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是张雷公啊。”裴潜哈哈大笑:“听说过,听说过,杨将军提起过你,说你不仅嗓门大,胃口更大,经常吃不饱。怎么样,在河内抢了一通,吃得饱么?”

    张雷公刚要说话,张燕听出了裴潜的言外之意,不由得叹了一声,喝住了张雷公。

    “裴君渡河而来,怕不是要和雷公斗嘴吧?”

    “当然。”裴潜收起了笑容,深施一礼:“潜不畏艰险,渡河而来,是奉陛下之命,看看张大帅有什么需求。”

    “某乃叛逆之人,不敢有什么需求,只想请陛下到我营中来,赦免了我等罪过。”张燕淡淡的伸手指了指帐中诸将,疲惫的笑了笑:“正如陛下在河东那样,到我营中一叙,不算过分吧?”

    “过分。”裴潜不假思索的打断了张燕:“岂止是过分,简直是大逆不道。”

    张燕的笑容僵住了。片刻之后,他冷笑一声:“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送客!”(未完待续。。)

    ps: ; ;第三更,求推荐,求月票!u
第133章 离群孤鸿
    戏志才歪歪扭扭的离开了,曹操站在巨石上,半晌没有动弹。。。

    戏志才的话像一道惊雷,撕开了他眼前的黑夜,让他看到了些许真相。

    原来袁隗根本没有破境,所谓的浩然正气不过是装出来的。袁绍虽然明悟了鸾凤命格,也一直没能破第三境,到现在为止,他还停留在第三境以外。

    那么,以此向前推,在朱雀火起之前,袁绍甚至没能破第二境,他和袁隗一样,都停留在凤仪心法的第一境里。他没有练习过凤仪,但是据常理推测,第一境通常只是基础功夫,并不能给人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充其量只是比普通人强一点而已。袁绍明悟了合格,可能还要再强一点,但是毕竟还是人,没有跨入神的境界。

    就像关羽他们,即使明悟了命格,身体的力量和度都会出一般人不少,可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导引术,他们终究只是高手,无法充分挥命格带来的益处,充其量是半神,无法跨入神的境界。

    这么说来,命格和导引术要互相配合才能挥最大的效用,缺一不可。

    想到此,曹操不由得打了个激零。袁绍明悟了命格,个人魅力已经非普通人敢想,年纪轻轻就成为天下士人的领袖,如果再让他突破了第三境,那将是什么景象?还有那只凤鸟,如果他成功的孵化出了凤鸟,还有谁能和他抗衡?

    我呢?好象什么也没有。既没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又没有好名声。更没有什么浩然正气,凤鸟么,如果不是袁绍想拉拢他,让他看了一眼,他也许到死都不会相信世上真有凤鸟这种神奇的生物。

    袁绍是儒门的领袖,而我却徘徊在儒门之外,费尽了心机,却不得其门而入。难怪荀彧只推荐戏志才来帮我,自己却不肯屈就。在他的心里,恐怕我连袁绍的一半都抵不上吧。

    曹操一时黯然。

    ……

    岭下的野牛沟中。吕布顶盔贯甲。走路虎虎生风。虽然被困在沟中无法脱身,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沮丧之色,依然是神采飞扬。

    “将军,赤兔已经喂好了。”魏续迎了上来。递上一只酒囊。

    吕布接过来。灌了一小口。在嘴里停留了片刻,这才咽了下去,又伸出舌头舔了舔嘴角的酒渍。他看了魏续一眼。扑哧一声笑道:“哭丧着脸干什么?怕死?”

    “将军,你不觉得这次败得蹊跷么?”魏续将酒囊收好,低声说道:“我们被袁军困住,贾侍中居然没有派人接应我们,他去哪儿了?会不会是他故意让我们送死?”

    “别管贾诩在想什么。”吕布沉下了脸:“现在是我们自己中了曹操的诡计,怨不得别人。想办法杀出去才是正理。我让你找向导来,你找了没有?”

