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第一强兵-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咭徽蟮陀铩! ∷挡患妇洌跤鹈加畋闶且恢澹淙幻凰祷埃挥幸还闪枥髌粕⒎⒊隼矗慌酝! ≈谄锉际倾等皇丈黄鸹旒>昧耍羌负醵纪耍馕簧倌杲刹皇瞧胀ń巧钦嬲拇抵械娜宋铩K淙徊恢鞘裁慈巳堑盟⒘伺侨丝隙ㄒ姑沽恕! 靶鹿苍诎。煤捅窘黄鹑ゼ曅郑窘幸掠胨嗌獭!薄
………【第五十五章 祸端起萧墙】………
“到底出了什么大事?竟然使得将军急切若此,连此间的要事都抛下了。” 被王羽扯住就走,刘备的脚步有些踉跄,但神情举止却依然从容,甚至还有余暇在言语中稍作试探。他觉得,王羽现在的行为也很异常。 刘备尚未表明来意,而两人表面上的交情还凑合,但暗地里却已经交锋数次。刘备一直没占到上风,而且冲突也未表面化,但刘备相信,对手心里应该有数。 平时交情泛泛,此时故作热络,这里面没点问题才怪呢! “此间哪里有什么要事?不过学习骑术,请教经验罢了,眼下军国之事,方是当务之急啊!”王羽的回答还是那么密不透风,合情合理,让刘备一点破绽都找不到。 “看将军的属下神情惶急,是军情有变?”刘备原本也只想着,是不是能趁王羽急怒之时,趁虚而入,本来也没报多大希望,试探既已失败,他又问起正事来。 “算是吧。”王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反问道:“玄德公来寻王羽,是否伯珪兄也收到消息了?” “正是。”刘备心中暗恨。 王羽对待其他人都很直率,只有和自己说话的时候,喜欢绕来绕去的。按说这种对话方式,自己应该更擅长,奈何对方的身份地位高自己太多,自己纵有些本领,也施展不出,实是郁闷难当。 “玄德公既无心多说,我等还是速速去见伯珪兄吧,军情如火,千万耽误不得。” 王羽的确不擅长拐弯抹角,不过,所谓近朱者赤,他一天没事就和贾诩这样的心理大师斗嘴,多少练出了点本事,尤其擅长以身份压人,无往而不利。 “……喏。”面对王羽随手扣过来的大帽子,刘备半晌无语,最后只能暗自苦笑,这次试探,又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不过,对方也高兴不了多久,因为他即将面对的,是一群身份地位更高的人,稍有差池,就会身败名裂,把先前赢的东西,全都输光! 摆脱了刘备的纠缠试探,王羽一点兴奋劲都没有,他对口舌之争本就不感兴趣,要不是刘备身份特殊,他都懒得跟对方废话。敢啰嗦?老子手下可是有大能在的,祢衡虽然还没改口称自己为主公,但俨然已经以幕僚自居了。 对刘备,王羽是以防范为主,别的不用担心,关键是赵云不能让对方抢了先。 至少在表面上,刘备行事的作风,是很符合这个时代的君子之风的,而且他还有个宗室的身份,也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尽管王羽的名声已经远在对方之上,但在赵云问题上,王羽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 人心,本来就是世上最难测算的事物。谁知道历史的惯性会不会发挥作用,让这俩人一见如故呢? 要知道,刘备有识人之明,却未必会用人。 看过白马义从的战法后,王羽已经明白,历史上的赵云,为何在投效刘备之后,只能一直担当近卫保镖,很少出来独挡一面了。 赵云精擅骑射,在刘备手下,他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刘备前半生基本都在寄人篱下,与逃亡流窜中渡过,哪里养得起骑兵?等他发达了,地盘却是荆襄、西蜀这种地方,山地河流很多,平地相对较少,根本没有骑兵发挥的余地。 所以,赵云当了大半辈子保镖,临到老来,蜀汉故将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才在孔明的第一次北伐中,捞到了个先锋的位置。 英雄无用武之地,王羽对此有过切身之痛,就算不考虑他自己的诉求,又焉能让刘备得逞,埋没英雄? 当然不! 要不是刘备和关张食同桌、寝同帐,出入皆同行,王羽都有心暗中把他给作了,彻底消除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威胁。 