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丰下大棋的当口,文翰另派人跑到天津投信。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汇报说:劝他们南下,他们不听。说,准其进口也要进口,不让进口也要进口。咸丰一听,比我还牛啊,那就接了吧。跟直隶总督分析说:夷人这是虚张声势呢,且借机寻衅。稍不检点,就会中他们的计。看咸丰的谕旨,感觉这最高领导不是逻辑思维有问题,就是脑神经有问题。英夷若是虚张声势,当然不用怕英夷,这信咱该不接还不接;若是借机寻衅,当然就不是虚张声势了。最后这糊涂蛋加精神分裂的皇帝,还是乖乖地命人接了英方的信。等接了信,听说英人也没找其他事,这傻皇上腰杆马上又硬了:看来,除了投信,他们也没啥计谋嘛。跟他们说,信已送往北京了,着他们回广州等候消息吧。还有,广州进城,本是根据民情,已作罢议了。既已罢议,还饶什么舌?咸丰正因为文翰投信之事而手忙脚乱的当口,发生两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第一个:兵科给事中曹履泰给皇帝上奏,说:广州夷务,林则徐开的头,徐广缙结的尾,两人皆为英夷所惧怕。林则徐去年请假回老家,今取道江西养疾。现在英夷顽固不化,还是请江西巡抚速令林则徐上京,令其协办夷务,英夷必望风而靡,伎俩悉无可施,皇上就永远没有外患了。
咸丰一听,激动啊。马上给闽浙总督刘韵珂下旨:林则徐回到老家福州没?若回到了,赶紧命他上京;若身体有病,赶紧让他养好,养好后再进京!这个傻皇上,他把夷人当麻雀,把林则徐当吓鸟的稻草人了。第二个,文翰呆在上海等候天津投文之际,上海教堂外的高高的十字架遭遇雷击,两江总督陆建瀛马上汇报:天意啊,足可夺奸民之魄解愚民之惑。这都是吾皇敬天爱民,感天动地的结果啊。咸丰听了,批曰:敬感之余,更感惭愧啊!
臣子敢架天梯,君主就敢哧溜着上,不服不行。远在伦敦的英国外相巴麦尊也服了。1850年9月29日,他针对中国交涉一事发表了如下经典语录:〃我清楚地看到,我们被迫再打击一下中国的时刻正在迅速到来,……像中国、拉丁美洲这样半开化的政府,每隔八到十年就需要揍它一顿,才能使他们老老实实。他们的心肠是狭隘的,接受一个意见不可能坚持到八到十年以上。口头警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他们很少注意言语。在他们接受意见以前,不仅要看到手杖,而且要让手杖打到他们肩膀上。〃
这段话是茅家琦先生自己翻译出来的,先生客气,把我们通认的〃大棒〃翻译成了〃手杖〃。不管棒或杖吧,反正清政府要挨揍了。就在巴麦尊准备再揍大清一顿的当口,这家伙下台了,继任外相们相继被中近东的紧张局势所吸引,暂时无力东顾,所以,再揍大清一顿的事儿暂时搁置起来。对此,马士如此总结:〃事实上,从1842年起,战争就在酝酿中;过去的每一年,都增加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他的两个美国同道也说:〃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宿怨的了结。〃总之,大清再挨一次打,那是命中注定的,关键要看打人者什么时候有闲了。乘英国无闲的当口,我们把镜头转向福州吧。因为它也反入城了,只不过与广州的风味截然不同罢了!