    “哪里有向导,派出去的斥候不是被杀了,就是被赶回来了。这些狗贼,摆明了是不让我们冲出去。”魏续懊恼的说道:“现在人生地不熟,随身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三天过后,我们就得杀马了。”

    吕布的脸色很难看,他裹紧大氅,默默的走到一旁,坐在一块大石上。凉意透过铠甲和战袍,沁入他的皮肤,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激零。

    被困之后,他一直在忙碌,在安抚人心,一方面是他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恐慌。实际上,只有他身边最熟悉的人才知道,他现在很紧张。

    千余人被困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道周围有多少敌人,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能到,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援军。身边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三天之后,他就要杀马充饥。

    就算最后还能活着出去,他都已经败了,败在贾诩那个书生的手下。贾诩甚至没有动一根指头,只是说了几句话,就把他推入了险境。

    读书人真是歹毒啊。吕布回响着和贾诩争执的经过,不由得长叹一声。他又想起了天子临行前的交待,脸上有些烧。他现在知道了,天子那些话主要就是针对他的,他当时答应得漂亮,其实根本没有听到心里去。他一心只想着争功,然后好向天子讨赏,讨一张好弓。

    好勇斗狠,我果然只是匹夫之勇。吕布抬起头,看着黑漆漆的夜空,看着远处如星星一般的敌营篝火,暗自神伤。他想起了张辽,张辽原本只是他部下的一个将领,现在的官职也不高,只是羽林左司马。可是上次在河东,天子命他跟着牛辅前去清剿白波军的老巢,已经露出了重用之意。那时候吕布还有些不以为然,此刻细想起来,他却有些领悟了天子的用意。

    因为张辽虽勇,却不恃勇,他更愿意动脑子。

    和他差不多的还有徐晃。徐晃由一个郡吏一跃而成虎贲中郎,并不是因为他的武力有多好,而是他擅长统兵,为人谨慎。天子着意培养,假以时日,他肯定能和张辽一样成为后起之秀。

    难道我要被一辈子做个斗将?如果以后要在张辽的麾下战斗,那岂不是丢人丢到家了?

    吕布平生第一次反思自己的人生,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他静静的坐着,一直坐到了天明。

    一缕朝阳照在吕布的脸上,吕布眯起了眼睛,不动如山,眼中布满了血丝,眼神却亮得吓人。

    ……

    只用了一天时间,刘辩就率军赶到了轘辕关,贾诩等人出城相迎。一见面,贾诩就向刘辩请罪。

    “陛下,臣治军无能,致使吕布等人身陷敌阵,有负陛下重托。请陛下降罪。”

    “责任以后再说,现在先告诉我轘辕关的情况。”刘辩一边大步走进门,一边说道:“让轘辕关都尉伍玄来见我。”

    伍玄立刻赶了上去:“臣伍玄见过陛下。”

    “你就是伍玄?”刘辩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看来朕没有用错人。能守住轘辕关,你有功。”

    伍玄惭愧的说道:“陛下,若非敌将有意将轘辕关作为诱饵,臣也不能守到今日。且城侥幸未失,亦非臣一人之功劳,全赖将士们舍命搏杀。”

    “朕知道,你说的那个郭武呢,伤好了没有?”

    “他伤得太重,还不能起身。”

    刘辩转身对王越说:“你带一个太医去看看,尽快治好他。朕要将这样的勇士招入近卫营。”

    王越应了一声,转身去了。伍玄等人大喜,都为郭武感到高兴。能进入近卫营,郭武将来的仕途一片光明,升迁度要比普通人快上几倍。

    上了大堂,刘辩听贾诩和伍玄说完了当前的形势,直截了当的说道:“伍玄,你对当地的地形最熟悉,说说看,可能有哪些地方适合伏击。”

    伍玄在地图上指了几个地方。刘辩叫过杨凤:“派出你的斥候,两天之内,必须确定吕布的方位。”

    杨凤大声应喏。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太简单了,他有能高飞的鹞鹰,能够轻松打探方圆十里的地方,即使是在陌生的地形上,几百上千人的营地也无法逃过鹞鹰的眼睛。

    安排完了军事,刘辩遣散了众人,唯独留下了贾诩。

    “文和,你在怕什么?”