当然,现在刘备离成气候,形成威胁还远得很,犯不上因小失大,只要不让他识破自己的意图,抢不到先手就足够了。 眼下最紧要的,是回师酸枣! “借兵?回酸枣?”进了中军帅府,王羽劈头就是这么一句,把公孙瓒给搞糊涂了。 “鹏举,你现在回去,难道是要……你可要三思啊!夺人或许不难,你摆出强硬姿态,袁本初未必敢撕破脸动手,但这样一来,他肯定会把挑起内讧的名声推在你身上。那些名士,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某在幽州,就没少吃亏。” 公孙瓒感慨万千,王羽能听得出来,对方这话也是发自肺腑。 “是啊,鹏举,此事最好还是从长计议,公节与袁本初交情甚笃,多少也要看些情面。袁本初是个好颜面的,实在不行,送二十万斛粮食予他,再寻人居中转圜一二,将事情揭过去也就是了。你若是带兵去讨说法,事情恐怕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陶谦依然老样子,摆出了一副息事宁人的态度。 袁术对陶谦的态度很不满意,对送还粮食的提议更是不甘心,但他也只是哼哼了两声,并没象往常一样,暴跳如雷的反驳喝骂。 形势比人强,由不得他不忍耐。 王羽见状,心中也是暗叹一声,人算不如天算,饶是自己布置周密,终究还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可谁又能想得到,董卓和袁绍配合的如此默契,形势一下就急转直下了呢? 连袁术都哑火了,足见形势之恶劣。 让王羽无奈的是,这还不是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 按照先前的布置,老爹身边,留下了足够的兵力护卫。虎牢大捷之后,自己更是第一时间就遣人回报,通知老爹前来汇合。 这个计划算不上万全之策,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最佳选择了。 更稳妥的,就是出兵时就将老爹、蔡伯父父女都带在身边。这样倒是能消除来自背后的暗算,但兵凶战危,出战之前,王羽可没有十足的胜算。 他对公孙瓒等人的了解,都是从小说中得来,未必就准,何况公孙瓒在小说里本也没多少戏份,性格什么的,根本就形不成明确的概念。 万一施恩借势的计划失败,联军关前惨败,老爹、妹子都在军中,那王羽就真的要学赵云,保护一群没战斗力的人,在乱军之中杀出条血路了。 早知道,就应该提前打听一下自家的亲戚才对。王羽有些懊恼,他确实想不到,自家在洛阳居然还有亲戚!老爹明明就是个龙套啊!怎么涉及的关系这么复杂呢? 和蔡邕是好友,是何进的心腹,跟袁绍、鲍信等人是同僚,现在,又冒出来了个官任执金吾的妹夫——胡母班!而且,此人还被董卓当做议和的使者,派去了酸枣大营! 胡母班的意外出使,直接打乱了王羽的计划。 接到王羽的捷报后,王匡第一时间就动了身。接下来就是攻打洛阳的战役,对老人来说,此战意义非凡,就算不能亲自上阵,能旁观也足慰平生了。 毕竟领军的人,是自己的儿子,父子同心,勤王救国,根本没必要执着于领军不领军的问题。 到这里,王羽的计划一切顺利,他的信使比返程的袁绍到得更早,王匡这边也没耽搁。等到袁绍回营的时候,王匡一行已经在半路上了。 如果酸枣的兵马都是袁绍辖下的,可能还存在风险,他可以当机立断,率军追击。可联军就是联军,即便是盟主,也不可能令行禁止。 何况,王匡是去虎牢关助战的,袁绍也没法明目张胆的追杀,否则消息传出去,他的名声就全完了。 袁绍跟王羽的矛盾,根本没有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河内的钱粮,袁绍原本打算独吞,作为底牌,为日后做准备的。这种理由,怎么说得出口?联军现在正乏粮,他这个盟主却私下里搞小动作,怎么说也说不过去啊! 即便袁绍真的气昏了头,不顾一切的展开追杀,王羽也不担心。 护卫王匡的是泰山兵,加上投奔而来的郡兵,都是精锐,忠心耿耿,又有于禁带队。就算追兵数倍于己方,以于禁的本领,坚守一阵子肯定没问题。 酸枣距离荥阳,路途不过百里,于禁都不用派信使求援,只要点起狼烟,沿途接应的哨探就看到了。到时候,王羽只要拉上公孙瓒驰援便是,在平原地带,袁绍的兵马拿什么和白马义从抗衡? 