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的各大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
在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贷款主要审查土地的担保能力,而不是审查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由于土地快速上涨,银行在评估土地价值时,假设土地价格将持续上涨,所以一般总是高估土地价值,然后提供贷款。由于银行审查宽松,当时出现了许多金融诈骗案,出现许多用土地套取银行资金的事件。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许多银行都卷入了房地产泡沫的漩涡,为投机性土地买卖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许多非金融公司,通过这些公司,银行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资金。 
                  
 跨越太平洋,买下美国、买下世界
 美国值多少钱?世界值多少钱?
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国的一切在日本人眼中都显得非常便宜,世界上的一切怎么都这么便宜。日本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购买资产。根据日本国内的投资经验,房地产等不动产只涨不跌,增值潜力最大。因此,从1986年开始,日本在全球大量投资不动产,主要选择了房地产投资,并且把投资重点放在全球经济中心的美国。
在美国,日本的投资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几大中心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和夏威夷,投资对象主要是房地产。日本人在风景优美的夏威夷大量购买土地,购买或兴建宾馆、高档住宅等休闲娱乐设施,由于日本资金的大量涌入,使夏威夷的地价飞涨。在纽约和洛杉矶,日本人购买土地,收购高档办公大楼,推动了这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激起了美国当地人严重不满。
图2…3列举了日本自1986—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情况。从该表中的数据来看,1986年是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的第一个高峰。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使日本急剧升值,在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1986年日元的急速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购买力,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购买土地、办公大楼、宾馆、修建豪华娱乐场所等。在美国购买不动产金额高达亿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动产总投资的。
1989年,日本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达到顶峰,日本人的财富随之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日本的房地产价格非常高,使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不动产的价格在日本眼里显得非常便宜。于是,日本把大把大把的钱用于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大量购买房地产。
其实,从事后的反思来看,日本在1986年—1989年期间对美国和欧洲的巨额不动产投资都是很失败的。根据美国和日本的专业人士的估计,这几年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参见图2…4。
以轰动一时的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为例。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当时做收购计划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依照这一预测数据,三菱公司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40美元。如果再考虑这段时间内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如1995年顶峰时,1美元兑80日元,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在当时,像三菱土地公司这样的收购案例随处可见。日本人依照日本国内房地产价格长期飞涨的经验,加上日元升值的效果,使日本人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购买房地产时显得非常乐观。房地产价格会下跌?这对日本人来说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看看日本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吧,美国房地产怎么可能会下跌呢?日本的土地价格只涨不跌,世界上的土地价格也是只涨不跌,这就是当时日本人的看法。
1989年末和1990年,日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相继破灭,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才快速萎缩下来。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规模只有1989年顶峰时的。 
                  
 大规模的海外证券投资
 在1985年—1990年期间,美国的利率一直高于日本利率大约3个百分点,这使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远高于日本国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这一利差吸引了日本大量购买美国国债。1980年,日本的对外证券投资规模为214亿美元,到1985年,这一数字升到1457亿美元,1990年,飙升到5638亿美元。(参见图2…5) 
                  
 到美国买企业去、到美国办工厂去 。 想看书来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的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以利用美国廉价的劳动力,避免美国的贸易壁垒。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对外年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顶峰时期的1989年的680亿美元。1980年—1990年累计对外投资额2271亿美元,约合80年代前半期的5倍。尤其是在1988年—1990年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8个主要工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1、SONY(索尼)公司美国大收购
在80年代末,索尼公司是日本第五大电子产品公司,排在日立、松下、东芝、NEC之后,该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拆巨资在美国进行了两起轰动一时的收购案例。
(1)1988年,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约合30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旗下的CBS唱片公司,并将其改名为索尼音响演艺公司。
1968年,日本刚刚开放国内市场,CBS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日本市场,在经过几番考查后,决定与索尼公司合作开拓日本市场。索尼公司和CBS公司合作成立CBS索尼公司,在经历短暂的两年亏损后,适逢山口百惠等超级明星的歌曲走红而进入高速增长,5年后利润成为业界首位,10年后更是超过日本胜利公司和日本哥伦比亚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均创业界首位。
但在十几年的合作经营过程中,双方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经营思路和不同时期的利润目标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索尼公司习惯于从长远战略来经营和管理公司,对短期利润并不十分重视,而CBS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对短期利润的要求明显高于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和美国人搞了各式各样的合资企业,我们想以长远的目光认真办好企业,所以在美国的合资企业,倘若我们做了设备投资,当然是想使公司尽快健全起来,尽早获得回报。可是我们考虑10年的事情,美国同伙却只考虑了10分钟……”。
索尼公司认为合作双方的冲突妨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为了彻底解决双方的各种冲突,财大气粗的索尼公司干脆以20亿美元的高价把合作伙伴CBS唱片公司收为己有。
在购买CBS唱片公司后,CBS索尼公司经营业绩高速增长,这极大地增强了索尼公司的自信心。还有什么比吞并了世界第一流的唱片公司,又使其迅速成长更令人充满自信呢?
