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总统-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立在屋内,对着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等人的遗像泪流满面。

    慈禧很生气,道:“皇上,哀家还没死呢,你在此穿黑纱哭哭啼啼作甚!”

    光绪皇帝哭泣道:“朕作为亡国之君,愧对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

    慈禧道:“大清国还未亡呀,我们娘俩一起去西安,西安有潼关天险,易守难攻,陕西巡抚端方乃是我旗人,忠心耿耿。”

    光绪皇帝道:“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都于煤山自缢身亡,朕身为一国之君,竟然让八国夷兵攻进北京城,朕当自杀,以告慰列祖列宗!”

    慈禧太后道:“痴儿,你死有何用!哀家这时才知道你变法维新的苦衷,我们先去西安,再从长计议吧。”

    光绪皇帝还想挣扎,李莲英已经派人送上粗布衣服,给他换上。慈禧临行前,还想到了光绪皇帝的皇后和珍妃,于是,李莲英派人去把珍妃从钟粹宫后北三所带出来,却不见了珍妃的人影!原来,凤仙姑娘早已接到宋骁飞的消息,趁宫中大乱,和光绪皇帝的心腹太监王商一起,把珍妃救走了,慈禧太后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赶紧命人把皇家一些值钱的珠宝、金银细软都埋在宫中,价值大约白银一亿两,其中太后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一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一千万两。然后,和光绪皇帝一行人假装成京城逃难的难民,往西安奔去。

    北京城通往直隶省宣化府怀来卫的一条羊肠小道上,阮忠枢和冯国璋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三十名穿日本军装的心腹亲兵,背着火枪,在此守候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的到来,新军们并不知道他们要执行什么任务。

    等了大约三个时辰,还不见人影,冯国璋骑马上前,悄声问阮忠枢:“大哥的判断准确吗?慈禧太后逃难会逃到西安去?我要是她,我就去满洲或者蒙古,那里毕竟支持她的人多。”

    阮忠枢道:“我跟了大人十几年,他的重大判断从来没有失误过。他说慈禧太后一定会到西安,而且会路过怀来,那就必然如此,就怕你一会下不了手。”

    冯国璋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快要落山的太阳,残阳如血,道:“兄弟们曾送给我冯国璋一个外号,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阮忠枢道:“什么外号?”

    冯国璋道:“冷血屠夫!”

    阮忠枢道:“怪不得大哥会派你来此,要是派王士珍来,他那满脑子的忠君思想,还真不一定会下手。”

    冯国璋道:“巡抚大人不是常说,我们是汉人,忠君爱国,不一定等于爱满清朝廷。慈禧这女人穷奢极欲,陷万民于水火之中,忠于她不是蠢蛋吗?”

    天快黑了,衣衫褴褛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隆裕太后、李莲英、荣禄等十来人才到了这条小道上,他们一路逃难到此,怕引起怀疑,也不敢带太多侍卫,冯国璋带兵上前,用学的简单日语盘问,慈禧太后他们以为碰到了日本兵,装作逃难的难民,还说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阮忠枢便装成日本军官的翻译,命人拿了五枚煮熟的茶叶蛋,拿给他们。

    李莲英习惯了先伺候主子,接了五个茶叶蛋,手哆嗦着废了好大劲才剥好,捧送给慈禧太后,他们确实已经一天没吃东西,饿了,慈禧太后一个人就吃了三枚茶叶蛋,剩下的两个茶叶蛋让李莲英送给光绪皇帝。

    这一切,被骑在马上仔细观察的冯国璋看在眼里,他看李莲英的一言一行,就是一个宫里的太监,而且马上确定,吃了三个茶叶蛋的妇人,就是慈禧太后,而吃两个茶叶蛋的,就是光绪皇帝。

    等慈禧太后他们吃完鸡蛋,天已经黑透了,冯国璋拔出了毛瑟枪,向亲兵们吹响了屠杀的口哨,“砰砰砰”的枪声,划破了漆黑而宁静的原野,预示着中国,从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未完待续。。)
第三章 接管京城(求订阅)
    ps: ; ;求订阅,支持正版

    宋骁飞控制了直隶和山东地界后,带领一万五千新军和一万五千名淮军,以勤王的名义开赴京城,沿途收编了溃逃的清军二万旗军,由北洋军官学校会办、满洲正白旗的荫昌统领,一共五万大军,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

    宋骁飞到紫禁城后,段祺瑞给宋骁飞开了一张很长的财务单子,里面除了皇家的财产,还挖出了慈禧太后他们埋在养心殿后院价值过亿的金银珠宝,并表示已经都封存入军库。

    宋骁飞拍了拍段祺瑞的肩膀,夸赞道:“芝泉果然是‘不贪’之人,连挖到的财宝都列上了。”

    段祺瑞道:“大哥把最精锐的新军和最先进的洋枪洋炮都交付给芝泉,让芝泉进京,那是信任小弟,这比那些金银珠宝贵重一万倍!”

