,掩人耳目,一万骑能行吗?”

    马超恍然大悟,躬身一拜:“多谢陛下指点。”

    “孟起,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只有一身武艺是成不了大将的。”刘辩满意的看着马超,让他跟着徐晃出这一趟差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马超和刚归降时相比沉稳多了,也肯动脑子了。他现在不缺猛将,但是缺大将,他需要像皇甫嵩、张辽、徐晃这样能够坐镇一方的将才。大将不仅要能打仗,会战术,还要有战略意识,知道服从大局,统一调度,只知道冲锋陷阵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大将的。

    如今并州有张辽,河东有徐晃,凉州有皇甫嵩,在军中的力量还是平衡的。可是皇甫嵩年纪不小了,迟早会致仕退休,他需要在凉州人里找一个能接替皇甫嵩的。张绣武艺不错,但是不喜欢读书,做不了皇甫嵩的接班人,刘辩非常希望在阎行和马超之中挑一个,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他们自己是不是用心了。凉州武风很盛,可是文化根基太浅,像皇甫嵩那样知书达礼的将门世家毕竟不多。

    ……

    杨修匆匆的走上了建章台,满面倦容。身后跟着两个健卒,抬着一个箱子,箱子看起来很重,两个健卒的脸憋得通红。

    刘辩眉头一皱:“什么事?”

    “刚刚和并凉以及关中世家签订的条约。”杨修的眼中充满血丝,脸也瘦削了很多,下巴都尖了,神情中也充满了疲惫。“还有各州郡报上来的粮赋副本,臣一一清查过了,入不敷出啊。”

    刘辩目光一闪:“益州的还没报来?”

    杨修摇了摇头,眼中闪过浓浓的担忧。刘辩沉下了脸,神色变得凛冽起来。如今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州郡有限,荆州正在大战,粮赋消耗很大,能支持朝廷的很少,并凉都是有名的穷州,不仅无法给朝廷增加税赋,还要朝廷贴补,现在能指望的只有益州,益州的粮赋迟迟不到,朝廷就等于没有收入,别说大规模的战事了,就算正常的官俸都有可能出问题。

    刘焉是什么意思,他的野心还没死?

    刘辩心生怒意,却没对杨修表露,反而关心起杨修的身体来。“你也是悟命之人,怎么累成这样?是不是又连续不眠不休,夜以继日?”

    杨修苦笑道:“关中刚刚稳定,那些郡吏惶惶不安,臣也不敢大用,只好自己辛苦一点了。”

    刘辩咂了咂嘴,有些头疼。他身边的悟命之人不小,可是大多数都是武人,打仗没问题,可是让他们理政就不行了。现在政务都落在贾诩、杨修的身上,贾诩又是一个老乌龟,能不管的就不管,大量的具体事务都要由杨修负责,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文武不均,山西人质朴少文的弊端现在开始慢慢呈现出来了。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仅有将,没有相,终究还是不行的。

    “德祖,这不是一个办法。”刘辩问道:“你看,能不能在道门里挑一些识文断字的人补充到各个官署里去,充作胥吏?”

    杨修不解:“陛下不可,道门中人自私自利,一心只为苟活,不肯用心于政,他们只能自理,不能理人。陛下为什么不直接从洛阳调人?洛阳太学有三四万太学生入仕无门,陛下一纸诏书,便会有成百上千人的赶到关中,为陛下效命。”

    “太学生,那些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能有什么用?”

    杨修连连摇头:“陛下,儒家经典中的确没有什么具体的政务办法,可是儒家经典讲忠孝,讲仁义,讲廉耻,这样的读书人从政,总比那些只知道横征暴敛的酷吏好吧?再说了,太学虽然不讲刑律,可是太学生中懂刑律的却不少,以仁义之心,执刑律之政,这才是行王道的正途。”

    刘辩瞟了杨修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你的书生气又犯了吧?”

