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送到县里关押。这时县里已经得到董卓通缉曹操的文书,只是还不知道被捉的这个人就是曹操。只有一个功曹认出了曹操,但他认为世道正乱,不应当拘捕天下英雄,实际上恐怕也是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心怀不满,因此不仅没有揭发曹操.相反去对县令说情,把曹操放走了。
经过一番周折,曹操来到距谯县不远的陈留、襄邑一带,就在这里停留下来,散布家财,募集义兵,准备###董卓。
曹操还未回到谯县,就在陈留停留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陈留郡太守张邈是曹操少年时代的朋友,又是反对董卓的,在这里招募军队能够得到张邈的多方支持。陈留郡属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也是反对董卓的,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曹操在襄邑还得到了孝廉卫兹的全力支持。卫兹字子许,其人颇有谋略,讲究节操,曾为车骑将军何苗征召,司徒杨彪再加旌命。卫兹对曹操的才能十分了解,曹操刚到陈留,他就对人说:“平定天下的,肯定是这个人。”曹操也很看重卫兹,多次登门拜访,共商大事。卫兹说:“###延续很长时间了,不用武力是平定不下去的。”又说:“要起兵,现在就得开始!”于是拿出家财来帮助曹操,对曹操尽快起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操在谯县的宗族、宾客、部曲也纷纷赶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从小就喜欢练武打猎。曹洪字子廉,也是曹操的堂弟。夏侯惇字元让,是西汉名将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从师学习,有人侮辱老师,他把这人给杀了,从此以有烈气闻名当地。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族弟。他们都成了曹操的心腹将领,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积极准备起兵,甚至亲自参加做一些具体工作。一次,曹操正同工匠师傅一起作卑手刀(一种军用短刀),被来看望他的做过豫州刺史的孙宾硕看到了,讥笑他说:“你应当考虑大事,怎么竟跟工匠一起做刀呢?”曹操回答说:“既能做小事又能做大事,有什么不好呢?”反映了曹操的实干精神和既抓大事、也抓小事、正确处理大事小事之间关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曹操共招募到士兵五千(一说三千)人,这是他建立自己武装力量的开始。当时本来还有可能招募得更多一些,但曹操自我限制,不想多招,原因是怕兵多了,目标大,意气盛,与强敌相争,可能成为祸根。这是曹操在当时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考虑,反映了他的明智、冷静和不急于求成的个性。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曹操在己吾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大概一直在与曹操互通信息,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互为呼应。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毅然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高潮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三章讨伐董卓(4)
三汴水失利
初平元年(190)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关东诸军分驻各地,袁绍同王匡驻河内,韩馥驻邺城,孔伷驻颍川,袁术驻南阳,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驻酸枣。驻扎酸枣的诸军,设坛盟誓,由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宣读誓词。臧洪声讨董卓暴行,辞气慷慨,涕泪交流,在场的将士无不深受感动。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在消灭宦官的行动中又出过大力,同董卓闹翻后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对董卓,因此在盟会上大家遥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得知消息,欣然领受,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由于曹操当时没有地盘,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须争取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也须仰仗张邈的接济,因此起兵之初在行军作战的指挥上也不得不接受张邈的节制。曹操就是带兵随着张邈来到酸枣前线的,到后被命代理奋武将军的职务。
曹操前往酸枣途经###时,该县主簿任峻率众前来投附。任峻字伯达,###人。董卓之乱发生后,该县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弃官逃跑。任峻劝他权且代理河南尹的职务,起兵###董卓。杨原听从了任峻的意见,即命各县坚守城池,###重卓。正在这时,曹操率兵进入###县境,在大家不知所从时,任峻独自与同郡张奋商议,将全郡献出归附曹操,并集合自己的宗族、宾客及家兵数百人加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骑都尉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在这时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识见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将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辎重五千乘。曹操刚在己吾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独鲍信对曹操说:
“谋略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不是那么个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于是同曹操倾心交往,曹操从此也把他当作知己看待。
