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秘书政治-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由于受到梁武帝的赏识和器重,他才得以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作用。
才华初露,无不叹服
裴子野被任命为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是吏部尚书徐勉直接向皇帝推荐的。在此之前,尚书仆射范云、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也都推荐过他,范缜甚至提出将自己的职务让给他。由于裴子野官位低,资历浅,用人部门都没有同意。梁武帝对裴子野的名声虽然早有所闻,这次经徐勉推荐,也说得上是破格任用了他,但在使用上,起初却不怎么放手。后来由于裴子野在工作中显露了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才干,博得梁武帝高度赏识和器重,梁武帝才对裴子野刮目相看并予以重用。
有两件事给梁武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第一件事是裴子野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后,西北边界外有两个叫白题和滑国的小国派使者到梁朝来进贡,由于和这两个国家好几代都没有交往了,朝廷里无人知道这两个国家的来历,甚至连是否有这两个国家都不清楚。裴子野却引经据典道:〃汉颖阴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云:〃白题,胡名也〃。又汉定远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乎?〃其博识如此,众人无不叹服。梁武帝于是命令裴子野撰写《方国使图》,对邻小国家广述怀来之盛,〃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国〃。
第二件事是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武帝发动北伐战争,进攻北朝的魏国,要裴子野起草一份伐魏的檄文。他援笔而就,很快完成了任务。为慎重起见,梁武帝又把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等人叫到寿光殿来,要他们认真斟酌修改这篇文稿。这些人既是朝廷大臣,又是公认的文书大手笔,他们看后,竟没有一个不说写得好的。这样,梁武帝自然放了心。他久久地注视着裴子野,深情地说:〃看你的样子是这样赢弱,文章却写得如此雄壮。〃接着,他又吩咐裴子野,赶快再去写一封信给北魏的宰相元叉,以晓喻大义。这时已是深夜,裴子野说天亮就可交稿。但还未动手,五更鼓声就已敲响了。而梁武帝这时又派人来催说:〃赶快把稿子送去!〃裴子野于是操起笔,黎明时就写好了。梁武帝读后,深为叹服。
←虹←桥书←吧←。
第36节: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从此,朝廷所有的符檄文件,都由裴子野起草。
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说到裴子野学识的渊博,不能不再带上一笔。裴子野是一个著名的文人学者,因此同他交游的人,也多半是些学界名流。文人相轻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然而当时那些博览群书,仕途比裴子野得意得多的学界名流如刘之遴、刘显、殷芸、阮孝绪、顾协、韦棱、张缵、肖劢等人,对裴子野却极其推崇和叹服。他们在一起讨论古籍时,每遇意见不合,〃咸折中于子野〃,也就是以子野的意见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裴子野博识的程度,由此可想而知了。
裴子野受到时人的推崇,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他文思敏捷,起草文书,倚马可待,一挥而就。还有他那简练朴实的文风,也是人们推崇的一个原因。南北朝时盛行骈文体,这种文体偏于形式,堆砌词藻,空尚浮泛,不切实际,过分讲究对仗和声律,表面上看十分华丽,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但很不实用。时人随波逐流,文风败浊。裴子野却不然,他作《雕虫论》,对文章的注重藻饰,表示极大的不满,主张作品应做到〃劝美惩恶〃、〃止乎礼义〃;对繁文要〃删撮事要〃。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宋书》删繁就简,压缩成二十卷的《宋略》,是他实践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后来他成为皇帝的秘书,起草公文也是直陈政事,不尚丽靡之词,摒弃形式主义。他写的公文虽然首尾贯通,颇具气势,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但由于与当时的文风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还是招来不少人的非议,有的甚至为此而指斥诋毁他。裴子野全然不顾,坚持走自己的路,到最后,就是指斥诋毁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公文应当这样写,于是更加敬重裴子野。
更难得的是,裴子野的个人品德和修养,也堪称古代秘书人员的楷模。
