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个土窝,朱元璋的祖父曾经躺在里面休息。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他们是师徒二人。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躺着的地方说:“如果有人在死后被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徒弟问:“为什么呢?”师傅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候,朱元璋的祖父却突然从土窝里爬了起来,道士看了就问:“你听见我们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连连摆手。于是这两位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之后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每天就在这里等候枯枝生叶。十天过去,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         

→虹→桥→书→吧→。  

第7节:第二讲 一个穷孩子降生,却有那么多故事(3)         

  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两个道士又来到土窝处,徒弟就问:“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说:“一定是被在这里睡觉的那个人给拔去了。”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又来到了土墩,他看事情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这个人有福,死了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   

  朱元璋的祖父回家了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这里。埋葬时,泥土自动壅起,成为坟堆。半年后朱元璋的母亲就怀孕了。杨家墩方圆丈许,至今不生草木,人们都说此墩有天子气。   

  贴士   

  泗州有杨家墩,墩下有窝,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呼熙祖起,曰:“汝闻吾言乎?”熙祖佯聋。乃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插之去。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也?”曰:“必此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隐。道士曰:“但泄气,非长支传矣。”僧曰:“汝有福,殁当葬此,出天子。”熙祖语仁祖,后果得葬。葬后土自壅为坟。半岁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仁祖徙凤阳,生于盱眙县灵迹乡。方圆丈许,至今不生草木。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你看,这些传说不是互相矛盾吗?一个是说因为土地庙东移而方圆丈许寸草不生,一个是说在朱元璋祖父的坟旁方圆丈许寸草不生。这传说的真实性不是令人怀疑吗?   

  到了万历年间,有一本书叫做《帝乡纪略》,把这些传说都完完整整地描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正式把泗州盱眙说成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这些记载一直传到清朝,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先后两次编写的《泗州盱眙县志》都有这样的记载。   

  既然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朱元璋生在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一个说朱元璋生在濠州之钟离,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有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身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安徽凤阳一带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我们以后再说。我们先说这首民谣当中的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这句话明明说朱元璋生在凤阳,清楚无误。为什么古人会把这两个出生地混淆起来呢?我们还是从历史记载上考察一下,把它弄清楚。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濠州属于安丰路,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濠州在唐朝曾经叫过钟离郡,在元朝叫过临濠府。而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所以当时钟离、盱眙两地决不会混淆。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钟离先被升为临濠府(吴元年),后又改名凤阳府(洪武七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虹县等县,所辖州中就有泗州,下辖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之钟离,还是泗州之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在盱眙还是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朱元璋的出生地呢?我想最好的根据是朱元璋自己的叙述。朱元璋怎么说的呢?前面提到的《皇陵碑》中说:“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意思是说,他父亲五十岁的时候在钟离之东乡,朱元璋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我们只能说,朱元璋对他父亲年龄的记忆可能有误,如果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的话,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朱五四就不是五十岁,而是四十七岁。如果确如朱元璋所说他是生在钟离的话,那么他父亲肯定不是在五十岁时来到钟离。贫穷之家,生计难为,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忆有误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重八(朱元璋)就更不可能生在盱眙了。我们还是根据朱元璋说的“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来确定他的出生地就是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 

  就这样,朱元璋的出生地之谜,我们已经初步破解了。那么,朱元璋出生以后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呢?         

§虹§桥书§吧§。  

第8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1)           

  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   

  既然朱元璋的祖父已经葬在了风水宝地杨家墩,肯定就要降生龙种。可是,这样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怎么也看不出龙种的模样。其实,少年时代的朱元璋与一般孩子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些顽皮的恶作剧,难道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帝王之相吗?既然是要做帝王的,怎么又当了和尚呢?   

