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话三国-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在攻城的时候。典韦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要登云梯。他就只能一手持戟格挡箭羽,普通的箭对他的重铠没什么伤害,可是守城弩却能轻易的射穿重铠。伍玄发现了典韦的厉害,仅有的三架守城弩全部对准典韦猛射。两次射中典韦。将他射下云梯。
现在是第三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下令鸣金收兵,明天再战。
一天的攻击。虽然没能攻破轘辕关,却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典韦的勇猛。他三次攻击,几乎以一人之力撼动了轘辕关,让人见识了破境带来的强悍战力。即使是守城弩两次射中他,也没能将他击杀,如果不是郭武舍身一扑,他今天就可能攻破轘辕关。
亲眼目睹了他攻破羊马墙之后,没有人相信还有步卒能和他面对面的厮杀,哪怕是密集布阵的步卒也不行。能对付他的只有同等境界的高手,或者是以成百上千的勇士前仆后继的攻击,直到他力竭为止。
曹操为典韦庆功,亲自为典韦解甲,查验他的伤势。在众人面前,典韦骄傲的露出他的伤口,像是展示勋章。关羽看了,心情郁闷。如果不是刘备拦着,今天怎么可能让典韦一个人露脸。步战不是他的长项,面对典韦,他也没什么胜算,可是上了阵,他的表现未必就比典韦差。
因为典韦充其量只是匹夫之勇,而他却是懂得排兵布阵的人。
刘备看出了关羽的不悦,伸手拍了拍关羽的手:“云长,来日方长,何必急在一刻。你的目标是万人敌,而不是做一个剑客。”
关羽一抚胡须,笑了:“兄长所言甚是,是我心急了。”
孙坚对程普使了个眼色,程普会意,端起酒杯,走到刘备关羽面前,赞了一声:“云长好髯口,将来必是一部罕见的美髯。”
关羽瞥他程普一眼,没说话,却也没反对。他最得意的两件事,一是他的武艺,一是他的胡须漂亮,又黑又亮。程普赞他的胡须漂亮,他很受用。
刘备长身而起,端起酒杯:“程公,我们都是幽州人,来,喝一杯,为程公寿。”
程普今年四十出头,还不够资格称公,不过他为人稳重,性情大度,再加上是幽州人,与刘备等人相识不久就成了朋友。刘备知道他是孙坚身边的亲信,对他非常客气,不称其字,而称其程公。
程普哈哈一笑:“来,喝一杯。刘将军,明天就轮到我们上阵了,刘将军可有良策教我?”
刘备谦虚的摇摇手,笑道:“程公说笑了。孙将军是百战名将,程公等人也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哪里还要我来饶舌。今日一战,曹将军功败垂成,这是天意要将首功付与孙将军啊。备乃草莽之人,哪里敢在孙将军和程公面前胡言乱语。”
“刘将军谦虚了。”程普看了关羽一眼,又道:“依我看,若不是将军谨慎持重,以云长的武艺和韬略,首功早就是刘将军的了。袁盟主派刘将军兄弟出战,真是慧眼识人啊。”
关羽听了,心中快意,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容。
曹操斜睨了正相谈甚欢的刘备、程普一眼,笑而不语。他仰着身子,对身后的戏志才说道:“志才,你看,明天孙坚能攻下轘辕关吗?”
戏志才呷了一口酒,不紧不慢的说道:“将军,攻破轘辕关不过是迟早的事,落在谁的头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攻破了轘辕关之后,你怎么应付即将到来的援军。”
曹操眉头一挑:“会这么快吗?”
“城中守将有了准备,不可能不通知皇甫嵩和卢植,也不可能不通知洛阳做好应战的准备。”戏志才一口接一口的喝着酒:“皇甫嵩面对盟主的十几万大军,不敢轻举妄动。卢植面对袁公路的压力,也不可能有余力支援轘辕关。能来的,只有天子率领的精锐步骑。”
戏志才说到这里,转头看了曹操一眼:“天子身边现在至少有吕布、张绣两员破境的大将,还有五千精骑,不是我们这一万多步卒能挡得住的。将军,如果不早做准备,攻破轘辕关之后,你能不能活着轘辕关,都是一个问题啊。”
曹操愣了一下,如梦初醒。他连忙问道:“那依志才之见,又当如何?”
