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府的前世今生-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雍和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朴的灰色后罩楼簇拥着雍和宫巨大宏伟的宫殿背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雍正像
  1。从太监官房到龙潜禁地
  雍和宫在明代位于太保街,北京城东北角。那时作为明末太监们的官房,规制很低,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的屋顶和简陋的庭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地为皇子胤禛修建了一座府邸,它就是雍和宫的前身。胤禛因生母吴雅氏是宫女,所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15岁时受封爵号“多罗贝勒”。清代宗藩爵号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六级。贝勒这个爵位并不显贵。所以仅仅是沿用了明代的官房,并加以符合清代规制的改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封“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皇帝近支亲脉,他的旧宅也改头换面,声势、规模都大大扩展。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28年后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1723…1735年在位),是为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雍亲王府改为行宫,赐此王府名为“雍和”,亲王府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便列入“龙潜禁地”。“雍和宫”一名也沿用至今。
  2。雍正的“血滴子”特务机关总部
  雍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凶残暴君,他“阴沉刚毅,忌刻险谲”,尤以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和残害知识分子为甚。早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皇子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时,就已经进入了其残暴统治的开端。当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已达到你死我活的阶段。胤禛因母亲地位低下,所以表面上不参与皇位争夺,暗地里却在策划阴谋,加紧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林高手,训练精干特工,打造了一支四处获取情报、铲除异己的特务组织。传说,在康熙病危的弥留之际,胤禛正是依仗其特务机关侦知内情,乘机篡改遗诏,最终夺嫡成功,篡夺帝位,登上大宝。胤禛最终能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完全依靠他在雍亲王府中精心筹建的“粘杆处”特务情报组织。所谓的“粘杆处”在雍正即位后成为一个公开的情报组织,它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
  随后雍正又依仗其“粘杆处”特工组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搞文字狱,消灭朝中异己,残害知识分子,滥施酷刑,遍及臣民。他将《西征随笔》的作者汪景祺以“语涉讥讪”的罪名“照大不敬律斩决”,“妻子分别发遣”。此外,《清代文字狱档》里也曾记述:江西考官查嗣庭以出试题“维民所止”,被判为影射“雍正无头”之大逆罪,押解进京,死狱后戮尸枭示。中试举人也一律取消拿问。雍正的文字狱是清代知识分子最为残酷的浩劫,然而清朝正史却当然会把胤禛记载成一代明君:“幼耽书史,博览弗倦”,45岁登基,在位13年(1723-1735年),“筹度事理”,“烛照
  

第十章雍亲王府(2)
如神”。
  雍正即位后,特务机关的功能除迫害知识分子外,也无孔不入地监察和控制着所有官员。雍亲王府里那些训练有素的特务仍在到处活动和刺探情报,让雍正的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全面掌控整个国家。雍正朝官员的清廉想必也与此密切相关。
  雍正即位前的残忍手段和即位后的文网森严为他的统治蒙上了恐怖的面纱。然而,在市井民间的通俗文学里,平民百姓的戏谑又刻意给这位暴君赋予了某种童话色彩。雍正的各种荒诞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往往被刻画成一个谋略盖世的阴谋家,手下控制着一大群使用杀人利器“血滴子”的侠客,能取敌人的首级于千里之外。直至清末民初,关于雍正生平与特务机构的小说仍然盛行,“血滴子”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词汇,意义更是扩展为阴谋、专制、铁腕、暴力的象征。这一切有它真实存在的历史根源,那就是当年设在森严的雍王府中的特务机关的总部。
  雍正迁入紫禁城后,闲置的王府一半辟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年),行宫失火被焚后,剩余的一半改名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却仍继续着情报工作。这种高度极权专制、践踏人道的秘密警察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废弛。
  雍亲王府的建筑是皇宫的缩小,大小殿宇、连房及东书院内各建筑,总共有1200间以上。原来分为正路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殿、万福阁之外,还有东书院,平安居、如意室、太和斋,以及海棠院、花园等处。说明当时这里曾有花园。上述可知雍亲王府花园概观。
  雍和宫内的宫殿群
  3。雍正行宫改建为喇嘛庙