※虹※桥※书※吧※BOOK。
第27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1)
5.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
五口开放之后,除了上海例外,其他口岸中英双方都有冲突。由于广州动静最大,口号最亮,所以一般人的目标都集中在广州。其实,福州的风景也不错,与广州比较起来,福州的反入城风波似乎更具有中国特色。这与闽浙总督刘韵珂(1843年由浙江巡抚改任闽浙总督)和福建布政史徐继畲(1843年担任福建布政使,1846担任福建巡抚)有关。
刘韵珂,字玉坡,山东哥们儿。1840年由四川布政使接替因定海失守而遭革职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这哥们儿有意思,战争初起时是个响当当的铁杆主战派,上任浙抚伊始就写折子打小报告说伊里布、耆英等主和派的坏话,同时整军备战、安抚难民,并且由于为官清廉而遭到任内百姓好评。但是随着浙江一系列战事的失败,特别是林则徐第二……裕谦的战败身亡彻底改变了他,一下子从铁杆主战派转向了铁杆主和派,于1842年3月上〃十可虑〃折,告诉皇上打不得了,不能再打了,再打国内先乱了,攘外必先安内云云。除此之外,他还开始说伊里布的好话,希望皇上重新起用伊里布。等清政府不打了,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时,刘韵珂又上了一个〃不可不虑〃折,还是十条。虽然分析不怎么到位,但对和约签订后政府仍然会麻烦不断的预言则是准确的。
总之,刘韵珂在清政府的封疆大吏中,还算是一个比较有头脑的官员,至少知道打也不是……因为打不过,不打也不是……因为和约签了之后还有麻烦。鸦片战争结束后,1843年5月,刘韵珂擢升闽浙总督。刘韵珂担任闽浙总督的前一个月,徐继畲由广东按察使迁福建布政使。史无记载,不知道徐继畲在广州几个月的任期内是否与外国人有过亲密接触,但知他与耆英在广东的谈判副手黄恩彤是同年进士兼好朋友。黄由于参与《南京条约》及其后其他条约的谈判而成为中国主和派的著名代表,名声当然不怎么样。至于刘韵珂与徐继畲,也是中国主和派的主角儿,特别是当人们认定他俩的政敌一度乃是后人眼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时候,他们的历史名声就更差了。
§虹§桥书§吧§。
第28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2)
民族主义与民族情绪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历史真实的无视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公,这一点到现在咱们还纠正不过来。
可能是由于同属主和派的原因,也可能是性情相投的原因,刘韵珂与徐继畲在福州的合作很是愉快,典型的你办事我放心……刘韵珂不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徐继畲又因懂夷务而被道光下旨负责福建开口事务,这让刘韵珂很省心。刘韵珂当然也知道,他的这位合作伙伴乃是大清大吏里最谦虚务实的官员了。
1843年上任伊始,徐继畲就移驻厦门,边处理外事工作,边悉心探求国际地理与政治。厦门1844年6月开港,在那里,他与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周旋了几个月。周旋中,受到记里布的中文翻译、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的深刻影响。按雅裨理所言,徐继畲是他所见过的中国高级官员中最爱刨根究底的人。由于问得太多,雅裨理不得不拿出一本地图集,用一下午的时间给徐继畲讲解,最后还赠给徐继畲诸多书籍,其中有一本《新约圣经》。令雅裨理略感失望的是,他所希冀的上帝真理并没有进驻徐继畲之心,相反,后者居然把《圣经》当地理著作来看了……他拿着《圣经》问雅裨理其中的人名与地名。
正是由于这种让清朝一般士大夫备觉屈辱的不耻下问夷人的功夫,一年之后,徐继畲写出了《瀛环志略》的草稿。五阅寒暑,数十易稿,终于1848年刊行。此书惊世骇俗,打破了中国的世界秩序观,流传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有识之士了解世界的指南并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黄恩彤以贬低魏源的《海国图志》来赞美此书……〃魏默深学博而不精,所著《海国图志》,搜罗也颇费力,但与外国舆图,未能有所依据,其见于列代正史者,似亦尚有遗漏〃。问题是,昏睡中的中国,容不得早醒的人儿。所以,徐继畲的书,不但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反而因此备受谤议。特别是他对美国共和政体的介绍,对华盛顿公天下作为的推崇,对英吉利雄富国力的赞叹,都成了标准的汉奸嫌疑。史策说此书〃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兹铭认为徐继畲作为一个封疆重臣居然敢一意为泰西造声势,〃轻重失伦,尤伤国体〃;稍后的曾国藩也认为此书〃颇张大英夷〃。所以,徐继畲理论上睁开了一只眼,实践上,还得走盲道,否则会被踢出局的。事实上最后他还是被踢出官场了。
处理完厦门开口事宜之后,徐继畲来到了福州,接手福州开口事宜。1846年,道光提拔徐继畲做广西巡抚,刘韵珂竟然不舍得放他走,给道光皇上写折,说福建开放厦门和福州两处,特别是福州乃省会,断离不开夷务人才。徐继畲做夷务工作做得很好,特别是夷人都偏执,不愿意与福建巡抚郑祖琛打交道。受此折影响,道光把郑祖琛与徐继畲做了对调,也就是说,郑祖琛做广西巡抚去,徐继畲留下来做福建巡抚。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人家郑祖琛做了手脚,知道夷务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计,所以运动了一下,才导致这个结果。不过,郑祖琛后来命运也不佳,人算不如天算,他到广西做巡抚,洪秀全一造反,他就因失职被革回老家了。
。←虹←桥书←吧←
第29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3)
一般人偏向于认为,刘韵珂与徐继畲在福州,那是妥协投降,大长夷人志气,专灭人民威风的。其实,大家误解两人了。两人很爱国,只不过,刘韵珂这种在战场上与夷人近身较量过且败得很惨的现实主义者与徐继畲这种比林则徐眼睛睁得更开的早期觉醒者知道口头爱国不行罢了,他们采取的,是曲线爱国的方式。刘韵珂与徐继畲的曲线爱国,得归功于郦永庆先生的平反工作。郦先生在清宫档案里发现了刘韵珂1845年给道光所上奏折中夹附的一个留中密片。由于清政府的公文邸抄制度,使得雍正皇帝始创的密折制度早已无密可保,洋人可以很轻松地得到这些内部参考消息。所以,有时候为了保密,臣子们就要求皇帝对自己的折片留中不发,于是折片内容就只有上奏者与皇帝本人知道了。夷人无由得知,统治集团内部的其他成员也无由得知。那么,密片中都说些什么呢?
