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里走三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良久,我抬头问道:“诸葛亮居住的茅庐,究竟是南阳的卧龙岗呢,还是襄阳的古隆中?”
  王国宾先生回答说:“南阳与襄阳之争,关系到两个地方的利益,我也说不清楚。你既然来了,最好自己去寻找答案。”
  

南阳与襄阳
从襄樊六十公里到新野,从新野六十公里到南阳。传说中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岗,已经成了南阳市城区的一部分,看不到可供躬耕的陇亩。岗上的武侯祠,据说始建于魏晋时期。而我随后查考,发现武侯祠比较确切的史料,应该始于元朝延祐四年。清朝康熙五十年,南阳知府罗景又主持修建了诸葛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和卧龙书院。其中砖木结构,基本上是清朝风格。那么,这里真是诸葛亮当年的隐居之地吗?我心中充满狐疑。
  南阳市东北方向20公里有博望故城。博望者,广博瞻望之意也。汉武帝元朔六年,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自是而有博望之地名。《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初出茅庐,于博望坡山道中火烧曹军大将夏侯惇,博望城中的曹军粮草也尽被烧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则说,火烧博望城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1960年代以来,老百姓多次从博望故城下面挖掘出钩戟、箭镞和谷物的灰烬,经专家考证,确系三国之遗存。那些谷物的灰烬已经化为硝土,人民公社时期曾经被当作肥料使用,自己用不完,还发扬“龙江精神”支援邻近的生产队。当地特产一种“锅盔”,据说是诸葛亮当年发明的军粮。
  我最终确认,南阳市不是诸葛亮故居所在。三国时期并无南阳市,而有南阳郡之宛县。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南阳即是指南阳郡,包括宛县、冠军、叶县、鲁阳、舞阳、博望、新野、湖阳、邓县等37个县与封邑,每个县邑的居民都可以称为南阳人氏。而当时鲁阳、舞阳、叶县、和博望等地,均为曹军控制地区。《三国志·魏书·李典传》说得很清楚,虽然刘备曾经一度进到叶县,而后火烧博望城,却是一次“北侵”的军事行动。位于博望与新野之间的宛县,则是曹、刘对峙的前线,双方在这里进行过拉锯战。以诸葛亮隐居的生活场景来看,应该不在这个战乱频仍的地方。
  有更多的理由让我相信襄阳的古隆中。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亮生于徐州之琅琊郡。汉献帝初平四年秋天,曹操屠杀徐州,诸葛亮跟随叔叔诸葛玄避难,几经辗转,于次年投奔荆州牧刘表,在襄阳定居下来。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蒯氏家族的蒯褀,一个嫁给庞氏家族的庞山民,而他自己则在建安二年娶了黄氏家族的女儿阿丑为妻,遂有躬耕陇亩之生涯。他的岳父黄承彦,把女儿女婿宝贝得不行,常常骑着毛驴过来照看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居住在襄阳城附近,与他的亲戚朋友们素有往来。若是居住在宛县,距离襄阳城一百二十公里,骑着毛驴往来,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段说明文字,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自述是相吻合的。赤壁大战以后,荆州分成三部分,曹操占有南阳郡和半个南郡,遂以半个南郡和南阳郡的一部分置襄阳郡。从此,宛县与邓县分别属于南阳郡和襄阳郡。至于今日,南阳与襄阳分别属于河南省和湖北省。南阳与襄阳之争,原委应该出在历史变迁之中。
  奔波了整整两天,终于来到古隆中。眼前所见,宛如《三国演义》所描述之景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虽然不见“猿鹤相亲”,却依然有“松篁交翠”。山中也有诸葛草庐、隆中书院、六角井、小虹桥、老龙洞、抱膝亭、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武侯祠和野云庵等系列景点,不知道是南阳卧龙岗克隆的襄阳古隆中,还是襄阳古隆中克隆的南阳卧龙岗。景区有《隆中志》,每座建筑物的历史渊源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其中六角井,据说就是诸葛亮家里使用过的遗物,并非后人仿造。诸葛亮躬耕过的陇亩,如今已变成襄樊学院的校园。
  

三顾茅庐的故事
有些学者怀疑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他们说,诸葛亮当年不过是一个“时人莫之许也”的农村青年,有什么资格让刘备三顾茅庐呢?他们认为是诸葛亮自己到处找工作,找到刘备这里来,自荐求职。古隆中旅游公司的总经理黄河清先生则反驳说,如果诸葛亮是为了找工作,就应该去找荆州牧刘表,而不是客居荆州的刘备。
  我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听黄河清先生讲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是连襟,从亲戚关系上讲,刘表也是诸葛亮的姨夫。黄河清先生因此问道:“诸葛亮那样有才华,找自己的姨夫套个近乎,当个别驾、郡守或者郡丞之类的官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犯得着去找时乖运蹇的刘备求职吗?”