“保存实力,以轘辕关为饵,诱天子入嵩高山,伏击之。”
曹操连连点头。
……
刘辩端坐在战马上,回过头,看着城门上方的“雒阳”两个篆字,摇了摇头。
这两个字刻在这里一百多年,谁会想到这居然是一个阴谋?如果不是自己灵光一闪,从丁冲、伏完等人一连串的举动中嗅到阴谋的气息,重修了朱雀阙,可真是挖了一个坑,再把自己埋了。
蔡邕是学者,他知道的阴谋也大多和学术上的阴谋有关。从蔡邕的口中,刘辩对刘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这位老刘家的不孝子孙都干了些什么事。奇才啊,几乎是一个人完成了大半个文化体系的编造。他一个人的功劳能够和其他所有的儒生相提并论,甚至和秦始皇比肩。
秦始皇只焚书,不造假。刘歆则更进一步,不仅毁书,还伪造。
刘辩对古籍没什么研究,但是他很清楚刘歆的功籍有多“伟大”。民国时代曾经掀起一阵对古书真伪的争论浪潮,听了蔡邕的介绍之后,刘辩知道,那些争论都不过是细枝末节而已,还没有触及到刘歆的核心技术。
对刘辩来说,刘歆最大的罪行就是从典籍中抹去了龙形导引图谱,就算他明悟了命格,他也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境界。
他不明白刘歆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明白了一个学者的杀伤力,也明白了什么叫自已人最可怕。作为宗室,刘歆对刘氏皇族的杀伤力超过了任何一个人,他直接割断了皇族赖以生存的命脉。和他相比,王莽以及后来的曹操之流弱爆了。
没有了退路,刘辩并没有太多的紧张。因为他知道,命格也好,导引图谱也罢,并不能决定一切。袁绍有凤卵,有导引图谱,也明悟了鸾凤命格,却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上,取得最后胜利的是曹操、刘备和孙权。
现在,曹操、刘备和孙权的老爹孙坚就在轘辕关,天意弄人,居然将这三位聚在了一起,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袁绍那个鸟人可以先放在一边,这三个眼下还很落魄,前途却不可限量的枭雄要先干掉。
“陛下!”吕布纵马而来,在刘辩面前停住,赤兔昂首长嘶,摇头摆尾,似乎在为再次出征而感到兴奋。吕布同样意气风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有再次突破的迹象。当然了,最让他高兴的还是刘辩再次让他担任先锋,驰援轘辕关。“将士们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刘辩刚要说话,远处一骑飞奔而来,冲到刘辩面前十余步,骑士翻身下马,顺势紧跑几步,在刘辩面前跪倒,双手举起一份紧急军报。
看了一眼军报上的三道朱砂,刘辩的眼神一缩。
卫观抢上一步,接过军报,查验完整性,看了一眼,脸色大变:“陛下,孟津都尉高顺急报,十万黑山军攻击孟津。”
。(未完待续。。)u
第130章 萧墙之内(周一,求推荐!)
十万黑山军攻击孟津,就算高顺再能打,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
在为孟津的得失担忧之外,刘辩更担心张燕对时局产生的影响。他和贾诩认为袁绍目前的心思不在攻打洛阳,而在吞并异已,壮大实力,荥阳的战局看起来危险,实际很安全。袁绍派曹操、刘备等人取道嵩高山攻轘辕关,而主力在荥阳却一点动静也没有,证实了他们的推测正确,接下来的战事有惊无险,击败曹操等人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张燕率领十万黑山军攻击孟津,会打破袁绍的计划。袁绍如果再按兵不动,让张燕先攻入洛阳,他这个盟主怎么面对天下人?如果他为了保住面子,不得不起攻击,那荥阳甚至整个洛阳的形势就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张燕这一手打破了当前他和袁绍之间的默契,改变了战争态势,很可能将战局引向失控。
和杨凤密谈之后,刘辩对招抚黄巾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但是张燕十万大军兵临孟津,却让他产生了疑惑。张燕这是什么意思,他想干什么?他是想搅局,把水搅浑了捞一把,还是他也认为袁绍更有希望,决定投靠袁绍,替袁绍做马前卒?
