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残燕子楼-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吗?”

  妈妈忙说:“盼盼,好名字啊,对,叫叫盼盼吧!”

  燕娘笑了:“是叫关盼盼。。。。。。”

  孩子象懂事似的,小手摸着关之均的脸,“啊啊——”象是要说话。

  妈妈说:“既然如此,燕娘也算有了个归宿,知春院和歌班也可互相来往,赶明儿我就叫两个小丫头去歌班学学歌舞,让燕娘培养培养新人,等燕娘能脱身了,知春院有需要的地方,我会及时请你们来助威的。”

  燕娘起身谢过妈妈:“感谢妈妈厚爱了!”

  妈妈说:“哪里啊,这些年,知春院靠燕娘红红火火,我又不是那实憨子,说什么也不能亏待了燕娘啊。这样吧,关公子明儿作好准备,我给燕娘一套嫁妆,热热闹闹地打发孩子过门,也是我这个做妈妈的尽点心意。”

  关之均说:“多谢妈妈了!”

  几天后,选了个吉日良辰,关之均安排轿子吹吹打打地把燕娘母女接到了歌班。

  歌班的兄弟姊妹见燕娘回来了,象天大的喜事,欢天喜地,热闹非常。。。。。。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张建封拒战有功
第九章

  
  话说中原战乱又起。

  一年前,也就是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谋联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亲自在长安设宴犒劳征讨兵马,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并在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儿子李纳被打得大败,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杀死,只有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成德镇的大将张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结果,形势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

  唐廷令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专讨李纳。李希烈率部众徙镇许州,屯兵不进,反遣心腹李苴,阴约李纳,结为唇齿,共图汴州,又密与朱滔等通问,田悦闻希烈兵势甚盛,乃共谋乞援,愿尊希烈为帝。李希烈遂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李希烈遂遣部将袭陷汝州,四出抄掠,取尉氏,围郑州,东都大震。

  唐德宗急召奸相卢杞商议。卢杞专好挤排忠良,与太子太师颜真卿有隙,乘机公报私仇,进言道:“四镇不臣,又加希烈,几乎讨不胜讨,不如令儒雅重臣,往宣上德,为陈顺逆祸福,或可不战而胜。”

  德宗问:“何人可遣?”卢杞应声道:“莫如颜真卿。”

  于是德宗便命颜真卿宣慰李希烈。诏敕一下,举朝失色。

  颜真卿拜命即行,驰至东都,留守郑叔则道:“此去恐有失,不如留待后命。”

  颜真卿慨然道:“君命难违,怎得避死?”随即写了家书,寄与两子,但嘱他上奉家庙,下抚诸孤,此外不及他语。书已寄出,即向许州进发。

  永平节度使李勉,闻颜真卿赴许州,上表言:“失一*,为国家羞,请速追召还朝!一面使人邀留道中。

  谁知颜真卿已经过去,不及追还,只好付诸一叹。

  颜真卿既抵许州,刚与李希烈相见,忽有众少年持刀直入,环绕颜真卿左右,口中辱骂,手中以刀相示,几乎欲将颜真卿醢食了事。

  颜真卿毫不改容,望着李希烈道:“他们这等小辈想干什么?”

  李希烈乃麾众令退,且谢颜真卿道:“儿辈无礼,请休介意!”

  颜真卿问明众少年,才知皆李希烈养子,当下朗声宣敕,李希烈听毕,便道:“我岂欲反,只因朝廷不谅,奈何!”

  李希烈把颜真卿领到客馆中,逼使颜真卿代白己鸣冤,颜真卿不从。

  李希烈再遣李元平前往劝说,李元平本是汝州别驾,被捕即降,毫无气节。

  颜真卿呵叱道:“汝受国家委任,不能效命,我恨无力戮汝,反敢来劝诱我么?”

  李元平怀惭而退,回去给李希烈报告。李希烈本想放颜真卿回,李元平却劝说将颜真卿拘留。

  正巧这当口,朱滔、王武俊、田悦和李纳四人,各遣使至许州,上表对李希烈称臣。李希烈召颜真卿入示道:“今四王遣使推戴,不约而同,太师看此情势,岂独我为朝廷所忌么?”