福州是福建省会,开放给夷人,乃是道光的一块心病。不同意吧,一是怕夷人翻脸,咱打不过人家;二是怕夷人拿天津换福州,夷人早有这个意思了。两害相较取其轻,只好忍痛割爱了。刘韵珂聪明玲珑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密片中告诉皇上,他和徐继畲可以把福州弄成仅仅名义上的开港。事实上他做得很成功。
1844年6月,英国领事李太郭到任,意味着福州的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我们还要看到他的大儿子,英方翻译李泰国出场,儿子比父亲,可谓是青出蓝而胜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着中国谈判代表吹胡子瞪眼的;战争结束后,当上了中国的海关总长,后来居然还想当中国的海军大臣,没弄成。这老头,比他儿子温柔多情。为了照顾中国人的感情,这老实人甚至放弃在领事馆悬挂国旗的国际惯例,即使悬挂,也挂得七上八下。在外国人眼里,像治丧的半旗似的。问题是,老李纯粹自作多情,福州当地官民并不领他的情。福州是由满洲人驻防的,他们对于强加给自家朝廷的条约表示愤怒;总督刘韵珂虽是汉人,但汉人对外夷的敌视绝对不弱于满洲人,甚至更甚,至少不弱于当年他们对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的敌视。何况刘总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是外国人的死敌呢?只不过,由于深刻明白政府不是英国的对手,他把这敌视搞成地下活动罢了。
在多情的李太郭上任前,刘韵珂就与徐继畲密谋,提前做了手脚:第一,英商来福州做生意,不外是贩茶。英商看中的是武夷山的茶叶,刘、徐二人便派兵役在福州与武夷山的行道上处处设卡刁难,英商不能直接进入内地收茶,中国茶商又惹不起卡道上的瘟神税官,只好改道广东。这样英商在福州干脆采购不上茶叶了。第二,英商到福州销货,刘、徐二人便劝导城内商贾不要与英商做买卖。同时表面上却仍对夷人〃待以德意,使其冥然不觉〃。
▲BOOK。▲虹桥▲书吧▲
第30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4)
地下活动的灵感,估计不是刘与徐的原创。在黄恩彤的《知止堂集》中,有一封福州、厦门贸易初开时他写给刘韵珂的信。在这封信中,有几个信息值得注意:
第一,黄恩彤看了刘韵珂所制定的厦门开口条约,感觉不错,给刘提建议说:夷目记里布种种诈虞,直同无赖。但是李太郭是所有夷目中最为安静一个人,在广东很老实,循分守法,并不妄为,如果能让他移住厦门,可期省事。
第二,黄恩彤告诉刘韵珂:厦门贸易初开,只能给夷人来虚的,不要来实的。夷商就为了一个财字,他们要厦门,就是为了距武夷山的茶近。如果茶贩子都从广东跑到厦门了,那麻烦就大了。如果能弄得商贩稀少,销路滞狭,夷人无利可图,那么就粤者多,就闽者少,刘大人就省心多了!