    贾诩看看刘辩,脸色平静:“臣担心凉州人尾大不掉,将来为朝廷之祸。”他顿了顿,又道:“陛下,凉州人粗鄙少文,勇于战斗,唯利是图,而少忠义之心。像皇甫太傅那样明事理、知进退的人太少了。如今天下板荡,凉州人因缘际会,成为陛下倚重的左膀右臂,本是凉州之幸。可若是凉州人因宠而骄,将来拥兵自重,要挟朝廷,却非朝廷之福,亦非凉州之福。臣不愿看到这一幕,所以愿学皇甫太傅,宁愿守拙。”

    刘辩一字一句的说道:“朕从无疑你之心。”

    “臣感激陛下的信任。正因为如此,臣才不敢肆意妄为。”贾诩恳切的说道:“陛下,臣生于凉州,年轻时游历,曾经到过羌地,亲见河源。浩荡大河,在源时也不过是涓涓细流,流经河套时,还是两岸百里的生命之水,可是到了青州,却已经是浊浪滔滔,患大于利。陛下,诗云:靡不有初,鲜能克终。陛下为万民之主,当为百年之后开风气,不可迷惑于眼前的得失。大汉四百年的纷争,又有哪一件是突然而至,无因之果?”

    刘辩笑了起来:“没想到你一个书生,居然还读浮屠的书。”

    “浮屠与老庄,皆是大道之象。”贾诩躬身再拜:“臣愿陛下用心兵事之余,稍微留意一下道门的经典,莫被儒门经籍限住了眼界。”

    “你还懂道门的学问?”

    “臣学问浅薄,驳杂不纯,于道门亦略有所知。”贾诩笑笑:“当然了,和蔡伯喈比起来,臣的道门学问就太浅薄了。”

    刘辩吃了一惊:“蔡邕还懂道门的学问?”

    “当然。”贾诩道:“蔡伯喈当世通儒,各门学问,无不精通。先帝当初以他为师,学的可不是儒门学问。”

    “这个老东西,果然还是不老实。”刘辩笑骂了一句:“等朕回洛阳,可要好好的再问问他。文和,说说当前的形势吧,怎么才能击退曹操等人?”

    贾诩收起了笑容:“陛下,臣觉得……这里面有点古怪。”

    “古怪?”

    贾诩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好半天才说道:“山里面……似乎有阵。”

    。(未完待续。。)

    ps:求推荐,求月票!
第136章 困龙阵
    贾诩说得不是很有把握,刘辩也不是太敢相信。

    阵法太玄乎,相信的吹上了天,不相信的斥为狗屎。正经的军事史中从来不提什么阵法,阵法只在演义或者评书之类的民间中出现,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诸葛亮的八卦阵。

    “真有阵法这回事?”刘辩疑惑的说道:“朕可没听人说过?”

    贾诩看了刘辩一眼,笑了一声:“陛下居庙堂之高,关心的是治国大略,当然不知道这些隐秘之事。阵法么,是有,不过其效用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贾诩给刘辩讲了一些关于阵法的事,刘辩听了,这才知道自己真是孤陋寡闻了。

    阵法分两种,一种是指训练士卒用的战阵,包括作战时的兵种配合。这种阵法没什么玄妙的,只要是对军事有所研究的人都了解,无非是方阵、圆阵之类。另一种阵法却有点玄乎,和望日一样,是军事学中的玄门学问,只有专门人才才掌握,传承也非常隐秘,不为人所知。

    据说,这种阵法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墨门。墨门以止战非攻为己任,经常要以武止武,以少胜多,所以对阵法的研究非常深入。二是阴阳家。阴阳家通常推算,结合阴阳五行八卦之类的数术,能利用各种地形、天气等外界因素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对方引入不利之地。

    这两派的学问,都促成了阵法的发展。同时也注定了阵法的传承非常隐秘。

    以贾诩学问的驳杂,他也只是听说过阵法,没有亲眼见识过。之所以有机会听说,是因为他的同乡前辈——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段颎在凉州与羌人作战时,帐下曾经有一个隐士,名叫樊志张,此人精通术数,熟悉阵法,曾经帮帮段颎出谋划策,平定东羌。特别是在湟中之战。如果没有他。段颎很可能就被羌人困死了。

    “吕布为人精明,嗅觉灵敏,一旦意识到危险,他就会迅速撤退。绝不会迟疑。若无阵法。几乎没有人能困住他。”贾诩皱着眉。眼神很凝重,刘辨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如此纠结。以前遇到什么事,贾诩通常都是不假思索。就能想出破解之策,像今天这样的情况绝无仅有。

    “如果说困住吕布只是个意外,那他们不攻轘辕关就显得特别可疑了。”贾诩接着说道:“伍玄虽然指挥有方,将士作战勇敢,可是典韦、关羽、孙坚三人的勇力不是普通士卒可以抵抗的。如果曹操真想攻城,轘辕关绝对撑不过三天。他们不攻,只是他们不想攻。不想攻,是因为在轘辕不利于布阵。他们的阵只能布在山里。”

    刘辩也皱起了眉头,对方的目的不是轘辕关,那会是谁?

