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硖煜碌母尽
各国的军队无力与强大的秦国对抗,无论是军队装备,军人素质,以及将领才能,延伸到统治者,这一条线的管理,六国都没有办法与秦国对抗。当时赵国依靠大将李牧,楚国依附名将项燕,而秦国军队中有两个将门世家一个是蒙氏,祖父蒙驁,父蒙武,以及现在的蒙恬,蒙毅都是能征惯战的优秀将领。还有就是王氏,父王翦,子王贲两个的指挥才能在秦国都为超然。此外还有桓齮,内史腾,杨端和,李信等名将。秦王逐鹿中原是完全有势力的,七国当中也只有秦国有能力统一天下。
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秦国总是占上风,这完全是实力说话。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起国力与日俱增,经济实力第一,军事实力也是第一。
韩国平定之后,与秦国接壤的国家就多了,秦国可攻击的范围也就扩大了,此时的秦国几乎占据半个西中国,而不断向动渗透
作者题外话:大家如果喜欢的话,希望能够支持一票!新浪首发! 。。
第二节 定赵伐魏
其次就是秦国的宿敌,赵国。
赵国从赵武灵王改变服侍,采用“胡服射骑”以来,军队战斗力成为仅此秦国的强国。
赵国与秦国之间,几乎年年战争,双方各有胜负,赵国的大将廉颇,李牧,是秦国最大的障碍,有他们两个坐镇,秦国就很难胜利,而秦国采取了反间计,离间赵王与廉颇,李牧,最后廉颇外逃楚国,李牧被杀的悲剧。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任用名剑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能力,天下人现在都知道了“纸上谈兵”,不仅使自己丧命,而且使赵国丧失了全部的战斗力,四十万人被坑死的悲剧。
此后赵国再也不能力与秦国对抗,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王赵迁被杀,公子赵嘉逃到代地,自立为王。六年后,也被秦国攻灭,赵国灭亡。
秦王在灭亡赵国之后,矛头转向了楚国。
秦王政与大将们商议对楚的用兵策略,青壮派的领军人物李信认为出兵数量在二十万左右,而老将王翦的计划是不得少于六十万。
两人所要使用的军队数量具有天壤之别,虽然一个是二十万,而另外一个是六十万,只相差三倍而已,但这三倍不同于三千和六千的三倍。王翦所要用的六十万,那就是当时秦国可以调动的全部兵力,换做是谁,也不可能动用自己的老本与别人决战的。
秦王非常看重李信,李信是个年轻的将军,与自己年纪相仿,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攻打赵国的时候,秦王就以李信自成一军,从北路扫荡赵国,为攻下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在燕国追击燕王的时候,独率轻骑表现出过人的胆识,这些都被秦王所看重。
年轻,富有活力,敢于冒险,具有一定的智慧。这些条件换做今天的话,企业老总也会让他们放手去干的,因为未来是年轻人的嘛!而且秦国连战连胜未尝败绩,用六十万太夸张了,用二十万已经是绰绰有余的了!
