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里走三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军败退,引次江北;③黄盖烧尽曹军船只,并延及岸边营寨,周瑜等率领轻锐部队擂鼓而进,大败曹军;④刘备与周瑜追击曹军,至于江陵。其中又以火烧乌林之情节最为精彩。
有学者质疑说,双方初战于赤壁,再战于乌林,一战涉及两地,为什么称之为赤壁之战呢?我向冯金平先生求教,他回答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往往以初战之地命名。例如,晋楚城濮之战(初战于城濮,再战于陶丘)、楚汉成皋之战(初战于成皋,再战于滎阳)、袁曹官渡之战(先后战于官渡、乌巢、仓亭),都是以初战之地命名。赤壁之战,也是循此惯例。”
赤壁山临江而立,有摹崖石刻“赤壁”二字,一说是周瑜所书,一说是唐朝人所书,一说是宋朝人所书,一说是明朝人所书。赤壁山之北麓,有赤壁大战陈列馆,有1000多件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陈列其间,包括刀、枪、剑、戟、弩机、箭镞、铜镜、以及东吴和蜀汉两国使用的钱币。这些珍贵的文物足以证明,赤壁之战的历史确实无虚。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自两晋以来,赤壁山一带就不断有文物出土。其一,有《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盛宏之《荆州记》载曰:“蒲圻县有吕蒙冢,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体长伟,疑即蒙之骷髅也。”赤壁大战时,吕蒙为中郎将,十年后为大都督,以白衣渡江u,擒杀关羽父子。其二,又有南朝《宋书·符瑞志》记载:“孝武帝大明八年六月,江夏蒲圻获铜路鼓,四面独足,鄂州刺史安陆王子绥以献。”这种路鼓,是古代行军用来计算和报告里程的器具。其三,唐朝诗人杜牧有《赤壁》一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时期的兵器,恰以戟和矛为盛。其四,宋朝诗人谢枋得在他的《叠山集》中记述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赤壁山的后面是南屏山,有诸葛亮祭风的七星坛,又称拜风台,为道教中人于1936年重建,内藏二十五块大理石碑,刻有李白、杜牧、戴复古、秋瑾等历代名人咏叹赤壁之战的诗词。南屏山的后面是金鸾山,有庞统的凤雏庵,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面的一重。庵前有千年银杏树一株,相传为庞统亲手栽种,生长得雄壮挺拔,茂密的枝叶接天蔽日,形成一片怡人的绿荫。1986年3月1日和4月9日,在金鸾山西北坡发掘两座东吴墓葬,其中Ⅱ号墓为都尉陈文和之墓。孙权黄龙三年,大将军吕岱为蒲圻之镇牧,陈文和乃是吕岱麾下的一名武官。
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述,曹操帐下幕宾蒋干游说江东,遇见庞统,以为异人也,与之相携过江,荐之于曹操。彼时曹操为长江风浪所苦,庞统遂献连环计。曹操大喜,依计而行,将大小船只搭配成排,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任他浪潮上下,亦可走马如平地。其后,诸葛亮在拜风台上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向苍天借来东风。周瑜即以火攻曹营,一时之间,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曹营之中,大船小船连锁在一起,无法逃脱,竟然被烧成一片火海。诸葛亮与庞统,其一为卧龙,其一为凤雏,用他们超乎常人的智谋,为打败势力强大的曹操创建了传奇的功勋。
诸葛亮真的具有某种神奇的超能力,能够向苍天借来东风吗?庞统真的向曹操献过连环计,使得曹操大军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吗?经历了1800年的岁月之后,东风与连环计已经成了赤壁大战之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秘密。
学术界的疑问
关于诸葛亮借东风,学术界向来存有许多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三国时期有帆船吗?例如,文史专家胡小伟先生便否认三国时期有帆船的存在。据他考证,舟船之帆,始自于南北朝时期张有帆幔的小车,可以借助风力推行或者拉行。那时候的“帆”字,写作“颿”。《说文解字》曰:“颿,马疾走也。从马、风声。”宋朝徐铉注曰:“舟船之帆,本用此字。”胡小伟先生因此质问说:“三国时期既然没有帆船,还要诸葛亮借东风做什么?”