南北朝时期,中书通事舍人这一官职,是十分重要的。朝廷的事权可以说大都落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在皇帝左右,可以直接代皇帝发布诏令,有的甚至分别担任各部门的政务,尚书反须受其指导,因而〃势倾天下〃。裴子野在中书省工作十几年,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官职,后来梁武帝又很赏识器重他,说他是个大权在握的人,应不为过。但他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从不用它来谋一己之私利。据史书上记载,他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从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什么要求,或请求解决什么困难。他的外祖母家里和表兄弟家里生活十分穷困,他就拿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们。由于俸禄大都给了亲戚,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就过得相当艰难。他生活俭朴,淡泊自守,终身〃饭麦食蔬〃,以致妻子〃恒苦饥寒〃。对于妻子的叫苦,他总是温言劝喻。说来更让人难以相信,他在朝廷里当这么大的官,家里却连住房都没有,后来借了两亩官地,建了几间茅屋,才得以栖身。他的孩子和侄子,对他〃奉若严君〃,十分敬畏。他去世前,还反复告诫子女,要〃俭约,务在节制〃。其高风亮节,连梁武帝都十分感动,闻其死讯而流泪,下诏即日举哀,赞誉他〃文史足用,廉白自居〃。
清高自爱,堪称楷模
像裴子野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不要说在南北朝这样一个生活奢侈腐化,官吏贪污成风的社会里不多见,就是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可以说是凤毛鳞角。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信佛;二是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三是他注重自我修养。
南朝佛教流行,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迷信〃来生〃。认为今生多受些苦难,死后就不会被打入地狱。裴子野笃信佛教,于是〃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是一个当官清勤、不置产业的人。据《南史》记载:裴昭明历郡皆清勤,甚贫罄。齐武帝曰:〃裴昭明当罢郡(太守),还遂无宅,我不读书,不知古人中谁可比之。〃裴昭明自己也常对人讲:〃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置产业。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裴子野为官清正廉洁,受其父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注重自我修养。《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一次宴会前,宋文帝〃敕诸子且勿食〃,说是到时将赐给他们丰盛的肴馔。天色已晚,而〃食不至〃,皇子们皆面露饥色。宋文帝这才告诉他们:〃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期物。〃裴子野在《宋略》中也记了此事。但他不是记罢了事,而是借此大发议论:〃善乎太祖(宋文帝庙号〃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言为心声,从中不难看出裴子野之为官清廉,乃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清高自爱,堪称楷模
裴子野的品德和修养好,还表现在他对待朋友和同事心胸宽大、气度恢弘方面。梁天监初,裴子野步入仕途不久,在他担任右军安成王参军时,曾兼任过廷尉正这样一个司法官职。当时的诉讼案件,必须三官署名才有效。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事就把他的名字签在狱牒上,报上去没有得到批准,怪罪下来,把裴子野的所有官职给免了。有人劝子野去说清楚,就会复职的,他一笑置之,不去解释,情愿为同事朋友分担责任。这次免官,使他赋闲了很长时间,但他对同事始终不抱怨恨。
裴子野还是一个清高自爱的人。梁代齐后,和沈约齐名、时人号为〃任笔沈诗〃的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时任义兴太守等职,颇负盛名。有意仕途的年轻人经常出入其门下,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任昉也是个奖掖后进、爱才如命的人,对来访者,只要有才学,堪任用,他一概向上推荐。而经他推荐的人,又都受到任用。任昉的母亲是裴子野的堂姑母,两个人是堂表兄弟,裴子野当时没有工作,却从不去拜访任昉,求其推荐,使任昉感到非常遗憾。裴子野的所作所为,在现今的某些人看来,也许会觉得他太清高、太要面子了,殊不知正是他的清高自爱,才使得别人更加尊重和佩服他。(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资治通鉴》、《梁书》等
阿谀取宠害国害己的朱异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的侯景乱梁事件,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繁华都城建康被焚掠一空,东晋以来江南所积累的财富毁灭殆尽,出现了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堆的惨象。造成这场大灾难、大破坏,年迈昏庸的梁武帝当然逃脱不了历史的责任,而深受梁武帝宠信的中书通事舍人朱异,罪责也是十分深重的。如果说,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秘书人员中,确实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那么,在他们当中,同样也有不少奸佞小人。朱异便是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几十年恩宠不衰
