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库》馆臣辑《大典》本《蛮书》,不知利用《御览》所引《南夷志》来校勘,致今本多留遗憾,这是很可惜的。此外滇南金石文字,也有可以补正今本蛮书的。如《大典》本《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石门路一段说石门路于天宝以后,路遂闭绝。至贞元十年南诏归化朝廷,发使册命,但是清溪开路又因吐蕃侵略不通,于是〃其年七月,西川节度韦皋乃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闭石门路,量行馆〃。〃闭石门路量行馆〃七字,颇难索解。现在从袁滋的刊石题名中〃署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的一句话里,可以知道今本《蛮书》的〃闭石门路,量行馆〃七字,原来应该是〃开石门路,置行馆〃,〃开〃、〃置〃二字。展转传写,讹成〃闭〃、〃量〃,如此而已。   

  不过《四库》馆臣辑校《蛮书》,虽有疏漏之处,却也煞费苦心,不应该埋没了他们的功劳。《大典》本《蛮书》原有不少错简,如今本卷四《名类》第四独锦蛮条末有五十八字,与上下文不相应,卷五《六》第五篇首有五十二字与下文无关,卷八《蛮夷风俗》第八篇末一条纪行军律令,不属风俗范围,馆臣指出这些错简应在的地方,都很有道理。所以今本《蛮书》虽藉大典而幸存,然而仍待博采唐人纪载,金石文字,以及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调查,好好的校勘和还原。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然后可以进一步谈到研究。有清三百年朴学运动中,对于西南史地的研究,实在是太寂寞了。   

  《蛮书》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共凡十卷。书内包括中古时代云南的民族、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制度,以及毗连诸番国的问题,极为复杂。每一个问题都很重要,都需要作广博的考证和研究,待各方面的学者通力分工合作,绝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完成的。本篇只算是〃喤引〃而已!   

  一九三七年九月廿六日初稿,一九五○年十一月廿一日重写一过于北京。   

  (见《周叔?  

  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页一○九……一二七,一九五一年出版。)         

←虹←桥书←吧←。  

第49节:一 引论         

  4南诏史略论   

  ……南诏史上若干问题的试探……   

  一 引论   

  南诏蒙氏之在中国历史上初露头角,大约始于公元后第七世纪左右,即唐太宗贞观初至高宗永徽之间。到了第八世纪中叶,即玄宗天宝初年,阁罗凤建国称王,声势日益浩大。南诏极盛之时,版图所及北抵今大渡河,与唐以一衣带水为界;其兵力东边达到今贵州的遵义和广西的西部;南方的今越南、泰国,西方的今缅甸,三个国家的北部,俱曾一度为南诏所征服。自第八世纪中至第九世纪末,俨然为东南亚洲一大国,虽臣服于吐蕃,实则无异于分庭抗礼,同成唐室心腹之患。唐朝末年至不得不调徐州之兵远戍桂林,以防南诏,因酿庞勋之乱。所以《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的《南诏传·赞》末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以前历史学家之重视南诏和唐朝历史的关系,于此可见。   

  清朝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有很多的贡献,而治南诏史者却寥寥可数。近二十年来,南诏的历史方始得到若干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的著作为南诏史的研究开辟了道路。①本文就南诏史上与民族、文化以及史料方面有关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意见。这些意见只是试探或假设的性质,不敢说就能阐明南诏史上的一些疑问。〃旧学商量〃,还望治西南民族史的专家予以指教。         

◇BOOK。◇欢◇迎访◇问◇  

第50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1)         

  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   

  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上有许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例如民族堆积层次问题,就是一个。以云南为例,庄开滇以前和以后,有哪些种族在云南活跃过或生活过?他们之间先后的关系又是怎样?几十年来其说不一。②又如汉唐间云南著名的豪族爨姓③,以及樊绰《蛮书》所提到的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又是些甚么种族?蛮书既然说〃六诏并乌蛮〃④,何以又不算入东西二爨之内?这些乌蛮白蛮是土著呢?还是自他处迁徙来的呢?《华阳国志》提到青羌,《蛮书》也有剑羌、大羌的名称,①这些青羌、剑羌、大羌都出见于古代云南比较偏西的地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羌、爨以及六诏究竟有无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外学者纷纷议论,至今意见不能一致。   

  这些问题之中,民族堆积层次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须待考古学人类学的工作相当地展开,才能有所决定,暂置不论。现在只就两爨、六诏、青羌、剑羌、大羌,提出个人的意见。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平定大理以后,于云南立合剌章及茶罕章两管民官,合剌、茶罕为蒙古字,义云黑、白。据伯希和、沙海昂(A。J。H。Charignon)以及罗克诸人的解释,中国史籍上的戎、爨、章三字,实即同名异译,只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已。②伯希和诸人的解释,大体上是对的。因此我们以为云南古代的民族情形有一部分是如下面所假定:   