  颜真卿奋然道:“这是四凶,怎得称作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反把乱臣贼子,引作同侣,难道是甘心同尽吗?”

  李希烈不高兴了,令人扶出。

  次日与四使同宴,又召颜真卿入座,四使对真卿道:“太师德望,中外同钦,今都统(指李希烈)将称大号,太师适至,都统欲得宰相,舍太师尚有何人?这乃所谓天赐良相哩。”岸

  颜真卿怒目相视道:“汝等亦知有颜杲卿么?杲卿就是我兄,曾骂贼死节,我年近八十,但知守节死义,汝等休得胡言!”

  四使不敢再说什么,颜真卿便起身回到馆舍。

  李希烈派甲士十人,环守颜真卿馆舍,且在庭中挖掘深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怡然见李希烈道:“生死有定,一剑便可杀我,何必多方恐吓,我若怕死,也不来了。”

  李希烈这才婉词道歉。

  此时淮南陈少游早已暗地私通李希烈。

  李希烈乘破灭梁崇义之势,渐纵恣跋扈,寿州刺史崔昭数书疏往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之,德宗急召宰相卢杞令选寿州刺史。

  卢杞本来就十分讨厌张建封,遂荐张建封以代崔昭牧寿阳。

  李希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便遣将杨丰赍伪赦书二道,令送陈少游及张建封。

  杨丰到了寿州,正好张建封在徐州。

  张建封飞马赶回寿州,便命将士将杨丰绑了,张建封于军中集众,斩杨丰于通衢,并将伪赦书送交朝廷,远近震骇。

  陈少游闻之,既怒且惧。

  张建封于是具奏陈少游与李希烈往来的事实情况。

  李希烈大怒,便伪署其党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令其先平寿州。

  张建封令其将贺兰元均、邵怡等守霍丘秋栅。

  朝廷为张建封加兼御史大夫,充濠寿庐三州都团练观察使,于是大修缉城池,悉心绥抚,远近悦附,自是威望益重。

  李希烈选凶党精悍者率劲卒以攻张建封,旷日持久,无所克获而去。

  张建封拒战有功,拜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张建封进驻徐州,建立军队,号称武宁军。

  张建封触事躬亲,性宽厚,容纳人过误,而按据纲纪,不妄曲法贷人,每言事,忠义感激,人皆畏悦。

  张建封把家安置在徐州埇口,此时白季庚加检校大理少卿,依前徐州别驾、当道团练判官,仍知州事。

  张建封既坐镇徐州,自然就想起了想见未见的燕娘。

  此时的燕娘已经离开了燕子楼,带着孩子关盼盼随关之均住进了虞姬歌班。 。。

1、白居易越中避乱
第十章

  白居易母子去越中避乱,转眼已经两个年头。

  “关河千里别,风雪一身行。”

  江南秀美的山光水色给白居易以全新的感受,那里浓重的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又启迪了白居易的心智,使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这也正是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将他们安置于此地的用意之一。除了躲避两河用兵的变乱外,也该让白居易有一个安定求学的场所了。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僭立称王的藩镇又去掉王号,复受唐职。徐州归顺朝廷后,江淮得到了暂时的局部的安定,白季庚受命连任。

  14岁的白居易旅居苏、杭。当时典守苏州的刺史是韦应物,典守杭州的是房孺复,二人皆能诗善文,好宴宾客。每当公暇就召集郡中文人雅士,聚会于园林亭榭,饮酒赋诗,*雅韵,流布四方。往来二郡间的白居易也早有耳闻,有几次还在大街上碰到过郡守出巡的车仗,那气派,令白居易钦慕不已,心中暗暗发下誓愿,日后要能典杭州或苏州一郡,便心满意足了。此时的韦应物、房孺复就是白居易心目中的偶像,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白居易此时也才真心懂得父亲每每来信叮嘱他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的真正含义。