  父母死了,连葬地都没有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孤庄。这样搬来搬去,可见,朱元璋的幼年生活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关于朱元璋的少年时代有一些逸闻:   

  圣祖幼时,与群牧儿戏,以车辐版作平天冠,以碎版作笏,令群儿朝见之。望见俨然王者。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小伙伴们做的可不是一般的游戏,以车辐板做平天冠。什么叫平天冠?平天冠可是皇帝才能戴的冠。他用草绳把车辐板绑在头上做平天冠,用一些碎木板做成笏板。大家知道古人在上朝的时候,手里要拿一个板,这个板做什么用?这个板是用来记事的,今天要做什么事,要跟皇帝说什么话,都记在上面。同时呢,要用笏板挡住自己的嘴表示对皇帝的礼貌。这些小孩子用车辐板做平天冠,做笏板,就是模仿官员朝见天子的礼仪。朱元璋戴着平天冠,高高在上坐着,远远望去,好像一个王者。可见朱元璋在小的时候,就有当领袖的欲望。   

  还有这样的传说:几个孩子给地主家放牛,田主把小牛交给他们看管。孩子们的家里都很穷,于是就想,我们每天放牛,这么辛苦,可是却吃不到牛肉,我们能不能吃一回牛肉啊?朱元璋听了小伙伴的话,脑筋一转,说:“听我安排,咱们现在就把小牛犊杀了,吃牛肉,出了事算我的。”   

  有人壮胆,孩子们七手八脚地就把小牛犊杀了,大吃了一顿。吃的时候很高兴。忽然有孩子问:“这牛是田主家的,田主来了,怎么交代?”朱元璋说:“不怕,我自有办法。”他们吃足了牛肉,把现场收拾干净,朱元璋说:“把牛尾巴拿来。”他在牛尾巴前面绑上了一个棍子,连尾巴一起埋在地里,只露出个尾巴头,然后把周围的土踩实。他说:“你们不用管了,田主来了我自有话说。”   

  傍晚的时候,田主来了,准备把牛牵回家去,结果一看缺了小牛,就问小牛哪儿去了。朱元璋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地忽然裂了一个大口子,小牛钻到地里头去了。你看,就留下尾巴还在上面,我们力气小,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不信你试试。”   

  田主就走上前去,使劲拽,果然拔不出来。莫非真的发生了地陷,这个小牛就钻到地里头了吗?田主竟然相信了,没再追究孩子们的责任,吃了哑巴亏。其实呢,是因为朱元璋在牛尾巴的前面系了一个横棍,并且把土踩得很实,这样当然就拔不出来了。也许是田主有意放他们一马,真让他们赔牛,赔得起吗?还不如就这样算了。   

  这些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的事,不免有很多后来附会、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朱元璋小的时候很聪明很调皮,而且天生带有反叛性。   

  贴士   

  (朱元璋)杀小犊,煮食之,犊尾插入地,诳主者曰:“陷地裂,去矣。”主者拽尾,转入地中,真以为陷也。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朱五四夫妇对于朱元璋这个聪明的小儿子宠爱有加。现代人一般都习惯说“望子成龙”。朱五四家的这个儿子后来真的成了龙,成了天下至尊。可是他们在开始的时候,也不过是希望他将来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不要再像祖辈们这样流离失所,四处奔波,要是如果能够治点产业,踏上富裕之路,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贴士   

  太后尝谓祖曰:“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吾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指上曰)在此乎?”         

BOOK。▲红桥▲书吧▲  

第9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2)         

  —《明太祖实录》   

  在对自家历史的追述上,还是朱元璋本人更加朴实真实些,他在洪武十一年写的《御制皇陵碑》中写道:   

  予时秉缆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他说,我常常照镜子,看见自己面貌也老了,头发也白了,这时就想起了往年的艰难困苦。以往给皇陵写碑文,都是儒臣们粉饰的文字,不足以给子孙留下鉴诫。我要记述艰难的身世,说明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让世世代代都能见到。   

  碑文接着说: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父皇,就是他的父亲朱五四,其实是个普通农民,朱元璋称帝后,向上追尊四代,他的父亲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地方是哪里呢?就是皇陵所在的濠州钟离。在今天安徽凤阳县东北。他们家不论在泗州盱眙,还是在朱元璋出生的濠州钟离,都离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不远。后来跟随朱元璋作了丞相的李善长曾鼓励起兵不久的朱元璋说:“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不过当年的刘邦是泗上亭长,毕竟还是个地方上的小官,而朱元璋家却一贫如洗。   

  贴士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追封上四代   

  德祖 朱伯六 玄皇帝;胡氏 玄皇后   

  懿祖 朱四九 恒皇帝;侯氏 恒皇后   

  熙祖 朱初一 裕皇帝;王氏 裕皇后   

  父 仁祖 朱五四 淳皇帝,母陈氏为淳太后;   

  兄 长,朱重四,南昌王;   