可是,就在王匡启程的时候,洛阳的求和使者到了,正副使一共五人,其中就包括了胡母班。结果,王匡又回去了。 于禁知道王羽的顾虑,有心劝阻,可王匡的脾气也很执拗,于禁不是贾诩,口才本非他所长,又哪里劝得动? 他虽然已经是泰山兵的统领,但王匡毕竟是家主,想用强也不可能。无奈之下,于禁也只能加强护卫,同时给王羽送信了。 后来的发生的事,就是酸枣信使带来的消息了。 袁绍回营,听闻有使者到,连见都没见,看过名单之后,就下令将五人拿下囚禁,并力主尽杀之,他放出话来,谁反对,谁的立场就不坚定! 除了胡母班,其余四人分别是: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环。都是朝中大臣,和诸侯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袁绍的命令一下,众诸侯当即一片哗然, 然而,袁绍也有充分的理由。 因为他出任盟主,袁家在洛阳的数百口,已经被董卓杀了个干净。正邪不两立,这五人担任的是大汉朝的官职,拿的是汉廷的俸禄,却为国贼奔走效劳,当然要杀。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都有理由,各有立场,于是,两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 王匡挂念妹夫安危,当然没法置身事外,实际上,他是反方中,最坚定的那个。 袁绍要的就是王匡出头,他正好借故发作,趁机连王匡一起拿下,扣个人质在手里,他就可以慢慢收拾王羽了。 不过,现在正反双方还没分出高下,王匡身边的护卫也很严密,袁绍一时还下不得手。 但形势已经相当危急了,由不得王羽不急。 现在还不要紧,可是,一旦洛阳的消息传到酸枣,均势恐怕立刻就会被打破,回师是必行之策! 王羽派往洛阳的斥候回报,董卓已经放出了风声,要撤出洛阳,退往雍州! 没人比王羽更清楚,一旦董卓这个大目标消失,关东诸侯们会做出什么事来,董卓撤退,就是内讧的信号! 王羽打定了主意要回师,上述的理由能说的,都说了一遍,最后总结道:“袁绍公报私仇,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执意为难王羽。我若妥协,他也不会轻易放过我,反而会变本加厉。若父亲被当做人质,羽忠孝难两全,到时候又如何面对诸位?” 公孙瓒拂衣起身,昂然道:“鹏举言之有理,男儿立于天地间,行事原不该瞻前顾后,只消勇往直前,总能破荆斩棘,杀出条路来!也好,某便与你一同走一遭!” “某也与你同去,若非那个妾生子只顾自己出风头,叔父一家,原本也不至如此!”有了公孙瓒带头,袁术也恢复了几分精神,他咬牙切齿道:“某倒是要当面问问他,他莫非要把所有人都害死,只剩他一个,这才称心如意吗?” “那就有劳二位兄长了。”王羽也不客套,当即向二人一拱手,然后向陶谦点点头,“虎牢关就有劳陶公费心了。” “老夫自当精心守护,只是……唉。”陶谦还想劝说几句,可能说的都被王羽说完了,他哪里还说得出有力的言辞?最后,也只能长叹一声,目送几个盟友出门远去了。 国事艰难至此,好容易有了点曙光,却又祸起萧墙,这大汉朝当真没救了吗?
………【第五十六章 联营剑弩张】………
自从联军汇聚酸枣以来,酸枣城内,便呈现出了一片萧索景象。 对百姓来说,兵灾,是世间最可怕的灾难,没有之一! 绝大多数人都出城避难去了,只有那些实在无处可去的贫民,以及少数大户人家,才留在了城中。前者是无可奈何,只能盼望奇迹的出现;后者则是心里有底,无论世道怎么变化,他们都可以安然无恙,因为他们有财有势有人脉! 不过,近几天来,大户们也开始心神不定了。原因很简单,比他们更有权势人脉的五位大臣,正面临灭顶之灾,士人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免死铁券了。 如果说操刀的是董卓那种粗鄙武夫,还好理解,但这一次,要杀人的,却是同为士人的众名士们,酸枣城内的豪强,一时也是人人自危,大有兔死狐悲之意。 其实,消息原本传的没这么快,但县衙大牢里,不绝于耳的骂声,已经说明了一切。消息早就已经传播了全城,甚至扩散到了整个陈留国。 “你们这些乱臣贼子,表面衔奉王命,不敢玷辱。实则不过嫉妒董卓,意图效仿罢了,都是一丘之貉,如今更是擅囚国家大臣,意图谋害,此等之人,还敢谈什么王佐大义?” 