刘辩立刻让人叫来了杨凤。杨凤听到这个消息,也吓得面无人色,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刘辩摆了摆手,就在路边的长亭休息,让卫观去请荀攸、贾诩和裴潜来。
裴潜先到了。他现在是郎中。离刘辩最近。
看完军报,裴潜略作思索,立刻说道:“陛下,张燕用意不明,必须予以注意。不过,臣以为他要想在几日内攻破孟津,可能性还不大。孟津的河水虽然不如龙门、壶口湍急,河面却很宽广,十万黄巾,没有足够的船只。不可能顺利渡河。”
刘辩明白了裴潜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张燕在造势?”
“准确的说,他是在以势取利。”裴潜笑笑,对杨凤说:“杨将军离开黑山不久,应该知道黑山军的情况。他们这个新年应该过得不容易吧?想借着这个机会下来劫掠一趟以解燃眉之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杨凤很尴尬。裴潜说的是实情。黑山军现在的生活的确紧张,要不然,张燕也不会派他去河东配合郭泰劫掠。只是他被刘辩困在了河东。最后还投降了,根本没给张燕送回一粒粮食,张燕要亲自出马也就很正常了。
“文行说得有理。”贾诩和荀攸并骑而来,正好听到裴潜的话,便接上了话头。“黑山军乃是冀州黄巾的余部,和袁绍部下有血海深仇,怕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以臣看来,他们之间很难推诚以待,要想共进退,还需要一段时间。有这段时间,击退曹操等人足够了。”
刘辩松了一口气,裴潜、贾诩的分析很有道理,张燕兵临黄河,虽然看起来人多势众,可是他要想渡过黄河,攻击孟津,却不是一件易事。更重要的是,张燕没有和袁绍一笑泯恩仇的心理基础,冀州是黄巾的主战场之一,即使是张角死后,黄巾也没有停止战斗,张燕的义父张牛角就是战死在巨鹿郡廮陶。
“那以诸卿之见,当如何处置为好?”
“先派人和张燕谈判,摸清他的用意,稳住他。”贾诩轻松的笑道:“也许,袁绍比我们还要紧张呢。张燕十万大军要渡河,不论是船只还是粮草消耗,都足以让河内人叫苦连天的。”
刘辩无声的笑笑,把目光投向荀攸,直到此时此刻,荀攸都没有说一句话。自从他重归朝廷,除了除夕夜那次长谈之外,荀攸一直不怎么说话,谨守本份。
“公达,你的意见呢?”
荀攸缓缓开口:“臣以为,文和和文行说得都在理,臣只想补充一点。张燕气势汹汹而来,恐怕也是想看看陛下的态度。”他扫了杨凤一眼:“张燕与杨将军一向并称黑山军双雄,如今杨将军拜将封侯,张燕自然想知道自己在陛下心目中的位置。统大军前来,未尝没有显示一下自己实力的意思。要想稳住张燕,可能还要陛下派出足够份量的使者。”
刘辩心领神会。招降杨凤的时候,他先后派了杨修和钟繇两个名士,要和张燕谈,使者规格就不能低,否则张燕会认为轻视他。
“这样吧,文和先率领大军赶往轘辕关,朕率羽林骑去一趟孟津,看看能不能和张燕谈一谈。”
贾诩等人互相看了看,都有些惊讶:“陛下要亲自去?”