朱异(公元483…549年),字彦和,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朱选之在南齐做过吴平县令。朱异少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块,玩一种类似后代掷色子的游戏进行赌博,成了地方上的一个危险人物。成年后的朱异才改变志向,立意进取,发奋读书。他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奕书算,皆其所长。他对名儒明山宾衷心信服。二十一岁那年,梁武帝下令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推荐了他,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召见。梁武帝听他讲述了《孝经》和《周易》后,很高兴,对左右说:〃朱异实异〃。后来见到明山宾,还说:〃你所推荐的朱异确实是个异能之士〃。
梁武帝对《五经》也很爱好,而且相当精通。共同的兴趣爱好,使这对君臣很快就建立起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不久,梁武帝任命朱异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以后朱异的官职虽有多次升迁,但直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朱异死,他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职务。梁武帝对朱异的宠信,几十年丝毫不衰,到后来,甚至惟朱异之言是听,把朝政也交给他处理了。史书上说:〃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密,其军旅谋谟,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典掌之〃(《南史?朱异传》,《梁书》同。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见《南史》及《梁书》)。
南北朝时期,尤其在南朝,中书通事舍人虽然大都是皇帝器重信用的人,但像梁武帝对朱异那样,几十年恩宠不衰,还是少见的。这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朱异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他很精明,博闻多识而又办事干练:〃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谘详请断,填委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不暂停笔,倾刻之间,诸事便了。〃这和那些身居高职,只清谈不做事的所谓世家大族比起来,确实完全不一样。梁武帝春秋已高,怠于政事,正需要朱异这样精明强干的人来做他的帮手。其次,梁武帝这个人〃好人佞己,末年尤甚〃(《魏书?岛夷萧衍传》),而且越到晚年越喜欢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朱异深知他这一弱点,于是对他一味阿谀奉承,凡事都看他的脸色办理,甚至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只要是皇帝决定了的事,错误的他也百分之百地执行。有些正直的大臣批评朱异说:〃今圣上委政于君,安得每事从旨,倾者外闻殊有异论。〃他回答说:〃政言我不能谏争耳。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由于他精通溜须拍马之术,因此深得梁武帝的宠信。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这对君臣才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梁武帝执政的第四十七个年头,终于招致了侯景之乱。
。▲虹▲QIAO书吧▲
第38节:阿谀取宠,害国害己
阿谀取宠,害国害己
侯景原是北朝东魏的大将,因和东魏统治者高澄不和,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西魏深知侯景机诈多变,于是一面接受他的投降,一面受降如临敌,分派大军对其严加防范,并示意他把军权交出来。东魏在侯景叛变后,派遣大军对他进行讨伐。侯景在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下,乃派使者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已做了四十七年皇帝的梁武帝萧衍,认为统一全国的机会到了,就派出五万人的军队去接应侯景,结果被东魏军打得大败,主将萧渊明(梁武帝亲侄子)也成了东魏的俘虏。东魏军队接着又把侯景打败,最后侯景只率步骑八百人投奔梁朝。东魏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采取外交攻势,叫萧渊明写信给梁武帝,表示只要梁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包括萧渊明在内的所有梁军战俘。其用意很明显:不是消灭侯景就是逼侯景起来造反,东魏以便坐收渔利。梁武帝复信说:〃贞阳(萧渊明封贞阳侯)旦至,侯景夕返〃(《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并派出使者去东魏和谈。在梁和东魏的接触过程中,侯景一再表示反对。过了将近两个月,侯景看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便于八月初十日举兵乱梁,从而造成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破坏、大灾难。