受此鼓舞,索尼公司又开始策划一个更大的收购计划,那就是1989年的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案。
(2)1989年9月,索尼公司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收购金额为34亿美元,加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原有12亿美元的债务,总金额高达48亿美元。
索尼公司是日本知名的视听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与松下电器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并驾齐驱。但索尼公司并不满足于视听设备硬件制造商的产业定位,它希望进军影视软件领域,从而构造一个囊括视听硬件和软件的完满产业链。在制订该战略后,索尼公司开始在美国四处寻找收购目标。公司最初想收购米高梅/联美公司,在经过几次谈判后最终告吹。正在这时,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现了。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大股东是可口可乐公司,持有公司49%的股权。由于连续几年拍不出好影片导致持续亏损,公司频繁更换高层管理人员亦无法扭转经营不善局面,为此,可口可乐公司有意出让其所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股权。当时可口可乐的总裁格杰特和索尼社长盛田昭夫是老朋友,他认为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股权和控制权转让给索尼公司是最好的安排。
经过几轮谈判后,可口可乐公司于1989年9月正式与索尼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索尼以高达48亿美元的总代价获得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控股权。
2、日本企业海外大并购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案有21起,其中18起是收购美国公司,3起收购英国公司。见图2…6。 
                  
 全球旅游的日本人:我们有的是钱
 1985年以来的日元升值,使日本人变得越来越富有。日本去海外旅行变得越来越便宜,日本开始在口袋里塞满坚挺的日元,在全世界购买他们想要的一切和到处寻欢作乐。
在美国风景宜人的西海岸、在历史上有名的欧洲城镇、在亚洲和澳大利亚等风景名胜地区,现在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日本旅游团。他们胸前挂着一个照相机,到处拍照留影,在名贵商品专卖店、在大型购物商场,日本人挥金如土,大把花钱,大量采购。
由于日本人到处购买东西,为迎合这一趋势,世界许多地方的商场在用本国货币标价的同时,也用日元标价,以吸引和方便日本游客。
在1985—1988年期间,日本海外旅游市场异常火爆,连日本的航空公司和许多旅游公司都感到吃惊。日本航空公司票务部部长小泽民在回忆时说,在1986年日元升值开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时候,他主管的票务部预测这种繁荣景象不会持续多久,但没想到,日本旅游市场一发不可收拾。1985年,有490万日本人去海外旅行,1986年增加到550万人,增长12%;1987年猛增到680万人,增长24%;1988年又增长25%,达到850万人。
在过去,日本政府一直不鼓励日本人海外旅游,所以日本的机场不仅少,而且设施落后。现在海外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航空公司的运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境外旅游的需求,经常需要提前预定机票。东京的成田国际机场也令人伤脑筋,该机场交通条件不好,经常塞车;此外,该机场只有一条跑道,负荷能力已达到极限。日本开始忙于修建道路,扩建机场,增加航班,旅游公司遍地开花。
在亚洲,日本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香港。与东京相比,香港的东西真是太便宜了,女用手提包、皮箱、时髦服装、鞋、珠宝、酒和其它很多商品都比东京便宜许多,尽管飞机票不便宜(在1988年,来回机票至少要万日元),但是,同购物节省下来的钱相比,机票的费用还是很低的。
在1987年末,日本航空公司对海外旅游作了一次调查。调查表对被访对象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果你有50万日元,你打算怎么花?(2)如果你有100万日元,你打算怎么用?对于第一个问题,有3组人,即老年男人、老年妇女和青年妇女,都选择去海外旅游。对于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把这笔钱用于投资,只有青年妇女是一个例外,她们表示还是要去海外旅游。
日本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日本交通运输业和宾馆、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在美元坚挺的60和70年代,每年有2000多万的美国人在全球各地观光游玩,造就了希尔顿、假日旅馆和海厄特等美国的国际性大旅馆集团的出现。在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旅游业的兴旺造就了东急公司、王子饭店和新大谷饭店的出现。
日元的升值,使日本感觉到了富有和自信。日本人开始尽情享乐:到国外去旅行、在豪华的饭店品尝美味佳肴、穿着时髦、骑马、打台球、滑雪、到海边冲浪等等。美国人有的享乐,现在日本人全有了。
