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者,或思各逞其才能;偾事者,或欲再贾其忠勇〃。最后他们忠告咸丰:皇上圣明,千万不要被这些言论迷惑,乱了安危之计,则天下幸甚。
这一次的奏折中,刘韵珂夹附了四个折片。第一个折片,刘韵珂主要谈了两件事。第一件,关于夷人入住神光寺一事,租期是六个月。到期后,想法让他们搬出;而且已暗里向民人规定,百姓不得赴寺里听经就医;工匠也不得受雇为英夷修缮漏雨的房屋。等夷人住得没意思了,自行搬到城外,咱就没事了。第二件,福建民人性情浮嚣,喜造谣。开口之后,夷人进城,民人传夷人带炮入城,经我晓谕,谣言已息。问题是今年谣言重出,都是绅士们传的。夷人抬箱进城,他们传说是大炮;甚至传说夷人收买万人坑内的死尸,两千钱一具,用来制火药,其毒异常云云。原来的谣言重起,以后的谣言难保不更出奇呢。最后,刘韵珂不点名的批评了林则徐,说:该绅士等忠愤所积,只以令人钦重,但是以目前之小计,不顾日后之隐忧,究属实计。
第二个折片,刘韵珂主要谈了一件事……如果与夷人开战,福建不敌。他举例说:上回英夷犯顺(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厦门半天就失陷了;福州的地理天险远不如镇江,而镇江在上回英夷犯顺中,照样失事了。现在,厦门是华夷杂处,福州城内有十来个夷人。两下里本来没事,如果我们调兵募勇备战备荒的话,那么,首先张皇之地,必为首先纷扰之地,防夷倒成了招夷,未免失计。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35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9)
第三个折片,刘韵珂主要谈了五件事。第一件,他重点谈了自己与林则徐等士绅的异同之处:都想把夷人撵出城去,双方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态度不同………方急,一方缓。更重要的是,手法也不同……一方是直线爱国,要求调兵募勇,与夷人明着干;一方是曲线爱国,要求阴图之。至于团练水勇,刘韵珂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举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例子:各省调兵募勇十余万,花钱不可计数,但是并不闻何处得一乡勇之力。第二件,有关夷人张狂贴帖之事,他访查过了,夷人并没干过,可能是汉奸干的。第三件,为夷人做事的汉奸自是不少,也很可恨,但是条约里规定对他们免罪,咱就不能明着驱逐。第四件,有关夷人传教之事,条约里明文规定开禁了,五口也都奉旨张挂了。第五件,有些人参奏我等,但是却不看条约案卷。我身任封疆,办理夷务七八年了,幸得无事,无非是内安民心,外察夷情,哪敢偏袒苟且啊。
第四个折片,刘韵珂主要谈了一件事:英夷嫌福州贸易亏本,希望用福州换台湾。我已派手下密为布置了,一定不能让英夷得逞。
对于刘韵珂的一折四片,咸丰回复如下:神光寺的夷人要让他们搬出,而且不能出现事端,否则惟该督是问;候官县令兴廉盖印准租,革职;夷人想台湾换福州,不可!
理论上,刘、徐是对的;实践上,历史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刘、徐还是对的。问题是中国人脑子迟钝,连后事之明都不具备。当时的君臣们不理解刘、徐也就罢了,问题是现在还有人扭不过弯来,依旧瞪着一双忠奸眼,把林则徐当作忠勇爱国之忠臣,把刘、徐当作投降卖国之奸吏。事实上,大家都是大清这条破船上的大副,都在防止这条破船的沉没,都挺忠的!
对于言官的弹劾,刘、徐当然知道是林则徐搞的鬼。问题是林则徐乃革命元老且受到了对外持强硬之态的新皇上的宠爱,徐继畲在官场上出道不久,涉水不深,还背个主和派的名声,当然弄不过对方,所以气哼哼地给在京的堂兄写信发牢骚,说:〃巨绅林则徐〃,〃意在沽名,急欲驱逐〃。至于刘韵珂,更是气得不行,上面所摘他与徐继畲的一折四片,即是取于《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不知什么原因,《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把他们俩的折片删减得七零八落。难不成是为了掩饰刘、徐二人与林则徐党人间的明争暗斗,或者是为了掩饰咸丰皇上的办理不善?因为这《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是在同治年间整理成书的。这个时候,咸丰夷务办理不善导致英法联军进北京,自己被气死,已是妇孺皆知了。删去这些,既可以掩饰咸丰的糊涂,更可以遮盖刘、徐两位的先见之明。幸亏,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史料集里可以找到这些折片的未删节版,我们可以看到刘徐两人大量气哼哼的话语:
虹桥书吧。
第36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10)
第一,我们在福州管理夷务七年了,福州士民向来不问夷事。现在神光寺一事,不特城内居民不过问,就是书院生童也不过是瞎叫唤,闻声应和罢了。就在籍的两三个绅士倡议罢了。但是夷人什么时候怕过绅士?