董卓针对讨卓联军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弘农王刘辩毒死。接着,为了摆脱关东诸军从东到南摆开的夹攻态势对洛阳造成的威胁,也为了解除由郭太领导的正转战太原、河东等地的黄巾余部十万余人南渡黄河截断同西北联系的潜在危险,董卓动议迁都长安,并将坚决反对迁都的伍琼、周珌杀死。此外,还杀害了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自太傅袁隗以下共50余人。二月,挟持献帝西迁。董卓将洛阳的豪富一一逮捕,随意安上个罪名杀掉,然后将其财物没收。并把洛阳的宫殿、官府和二百里内的房屋全部烧毁,洗劫一空,鸡犬不留。又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在军队的驱赶践踏和抢掠之下,死伤不计其数,还有不少人因缺粮而饿死,尸体铺满西行的道路。董卓还派他的部将吕布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盗取墓中的珍宝。董卓的暴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洛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场灾难,曹操特地写了《薤露行》一诗加以反映: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第三章讨伐董卓(5)
“二十二世”,汉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宏共二十二代。“所任”指外戚何进。曹操说何进“诚不良”,说他象穿戴跟人一样但却没有人的智慧和本事的猕猴,智虑短浅却要谋划大事,反映了曹操对于何进的基本评价。曹操反对横行不法的宦官,但象何进这样的外戚他也不感兴趣,无论宦官还是外戚,他都不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所以他反对宦官专政但又不同意尽诛宦官,愿为窦武、陈蕃申冤却不肯替何进说上一句好话,在尽诛宦官的行动中始终不与何进同商共谋,从这里不难找到一些答案。“贼臣”指董卓,一个“贼”字,也反映了曹操对于董卓的基本评价。“微子”,相传是殷纣王的哥哥。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灭殷以后,一次微子路过殷朝的故都,看到宫室毁坏,到处长满了禾黍,心中十分悲痛,就作了一首《麦秀歌》,来抒发自己对于故国的哀思。这里曹操以微子自比,感叹故都洛阳的残破,表达了对于暴国殄物的董卓及招致董卓之乱的何进的痛恨之情。
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住在毕圭苑中,派部将徐荣到洛阳东面的荥阳一带抵御关东诸军。这时讨卓联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一来因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愤恨,###董卓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来因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被董卓杀害后,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不少人就是以为袁家报仇的名义起兵的。但关东诸军大都是新招募的队伍,论起战斗力来远不及董卓的西北军。更重要的是,关东诸军虽然打的是###董卓、解除国难的旗号,但却各有各的打算,都想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因而等待观望,不肯率先与董卓的军队对阵交锋。曹操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他对诸将说:
“我们发动义兵诛除暴乱,现在各路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如果我们在起兵之初,董卓倚仗王室,占据洛阳、长安附近的险要,东向以临天下,尽管他残暴无道,但还是够让人操心的。可现在他居然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弄得举国震动,人心惶惶,天怒人怨,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时机。一战就可以使天下归于安定,这个时机可千万不能失去啊!”
但关东诸将对曹操的意见不感兴趣。曹操决定单独采取行动,希望以此影响和带动关东诸将。但结果并不理想,除鲍信兄弟积极响应外,其他诸将仍然无动于衷,连张邈也按兵不动,只派一个卫兹带了部分士兵随同前往。
曹操率领部属从酸枣出发,准备攻占成皋,董卓部下的大将徐荣率兵迎战。双方在荥阳汴水岸边相遇,旋即展开激战。由于徐荣率领的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曹操军队多由新兵和宗族宾客组成,缺乏训练,数量又少,因此在激战一天之后被打败,士兵死伤很多,鲍信受伤,卫兹和鲍韬战死。曹操自己也被乱箭射中,坐骑受了重伤,再也跑不动了。在追兵将至、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同意,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却不能没有您!”曹操也就不再推辞,赶紧跳上了马。相传这匹马名叫“白鹄”,是一匹骏马,跑起来飞快,马蹄好象不着地,只听见耳边呼呼风响,当时人称为乘风而行,有“凭空虚跃,曹家白鹄”的谚语。当下曹操、曹洪乘着夜色来到汴水岸边,见水深不能涉过,曹洪又沿着河岸上下寻找,终于找到一只小船,两人乘船渡河回到酸枣。徐荣见曹操兵少,加之激战一天后部属已很疲惫,同时估计酸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轻易攻下,也就未再挥师穷追,带兵回到防地去了。
四“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回到酸枣后,见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感到非常愤慨,忍不住加以指责,并就诸军如何调动安排谈了自己的建议,说:
“勃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驻守孟津,酸枣诸将驻守成皋、敖仓、轘辕、太谷,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丹水和析县,并开进武关以震慑三辅地区。大家深沟高垒,不同敌兵交战,多虚设疑兵,以显示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以正义之师###叛逆之敌,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现在大家以###董卓的名义起兵,如果心怀疑虑不敢进兵,会使天下的人感到失望。我实在为大家的行为感到羞耻!”