  《三国演义》记述说,刘备马跃檀溪之后,路过司马徽的水镜山庄,第一次听说人间有卧龙之才。司马徽问他:“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回答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马徽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回答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司马徽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刘备感叹说:“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这时,司马徽便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即是诸葛亮。凤雏,庞统也。
  所谓经纶济世之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管理人才:①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中看清局势;②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周到缜密的策划能力;③善于选拔人才,并且能够与组织的运营流程有效地结合起来;④最终高绩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否则,即使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也不过是打乱仗而已。司马徽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刘备的心思。
  其后,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于是有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得清清楚楚:“凡三往,乃见。”尤其是这个“乃”字,说明刘备见到诸葛亮很不容易。“乃见”,这才见到了他。
  见面以后,刘备屏退旁人,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很坦诚地向诸葛亮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和困惑。
  诸葛亮,字孔明。孔,通透也。孔明,犹透明也。透明者,亮也。或曰,孔明之意义,乃谓孔道以明。孔道,孔子之学也。然则诸葛亮果如其名其字,有孔道之明耶?但见他略一沉吟,从容地回答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一段论述,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规划之一。刘克勤先生有联语云:“非先生对策,庶乎玄德成流寇;无明主访贤,抑或孔明终野夫。”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很可能在半年以后曹操征讨荆州的战争中沦为流寇,而不会有天下之三分。如果说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从山野走向了庙堂,那么隆中对也让刘备从倾覆走向了辉煌。
  三顾茅庐以后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质问刘备说:“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农村青年,值得你这样喜爱吗?”刘备解释说:“我有孔明,就像鱼之有水。请你们不要说闲话,好不好?”关羽、张飞这才住了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复兴汉室的文化意义
裴松之评论说,当诸葛亮高吟于隆中之时,他的情操与志气,就已经决定了他的选择。倘若他北走中原,投身到曹操手下施展才能,即使陈群、司马懿也远不及他。而他选择刘备,是因为在汉朝大厦将倾的危险时刻,他打算辅佐一位豪杰,以兴微继绝、克复天下为己任的缘故。诸葛亮的伟大,就在于他像鹍鹏一样向往辽阔的天空,却不屑于谋求名利富贵。裴松之举例说,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朋友孟公威,在魏国官运亨通,既贵且达。
  我们因此知道,刘备与诸葛亮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为他们都有复兴汉室的志向。也就是说,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可是,为什么要复兴汉室?复兴汉室于国于民有何好处?还有,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从管理学研究的角度上看,“刘备+诸葛亮”组合有着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提出来予以解答的问题。三顾茅庐的历史性意义,就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
  相比较于历朝历代,汉朝的经济环境也许是最为宽松的。政府的管理成本很低,老百姓承担的税赋也很低,称得上轻徭薄赋。孟子说:“什一而税,王者之政。”汉朝规定的税额只有“十五税一”,实际上则只有三十税一,甚至只有“百一之税”。尤其是汉文帝时期,曾经全部免除田租,前后达十一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固然有诚如荀悦《前汉纪》所言“豪强富人占田逾制”的现实问题,但中央政府的政治理想,并不在于搜刮民财,而在于培养老百姓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直到东汉末年,因为社会动荡而致官吏、武士、伎妾、流民等非劳动人员激增,这才出现“十羊九牧”现象。西汉的“文景之治”与东汉的“明章之治”,遂成为遥远的传说。频繁爆发的战争与旱灾、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更是使得民生艰苦,宛如人间地狱,叫人益发怀念汉朝兴隆时期的欢乐时光。所谓“复兴汉室”,一如孔子当年“复兴周礼”,为的是重建一种合乎道德的政治社会。