三国时期有楼船。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种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三国时期,东吴造船业发达,所建楼船可高五层,能载兵3000人,船上矛戈林列,旗帜纷飞,巍峨雄壮,攻守有力,宛如水上堡垒。
可是,三国时期是否真有帆船的存在呢?赤壁大战陈列馆有几艘楼船模型,都是帆幔高挂的模样,想来亦可称之为帆船。我以为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作品,仔细一打听,却原来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摄制组当年使用过的样船。
胡小伟先生与《三国演义》摄制组究竟谁对谁错呢?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帆船的历史,在晋朝文学家左思《吴都赋》里找到 “楼船举颿而过肆” 的记述。由此可知,汉晋时期,虽然无有帆船之“帆”字,却有举“颿”之楼船。到了唐朝,便可以欣赏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美妙诗句。
也有人认为,中国有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500年前的商朝。还有资料说,东汉时期出现的平衡纵帆,具有逆风航行的功能,标志着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超的水平。
第二个疑问是:赤壁大战之时,真的出现过东南风吗?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先生判断说,当时的状况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即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气旋,最后发生了东南风和大面积降雨。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先是在长江的江面上刮起东南风,而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的确很像王章敏先生所说的锋面气旋天气。民间有“东风雨,西风晴”和“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的谚语,也与锋面气旋天气的特征相符。可是,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显示,这种锋面气旋天气常见于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的惊蛰和清明时节,而赤壁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冬月,怎么会出现锋面气旋天气呢?王章敏先生解释说,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农历冬月的风向基本上是东北风,出现东南风出现的概率只有3%,然则概率虽小,却也符合天气演变规律。
我很怀疑王章敏先生自圆其说的解释。查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又确有“东南风急”和“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的记述。又相问于冯金平先生,也表示赤壁地区的确有冬天发生东南风的气候现象。我手头上没有赤壁地区的第一手气象资料,也只好姑妄信之。
第三个疑问是:诸葛亮能够借来东南风吗?鲁迅先生便很不以为然,以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自此以后,学者们也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将要发生变化,然后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例如,王章敏先生就说过,诸葛亮家住南阳,距离赤壁不远,了解那次东南风发生前的征兆,因此能够准确地做出中期天气预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无非是一场装神弄鬼的把戏,其目的是故做神秘,以赢得东吴将士们对他的尊敬和畏惧。
然而,以诸葛亮的品德与情操而言,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某种可耻的用心而故意装神弄鬼。尤其是在孙权、周瑜、程普、黄盖这些高智商的人才面前,装神弄鬼不仅显得荒诞不经,而且很容易招来鄙视和嘲笑,给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即便东吴的将士们都有智商上的问题,装神弄鬼的把戏也未必能够赢得他们对诸葛亮的敬畏——《三国演义》描述说,东南风大起之时,周瑜的第一反应是骇然而起嫉恨之心,以至于要杀害诸葛亮以免遗祸于后日——大敌当前,诸葛亮何苦要自取祸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因此,诸葛亮装神弄鬼的说法,不过是以学者之心度诸葛亮之腹,颇有疑误之处。
火烧乌林的故事,可见于《三国志》。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却只能见于《三国演义》。学者们常常以《三国志》为历史事实,以《三国演义》为文学虚构,却依然在用历史学的眼光审视《三国演义》。以我之所见,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文化现象: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可是连最顶尖级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奥妙。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设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情节?在这些故事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事实和文学意义?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与答案的所在呢?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1)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可能挽救危局,赢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计划。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场的群儒之中,没有一个人的传记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断定是小说家虚构的伪历史。我却以为,当诸葛亮来到柴桑,面对东吴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论,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战。出场的群儒未必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人,所描述的言论和场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虚构,但其中的历史真实性不可以被轻易否定。尤其是那场舌战所辩论的问题,颇是耐人寻味。
张昭的问题是:“我听说刘备向来有复兴汉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乐毅之才,怎么会有长坂坡之败,以至于亡命夏口,几无容身之地呢?”
诸葛亮回答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值此危机关头,又不忍心乘机夺取刘琮的基业,故而南走当阳。又有十几万难民追随,刘备不忍离弃,至有长坂坡之败。虽败如此,犹见刘备之大仁大义也。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当年高皇帝也曾屡次败于项羽,却在垓下一战成功,如今岂可因一时之败而论英雄呢?”
虞翻又问:“曹操以猛将千员、雄兵百万,席卷荆襄,虎视江南。而刘备兵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早晚生死难料,难道不害怕吗?”
诸葛亮回答说:“曹操虽有百万之雄,实则是乌合之众,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可怕。刘备虽然只有几千士兵,却依然无畏于曹操的人多势众,如今退守夏口,不过是等待时机罢了。东吴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难道你还会因为害怕曹操而力主投降,甚至于不顾天下人耻笑吗?”