骂的最凶的,就是胡母班。尽管这次出使,并不是以他为主,但他却是最激愤的一个。 当年他和张邈等人并称八厨,就是因为他们仗义疏财,在党锢之祸中,靠着义愤和钱财,救过不少士人,人缘极好,他自己也深以为傲。 谁想到,以朝廷的名义出使,却落得这般田地,他既羞且怒,正是气不打一处来。 被骂的狗血淋头,但王匡依然苦口婆心的劝着:“季友,你稍安勿躁,渤海只是伤心与家人惨死,一时激愤罢了,匡和诸君会努力劝说他的,你就不要火上添油了。” “激愤?董卓入朝,好歹还是奉了故大将军的命令,却不知袁本初奉的又是谁的命?三公?笑话,三公好端端就在洛阳,何时何地,将命令传达于何人?又是何时,方才到了袁本初手里?” 名士暴走起来,狂劲都差不多,胡母班的言辞倒是没有祢衡那么刻薄,但也很有点不分敌我的意思。 “袁本初无端生事,咎由自取,害了袁公一家。公节你呢?你又是奉了谁的命令,先在河内横征暴敛,暴虐害民更盛董卓,然后又屯兵渡口,剑指洛阳?你难道不知道,你的行为形同叛逆吗?洛阳军民一夕三惊,皆因你而起吗?” 他越骂越激动,最后站起身,指着王匡的鼻子喝道:“尤为可耻的是,你遣子行凶,却又处事不周,只伤了董卓一耳,未曾斩草除根,如今董卓凶焰更盛,朝野荼毒,都因你父子而起!你还有脸来劝我?还不速去,免再遭辱,伤了两家亲缘!” 王匡劝不动妹夫,只能叹口气,讪讪而退,身后,胡母班犹自叫骂不绝。 一出门,于禁就迎了上来。 “主公,您还是不要再来了,尊使心志甚坚,远非言辞所能动,反而您轻车简从而出,容易给人留下可趁之机。” 王匡摇摇头,“本初只是一时伤心,怒生恶言,并不是真的要对我怎样,不过,季友就……”说着,他又是一声长叹。 于禁沉声道:“主公放心,公子已经得信,说不定已经在回营的路上了,有公子在,一切难题都当迎刃而解。” “什么?鹏举要回来?” 王匡脸色剧变,顿足道:“他回来做什么?以他的脾气,回来只会添乱啊!而且,他回来了,虎牢关怎么办?进兵洛阳之事又当如何?因私情而废国事,这又岂是臣子所为?” “……”于禁不能答。 按照王羽事先的布置,和他一贯的风格,这次回来,八成是要大闹一场,说不定还要抢人什么的,所以,于禁已经做好了翻脸动手的准备。 不过,抢人容易,善后就麻烦了。 王匡的担忧,于禁是明白的,但他没多做考虑,那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按照主公的交代,他只要练好兵,做好保卫工作就可以了,大局战略什么的,只要信任主公,奉行不悖即可。 王匡也没指望得到答复,相处这些天,他已经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属下很熟悉了。 正如王羽所说,此人性格严谨,做事井井有条,表面上的确不出彩。可是,但凡懂些兵法之人,看过于禁练兵的成效,以及布置的营盘和警戒线,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对此,王匡也只有惊叹感慨的份儿了。 他听管家王朗说过,王羽当日挑人的时候,就是在人群里随意走了一圈,然后随手点出一人,问了个名字,结果就挑出来这么一位堪称名将之人。 是运气?还是眼光?只有变得高深莫测的儿子自己才知道,老王匡无暇深思。 实际上,若不是胡母班之事牵涉太多,后果太严重,他原本不打算再插手家事,尤其是军务。儿子做的很好,只要交给他就可以了。 可胡母班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恐怕……唉!老王匡再次叹了口气,举目希望,只见残阳如血,天空阴霾,他的心情越发的沉重了。 因为心情太过沉重,所以他并没有留意到,于禁脸上不动声色,但手却一直按在刀柄上!从手背上的浮现的青筋可以看出,他握得相当用力! 这是一个信号,接到信号的泰山兵,都打起了全副精神,手中的强弩上,虽然还没放上箭矢,但弓弦却早已张紧,随时可以进入战斗状态! 剑拔弩张! 于禁的严阵以待,并非无的放矢。 路边的一处院落中,正挤满了人。 一眼望去,尽是形容彪悍的甲兵,逢纪混在其中,显得分外瘦削。此刻,逢纪也是手握剑柄,满脸急切,一副恨不得破门而出,大开杀戒的样子。 “怎么样?有没有机会?” 他问询的对象,是个军将,后者站在墙角,借着屋檐的掩护,窥看着外面的动静。