  古代社会没有历史进化论。他们的良知告诉他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快乐的心灵生活和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无耻的弱肉强食理论。这种崇尚道德的人生理念,通过汉朝的教育体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族群的文化传统。虽然经历过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但人们依然在怀念那种文化,并且把那个生生不息的族群称之为汉族。至于今天,汉族犹在,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们不清楚道德为何物。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呢?他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得很清楚:“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这种君臣之道,就是“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在诸葛亮看来,刘备的仁爱之心,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只要辅之以审时度势的战略设计和有效的运营流程,他就能带领他的团队,为复兴汉室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随后发生的历史,最初确实有如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奔走东吴,为刘备联合孙权,于赤壁大败曹操,而后陆续夺取荆州和益州,虎视中原。但就在此时,镇守荆州的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发动猇亭之战,让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致使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复兴汉室的理想,最终走向了秋风五丈原。
  黄河清先生认为,彪炳千秋的隆中对之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是因为关羽严重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否则,怎么会造成那样令人痛心的后果呢?”他拍打着饭桌,长长地叹息着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占领荆州
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研究《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人能够读懂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文化现象: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可是连最顶尖级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奥妙。
  曹操占领荆州
  从襄樊回来,我常常梦见襄阳城,梦见襄阳城下波浪起伏的汉水。如果说襄阳城是一段永恒的历史故事,那么汉水就恰似那奔流不息的时间。梦境中的我,穿着红色的T恤,穿行在古代的人们中间。我遇到很多人,他们捋着或长或短的胡子,向我友好地微笑着。忽然听见远处有骏马嘶鸣,接着人群骚乱起来,城墙随之坍塌,而我也好象跌落到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襄樊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晋吞并蜀汉之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多年,然后一举而灭东吴。宋度宗咸淳三年,忽必烈发动襄樊之战,历时6年,终于占领襄阳,然后趁势而灭南宋。兵家曰:“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由此可见襄樊在战略地理上的重要性。
  民间又有“铁打的襄阳”之说。比起汉水北岸的樊城来,襄阳向来以形势险固、城高墙厚、布局严密而著称。即使是如狼似虎的忽必烈,以炮轰襄阳城,也不曾击破它那既高且厚的城墙。若非守将吕文焕孤立无援而被迫开门投降,襄樊之战可能还要持续许多时日。
  曹操的运气,比之于忽必烈要好得多。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荆州。刘表被吓得吐血,在八月初病逝,他的小儿子刘琮则立即无条件向曹操投降。由是看来,即使是铁打的城墙,也无力保护纸糊的人心。突如其来的曹军,竟然在1800年之后,成了我的梦魇。
  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曹军也让1800年前的刘备猝不及防。刘备当时屯兵樊城,直到曹军过了宛县,他才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他明白,曹操的大军将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接管荆州全境。如果他试图抵抗,不但得不到刘琮的支持,反而会遭到刘琮从腹背发动的攻击。刘备无可奈何,只能赶快收拾行李,带着兄弟们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说,刘备过襄阳,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能够以襄阳城抵抗曹操,保有荆州。刘备却说,刘表曾经收留过他,如今怎么能够忍心去攻打他的小儿子呢?当刘备站在襄阳城外呼叫刘琮的名字,刘琮又是心虚又是害怕,竟然到了“惧不能起”的程度。刘琮身边有很多人,还有很多老百姓,见到当时的情形,竟毅然追随刘备而去。一路上,也不断地有人拖男带女加入到他们中间来,最后形成了一支十余万人口的逃难大军。真是应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那句感叹:“其得人心如此!”可是,刘备此时只有数千名士兵,自身尚且难保,如何保护得了十余万人口的难民呢?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并没有能力保护他们,反而为他们所累。
  曹操随后立即接管荆州,重新着手荆州的机构编制和人事任命。刘琮迁任青州刺史,后不知所终(《三国演义》说,刘琮在赴青州上任的路上被曹操秘密杀害。《魏武故事》记载,刘琮后来做了曹操的谏议大夫,即谏议侍从之官员)。刘备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当阳市西南郊)遭到曹操的轻骑兵追击,在张飞的保护下逃得一条性命,身边仅剩下数十骑随从。许多人成了曹军铁蹄下的亡魂,刘备的老婆糜夫人也不幸遇难,两个女儿也成了曹军的俘虏。英勇的赵云将军则从重重的包围中救出了许多同事、以及刘备的儿子阿斗。而后,刘备斜趋汉津(即汉津渡,今湖北省沙洋县),与关羽的水军会合,逃到了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所管辖的江夏郡。
  与此同时,曹操大军占领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水陆并进,直下长江。他写了一封信给东吴的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那封信给他的幕僚们看,竟然到了“莫不向震失色”的地步。
  那么,倍受现代学者赞美的曹操,是否也能像后世的杜预和忽必烈那样,唾手而下江南的吴地呢?