  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六诏以及青羌、剑羌、大羌,不是云南土著,而是原来居住在陕西、甘肃、四川、西康四省之交陇山山脉一带逐渐向南迁徙的氐族和羌族。这些氐族和羌族一部分进入成都平原,后来沿着岷江流域南下,经今四川宜宾、庆符、云南昭通,以至云南安宁以东。这一支是为爨族。又一部分沿着岷山山脉以西散布于今西康省境内,其南迁以至于云南大理一带的一支,名为六诏,青羌、剑羌、大羌俱应包括在这一支之内。他们虽然都属于氐族和羌族,而同源异流,所以六诏为乌蛮,而不算入东西二爨之列。   

  兹从地名、传说、姓氏几方面来说明上面这一个假定。   

  戎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种族,极盛之时,势力达到今洛阳附近。周秦之际,戎族逐渐退到陇山山脉的中心地点今天水、武都以及四川的北部。这时候的戎族以氐、羌两族为其主要的成分。秦兴于天水附近,紧邻西戎。公元前第七世纪,秦穆公始〃东平晋乱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公元前第四世纪末,秦灭巴蜀,于是秦遂有今天水、武都以及四川北部的大部分地方。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并六国,置三十六郡,其中如上郡、北地、陇西、巴、蜀诸郡,原来都是西戎故地。汉族与西戎的冲突,至秦置三十六郡始第一次告一段落。上郡、北地、陇西、巴、蜀诸郡的建置,即是说明汉族的势力已正式进入到这些地方,而以氐、羌为中心的西戎,不得不向西向南以山岳地带为其藏身之所了。秦之辟地千里建立郡县,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后汉书·西羌传》曾纪有下列的一件事: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①   

  秦厉公之立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前半期。《后汉书》的记载说明秦虏掠羌人作为奴隶,并用相当残酷的方法迫害他们。《华阳国志·蜀志》还载有秦惠王移民巴蜀的事: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②   

  周赧王元年为公元前三一四年。秦因巴蜀戎族尚相当强大,因移秦民实边以相对抗,这种移民实边的办法,一定得挤走原来的土著,势必发生民族的迁徙。   

  秦之称霸西戎,广地千里,开辟巴蜀,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氐族和羌族的重大压迫。   

  秦、汉之际,北方民族发生变化,匈奴逐渐强大,月氏被迫西迁,氐、羌转而受匈奴的奴役,和匈奴结为联盟,对于新兴的汉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秦、汉两代都定都关中,不能听任近在肘腋的氐族和羌族威胁生存。于是乃有汉武帝开通西域断匈奴右臂,置天水以及河西四郡,以隔绝匈奴与氐,羌的交通的一系列措施。《后汉书·西羌传》有一段文字,简单扼要地说明了秦、汉两代对于氐、羌的斗争:   

  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①   

  汉武帝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是历史上第二次对于氐族和羌族的重大压迫。   

  自公元前第七世纪起到公元前第二世纪,六百年间氐族和羌族受尽了秦、汉两代残酷的压迫,但是其余种散布于关中以及秦、陇地区者仍复不少,忍无可忍,因有东汉东羌之乱,断断续续将七十年始告平定。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东羌入寇三辅,段颎应桓帝问所上书分析当时形势甚为明白。段颎上言有云:   

  计东种所余三万余落,居近塞内,路无险折,非有燕、齐、秦、赵从横之势,而久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复至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余里,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痈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①   

  自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一○年)先零羌入寇起,至桓帝元康元年,历时六十七年。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段颎受命征讨东羌,二年东羌平,计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汉朝胁下痈疽伏疾固然除去,而秦、陇之间氐族和羌族所受的灾难也就不小了。   

  永初东羌之乱历十余年,江统《徙戎论》说:〃诸戎遂炽,至于南入蜀、汉,东接赵、魏,唐突轵关,侵及河内。〃②是其时氐、羌亦有侵入蜀及汉中者。至于此后数十年间氐族和羌族有无流亡入蜀之事,虽史无明文,然试看晋惠帝时巴氐李特之随六郡流人入蜀,可以想见秦、汉以来每与氐、羌发生一次大斗争,结果必引起氐族和羌族的一次大迁移。巴氐李氏特其最著者而又见于史籍著录而已。③   

