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秘书政治-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虹§桥§书§吧§BOOK。
第30节:杀身取祸的多种因素
杀身取祸的多种因素
颜竣的杀身取祸,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他的〃讪讦怨愤〃引起的,实际上,他的无所回避的直言得失,早就为他的悲惨遭遇埋下了祸根,只是刘骏一直隐忍未发罢了。关于这一点,可以从颜竣死后数年刘骏对侍中沈怀文、尚书吏部郎江智渊等人的谈话中得到证实。有一次,沈怀文〃直言忤旨〃,刘骏气愤地说:〃竣若知我杀之,亦当不敢如此!〃(《宋书?沈怀文传》)还有一次,江智渊想附和沈怀文的谏言,劝刘骏不要冒着大风大雨出去打猎,但江智渊尚未开口,刘骏就恼怒地盯着绷在弦上的箭说:〃卿欲效颜竣邪?何以恒知人事!〃说完还不解恨,又补充道:〃颜竣小子,恨不先鞭其面!〃(《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刘骏因对颜竣的谏诤一直耿耿于怀,他后来甚至连别人说颜竣的半句好话都听不得,一听就勃然大怒脸变色。由此可见,颜竣的杀身取祸,完全是他的直言得失引起的。他后来的〃讪讦怨愤〃,只不过是他悲惨遭遇的一根导火索而已。
在历史上,因冒犯皇帝的威权,指责朝政的过失而杀身的人,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的。这是封建专制的本性所决定了的,不独刘骏一个人如此,只能说刘骏这个暴君更甚些而已。倒是作为领导秘书的颜竣的某些表现,却很值得探讨研究和借鉴思考了。颜竣对名利是相当计较的,患得患失思想也十分严重。刘骏做皇帝后,对颜竣的任用不可谓不重,但他并不感到满足,而是一味地想〃宜居重大〃(《南史?何偃传》),〃永执朝政〃(《南史?颜竣传》)。这个愿望一旦没有实现,就牢骚满腹,口出怨言,甚至把怨气发泄到同事朋友身上去。如《南史?何偃传》载:〃孝武即位,何偃历位侍中,转吏部尚书。侍中颜竣至是始贵,与偃俱在门下(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以文义赏会,相得甚欢。竣既任遇隆密,谓宜居重大,而位次与偃等未殊,意稍不悦。及偃代竣领选(颜竣任丹阳尹后,谢庄、何偃任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有时一人,有时几人),竣愈愤懑,与偃遂隙。竣时权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灵不仕〃。从这看出,颜竣对刘骏老早就感到不满,并不完全是刘竣不采纳他的谏诤才〃讪讦怨愤〃的。这种心态,显然是很不正常、很危险的。其次,颜竣得势后,生活上也是不大检点,为人也是颇为踞傲的。他外出讲排场,摆威风,每次都是让仪仗队开路,威势赫赫,他父亲颜延之见了这种场面都十分反感,每次遇到颜竣的仪仗队,都是不屑一顾地躲到一边去。他常对颜竣说:〃我平生不喜见要人,现在不幸见到你!〃颜竣富贵后,宾客盈门,有一天早上,颜延之到颜竣那儿去,等候在门外求见颜竣的人成堆,颜竣却安然高卧,还没有起床。颜延之见状,勃然大怒说:〃你是出身于粪土之中的人,好不容易升到了云霄之上,就立刻骄横傲慢到如此地步,你怎么能够持久呢?〃颜竣建私宅,富丽堂皇,颜延之告诫说:〃好好地盖房子,不要让后人耻笑你笨拙无能!〃(《南史?颜延之传》)从这三件小事看来,颜竣也确实有点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的味道,所以他的取败,也是有多方面缘由的。《宋书》作者沈约在评论颜竣的取败之由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宋书》卷七十五)意思是说,做臣子的人,若能忠心事主而捐弃私心,立功不求报答,即使请求别人颠覆陷害自己,也是得不到的。这话不能说没有半点道理。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秘书,私心是不能太重的,更不能因为自己和领导人的关系特别好,就非要领导提拔重用自己不可。尤其是在自己的私心不能得到满足,愿望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下,牢骚满腹口出怨言,就更不应该,更是错误了。我想,现在的秘书是会赞同这一意见的。(本文史料主要引自《文心雕龙》、《南史》、《宋书》、《资治通鉴》等)。
不卖论取官的范缜
←虹←桥书←吧←。
第31节:不卖论取官的范缜(1)
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也是古代秘书队伍中的一员。
范缜(公元450…515年),字子真,南朝齐梁之际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少好读书,博通经书,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等职。梁代齐后,先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中书郎、国子博士。梁天监年间去世,卒官中书郎、国子博士。和主簿、中书郎一样,殿中郎、长史等也是秘书性职务。
从范缜的简历中可以知道,他的仕途生涯,多半是在秘书岗位上度过的。甚至可以说,他的仕途生涯,是从做秘书工作开始,到做秘书工作结束,算得上是一个老资格的秘书工作者。
范缜从事秘书工作的时间虽然较长,资历颇老,但由于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见《南史》及《梁书》,以下同),也就是始终坚持真理,不取媚于当时,因此一生都不受当权者的赏识和信用。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其作用,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是不可能的。统治者只是考虑到他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且范缜本人又和齐梁两朝的王公大臣、帝王将相多是故交亲朋,他们对范缜虽然始终感到头痛,但碍于面子和交情,还是不得已要让范缜担当一定的职务。所以说,范缜担负的那些秘书性职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摆设,是虚有其职的。因此,他在秘书岗位上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业绩和建树可言。