第二,说什么夷人购买万人坑里的尸虫,用制火药什么的。此事过于怪异,我们详细查问过了,原来是咱的民人有患吐血之症者,用偏方治病,给寺僧两千钱,托其在万人坑附近寻找死尸蛆虫,然后烧灰调服……此事与夷人一点关系没有!
第三,该绅士等(指林则徐)捐资募勇,约好有事方给口粮。一帮子水勇为了早些挣上口粮,唯恐天下不乱,日日造谣生事,希望立即开工被雇。该绅士等本是义举,但是愿做水勇的,都是游手好闲之徒,对于夷事,净是幸灾乐祸!
第四,他们说夷人在福州恃强构衅。神光寺就住了俩夷人,且住了一个漏雨的屋子,毫无动静饶舌之事,我们不知其恃强构衅者何在?
第五,他们说我徐继畲庇护汉奸,徐继畲再笨蛋,也不屑于为此吧?
第六,宁波、上海的夷人都住进了城内,况且是按和约规定入的城,没听说浙江、江苏因此被责办理不善的,为何独说我们办理不善?
第七,我们不肯调兵演炮募勇,有违数绅之意,即远近传布。而言事者,但知情关桑梓,不顾安危之大局,以后难保不会拿比寻尸觅尸虫更怪异的谣言忽悠皇上的……反正我们还有天良,不是木偶,不敢因小事而肇大衅,坚定不移,断不为喜事沽名之数绅所摇惑!
林则徐利用乡党搞小动作背后整人,刘、徐二人当然要气哄哄。就夷务本身来讲,刘韵珂与徐继畲当然也是对的,就连杨国桢先生都认为林则徐的方式是〃简单、落后和低级的〃。《南京条约》早签订了,福州也开放了,英国人住城内城外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难不成人家在城内租个房住,就意味着我们半殖民地程度又加深一步?但是,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主义愤懑在中国的民间口碑中历来是占上风的,比如林则徐的同宗老乡林昌彝,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射鹰楼〃,以〃鹰〃字暗示〃英〃字。并写有《射鹰楼诗话》若干卷,绘有《射鹰驱狼图》一幅。这种阿Q做派很有趣,它让我想起了中国乡下孩子王二蛋受了王大蛋欺负后所能采取的那种动作……在没人注意的当口,在一面土墙上写下〃王大蛋不是人,王大蛋不得好死〃之类的标语,至于掏出自己的小家伙在人家院门口撒泡尿也是有的。
没想到,林昌彝的这种阿Q式的爱国做派竟赢得了林则徐的赏识。说他的《射鹰驱狼图》〃命意甚高〃,〃伤心人别有怀抱也〃。看来所谓的伤心人别有怀抱,就是王二蛋式的〃不得好死〃之类的诅咒。除此之外,林则徐还夸林昌彝有〃命世之才〃,〃终当大用于世〃,就差时机了,并祝他成为范文正、王文成那样的人物,则〃吾宗之光,亦吾闽之福也。〃估计是时机永远未到吧,反正这林二蛋后来有什么作为,哪怕就是像林则徐那样中了举,做了天朝大吏,都没有听说,更别提做范仲淹、王阳明那样的人物了!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7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11)
王庆成先生为林则徐辩护,认为他〃并不是单纯的排外,而是对外国入侵的合乎当时历史条件的反应〃。这话有意思,似乎徐与刘的对策,不是合乎当时历史条件的反应似的。要说不合乎,他俩的对策顶多不合乎咸丰皇上当时的反应罢了。因为徐与刘的倒霉,其背后原因乃是最高领导的换届。
道光在1849年表扬徐广缙和叶名琛反入城胜利的上谕中发过如此牢骚:夷务十年了,驭夷之法,刚柔不得其平啊。一句话,硬也不是,软也不是,广州反入城斗争虽然让他认定为小屈后的大伸,但实质上他还是走的软路。面对南京条约造成的局势,顶多是个愤恨莫名,而且一年之后,他就死了。他儿子咸丰年轻气盛,不想跟着软下去,端的是愤恨有名:中央大员方面,拿穆彰阿与耆英开了刀,下《朱笔罪穆彰阿、耆英谕》,把两个主和派骂了个狗血喷头,老穆被革职永不叙用,耆英降五品顶戴以六部员外郎回家候补。地方大吏方面,对刘与徐的曲线爱国策略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理解兼看不惯。林则徐的老乡何冠英,还在接二连三地上奏,一会儿说福州有俩孩子被夷人开枪打死了,一会儿要求皇上另派大员来福州查办。咸丰顺势跟在其后发谕责问刘韵珂和徐继畲。