从第二个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断,刘、徐的这种地下搞法,灵感很可能来自于黄恩彤。不管谁的馊主意吧,反正这些传统观念中的投降派,并没有傻乎乎的一味投降卖国(中国民族情绪畸形的情况下,想认真执行中外条约的都叫投降卖国),相反,他们曲线爱国呢,这种曲线爱国比天朝流行的那种逗人玩的爱国秀要深沉多了,且效果很好(所谓的效果仅是站在民族仇外情绪方面,无关乎理性与国际规则)。据刘韵珂密片中说,最先摸到福州的是一艘美国船,停在港口一个月都没人与之交易,无奈只好减价。减价也没人与之交易(当地商人谁敢冒着汉奸的嫌疑与得罪父母官的风险与夷人交易啊),刘为了让夷人赶紧离开,又让商人购买少许,使之有离开的盘费。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了。算计的结果,从1844年开港到1845年,福州的贸易额仅37万元。至于1846年到1847年,居然没有一艘夷船再到福州做生意,愣是创造了福州名开实未开的奇迹。对此他洋洋自得,在密片中说:〃福州竟不通商,数年后,该夷灰心而去,则省城根本之地,不令非我族类实逼处此。〃
外国佬太傻,不知道刘、徐两位大人,特别是与他们一直打交道的诚恳好学的徐大人会如此做鬼,福州生意打不开,他们甚至想到以其他地方换福州了。以现代化的语境看,两大人这样爱国,咋也够格被称作爱国贼了。因为福州的这种不开放,给政府赢回的是面子与意气,给百姓赢回的则只能是生计的潦倒与挣扎。但是他们的这种玩法,深得道光的赏识:明的咱玩不过夷人,玩阴的总行吧?
问题是,在福州反入城事件中,他们玩得太阴了,就像单线联系的地下党似的,上级线人一死,他们就说不清道不明了。总之,当时的诸多爱国人士包括1850年2月继位的咸丰皇帝不知就里,反而把他俩当作了投降派。现在的学人也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这回事,继续骂他俩是汉奸。现实与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公道,没办法,谁让你没有正面表演爱国秀来着?谁让你们的政敌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来着?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5)
李太郭上任后,要在福州设立领事馆,刘韵珂与徐继畲密商:和约内所谓的〃城邑〃系兼指城内城外,但我们不妨只准其在城外开馆。于是徐继畲告诉李太郭,〃城邑二字,系兼指城内城外〃,而〃英人前来通商,自应在城外居住〃。他把李太郭引到了城外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城南港区南台。
刘、徐二人给道光皇上联合上奏,折子里明说:〃查江南原议和约,虽载有英国领事官住在广州、福州等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等语,惟并未注明城内〃。折子中夹带的留中密片却说:〃查核原议和约,载有领事住居城邑之语,原指城内而言,该夷所请本非违约妄求。〃
李太郭虽然是个博物学家,但是面对刘、徐的阴招,居然也没啥发现。四个月之后,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德庇时到福州访问,发现他们的领事〃被安置在城外一片泥地上用木杆架成的一个简陋房子里〃,对此他表示了严重的不满……德庇时拒绝在领事馆接见中国官员的拜访,要求他们到自己的巡洋舰上会晤。他向中方建议,让他们的领事去城内租住白塔寺。刘、徐一听,表面上同意,暗中却授意士绅联名请愿,拒绝英人入城。官绅没有配合好,所以,四个月的纠缠后,1845年2月,李太郭取得了成功,在城内乌石山积翠寺租到了房屋。据说这房屋〃高大而通气,宽畅而堂皇〃。不过这种成功是相对的,领事住了城内是不错,但是别指望福州人民把您当人看:〃住在这里领事馆的人,实际上是些囚犯,他们如果不冒着被推挤和侮辱的危险就不能离开屋子〃。德庇时给刘韵珂写信指明了福州人民的这种不友好,刘总督老老实实的回复说:确实如此。以后再出门,申请我方派兵陪同吧。问题是这根本不是个办法,外国人自由惯了,不习惯这种软禁般的生活方式,中国方面也没有此等快速方便的出警热情与能力。于是,领事馆里的英人,出个门也不容易。翻译巴夏礼在城内散步的时候,老百姓边往他身上投石头子儿边大骂。在中国内部,也就是跟人通奸的女人才有此等待遇吧。
虽然既挨石头子儿又挨骂,混得像个中国奸妇;但从权利方面说,英国领事总算进驻福州城了。不过,自作聪明的刘韵珂还多玩了一手,指示徐继畲与李太郭签个条约,规定:惟领事官可以租住城内,其他夷商俱住城外港口,不管城内城外,租房的时候需送地方官用印,不得私租。
事情到此,刘韵珂玩得还算不错。一是成功把英商拦在了城外,只让英领事馆进入了城内;二是,不管城内城外,夷人无权私租,得地方官用印批准。按条约,至少第二条是不符合条约精神的,因为条约规定华夷之间可按市场行情自行租屋,一方不得勒索租价一方不得强租而已。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他自作聪明订的这第二条,纯粹是拿绳子往自己脖子上套。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6)