  苏、杭二州,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大郡,由于未经战乱,加上韦应物、房孺复两位刺史的治理,所以依旧是一派繁华富庶的景象。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江南丘壑之表”的虎丘山,还有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楼台亭阁,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来苏、杭的第二年了,这优美的湖光山色、精巧的建筑布局,非但不能填补少年漂泊者空虚的心灵,反而勾起了少年白居易的无限乡愁。

  一日,白居易和同窗好友张彻外出游玩,他们来到杭州西湖边,恰好张彻的堂兄张籍也在游玩。

  张籍比白居易大五岁,他对白居易说:“近日我将北上访友,路过徐州,你的家既在埇口,我也正好到那一游,也好拜会一下你兄幼文,你可有书信要稍?”

  白居易这些日子,正有思念亲人之感,他很自然地向被望了望,但一片茫茫,不知所终,不由得一种亲人骨肉离散所导致的相思之苦涌上心头:故乡远在长江一北,在一片山脉的后面,相距万里,思念之情虽深,却不能够跨越这空间上的距离,只能无可奈何。既然有人北上能为自己传递书信,但他拜访的恰恰是自己的兄长,人能而自己却不能,相比之下,怎么不令人伤感?想着,不由流下泪来,遂喃喃吟道:

  故园望断意如何?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

  数行乡泪一封书。

  白居易于是到一处借笔墨将所吟诗句录下,对张籍说:“就请张大哥把这首《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稍回家中吧,他们定会理解我的心情的。”

  张籍将书信收好,用手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表示理解了白居易的苦闷和惆怅心情。他深知,一个少年,孤单地旅居在江南一带,家乡被山山水水阻隔着,骨肉亲人,天各一方。碰到了家乡人,只能捎一封家信回去,聊寄思乡之情,寥寥28个字,字字凝集着游子的离愁思乡之情。

  游玩后回到住所,白居易反复思索,怎样让亲人不再负担自己在外的各种费用?如何减轻家庭负担而自食其力呢?只有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才有踏上仕途的可能,而要进士科及第,少不了要请名师指点,权要延誉。

  当年轻的白居易粗略知道这些后,便大胆地开始向他所知晓的名流求救了。当然,他最想见到的是郡守韦应物,可是那森严的警卫,那贵贱悬殊的差别,最终使他望而却步。

  跑了几家名流,有的拒之门外不见,有的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倒使白居易一片热心也渐渐变冷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第一次进京
初春之际,明月之夜;身处异乡的游子独上高楼,遥望故乡,愁思满怀;因为兵连祸结;不能早日归去,只好寄乡思于梦寐之中。正所谓: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城,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白居易开始有了嗜酒的习惯,有时想以一醉来排解自己的苦闷,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深夜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酒精虽能使人的大脑得到片刻的麻醉,但终究不能浇开胸中的愁垒。梦回以后,怀乡恋国之情,越发难以抑制了。旅居越中之时,诗人是一直思恋着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但一则由于兵乱频仍,交通不便;二则由于经济拮据,所以返乡之愿难遂。再加上体弱多病,诗人此时的心境是相当凄凉的。但正是这种长期的流浪生活,开阔了白居易的视野,使他接触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养成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的同情心。他后来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为人民控诉、呼吁的诗文,就是基于这种广泛深入的社会接触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离乱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他不是豪门世族的后裔,不能靠父祖的荫庇取得官秩,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去求得功名。

  白居易很想到长安去。他知道京城是人才荟萃之地,可以切磋学问的人很多;如果自己的诗才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就有可能被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从而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正巧这时自封为“天下都元帅”背叛朝廷的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了,淮西的战事停了下来,于是白居易满怀着希望,走向长安。

  贞元三年初春的一天,白居易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唐朝的国都,而且是一个国 际大都市。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楼阁殿堂,星罗棋布;房舍屋宇,鳞次栉比;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商店按行业分类,有时兴的锦缎、绫罗、刺绣,有精致的陶瓷、铁器、铜器,还有西域来的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光杯之类的稀奇货,真是琳琅满目。

