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起兵以来,没有妄杀无辜。如今你们带兵前往征讨,应该理解我的用心,管束好自己的士兵,城池被攻克后,不要烧房子抢东西,不要乱杀人。如果有违犯军令的,依据军法予以处罚。如果有人纵容士兵违纪,我也要坚决惩罚决不饶恕!这时候朱元璋起兵还没有几年。   

  贴士   

  吾自起兵以来,未尝妄杀。今汝等将兵往,当体吾心,戒缉士兵: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毋赦。   

  —《明太祖实录》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常遇春、邓愈等攻克了赣州,他们谨遵朱元璋不乱杀人的教训,得到朱元璋的大力褒扬。他说:我听说仁者之师是无敌的,但怎样才能成为仁者之师呢?没有仁者之将就不能造就仁者之师。……如今,将军们打败敌人却不乱杀人,因此,捷报传来,我为将军们高兴。将军们的表现如此出色,就是当年曹彬下江南,军纪严明也不过如此。要广泛传布威德,保全生灵,我要深深地依靠将军们了。   

  贴士   

  予闻仁者之师无敌,非仁者之将不能也。今将军破敌不杀,捷至,予为将军喜。虽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兹!将军能广宣威德,保全生灵,予深有赖焉。   

  —《明通鉴》   

  但是,要让一支队伍听从命令、服从纪律谈何容易!要知道他所带的是乱民,是乌合之众。为此朱元璋采取了最残酷的手段和最严厉的措施。   

  朱元璋驭下甚严,执法果断。早在朱元璋刚刚打下婺州时,为保证军中粮食供给,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但大将胡大海的儿子首先违反了禁令。当时胡大海正在浙东前方作战,而且是朱元璋倚重的大将。都事王恺请求不要杀大海的儿子,以安胡大海的心。但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然亲手杀了胡大海之子。   

  将领赵仲中奉朱元璋之命把守安庆,陈友谅来进攻,城池被攻克,赵仲中逃回。按军法赵仲中丢失城池应该斩首。常遇春请求朱元璋原谅他,因为赵仲中也曾有功,而且正是用人之时。朱元璋不听,说:“法不行无以惩后。”竟将赵仲中处死。   

  朱元璋靠铁的手腕,打造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由能战善战的将领指挥,可以说所向无敌了。但这支军队最终要打向哪里?从红巾军里走出来的朱元璋能够把握它的方向吗?         

◇欢◇迎访◇问◇BOOK。◇  

第25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1)         

  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   

  朱元璋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麾下猛将如云,他们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然而朱元璋既不愿做一个仅仅懂得吃菜事魔的白莲教徒,也不愿做一个只会打家劫舍的草寇,他要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于是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来到他的军中。朱元璋求贤若渴,读书人希望投奔明主,自古明君贤相的例子给他们做出了榜样。王侯将相本来是无种的,一片新天地就将在他们的手中开辟。   

  读书人就是明白   

  我们再回过头去说,朱元璋收编了驴牌寨的军队以及横涧山的军队,并且将其精编成一支三万人的队伍之后,开始了独立征战的漫漫长途。   

  朱元璋带领军队离开横涧山,在经过妙山的时候,只见有很多人迎面而来,其中还有端着水、提着饭篮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迎接义军、迎接能够解救困苦的军队。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原来是由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领的乡亲们前来相迎。   

  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军队受到了如此隆重的欢迎,很受感动。   

  冯国用和冯国胜这两兄弟是什么人?   

  他们本是读书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乡里不得安全,他们便聚众武装保卫乡里。他们听说了朱元璋的事情,尽管这个人出身草野,但有胸襟、有抱负,他的军队,军容整肃,所向克捷,将来可以成就大业,所以愿意投奔他。此时朱元璋的军队经过这里,他们就和乡亲们一起来迎接了。   

  朱元璋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心里也没数。如果说以前他想做什么还是清楚的话,那么现在该做什么反而不知道了。以前,他进庙当和尚,是为了吃饭;后来回到庙里只图个稳定;投到军里是为了安全;协调关系是为了保护自己;勇敢作战是为了提拔。而现在,自己有了几万人马,要干什么?要像那些草寇一样打家劫舍吗?要像那些军阀一样占山为王吗?他的心胸一步步大了,他的眼界一步步开了。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这时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来了。他们兄弟是读书人,古往今来的书中从来就不缺乏治国的韬略和理念,书里所描绘的是另一番世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了八个字—“有德者昌,有势者强”,把它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有势了吗?有势了。他有三万人的军队,在那个乱世之中,已经完全可以做一个强者。但是强者又怎么样呢?能够发展吗?不能,还要有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所以不仅仅要有势,不仅仅要有军队,还要有德、还要有理念、还要有理想。   