秦王嘲讽王翦老了,没有什么活力,胆子也变小了,就让李信为将,率军攻打楚国。王翦见到自己的话没被重用,而且秦王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王翦就称病高老,回老家频阳养老去了。
而王翦的儿子王贲此时正在率领大军攻打魏国,而且处于完全的上风。
大梁城池高,秦军攻城不下,王贲就引河水淹大梁城,泡的大梁城,墙面损坏,砖瓦脱离,而且城里的粮食也受到损失,遍地是水,很多东西都泡坏,这当然也包括粮食了。
魏王魏假不得以出城投降,魏王被杀,魏国于公元前225年灭亡。
魏国灭亡后,魏国还有一个安陵君,安陵君是魏襄王的弟弟,被封在安陵,秦王就想兵不血刃拿下安陵,就提议用五百里之地换安陵的建议。也就出现了《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一个典故。
魏国在此前有着名震天下的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听说看城门的侯赢是个贤人,就去拜访侯赢,为侯赢驾驭马车,在侯赢身后服侍他,丝毫没有公子的架子。与人重信誉,冒雨去赴约,不失信于人。
秦赵交兵长平,屠杀赵兵四十万,威逼邯郸城,信陵君在接到赵国的救援后,在没有得到君王的同意下就率领家徒门客去救援赵国,在侯赢的引导下,窃符夺军,带领同来救援的楚军一起向秦军发动攻势,秦军打败。赵国得以保全。
魏无忌礼贤下士,重视有才学的人,当时与之其名的平原君赵胜在得知他结交酒徒赌鬼的时候,就说魏无忌没有什么能力,而对魏无忌产生怀疑,但是魏无忌就说这两个人毛公和薛公是当世的名士,仰慕已久,而身在赵国又广结天下名士的赵胜竟然不知道,魏无忌就表示不愿意与平原君交往。平原君免冠称谢,向魏无忌表示歉意,自此魏无忌的名声天下响振。
信陵君因为夺军权的事情而被魏王责备,就没有回魏国,住在赵国。
当魏国遭到秦国的攻击后,信陵君又回到了魏国,当天下的人知道信陵君回魏国,要攻打秦国的时候,韩,燕,楚,赵都出兵相助,信陵君指挥五国军队一直把秦国军队打回到函谷关,秦国不敢出函谷关。
后来又信陵君又遭到魏安厘王的猜忌,而没有得到重用,信陵君日夜纵酒,这样渡过四年后病死。
信陵君死后,魏国开始走下坡路,一泻千里,最后被秦国兼并
第三节 王翦六十万大军平定荆楚
魏国灭亡之后,南下的秦军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李信的军队开始向楚国腹地进发。
与灭赵的策略一样,还是分兵两路。李信领一军从北面平舆出发,蒙恬领一军从西边的寝地进发。
楚国这一方派出了大将项燕来抵御秦国的进攻,此时的楚国是残存的几个国家中,唯一有些势力的能与秦军对抗的,虽然不能保证胜秦军,但是防御还是足够的。
李信,蒙恬的大军在楚国西边横扫,打了一个来回,楚军都节节败退,骄兵必败这个道理永远都会让人记得。李信也就失败在这上面了。
楚军在项燕的指挥下,尾随得胜的秦军后面三天三夜,秦军竟然没有发现,可见其防备是多么的大意。
楚军追赶到了秦军,发起了攻击,秦军对这突入起来的状况不知如何是好,李信毕竟年轻没有太多的经验,部队很快被打散,楚军乘胜追击,将秦军赶回了边境,项燕还收复了部分失地,这对昂首挺进中原的秦军来说,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打击,七名高级指挥官都尉被杀。李信丢下军队独自逃回了秦国。
当秦王听到前线兵败的消息后,异常的气愤,这种失败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是奇耻大辱!后悔自己当初采用李信的决意,但是后悔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必须要面对这一结果,如何在失败中取得教训,挽回败局。而且楚国的军队也都向秦国的边境开拔,对于内部非常空虚的秦国来说,是相当的威胁。
秦王先是撤掉了李信的职务,然后亲自去频阳,请老将王翦出马。
秦王驱车来到王翦家,先向表示道歉:“寡人不用老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秦王屈膝下拜,很是的具有诚意。不过此前秦王政身边的重臣尉缭却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秦王这样的举动的:“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得秦王得志天下,天下皆为俘矣!”秦王政一统天下的决心,就是这个尉缭提议的。而尉缭对秦王的看法,也是很透彻的,现在的秦王就是原来的越王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用到你的时候,你就是上帝,唯你是从,但是一旦自己成为上帝时候,教徒只能按时祈祷了!