  1735年,雍正帝暴卒,弘历继承帝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鉴于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宫居住30年,所以梓宫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寝殿“永佑殿”。移棺前,经昼夜赶工,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殿等处均改为黄色琉璃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黄色代表中央方位和至尊之义。我国自宋代起,皇宫的殿顶就多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雍和宫的墙垣涂成红色,因为红色在我国民俗中,历来是吉祥、喜庆的标志,并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在建筑色彩上也属最高等级。雍和宫与皇宫的规格相同,这就是它黄瓦红墙的原因。以后,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永佑殿改名“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乾隆帝之所以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正如他在《喇嘛说》碑文中所述:“盖因蒙古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并以喇嘛教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盘石之安”。正因如此,雍和宫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使寺院具有奉佛和供奉清帝祖先的双重职能。此后,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从而使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
  然而雍和宫兴建之初和现在或许有所不同,在诸多文献中都显示其内部曾建有花园。金梁编着的《雍和宫志略》中也说:“在太和斋的西边,有一座花木扶疏的小花园,园里面的大小树木,全都是西府海棠,并没有别种杂树。这座小花园,名叫‘香红雨’,俗名叫‘海棠院’。海棠院四周,都有回廊相通。在北部回廊的前面,有殿房两层,前殿叫‘?##褪摇蠛肜拿小###陀槿恕:蟮罱小托恼蠛肜拿小咴魄纭U饬讲愕钭笥遥加信浞俊U飧龅胤绞怯呵淄跏贝返谋鹗揖幼〉牡胤健薄G迦寺狻⒄鹁凇短戾肱嘉拧分忻栊吹溃骸坝汉凸诠蛹嘀乇臼雷谇臂。奈拢锷又5钣畛绾辏嗌杵胬觥A鼻彖螅煊曷又ǎ哒山鹑荩死衿焯粗瘛7筛蟾吹溃薹蔷惑郏阼猓即钍帧9袒仆贾坠郏ぴ分懔忠病9樵海宋糁匠兀朊盼桨簿印⑷缫馐摇⑹偕交分U以惶驼笪L脑海趾笱勇ヒ淮魇栽印薄?/p》

第十章雍亲王府(3)
当时,京城没有传播藏传佛教经典、仪轨的场所,乾隆皇帝为纪念他这位笃信佛教的父亲,也为国家稳定考虑,向章嘉活佛详细询问了佛教在雪域是如何弘传的、讲论佛法的寺院是如何建立的等问题。章嘉活佛陈述之后,乾隆皇帝认为,“皇祖先帝在位时,广弘佛法,现在我们若在皇城宫中创建寺院,定会使佛教复兴。”章嘉活佛闻后,表示愿竭力协助圣上,改建寺院。乾隆帝十分欢喜。关于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事,就这样由乾隆帝倡导,并与章嘉活佛商议决定了下来。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征询三世章嘉活佛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这里成为皇家寺院,俗称喇嘛庙,也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由于雍和宫的前身为王府,所以它的建筑格局异于其它的寺庙,宛若一座简缩了的王宫。宫门面南,由南至北在长约480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殿、万福阁、绥成楼等殿堂楼阁。宫东西宽近120米,在主要建筑的两翼,两两对称地建有钟鼓楼和碑亭、密宗殿和讲经殿、数学殿和药师殿、班禅楼和戒台楼、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永康阁和延绥阁,以及东、西顺山楼,东、西配殿。
  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寺院原因有四:一、此处出过两位皇帝,乾隆皇帝认为此处是潜龙宝地,只有改为寺院最为合适。二、雍正在位时施行残酷的特务政治,杀人太多,犯下罪孽,乾隆为其父忏悔超脱。三、乾隆的母亲虔诚信佛,将雍和宫改建成寺庙可以满足母亲信佛的心愿。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乾隆出于国家稳定统一的政治目的,为了巩固国土的安宁,必须加强与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的关系,故把雍和宫改为喇嘛寺院。乾隆皇帝就是要通过雍和宫而加强清朝朝廷与蒙古和藏族地区的佛教界人士的关系,扩大清朝朝廷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力,逐步强化对藏传佛教的管理,以达到他笼络安抚蒙藏两大民族的目的。
  现在雍和宫中部有一座御碑亭,亭内有一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说》,记述了喇嘛教的来源和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即“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书写,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东八角碑亭。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有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满文和汉文书写,记述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缘起
  四体文碑亭与亭前香炉
  4。世界之最——白檀巨木弥勒大佛