  次,朱重六,盱眙王;   

  次,朱重七,临淮王。    

  他们在钟离十分穷,租种别人的田地,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发生瘟疫,“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大哥、父母先后死亡。朱元璋悲伤还不算,他们甚至没有地方埋葬自己的父母。田主根本不理他们的哀告,对他们“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在众人束手无策时,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给了他们一块地,以下葬他的长兄和父母。   

  大家可以想象,家里一贫如洗,以求来的一块土地安葬自己的父母和长兄,埋葬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凄惨。古人讲究礼节,要有一定的仪式,即使生前吃不到、用不到的东西,死的时候也要想办法给他上供一些。可是朱元璋连这样最简单的事也没能力做。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没有棺木盛殓,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祭奠。   

  大家知道,后来朱元璋可是做了皇帝的,皇帝在一般百姓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所以人们对他父母安葬时候的情景,做了很多附会夸张,非常神秘,匪夷所思。   

  在传说里,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了以后,是“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因为贫穷不能够准备棺材,也没有地方来作为墓穴。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商议,只好把他的父母、大哥埋藏在山谷当中。他们抬着亲人的尸体往山谷里走,走到半路上,突然绳子断了。小哥哥就跟朱元璋商量,想要再抬起来父母的尸体继续走。这时候,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朱元璋和小哥哥在树下躲雨,就听见空中忽然有声音传过来,什么声音?是神明在说话,说:“孰袭我土?”意思就是,谁在动我的土地啊?又模模糊糊地听见他们说到朱元璋父亲的名字,说“为若人则已”,意思是如果是这个人动了我的土,那就让他动吧,没关系。神明所说的“这个人”自然就是指朱元璋的父亲了。   

  这样看来,当时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要埋葬他的父母的时候,他们所到的地方,是有神呵护的。神说着说着,扬沙折木的大风就来了,把地上的土掀起来,把树木摧毁,刹那间一片天昏地暗。等到风停雨住,朱元璋他们再看父母的尸体,已经陷到了地里,四周涌起了土,把他的父母埋葬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其实不是什么真正的神佑之地,而是田主的哥哥送给他们的那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也就是现在安徽凤阳的皇陵所在。         

BOOK。▲红桥▲书吧▲  

第10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3)         

  贴士   

  淳皇帝及后疾疫死,重四公继之,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太祖与仲兄谋草葬山谷中,行未抵所而绠绝。仲返计太祖,视尸。忽风雨雷电,太祖避树下,闻空中神语曰:“孰袭取我土?”仿佛有应者,具淳皇帝讳。神曰:“为若人则已。”已而,暴风扬沙折木,天转晦。比明,往视之,土裂,尸已陷。田伯刘大秀遂归其地而弃责。今凤阳皇陵其地也。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   

  朱元璋本人的回忆写得非常清楚,说自己的父亲、母亲死的时候埋葬得如此凄惨。民间传说偏要把朱元璋父母和他的长兄去世的时候,安葬的情况描写得如此神化,这反映出普遍的皇权神授的观念。那么,朱元璋作为这样一个穷苦的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日后少年的他该如何为生呢?他又怎么当了和尚呢?   

  庙里的和尚有饭吃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17岁的朱元璋出家了。对于为什么要出家,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都说得有鼻子有眼,一个比一个热闹。   

  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小孩出生以后,哭出来,说明他很健康,然后很快就会吃母奶。可是朱元璋出生以后,看起来虽然很健康,但是不会吃。这个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啊?能不能活命?这个问题亲戚们都很关心。他的父亲家里虽然很贫穷,也还是希望找一个医生给他看一看,救活这个小孩子。于是他的父亲就出外去求医,或者是求那些懂得给孩子看病的乡间有点儿文化的人。   

  但是他的父亲刚一出门,就遇见了一个僧人,相貌“奇伟”,很高,很壮,坐在朱元璋家的门旁边。这个人看见朱元璋的父亲,就问:“翁何往?”问朱元璋的父亲,你要到哪里去?朱元璋的父亲回答说:“新生一子,不食。”我们家刚刚生了一个小孩,不会吃东西,不会喝奶水。这个僧人又说道:“何妨!至夜子时自能食。”他说没关系,这孩子到了夜晚的子时自然就会吃东西了。夜晚子时是什么时间?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午夜12点整。   