然而,范缜却以反对佛教、坚持真理、不以卖论取官而名垂青史。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流行。在南朝,从宋文帝元嘉年间起,一些西方的佛教大师,就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佛经从梵文译成汉文的也越来越多,佛教的各种流派,在中国先后出现。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广为流行,使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迷信来生。皇帝和贵族也大力扶植这种思想,齐竟陵王萧子良和梁武帝萧衍,便是南朝帝王中最虔诚的两个佛教信徒。梁武帝不仅宣布佛教为国教,而且自己还三次舍身佛寺,表示要出家做和尚,不当皇帝了。但是每次舍身,都由群臣赎了出来,赎身钱共花了四万万文。当时建康一地,佛寺多达五百多所,僧尼有十万余人。统治阶级视佛教名僧若神明。名僧法云、智藏、僧景三大法师讲经时,王公、贵族、士人争着去听讲。
当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国人信佛信得走火入魔时,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的反佛勇士范缜,便与佛教展开坚决的斗争;对流行的佛教谬说,提出了尖锐地批判。
早在范缜出仕为齐尚书殿中郎时,他便被齐竟陵王萧子良邀请到王府里做宾客,同时被邀的还有他的堂弟范云、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宋书》的作者沈约等人。〃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的一天,萧子良在都城建康的鸡笼山西邸中宴请宾客,席间他问范缜:〃你不信鬼神,不信因果报应,为什么世界上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有的人享福,有的人受苦?〃范缜指着院子里正在开花的树说:〃人生就好比这棵树上的花,风一刮,有的落到厅堂里,有的吹进茅厕里。落到厅堂里的花,就是殿下您;吹进茅厕里的花,便是下官我。这完全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这个生动的比喻,反问得萧子良张口结舌,无言可答。
这次交锋,虽然是以范缜的胜利而告结束,但他并不感到满足。为了进一步揭露佛教对人们的欺骗,批判佛教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危害,从而使大家从信佛信得入迷的程度中醒悟、解脱出来,就在这次交锋之后不久,范缜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出了我国历史上反佛斗争最富有光彩的文献之一……《神灭论》,对佛教思想中的核心……唯心的神灵不灭的谬说,进行了最彻底、最无情地批判。他指出:信佛的动机是由于〃自私的打算过多,救人的意思太少;揭露佛教〃用渺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苦难吓唬人,用夸大的言词引诱人,用天堂的快乐招引人〃,使得〃家家骨肉分离,人人子嗣灭绝〃;〃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建筑耗尽〃。《神灭论》不仅对佛教从精神上奴役人民和物质上妨碍生产的毒害作了严正地谴责,而且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精神和肉体互相依存,是互相结合的统一的东西,肉体死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前者是本质,精神是作用,犹如刀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就没有所谓的锋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就无所寄托,不能单独存在。因此,人死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等说法,都是极端荒谬的,是一种毫无根据、绝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虹§桥书§吧§。
第32节:不卖论取官的范缜(2)
《神灭论》发表以后,〃朝野喧哗〃,不但引起了佛教信徒的很大震动,而且激怒了整个的腐朽统治集团。许多佛教徒纷纷写文章围攻责难范缜,但没有一个人拿得出事实根据来证明〃鬼神〃的存在。萧子良也召集了许多高僧对范缜进行反驳,但也未能驳倒范缜。其中有个叫王琰的太原人,搬出儒家尊敬祖宗的教条,企图难倒范缜。他说:〃呜呼范子!曾不识其先祖神灵所在!〃意思是:范先生啊!你连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都不知道啊!范缜的回答也绝妙:〃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就是说,王先生啊!你既然知道祖先的神灵在哪里,怎么不自杀追随他们而去呢!范缜坚持真理,愈战愈勇。萧子良眼见无法驳倒范缜,便派了一个叫王融的人去做说客,妄图用功名利禄来打动范缜。他说:〃神灭论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而您对此却十分固执己见,这样做是有伤名教的。像您这样的美才,只要放弃自己的主张,与当权者合作,还怕不能做到中书郎这样的高官吗?何苦坚持这个议论,阻碍自己的前程呢!〃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说:〃假如我趋炎附势出卖自己的神灭论主张去取官,宰相都做到了,岂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郎呢!〃王融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走了。范缜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的人,为捍卫真理,坚持真理,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不要说功名利禄不能打动他,就是为此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当了皇帝,改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早在齐永明年间,萧衍和范缜就已相识,萧衍起兵反齐后,范缜又较早地投奔响应他,因此,萧衍做皇帝后,就任用范缜为晋安太守、尚书左丞。但因萧衍是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同范缜立场观点截然相反,所以他仍威胁范缜要放弃反对佛教的主张。