对于天朝风向的变化,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在1852年向驻华公使文翰汇报说:〃道光对于我们武力的优越性是有屈辱经验的,在他在位期间深愿避免再起冲突,这是大家所公认,而他自己也承认的。他那年轻的继位人不接受他父亲的经验教训,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向不同政策的征象〃。
春江水〃冷〃鸭先知,刘韵珂何等精明,看出风向不对,遂于1850年底向皇上请病假,咸丰顺水推舟准了,刘韵珂从此在家闲居写字。徐继畲不想自动辞职,混个巡抚容易吗?我们老家的马丕瑶,同治年间的进士,最后也就是做到了广东巡抚。其他不说,我们安阳县一中就曾在马氏庄园里开办多年。马氏庄园占地20000多平方米,亭台楼阁有300多间。这还是百官楷模大清官的家园呢,那要是贪官呢?总之,巡抚一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谁舍得丢啊。所以徐继畲就一直挺着,俺就是不引咎辞职。
挺到了1851年8月,咸丰还是把他革职了,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再挺到1852年,终于挺不住一帮爱国人物的弹劾,彻底落职归里,到山西平遥的超山学院当校长去了。至于神光寺事件,以1850年底至1851年初两个夷人先后搬出而宣告结束。问题是两个夷人并没有搬往城外,仅是在城内换了一个地方,在金执尔所租住的道山观住了下来(离乌石山积翠寺的英领事馆不远)。所以,神光寺事件,也没取得什么重大胜利。最重大的胜利不外是劣币再次驱逐良币……刘韵珂、徐继畲,两个能干务实的比较清醒些的大吏都回老家了。
天朝前途堪忧……道路是平坦的,前途却是黑暗的!
◇欢◇迎◇访◇问◇。◇
第38节: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1)
第二章科举举出个造反派,修约修出了战争派
1.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
就在广州反入城最热闹的时候,广西也反了。只不过,反的对象不一样。广州是中国人反外国人入城,广西是一个广东农民带领中国人反大清政府。
这个广东农民,名叫洪秀全。洪秀全,1814年生,广东花县客家人。所谓的客家人,乃是散居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的外来移民,由于是外来的,所以被本地人称作客家。客家后来居下,一般分布在山区,占有土地资源不够,生活条件当然艰苦。宗法组织与地域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常受本地人歧视排斥,由于双方经常械斗,养成了好勇斗狠的个性特征。
按新中国的阶级成分论,洪秀全家算是中农。贫农就不说了,洪家作为封建社会的中农,好歹还能维持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所以,洪秀全七岁就上学了。据说〃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后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过目不忘。读书未几即得其业师及家族之称许,其才学之优俊如此。〃由此可以看出,秀全从小就被身旁的人捧成神童了,认为他〃显父母,光宗族〃是迟早的事。坏就坏在这里,因为人造神童容易造出悲剧来。1828年,14岁的秀全到广州应考秀才,落榜。落榜之后,老爹没让他复读,直接让他当农民了。18岁,秀全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边教学,边参加高考。从1828年到1843年,秀全参加四次高考,四次落榜。卖瓜的,太伤人自尊了,快到而立之年了,一个破秀才还考不上。清政府那时候不兴扩招,所以,像秀全这样的士子,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终身参加高考,一不小心,中了,导致精神分裂,比如范进;二,数次高考,数次失利,也导致精神分裂。洪秀全属于后者。容闳在自己的《西学东渐记》中谓之为神经病:〃洪秀全于应试落第后,得失心盛,殆成一种神经病。〃