  朱元璋的父亲听到这里,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就权当相信这位和尚说的话。而且他还许了一个愿,如果这个新生儿到了午夜子时,真的能吃东西了的话,那么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就许给这位僧人为徒,去做和尚。   

  朱元璋的父亲说到这里,转回身去,想去家中拿一杯茶来感谢这位僧人,可是刚转过脸,这个僧人就“不知何往”,神秘地消失了。   

  僧人虽然不见了踪影,但是他说的话准不准呢?传说中写道:“至夜半,信然。”什么意思?到了半夜,僧人的预言真的实现了。僧人没有欺骗朱元璋的父亲,果然这个新生儿,也就是朱元璋,会吃东西了。于是,朱元璋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按着先前的许诺,把朱元璋送到寺里为僧。这是传说的一种。   

  贴士   

  不能食,淳皇求医,归,有一僧奇伟,坐于门侧,曰:“翁何往?”淳皇曰:“新生一子,不食。”僧曰:“何妨!至夜子时,自能食。”淳皇谢,许为徒。入家取茶,不知何往。至夜半,信然。   

  —《天潢玉牒》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他的父亲就许下了一个愿,让他到寺院里念上一段时间的佛经,以此为代价,来使他的身体强健起来。后来到了朱元璋长大了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要按照事先许的愿,把朱元璋送到寺庙里面,只是因为朱元璋的母亲舍不得孩子受苦,迟迟没有把他送去。到了后来,家乡流行瘟疫的时候,朱元璋的哥哥请求当时在庙里的一个叫做高彬的和尚收留了朱元璋,一位姓汪的邻人还帮助筹备了舍给寺院的香礼。   

  贴士   

  太祖自念婴孩时多疾,舍入僧寺。及长,淳皇特许之,太后不许,因循未入释氏。疫病既侵,遂请于仲兄,师事沙门高彬于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文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   

  —《天潢玉牒》   

  以上这两个说法,都说朱元璋的家人是主动地把孩子送到庙里当和尚,为了祈福,为了保佑这个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虹§桥§书§吧§。  

第11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4)         

  事实上,朱元璋当和尚的过程并不是像传说中这样的浪漫,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记载,他当和尚实出于迫不得已。   

  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当中,写下了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当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死了以后,他的嫂子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只剩下他和他的小哥哥相依为命,生活无法继续了。当时乡里人人都缺少粮食,连草根树皮都吃尽了,朱家更是什么都没有了,急得简直都要疯了。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长久下去,这可怎么办呢?他跟小哥哥商量。“兄云此去,各度凶荒”,他的小哥哥跟他说,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咱们各奔东西,为了活命度过这一阵灾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我为哥哥痛哭,哥哥替我悲伤,两兄弟抱头大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青天白日之下,两个悲惨无依的孩子各奔东西,挥泪而别。   

  这悲伤的场面感动了在上的苍天,同时也感动了一位姓汪的老妈妈。汪妈妈看到这两个孩子实在太可怜了,她就想帮助一下。她让自己的儿子把朱元璋送到寺庙里,还为他准备了一份香火钱,送给寺里的高僧,求他们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收留下来,也让他多少有口饭吃,不至于活活饿死。   

  贴士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才遁入空门,当了和尚。所以说,朱元璋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仅仅是为了还愿,为了强健身体,才去做了和尚,而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在邻人的帮助下,投入了寺庙,保了一条活命。   

  游方僧就跟乞丐差不多   

  朱元璋来到了寺庙,本来就是为了讨一口饭吃,可是寺庙同样也遭到了灾荒的打击。没过多久,寺庙的住持就对和尚们说:“各位,现在庙里已经没有粮食了,你们来到这里,本该同舟共济,可是没有粮食了,大家还是各奔一方吧。”   

  朱元璋在回忆这一段生活的时候,写了这样几句话,他说:“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扬。”朱元璋来到庙里还不过两个月,寺庙的主人就把粮仓封了,为什么?如果在太平年间,四乡的百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寺庙捐献粮食。现在四周全在闹灾,如果寺庙里的粮食被这些和尚吃光了,将来寺里吃什么?寺主吃什么?剩下的这么一点粮食是绝对不能动的。为了大家生计,还是自投生路吧,“各为生计,云水飘扬”。   

  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只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还没有弄清楚经书是怎么回事,就被迫离开了寺庙。那么,他离开寺庙后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朱元璋写道:“我何作为?百无所长。”说我能够做什么呢?百无所长,什么本事都不会。十六七岁的孩子,又没有什么手艺,怎么能够独立生活?   