  因是第一次来长安,这里的一切都使白居易感到陌生、新奇和兴奋。但是他没有心情来欣赏这飞光溢彩的繁华世界。他稍事休息,就带着诗文去拜谒著作郎顾况。顾况是当世享有盛名的诗人,宰相李泌的挚友。他在朝廷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无论在朝在野都极负盛名,来访和求见的人极多,常常门庭若市。不过这位名士高傲得很,平时很少赞赏、誉扬士子。白居易想去拜见他,一方面是想得到这位前辈诗人的指教,另一方面则企望得到名家赏识的荣誉。

  白居易第一次进京,不敢乱跑,只好顺着西门大街往东走。

  过了永安渠桥头,远远就听见对面崇贤坊的饭馆里传出高声叫喊:“羊肉泡馍,滚烫香辣,便宜小食,随到随吃!”

  白居易赶了一天路,实在累了,也饿了。他想尝尝久闻其名的关中风味,顺便歇歇脚。他跨过大街,进了饭馆,要了一碗羊肉泡馍,又要了两个凉盘,从包袱里抽出一瓶江南醇酿,想了想,又放进去。他尝了两口凉莱,摇摇头,独自吃起羊肉泡馍。一会工夫,头上脸上就冒出大汗。

  白居易沿着两门大街一直走到宣平坊街口。这里离老东门已经不远,他索性穿过大街向老东门走去,看一看长安城廓究竟有多大。 。 想看书来

3、拜师顾况
吃完饭,白居易感觉浑身有了劲,继续东行。

  来往行人太多,人流中竟没有一处落脚的地方。他被人们簇拥着往前走,快到宜平坊东南角的宣慈寺了,那边的人流也拥过来了。两边的人流碰面了,聚合了,停滞了。白居易的两只脚悬空了,包袱在他背上滚来滚去,他只好把包袱举过头顶,向路边的巷口里游动……

  疯狂的人流中,白居易问身边的人:“这么多人,啥日子?”

  “二月二啊,龙抬头的日子,庙会。”

  白居易看了看街的两侧,不再前行,拐进了一个小巷。

  小巷深处林木高耸,在矮矮的围墙之内,有一个僻静清雅的院落。树木竹篁在料峭的春风中发出低缓轻悠的涛声,在阳光中透出淡淡的秀色。真可谓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好一个清雅的所在,好一派姑苏风韵!”白居易情不自禁地脱口赞道。

  这时;迎面来位老者,白居易问道:“敢问老丈,前面这家主人是否姑苏人氏?”

  老者连忙笑道:“小哥满有眼力,不错,这里正是姑苏人顾况顾著作的住宅。他是我家的主人啊。”

  白居易大喜,暗道:这么巧啊,找谁谁到!连忙对老者双手抱拳揖礼:“失敬了!”

  老者问:“小哥莫非是来找顾大人投门子的?”

  白居易说:“我乃河东太原白氏,慕名而来,特意拜见顾大人的。”

  老者笑道: “原来是太原白氏。我也是太原人,咱们还是老乡呢。既然到了家门口就请随我去见顾大人吧。”

  白居易躬身再谢,跟老者进了顾家大门。

  到了院里,老者止住白居易,说是要通报一声,看老爷愿见不愿见。

  白居易将自己诗文稿本递给老者:“烦请转呈顾大人。”便在院中等候。

  老者转身走向门里内庭书房禀报了顾况,说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十六七岁青年人,将来要在长安赶考,烦请顾大人指点指点。

  书房里顾况正在读书,见老管家持一诗稿进来,便知又是有人来求教指点诗文。他生性大度,便挥手让老管家将书稿留下,示意有请。

  白居易随着老管家,穿过庭院来到顾况书房,垂手而立。

  顾况见白居易进来,瞟了他一眼,便放下笔,拿起放在案上诗稿,见上面写着“白居易”三字,知是来者姓名,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顾况问道:“公子如何称呼?”

  白居易答:“不敢。本生小字居易……”

  顾况连忙摆手, “坐下,坐下,不必拘礼。”

  他一边摇着头,一边戏谑道:“居易,居易,这个名字有意思!这个名字在外乡叫叫还可以,到京城怕不能再叫了,京城异于外乡,什么东西都两个价钱,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哩,只怕是来的容易,居的不易,嘻嘻!”