1836年,洪秀全第二次赴广州应试时,得到了我国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梁阿发印发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这小册子来之不易,当时大清没有出版自由,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信教自由。1815年广东华侨梁阿发被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米怜等传教士招聘为印刷工人,在马六甲创办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此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只不过由于是民间人士,咱现在的史书故意忽略人家罢了。范文澜先生把林则徐奉作近代中国睁眼第一人,也不知哪来的根据。因为按时间,梁阿发在林则徐之前;按程度,梁阿发是全睁,林则徐顶多算是半睁。
BOOK。←虹←桥书←吧←
第39节: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2)
梁阿发睁眼的标志有:中国第一位传教士、中国第一位民间报人和中国第一位中西合作办学的校长。他当时的活动主要有三项:给老乡们分发自己刻印的宗教小册子、在家乡开设有洋人背景的民办学校、出版一份华人新闻报刊。问题是这些东西都是政府的大忌,又是逮捕,又是烧书,又是毁版,又是打屁股的,梁阿发只能在广州、澳门、爪哇之间来回流窜。1832年,梁阿发在爪哇刊行《劝世良言》,拿到广州去散发。而且散发的时候,专挑士子科举的当口,这样就可以把上帝的福音传给广大的中国学人了。就这样,洪秀全虽然第二次高考失败了,但是他遇到了上帝。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高考,第三次失败,回家就病倒了,发烧。高烧中他看见了许多幻象,见到了上帝,并且成了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基督老大,他老二)。据他事后说:上帝封他为太平王,叫他好好干。当然他没有好好干,而是又参加清妖组织的高考去了。按他自己的解释,那是上帝规定好的动作,也就是说,他还有几年未醒期呢,所以才继续心甘情愿地接受妖魔政府的应试教育之毒化。如果清朝皇帝早知道这些事,开个后门也会让他1843年考试成功的,哪怕就做个永远的酸秀才,他也可能会很知足的,不但不会造反,还会卖力地做封建政府的卫道士。问题是,双方都没有此等运气。这一次,洪秀全第四次高考失败了,他不干了,回家就开始创立拜上帝会。他要反了。
秀全造反的第一步,是砸孔子牌位!老师带头砸学校的牌子,当然要被开除了,教师下岗了,干啥去?继续造反啊!洪秀全造反的第二步,壮大组织,发动群众。他的族弟洪仁屯Х朐粕讲渭恿怂亩游椋乇鹗欠朐粕剑苣捅群樾闳蠖嗔恕<蚁缛莶幌拢礁鋈嗽朴翁煜拢皇欠⒄拱萆系刍峄嵩保茄罢腋锩莸亍T朴瘟艘荒辏Ч皇呛芎茫饺怂煊兴止ぃ汉樾闳胖赜谠旆蠢砺鄣难芯抗ぷ鳎蚧乩霞胰ィ聪铝恕对谰仁栏琛贰ⅰ对佬咽姥怠泛汀对谰跏姥怠返纫幌盗懈锩恼拢菇ㄋ降暮樾闳枷搿K俏鞣缴系劾砺塾氪笄楣橄嘟岷系牡浞叮敢掏矫窍蚯敖6朐粕侥兀胖赜谠旆词导姆⒍ぷ鳎钪昭≡窳斯阄髯暇I角7朐粕饺衔⒍褐冢谝唬璧狡兜纳角ィ蛭抢锿持瘟α勘∪酰欣谠硕α康姆⒄埂5诙渡角嗣裆罾Э啵饩龆怂堑脑硕跷颉R簿褪撬担说亩亲拥母杀癯潭扔朐硕幕允浅烧喙毓叵档摹R痪浠埃旆匆夜夤鳎〉谌切侵穑梢粤窃W暇I角迓推鸱骸⒀逶泳印R坏┦路ⅲ梢院衾菜钠稹!
§虹§桥书§吧§。
第40节: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3)
1847年3月,洪秀全和他的族弟洪仁黄氲焦阒荩业搅嗣拦淌柯扌⑷蛩盎浇讨丁:樾闳蚵扌⑷晔鲎约嚎吹降摹度笆懒佳浴贰⒌貌〉那樾魏筒≈兴庵种泄降拿芜饺寐扌⑷涿睢ǎ⑶胰衔樾闳杂谑ゾ挥卸嗌僦叮炀芫蠢瘛!