  那么这理念、理想应该是什么呢?冯国用兄弟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说你要把眼光看得更远,不要只看到濠州这一小块地方。天下之大,山河无际,控扼要塞才能成就大事,以东南而论,集庆(今南京)一地虎踞龙盘,占尽形胜,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六朝帝王之都。如果你把集庆夺到手中,就可以作为你事业的根本,这是成功的第一步。你有势力了、有力量了、有基础了,成了有势之强,然后,提倡仁义,收拾人心,达到有德之昌。怎么收拾人心呢?要不贪图女色,不贪图金银玉帛,爱护百姓,给百姓带来了利益,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样做你的势力才能发展。有了势,有了德,既是强者,又是德者,这样才有足够的力量成为一支神武之师,最终平定天下。   

  当时天下是如同鼎沸啊!群雄并起,谁不想称王,不想称霸?但是能够如此把天下大势分析得明明白白,站得高、看得远,提出这样的建议的人,还从没见过。朱元璋听到这里,感到耳目一新,立刻任用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为军中参谋。   

  这是在朱元璋的队伍里最早的读书人。读书人的来到,使朱元璋的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再是一支为了饱暖,夺取财富、夺取粮食,为了生存而战斗的部队,而是一支有纪律、有理想、行仁义的队伍。   

  里中长者李善长         

→虹→桥→书→吧→。  

第26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2)         

  在朱元璋继续向滁州进军的途中,又有一位儒士来拜见朱元璋,他就是定远的李善长。我们在前面谈到朱元璋的出生时,就提到过他。他的家乡定远离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不远,应该是朱元璋的同乡。李善长在家乡被称为“里中长者”,年龄比朱元璋大十五岁。不仅年龄长,而且有智慧、有德望。   

  历史记载说,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从小就开始读书,有智谋、有心计;“习法家言”,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立国,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各种思想,比如说治国整治吏治,建立秩序要用法家;打仗要用兵,有时候提倡无为之治,那就是道家了。李善长不仅读儒家之书,而且“习法家之言”。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强化国家管理,在先秦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秦朝的李斯、东汉末年的曹操都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因为他有智计,所以“料事多中”,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很准确。这位李善长来了以后,用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向朱元璋评说天下大事。   

  他说道,“秦乱,汉高起布衣”,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从一个平民百姓开始发展,他的特点是“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一个匹夫有什么本领?如果不靠别人来帮助,他能成就大事吗?因为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所以很多人乐于为他所用。还有更重要的一条,他“不嗜杀人”,不喜欢杀人。武夫靠征战夺天下,以杀人取得胜利,最终能够成功吗?不可能。只有不嗜杀人,行仁义才能够夺取天下。所以汉高祖刘邦不嗜杀人,“五载而成帝业”,五年就成功了,建立了汉朝的天下。   

  李善长接着说,如今“元纲既紊”,元朝的政权已经瓦解了,天下分崩离析了。朱元璋您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有所作为。您朱元璋是哪里人呢?“公濠产”,你是濠州人。濠州是什么地方?离沛县不远。沛县是什么地方?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能够出这么一个帝王,这里的山川有王气。用俗话说,就是风水好。濠州离沛县不远,您也能够受到帝王之气的滋养,“公当受之”。如果您认真学习刘邦的所作所为的话,那么对您来说,“天下不足定也”,要平天下还难吗?举手之劳而已。   

  大家看到,不论是前面提到的冯国用,还是现在我们在讲说的李善长,都在鼓励朱元璋建立他的道德理想—“有德者昌,不嗜杀人,不以子女玉帛为意”。朱元璋本身也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他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有远大的理想,所以他与冯国用、李善长一拍即合。   

  朱元璋听李善长的话很顺耳,觉得非常对,就任命李善长做自己队伍当中的记室。“记室”,对于现代人来说大概不是太好理解,其实就是负责掌管笔墨文字、起草文书政令的这样一个官员,如果非安一个现代的职位的话,可以称作“秘书长”吧。   