范缜当然是决不答应、毫不妥协的。萧衍十分恼火,于天监六年命王公、权贵、高曾等六十多人写了七十多篇文章围攻反驳范缜,说他〃乖理〃、〃灭圣〃。范缜毫不屈服,在辩论会上〃并摧众口,日服千人〃。对于沈约、任昉、曹思文等人的一篇篇文章的责难,进行了果敢而有力的回击。皇帝组织的这次围攻,最终又以失败而结束。统治者从理论上不能驳倒范缜,最后只好借助专制的威力,给范缜背上一个〃离经背亲〃的罪名,不许他再发表议论,并将他流放到广州。几年之后,范缜虽然重返朝廷,担任中书郎、国子博士,但他仍然执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捍卫古代唯物论而奋斗不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有范缜这样一位为真理而战斗的勇士,有这样一位不卖论取官的志士,确实值得骄傲。(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资治通鉴》、《梁书》等)
以清白遗子孙的南朝秘书徐勉
南朝梁政治家、一代宗臣徐勉(公元466…535年),既是一位贤相,也曾是一个秘书。年轻时,他在齐朝做过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这些都是古代秘书性职务。萧衍建立梁朝前后,他又担任过管书记、中书侍郎、谘议参军等秘书性职务,可以说是一个老资格秘书工作者。当然,他更是一个有名的清官。史称他居官清廉、不营产业、勤于政事、家无蓄积。现摘录他在勤政廉政方面的轶闻三则,以飨读者。
群犬惊吠,亦是传中一事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欢◇迎访◇问◇。◇
第33节: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六部之首,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其主官便是尚书。跑官现象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徐勉做了吏部尚书,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之后,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有些脸皮厚的人,甚至干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态度是一律不给。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的关系比较好,有一次狮子大开口,一次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史载:〃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故时人咸服其无私〃。一个古代的〃中央组织人事部长〃,在用人方面能让众人服其无私,是容易做到的吗?现在手中握有人事任免权的人,对跑官要官者的态度有没有徐勉那样〃绝情〃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私仇不入公门〃,意谓个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带到处理公务中来,那么,徐勉在家里要求来客〃只可谈风月(清风明月之美景,可理解为朋友私情),不宜及公事〃,也就是不在私室拿原则做交易,不是同样值得称道吗?我们现在如果都能做到不给跑官者以官职,什么〃身体靠运动,当官靠活动〃之类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没有流传的市场了。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古代官吏皆贪财的生动写照。其实,古代的贪官虽说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员。史书上说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这些话绝非溢美之词。看到他家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便劝他经营产业,为子孙后代着想。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辎和軿都是古代的车名,此处连用意为家产);如其不才,终为他有。〃
〃遗子孙以清白〃这一思想绝非徐勉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表露。只要读读他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就可证明这一点。他在这封《诫子书》中说:〃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大意是说:我家本来就清廉,因此常常过着贫穷素朴的生活。至于产业的事情,不但从来没有经营过,也从未谈起过。古人所说〃将清白遗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古人又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们一部经书。〃详细探求这些话,确实不是虚妄之词。我虽然不聪敏,但实有这样的志向,希望能够遵循、奉行古人这个教诲,从不敢堕落失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体察我的志向,则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失望的了。
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以光辉的人格风范传给子女,这对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敛财的父母是有所启示的。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徐勉少而厉志忘食,发愤修身,慎言行,择交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盛矣。〃《资治通鉴》上也说梁朝称得上贤相的只有范云和徐勉二人。
读了以上三则轶闻,估计人们会相信他们说的并非虚言。(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梁书》、《资治通鉴》等)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公元465?…539年?),字彦和,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其著作《文心雕龙》是文艺理论史上最杰出的名著之一。