薛综评论时事,说:“汉朝传世至今,天数将尽。如今天下三分,曹操已占其二,人皆有畏惧归顺之心。刘备不识时务,偏要与曹操做对,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耶?”
诸葛亮听了,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们都是汉朝的臣民,热爱国家是我们做人的本分。而今,你不寻思如何报效国家,一面在这里发表亡国论,一面试图趋炎附势于逆贼曹操。像你这样不忠不孝的小人,不值得我跟你说话!” 。。
东南风的象征意义(2)
又有程德枢大声说道:“诸葛先生虽然说得漂亮,却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如此一味地卖弄口舌,就不怕天下有学问的儒者笑话吗?”
诸葛亮回答说:“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必不笑话于我。小人之儒,有如扬雄,屈身为王莽门下走狗,虽以文章名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舌战群儒的过程复述于此,是因为我常常听到某些学者谈论历史,其中之观点,恰如张昭等群儒当年所论。可见当今社会文化,虽然名曰多元化,却也恰如三国之乱。而学者们自以为洋洋得意,殊不知他们的学问,比之张昭等群儒,并没有什么新意。我时常感叹说,倘若诸葛亮在世,也许会跟这些学者再来一次舌战。
诸葛亮智激孙权,可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演义》又别开生面地设计出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来,说曹操兴兵来犯,为的是夺取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周瑜是小乔的丈夫,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曹操老贼,欺吾太甚!”于是下定抗击曹操的决心。按照《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的事情,到了赤壁之战则应该是三十多年的中年妇女。盛巽昌先生认为,曹操虽然好色,却不可能为了两位中年妇女侵略东吴。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大乔和小乔不仅代表着东吴的妇女,也象征着东吴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旦曹操占领东吴,东吴的妇女和土地必然惨遭蹂躏。以周瑜之血性,焉能不拍案而起?
至于草船借箭,似乎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改写。成语故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也?”而草船借箭,则是“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虽然是改写,却又别有新意。
在曹操看来,刘备与东吴既然不臣,则与草寇无异。曹操挟有天子,以大汉丞相的名义,率领王者之师,征讨刘备与东吴,其势犹如离弦之箭也。谁想刘备与东吴针锋相对,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岂非“以曹操之箭,攻曹操之军”耶!草船借箭,大约是说诸葛亮善于顺势而为,借力使力,一方面建立孙刘联军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一方面形成对曹操以牙还牙的攻击力量。唐朝王周有《赤壁怀古》一诗云:“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说的就是此中的奥秘。
而“七星坛祭风”,很可能是临战前一种祭拜天地的仪式,或者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方式。当曹操大兵压境,人皆以为必败之时,诸葛亮以他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东吴将士们的斗志。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北风,顿时转换成了大义凛然的东南风。所以我说,在那样危急的历史关头,东南风其实象征着一种被正义所鼓舞的勇气,以及一种敢于以弱敌强的力量。
战争的局势在发生逆转,天气也在发生逆转,意识界的东南风与自然界的东南风会合在一起,最终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里,原来隐藏着这么一段真实的历史。所谓东南风,既是历史,也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虚构,让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开放出了寓言似的芬芳。
。 想看书来
曹操的大败局
我想到乌林去看看,便上了车,从轮渡过长江,去寻找历史的遗迹。据冯金平先生介绍,1973年春天,有放牛娃从路边的墓穴中,挖掘出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青铜马镫一件,堪称稀世之宝,现收藏于洪湖市博物馆。自1950年代至今,乌林及其周边地区在开河、筑路、建房、修桥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多处古文化遗址和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其中包括汉朝遗址数处、汉朝墓葬数百座,并且出土了东汉时期的青铜短剑、青铜矛、青铜箭镞、青铜带钩、铁剑、铁刀、铁箭镞等许多军事用品,与长江对岸赤壁山的出土文物并无二致,可以互为历史的印证。“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那些遗址。”冯金平先生说。
“红血巷”是冯金平先生感到奇怪的一个地名。赤壁大战时期,此处是长江边上的一条港汊,后来因为水质浑浊而有黄红之色,人们便以为里面有死人的血液。冯金平先生说,按理应该叫做“红血港”才对,为什么叫做“红血巷”呢?我们在另一块地名碑上找到答案,那个地方叫做“曹操湾”,地名碑上却写作“曹操弯”。冯金平先生恍然大悟说,原来曹军怕水,凡是沾水的地名都去掉了水字边。
让冯金平先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遗址。1970年代,此处挖掘渠道,发生塌方,赫然出现一片白森森的人马骨头,因此被命名为“白骨塌”。冯金平先生旧地重游,找了好久,终于在乌林镇江嘴村的一座配电房旁边找到了“白骨塌”的地名碑。
从“白骨塌”往西南方向几里地,有一地名为“万人坑”。据说这里曾经埋葬过无数的曹军士兵,如今则变成了一处大水坑,水质浑浊而泛草绿色。我们站在水坑旁边凭吊,想象着当年“赤壁鏖兵,火烧乌林”的惨烈景象,甚至忍不住黯然神伤。
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依然有许多费人猜疑的地方。曹操经略江南,号称猛将千员、雄兵百万,而且还保持着战无不胜的辉煌记录。孙权这边,《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是两万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是三万人。刘备呢?在长阪坡死里逃生,身边只有几十名亲随。另外,关羽率领的水军大约有两三千人,江夏太守刘琦大约有一万多人。孙刘联军的总兵力,不过四万多人的规模。在一场东南风的帮助下,孙刘联军居然能够以四万多人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真是匪夷所思啊!