  但朱元璋也对李善长提出了要求。他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如今群雄并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与有智慧的人一起谋事,您李善长就是有智慧的人。但是,我看到在群雄手下那些掌管文书案卷的和参与议事的人,动不动就给那些将士挑毛病,将士们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致造成失败。这些将士,如同是主帅的羽翼,羽翼没有了,主帅还能保住吗?因此群雄各个相继而亡。你应该以他们的失误为教训,务必协调与将士们的关系,以取得成功,不要学那些人的做法。李善长说,好,我听您的。朱元璋并不是单方面听李善长的,反之,他要领导李善长,当时叫做驾驭。须知,李善长比朱元璋大十五岁啊!李善长一开始就看准了朱元璋,而且是死心塌地地跟定了他。朱元璋占领了滁州,后来郭子兴也来了。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上级,郭子兴来到后,见到朱元璋的势力太大,想要削弱朱元璋,把朱元璋身边有用的人一个个调走了,后来又要把李善长调走为自己所用,可是李善长说什么也不走。他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说主帅之命不可违也。而李善长就是不走。时间长了郭子兴也就放弃了。李善长终于留在了朱元璋的身边。         

→虹→桥→书→吧→。  

第27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3)         

  李善长这些人虽说是书生,却并非书呆子,在临战中也表现了出色的智慧。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所在的滁州缺乏军粮,郭子兴听从朱元璋的建议派张天佑等夺取了和州。但元朝不甘心,派十万人进攻和州。   

  元军控制了鸡笼山等地,断绝了朱元璋的粮道,朱元璋决定率兵出击。他命令李善长留守和州,叮嘱他如元军来攻城,只要坚守等待援兵即可。朱元璋袭击鸡笼山大胜而归。当他到达和州城时,发现城门下竟也有数千名元军俘虏。原来,当朱元璋的主力出兵鸡笼山时,元军趁机突袭和州。如果元军攻占和州城,将会对朱元璋形成夹击。李善长虽然奉命留守,但他对形势早有所料。他只把留守军队的一小部分安排在城上要害之处,而把大部分精兵埋伏在城下险要处。元兵一到,只顾攻城,不料伏兵四起,结果一败涂地,除了少数逃脱以外,其余数千人都成了俘虏。朱元璋了解情况后大喜,没有想到书生也懂得兵略,他说:“先生哪里只是个文人!今天先生的用兵连久经战阵的武将也不能不佩服!”   

  李善长通晓前代典章制度,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而且,正像朱元璋所要求的,他能调和将领之间的矛盾,而且善于理财,为朱元璋筹粮筹饷,因此被朱元璋所倚重。朱元璋称他为萧何再世。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夺取了集庆(今南京)附近的太平,又有一位儒者来到朱元璋的军中。   

  这一位儒者是谁?当涂明道书院的山长—陶安。山长是指书院的首领,就是一个学院的院长,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校长。这个人也和冯家兄弟一样,带领同乡父老前来迎接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有王者风范,带着一支有战斗力、有纪律的军队,认为朱元璋将来可以平定天下之乱。于是,他向朱元璋进言。他说,“海内沸腾”,现在天下大乱,如同沸腾一般;“豪杰并争”,豪杰们群起都想夺天下。“然其意在子女玉帛”,大多数人的心里头想的是抢夺人口、抢夺女子、抢夺财产。“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并没有想平定祸乱、使百姓得到太平的志向和理想。   

  我看到朱元璋您与他们不同,是一位“明公”,“明公”您渡江以后“神武不杀”,虽然很能打仗,但并不专靠杀人取胜。现在您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军队,而且不乱杀人,所以“众心悦服”,受到大家的欢迎。如果您能够“顺人而应天”,顺乎民意、顺乎天心,“以行吊伐”,对那些个不仁义、不道德的暴君实行讨伐,“天下不足平也”,天下是不难平定的。   

  他和李善长的话如出一辙,讲的都是“行仁义,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听到这里,就提问,说道:“吾欲取金陵(元集庆,今南京)如何?”   

  陶安说,“金陵古帝王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他的意思是,金陵从来就是帝王之都啊,如果您把它夺取了,纳为您自己的地盘,然后再从金陵向四方发展,哪里不能夺取?哪里不能战胜呢?   