王翦不得以,推辞不过,只好为秦王出力,不过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求领兵六十万。秦王被李信的失败而恼火,现在只有王翦能挽回败局,就同意了王翦的要求。
上次派的是两个年轻将领李信和蒙恬。这次启用了两位老将,除王翦之外,还有就是蒙恬的父亲蒙武。军事上也采取保守的态度。
王翦在出兵的时候,秦王问王翦还缺少什么?王翦立即答道:“为大王将!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部队需要的东西,王翦只字未提,只是想着自己的事情,原本是该责罚的事情,秦王大笑着答应了。
部队向边关开拔,王翦还不断派人向秦王索取豪宅美田。还不是说一遍,而是不断的派人去问,去要。这样的行为让别人看了很不舒服的,国家委以重任,却以此为要挟与秦王讨价还价。
王翦却答道:“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并不是只是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实际上是为了打消在秦王那边的顾虑,主将领兵在外,更何况是领着全国的军队,只要一反水,天下就要改姓。秦王不能没有这种顾虑,为了打消这种顾虑猜忌,王翦表现出自己没什么大志,而且也只是希望子孙能过好,就安稳的。确实如此,秦王打消了对王翦的顾虑,在王翦领兵在外近两年,而没有产生任何怀疑,换做任何一个封建君王,都是做不到的。秦王的气度,要远远超过其他的帝王。
王翦一路开拔到边关,直接攻取了原来陈国到平舆的地方,有效的遏制了楚国向秦国进兵的计划,而且迫使楚王调动了全国的兵力补充到项燕的军队当中去,与秦军展开对峙。
率军志要攻取楚国的王翦,此时却没有任何的动静,部队在平舆地段驻扎下来,而且完全采取保守的态度,无论楚军如何挑衅,秦军只是不出,固守待命。
第四节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时间过去了大半年,王翦依然没有什么动作,与将士同甘共苦,勉励将士,而营中的军士都憋的发慌,开始消耗自己的体力来玩耍。王翦问部下军营的情况,部下就汇报说,现在营里的军士在玩仍石头,还有比赛跑步。
王翦一听,知道将士都热血沸腾了,可以对楚国发动攻击了。
而此时的楚国,边境积压着大军,国力本身就比较衰弱,粮草供给上就出现了不足,而且这样耗费下去,楚国完全吃不消,就开始撤出大部分军队,固守其他的地方,与王翦对峙的楚军就削减。
楚国开始撤退的时候,王翦抓住有利战机,派出精锐向楚国发功袭击,攻击项燕的主力。项燕兵败被杀,而秦军开始略去楚国要地,长江以北全部失守,仅存江东一隅。
公元前223年,秦军渡江,楚国一战而亡,楚王负刍被俘虏,楚国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是,击败项燕后先俘虏负刍,楚国灭亡。之后项燕立昌平荆王,在淮南地区继续反抗秦国,秦军破楚以后。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
楚国自其祖先熊通自立为王,到负刍之间。是先秦以来称王最久,是一个传统强国,而此时强大的秦国也只是新兴国家。
楚文王自新,成王自强,到庄王称霸,在春秋期间与晋国对峙,形成南北两个超级大国。诸侯们在两国之间奔走,唯命是从。楚晋两国的战争,影响着整个中原地区,
在迫于两国争斗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为了改变战争状态缓和局势,公元前579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撮合下晋楚两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彼此互不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不听命的第三国。公元前546年,又在宋国大夫向戌的邀集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原来晋国或者楚国的属国今后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实际上平分了中原的霸权。
到了战国时代,局势混乱,瓜分晋国的赵魏韩三国兴起,秦国势力大增,展开了对外国的兼并战争。楚国原本就占据着整个长江汉水流域,而之后击败了越国后,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向北兼并了陈,蔡,鲁,宋等国,渗透到了淮河流域。
而秦国,在励精图治以后,向南攻下了有天府之称的蜀国,四川地区,占据整个关中地区,而秦国与楚国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人才的任用上,楚国重用本国人才,对于其他诸侯国来投靠的一般采取排挤怀疑的态度,而秦国自穆公开始就大量的聘请外国高端人才,任用为军事统帅或者朝堂宰辅。
人才的任选至关重要,有的人把国家的衰败归国与统治者,但是换个思维,齐国的齐桓公,没有什么才学,他在位的时候,任用了管仲,全权交付管仲,而管仲治理好了这个国家,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秦国的原有势力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下达过《逐客令》,但是权衡以后还是把《逐客令》撤销了。楚国在怀王时期就任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比比相奸,致使怀王被秦国俘虏,国家受到威胁。怀王此前三次对秦国的战斗都以失败告终,而此以后,楚国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了。
楚人剽悍,那时的楚人要比现在的楚人有血性,作战勇敢,不畏惧死。楚国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王国,而民族之中也多是蛮夷,并不是诋毁当时的少数民族,只是按照当时的习惯,那些人构成了楚国人口的基层。
楚国灭亡后,有人就为楚国的灭亡而不平,楚国没有得罪过秦国,只有秦国欺辱过楚国,但遭到了灭国之灾,秦国出师无名!兼并战争,处于乱世,弱肉强食,没有什么狡辩的,败就是败了,只能怪自己没有很好的国力,阻止别人的侵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不能忘记的!