  周、秦之际,氐、羌退居于陇山山脉之中,而以天水一带古所谓秦州或陇州的地方为其中心。其地有大陇山、小陇山,又有大坂名陇坻,《辛氏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古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于九回的陇坂,倾吐了无数哀怨凄丽的诗句。①所以陇山以及陇坂九回几乎成为氐族和羌族的一个象征。汉武帝时于其地置天水郡,王莽改为填戎,明帝时改为汉阳郡,属县之一名成纪。魏、晋以后置秦州,统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六郡;巴氐李氏随六郡流人入蜀,六郡即指秦州所属的六郡而言。武都亦为氐族聚居之处,晋以后又称为南秦州②。仇池即在武都,氐族部落大帅杨腾,于汉建安中,即公元后第三世纪初,徙居仇池,魏、晋以后,其族渐强,为患陇、蜀之间,至北周末季始渐告衰微。③   

  古代自天水经汉中入四川道路甚多,最古者为金牛道,即秦惠王时入蜀之路,经今广元、剑阁、绵阳、广汉以至成都。又一为米仓关道,经今南郑、巴中、阆中、南部、三台,合于广汉,亦至成都。自武都南下有阴平道,三国时邓艾袭蜀即取此道,经江油、绵阳以至广汉,与前两道合,总汇于成都。④古代聚居于天水、武都、陇山山脉中的氐、羌民族,被迫南下进入四川,其所经行大致不出上述诸道。从这些大道上的古代地名,还可以看出氐、羌迁徙的痕迹来。   

  在米仓关道上有仪陇县,置于梁时,并于其地置隆城郡,隋废郡,县改隶巴西郡。⑤仪陇县名至今未改。在阴平道上的彭县,后魏为天水郡,后改为九陇。后周置九陇郡和九陇县,唐代还有九陇村。①仪陇、九陇,都与陇山有关。因为住居陇山的氐族、羌族南迁,曾在这些地方流寓过,后人遂取仪陇、九陇等名以志过去的一段历史事实。仪陇标识着对于陇山的怀念,而九陇乃从陇坂九回得名;后魏之又以九陇为天水郡,是为与陇山有关的显明证据。九陇境内有九陇山,亦应与县名为同一来源。   

  自成都沿岷江南下有彭山县,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隋开皇时罢郡为县,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因避玄宗讳改为彭山县②。隆山、隆城,其实就是陇山、陇城。由彭山顺流而下至岷江与金沙江合流处是为宜宾。两汉置犍为郡,治僰道,即今宜宾;秦、汉以后自四川入云南多取道于此。秦时常略通五尺道,以及隋、唐时代的石门道,都是指的从宜宾过江,经今庆符、昭通以至曲靖的一条大道。三国蜀时,分犍为置朱提郡,晋朱提郡所统五县中有汉阳、南秦二县。南秦不知在何处,汉阳则在今庆符县,③汉阳、南秦原为天水、武都的别称。在四川通云南东部的大道上出现了与氐族、羌族聚居的天水、武都有关的地名,这只能与仪陇、九陇等量齐观,予以同样的解释,不然是说不通的。         

▲虹桥▲书吧▲BOOK。▲  

第51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2)         

  陇山山脉中的氐族、羌族,秦、汉以来屡次遭受压迫,于是陆续从米仓、金牛、阴平诸道进入四川。到了成都平原的一支又沿着岷江南下,经五尺道至云南东部今曲靖、昆明、安宁以至于建水一带。从沿途遗留下来的地名看,他们迁徙的路线是很清楚的。属于戎族的氐、羌到了云南以后,改称为爨,爨不过是戎族的同名异译而已。鱼豢《魏略》说氐人〃或号青氐或号白氐〃④。白氐之名特著于后世,羌亦有青羌之称;西爨白蛮之为氐族,东爨乌蛮之为羌族,其起源大概如此。大理段氏系出白蛮,因此改赵州为天水郡,改永北为成纪镇,⑤也自然可以理解了。我并且以为滇国、滇池之名也源出氐、羌,而与填戎有关。〃填〃〃滇〃音同,所谓〃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①,只是一种望文生训的傅会之辞,不足据为典要。   