他半晌没出声,直到外面的脚步声渐远,他这才转过身来,轻轻摇了摇头。 “还是不行?”逢纪很不满的说道:“高将军,主公可是吩咐了,不要怕事情闹大,只要能拿下王匡,就算付出一定代价也在所不惜。” “元图先生,非是末将怯战,不遵从主公的命令,实在是敌人戒备森严,无隙可乘。” 那武将微一皱眉,不过还是耐心解释道:“酸枣城的城防,毕竟控制在张邈等人手上,末将的兵虽多些,但面对严阵以待的敌人,却也无法抢在张邈干涉之前,速战速决。何况,敌将虽是无名之人,但观其军容可知,他治军的本领却非同一般,仓促出战,或许反为所败亦未可知。” 说着,他一拱手:“元图先生,若是你一力承担后果,那末将便遂先生所愿,这就追击王匡如何?” 早在辅佐袁绍前,逢纪就已经是南阳有数的名士了,脾气大得很,哪里受得了一个武将的顶撞,哪怕对方说的在理也一样。 “哼!”他怒瞪了那武将一眼,冷哼一声,便拂袖而去了。 “高大哥……”周围士卒都有些担忧的看着主将,他们不知道那位元图先生到底哪里厉害,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名士确实很厉害,否则怎么会得到四世三公的袁家人的看重? 自家主将惹怒了此人,难保对方不报复,行伍出身的武将,哪怕武艺再好,又怎么当得起名士一怒? “随他去,我高览还没下作到要靠拍马奉承升官发财的地步!传令下去,收兵回营。” “喏!” …… “禀报主公,王使君已经从西门离开,跟城外的大队人马汇合,渤海兵马也收兵回营,从东门出去了。” “呼,还好,总算没动手……”张邈松开捏着眉头的手,长长出了口气,只觉身体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诸侯们原本就有诸多不和,如冰层下的暗流一般涌动着。虎牢大捷就像是一柄大锤,直接把冰面砸破,将暗流显露出来;而朝廷的使者,更是如同在烈火上浇油,一下就把联盟推向了崩溃边缘。 今天这种剑拔弩张的场景,并不是张邈第一次经历,但每次都让他心惊肉跳的。 他现在还能凭借东道主的身份,和相对雄厚的实力,让冲突双方有所顾忌。但这种对峙持续的久了,难保不发生意外,一旦打起来了,他一样无法置身事外,只能选一边加入,这才是最让他头疼的。 从本心来讲,他更愿意选择王匡这一边,他跟王匡是故交,与胡母班的交情也不浅。虽然王羽的功劳让他有些眼红,但也就是眼红而已,离反目成仇还远着呢。 对袁绍,他就是纯粹的不满了。 袁绍素有名望,他原本也是很敬重对方的,可是,袁绍打着盟主旗号办的这些事,实在让人无法信服。就算要争功,要火并,也得等打进洛阳之后啊,现在就抽后腿,算是个什么章程? 尽管如此,但他还是不希望真的内讧,这不是哪一方会赢的问题,而是一旦开始内讧,勤王大业就会中途夭折。袁绍等人都不用搞其他小动作,他们只要各回辖地,联盟就得分崩离析。 韩馥回到冀州,袁绍回到渤海,公孙瓒还敢继续逗留吗? 孔伷、刘岱回到豫州、兖州,陶谦能没有后顾之忧? 河内军也一样,上党太守张杨跟袁绍是一个鼻孔出气的,王羽再牛,他敢放任张杨在河内盘桓么? 最后,也只有袁术没什么隐忧了。 可是,袁术倚为干城的孙坚在梁县被打得全军覆灭,即便侥幸生还,想重振旗鼓也不知要等到何时了,没了孙坚,袁术还能有什么作为? 到时候,张邈这一路人马就是孤军,要么放弃,要么孤军深入。所以,有可能的话,他还是想把联盟维系住。 然而,事与愿违,好容易送走了搞不清状况的王匡,和心怀叵测的逢纪,坏消息却依然不放过张邈。 “报……主公,洛阳有信,董卓在朝会上提出了迁都之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力阻而不得,如今洛阳已经一片大乱,百姓纷纷外逃!” “什么?”张邈大惊,这个消息来得真是太不是时候了,简直就是重重推了联军一把啊! “报……主公,袁渤海升帐,召各路诸侯前往议事!” “……”张邈遍体生寒,袁绍此举,分明是要摊牌了。
………【第五十七章 拔剑即生死】………