楚国有个叫楚南公的人,在楚灭亡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使楚国的人拼光了,但是楚人一定会把秦国灭亡。这样的话,完全可以鼓舞失地的楚国人,当秦末农民战争中,也是楚王的大将刘邦攻下了秦国的首都咸阳。
秦王在秦军击败项燕的防军后,在陈国至楚国故都郢之间游玩,以显示武功!
第五节 征燕讨代
韩,赵,魏,楚都灭亡了,现在只剩下残存的赵国余孽代国,和苟延残喘的燕国,还有就是毫发未损的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下达了全国总攻势的命令,大将王贲率领大军直下辽东,燕王喜被俘,王贲挥师南下,歼灭了代国,俘虏了代王赵嘉。
燕国是七国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召公姡У暮蟠艹跄辏俟胫芄餐卫硖煜拢胺稚露巍保碌娜非形恢茫坏枚郏凰凳巧鲁牵ㄉ履埃┒凳巧萝!白陨乱晕髡俟髦陨乱远芄髦薄
春秋初期还是被排除在中原各国的范围内,直到齐桓公攻打山戎,才打通了燕国与内陆国家的交往。
到了战国,燕国的实力相对较弱,前323年,燕国参与了由纵横家公孙衍发起的“五国互王”的活动,有韩,魏,赵,燕,中山五国,再此之前,魏国与齐国已经在徐州“互王”就是相互称彼此为王,在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下,私下相互协议。楚国是最早称王的,而秦国是秦惠王在两年前就称王了。从此战国的诸侯国,都以王自称。
燕易王去世后,太子哙即位,在做了三年的王以后,非常大度的就把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将燕国全权交付给了子之,子之当仁不让的继承了王位,但是这引起了太子平,和一些旧势力的不满,太子平联合将军市发动政变,但是被之子*下来了。南面的齐国趁着燕国内乱,派兵攻打燕国,燕王哙,太子平以及子之,全部被杀害,齐国几乎是要把燕国给灭亡了。
赵国拥立在国为人质的公子职为燕王,就是昭王。昭王励精图治,与将士同甘共苦,网罗天下人才,在大臣郭隗“千金求马”的故事引导下,大金求购人才,得到了天下士人的奔赴。得到了赵国的乐毅,被任为上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齐国加以报复,以乐毅为大将,带领韩,赵,秦,魏四国兵马,三个月内夺取齐国七十多城,这也是燕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南面的王翦向现在的浙江地区进军,击灭了百越。百越是指春秋越国的后代建立起的王国部落,自立为王或者是君。有闽,鄱,东海等国。后来参与了起义,被汉朝封为王。
在新攻下的地方,将原来的楚国划为楚郡,故吴国地区为会稽郡,百越则划分为闽中郡。
现在凡是进攻过的诸侯国,都已经歼灭,唯有东方的齐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 兵不血刃收服田齐
现在的齐国,并不是太公望吕尚建立起的齐国了,而是陈国后裔田氏建立起来的。
秦国对齐国的态度一向都比较温和,秦国的战略措施是“近攻远交”,所以对齐国采取怀柔的策略,派出奸细,收买了齐国的丞相后胜,后胜就唆使齐王田建不去抵抗秦国,而秦国每攻打下一国,齐王还写信庆贺,派去的使者也被收买,回来之后就说秦国的好话,说秦国对齐国就向同志加兄弟一样的友谊,齐国也就放松了警惕。
齐王田建在为四十四年,国内的军队没有动过,周边的魏,楚,赵都在忙着与秦国交战,无暇顾及齐国,而齐王也是个安详事成的人,虽然齐王不是很明智,但是也不是昏庸,只是他身边没有可信的人,秦国的金钱攻略要比兵刃厉害的多。
起初,齐王田建的母亲,齐太后也就是君王后,非常的贤惠,辅助襄王复辟齐国。秦国为了试探君王后,就给君王后送去了一个玉连环,就类似现在环环相扣的连环扣。
这个玉连环是秦国故意涉及的,故意设计成解不开的那种。君王后看了,自然没办法解开,就问大臣,大臣也不知道,就明白这是秦国在刁难齐国,秦国使臣就嘲笑君王后解不开,君王后就把玉连环给砸碎了,不就解开了吗?秦国人佩服君王后的胆识,就不在对齐国用兵,而是开始亲近齐国。
君王后死了以后,田建开始独自当权,身边的人都被收买了,自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大臣们收受秦国的贿赂后,就劝齐王去秦国,朝拜秦国。赵国在长平之战溃败后,魏,楚派兵援救赵国,赵国向齐国借粮食,齐王听信谗言没有借。之后秦国兼并,齐国都没有援助五国。
王贲的大军开拔到齐国边境,长驱直入临淄城,齐王田建投降。后来齐王田建被秦王送到了共地,在那里被活活饿死,田建的死,丝毫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有的只是唾弃。