第三章讨伐董卓(6)
孟津、成皋、敖仓、轘辕、太谷、丹水、析县、武关大都是形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些地方驻兵,不仅可以对洛阳形成半包围的态势,而且还可以震慑三辅,动摇驻守长安的西北军的军心。这是一个可以遏制敌人、进而寻找战机、打败敌人的方略。而且,这个方略只要求布为疑兵,并不马上出击,在一定程度上也照顾到了关东诸军企图按兵不动、保守实力的心理。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施行这个方略应当说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曹操虽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到了言辞激切、义形于色的地步,张邈等人还是我行我素,对曹操的建议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曹操感到,要想达到###董卓的目的,光指望别人是不行的,还得依靠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但汴水失利后,自己兵员减少,不敷调度,于是便决定同曹洪、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听给了曹操很大支持,曹操一共招募到新兵四千多人。往回走到龙亢,新兵突然反叛,乘着天黑放火焚烧曹操的营帐,曹操亲手杀死数十人,其余的人望风而逃,这才算解除了危险。事后清点,不叛的士兵只剩下五百多人。恰在这时,曹洪带着家兵千余人来到了龙亢。不久,曹操自己又在铚、建平等地招募到新兵千余人。周听继续支持曹操,陆续给曹操送来士兵万余人。宗族曹邵也招募到部分新兵,前来追随曹操。曹操的侄子曹休在吴郡听说曹操起兵,也改名换姓取道荆州前来投附,曹操见了很高兴,对众人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经过一番周折,曹操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其中家兵千余人是这支队伍的骨干。
曹操北归后,不再返回酸枣,而是渡过黄河,赶到河内,同驻扎在那里的联军盟主袁绍接触,企图对袁绍施加影响,使局面改观。但结果仍令人失望,他在许多问题上常常不能同袁绍取得一致,甚至完全针锋相对。
袁绍为了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势力,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关山阻塞,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并私刻了皇帝的金印,派毕瑜去见刘虞,劝他称帝,称说这是上天的意旨。同时前来征求曹操的意见,企图获得曹操的支持。曹操问明来意,明确表示反对,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董卓的罪行,国人尽知。我们会合大众,兴举义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年纪幼小,被奸臣董卓控制着,还没有象昌邑王那样的破坏汉家制度的过错,如果一旦加以废除,天下有谁能够心安呢?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僚面北朝见皇帝。刘虞是幽州牧,幽州又刚好在北方,因此这里的“北面”语含双关。“西向”,指向西###董卓,迎回献帝。诸君自去向刘虞称臣,我自去西讨董卓,表现了曹操同袁绍等人分道扬镳的决心。董卓暴行令人发指,国人共愤,###董卓确实是人心所向,确实是当时国内矛盾的焦点,应当全力以赴。献帝虽然毫无建树,但他毕竟是国家的象征,又被董卓挟待着,实际上也是个受害者,同正义力量是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的,如果一旦废掉,另行易人,必然造成更大的混乱,局面将更加难于收拾。所以曹操的意见,不仅表现了他的胆识,也是从大局着眼的。曹操后来虽然也成了一个割据者,但他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意识远比袁绍等人来得强烈,这也是他后来所以能够采取一些顺乎民心的政治经济措施,从而取得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部中国的一个原因。
东汉时谶纬迷信盛行,一些人利用谶纬大造符瑞,妄测吉凶,甚至以此证明某某得到天命,应当即位登基。袁绍、韩馥也玩弄了这套把戏。当时刚好有四颗星星在属二十八宿的箕宿和尾宿之间汇聚。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面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叫分野,箕、尾的分野刚好是燕地,即幽州,于是韩馥称神人将在燕地产生,实际是说刘虞应当称帝。又说济阴有一个男子叫王定的得到一块玉印,印上刻着“虞为天子”四个字。一次,袁绍得到一块玉印,因当时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玉制作,袁绍认为奇货可居,就故意拿到曹操面前炫耀。谁知曹操不以为然,大笑着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讨伐董卓(7)
“我不相信你这一套!”
袁绍感到大煞风景。袁绍见曹操不听自己摆布,很不满意,于是私下派人去见曹操,企图说服曹操归附自己。来人见了曹操,说:
“现在袁公势力正盛,兵力最强,两个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天下英雄,有谁能够超过袁公呢?”