  朱元璋和陶安说得非常投机,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   

  我们说到这里,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心境。朱元璋听到儒者要行仁政,要以不杀为道德理念,为什么他能够听得心悦诚服,能够和儒者们一拍即合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所以他有慈悲之心,因此悲天悯人,自然考虑到不杀。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曾经经历过艰难困苦,见到过百姓的水深火热。他最初投军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那么现在,他有了一定的军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他要做什么?不是为了夺取粮食,自己过温饱的生活,而是有了进一步的理想,希望把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   

  不管怎么说,读书人的到来还是使朱元璋有了变化。儒者的介入使他的心胸进一步开阔。他们强化了朱元璋的理念,要平定天下,要济世安民。   

  朱元璋的谋士们都建议他夺取集庆(今南京)。朱元璋把夺取集庆定为下一个目标。但集庆为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集庆城池坚固,又有重兵把守,一时难以攻克。李善长建议先攻占周边城镇溧水、溧阳、句容等,使集庆陷于孤立之地,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集庆。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8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4)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集庆周围地区已被朱元璋控制。三月初,朱元璋统率诸路军马自太平水陆并进攻打集庆,经过激战,集庆被攻破。朱元璋率军入城,李善长令人到处张贴布告:“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案职业勿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勿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我为汝除之。”城中居民相互庆慰,秩序井然。根据李善长建议,集庆改名为应天府。朱元璋被将军们奉为吴国公,就把元朝的御史台府做了吴国公府。同时,在此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自任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此时,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参与决定。后来,朱元璋建立了统领军队的大都督府,令李善长兼任府司马,后又晋升他为行省参知政事。   

  从此,应天成为朱元璋的根据地,也是他夺取天下的初步资本。   

  朱升的“九字箴言”   

  朱元璋本人以及他的军队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他开始投军是为了自己的温饱的话,那么现在他建立了夺取天下之志,所以他回过头来再看当初红巾军所做的那些事情,就觉得不妥,并且对他们提出了批评,他是怎么批评的呢?   

  他说,当时红巾军“哨惊四乡,焚烧闾舍,荡尽民财,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红巾军四处掳掠,到四乡里面,吓得百姓到处躲藏。他们“焚烧闾舍”,把百姓的房子烧得是片椽无存啊。墙都倒了,看不见一面立着的墙,不但如此,还要把人们的钱财都洗劫一空。   

  朱元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不以子女玉帛为意,要改变当时红巾军“荡尽民财、焚烧闾舍”的做法,改变杀人越货这种乌合之众的做法,建成一支仁义之师。   

  但是有了战斗力,又能行仁义,就肯定能够取胜吗?还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谋略啊。天下之大,豪杰众多,怎么样才能扫平群雄一步步达到最终目标呢?   

  正当朱元璋困惑的时候,又有一位儒者来到他的军中,给他出谋划策。这是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打下了徽州,一入驻到徽州城内,就听说了朱升的名字,此人被称为山中宰相,了解天下大事,很有谋略,朱元璋决定去拜访他。朱元璋“亲临其室”,亲自到朱升的家去请教他。朱元璋当时也已经是一方豪杰,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去请教,大有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遗风。   

  朱升见到朱元璋向他亲自登门请教,也诚心相告,他送给朱元璋九个字,我把它叫做“九字箴言”,是哪九个字呢?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别小看这区区九个字,含义太深刻了。它是一套完整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念,涵盖了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的各个方面:既有基础,又有理想;既有步骤谋略,又有实施的办法。概括地说,就是要加强军事力量,保住自己的地盘,在防守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经济实力,以充足的给养支持军队和政权;不要过早地暴露称王称帝的意图,不到时机成熟决不轻易出击,避免遭到竞争对手的嫉恨和攻击。   

  古代的谋略可以为今人所用,问题在于出新,赋予它们以新的理念。所以,我们现在回顾历史,不是要倒退,不是向后看,而是要发现我国古代智慧中所蕴含的可为现代社会所用的那些价值。   

  这九个字怎么这样神啊?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高筑墙”。你有了一定的地盘,要加强自己的地盘建设,不要让别人轻易地侵犯你,不能够失掉你的基本地盘。“高筑墙”,把墙筑得高高的,这是象征性的说法,意思是要加强自己的军力和防守。   

  “广积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支军队几万人、几十万人,不吃粮行吗?没有粮食你怎么作战?没有粮食你怎么安抚百姓?你统治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饥寒交迫,你还能统治下去吗?但“广积粮”不仅仅指的是粮食,而是泛指各种供给。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经济。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9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5)         

  “缓称王”。刚才我们说过,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所有拉起队伍的人都想得到王位,谁想得到王位,就肯定会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目标。你想称王,我还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大家联合起来先把他灭了。“缓称王”归根结底是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过早地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你就自然可以消灭群雄,自然可以称王。但是如果你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提前称王的话,恐怕会遭到攻击而失败。   

  朱元璋对朱升所提出的九字箴言深表赞同。这九字箴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最后朱元璋按照九字箴言的指示,一步一步夺取胜利。   