    “不然。”杨修正色道:“陛下,汉高祖得天下,陆贾曾云: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是以进《诗》《书》,又作《新语》十二篇,每进一篇,高祖未尝不称善,左右称万岁。陆贾没世,贾生继之,有攻守异势之论,有此诸贤薪火相传,休养生息,才有文景之治,才有汉武之赫赫武功。如今之势,不正如当初吗?陛下欲行王道化天下,又何必拒儒生于千里之外?”(未完待续)

    ps:恭贺书友陆伯言成为盟主,哈哈,终于有盟主了。

    ps:今天还有,老庄有债必还。
第302章 荀氏之儒(冬寒夏凉万点打赏加更)
    刘辩没有立刻答应杨修,他要仔细考虑一下。

    大汉有今天,儒门有功,但是儒门的过也不小。不是儒门中人丑恶,而是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调和,更何况现在儒门拥戴袁绍为领袖,起兵山东,分裂天下,他如何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儒门?

    如果儒门要求他禅位让贤,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先例的,如今儒门的实力更大,甚至不惜举兵造反,另立新朝。太学生也是儒门拥趸,当初起党锢之事,太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把这些人弄到长安来,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刘辩必须慎重再慎重。

    刘辩找来了主管政务的贾诩,将杨修的建议告诉了他,却没有提杨修的名字。

    贾诩听完之后,笑了笑:“陛下所虑甚是,党锢时,的确有不少太学生从中生事,与朝中大臣互为表里,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太学生都热衷于仕途。依臣看来,儒生其实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而仕,一种则是学而优也不仕。”

    “前一种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不过是做官的手段,他们当然热衷于名声,汲汲于仕途,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才呼朋引伴,互相标榜。这种人可用,只要陛下给他们富贵,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态度。”

    “至于后一种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并不关心政务,只要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做学问。他们就支持谁。这种人当然也可用,毕竟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能文明昌盛,彬彬有礼。”

    刘辩没好气的看着贾诩:“文和,说了半天,你等于什么也没说啊。”

    贾诩不解:“陛下,臣怎么没说?臣的态度很明朗啊。”

    “你的态度是很明朗。可是,汲汲于仕途的人求的是富贵。朕现在能让他们贵,却不能让他们富,他们能来么?就算来了,到时候唯利是图。迟早还会因为贪腐被杀,问题没解决,反惹了一些麻烦,说不定还会给朕带来一个杀儒的恶名。至于后一个,他们倒是没坏处,可是也没好处,朕现在捉襟见肘,哪里闲钱供养他们,装点门面?”

    贾诩躬身道:“陛下圣明。这两种人都可用,只是陛下不可用。儒门本来就是装点门面的,诸子百家中。儒门最先立派,也是他们最早游说诸侯,可是他们除了留下一些夸夸其谈的大言之外,何尝有人能强一国?鲁是儒门的发源地,可是鲁却早早的就亡了。齐有稷下学宫,亦是儒门大贤聚集之地。可是齐却坐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所谓儒门能强国之说。实属谬论。”

    刘辩很惊讶,他很少看到贾诩有这么激烈的反对儒门的。事实上,贾诩很少如此激烈的反对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提建议,但是很少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学秦,以法治国,耕战自强?”

    贾诩不置可否:“陛下,当先儒门大贤荀子到秦,可是盛赞秦国的政治的,说秦是‘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的两个弟子先后入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其后,张苍、贾谊、申公等人传荀子之学,开儒门入政之河……”

    “等等。”刘辩打断了贾诩的话,疑惑不已:“贾谊是荀子的传人?”

    “当然。”贾诩很意外于刘辩不知道这个关系。“贾谊师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曾经以李斯为师,而李斯正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贾谊是荀子的三传弟子。陛下没有读贾谊的政论吗?他的思想和荀子非常接近的,都是推崇礼法,希望以礼法治国。与李斯、韩非相比,他只是把礼提到了法之前,而非李斯、韩非重法轻礼,崇尚末智。”

    刘辩半晌无语。他也读了一些书,已经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了,没曾想儒门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么说来,荀子才是联系秦汉的人?李斯、韩非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贾谊、申公的弟子则开启大汉统一思想的征途,并最终使儒门独尊。

    荀子才是儒门的大圣人啊,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地位反不如董仲舒?

    听了刘辩的疑问,贾诩笑了:“陛下误会了,董仲舒之儒,乃是公羊春秋学,而荀子所传却是谷梁春秋之学,他们并不是一家?”

    “不是一家?”刘辩更是大惑不解:“两家都是春秋,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和今古文一样?”

    贾诩有些为难,这种学术问题,他并不擅长。“陛下,臣只知大概,具体而言,还是由荀公达来解答比较好,毕竟他才是荀子的嫡传子孙,了解的事也比臣多。臣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