快速膨胀起来的日本经济信心使日本从生产国家迅速转变为一个高消费国家。 
                  
 日本:美国和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
这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9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光阴流逝,1945年—1985年,40年转眼过去,日美经济发生了大逆转。
哈佛大学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沃格尔1986春在《外事》杂志上发表题为“日本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的论文,其中写到:“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也许不会忘记,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顶级经济大国的这段历史时期。”
美国人开始讨论日本人将怎样使用它的庞大金钱?世界政治格局在日本金钱的冲击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经济和金融大权从美国转向日本的后果是什么?……
但有一点很明确,任何崛起的经济大国最终都要建立自己的时代。美国通过向世界大量抛撒美元而建立了美国的时代,日本也将重复美国的道路。
日本将用金钱来征服美国和世界。 
                  
 日本人应该说“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由美国接管,美国成为日本的保护人,所以此后日本在一切事务上听从美国的安排,美国人说什么,日本人只能说“是(yes)”。
既然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却是最大的债务国,那么日本人应该对美国人说“不(no)”。
日本人逐渐增强的自信感、自尊感和骄傲感由石原慎太朗站出来向美国和全世界表达出来。石原慎太朗是日本著名作家,亦是日本政坛风云人物,做过日本众议员,曾任内阁大臣,被日本媒体称为“次新一代领导人”。
1989年1月,石原慎太朗和日本著名企业家、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合作出版一本书,书名为《日本人应该说“不”》。该书认为:随着日美经济的大逆转,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日本应该从依从转为抗衡。日本人不应再对美国唯唯诺诺,应在必要时坦率直言,与美国抗争。石原慎太朗明确提出,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完全可以和美国与苏联抗衡。
此书一出,立即在日本国内、美国、欧洲及亚洲国家引起轰动。日本一时洛阳纸贵,当年再版9次,发行近35万册,并很快被翻译成英语等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
该书在美国高层人士中引起广泛的议论和关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家文章说,此书应列为美国国会议员和国防部官员的必读书。1989年12月18日,美国《商业周刊》就本书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日本人的美国观感到震惊,认为日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不安定时代。
欧洲媒体认为,这本书对了解一向语言暧昧的日本人心理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读物。过去日本人只是在私底下窃窃私语地表达对美国人的不满,而今在大庭广众下侃侃而谈,作者的确道出了日本人的真意。
以下简介该书的部分观点:
(1)日本的尖端技术已经可以左右战争武器的核心部分
石原慎太朗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由日本人掌握和大规模生产。无论美苏怎样扩充军事力量,如果日本停止出售集成电路块的话,必将使其扩军计划成为泡影。假如日本只向苏联提供半导体集成电路而不卖给美国,则可能导致两国军事平衡发生巨变。有位美国人曾说,如果日本真有这种打算的话,美国会出兵占领日本。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美国人也好,俄国人也罢,不说别的,仅在高精度这点上就不得不依赖日本的先进技术。
石原慎太朗引用美国国防部科学委员会的达斯克小组撰写的有关电子工程技术报告,说明美国对日本拥有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尖端工艺技术怀有非常紧迫的危机感。
该份报告在逐一列举了在该技术领域中美国的短处和日本的长处后提出,如果听任日本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外流,苏联将很容易地通过流通手段得到它。
这就是说,保证美国军事优势所绝对需要的半导体技术有可能通过日本流到苏联。
1987年4月,美国政府以日本东芝机械公司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有关禁运规定,向苏联出口高技术产品为由,宣布对东芝总公司和东芝机械公司进行严厉制裁。在当时美国发布的综合贸易法案中,对东芝问题的处理条款中明文规定:美国不买东芝公司的产品,不同东芝机械公司往来。