    宋骁飞问:“七国联军进城后有没有乱来?老百姓伤亡大吗?”

    段祺瑞道:“这七国联军刚进城,主要是保护各国驻华使馆。英国、德国、美国的军队比较守规矩。但老毛子来得的人多,大概有四千人,烧杀掳掠的不少,还抢了不少满清皇族的府邸。我跟老毛子打了一仗,过山炮、马克沁重机枪都用上了,打死一百多个奸淫妇女的俄国兵,现在好一点了。”

    宋骁飞道:“俄国佬素质差,是应该好好教训教训。满清皇族留在京城的还多吗?”

    段祺瑞说:“不多了。好像端王、恭亲王等人,都已经往西安方向逃了。”

    宋骁飞、王士珍安排进京的六万陆军控制了各个城门,封锁了东交民巷使馆,和使馆区内的一万名左右的七国联军对峙,北京城的枪炮声暂时停息了。

    李鸿章电报各国公使,在天津谈判。宋骁飞便命令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留守北京城,他和阮忠枢带着一百亲兵回到天津迎接李鸿章。

    那天,在天津港码头,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快入冬了,冷风钻到宽松的官袖里,宋骁飞感觉有点冷,席慕青举着一把油布伞,走过来踢他挡风,道:“大人要不去马车里歇着吧,免得着凉了!”

    宋骁飞赶紧接过席慕青。给她撑伞,道:“我不是让你在马车上等侯吗?冻坏了我可担当不起。”

    席慕青道:“你还真把我当娇小姐呢,不理你了。”

    宋骁飞说:“哪里,只是关心你而已。”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轮船汽笛声。一艘白色的豪华客轮缓缓靠岸,一脸严肃的李鸿章走了下来。身后跟着一大帮洋顾问。刘铭传竟然也跟着他回天津了。

    宋骁飞上前跟打招呼,行礼,李鸿章开口就问:“有太后和皇上的消息了吗?”

    宋骁飞示意身边的侍卫都离开,只有刘铭传、李鸿章和他三人在交谈,然后道:“太后已死,皇上不知所踪。”

    李鸿章大吃一惊。问:“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消息可靠吗?”

    宋骁飞道:“太后他们在去往西安的途中遇到夷兵,被杀了。现场起了一场大火,估计尸体都烧焦了。”

    李鸿章问:“以何确定死者太后身份?”

    宋骁飞拿出一枚鹅蛋蓝宝石戒指,问李鸿章:“这个可是太后之物?”

    李鸿章一看,这是当年慈禧太后五十岁生日,英国女王托驻英国公使郭嵩焘送的礼物,睹物思人,李鸿章毕竟在慈禧太后手下当权二三十年,不免伤感,眼角竟然留下泪来,不过很快被他用衣袖擦拭干净。

    宋骁飞道:“当务之急,是我们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中国局势。洋人那边,有一万多军队驻扎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附近,日久必定生变。这次大使馆被拳民烧毁,清兵还杀死了不少使馆人员,他们必定不肯轻易撤兵! ;”

    李鸿章道:“攘夷得先安内。不过好在你已经控制了直隶、山东,还有京城,盛宣怀控制了上海,刘铭传控制了台湾,老夫在广东剿匪,杀了将近万人,才安定了两广,刘树棠控制了浙江。这是我们淮军能掌控的地方。”

    宋骁飞道:“恩师还忘了几个地方,朝鲜、越南、还有归属台湾的琉球,都是我们淮军的地盘,当时我们迁了二百万灾民入朝鲜,二百万灾民到越南,五十万灾民到琉球等地拓荒,现在他们多数人已经在当地扎根,对我们感恩戴德。听说越南和琉球等地的民众现在都对恩师烧香膜拜。”

    李鸿章问:“还有这等事?”