曹操听了,没有吭声,但从此对袁绍更加心怀不满,并产生了伺机消灭袁绍的想法。
袁绍还给袁术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这时袁术已有自己登基称帝的想法,也不同意让刘虞称帝。更重要的是刘虞自己也不同意称帝,他认为在天下崩乱、皇帝蒙难的情况下,大家应当同心协力维护王室,不应当造出种种逆谋来坑人,因此不仅不同意称帝,还想跑到匈奴去躲避。袁绍被弄得毫无办法,最后只得作罢。
关东诸将不能一致对付董卓,内部关系很难协调,很快产生了矛盾。开始,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发生摩擦,刘岱火并了桥瑁,派王肱去兼任东郡太守。接着,袁绍胁迫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自己做了冀州牧,韩馥不久自杀。屯驻酸枣的诸军在粮食吃完后,连形式上的联合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立即散伙,回到了各自的辖区,发展自己的势力。此后,中国成了拥兵割据者的天下,在东汉王朝的版图上,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独立王国。此后一段时间内,各地区的主要割据势力是:
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董卓、李傕、郭汜等占据司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刘焉占据益州。刘表占据荆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孙策占据江东。
这些割据势力为了保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相互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和人民的大量死亡。对于这一幕惨剧,曹操后来写了《蒿里行》一诗加以反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篇描写了关东诸将从一同起兵到发生内讧、各据一方、自相残杀、给百姓造成深重灾难的全过程,被称为“汉末实录”。“义士”指关东诸将,“群凶”指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盟津”,即孟津,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关东诸将联合起兵###董卓的义举。“咸阳”,秦朝都城,这里代指长安,当时献帝被董卓软禁在长安。“淮南弟”指割据淮南地区的袁绍的堂弟袁术,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称帝。“刻玺于北方”,则指初平二年(191)袁绍等在河内私刻皇帝印玺,图谋废掉献帝,拥立刘虞为帝的事。诗的头四句写起兵,于客观叙述中微露欣慰、赞美之意。中六句写内讧和争权夺利,于客观叙述中透出厌恶痛恨之情。后六句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明确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这是曹操这一时期思想感受的真实再现,微婉地表达了他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决心和愿望。
关东诸将散伙后,曹操独力难支,孤掌难鸣,想要再去西讨董卓已经不可能了。这时鲍信向曹操提了一个建议,说:
“现在袁绍以盟主的身份乘机发展个人势力,必将造成新的祸乱,成为第二个董卓。如果现在除掉他,我们的力量还不够,不仅达不到目的,自己还有可能陷于危险。不如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以等待形势的变化。”
曹操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即予以采纳,付诸实施。这样,曹操同其他关东诸将一样,也走上了发展个人势力的道路。不过,曹操这样做与其他人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一是他确为客观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仅不可能消灭董卓,相反连自身的生存也将成为问题。二是不难看出,曹操这样做的目的,仍是为了在站稳脚跟、积蓄足够的力量之后去消灭董卓,并消灭可能成为第二个董卓的其他割据者。这是曹操比其他关东诸将要高出一筹的地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争夺兖州(1)
一收编青州军
曹操确定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的战略,一方面由于有这样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由于有这样的可能性,当时的客观形势给他提供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机会。鲍信的建议是重要的,但如果鲍信不提出这一建议,曹操通过对当时客观形势的分析,很可能自己也会走上实施这一战略的道路。