罗孝全当然要〃莫名其妙〃了,他这么虔诚,也没上天见过上帝本人,何况洪秀全上天,不但见到了天爹(上帝本人),还见到了天娘(就是圣母玛丽亚),不但见到了天兄(基督耶稣),还见到了天嫂(胆子好大啊,还敢给基督娶媳妇儿)。就这样,耶稣成了洪秀全的大哥,洪秀全成了上帝的二儿子。这就注定了洪秀全只能是中国特色的基督徒,他的拜上帝会也是中国特色的基督教,他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就仅是中国特色的农民起义了,只不过,挂了上帝这么一个羊头而已。
洪秀全被拒之后,跑回了广西。这个时候,冯云山的发动工作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革命队伍里发展出几位骨干分子。其中最主要的骨干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萧朝贵。而且这些人都排在洪秀全后面,成了上帝的儿子,冯云山排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排四、五、六,萧朝贵由于娶了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是为天婿。
革命队伍的壮大与活动,激起了紫荆山当地士绅的义愤与不安。遂以〃聚众谋反〃的罪名,揭发了拜上帝会。1848年1月,上帝家的老三冯云山就被当地政府逮了。老三一被逮,老二秀全起身就跑。有的版本说,他回家上访救老三去了。扯淡,老三被当地政府逮了,入住的监狱在广西桂平,老二跑广东救谁去啊?总不是去参加广州的反入城斗争了吧?
老二跑了,老三被逮了,剩下的运动份子都傻眼了。还是老四秀清聪明,他学二哥的样子,也发烧了……他发烧得还比较高级,他模仿桂平一带流行的〃降僮〃迷信,即假托鬼神降附人身传言的习俗,宣布天父下凡降在他的身上,从此,他成了天爹在阳间的形象代言人。天爹一现身,一发话,于是大家集体捐款,把冯云山从狱里救了出来。
这里有个小小的麻烦,秀全能发烧,秀清能发烧,其他哥儿们就不能发烧?所以,紧随其后,天婿也发烧了,他发烧得也不错,成了天兄基督在阳间的形象代言人。于是乎,整个紫荆山区流行起形象代言人之风,运动份子们你发烧我发烧要发烧都发烧。我查了一些资料,想看一下,当时有没有出现天妈的形象代言人,但是我没有查到,非常遗憾!
各色形象代言人的出现,挽救了秀全跑掉、云山被逮而造成的信任危机和政治危机,但是却给后来更大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一句话,装神弄鬼上天入地这种事只能一个人干,大家都干就没劲了。事实上,当洪秀全回到紫荆山区后,就发现群体发烧的不妙了,所以他宣布:只有杨秀清的〃代天父传言〃和萧朝贵的〃代天兄传言〃是真发烧(〃真者〃),其他都是假发烧(〃妖言惑众〃),制假售假者被清出队伍,货真价实者,受到奖励!
→虹→桥→书→吧→。
第41节: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4)
不管真假发烧吧,中国国情下,这种发烧还是有力量的,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7岁生日的这一天,拜上帝会扯出大旗,公开反了!
这一反,清政府就倒大霉了,这边正应付洋人呢,冷不丁后边杀出一群民贼内奸!