福州当时发生的这些事,林则徐友人王庆云曾写信告知远在外地的林则徐,说,徐继畲曾想联合士绅阻止英人入城来者,奈何议论多,成功少,缺少有声望的人领导云云。他说错了,对于清朝官员来讲,声望只能靠站一边说闲话挣得,比如后来的清流派;一干实事,有声望也得赔了这声望。比如曾国藩处理教案,处理来处理去,结果就是把自己的一世清名给处理没了。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回家的请求被道光批准,1850年4月,林则徐终于回到了他梦中的故乡……福州。回家后,得知道光皇上于1850年2月25日驾崩,林则徐痛痛快快哭了一场,并且化悲痛为力量,带病投入到了家乡的爱国斗争中。因为这时的福州正好又发生了一件事,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翻译、代理领事金执尔替传教士札成和医生温敦向乌石山神光寺租屋二间,侯官县令兴廉是个糊涂人,不管租房者是不是领事,也不管按总督的规定这些夷人是否能住城内,不由分说就在租约上给人家盖印了。真是个傻官啊,把刘总督那绳子先套自己脖子上,后来他因此丢了官职不说,还连带着影响刘、徐两位大人也丢了官职。
侯官县令兴廉稀里糊涂的一个印,引起了林则徐的动作。他联合士绅书写公呈质问兴廉,并缮写公启责兴廉转致夷官。在后一封信中,林则徐吓唬英人……福州十万人民也能像广州人民那样组织义民义勇反对英夷入城的!此后,福州的大街上出现了〃某日定取夷人首级〃的小字报。面对这种天朝特色的恐怖主义,金执尔两次跑到巡抚衙门控诉并请求保护(刘韵珂此时在外阅伍),徐继畲认为以文人之词恐吓英夷,不但无益,实恐有损,遂决定慢慢哄英夷到城外居住,并嘱百姓不得找医生温敦就医,工匠不得应雇为英夷修缮漏雨的房屋,同时哄写字的书院生童勿再给自己找事添乱,并且密派兵役,于神光寺附近弹压巡防,防止发生事故。林则徐呢,联合士绅上书徐继畲,要求调兵演炮,招募乡勇,备战备荒。徐继畲当然要拒绝了,林则徐无官一身轻,想提前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呢,但是徐继畲吃不消。作为福建巡抚,他治下的厦门与福州都属开放的五口之列,两地的夷务稍有差错,他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林则徐所提议的〃调兵演炮募勇〃等对外挑衅的姿态,徐继畲不同意。他没想到,退休在家的林则徐利用他的官场余威及余荫,活动开了……他煽动在京的福建籍官僚及自己的朋党圈子出手,通过言官与皇帝对徐继畲施加压力。林则徐的能耐不小,在他的忽悠下,翰林院侍读学士孙铭恩、湖广道御史何冠英、工科给事中林扬祖纷纷出手了。
第一个出手的是孙铭恩。这位手下还算留情,矛头没有直指刘、徐二位,而是指向了兴廉,指责他不该私把神光寺租给夷人,何况这寺是县里生童读书的地方,生童反对(也不知反对的根据何在,按条约,租房仅是房屋所有人与租房人之间的事儿,跟生童们是没有干系的)。生童一反对,地方官居然派兵保护夷人入住,强民从夷,是何肺腑?(矛头已暗暗指向刘、徐了,他们是地方督抚嘛,而且两人的道德居心与政治态度都值得怀疑了)还有,那租房的夷人,是个传邪教的,诬民惑众,事关非浅啊,请皇上责地方督抚严办。
▲虹桥▲书吧▲。
第33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7)
1850年8月25日,咸丰看到了孙铭恩的状纸。批曰:刘、徐好好查办,不可致生夷衅,亦不可稍拂民情。总期民夷两安,方为不负疆寄。
没有不透风的墙,刘、徐二人贵为督抚,朝内肯定也有自己的人和线。
总之,没待咸丰的批示下来,他们的解答已递到咸丰案头了,时间是9月1日,有关神光寺一事,解答如下:夷官原先曾租过神光寺放行李,兴廉不知这次租屋的是传教之人,误以为是一回事儿呢,所以就给盖印了。现在因此把他撤掉,他倒轻松了,置身事外,而且夷人还可能因此而轻视我们,所以就先让兴廉干着吧。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只能从缓设法,劝夷人自行搬到城外。书院生童绅士遍贴告文,纯是文人吓唬之词,非为有益,实恐有损。夷人两次到我衙门请求保护,我只好派兵前往弹压,以防匪徒乘机启衅。
刘、徐的解答,算是侧面摆平了第一个告状者。三天之后,也就是9月4日,第二份状纸来到了咸丰案头。这次是林祖扬出手了,这家伙比第一个狠了一些(林则徐当年南下禁烟时在致好友龚自珍的信中称此人是〃敝本家〃),在奏折中说:夷官住于城内,人心就够恐慌了;现在又住进两个夷人,全乱套了。臣老家就是福建的,接家书得知,夷人在福州狂得很。还得知,林则徐与徐继畲交涉过,林的意思是,学广州,坚决不让夷人入城。徐的意思是,福州不比广州,民气民心不行……夷人没有逞志于粤,必思逞志于闽,福州官民不和,不是个事儿啊,还有,夷人这么猖獗,全是由于汉奸忽悠的。徐巡抚信里,置汉奸于不问,还照顾他们……福州为省会之地,让夷人去里面居住念经,于国体人心大有干系啊!