  以上说的是氐族和羌族在岷山山脉东边沿着岷江南下进入云南东部称为两爨的一支,根据地名建置的沿革,追溯他们迁徙的历史。还有一部分氐族和羌族活动于岷山山脉西边今西康境内,其进入云南,居住于今大理四周的一支,是为六诏。这一支的迁徙情况,与两爨有点不同。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西南民族分布的情况是:夜郎以西为滇国,自滇以北最大的数邛都,邛都东北徙莋都最大,莋东北又数冉最大,冉东北便是白马。这些民族都属于氐族一类;散处于岷山山脉以西及金沙江的南岸。至汉武帝通西南夷始于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以邛都为越嶲郡,莋都为沈黎郡,冉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越嶲郡相当于旧宁远府境,沈黎郡相当于旧雅州境,汶山郡相当于旧茂州及杂谷厅境。而旧阶州、松潘又都包括在武都郡内。秦、汉以后开辟西南,力量都集中在巴、蜀,即岷山山脉以东的一带地方,于是巴、蜀一带的民族斗争也最厉害。《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败走武阳,为秦军所害,蜀王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逢乡白鹿不知为今何地,武阳即今彭山县,是蜀王逃亡的路线也是沿着岷山南下。而越南古代史上还有蜀王子建国称安阳王的一段历史,这里的蜀王子当即为秦张仪、司马错所灭的蜀王的后人,率其种人南奔至于越南北部,竟像后世的虬髯公自王于海外扶余一样,建国称王。②   

  秦、汉两代对付留在巴、蜀的所谓夷人,手段是异常残酷的。就像勇猛善战的板楯蛮,屡世效忠于汉,卒因〃愁苦赋役,困罹酷刑〃,于汉末屡次叛变,汉灵帝时汉中程包答灵帝问说得很清楚:   

  板楯七姓射杀白虎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善于兵战。……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箠楚,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至自颈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僭号,以图不轨。今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①   

  所以岷山山脉以东的巴、蜀地方,在秦、汉两代开边辟土的政策之下,氐、羌以及像板楯蛮一样的其他种族,如不能效法蜀王子之别寻生路,便只有与板楯蛮同其命运;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是没有第三条路的。巴、蜀地区的秦、汉殖民进行愈厉害,民族的移动也愈明显。   

  至于岷山山脉以西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一地区的居民,据《史记·西南夷传》所纪,主要的是戎族,其中包涵有氐族和羌族在内。秦时常略通五尺道以后,虽然曾在这些地方设官置吏,为时只十几年,秦灭汉兴,遂弃而不顾,尽力于蜀土的开辟。②大约到汉武帝平南越的时候,才开始经营西南夷,建置越嶲、沈黎、汶山、武都四郡。但是这些郡县的建置是很不安定的。前说到东汉历时七十年始告平定的东羌之乱,是东汉的一件大事。自武帝元鼎六年以后以至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三百三十年间东西羌以及蜀郡徼外诸夷的叛乱,总在六十次左右,即平均每五年约有一次。在这六十次左右之中,蜀郡徼外夷所谓武都、汶山、沈黎、越嶲,以及永昌诸郡蛮夷反叛的事件,就《汉书》、《后汉书》、《本纪》、《西南夷传》所纪有时次可考的而言,将近三十次,即平均每十年蜀郡徼外夷必爆发一次变乱。像安帝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的一次,〃破坏二十余县,杀长吏,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③。这些地方道路崎岖辽远,气候又复温暑毒热,转输困难,动致饥疫,所以如杜钦之流遂有〃其王侯尤不轨者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①的议论。其后蜀汉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也只在这些地方采取羁縻政策,不愿多费气力。《后汉书·西羌传》曾说到羌无弋爰剑的后人:         

虹←桥←书←吧←。←  

第52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3)         

  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戎。忍季父邛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   

  秦献公在位的时候为公元前三八四……三六二年,那就是说在公元前第四世纪以后,羌无弋爰剑的后人已逐渐分布到广汉、武都、越嶲一带,大都在岷山以西,一直到金沙江边上。《后汉书》明说牛种越嶲羌,而所谓青羌、剑羌、大羌,也应是无弋爰剑的后人。这与《史记》所说邛都、莋都、冉、白马〃昔氐类也〃的话并无冲突。古代纪载说到广汉、武都的白马种,往往称之为白马氐或白马羌,氐、羌互用。故说氐类,也应包括有羌族在内。自公元前第四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地区大概始终保持着一种汉弱彝强的形势,各民族之间亦有移动,但不如岷山山脉以东那样的激烈。这从地名方面多属氐、羌族的原来名称,汉化痕迹不甚显著一点可以看出来。《蛮书》卷二记的是山川江源,其中有一段纪金沙江,文云:   

  又有水,源出台登山,南流过嶲州,西南至会州诺赕,与东泸水合,古诺水也。源出吐蕃中节度北,谓之诺矣江,南郎部落。又东折流至寻传部落,与磨些江合。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笼川牦牛石下,故谓之牦牛河。环绕弄视川,南流过铁桥上下磨些部落,即谓之磨些江。至寻传与东泸水合。东北过会同川,总名泸水。蜀忠武侯诸葛亮伐南蛮,五月渡泸水处在弄栋城北,今谓之南泸。……又东北入戎州界,为马湖江。至开边县门与朱提江合流,戎城南门入外江。①   