齐国在四十四年间,没有动过兵刃,朝堂了没有能征惯战的将军,军营中,没有敢于冲锋陷阵的士兵。忘战必危,秦国利用金钱买断了整个齐国,而齐王一意孤行,没有听从有识之士的建议,合兵攻打秦国,导致国家灭亡。
齐国在七国之中是最富裕的国家,靠近大海,有丰富的海盐,齐国利用海盐贩卖到内地,获取暴利,齐国的军队起初也是训练有素,遵照司马田穰苴的法令行事,军队纪律严明。齐王田建如果能遵照这些先前的规定制度来行事,不荒诞,秦国的军队一不会兵不血刃如临淄城。
齐国在威王,宣王时期,崇尚文学,当时的齐国的稷下汇聚天下最有才学的人,有孟子孟轲,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被封为上大夫的官位,但是这些人只论国事,但是不参与治理国家。这就好比养一头猪,只是不断的去喂它,让它长的肥胖,但是又不去吃它,那么养它还有什么意思。
稷下的学士最多的时候达到成百上千人,都是一群有治国才学但是只能用嘴在那讨论辩驳。
齐国遭受到最大的威胁是在齐泯王时期,泯王荒诞好用兵,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在打燕国的时候差点就把燕国灭了,燕国对齐国有深仇大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励精图治要血齐国之辱。
公元前284年,燕王派求到的大将乐毅,联合赵,秦,韩,魏,五国一起用兵,攻打齐国,齐国招架不住五国的进攻,很快齐国七十三城,被攻陷了七十城,临淄失守,唯有即墨,莒和聊城没有攻破,泯王的无道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来救援齐国的楚国,临阵倒戈,与燕国合谋杀了泯王,瓜分了齐国。
泯王的儿子法章逃到了莒藏在莒太史敫的家里,认识了太史的女儿,就是君王后,法章在莒地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登上王位,就是襄王。号召全国首辅失地。
燕国大将乐毅围攻即墨五年没有攻破,燕国内部的昭王去世,惠王即位,齐国利用这个机会对燕国发动反间计,乐毅被撤,劫骑为主将,即墨大夫田单,善于用兵,使即墨守军有决死的信念,用火牛计,攻打燕军,劫骑被杀,齐国收复失地。
与齐国同宗的孟尝君被齐国封在薛地,在齐国被攻打的时候,没有派兵援救,而位列战国四公子中实在是不敢苟同。这一年孟尝君去世,国内*,齐,魏合兵灭薛。
齐国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与齐王一人,这完全是由内部*造成的,一个国家把危险置之度外之后,那么他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时候,不仅要做表面工作,要切实际的让每一个人有奋发向上的责任。怀念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一个民族需要这样的青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节 平定诸侯 独留卫国
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全部吞噬,但是秦国却留下了一个诸侯国没有灭,那就是盘踞在野王的卫国。
卫国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封的封国,在周朝的五等爵中,卫国是公爵。要比其他的诸侯国要高出一等,像齐国,晋国等强国也只是侯爵,南面的楚国更只是子爵。
卫国的爵位很高,但是卫国的国力却很薄弱,奔波于各个诸国国之间。到了战国时代的卫国,国力就更不能与那些强国相比了,弱肉强食的年代,弱小总是会被强国吞噬的,卫国就作为魏国的附庸而存在。
天下的诸侯都已经开始称王了,但是卫国为了自保,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自贬爵位,赵魏韩三家代晋以后,卫国就开始附庸着三家诸侯了。
到了成侯遫的时候,卫国就自贬为侯爵。到了成侯的孙子卫嗣君即位的时候,又从侯爵降为君,“君”不在五等爵中,但是它的地位是跟伯爵差不多的,只不过名号变了,成为诸侯的附庸。
卫国选择了魏国为自己的宗主国。嗣君的儿子怀君在朝见魏国的时候,被魏王囚禁杀死,立了嗣君的弟弟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这样对卫国就更好的控制。
公元前241年,卫国参与了楚,赵,魏,韩发起的合纵,由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统帅,向秦国发动进攻,但是秦国将函谷关的大门打开,而诸侯们却望而止步,天下就更加畏惧秦国了。