有学者考证说,曹操投入赤壁大战的兵力,其实只有二十六万人。可是,就算是二十六万人,跟孙刘联军的四万多人相比,也无异于庞然大物啊!更何况他还有留守在许昌大本营的军队,还有派遣在各个占领区的驻军,其势力之雄壮可想而知!因此,兵员上的数目,不是关键问题。
曹操为什么会惨遭赤壁大战的失败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很隐约的记述,只有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现代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信息推断,曹操虽然兵员庞大,却因为瘟疫丧失战斗力,最终不得不引军退去。可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瘟疫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发生了大面积的流行###冒。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就提出过这个说法。我感到奇怪,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在北方不感冒,跑到南方来感什么冒呢?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
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血吸虫病。这些学者可能不了解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我是湖北人,有的亲戚就患有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病原体为血吸虫的寄生虫病,通常在每年四月到十月这段时间感染人体致病。这种病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人与人之间、人与牲畜之间不会互相传染。赤壁大战发生在冬天,曹操的军队不可能突然地、大面积地发作血吸虫病。
还有,这场瘟疫来得也实在奇怪——既然曹操的军队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为什么孙刘联军却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呢?莫非,孙刘联军有什么良医妙药,从而使得全体将士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免疫能力吗?
那究竟是一场什么瘟疫呢?为什么对于这样重要的细节,《三国志》竟然没有具体的记述呢?大家再仔细看看这23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还。”这里面有内容,很有嚼头的。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在前,瘟疫在后,不是瘟疫导致了曹操在赤壁大战的失利,恰恰相反,是曹操在赤壁大战的失利造成了瘟疫的大面积发作。“于是大疫……”,于是二字,可谓是意味深长,说明赤壁大战与这场奇怪的瘟疫之间有一种关联性。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记述这件事的时候,之所以如此闪烁其词,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瘟疫之说,不过是为尊者讳的隐语罢了。
我们可以把赤壁之战当作一个管理学的案例进行研究。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那场瘟疫的真相。在我看来,势力强大的曹操,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公司一样,看上去规模很大,其实暗藏着许多令人头痛的疑难杂症。一旦病情发作,就会像天崩地裂一样,出现不堪设想的结局。
一倒百倒的多米诺效应
许多研究三国的学者,穷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场瘟疫的蛛丝马迹。我却以为,所谓瘟疫,用管理学的话讲,其实指的是曹操的员工忠诚度危机。诸葛亮舌战群儒,有论述曰: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此中细节,似乎并不被学者们注意。
汉朝原有的组织结构,上级对下级充分授权,下级对上级整体性地接受命令和报告信息,每一级都是一个完全的整体,每一级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可是,由于员工忠诚度的严重缺失,曹操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脆弱,他在猜疑自己的员工,他的员工们也在互相猜疑,在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难以设想的不确定性,使得他只好设法采用新的组织结构设计。