“不错。”刘辩轻笑一声:“河东招降时,朕是亲自坐镇的,现在再走一趟也没什么。孟津到轘辕不过百余里,旦夕可至。”
见刘辩坚持,贾诩等人没有再劝。刘辩随即做了分工,让贾诩统领万余步骑赶往轘辕,吕布、杨凤皆为副将,吕布将骑,杨凤将步,徐晃统虎贲郎为中军;自将羽林骑两千赶往孟津,荀攸、裴潜随行参谋,与张燕一会。
别的人,刘辩都很放心,唯独对吕布,他有点不放心。吕布心高气傲,一直以为自己是人中吕布,武艺高强,独步天下,不怎么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又以并州人领袖自居,对凉州人颇有微词,让他接受贾诩的命令,他未必肯听话。
他把吕布、杨凤、徐晃等人一起叫了过来,郑重叮嘱。
“诸卿,为将者,临阵厮杀固然重要,能否着眼于大局,却是大将与斗将的区别。朕希望你能做一个大将,不要局限于一个斗将。”
吕布有自知之明,知道刘辩这些话主要是针对他,慨然道:“陛下放心。臣等一定和文和好好配合,击退曹操、孙坚一众叛逆,解轘辕之围。”
“朕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刘辩严肃的说道:“这场战事是朝廷生死存亡之战,不是私斗。若是有人一意孤行,自行其意,误了大事,虽胜亦诛。”
吕布等人凛然心惊,躬身领命。
刘辩随即率领三百近卫郎中和两千羽林骑赶往孟津。
……
袁绍背着手,在帐内来回踱着步,脚步急促。落地有声。
最近各方面的事情太多。让他心烦意乱。凤鸟出世在即,他就像一个准备迎接新生命的父亲,又像即将面对真龙的叶公,喜忧参半。喜的是一旦凤鸟出世。他就是儒门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亲手孵化凤鸟的人。毫无疑问将成为儒门的领袖。忧的是他自己的修为一直停滞不前,不知道能不能获得凤鸟的认可,如果凤鸟弃他而去。那笑话可就闹大了。
凤鸟是神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到的。以孔子的学问道德,他也没见过几次凤鸟,更别提拥有一只凤鸟了。
他想提升自己的修为,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刘氏的龙系血脉太弱,只能给他生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对他的修为没什么帮助。他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想到中山甄家提亲。甄邯当年是王莽的亲信,是儒门内有名的龙系血脉,堪与刘氏皇室比肩。如果能从甄家得到一个佳偶,他破境有望。
许攸去了半个多月,传回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消息。
甄家五女中,幼女甄宓面相最贵,可是她年纪太小,过了年才八岁,根本不适合做他的妾。许攸转而建议为他的次子袁熙定下这门亲事,为下一代做打算。
一听这话,袁绍就听出了许攸的真实用意。他肯定早就知道甄宓,也知道甄宓年龄太小,他就是为袁熙去提亲的。这算什么事儿,我正当壮年,尚未过百,你们就忙着争嗣?
外敌未平,内斗已生,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可是让袁绍恼火的事,让他担心的内斗远不止这一件。比起尚未成年的袁熙,袁术更麻烦。
曹操要领一支别部袭击轘辕关,袁绍敷衍了他一下,象征性的拨给他三千人,再加上刘备的人马,曹操总共有万人左右。曹操出之后,袁绍才偶然从张邈口中得知典韦破境成功。看着张邈那一脸的无所谓,袁绍气得快炸了肺,对张邈颇有意见,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早点对我说?
典韦之外,袁术又给了袁绍找了个麻烦。他派来了孙坚这员白虎命的猛将。现在好,曹操手中握有孙坚、关羽、典韦三员破境成功的猛将,实力大增,足以和两到三万大军抗衡,攻破轘辕关再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彻底搞乱了袁绍的计划。
一旦曹操攻破轘辕关,进入京畿,他怎么办?进向荥阳起攻击,还是坐看曹操等人耀兵洛阳?
曹操的事还没结果,张燕又来了。
张燕率领十万黑山军出太行,进入河内郡,扬言要配合袁绍攻打孟津。他还没有一兵一卒渡河,先把河内郡给抢了。现在河内郡人人自危,怨声载道,纷纷要求袁绍出面阻止张燕。袁绍怎么阻止张燕?他请张燕来助阵,理当解决张燕的粮草供应,可是他能拿出十万人的粮草给张燕吗?
除非他脑子坏了,才会干出这种资敌的事。
直到这时候,袁绍才意识到曹操那个建议的背后深意。他非常恼火,但不是针对曹操,面是针对隐在曹操背后的荀彧。他觉得是荀彧通过曹操的手,给他挖了一个坑。
当荀攸随白波军投降天子的时候,袁绍更加肯定了荀彧的险恶用心。
他非常恼火,怒不可遏。
夫子说得对: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儒门之忧,亦如是。(未完待续。。)
ps:又到了周一,照例三更求推荐,此为第一更。
此外,求月票,老庄在月票榜上坐滑梯呢,请各位支持一下下。
推荐朋友新书《逍遥侯》,书号:2367536
推荐一本朋友的新书,已15万字,可宰。
——————
李中易,本是共和国最牛的中医权威,因车祸到了五代十国,附体在一个文不能科举、武不能提刀的废柴身上!
这时候,儿皇帝石敬塘刚刚卖掉燕云十六州不久。
后蜀国主孟昶,正在与花蕊夫人嬉戏。
南唐后主李煜,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周世宗柴荣,做梦都惦记着北伐。
北宋太祖赵匡胤,正琢磨着黄袍加身。
这是混乱的时代,却也是李中易的时代!