基辛格博士预测说,日本人有可能成为超级军事强国,这不是说日本将拥有远程导弹,或重新建造以“大和”命名的战舰,重蹈军事强国之路。而是说,无论美国和苏联怎样发展太空技术,开发太空武器,但控制这些军事武器的关键技术实际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石原慎太郎表示,既然如此,掌握着事关美苏两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核心技术的日本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更新观念,该说“no”的时候就说“no”。
(2)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
由于日本半导体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许多美国半导体企业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与美国商业部签定了以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对美出口和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日美第一次半导体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设定日本生产的6种半导体产品在美国及第三国的出口价格,以限制日本的低价倾销行为。
此时,石原慎太朗恰好在华盛顿,亲自见到了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们群情激愤的场面,有位国会议员脱去上衣挥舞着捶子拼命砸毁东芝公司生产的盒式收音机。
1987年3月,美国政府以日本未能遵守协议为理由,就微机等日本有关产品采取了征收100%进口关税的报复性措施。
石原慎太朗认为美日半导体摩擦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完全在于日本人在关键时刻没有胆量说出“no”来。而在关键时刻对一切都“yes”的祸首正是日本首相中曾根。日本的政治家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日本高精技术的政治意义,拥有尖端技术是日本人最宝贵的财产,是最高的王牌,但日本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打好这张王牌。
(3)中曾根前首相的败笔
日本的尖端技术已超过美国,美国人对此已感到十分恐慌,但日本在外交上却只会说“好的、好的”,脑袋只会上下晃动。石原慎太朗对此表示非常不满,特别是在处理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开发二次支援战斗机(FSX)风波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感到愤怒。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是一家拥有各种高新技术、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该公司有位工程师设计了一份完全国产化的二次支援战斗机的开发方案,他的设计方案一公布,引起了美国的恐慌。按照该设计方案开发的战斗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美国的F15、F16也不是它的对手。所以,美国国务卿贝克如同着了魔似的,竭力破坏三菱重工公司的开发计划。
日本为什么能生产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呢?当然是因为日本拥有尖端的新技术。没有日本的陶瓷材料和炭素纤维增强材料技术,就不会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苏联的战斗机使用的陶瓷材料和炭素纤维材料就是使用了日本的技术。美国一种用于侦察机机身反雷达跟踪的隐身特殊材料也是日本制造的。
因此,美国人才拼命阻止日本研制开发FSX战斗机,甚至翻出一些古老的条文吓唬日本首相中曾根。中曾根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同意由日美共同研制开发三菱FSX战斗机。1988年8月,日美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共同研制开发FSX战斗机的协议,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具体承担研制项目。日美合作说白了,就是美国人想偷走日本人的技术。
这就是中曾根前首相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手里明明有一张可以说“no”的硬牌,却偏偏不敢打出去。这不但没有让美国有丝毫感激之情,反而更加明目张胆地进行新的恫吓。
(4)该说“no”的时候就说“no”
石原慎太朗认为日本已具备相当的国力,在许多尖端精密技术领域已超过美国,而且美国人也已感觉到了来自日本的压力,既然有如此强大的优势,日本为什么不强硬起来呢?我真不明白日本现在的领导人在国际事务上为什么如此软弱,我希望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拿出我们应有的姿态。该说“no”的时候不说“no”,这样的外交政策绝对是无益于日本的。
石原慎太朗很赞赏日本通产省审议官黑田真。日本新闻界对此君的评价并不高,他们经常评论说黑田真一出国纠纷就更严重,美国方面的评论也指责此人过于顽固。
黑田真审议官是位会说“no”的强硬派人物。每当美国方面给日本出难题时,他总是拍案而起、丝毫不让,并且总是固执地不断说着“no”。一旦美国人翻脸威胁说无法再谈下去时,他决不会像大多数日本谈判代表那样慌慌张张地改口称是,不管美国人怎样挥舞拳头,黑田君不会畏惧,他会怒目而视地说要打就请便吧,这只会使你们自己难堪。当然,他不是毫无理由地空叫“no”,而是以对方也能接受的理由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后,理直气壮地说“no”。谈判就应该是这样的,免得美国人总说弄不明白日本人到底想讲什么。