    宋骁飞道:“千真万确!我和当地驻扎的淮军将领有书信来往。另外,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安徽巡抚王之春也和学生电报联系,表示支持恩师。张之洞甚至建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如若遭遇不测,中国应该向美利坚合纵国学习,采取联邦制,由恩师出任首任大总统。”

    李鸿章听了摆摆手,道:“当务之急,去摆平京城里的洋人,希望他们尽快退兵,国家往何处去,采用何种政体,这个是下一步考虑得多事情。在江南大营还有旗兵六万,我们不能过于着急。 ;”

    宋骁飞道:“恩师说得有理。不过学生建议恩师认真考虑张南皮的建议。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大清国统治中国二百余年,本来气数早尽,因恩师的缘故,又让慈禧太后多染指三十年,天下汉人,苦满清鞑虏久已,恩师这次在粤,剿杀的万名匪徒中,恐怕有一半是反清复明的汉人吧。剩下的旗军,就交给学生好了,只要六千新军,半个月内,学生必破江南大营的六万旗兵。”

    刘铭传听了宋骁飞的话,道:“老弟,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现在慈禧太后已死,中国是该改朝换代了!要是打旗兵,也算我刘六麻子一个!”

    宋骁飞道:“两江总督刘坤一大人也觉得,就算慈禧太后不死,她给国家带来如此大的巨祸,已经不可能再统治天下。”

    李鸿章没有最终表态,只是说:“兹事体大,容老夫再好好考虑考虑,改日再议。我们先回天津城,和洋人谈判再说,洋人的军队撤出北京城,中国才可能有未来。我明日就和各国公使谈判,看他们会开出什么条件!”(未完待续。。)
第四章 离间之计(求订阅支持)
    ps: ; ;求订阅,支持正版

    宋骁飞建议过两天再和洋人谈判,他在李鸿章耳边悄声说了自己的主意,李鸿章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和谈之前,李鸿章给各国公使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信,他说:“端王是慈禧太后的耳目,正是他将慈禧太后带入了无可挽救的深渊。老夫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次向列强开战,酿成大祸,乃是慈禧太后偏信愚昧的端王才招致的,端王应该羞愧地将头埋进土里,在他的头脑里,充满着仇恨和烂泥!慈禧太后自己也因此命丧黄泉,皇帝也不知所踪,中国将尽力赔偿各国的损失。”

    李鸿章的信,将宣战责任归咎端王载漪,还由宋骁飞交给容蓉主办的《强国报》以号外的形式刊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上海《申报》、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德国《莱茵河报》等当即头条转载,据此向世界宣布了慈禧太后死亡和光绪皇帝失踪的消息。

    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为首的十一国公使,接到李鸿章的信,对慈禧太后的死和光绪皇帝的失踪特别惊讶,他们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纷纷发电报回国,说中国将会有巨变。各国的皇室“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觉得大清帝国皇帝和皇太后已死,已经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训中国人的目的达到,气消了一半。

    李鸿章和各国公使的谈判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举行,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的饭店,四层楼,1863年建成,距离北洋军校和宋骁飞的府邸不到一里地。在三楼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摆了一张长长的方桌。朱尔典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戴着白手套,坐定后,等着李鸿章的到来。

    李鸿章此时的身份是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名头多得吓人,他身穿着一品仙鹤官服,头戴三眼花翎,左手臂上戴着黑纱去和朱尔典等人谈判,他首先给各国公使介绍了这黑纱是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戴的。然后很悲痛地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四德和五伦,是最基本的道德,四德,即是忠、孝、节、义。五伦即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中。四德之中。以忠君为基石,五伦之中,君臣关系又是之首,这是我国建立德政的基础,现在太后死了,皇上失踪。你们就是与四万万中国百姓为敌了,不少督抚已经开始率兵勤王,很多乡绅已经自发组织武装驱赶各地的洋人,我担心在京城的军队。能否安全撤离。”

    朱尔典问:“难道中国的民众就不怕我们的洋枪洋炮,他们不怕死?”

    李鸿章说:“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除非你们把四万万中国人都杀光,否则不可能阻止民众的愤怒!”

    朱尔典此时也已经收到消息,不少督抚确实已经开始率兵准备进京,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报仇,很多乡绅已经自发组织武装驱杀洋人,此时退兵,让李鸿章来擦此次大乱的屁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朱尔典便提出了七国联军退兵的条件:一、杀了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二、大清皇室派亲王到十一国谢罪,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清政斧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中国政斧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清政斧拆毁天津大沽口到燕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驻兵驻扎燕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七、赔偿各国损失,赔款各国白银四点五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宋骁飞也参加了谈判,当即站起身道:前五条尚可以接受,第六条、第七条断难从命。宋骁飞说:“第七条,各国按照死伤人数赔偿,按照国际惯例,每人抚恤两千两白银,中国此次把赔偿金额提高到每人五千两白银,本官统计了一下,各国伤亡人数一共两百人左右,中国政斧可以赔偿白银一百万两,另外各国的使馆,中国政斧负责恢复原样。”

    朱尔典问:“第六条呢?”