当关东州郡起兵###董卓,双方胶着在荥阳和河内一带,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暂时无暇旁顾时,青州、冀州一带本来就已发展到百万之众的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便以燎原之势发展起来。黑山军是与黄巾军同时起义的一支农民军,以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为根据地,黑山即在今河南浚县西北的太行山脉中。领导人原为张牛角,张牛角战死后,褚燕继任,改姓张,因其轻勇剽悍,捷速过人,军中称为飞燕。张燕很能团结部众,争取人心,将分散在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小股农民起义军联合了起来,人数发展到百万,成为一支可与官僚地主的割据势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初平二年(191)秋,以于毒、白绕、眭固为首的十余万黑山军进攻冀州的心脏邺城。接着南渡黄河,进攻与魏郡毗邻的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法抵御。这时,青州的百万黄巾因受到袁绍委派的青州刺史臧洪的威逼,也正分两路向河北移动,有与黑山军会合的趋势。两支大军如果会师,或者如果黑山军的势力从河北扩展到河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力量对比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关东诸将尽管充满了矛盾,但却都不愿看到这一局面出现。身为冀州牧的袁绍,尤其害怕农民军会师后会威胁到他在冀州的统治。曹操一来有在黄河以南发展势力的想法,二来也不愿看到农民军势力的发展,三来东郡太守王肱刚好又抵挡不住黑山军的进攻,于是毫不犹豫地利用了这一时机,将部队从酸枣开进东郡,并在东郡的首府濮阳打败了黑山军的白绕部,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对于曹操这一举动,袁绍感到非常高兴。他不了解曹操此举怀着双重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二是为了获取一块地盘,以图今后的发展,只是看到了此举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袁绍认为有对曹操进行拉拢的必要,于是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借重曹操守住冀州的南大门,而且还可以用东郡作跳板,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南,使冀、青、兖三州连成一片,这样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可以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了。曹操自然是不会轻易被袁绍所利用的,不管袁绍打着怎样如意的算盘,他自有他的主意。反过来,曹操也有必要对袁绍加以利用。由于当时袁绍力量强大,最好能够与之相安无事,因此不能随便违抗袁绍的旨意;加之自己正无立足之地,因此曹操便顺水推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袁绍的任命,做起了东郡太守。曹操将东郡的治所从濮阳迁到了东武阳,并乘机推荐鲍信做了济北相,作为自己的羽冀。
初平三年(192)春,于毒趁曹军主力驻扎在顿丘,东武阳防备空虚的机会,率部进攻东武阳。曹操得到报告,却不带兵往东回救东武阳,而是决定前往西山攻击于毒的大本营。诸将不理解曹操这一部署,曹操解释说:
“以前孙膑想要援救被魏攻打的赵国,却不带兵前往赵国,而是先去攻打魏国;耿弇想要赶走驻守西安(今山东淄博西北)的张蓝,却不先去攻打西安,而是先去攻打与西安互为犄角的临淄:结果两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现在先去攻打于毒的大本营,于毒知道后,必然带兵回救,东武阳的危险不就自然而然地解除了吗?如果于毒不回救,我就可以乘机将他的大本营摧毁,于毒照样不可能把东武阳打下来。”
诸将听了,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曹操领兵扑向于毒大本营,于毒得知后,果然立即带兵回救,东武阳之围不战自解。
接着,曹操寻找战机,中途拦击黑山军雎固部,大获全胜。至此,黄河以南的黑山军基本上被曹操消灭了。
第四章争夺兖州(2)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移居塞内,归附汉朝。中平年间,有一支由南匈奴单于的儿子于夫罗率领的匈奴兵,到中原地区由东汉政府调遣。后因南匈奴发生内乱,单于被杀,于夫罗就留在了中原。由于中原地区群雄纷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于夫罗无所依附,就同白波黄巾军联合起来,先后攻破太原、河内等地,并对东郡构成威胁。曹操在内黄对这股匈奴兵展开攻击,也获得了全胜。
这年夏天,青州的百万黄巾因向河北进击受阻,转而向兖州推进。进入兖州后,首先攻下任城,杀死任城相郑遂,接着向东平进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劝告,带领兖州主力匆忙截击,结果被黄巾军打得大败,刘岱自己在阵上被杀。刘岱死后,州中无主。消息传来,东郡人陈宫建议曹操说:
“兖州现在无主,王命无法贯彻,请让我到州里做做工作,由您来接任兖州牧的职务。您如果有了兖州,也就有了夺取天下的资本了。”
曹操本来就想以东郡为基地,逐步扩展势力,陈宫的建议正是求之不得,没有不同意的。陈宫来到州中,对别驾、治中等大小官员说:
“曹东郡有治世的才能,如果由他来出任州牧,一定能够担负起阻击黄巾的任务,使地方得到安定。”
鲍信也出面对大家进行说服,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鲍信和兖州治中万潜等人立即赶到东郡,把曹操迎到兖州,做了兖州牧。
这时黄巾军正继续向寿张方向推进,曹操于是与鲍信联军,在寿张东面进行堵截。黄巾军骁勇善战,但有恃胜而骄的毛病,曹操抓住这一弱点,打算奇兵取胜。他带上步骑千余人,同鲍信一起先去巡视阵地,观察地形。骑兵速度快,走在前面,后面的步兵没能及时跟上。不料突然遇上黄巾,双方展开激战,曹操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几百人战死,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