“诸君,自会盟以来,海内汹汹,义氛高涨,天下义士,无不欢欣鼓舞!如今,董贼已然丧胆,意图西逃,这是联盟的胜利,是天下义士的胜利,是大汉朝的胜利,是诸君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辉煌的成就,必将铭刻青史,流芳百世!” 诸侯大会一开场,盟主袁绍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闻者无不精神大振。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没错。 经历了近日来的变故,张邈等人不会听不出袁绍的言外之意,无非就是弱化王羽那几场胜利,强调联盟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话倒也不错,若不是联军四面出击,分散了西凉军的兵力,王羽也无法独力取胜。即便张邈更倾向王匡一些,他同样也认可袁绍的说法。 袁绍又大肆发表了一通感言之后,开始进入正题。 “董卓若是单纯胆寒欲逃,为了免除士卒争战之苦,百姓不受兵灾,我等不是不能网开一面,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董贼凶顽,他不是自己逃,而是要挟裹朝廷和百姓一起走!妄言要迁都!我等深受国恩,怎能让贼子如意,社稷惨遭荼毒?” “不能!” “请盟主调兵遣将,进兵洛阳,擒杀国贼!” 帐下的反应十分热烈,张杨、袁遗等人都是大呼小叫,后者更是义愤填膺的请上了战。 不过,倒也不能说响应的那几位表演得太过,这话本身就有相当的煽动力。 追击逃跑的敌人,和围攻拼死抵抗的敌人,难度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打落水狗,不论打没打到,都能捞个好名声;后者是打饿狼,狼没那么容易打死不说,还可能会被反咬一口。怎么选择,自不用说。 “某以盟主的身份下令,全军出击,兵发洛阳!令前军公孙太守几位,三日内全军出关,挺进洛阳,为大军开路,不得有误!” “喏!” 果然来了!张邈与兄弟张超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骇。 全军出关西进,和西凉军拼命,把关隘留给心怀叵测的盟友,让后者捡便宜?只消公孙瓒等人还有半分神智在,他们就不会这么做。 要知道,西凉军并没有彻底失去战斗力,威风八面的孙坚全军覆没就是明证!一旦进兵不利,后路又被堵住,那公孙瓒等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此外,朝廷中出了几个败类,身在朝堂,不以匡扶社稷为念,反而屈于强权,为董贼张目,竟然在讨董形势大好的时候,来营中劝某等退兵!某意已决,出兵之前,斩此数人祭旗,以激励士气!” “且慢!” 袁绍话音未落,王匡已是急急出列,高声劝阻道:“盟主且听王匡一言,朝中诸君,实非与董贼同流合污,只是或受逼迫,或以朝廷安泰,生民安居为念,不欲神京遭受兵灾罢了。那五位都是天下名士,若就此杀之,恐伤天下士人之心,盟主爱才之名啊!” “公节此言大谬!”类似的劝言,袁绍这些天不知听过多少,哪里会放在心上?他严词反驳道:“正因为是名士,所以要格外认清是非善恶才对。若是在涉及国体的大是大非上,为天下表率的士人都含糊其事,天下人会怎么想?” 他抬起双手,高举过顶,一脸肃穆的说道:“国家大事与私人名声情谊,孰轻孰重?我袁失为国为民,已经搭上了数百口人的性命,哪里还会在乎些许身外薄名?” 袁绍能以庶子的身份,在名望上压过袁术这个嫡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仪容风度。这个时代,以貌取人的风气很重,祢衡之所以一直不受人待见,性格和他那张臭嘴固是重要因素,但长得丑这个缺陷,也是不可忽略的。 袁绍的口才也不错,配合以庄重的神情,这一番大义凛然的发言,直接将王匡驳得哑口无言。 张邈等有心打圆场的,同样打了退堂鼓。 袁绍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再劝的话,很容易把公事变成私仇。王匡有亲戚在,不得不出头,但其他人和那几位都只是有交情而已,犯不上强出头。 如果杀了那几个名士,就能维持住联盟的团结,那么,这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打圆场的退缩了,王匡势单力孤,又显得理屈词穷,袁绍的气势大涨。 用不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