咸丰看过后马上下旨给刘韵珂与徐继畲:对外固然要镇静,但攘外必先安内,不能对外过于迁就,以致丧失民心。闽粤之民,都是吾赤子,尔等督抚要固结民心,民夷稍有不安,惟尔等是问。对于那个兴廉,立即对他严行查办,不得回护!
还是那套路数,咸丰批示尚未传到福州,第三个告状的就出手了……何冠英。这家伙也是福建籍官员。三个告状者之中,最狠的就是这位了。9月6日,咸丰看到了他的奏折,矛头直接对准徐继畲,说他面对夷人一味畏葸。可谓是偏袒夷人护汉奸,不理士绅丧民心,不知是何居心?
俗话说,三人成虎。言官接二连三的奏坏话,咸丰马上怀疑徐继畲是英方派来卧底的奸细,着刘韵珂好好查查。
至于刘与徐,自孙铭恩第一状之后,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解释。9月8日,咸丰看到了他俩的第二次解释,说:制夷必先服夷,息事而不生事。夷人入住神光寺,士绅们缮写公启,责令夷人搬出,双方不无猜疑。所以现在只能从缓设法。寺里住的俩夷人,一个行医,一个传教。行医的想搬出,传教的想住下去,俩人起了矛盾,看样子,他们也处不长了。目前的福州、厦门,民夷比较安静,所以我们要镇定,不能张皇,不给夷人起衅的借口。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4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8)
10月30日,咸丰看到了刘与徐的第三次解释,这一次,是对以上诸多状纸的综合的正面的回答。徐继畲跟外国人学来的地理知识、刘韵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实战体会都被派上了用场。他们在奏折中给咸丰分析说:其一,英国离咱六七万里,咱不能深入虎穴荡平他们。咱们将夷人前来之船焚毁几只,他们也不会扬帆远遁的。其二,中国海岸线长达七千余里,除荒僻海口外,其火炮能及者,府州城县码头不下数十百处,夷人处处可攻,我不能处处设防;夷人时时可到,我不能昼谍夜探预先确知;夷舟我岸,我兵勇血肉之躯与夷人巨艇相争拒,很难不被夷人的炮火所击溃。其三,夷人以贸易为生,咱断了其贸易,相当于给婴儿断奶,他们肯定不依不饶。皇上说粤东制夷有把握,我们也知道,徐广缙这人能干。但是夷人不是去上海就是去天津投诉,他们的老伎俩就是截断长江的漕运。听说长江海口炮台工程已大修完善,但是江口宽阔,若说夷船进入不得,我等窃不以为然啊。其四,现在的英夷,与倭寇不同。不独偏僻海口他们不去烧杀抢夺,就是贸易繁华之地,不足以牵制全局者,他们也不无端前去攻扰的。现在人家没有举动,我们却事涉张皇,调兵募勇的,这不是引夷人与我们为敌吗?其五,关于当前的仇外情绪,刘、徐认为,现在的言官因言路畅通而不负责任地乱说,为此两人总结如下:〃论功罪者,或各矜事后之明;讲韬略者,或不少剿袭之论;喜事者,或思各逞其才能;偾事者,或欲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