  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的建筑,在雍和宫的地位也最为重要。万福阁殿内的弥勒大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木雕佛像,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雍和宫弥勒大佛见证了一段清乾隆皇帝与西藏七世###喇嘛友好的佳话。据清理藩院档案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内的一场叛乱,对乾隆十分感激。当时他得知乾隆欲为其家庙雍和宫建高阁,供大佛做寺后的压轴,遂在西藏内外广泛搜罗佛像,以求报答皇恩。恰好当时尼泊尔刚从印度运回一棵白檀巨木,###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以重金将白檀树换了过来。白檀木由尼泊尔经四川,历时三年方始运抵雍和宫。
  乾隆见到这棵巨檀,十分欢喜,马上任命京师的察罕活佛负责造像的设计和指挥,令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漆作、木作、雕銮作、如意馆五处匠师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当时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稳妥,再建万福阁。因此雍和宫有“先建大佛,后建宫殿”的说法,后讹传为“先建大佛,后有雍和宫”。大佛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现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雕成的弥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头戴天冠,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全身璎珞珠宝严饰,雍容华贵。这尊大佛面部庄严肃穆,头戴五佛冠,其微垂的双目、紧闭的嘴唇,给人以万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篮,篮内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为净瓶,右肩为###。双手做“扶天盖地”式,象征着弥勒继承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
  

第十章雍亲王府(4)
万福阁楼上原悬挂一串周长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径有10厘米,为清乾隆年间制,现此佛珠藏于宫内。当人们立于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须仰视,这表达了弥勒佛在兜率天宫高深莫测的意境。佛像的胸部正当楼阁的二层,面部在楼阁的三层之上。1992年,雍和宫对这尊大佛进行修缮并重新贴金,耗资50万元。1993年10月,雍和宫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
  庆典。
  5。破坏与保护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统治下,雍和宫遭受极大破坏,许多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被侵略军和反动官僚窃取。到建国前夕,雍和宫已是杂草丛生,殿堂残破。建国后,新中国政府对雍和宫的修缮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雍和宫视察。1950-1953年,国家拨巨款对寺院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使它再现往日的庄严和华美。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隆重###。1954年,###和班禅都来到雍和宫讲经说法。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
  雍和宫结构图
  昭泰门
  辇道
  天王殿正中供弥勒菩萨像(又称布袋和尚)
  雍和门。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亲王府正门。乾隆九年(1744年)改庙后称天王殿。正中供弥勒菩萨像(又称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像: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持宝剑者为增长天王、持水蛇者为广目天王、持宝伞者为多闻天王。后面供韦驮护法像
  雍和宫大殿
  雍和宫大殿前的须弥山。这是一件极富有宗教色彩的物品。在一个雕满神像的石座上,有一汉白玉莲瓣形水池,池中有一座由古铜铸成的须弥山。它代表了佛教徒们想象中的小千世界,分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山顶上有一城关式建筑,内有三重檐殿宇一座,象征极乐世界。此物原先由明万历朝的司礼掌印太监冯保所供奉,后移此
  雍和宫内所有匾额均为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和硕雍亲王胤禛的寝殿。乾隆九年(1744年)改庙后更名永佑殿
  ###殿
  万福阁
  雍正像
  从辇道向北穿过200米的辇道便进入了寺庙的大门“昭泰门”,各殿门楣上的匾额都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昭”意为显扬,“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释为参拜天子之威仪。所以昭泰门实际是国家统一安定之门。
  雍和宫大殿是第二进殿堂,相当于禅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汉族寺庙中的竖三世佛,即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但两侧山墙下的十八罗汉却改为与汉族寺庙中服饰、表情、肤色都很相近的塑法,有意塑造了几尊肤色不同、饰物不一的罗汉像。他们有的面色黝黑、耳系金环;有的肤色赤红,须发卷曲。永佑殿是第三进殿堂,正中供奉的是无量寿佛,相当于汉族寺庙中的阿弥陀佛。