从体制上讲,人民,唯有人民,才是专制政府真正的敌人。我们这些事后诸葛都知道,内贼的目标,就是窃主人的位;外贼的目标,不外是赢个外交的面子,签俩通商的条约,沾些贸易的小便宜。两害相较取其轻,白痴也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但是清政府当时离白痴的距离还很远,要明白这个原理,还需要时间。因为它当时很多情,很自恋,一直以为全天下都是它的,也就一直分不清内外,以至于把西夷们也都当作可能取而代大清的家贼了。
从军事上讲,清朝这样的政府还真不是人民的对手,什么原因呢?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太平天国起义,中国政府军事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整体处于冷兵器时代,导致了人多力量大的结果。所以,洪秀全领一帮农民与烧炭工人杀出来,只要人多不怕死,清政府就吃不消。
当然清政府毕竟有些笨炮笨枪来对付他们,比如康熙时的神威无敌大将军,比如两个兵合作使用的抬枪,一个人做支撑,一个人发枪,枪声过后,开枪的那个人会被震得一屁股坐地上。这些玩意虽然让英法士兵在战场上看见后直乐,但是对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还是有杀伤力的,否则也不会在开战之初即损失冯云山、萧朝贵这样两位开国元老。
不过洪秀全笨人有笨福,起义之初虽然损伤不少,但是军队一进湖南,除了人员增加之外,更多的是增加了军种:原先是纯步兵,一过湖南,又增加了工兵、炮兵与水兵。工兵来源于一帮挖煤工人,这些工人发挥了他们善于地下活动的特长,据说用他们擅长的什么〃鳌翻法,〃攻城略地就像穿山甲过地鼠。咱没挖过煤,没有经验,只能按字眼把它理解为王八翻身法,咋翻的我想像不出来,有经验者自己想象吧。
水兵方面,太平军先在益阳后在岳州(今岳阳)获得近万条民船,这民船与船伕一编,就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太平水师。炮兵方面,他们在岳州获得两百年前吴三桂的大批大炮,拖出来一擦,用到战场上还挺神的。岳州一过,太平军就进入了历史上最神的时期,由岳州攻克武昌,用了十天的时间。在武昌休整一个月,再由武昌打到南京,用时二十八天。所谓的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敢情用的就是挖煤工、民船和二百年前的大炮,跟清政府一玩就是十几年,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的军队是多么的不专业,武器是多么的落后。
BOOK。←红←桥书←吧←
第42节: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5)
如果说清政府对付太平军还算勉强的话,那么它要对付近代化的欧洲,恐怕更是自不量力了。幸亏欧洲人没有〃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中国式情结,否则他们把清政府推翻,自己坐上龙廷,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让大清人民有一定程度的参政权,那么,今天的历史书会不会把这一场战争描绘成〃武王伐纣〃、有道取代无道的革命义举?
当然了,面对西夷这只大象,清政府还需要摸上它半个世纪,甚至直到把自己摸死都没摸出个正确结论来。而对于太平军,那就不用摸了。老套路,他们要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天到他家。特别是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并且搞起了北伐,可是把清政府吓坏了。
清政府吓坏了,洋人有些乐。为什么呢?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43节:外国听说拜上帝教,乐了(1)
2.外国听说拜上帝教,乐了
洋人没脑子,一听中国的拜上帝会扯出了造反的大旗,并且摧枯拉朽打到了南京,他们就乐了。
首先是传教士们。他们认为:〃上帝的手插入到这个大运动中,这是无可怀疑的。〃他们欢呼,这是〃伟大的宗教运动〃、〃伟大的道德奇迹〃、〃文明的曙光〃。就连那个拒绝给洪秀全洗礼的罗孝全,也为自己曾经的学生而兴奋起来,预言这场运动会有一个〃光辉的未来〃。当然也有不信邪的,认为对于叛军的基督教不能给予丝毫的信任,但总体来讲,一听说偶像崇拜盛行的国度,居然出现一个庞大的拜上帝教组织,并且摧枯拉朽,有取代现任政府的可能,西方宗教势力,还是对它充满了向往与希冀。
其次是外国商人。在商言商,一听说太平军起义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争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意,但是他们也幻想,太平军一旦胜利了,由于同样的信仰,外国人可能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英国一家报纸说:〃迄今,基督教和商业已经搞到一块儿了。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文明将得到提高,与之相适应,对物质的需要也会增长〃。
再次是外国官方。官方头脑比民间复杂些,没有傻乐。
(一)英国方面。从1853年2月开始,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开始向驻华公使文翰汇报太平天国的情况,大致内容有:第一,除非叛军表现出更加严重的错误与更大的怯弱性,否则,除非有外力援助,那么这个皇朝必然覆灭。第二,现在是一个时机,以无限制进出偏远的禁区为条件,把清朝皇帝从危急的情势中救出来。第三,凭三四只轮船,英国只要小有作为,便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可以向清政府要求自己的条件。文翰拿到阿礼国的信件,除向国内请示外,还决定亲自前往上海考察。3月21日到上海后,太平军前期的军事胜利与清政府的溃败,让他冷静下来,于是他确定了自己的对策:第一,中立。第二,在上海组织外国武装,保卫租界安全。第三,亲自前往南京考察。从1853年4月22日离沪到5月5日返沪,他的南京之行大约是两周时间。他认为局势不太明朗,太平军力量可怕,宗教荒诞,闻所未闻。更要命的是,太平天国居然也有了它所反对的那个政府的天下共主的虚荣,认为文翰前来拜访乃是〃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云云。
有鉴于此,文翰决定继续中立,不介入双方的战争,但是由于通商口岸涉及在华英商的利益,所以英国方面应当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在财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