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卫元君也迁到了野王,卫国仅存野王一县。秦国的军队没有攻灭卫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丞相是吕不韦,吕不韦掌握秦国政权,而他又是卫国人,自然是要对卫国网开一面。
似乎秦国与卫国达成了协议,卫国作为秦国的附庸,像秦国称臣,秦国不费兵卒得到卫国,但是卫国享受到了可以祭祀祖先的特别条款。而卫君角也作为野王地区秦国政府的代理人,为秦国管理野王。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卫国出兵,卫国保留原来的状态,这也算是最早的“一国两制”,卫国成为秦国的“特区”。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就废除了条款,将卫君贬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成为西周分封诸侯国中,历史最长的诸侯国。
第一节 平定六国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国用武力兼并了天下的诸侯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结合。秦王朝正式建立。秦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帝国,而秦王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朝的版图也成为现在中国的雏形。秦朝的封建制度,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一百多年。
秦朝的大臣开始总结攻取六国的成果以及攻打六国的原因,讲究个出师有名,秦国得到天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第一,灭韩 灭韩的原因是韩王本身要归附秦国的,但是违背了诺言与赵,魏两国一起攻打秦国,罪无可恕就把韩国灭了。
第二,灭赵 还是因为与赵国的盟约中,赵国首先违背盟约,向秦国发动攻击,秦国“自卫”之后,将赵国兼并。赵嘉自立为代王,名不正言不顺,秦国替天行道,把代国灭了。
第三,灭魏 魏国违背了合约,与韩,赵一起攻击秦国,所以秦国就把魏国也灭了
第四,灭楚 楚国开始是答应把青阳地区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的,但是楚国没有这样做,而是袭击了秦国的南郡,所以就发兵攻打楚国。
第五,灭燕 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罪无可恕。灭了燕国。
第六,灭齐 齐王听信丞相后胜的话,拒绝接见秦国的使臣,蔑视上国,就派王贲攻灭了齐国。
这样的总结,秦国就有让人信服的了,因为讲究出师有名,找到这么多理由,说明秦国是替天行道灭了六国的,是一件善事,天下的百姓应该信服。
但是在看一下这些总结出来的原因,就会发现,真正与秦国为敌的也只是赵国,魏国,和燕国。像韩国,本身就就处于秦国的威胁之中,联合诸侯攻打秦国也是为了自保,楚国就很无辜了,别人为什么要被你秦国牵着鼻子走,白白的割地给你秦国啊!齐国就怨得一塌糊涂了,后胜虽然是齐国的丞相,但也是秦国在齐国最大的间隙,换句话说,后胜就是在给秦国办事的。
战国的战争就是如此,为了攻灭另一国,什么样的理由都可以找出来,边境的百姓因为琐事与临近王国的百姓发生争执,这也可能导致战争的发生,所以秦国强免的找出这些理由,不过是给自己带一个堂而皇之的帽子罢了。
出师的名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秦国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称帝建制
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因为是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第一次采用。
关于统治者的称号,成为大臣们议论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在用“王”的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了。而“帝”这个称号在周朝的时候就被摒弃了,因为殷商采用的就是“帝”号,而到了纣的时候,国政荒诞,“帝”也就成了暴虐无道的代名词。所以就开始讨论用什么样的名称好。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就一起讨论,得出一个结果:
古时候有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