  第四进殿堂###殿正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像;他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手中捻的是两只缠绕的莲花;显示出的是藏传佛教大师独有的风采。
  在雍和宫两侧的配殿中,还有许多愤怒狰狞、威慑邪恶的密宗尊神的“法像”,他们与中路殿堂慈眉善目、超度众生的显宗尊神的“本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雍和宫中还有许多藏传佛教所独有的文物,如男女身佛、唐卡画、度母像、坛城等。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1)
怡亲王府小档案
  出生时间:雍正年间
  出生地点: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
  始王:允祥
  末王:载垣
  今日作用:无存
  怡亲王府为什么被改建为贤良寺?答案在始王允祥的一生中能找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历史真相,允祥和他四哥胤(后来的雍正皇帝)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十三弟”为“四哥”的即位着实尽心竭力。胤最终披上龙袍成了雍正皇帝,把这位忠诚的弟弟封为和硕怡亲王,但允祥也没把王府扩建得更宏伟,装修得更豪华。他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多次拒绝了因功增加的仪仗和侍卫,拒绝了给自己儿子的郡王加封。同时,他勤政爱民,请减江南赋税浮粮,对京郊水系进行了彻底的治理,反对严刑逼供。在清朝王爷乃至历朝历代的王爷中,允祥俨然是个不平凡的人物。
  1。始王允祥——贤王“老十三”
  允祥(1686…1730年)是康熙第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母亲是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玄烨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怡亲王允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从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每次康熙谒陵,巡幸都带他前往。
  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四阿哥胤(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一边。暗中帮助四阿哥,跟八阿哥的阿哥党、原###、长子党等政敌作殊死斗争。为此,他失宠于皇父,削爵圈禁,在皇父去世前,他一直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去世,胤即位为雍正皇帝,云开日出,允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最为皇兄信赖,并为他在如今的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今帅府园)营建了怡亲王府。王府面积很大,据绘于乾隆年间的地图,除王府井东边临街的一些地方外,校尉胡同以西,金鱼胡同以南,帅府园胡同以北,包括原中央美术学院都属怡亲
  王府。
  雍正重用允祥,命他总理户部三库,允祥自此即全力辅佐雍正皇帝治理国家。允祥在财务管理上有所建树,雍正亦对其十分信任,并让他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务。对于封建国家来说,掌管钱粮就是掌管实权。允祥没有辜负皇兄期望,操纵财政大权,参与军国大事,日理万机,处理了许许多多繁重艰巨的政务,雍正夸他“事朕克殚忠诚”。为犒赏允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时兄弟分封各赐钱粮23万两的成例,也照数赐给允祥。允祥坚拒不受,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13万两。雍正二年(1724年),允祥因功增亲军。不仅如此,雍正帝还重用允祥的部属,加恩把他兼管的佐领改成属下,还一次赏加三等以上护卫和亲军数十人之多,将他们发展为亲信
  势力。
  允祥与其它皇子截然不同,他不爱财,不好享乐,生活非常简朴。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雍正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不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此外,允祥体恤百姓,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1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1
  万两。
  允祥不仅清廉,而且颇有才干。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雍正四年(1726年),京畿被水,雍正于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允祥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在治水过程中,他具体分析了每条河流的状况,采取了清淤、筑坝、分洪、改道等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京郊水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当时京畿的农民可以放心进行生产,也为雍正皇帝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2)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为了表彰允祥对皇上的忠诚和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突出贡献,雍正帝加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允祥再三辞谢,没有接受这份隆恩。