    宋骁飞道:“第六条谈都不用谈。”

    朱尔典把目光投向李鸿章,李鸿章没有说话,默认了宋骁飞的意见,当天的谈判不欢而散。

    当天晚上,宋骁飞到李府找李鸿章商量谈判的事。宋骁飞说,“这次谈判,举世瞩目,主权是要牢牢抓在手里的。对恩师来说,这极为重要,搞得不好,淮军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声誉,会毁于一旦。所以第六条,允许各国在派驻兵驻扎燕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没有商量的余地。”

    李鸿章道:“洋人揪着这个不放怎么办。”

    宋骁飞道:“我看这次七国联军也并非铁板一块,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在华没有多大利益,只是象征姓派了几十个兵前来,可以忽略不计。剩下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五国并不一条心,俄国的沙皇体制和中国相似,反而是亲近中国的,英国和美国主要想跟中国通商,也并不想把战事扩大,只有德国人和法国人不肯善罢甘休,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离间他们,达到让七国退兵的目的。”

    李鸿章道:“老夫也正有此意。我刚收到驻德国公使的电报,说德皇派了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来华,要与英国一争长短,准备取代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西摩尔当七国联军的司令,你可以去找你的朋友朱尔典说说这事。”

    宋骁飞一听,道:“这真是太好了。”

    于是宋骁飞连夜拜访了朱尔典,给他带去了一只焦黄的烤鸭,朱尔典道,“为何给我带这东西?”

    宋骁飞道,“有人想把英国像这只烤鸭一样扔进壁炉里烧烤呀!”

    朱尔典问:“谁?”

    宋骁飞道:“德国人。我听说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马上要来华,准备取代西摩尔当七国联军的司令,老兄你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暂露头角的机会就快结束了。”

    朱尔典道:“何出此言?”

    宋骁飞说:“德国的陆军向来比较强悍,一旦瓦德西来了中国,山西、天津这些地方,难免都会成为德国的地盘。”

    山西、天津一向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朱尔典听后大为吃惊,赶紧电报回国内,英国政斧不想德国人这么快到中国来分一杯羹,于是指示朱尔典尽快想办法结束和谈。。)
第五章 激战德军(一更求订阅)
    ps: ; ;今曰三更八千字,求订阅支持

    再次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和七国公使谈判时,李鸿章穿了御赐的黄马褂,那件马褂有点像披肩,马褂里面是一件深蓝色织锦软绸外套,再里面穿着一件黑色的黑袍,戴着镶嵌着金边的官帽,官帽的顶戴上插着三眼花翎。。

    在谈判时,李鸿章的颧骨高而不廋,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的表情,眼光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一看就是久经战场的谈判老手。朱尔典这次的态度也悄然的变化,这些曰子,他和宋骁飞几乎每夜触膝长谈,宋骁飞给他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让他说服英国政斧支持李鸿章当大总统,欢迎英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工厂,开采矿业,还答应给英国铁路、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把撤兵的条件降低:一、严惩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二、大清皇室派亲王到十一国谢罪,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中国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政斧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赔偿各国损失,赔款各国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七、中国在英国和美国、德国、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进行宪政改革,以彻底杜绝发生排洋事件。

    第七条是宋骁飞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朱尔典说服了美国、法国、法国驻华公使同意,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所以德国人不同意退兵,但是,此次七国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不想这时跟中国翻脸,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俄国也表示同意,法国、美国也表示同意,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也没什么意见。

    打七国联军。宋骁飞没有把握,但对付九百德军,宋骁飞有新军一万五千人,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他和李鸿章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宋骁飞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解决在京城的德军,这也符合英国政斧的利益。朱尔典很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燕京城。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

    于是,宋骁飞率领的五千新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赶到了八里桥附近。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燕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宋骁飞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

    宋骁飞见他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道:“壮飞老弟,你可真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不过现在的战场,并非逞英雄的地方了,还是要靠洋枪洋炮。”

    谭嗣同道:“这个嗣同自然明白,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就上去助阵。”