——————
老庄已阅,品质一流,值得一读。
书号:2367536(未完待续。。)u
第132章 杜氏
高顺说的河心沙洲就是小平津,董卓当初曾经在此渡河,奇袭王匡,一战而挫袁绍锐气,迫使他放弃了河内,移师荥阳。 章节更新最快
刘辩没有立刻应承高顺。不是高顺说得不好,这个战法的确可以让张燕有所顾忌,但是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拖住张燕,他关心的地方也不仅仅是孟津,而是整个洛阳。
他现在最关注的是轘辕关,那里有曹孙刘三个枭雄。他不能在孟津拖延太久。
刘辩找来了裴潜。裴潜的意见和刘辩差不多,高顺的战法是好,但是不宜直接采用,万一刺激了张燕,反而不美。当务之急,是先搞明白张燕在想什么。
“陛下,臣愿意去见一见张燕,摸清他的想法,然后再做定夺。”
刘辩同意了,裴潜收拾了一下,匆匆出城。
……
刘辩上了城头,远眺黄河。
黄河依然汹涌奔流,不过比起惊涛拍岸的砥柱来,这里的河水平缓多了。刘辩的印象中,黄河水浑浊暗黄,且时常断流,下游的河道经常干涸,不得不从长江调水补充。眼前的黄河还没有到那一步,不过已经成了害河。黄河的不定期改道,是山东——现在的青州最头疼的一件事。
看着黄河,刘辨一时思绪万千。这些天来,他面临着生死存关的压力,不敢有片刻放松,不是在研讨战事,就是在揣摩儒门布下的大局,难得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此刻。面对着千年后依然流淌的黄河,他忽然有一些感悟,心绪出奇的平静。
因为他知道,他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按荀攸据说,儒法之争从战国时就开始了,秦朝尚法,汉朝尊儒,都是时代的需要。百家争鸣的盛况已经远去,曾经和儒门并列的墨门已经黯淡无关。消失在历史深处。只有道门还在继续抗争,不过已呈颓势,在刘辩知道的历史中,黄巾之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门再也没有掀起过什么大浪。
法家。本来就是道门的一个支流,却接过了道门的大旗,一直坚守着阵地。不过。这个法并不是后世人以为的法制,而是王法。汉家的法,总体上来说是为王权服务的,中央集权正是法家的核心思想。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正是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说儒门学术是帝国的粘合剂,那么法家思想就是帝国的坚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让人无语的是儒法之间偏偏针锋相对,无法调和。
刘辩知道这些,是因为钟繇。颍川钟家虽然是儒门,但是世代传承的不是经术,而是法学。刘辩的学识不够,还不足以证券两者的优劣。他到这个世界四个多月,身体方面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不至于闹出礼仪的笑话,思想上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和这个时代无法合拍。
但是他可以保持沉默,静静的观察。
就在刘辨思索的时候,秦宜禄求见。刘辩有些奇怪,秦宜禄不过是高顺的主簿,以他的身份来求见又有什么事?他觉得有些好笑,吩咐让秦宜禄过来。
秦宜禄受宠若惊,急趋而至,躬身道:“陛下,臣知道象为人为兽了。”
“哦?”刘辩很好奇,刚才问他,他不知道,现在他却知道了。莫非是请教了哪位高人。
“有作恶之心,则为兽,先之象是也;有向善之心,则为人,后之象是也。”
刘辩想了想,觉得这个解释虽然有点唯心主义,却也有点道理,特别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跟他们讲唯物主义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刘辩笑了笑:“谁说的?”
秦宜禄愣了一下,有些尴尬:“是臣……臣的妻子所说。”
“你的妻子?”刘辩有些诧异。据高顺说,秦宜禄是云中人,读过书,是当地少有的读书人,但是学问谈不上,也就是能读写而已。他的妻子居然有这样的见识,应该是读过一点儒经的。
“唯,臣的妻子是出自河东杜氏,其父乃是儒生,治《左传春秋》。”
刘辩一愣,忽然想起来秦宜禄的妻子是谁了。这不就是那位让关二哥念念不忘,并因此和曹操反目成仇的杜夫人嘛?还有人说,这位杜夫人就是貂婵的原型,是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人,要不然曹操也不会一见倾心,不惜对关羽这位猛将食言。
“你妻子现在何处?朕能否当面向她请教?”