    “臣斗胆妄测,他们的目标是陛下!”

    刘辩一怔,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看向贾诩的目光变得冷峻起来。他赞同贾诩的推测,对方布这么大一个局,目标不可能是吕布——哪怕吕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猛将——而是他这个天子。

    只有他这个正牌天子死了,大汉才算亡。袁绍不管是立刘协为天子还是自立,都不会有太大的阻碍。他不死,袁绍就无法掌控大局,甚至不敢轻易进洛阳。

    曹操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没有轻易的攻破轘辕关,兵临洛阳,而是要在嵩高山布下一个大阵,将吕布诱进去做饵,来钓他这条大鱼。杀了他,袁绍大事已定,当然不会亏待曹操等人。

    刘辩想起了戏志才,再次叫来了荀攸。荀攸听完之后,也有些紧张。

    “我不知道戏志才懂不懂阵法,但是文和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也赞成陛下小心对待。”

    “你通晓兵事,听说过阵法吗?”

    “仅仅是听说而已,没有实际接触过。”荀攸眉心紧蹙:“据说布置阵法要打破自然平衡,强行改变一地的风水,要计算的因素太多,极耗心力,一旦阵法被破,这种失衡的力量往往会反噬布阵之人,所以……非大智慧者不能布阵,不敢布阵。”

    刘辩和贾诩、荀攸讨论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他们只是从曹操等人的行动上推测可能有阵,但是究竟有没有阵,又是什么阵,他们一无所知。

    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却非常有限。

    ……

    关羽坐在一块横卧的松树上,手里握着一卷竹简。竹简暗黄,竹皮发亮,中腰系着一根已经失去颜色的丝带。

    关羽捻着丝带,手指轻柔,若有所思。

    “唉,二兄,你看,那只鹰又来了。”张飞凑了过来,指着远处天空盘旋的一个黑点,眼馋的说道:“我要是那只鹰就好了,不管什么敌人,都无法躲过我的眼睛啊。”

    关羽瞥了他一眼:“你好好的人不做,非要做个扁毛畜生?”

    张飞不以为然:“青凤不是扁毛?”

    关羽凤眼一瞪,随即又笑了,一抚长髯,老气横秋的说道:“翼德,我知道你羡慕我,我就不和你计较了。不过呢,做兄长的有一句话要劝你,这明悟命格的事一半靠天赋,一半靠修行,强求不来的。你呢,天赋不差,可是养性功夫太差了,还是要多读读书才行啊。”

    “看把你威风的。”张飞眼神复杂,嘴上却不肯服软。“你以为读了几句春秋就算儒门中人了?那些书生谁把你看在眼里?”

    “谁跟那些俗儒计较。”关羽不以为然,重新展开了竹简,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说道:“当做君子儒,莫做小人儒。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人利……”

    “我呸!”张飞辩不过关羽,愤愤不平的吐了一口浓痰。刘备走了过来,皱了皱眉头:“云长,翼德,又在斗嘴?”

    “没什么。”张飞站了起来,换上一副笑脸,说道:“兄长有何吩咐?”

    刘备抚了抚脸上的伤疤,叹了一口气:“没什么,刚从中军回来,看到戏志才,我心里有点难受。”他看了一眼关羽:“云长,非常时期,那些君子小人之类的言语先收起来,如今是天下士人反无道,正是君子忧于大道的正义之举。你总这么说,如果有人传到盟主耳中,可如何是好?你想想看,熟识的人可有戏志才一样的奇才?”

    关羽沉默不语。他知道刘备对他的言论不满是心虚。刘备一直以宗室自居,现在却附从袁绍反对朝廷,虽说是迫于利害,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心有所愧,名不正,言不顺,听不得这些义利之辨。

    “兄长,你真相信戏志才那些鬼话?”关羽呛声道:“什么困龙阵,吕布只是不熟悉地形,一时中伏而已。山地利于步战,不利骑兵,这是兵家常识,与阵法有何关联?他糊弄兄长呢,兄长不要被他诓了。”

    刘备无奈的看了关羽一眼。关羽的忠心无可挑剔,武艺、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可这脾气实在是太傲了。在他眼里,天下就没几个人是君子。自己依附袁绍,会不会也被他划入了小人一类?