在过去,每当美国人对支支唔唔、词不达意的日本人口气强硬地说:“不行”时,日本人总是慌忙连连称是,而被日本人称之为“是”的事情,往往似是而非。
所以,石原慎太朗认为日本派驻各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应有一半是民间人士。在有经济实力、并曾实实在在地与外国人发生过冲突且挫过其锐气的有识之士中,不乏可以代表日本理直气壮与外国人对阵的人选。比如说,盛田昭夫就可以出任日本驻美国大使,那样的话,日美关系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果美国毫无道理地强日本所难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将确定日本在世界上的坐标,下决心进行我们的选择,这是大有可能的。”
(5)日本并非没为安保条约付出代价
日美关系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了日美安全保护条约,美国多年来确实付出了许多代价。另外美国也担心日本会变成军事大国,需要监督日本,所以日本的防卫费由美国来承担。
但日本人不要以为日本没有为日美安保条约付出代价。石原慎太朗说他算过一笔账,如果由日本自行承担防卫力量所需要的费用,要比现在的听由美国指挥的防卫体系所花的费用低得多。直至今日,日本都是按照美国毫无道理的规定组成陆海空三军的。
因为日美安全体系,日本已经对美国一边倒了,在外交政策上完全唯命是从,可美国的国会议员们仍然在说:“美国为了保护日本,不正在波斯湾流血吗?”
石原对此反驳说:“我们现在应该明确告诉他们,既然如此,你们完全不必为了保护日本再去流血了,我们可以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日本的防卫体系改造成完全独立自主的、日本式的体系,从技术上和财力上来说,日本完全有能力建立自主的自我防卫体系。我认为即便从现实角度讲还不能马上废除日美安全保护条约,但如果不充分认识进行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话,就等于轻易放弃了一张外交上的好牌。不过,现在的日本已不一定需要安全保护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完全可以自己维持国土安全了。”
(6)美国自己放弃了制造业
在索尼总裁盛田昭夫看来,美国制造业的衰退不是日本造成的,而是美国人自己放弃了制造业的结果。
在美国企业界,盛行的活动是金钱游戏和兼并与收购活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在追逐着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美国的金融服务业特别发达,许多企业家和投资家长期投资于这类服务产业,从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中获取利润,而像日本人放眼10年以后的制造业投资,美国连想都不愿想。
这就是美国和日本的差别:只图10分钟近利的美国和放眼10年的日本。
美国已将其产业重点转向金融服务业,制造产业已出现空心化的趋势。盛田昭夫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对一个国家来说,制造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他给美国开出治病药方是:对短期股票投机交易征收高额税收,以抑制股票投机。同时,对长期实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美国对制造业的不重视:美国自诩为世界第一工业国,但却连工业部都没有。在世界各工业国当中,不设工业部的只有美国,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美国没有工业部,只有商务部和总统贸易代表。所以,美国人在抱怨日本人不买美国货,但却不好好想想为什么日本人不买美国货。
盛田昭夫讲了下面这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点: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经常向我抱怨说:日本搞倾销,不通情理,胡作非为,岂有此理等等。去年夏天这位朋友邀我去郊外他的别墅避暑,打打高尔夫球。
我便驾车赶往高尔夫球场,到达后,我站在开球点上取出美国造的麦科格雷尔牌球棒,而我的美国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取出日本造的约尼库斯牌球棒。我说:你不是常说不买日本货吗?为什么还用这种球棒?他说这种球棒击球很远。
打完球后,他邀我到了他家。趁他夫人还在做晚饭的时候,他先请我到他家各处看看。一进车库,我就看见一辆川崎牌雪地运动车。他喜形于色地说纽约以北的地方冬季常降雪,路上积雪时可开上它外出游玩,他又指着日本造的摩托艇说夏天可驾驶它游湖,旁边还有一辆日本造的小型四轮驱动汽车。
当他请我到屋里吃晚饭时,看到屋里赫然放置着索尼电视机、索尼立体声音响设备,到处都是日本货。
因此,我问他:你总是谴责日本人为什么不买美国货,可你用的又全是日本货,那让我们来买什么呢?
现在美国自身已不制造产品,只热衷于金融游戏,通过货币去谋利。 
                  
 美国眼中的日本人:异邦人
 80年代以来,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日本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