对于侯景乱梁事件的发生,有些历史家责怪梁武帝不该接受侯景的投奔,并对梁武帝没有识破东魏的反间计,同意与东魏和谈,从而激起侯景的叛乱而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接纳侯景的投奔和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与其说是梁武帝本人的决定,不如说是朱异阿谀奉承的结果。
接受侯景的投奔,是因为梁武帝这个八十五岁的老翁做了一个梦:〃梦中原尽平,举朝称庆〃。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他把这个梦告诉了朱异,并喜滋滋地说:〃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当时梁朝日益衰弱,百姓难以自存的状况,朱异是十分清楚的,梁武帝在此时做统一中原的美梦,本来是可笑的,但朱异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老手,也就溜须拍马道:〃这是国家统一的征兆。〃梁武帝当然听得乐乎乎、晕乎乎。事情就是有这么怪,不久侯景果然来接洽投降了,真是〃梦必有实〃!因此梁武帝在心里首先就接纳了侯景的投奔。但此事毕竟非同小可,为慎重起见,他还是要群臣商议一下。商议的结果是不能接纳侯景。理由是:一、侯景是个〃翻覆叛臣〃,接受他投奔〃终当乱国〃(《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二、梁朝和东魏是冤家对头,现在关系刚刚有所改善,侯景割地带兵投奔过来,东魏岂会善罢甘休?与其为此大动干戈,不如拒侯景于国门之外。梁武帝听了大臣们的意见,也动摇起来。不过他的心里,还是十分矛盾,因此很难下最后的决心。
这天清早,天尚未亮,梁武帝起来散步,来到武德閤口(小门口),一个人自言自语:〃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至纷纭,悔无所及。〃大意是:我梁朝十分强大,疆土完固,国家太平无事,接受侯景的投奔,此事有什么不可?倘若被朝臣的意见误了事,岂不是后悔无及?朱异〃探帝微旨〃后,马上献媚道:〃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仰慕?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远归圣朝;若不容受,恐绝后来之望。〃梁武帝〃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接受侯景投奔这样重大的事件,就在这对君臣的一唱一和中决定了。
如果说,接受侯景投奔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么,同意派使者去东魏和谈,同样显得不可思议。侯景先是背叛东魏,后又与西魏反目,对他来讲,再无退路可走。梁朝同意与东魏和谈,明显是把侯景往绝路上逼。侯景是〃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遭到他的反对和抗议是理所当然的。他于是急忙给梁武帝写信:〃今陛下复与高氏连和,使臣何地自处!〃又写信并送金三百两给朱异,求朱异在武帝面前说话,不要把他往死路上逼。但朱异〃纳金而不通其启〃,执意劝梁武帝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从而中了东魏的反间计。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9节:生活奢侈,穷奢极欲
对东魏的反间计,梁朝的司农卿傅岐是识破了的。他说:〃高澄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命贞阳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堕其计中。〃然而〃异等固执宜和,上亦厌用兵,乃从异言〃(《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所以说,梁武帝同意与东魏言和,也是听从了朱异的意见后决定的。
朱异本不是一个头脑糊涂的人,他会识不破东魏的反间计?他本人即使没有识破,听了傅岐的意见后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事情的严重后果,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在与东魏和谈这件事上,朱异的态度一开始就十分坚定,似乎任何人的意见都不能使他改变主意。这是为什么?是朱异一时糊涂,还是他另有考虑?显然是后者。
原来,梁武帝这个人,对自己的〃骨肉〃,一向是十分〃恩爱〃的。为了〃骨肉恩爱〃,他可以放任他的兄弟子侄对老百姓吸膏吮血、巧取豪夺。只要是梁武帝的〃骨肉〃,就是临阵脱逃,甚至投敌,也是不办罪的。比如他的兄弟萧宏临阵脱逃,就没有办罪;侄子萧正德投敌后又逃回来,梁武帝也只是哭着教训了一番,就给他恢复了爵位。还有他的儿子萧综在前线指挥作战,临阵向魏军投降,冒称自己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亲生子,梁武帝在一阵惊骇之后,绝了他的属籍,但不久,这个逆子还是被饶恕了。梁武帝〃溺爱〃自己的兄弟子侄,朱异是十分清楚的,和东魏言和,萧渊明就可以被放回来,他固执己见、坚持同意和谈,显然是为了讨好梁武帝。只要能博得皇帝的好感,朱异是会把皇帝的家事放在国事之上来考虑和处理的。梁武帝果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朱异的马屁又一次拍成功了。