    刘备转过头,看着远处的天空,幽幽的说道:“云长,话可不能这么说,汝颍之地,世家渊薮,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他们如果有什么秘密传承的学问不为世人所知,也是很正常的。比如说导引图谱,我们以前就没有听说过嘛。”

    关羽欲言又止,他知道刚才那句话又触到了刘备的心酸处。

    “兄长,这次作战立了功,我要请盟主出面,让许劭看看兄长的命格,再以相应的导引图谱为赏,助兄长明悟命格。”

    “多谢云长了。”刘备黯然神伤:“我只希望盟主攻进洛阳后能够信守诺言,立陈留王为帝,皇室与儒门和解,共建太平。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自处啊。”

    关羽和张飞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

    ……

    戏志才靠在大石上,脸色腊黄,双目紧闭,冷汗涔涔。

    曹操紧张的坐在一旁,几次欲言又止。他看了看戏志才面前的算筹,心情复杂。

    世家果然深藏不露,居然有这样神奇的阵法,而他自诩熟读兵书,对孙子兵法研究颇深,却没听说过阵法的真面目。好在这样的奇才到了他的帐下。有了戏志才的帮助,他可以建一奇功,为袁绍除去心腹之患。此战过后,他将一跃成为袁绍帐下举足轻重的大将,再也不会是无足轻重的行奋武将军。

    过了好半天,戏志才才睁开了眼睛。

    “志才,如何?”

    “两天内,昏君必来。”

    “那我们能成功吗?”

    “当然能。”戏志才强笑了一声,目光诡异的看着曹操,看得曹操心里一阵发毛,脸上的笑容也有些僵硬,讪讪的问道:“志才,有何不妥?”

    “不知是怎么回事,我耗尽心力,还是有一点算不清楚。”戏志才的目光落在算筹上:“而且,从卦相上看,你可能有一劫。”

    曹操倒吸一口冷气,面色发白,好半天才说道:“能解么?”

    “能解,不让关羽上阵即可。”戏志才揉着太阳穴,一脸的疲惫:“我总觉得……他似乎与将军相克,水火不容。此人数奇如李广,倒是百年难得一见。”

    曹操目光一闪,将信将疑。

    。(未完待续。。)u
第137章 幕后人
    曹操知道戏志才对刘关张三兄弟一直报以怀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袁绍眼下打的虽是扶立陈留王刘协,逼刘辩退位,为袁隗报仇的旗号,但是明眼人都清楚,袁绍有自立之心。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大汉气数已尽,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不论是天意还是民心,都已经明白无误的揭示了这一点。

    这几十年来天灾不断,各处都有黄龙出现,就是天意,更是民心。叛乱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并不仅仅是黄巾军的口号,更是无数人的心声。赤火生黄土原本就是一个谎言,了解五德说的人都清楚这其中真正的含义,而在背后推波助澜、蛊惑人心的正是这些人。

    既然如此,刘备的心意就让人怀疑。他一边自称是汉室之后,一边又依附袁绍,其意难测。是迫于利害不得不如此,还是别有用心,谁也不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保持警惕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除此之外,曹操还有另外一种想法。

    戏志才的态度可能是荀彧的态度,还有可能是袁绍的态度,他们不希望曹操和刘备兄弟走得太近,不希望他得到关羽这员已经破境的猛将。关羽虽然跟着刘备投入了袁绍帐下,可是他桀骜不驯,高傲自负,一直和袁绍若即若离,反倒和曹操走得很近。这次他们并肩作战,如果功成。关羽和曹操会更投契。这不是袁绍希望看到的,可能也不是荀彧希望看到的。

    曹操什么也没说。

    ……

    袁绍在大帐内来回踱着步,脸色很平静,只有嘴角微微挑起,带着一丝意味不明的笑容。

    案上放着两份紧急军报:一份来自轘辕关前的曹操,一份来自河内的张燕。

    曹操、刘备会合了孙坚,把吕布困在了嵩高山里,戏志才布下了困龙阵,要伏击刘辩。

    张燕率领十万黑山军进入河内,正在做攻击孟津的准备。他向袁绍讨要粮草军械。还要袁绍下令河内的世家支援他船只。以便渡河作战。

    接到这两份军报,袁绍很愤怒。他知道自己上当了,曹操那个看似折衷的方案其实暗藏玄机。现在两路别部都脱离了他的控制范围,如果他不做出有效的应变。他将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

    如果曹操或者张燕抢先攻入京畿。而他这个盟主坐拥十余万大军。还在荥阳关前按兵不动,到时候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如果曹操杀死了刘辩,抢先入洛阳拥立刘协。那他如何是好?