  

赤壁大战的发生地
关于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三国演义》的记述有所不同,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这样就说得很清楚,曹操的意思,不是向孙权挑战,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震慑孙权,使之归顺;其二,与孙权夹击逃窜到江夏郡的刘备。所谓“会猎”,就是共同猎杀刘备的残余势力。作为谈判条件,他同时给了孙权三个承诺:其一,可以继续占据既有的势力范围;其二,可以瓜分到荆州的一部分土地;其三,双方永结盟好。
  张昭任孙权之长史,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谋士们都说,张昭的意见很识时务,请孙权采纳。
  此时,刘备已是命在旦夕之间。诸葛亮审时度势,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即往说孙权,以图联兵抗击曹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时孙权拥兵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观望成败,诸葛亮说之,“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
  赤壁大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儿呢?列而述之,大约有黄州说、汉阳说、汉川说、江夏说、钟祥说、嘉鱼说、蒲圻说等7种说法。其中,嘉鱼说与蒲圻说其实是同一个地点,这个地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归属过嘉鱼县和蒲圻县,学者们不知内情,无端地发起争论。至于汉阳说、汉川说、江夏说和钟祥说,也不过是学术界聊备一格的观点。只有黄州说与蒲圻说,双方都在引经据典,各执一辞,互不相让。
  黄州赤壁的由来,出自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常与友人到长江之滨泛舟而游。他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赤鼻矶为三国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绝美文字。清朝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为赤鼻矶题名为“东坡赤壁”,并书写了匾额。黄州赤壁因此亦名“文赤壁”,区别于蒲圻的“武赤壁”。1990年代初期,有学者认为黄州赤壁的地理环境符合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描述,苏东坡所感怀的赤壁确系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无疑。由此引发了历史学界令人瞩目的“文赤壁与武赤壁之争”。争论到激烈之处,时任蒲圻市长的樊仁富先生索性向民政部申请更名。1998年6月11日,申请书得到国务院批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樊仁富先生已迁任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当我们谈到赤壁,他回忆起许多往事。其一是1992年,他率领一支团队到深圳去招商引资,许多客户竟然不认识蒲圻之“圻”字,把蒲圻读成了蒲斤、蒲沂、蒲芹。其二是1994年申报蒲圻电厂项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官员们召开会议,竟然也发生了与深圳客户一样的错误。樊仁富先生因此深切地感到,蒲圻市需要一个更响亮、更有文化意义、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喜爱的城市品牌,便于1995年动议更改地名,历时三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文赤壁与武赤壁之争”,也从此波平浪静。
  更改一个地名,就能证明“武赤壁”是当年的古战场吗?与樊仁富先生道别之后,我便起身前往赤壁,试图去看个究竟。
  所谓赤壁,而今在地名上有三个意义:其一为赤壁市1723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其二为赤壁市区,其三为赤壁古战场遗址。到达赤壁市区,首先去拜访多年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的冯金平先生。冯金平先生为蒲圻赤壁做了大量的论证,蒲圻市之所以能够更名为赤壁市,他也付出了许多有效的案头功夫。午餐以后,冯金平先生欣然陪同我去察看赤壁古战场遗址。
  赤壁古战场遗址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等三座山体连绵组成。长江对岸的乌林,也应该是赤壁古战场遗址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乌林归属洪湖市管辖,两岸之间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性的意见。站在赤壁山上,自翼江亭眺望乌林,江风入怀,景物壮美,便想起那些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来。唐朝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襄阳之岘山,慨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而我身在赤壁山,追古思今,感慨万千,用这首诗来抒发情怀,却是再也贴切不过。
  

众说纷纭的历史真相
正在感慨之间,手机铃声响起,是《北京青年报》一位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她告诉我说,吴宇森先生执导的电影《赤壁》正在上映,问我是否看过?我回答说,我还没有看过,但我看过根据电影剧本改写的同名小说。然后,她继续问我如何评价这部小说?