    宋骁飞点点头,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他察看地形后,和徐世昌商定,炮兵、步兵、骑兵分设南、东、西三路军,分别由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带领,天一亮就发起总攻。

    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宋骁飞亲自吹响战斗的号角, ;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进行炮击,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不得不退回到壕沟。

    宋骁飞在山头上,拿着双筒望远镜,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

    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一时乱了阵脚,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 ;奋不顾身,大呼杀敌,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一个多小时,毙死伤二百多德军。

    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指挥德国步兵反击,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大量伤亡,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横冲直闯,竟然一马当先,冲进了宋骁飞的新军阵地。

    大刀王五一看“擒贼先擒王”的机会来了,几步奔上前,马步一扎,长刀一横,一刀全力砍向了鲁瓦西德战马的马腿,可怜那白马两只马腿都被大刀王五一刀砍断,鲜血奔涌而出,悲惨地嘶叫一声,倒地不动了,把鲁瓦西德重重摔到了地上,鲁瓦西德从地上挣扎着爬起,谭嗣同已手握七星剑,锋利的剑尖抵住了他的喉咙。

    见谭嗣同生擒了鲁瓦西德,宋骁飞命令新军全面反击,不到一个小时,战斗结束了,德军死伤三百多,被俘虏三百多人。

    鲁瓦西德被谭嗣同绑到宋骁飞面前,嘴里叽里咕噜,用生硬的中国话表示“不服”。

    谭嗣同正色道:“洋枪枪炮你败给中国人不服气,谭某素闻欧洲人擅长击剑,我就用手中这把七星剑和你比试,定要你输得心服口服,如何?”

    鲁瓦西德在德国陆军士官学校读书时,击剑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便道:“如若你输了,就放我走!如若我输了,我马上叫你‘师傅’,如何?”

    如果是大刀王五跟鲁瓦西德比试,宋骁飞肯定放心,但他不知道谭嗣同的剑术怎么样,问谭嗣同道:“刀剑无眼,你真的有把握击败他吗?”

    谭嗣同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宋骁飞便命人将鲁瓦西德的佩剑给他,并声明只是比试,点到为止。。)
第六章 当总统还是皇帝
    ps:

    今日三更,二更送到

    宋骁飞带领五千新军把九百德军击溃后,京城很快稳定下来,宋骁飞的五万陆军完全控制北京城。

    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三千援军到了大沽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从中斡旋,德国的海军不如英军,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没有势力范围,不得不给英国人面子,于是提出停战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纪念;二是释放了鲁瓦西德和三百名德军俘虏;三、赔偿德国战争赔款50万两白银;四是同意德国独资修胶济铁路,即东起青岛,西止济南的铁路。德国人的想法是,胶济铁路通到济南,整个山东就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了。

    李鸿章也想借助德国人的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 ;而且1892年的中国,国力并没某些历史“砖家”想的那么差,当时中国的年收约九千万两白银,仅赫德掌管的海关收入,每年稳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万两白银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宫里的金银财宝就价值过亿两,李鸿章急于稳定国内的局势,这时并不想跟德国人开战,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也不算多,权衡再三,便答应德国人这四项要求。

    此时,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失踪,满清朝廷溃败,失去人心,结合李鸿章以往的政治资历和当时军政商界的声音,各国驻华公使发现,放眼海内,无论李鸿章的头衔是北洋大臣,还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还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已经成为掌控中国时局第一人,中国“非李不可”!

    此时的李鸿章既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于中国乡村的耕读农家,了解中国国情。又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数汉人的“偶像”,具有开国君主的一切条件,又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没有之一,有些国外的报纸已经迫不及待称他“李首相或总统李”。

    李鸿章还很谦卑,被同僚认为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时,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坐拥半壁江山,却从没想过自立为王,并且处事果断、驭人有方,务实妥协。所以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汉臣,纷纷电报举荐李鸿章为大总统,主持中国的大局。

    此时,李鸿章自己也心动了,他这一辈子,前半辈子忙于平长毛。剿捻贼,后半辈子又办洋务,兴水师,也知道中国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他只是充当裱糊匠,东补西贴,虽明知为纸片糊裱,但不得不为。慈禧太后当政时,他只好阿谀奉承,左右逢源于恭亲王、醇亲王等王公贵族,和翁同龢等权臣斗来斗去,裱糊匠当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养宋骁飞,希望下一代人能奋发有为,有所突破,现在老天开眼,慈禧太后终于死了,光绪皇帝也失踪了,满清引此大乱,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虽说“人生七十古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