  这是说的金沙江沿途异名,以及到今宜宾南门与岷江会合的情形。诺水亦即山海经里的若水。丽江拿喜族称黑为na,称大水为ibi,凉山彝族称黑为no,称大水或河为yee,故所谓若水、诺水以及诺矣江,是古代彝族对于今金沙江的一种称呼,〃若〃、〃诺〃以及诺矣江,即no…yee的对音。诺矣江之重复翻译,与现在地图上的博楚河如出一辙。古代金沙江流经磨些族境内称为磨些江,流经彝族境内又称为若水、诺水,或诺矣江,译义即是黑水。〃若〃、〃诺〃以及〃泸〃字,俱是一声之转,俱是指的一条水。②古今来对于梁州黑水的考订聚讼纷纭,如其能从氐族和羌族的语言中去求解释,也许不至于如此纷歧。③五月渡泸著于蜀汉,若水之名见于《山经》,因为氐族、羌族居此地千多年来无大变化,所以到了唐朝,犹然名从主人,保留了前代的旧称。   

  又据《魏书·地形志》,北魏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公元四四二年)于南秦州汉阳郡置兰仓县。汉代的永昌郡有兰仓水,行者苦于劳役,致有〃度兰仓为它人〃之歌。北魏往南秦州所置的兰仓县,其建置详情不得而知,而其与永昌兰仓之南北呼应,息息相关的情形,还是可想而知的。④   

  以下就传说和姓氏两方面来说明氐族、羌族和两爨以及六诏的关系。   

  关于传说,只举陇坂和九隆的两个故事,试予以解释。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因为氐族、羌族原来以陇山为其居住的中心,所以陇山以及陇坂九回几乎成为他们的一个象征,一般行役对于陇头的流水陇坂的九回,也不胜其幽怨之情。但是在岷山山脉的中部,古代邛人、莋人分界之处的邛徕山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严道有邛僰九折坂者,刘昭注引《华阳国志》曰:   

  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徕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①   

  王阳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因为讲孝道的说到为人子者不登高不履险,莫不举王阳为典型的例子。王阳故事略见《汉书·王尊传》: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53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4)         

  (尊)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徕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②   

  像这样的九折阪就是陇阪九回,邛徕山也恰巧是邛人、莋人即氐族和羌族所在之处,应该不是偶然相合。这一个故事的后面,可能隐藏有一段民族迁移的历史事实在内。   

  其次说一说九隆的故事。九隆是哀牢夷的故事,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及《华阳国志》。今举《后汉书》文如次: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点,遂共推以为王。③   

  这与〃天命玄鸟、感而生商〃,同样是一种原始的感生神话。如若把沉木化龙等等神秘的外衣剥去,九隆故事便只说明这一民族系出陇山。九隆者九陇也,与汉人姓氏之有河内、河东等郡望同一意义,并无何等神秘之处。   

  两爨以及六诏源出于氐族和羌族,从姓氏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氐族和羌族的姓氏是有不同的,其不同由于汉化之有深有浅。后汉书西羌传云:   

  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①   

  羌族氏族虽然无定,然或以父名和母姓相连起来为种号,那还是有姓氏的,不过不一定为汉式的姓氏罢了。至于氐族情形,略见《魏略》。《魏略·西戎传》云:   

  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②   

  氐族因与汉族错居,多能说汉话,也效法汉人,有汉式的姓氏。氐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比羌族要深一些,即比羌族进步一些,所以常有轻视羌族的表示。最突出的例子是苻坚拒绝姚苌要传国玺的一番话。《晋书·苻坚载记》纪此云:   

  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③   

  氐族著姓如苻(苻洪、苻坚等)、杨(杨腾、杨难当等)、李(李特等)、吕(吕光等),都是有名的豪族,此外张(氐豪张熙)、齐(齐万年等)、姜、梁也号称大姓。而赵整、赵曜、尹纬、尹详之流,或则称为西州豪族,或则佐辅氐、羌首领如苻坚、姚苌其人,我以为他们也属于氐族。苻、杨、李、吕、张、齐、姜、梁以及赵、尹,都是汉姓。羌族的姓氏不如氐族汉化之甚。姚弋仲、姚襄、姚苌、金大黑、金洛生、雷恶地、雷弱儿、彭奚念诸人,取姚、金、雷、彭为姓,而宕昌羌的梁懃,就不一定以梁为姓了。越嶲大帅有高定元李承之,也是羌族之有汉姓者。①比较起来羌族姓氏之汉化不如氐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