  朱元璋还写道:“依亲自辱,仰天茫茫”,要是投靠亲戚的话,也会自取其辱,遭人家白眼,寄人篱下。既然不愿意投亲,那怎么办呢?“既非可倚,形影相将”,不去投靠亲友,只有他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走南闯北,“云水飘扬”。他把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描写得十分凄惨。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意思是说,早晨我看到哪一家人家的烟囱冒烟了,赶快走几步,那家做好了饭,及早讨上一口,去晚了就没的吃了。到晚上,天要黑了,要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看见前面有座古庙,就赶快走几步,拖着疲惫的身躯踉踉跄跄投入庙中。他常常是倚着高高的山崖,望着天空中皓皓明月,听着猿猴凄凉的叫声,父母已经远去了,无法寻觅,像失了魂一样,到处游荡。寒风刮着,传来凄厉的鹤鸣,一会儿突然飞起霜雪来,身体像一株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野草,而心却像热水开了锅一样煎熬。         

※虹※桥※书※吧※。  

第12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5)         

  贴士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形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离开了寺庙,开始了他流浪的生活。僧人到外乞讨,有一句好听的话叫做化缘。还有一句话,如果在化缘当中是叫喊着化缘,叫做“叫化”。说好听的叫游方僧,说不好听的就是披着僧袍的叫花子,就是一个乞丐而已。   

  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莽莽天地,身如飘蓬。朱元璋就这样形同乞丐一样,历经艰辛。他“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走遍了包括庐州、六安、光州、息州、汝州、颍州,今天皖北、豫东、苏北这一带广大的地区,一下子就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朱元璋从17岁的少年经过了三年多的磨砺,经过了艰难困苦,已经到了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是一个接近成熟的青年人了。   

  朱元璋又写道:“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我走了三年多,像浮云飘荡一样,已经二十出头了。在这三年当中,他开阔了视野,增添了人生的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可是朱元璋在这个时候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物,他来到寺庙是为了活命,他出去云游是为了讨饭。   

  后来,灾荒渐渐过去了,他想再次回到原来出家的寺庙,于是就辗转回到了故乡的於(音吾)皇寺。大家会问,说有的书里面记载他出家的寺庙叫做皇觉寺,怎么是於皇寺呢?实际上,他最早出家的时候,这个寺庙就叫於皇寺。如果读古音的话,也可以读作“吾皇寺”。直到后来,当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才把这个寺庙的名字改成皇觉寺。   

  好不容易能踏实地念经读书了   

  按照《皇朝本纪》这部书中的记载,朱元璋在游历了庐州(今安徽合肥)、六安、光州、固始、汝州、颍州等地方之后,又回到了皇觉寺,开始了新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生活呢?“始知立志勤学”,开始知道立大志,勤奋学习了。朱元璋现在留下了《明太祖御制文集》,这表明朱元璋会写文章,会做诗。以前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的朱元璋,在云游了三年多之后,回到寺庙当中,开始读佛经,读各种各样的书。就这样,每一天都伴随着青灯黄卷,开始了做一天和尚念一天书的生活。他的作文做诗的能力就是这时候开始练的。   

  就这样,三年的颠沛阅历使他懂得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接着,应该是一段平静的寺庙生活了。可是,关于朱元璋在寺庙里的情况,又有了种种奇异的传说。据说,在朱元璋住在这座寺庙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远远地看见这座寺庙里发出红光,“众咸异之”,大家都很奇怪,以为这座寺庙着火了。红光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人们才发现是因为朱元璋在寺庙当中,所以这座寺庙才发出红光。   

  还有一些传说比这个更玄。朱元璋每天都要打扫寺庙的厅堂,寺庙里面有很多佛像,都矗立在狭窄的厅堂里,显得很拥挤。有一次,他看见佛像的脚挡住了他打扫的道路,就随便说了一句,“赶快缩回去”。结果这个佛的脚果然就缩了回去,给朱元璋让了路。   

  又传说,一次,佛像的前面有一个蜡烛台,被老鼠给咬坏了。朱元璋心想,你这个佛有什么用?能管什么事?蜡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