    如果张燕借他的名义在河内大肆掳掠,激起河内世家豪强的反抗,又该怎么办?

    这个提议是曹操提出的,可是真正的幕后主谋却是荀彧。荀彧通过曹操的嘴,利用曹操的野心,不动声色的夺走了他的控制权。

    他想干什么?

    颍川人想干什么?

    荀韩钟陈,荀韩附刘,却只用了三分力;钟繇在朝,据说这次在河内劝降白波贼有功,已经升任廷尉监;陈家则中庸一些,闭门不出,坐观成败,连一个人都没有派到他这儿来。

    这其中荀家心机最重,荀谌附袁,荀攸归朝,荀彧隐于幕后,自己虽然礼敬于他,却一直得不到他的效忠。原本他还觉得自己诚意不够,现在他明白了,荀彧压根儿就没想做他的臣子。

    荀彧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仅有想法,而且有手段,不动声色的就把他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逢纪、郭图走了进来,见袁绍这般模样,深施一礼,静静的站在一旁。

    “你们先看看这两份军报,看看如何是好。”

    看完军报,逢纪和郭图互相看了一眼,难得的有了共同想法。逢纪首先说道:“盟主应该急赴河内,不能让张燕毁了河内。”

    郭图接着补充道:“若能夺张燕军,则盟主的总兵力将超过二十万,天下无人可敌。”

    袁绍嘴角撇了撇,轻笑一声:“传令颜良、文丑,给黑山军的家人送点粮草去,以示慰问。”

    逢纪和郭图异口同声的说道:“盟主英明。”

    ……

    两天后,杨凤确定了吕布的方位。

    小鹅岭离轘辕关只有二十余里,是经由轘辕关通往汝颍的南道,山高林深,最容易伏兵。由小鹅岭南行不到二十里,便进入嵩高山腹地,太室山、少室山左右对峙,山涧林立,路途迂回,行军困难。特别是对骑兵来说,要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难上加难。

    可是,刘辩又不能不行动。

    不过几天时间,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袁绍亲率五万大军赶往河内,虽然人还没有到,但是其威势已经让张燕不敢轻举妄动。裴潜送来消息说,留守邺城的颜良有出兵的迹象,可能会进逼黑山军的老巢,形势对张燕非常不利,张燕有动摇的倾向。

    刘辩很清楚,一旦张燕被袁绍的阵势吓住,十万黑山军投入袁绍的阵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到时候不仅裴潜性命难保,整个洛阳也将危在旦夕。

    于今之计,只能全力以赴,抢在袁绍迫降张燕之前击退曹操等人,逼袁绍回到对峙的状态去。

    然而,该怎么做,他们却没有任何头绪。他们连有没有阵都不清楚,更不知道是什么阵,又如何去破。面对一个谜一样的对手,不仅刘辩,就连贾诩这样的智者都有些束手无策,无从下口。

    “公达,你是颍川人,又对地理熟悉,说说看,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是水。”一直保持沉默的荀攸似乎早有准备,不紧不慢的开了口。“戏志才应该已经知道我在陛下身边,在地理形势上,他没有优势可言。可是,有一个问题是我无法解决的,那就是水。”

    “嵩高山不缺水,但是眼下还是初春,山中水少,能供万人大军饮用的水源有限。”荀攸指着地图:“小鹅岭虽然有水供吕布的千余人饮用,但是不足以供应陛下的大军,而且……”他顿了顿,又道:“源头控制在戏志才手中。只要戏志才下令截断水流,吕布立刻会断水,他必须寻找新的水源才能支持下去。”

    刘辩明白了,相比于山地不利骑兵作战来说,水源更加重要。戏志才控制了水源,就掌握了主动权,他可以一步步的把吕布诱到不利之地,然后再把他诱进去。

    一旦被困在了山中缺水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