秦宜禄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立刻躬身答道:“敢不从命。”
……
杜氏很快来了。她很年轻,大约二十出头,穿着很朴素的衣裙,头上戴着荆钗,没有一件值钱的首饰,但是唇红齿白,眉目如画,身体窈窕,凹凸有致,往那儿一站,就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不过,与刘辩想象中的妖冶不同,杜氏如山间清泉一般安静,即使是见到天子,她也没有乱了方寸。她谦恭的行了礼,然后静静的站在一旁。
刘辩上下打量了杜氏两眼,识相的收回了目光。这年头虽然不像明清时理学盛行那么变态,盯着女人看也是不礼貌的。他身为皇帝,身边不缺美人,没必要为了一个女子而失态。更何况经过后世的娱乐轰炸,再美的女人也不至于让他无法自拔。
天天看着志玲姊姊撕衣服的宅男,会对一个粗布衣服的古代女人不能自己吗?
在这方面来说,刘辩的见识还是有的。
“你家传《左传春秋》?”
“回陛下,是。”杜氏低着头,声音清脆。“民女祖父曾经在太学读书,后因党事被禁锢,回乡后以读书自娱。民女之父承其业,不仕官宦,以教授童蒙为生。”
“这么说来,你杜家也是诗书传家了。”刘辩笑了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关羽好象也是熟读春秋的,他对杜氏那么上心,会不会原本就认识?“有一个人,不知道你认识不认识?”
“不知陛下说的是哪一位?”
“朕在荥阳时,曾经遇到一名敌将,姓关名羽,字云长,身高九尺,面如重枣,据说也是河东人……”刘辩还没有说完,就知道自己不用说了,原本低着头的杜氏已经抬起了头,两只眼睛瞪得溜圆,殷红的小嘴微微张开,一脸的惊愕,眼中却泪水盈盈,满含惊喜。
“是长生?!”杜氏随即脸色煞白,颤声道:“陛下,他……在叛军之中?”
“长生?”刘辩想了想,好象是有这么回事,关羽原字是叫长生来着。“你认识他?”
杜氏泪如雨下,拜倒在地:“陛下,关羽乃是民女的乡人。他幼时曾随家父读书,颇得家父喜爱,后来因民女为人逼婚,他杀人远遁,数年间杳无音讯……”
听完了杜氏的哭诉,不仅刘辩很意外,秦宜禄也有些尴尬。他娶杜氏才数月,根本不知道杜氏还有这样的往事。杜氏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能听得出来,关羽和杜氏之间恐怕不止是乡人或者同门这么简单,否则以杜氏的美貌,也不至于等到二十多岁还没有出嫁。
刘辩豁然开朗,他知道下邳城下,关羽为什么那么急切的要得到杜氏,为什么曹操抢了杜氏,他会和曹操翻脸了。换了谁也不能不翻脸啊。
“关长生啊……”刘辩瞟了一眼秦宜禄,心中暗笑:“我抓住你的死穴了。”
……
裴潜走进了张燕的中军大营,看到了居中而坐的张燕。
张燕三十多数,面容黝黑清瘦,两眼有神,隐着一些血丝。他看着在长戟交叉之下缓步而来的裴潜,咧了咧嘴:“裴君好气度,不愧是河东世家子弟。”
裴潜笑了笑,很随意的拱拱手:“其实也没什么啦,你这些卫士虽然雄壮,比起陛下身边的那些虎贲郎来说,终究还是弱了一些。”裴潜回头看看那些虎背熊腰,明显与普通士卒不同的卫士:“莫非这就是黄巾力士?”
张燕嘴角微挑:“裴君好眼力。”
“唉,见面不如闻名。”裴潜失望的摩挲着手掌:“三人成虎,果不其然。”
“你说什么?”张燕身边的一名将领闻言大怒,长身而起,拔剑直指裴潜,声如闷雷:“你敢小看我黄巾力士,不想活了?”
裴潜斜睨了他一眼:“你又是哪位,好大的嗓门?”
“我是张海,人称雷公是也。”张海圆睁双目:“老子天生嗓门大,不行吗?!”
“原来是张雷公啊。”裴潜哈哈大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