  白居易被老头子的戏谑之词弄得不知如何是好。

  白居易有点冒汗了,不禁拘束起来,“前些年,遭逢战乱,父执说我‘战时居不易,辗转随遇安’,就给小生取了这个名字,让大人见笑,见笑。”

  老管家一旁插话:“他的父亲是徐州有名的白季庚。”

  顾况:“哦。”

  顾况又询问了白居易的学业,白居易一一回答,顾况便又就其诗作说了些自己的看法,对自居易大加勉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别了,华阳观,著作局!”
白居易打开包袱,“如今叛乱已经平息,圣上明令今春开科取士,小生就冒昧地来了。哪知道长安……”

  顾况笑笑:“长安不好混啊。”

  白居易又递上一叠诗稿:“这是小生早年写的诗作,瞎写乱涂,还望大人指教!”

  顾况嘿嘿一笑:“如今写诗的人多,读诗的人少,小哥儿也攻诗?”语气中,显然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他本不想接白居易的诗稿,但顾况毕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名士。他还是接过了诗稿,随便翻了翻——“赋得古原萆送别?送别诗,我倒要看看。”他随口轻轻吟出声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愣住了,抬头正眼看着白居易,“不错嘛,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诗来,在长安居,容易,容易!”

  “献丑,献丑。”白居易躬身一礼:“久闻著作郎诗名,小生实在惶恐。请大人教正。”

  “呵呵,可不能这么说,老夫虽然痴长六十有余,然诗作却实在不敢与公子相比。”顾况连连摆手,“老夫刚才所言实戏言耳!请公子不必介意。依老夫所见,公子不妨就下榻敝局华阳观。吃住解决了,就看其他是否容易了。”

  白居易躬身再谢。

  跟顾况出了大门,过了宣平坊,向百步之外的著作局大院华阳观走去。

  白居易一觉醒来,天色已经大亮。老管家推门进来,欣喜地说道, “老爷让我跟公子说,往后公子就在‘承月斋’住宿攻读,在老爷家中陪老爷进食谈天。走吧,回东府吃饭去吧!”

  出了华阳观,老管家又说,“老爷说他还要为你延誉京城,敢问小哥,啥叫延誉?白居易对老管家讲了“延誉”的意思。从此,白居易就在京城长安开始了准备大试的苦读生活。

  到了春闱大试那天,白居易从科场归来,一边吃饭,一边聆听顾况的教诲。“居易,今日考绩如何?”顾况问道。

  白居易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怎么说呢?我自觉还不错。”他非常自信。

  顾况又具体询问答卷情况,白居易也都对答如流, 有几处答对简直可以说是创见。

  顾况十分高兴。他觉得坐在身旁的白居易委实够得上一个人才,“嘿嘿,这小子,答得不赖!”

  但是不久就有传闻出来了。说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吗?别是哪个老头子喝了人家的酒替他写的吧?又说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也想大试得中,我们这些人干什么去?大唐京城人才济济,难道就缺少一个“趁火打劫”的家伙,这不是欺我长安无人吗?有的干脆说社稷神器交给一个孩子,我不放心……科榜下来,白居易落第了!

  对于自居易来说,这个打击确实不小。他的希望破灭了,他的信心动摇了,他的前途暗淡了。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特别是一日三餐出入于华阳观和顾府的大门,他简直臊死了。在顾大人这儿吃住倒还不算什么,最令人心烦的是他们在向白居易泼污水的时候,竟连顾老大人也捎带上了。

  这叫自居易怎么向顾况开口说话呢?

  晚饭的时候,老管家来请自居易。

  白居易说:“我不饿。”

  老管家说:“一天不吃饭,还不饿?”

  自居易又说:“在外面吃过了。”老管家笑道:“果然吃过了也好,老爷请公子过府说话哩!”