新的管理模式是:把整个组织按照职能划分,每一个职能任命一个主管,在一个部门里面出现几位主管,每一位主管都直接听命于曹操,形成一种集权式管理。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所献连环计,似乎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它的好处是,能够有效降低组织在人事管理上的风险,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一如长江上用铁环连锁的船只。事实上,曹操后来一直都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弊端。由于主管与主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使得组织在运营上的效率极为低下。每一位主管都得直接听命于曹操,也使得每一个部门、或者每一支部队都丧失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深夜至二十一日凌晨,周瑜帐前先锋黄盖趁着东南风的势头,放火烧着了长江北岸的曹军水寨。风高物燥,顿时烧成一片火海。曹军猝不及防,在惊慌失措之中四散逃命。孙刘联军趁势掩杀,杀得曹操落荒而逃。所谓赤壁大战,原本只是一次军事袭击。当火烧乌林的消息传到曹军的其它各个营寨,他的那些员工第一反应是:啊?怎么?曹老板被打垮啦?由于每一位主管都无法独立地承担起领导职能,造成所有的人都在惊慌失措。有些人在收拾行李,为了自己的利益各奔东西。有些人结伙上山当了土匪。有些人则索性投降了孙刘联军的各部。周瑜部、程普部、黄盖部、韩当部、甘宁部……都收获了大量的降卒。有一位名叫雷绪的将领,竟然带领几万人归降了刘备。在冲天的火光中,曹操狼狈不堪地穿过华容道(今湖北省监利县),向襄阳方向撤退,然后一溜烟地跑回了许昌。
这就是管理学上的多米诺效应:火烧乌林,就像放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骨牌似的,曹操的二十六万大军就像二十六万张骨牌一样,哗啦啦地倒得一塌糊涂。就像我们现在的某些企业,例如三株,例如秦池,例如爱多,一次看似偶然的危机,引发了山崩海啸,诺大一个企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化作了尘埃。
我们所能设想的另一种战争结局是:火烧乌林之后,曹操回到地面上来收拾队伍,站稳脚跟,回头再战。曹军虽然不善于水战,但在陆地上却有很多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遭遇了一场大火,但他们却依然占有兵员上的优势,依然有可能挽救败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这种几乎是落荒而逃的五百里大撤退呢?答案依然与他的员工忠诚度危机有关。
首先,他从刘琮手中接管荆州还不到三个月,人心还很不稳定,他害怕荆州的降军和地主武装趁机叛乱,切断他北去的归路,使得他陷入重围。因此,他不敢恋战,只能赶紧撤退,以巩固后方。
其次,如果战败的消息传回许昌,汉献帝也会联络那些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军官,趁此机会肃清曹操的势力。西北的马腾、韩遂,也很可能会响应汉献帝的号召,率领大军南下。因此,他必须赶在情况还没有恶化之前回到许昌,稳定大本营的局势。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占领江陵。刘备则收降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兵员也迅速增长到好几万人的规模。荆州的七个郡,被分成三个部分,曹操占有一个半郡: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部分;孙权占有一个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部分;刘备占有四个郡。三分天下的故事,其实是从三分荆州开始的。直到此时,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以及与曹操抗衡的实力。
长江边的感叹
“万人坑”旁边有一座小山,名曰香山。山上有一座道观,名曰香山宫。我们在当地农妇的指引下,自山脚下拾级而上,在苍松翠竹间找到香山宫。虽以宫名,却不过是一座红砖瓦舍,中间是大厅,两侧是厢房。大厅的神台上供奉着真武祖师、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披麻祖师、天火菩萨、关圣大帝、包公等道教诸神。我们上前向诸神稽首叩拜,各自抽了一支签。我抽到第四十九签,说是可以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是一支上吉的好签。我有些欢喜,也很有些迷惑,心想:“我既未求官,也未求财,不知道这支签是什么意思?”
起来回顾四周,却是一片寂静。宫中原有道人,道号台顺,可能外出云游去了。想要捐一点香火钱,冯金平先生却说:“此处空无一人,却要捐给何人?先把钱寄存在你的腰包里,日后见到穷苦残疾人等,捐给他们去吧!”他说得对,我也连连称是。看看天色已近黄昏,便忙着下了山,驱车前往渡口。就在关上车门的一刹那,我听见一声乌鸦的鸣叫。
我们来到渡口,等待轮渡起航。太阳刚刚在我们身后落山,月亮却已在长江对岸高高升起。忽然想起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横槊赋诗的那个晚上,月光也是这么明亮,夜色也是这么静谧。到了第二个晚上,夜色依然静谧,景色依然美好,可就在此时,忽然有火光冲天而起,著名的赤壁大战爆发了。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暗藏着多少历史的玄机啊!于是触景生情,吟唱起一首《赤壁之歌》:
那天晚上,有一轮月亮。月亮的下面,是一道长江。月光如水,水波荡漾,梦幻人生费思量。喔……战火冲天起,映红长江浪。曹操梦中犹未醒,醒来吓得心慌慌,一路逃跑没主张……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人心如水,不可测量。谁是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