  朱元璋是怎么样落实这九字箴言的?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把一个叫做韩林儿的人,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不久,元军攻亳州,刘福通又奉韩林儿居于安丰。这样,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就成为红巾军的一面旗帜。郭子兴等在名义上也就成为大宋皇帝小明王旗下的一支队伍。   

  同年三月,郭子兴的军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郭子兴病逝了。小明王韩林儿传檄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任左副元帅。论官职地位,朱元璋位居第三。一开始,朱元璋拒绝接受,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是,看到小明王气势正盛,有他这面旗帜也可以作为依靠,就接受了任命。然而,郭天叙年纪还小,缺乏作战经验,而张天佑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朱元璋身经百战,又有李善长等一批谋士,所以这支军队实际上就控制在副元帅朱元璋的手中。虽然这支军队名义上是由大宋政权统辖,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听从小明王指挥。第二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这支军队攻打集庆的时候,由于内部将领陈埜先的叛变,郭天叙和张天佑被杀。集庆路(今南京)被攻克后改名为应天府,前面说过,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假小明王的令命朱元璋自任平章政事,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当了中书右丞。郭天爵认为自己才是郭子兴的直接继承人,因此对这种权力格局极为不满。他企图除掉朱元璋夺回权力,但最终被朱元璋处死。从此,朱元璋就完全成为了这支军队的主人,也成为以应天府为中心的政权的主人。  

  这时候的应天,还在各种势力的包围之中。朱元璋夺取了应天,很多人也想夺取应天。元朝政权不用说想夺回应天。应天的地位并不稳啊。   

  在朱元璋的东面,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高邮建立了周政权,自称诚王。与朱元璋攻克集庆的同时,张士诚占领了通州(今南通)、常熟、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这些地方都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张士诚把平江改为隆平府,把政权中心迁到隆平。朱元璋羽翼未丰,对张士诚无可奈何。他写信给张士诚要求“睦邻守境”,“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但是张士诚不予理睬。   

  这时候朱元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加强防守,防止敌人进攻。“高筑墙”就成为朱元璋的首要策略。所以朱元璋从此就开始加强应天府的城池建设,把城墙建得高高的,牢牢的,保住这个根据地是朱元璋的当务之急。   

  那么有了城墙,敌人打不进来,仅仅保住了地盘,这还不行,还必须有粮食,还必须有经济力量予以支持。   

  由于连年战乱,农业荒废,军费开支过大,造成了粮食短缺。粮食问题怎么办?军队不产粮,要向百姓征收,农民种粮食,军队吃粮食,似乎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至正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了婺州路。从宁国经过徽州的时候,一位叫做唐仲实的儒士前来拜见。朱元璋重视儒士,见到有学问的人,有知识的人,就要向他询问治国谋略,询问时务。他问道,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他们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其道何由”?他们都用了什么办法呢?         

虹←桥书←吧←。←  

第30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6)         

  唐仲实回答说:“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他的建议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以及李善长的话如出一辙。   

  接着他称赞了朱元璋不妄杀人,但是随即就对朱元璋提出了批评。他说,你现在向百姓征收的粮食太多,使民不得休息,不能好好过日子。原话说“民未遂生息”。什么意思啊?朱元璋的军队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扩大,官员队伍不断扩大,都要用粮食,这些粮食无不来源于百姓。队伍大了,需要的粮食增多了,百姓的负担重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得赞道:“此言是也。”你说得真对,我也天天发愁,这么多粮食都取自于百姓,没有别的办法,但是由于“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我的积累很少,我的开支很大,向老百姓增加征收,是很不得已的。但是,我所征收的都是军需、公费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我也常常在忧虑那些劳苦的老百姓们,怎么样才能够使他们得到休息、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呢?这些事我哪里曾经忘过呢?这是我天天想的事。   

  朱元璋说的也是实话。因为他在经过了儒者的改造之后,已经形成了仁义爱民的理念,他坦白向百姓征求大量的粮食,会给百姓带来痛苦,然而这是万不得已的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问,如果我不向百姓征收粮食,怎么样解决粮饷问题?   

  唐仲实说,一是靠军队自给,一是靠发展经济。   

  朱元璋听了唐仲实的意见以后,开始考虑在自己的地盘内发展经济。他任用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种植粮食,供给军需。康茂才不负所望,一年以后,军队屯田所得粮食一万五千石。除了食用以外,还剩了粮食七千石。几年下来不但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而且有了一些储备。   

  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朱元璋一再明令减少自己所控制州县的赋税,减少百姓负担。这样做不仅消除了百姓的恐惧,而且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百姓以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