  白居易实在推辞不掉,心绪烦乱地说道:“转禀著作郎顾大人,待他晚餐过后,小生再去打扰他老人家。”白居易哭了……

  “活着有什么意思呢?”白居易独自思忖着,“没有脸面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天气渐渐暗下来,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白居易悄悄地出了华阳观。

  “别了,华阳观,著作局!”

1、红颜知己
白居易决定要离开长安。

  白居易走在大街上。街上的人还是那么多,老是有人碰他,看他,“真讨厌,有什么好看的?你们活得倒自在!还有人笑,看那个高兴劲儿,哼,在耻笑我吧?”

  白居易来到曲江池畔。他决定投水自杀,早一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站在岸边的太湖石旁,望着晃动的湖水,月影在湖面上一会儿破碎,一会儿腾跳,好象也在讥笑他,“好了,不要幸灾乐祸,我死,我死还不行吗?”自居易迈过栏杆,向那没有纷争,没有嫉恨,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世界跨去……但是就在自居易举足跨步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只夜游的妓馆画舫过来了。船头上挂着一盏昏暗的灯笼,一个老翁在船舷上来回走动、撑竿。船舱里也有一盏灯,粉红的舱棂纱幔上映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伴随着低缓而悠远的箫管之音,传来清丽淡雅的娇声低唱:

  古原上的芳草啊,

  稠密而茂盛,

  一丛接着一丛,

  一年里有一度枯萎,

  也有一度繁荣。

  任凭那无情的野火烧啊,

  又怎么能烧毁干净?

  一旦温暖的春风吹来了,

  她又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远处的芳香侵入古老的道路,

  晴朗的天底下一片翠绿爬进遥远的荒城

  。。。。。。

  这不是唱的他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么?他的这首诗歌很少有人知道的,在长安,也充其量只有顾大人知道啊,难道。。。。。。

  自居易惊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使劲捏了一把自己的大腿,有点疼,自己没有死。人世间竟有如此的幸会和巧合,白居易不认识他们,他们也并没见过白居易,但他们却在这里神交心会了!

  “这诗写得好,也唱得好。”背后仿佛有人在说。

  自居易不知说什么好,他朦胧中觉得,人世间理解自己的人还是有的,尽管这些人有的相识,有的陌生,但从他们的吟唱和交谈中,他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还不就是人们的理解和信任吗?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刚才的举动太可笑了,太脆弱了,也太愚蠢了;是啊,小草,小草,你还不如小草啊,刚刚一“烧”,你就经不住了,差点成了灰烬,也太可卑可怜了!

  现在,这棵小草又经历了一番“春风”,终于又活过来了。但是自居易始终不明白,自己送别友人的小诗怎么竟成了劝解自己的东西。难道真的有什么神明在冥冥之中随时拨正自己吗?神明,神力,神灵,神……白居易第一次感到诗歌的魅力了。

  白居易正在低头沉思默想,忽听有人喊道:“易哥!你原来在这!”

  白居易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啊,让他大吃了一惊——面前活脱脱地一朵芙蓉花!

  “灵儿,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啊?”白居易又惊又喜,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思想彷徨的时候,她总会出现的!

  这妙龄少女名叫湘灵,是符离东菜园村的农家女子,也是白居易的红颜知己。

  湘灵,姓刘,原名娟子,人又称婵娟子。其母早逝,父亲刘家声是徐州有名的流浪诗人,经常不在家,撇下女儿一人以种菜园为生计。在白居易来埇口的第二年,娟子不小心滑入河中,被白居易和伙伴们救起。自此,白居易和娟子相识,他借故为了向娟子学诗,白居易三天两头去菜园找娟子。

  一次,白居易对娟子说:“给你改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好么?”

  娟子:“你说叫什么好呢?”

  白居易:“大历十大才子之一钱起的《湘灵鼓瑟》,这首诗是应试诗,也就是说那是考进士时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据说钱起在那次坐船赴京赶考的路上,有一天夜半,他怎么也睡不着,便披衣而起,忽听见江上有人在作诗,那是钱起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诗,他就想看看这是哪位大诗人啊?那夜月色很好,举目望去,大江之上却别无他船,他自己的船上只有一个老艄工和一个书童,都不可能是诗作者,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