雍正帝执意要垂恩于允祥,遂变换方式,于同年八月将他俸银增加万两。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亲笔挥写“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赐给和硕怡亲王允祥,还赞誉他“公而忘私,视国如家”。当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给他本已非常显赫的仪仗增加一倍,这是极高的殊荣。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怡亲王允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允祥便已去世,时年45岁。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雍正帝谕:“怡亲王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诸臣常服,宴会俱不必行。”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避讳,其它皇子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雍正为允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允祥于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允祥是雍正唯一礼遇的同胞兄弟,屡加赏赐,无论生前死后都给予极高的荣誉。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怡亲王始王允祥
  八旗文经——明善堂诗集序
  八旗文经——怡贤亲王庙碑记
  2。贤良寺
  怡亲王允祥在世时一直住在王府井,怡亲王府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东安市场。因允祥生前表示死后将宅改为寺庙,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后,王府即被改建为贤良寺,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朝廷为他的儿子第二代怡亲王在朝阳门内改赐新府,即现在的孚郡王府。贤良寺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雍正皇帝赐名并御撰碑文:“贤良寺者,朕弟和硕怡贤亲王故邸也。”碑文中夸赞允祥的功绩:“朕临御之初,晋王藩爵、膺总理之寄,竭忠诚之悃。帏幄于谟,边防大计,以及方田水利,理财用人,皆能区画精祥,赞襄治化,朕用赖焉。八年以来,有如一日。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实圣祖笃孝子,朕之爱弟而纯臣也。是由国家昌运,祖宗景福,笃生我王,畀予一人,显一代之伟人,为本朝之良弼。稽诸史策,概不多见焉。生平巨细皆由至性,虽声容言动,皆能纯挚感人。使接者莫不爱敬。且淡漠于富贵,希阔于声色。崇俭约己,乐善博施。”《乾隆京城全图》绘有贤良寺,东起今校尉胡同,西邻王府井大街,北至金鱼胡同,南起帅府园胡同。中路正门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七间,左右配殿面阔七间,后殿面阔五间。贤良寺在民国时为游人喜爱之处,寺庙地势宽敝,肃静无哗。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则不啻又一桃园也。”“寺中有画壁,画工精致生动,实臻上乘;艺术之佳,洵为近代所罕见。壁上系一罗汉像,左手下隐伏一白额猛虎,右手张一大扇,作飞扬状,盖喻隐恶扬善之意也。”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将贤良寺移建到了冰渣胡同。民国时,在寺配殿内,附设有民众小学校。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3)
新中国成立后,贤良寺为小学所在地,寺中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馆。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冰渣胡同、二十四间房、西夹道并入,统称校尉胡同。冰渣胡同原先有两个出口,西口在校尉胡同,北口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位于胡同路北。后来贤良寺四周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先是冰渣胡同向北拐处改建,北边的出口处被堵,变成东西走向的死胡同;后来寺北边的金鱼胡同拓宽,两旁建起高层宾馆饭店;寺西边的校尉胡同也拓宽,通行公共汽车;校尉小学改建,将贤良寺大部建筑拆除。原冰渣胡同也只剩下路南的几座房子,胡同原貌不存。一代名寺贤良寺,只剩下寺东边的一进小院,孤零零、静悄悄地深藏在校尉小学高楼东边。只有那古庙式的建筑和院中的古树,在诉说着这座小院年代的久远。
  怡亲王新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始王弘晓是怡贤亲王允祥的第七子,因府邸改建贤良寺于乾隆年间迁居此地,占地6000平方米。至载垣时两受顾命。慈禧发动宫廷政变,载垣作为主要政敌,被革爵赐死,乾隆年间新补的“铁帽子”王爵也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收府第。同治元年(1862年)改以庄恪亲王允禄四世孙镇国公载泰袭辅国公,另居他所。三年(1864年)复亲王爵,改以宁良郡王弘四世孙镇国公载敦袭怡亲王,仍居宁郡王府,为新怡亲王府。该府则赐孚郡王。这样就形成了怡亲王府两度迁移,共有三处结果:
  第一,允祥原住之怡亲王府:即贤良寺,原位于今王府井新东安商场东侧地带(现已无存)。
  第二,允祥第七子弘晓之怡亲王新府:即现在的孚郡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相关内容见第十二章《孚郡王府》)
  第三,允祥第四子弘之宁郡王府:即宁郡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相关内容见第十六章《其它王府》的《宁郡王府》一节)
  ??
  ??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