  我叹了一口气。怎么说呢?我觉得这部小说把历史改写得非常怪异,例如:①襄阳名士黄承彦劝说女婿诸葛亮北上投靠曹操;②三顾茅庐成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互相玩弄心计的游戏;③借东风变成了诸葛亮事先知道天气变化规律,然后精心设计了一场装神弄鬼的骗局;④最不可思议的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赤壁之战,居然被改造成了孙权爱慕大乔、大乔爱慕曹操的三角之恋。起初,我简直被作者弄糊涂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想通过黄承彦、张昭、大乔的嘴巴,一方面为曹操屠杀黎民、戕害忠良等罪恶行为做辩护,另一方面则极力赞美曹操的雄才伟略。尤其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大乔竟然那样地深爱着曹操,当她听到曹操失败的消息,甚至痛苦得结束了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
  记者告诉我说,吴宇森先生曾经说过,他将会通过电影《赤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电影《赤壁》的编剧和同名小说的作者某某某,据说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古文字学、训诂学和出土文献学的专家。她继续追问我:如今,吴宇森先生说过的话犹在耳边,情况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苦笑起来。当代学者研究三国,大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多少年来,人们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熟悉那一段兵火连天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学者也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②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很多人又会觉得它文字玄妙而难以理解,而后便求证于《三国志》;③读完《三国志》之后,学者们自以为发现了历史的真相,便又回过头来指责《三国演义》虚构不实,并且试图通过发表评论和改写故事情节来形成对《三国演义》的颠覆。由此看来,吴宇森先生和他的编剧也不例外。
  记者说,既然《三国演义》虚构不实,当然应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讲,这种颠覆也意味着创新。她问道:难道这种颠覆和创新有什么不对吗?
  我反问她:“什么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呢?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在用《三国志》指责《三国演义》,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历史的真相,但他们彼此之间却依然在争论不休,难道历史有很多品种的真相吗?”
  记者顿时语塞,半晌才缓过气来,问道: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呢?
  我以为,《三国演义》虽然存在着虚构,却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文学性虚构,而并非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我和许多学者交谈过,我发现他们并不理解《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也不理解《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关系,却很热中于发表自己的评论,形成了一种很荒唐的学术现象。而他们所求证的《三国志》,虽说是正史,却存在着文字上的毛病,其语言过分简约,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次序也多有颠倒,甚至常常因为言语闪烁而致人于疑误。例如,他写《鲁肃传》,把劝说孙权出兵抗击曹操的功劳完全归于鲁肃,既没有提到诸葛亮,也没有提到周瑜;写《诸葛亮传》,又把功劳完全归于诸葛亮。学者们的历史观各有差异,引用的历史资料也各有差异,因此也就造成他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争议。
  记者想了想,感叹说:时间已经过去了1800年,也许我们永远看不到历史的真相,那么,就让真相在众说纷纭中变成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秘密吧!
  我反问她:“那么,学者的责任又是什么呢?真相既然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秘密,学者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寻找它、接近它、看清它,让它的光辉透过学者的解说,照亮人类的心灵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赤壁古战场遗址
我打开地图察看。长江自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而下,在荆河脑(湖北省监利县东南,与洞庭湖的入江口相对)左转,形成“西南|东北”走向。曹操当年南征,走的应该就是这条路线。有曹丕作《述征赋》、阮瑀作《纪征赋》、徐干作《序征赋》,即可作为当时之文献资料。其中,徐干《序征赋》云:“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所描述的应该就是长江从荆河脑左转至于赤壁的地形地貌。《序征赋》又云:“揽循环其万艘,亘千里之长湄。”亦可想见曹操水军声势之浩荡。而赤壁与乌林隔江对峙,正好是“东南|西北”的方位。
  按照《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赤壁之战应该分为四个阶段:①刘备“进住夏口(今武汉三镇之汉口),遣诸葛亮诣权”;②“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曹军败退,引次江北;③黄盖烧尽曹军船只,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