当然,朱异坚持和谈,和他在判断上犯了一个轻敌的错误也是有关的。他一直认为侯景的八百降卒是造不起反来的。因此,当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派人送来密信,说侯景要造反,朱异便认为必无此理。鄱阳王再三告知朱异,说侯景一定会造反,朱异还对鄱阳王的信使说:〃鄱阳王遂不许朝廷有一客!〃(《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言下之意,好像鄱阳王是在无事生非和诬陷诽谤侯景。从此以后,鄱阳王再有信来,朱异甚至都不送给梁武帝看了。朱异的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它使朝廷对侯景几乎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结果侯景的叛军很快就打到了建康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侯景造反,打出的旗号,竟是以诛杀朱异为名!这真是阿谀取宠,害国害己!不久,朱异就在羞愧交加中发病而死。梁武帝还多活了几个月,当侯景的叛军打进台城(宫城)后,他也病饿死了。
生活奢侈,穷奢极欲
朱异的缺点,当然不止阿谀奉承这一点,而是多方面的。据史书记载,他〃贪财冒贿,广受馈遗〃;〃四方饷馈,曾无推拒,财货充积,产与羊侃相埒(等同)〃。他生活奢侈,穷奢极欲,〃起宅东陂,穷乎美丽〃;〃其中有台池玩好,每暇日与宾客游焉〃。他〃好饮食,极滋味声色之娱,子鹅炰鳅不辍于口,虽朝谒,从车中必赍饴饵(随车带上饴糖糕饼等食物)〃。然而〃性吝啬,未尝有散施,厨下珍羞(同〃馐〃)恒腐烂,每月常弃十数车,虽诸子别房也不分赡〃。而且他还好摆威风,极讲排场。他和宾客好友在城外的家中喝酒取乐至黄昏,要回台城又怕城门关了,〃乃引其卤簿(仪仗队)自宅至城,使捉城门停留管龠(吹奏的乐器),既而声势所驱,薰灼内外〃(《南史?朱异传》)。他为人十分骄踞,连世家大族王公贵戚都不放在眼里。有人劝他不要采取这种态度,他说:〃我是塞士,好不容易达到现在的地位,我如果不轻视他们,他们反会看不起我。〃他为了固宠,对那些竞争对手,则采取排挤打击、玩弄阴谋的手段逼其离位。如中大通年间,有一个叫徐摛的人,很得梁武帝欢心,〃帝甚加欢异,更被亲狎、宠遇日隆〃。朱异便不高兴了,觉得徐摛对自己的威胁很大,是一个潜在竞争对手,不把他赶走,自己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徐叟出入两宫(徐摛为皇太子家令兼管记,所以朱异说他出入两宫),渐来见逼,我须早为之所〃。他于是找准一个机会,对梁武帝说:〃徐摛年纪大了,又生xing爱好山水,他想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做郡守,以怡养天年。〃梁武帝以为徐摛真是这样想的,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临此郡。〃(《南史?徐摛传》)。把徐摛弄到地方上做官去了,朱异才心安。他居权要三十多年,威震内外,〃在朝莫不侧目,虽皇太子亦不能平〃。他不但在生前官运亨通,〃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帽子上插貂尾为饰);自右卫率至领军,四职并驱卤簿(外出有仪仗队开路),近代未之有也〃,而且他死后,在梁武帝已觉察到了他的为人的情况下,梁武帝乃悼惜不已,〃诏赠尚书右仆射〃。本来尚书仆射(宰相)是不能作为赠品送人的,但因梁武帝听说朱异平生的抱负就是想做宰相,为了满足朱异这一愿望,梁武帝于是破例诏赠他尚书仆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梁武帝被朱异吹拍迷惑的程度有多深!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厚!
秘书贤佞与朝代兴亡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一些史学家看来,南朝一些朝代的兴亡,其关键就在于君主所委任的中书通事舍人是否贤佞。比如陈朝,史称宣帝陈顼因委政毛喜,〃由是十余年间,江东狭小,遂称全盛〃(《陈书?毛喜传》)。及后主陈叔宝用施文庆、沈客卿等为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要,文庆等〃敛无厌,以刻削百姓为能事〃(《南史?恩幸?施文庆传》),而陈遂以亡。这种看法虽然只是就表象而论,并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看一下梁朝的兴亡史,又不得不承认,当皇帝信用的中书通事舍人贤能时,也是国事兴盛,反之则衰败甚至覆亡。如梁武帝早先用周舍、裴子野等人为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要,敌国的东魏丞相高欢就曾说:〃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齐书?杜弼传》)。而当他后来完全信用朱异这种人时,国事便一日不如一日,到最后连他自己也只能发出这样的哀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这说明,中书通事舍人在南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皇帝任用什么样的人做秘书,的确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虽然是旧时代的特有现象,但作为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是有吸取的必要,以引起后人的深思和鉴戒!(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资治通鉴》、《梁书》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