刘勰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永嘉之乱,其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家相传是汉高祖之子齐王刘肥的后代,但家世不详,只知道南朝刘宋的时候有刘秀之和刘穆之,刘秀之担任过司空职务,刘穆之则是刘裕的心腹秘书。刘秀之的弟弟刘灵真,就是刘勰的祖父,但事迹已不可考。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很早就去世了。刘勰大约二十岁的时候,母亲也死掉了。刘勰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衰的庶族地主家庭。
▲虹▲桥▲书▲吧▲。
第34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贫寒的家境使刘勰在少年时代就〃笃志好学〃(《梁书?刘勰传》),立志通过学业文章踏入仕途,立身扬名。他在七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满天云蒸霞蔚,灿若锦绣,他缓缓地登攀而上,采撷片片彩霞……(《文心雕龙?序志》)。在少年刘勰的心里,人生似乎是这样的美好,展现在面前的似乎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等待着刘勰的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南朝社会是实行门阀制度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贫寒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也难以在仕途上获得发展。这时,一心向学的刘勰便做出了一个影响他终身命运的重要决定:到定林寺去,拜高僧僧祐为师。寺庙宏丽的定林禅寺,典藏丰富,高僧辈出,名流云集,是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僧祐是定林寺的主持,他佛理精深,学问宏富,不但精通佛理,而且博览群书,是齐梁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在以后的十年里,刘勰夜以继日,潜心攻读,刻苦治学,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阅读了儒家的经典以及诸子百家、史传和各家的论文集,尤其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入的钻研,为以后撰著《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刘勰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成一家。于是,他想到了文章,并选定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开始了探索文心的事业。伴着青灯古典,六七个年头过去了,一部寄托着刘勰心意的巨著《文心雕龙》终于问世了!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阐述了作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从内容上说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体大思精,具有严密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遗产的瑰宝,对于我们现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由上古至南齐以前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我们重视和好好研究。其成就是杰出的、空前的、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由于刘勰身名未显,当时的学术界还不大知道他,《文心雕龙》问世后,这部心血的结晶却得不到文坛的重视,名流的首肯。当时沈约名高位显,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刘勰想首先取得他的承认,却没有机会接近他。一次,刘勰把书背着,像一个卖书的小贩似的,在大路边等着沈约。当沈约坐车经过时,便拦住了他。沈约好奇地把《文心雕龙》拿来阅读,立即被吸引,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南史?刘勰传》),大加称赏。后来又常常把《文心雕龙》放在几案上随时阅读。经过沈约的称扬,刘勰的名气才大起来,《文心雕龙》终于在士林中传播开来。同时,三十八岁的刘勰,也告别了居留十多年的定林寺,〃起家奉朝请〃,踏上了仕途。
出仕伊始,刘勰先被梁武帝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引为记室,开始了他的秘书生涯。接着,又调任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在秘书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的刘勰出任太末(今浙江衢州市)县令。他在太末虽然〃政有清绩〃,但他毕竟是一根难得的〃笔杆子〃,所以不久又被调任梁武帝之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并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重新回到了秘书岗位。东宫通事舍人和中书通事舍人一样,在南朝都是颇为重要的职务,出身寒微的刘勰被委任此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重用和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勰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得遇昭明太子萧统的厚爱,使他的文学才华再一次焕发出熠熠光彩。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自幼爱好文学,入主东宫之后,〃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包括刘孝绰、王筠、陆陲、到洽等著名文人在内的文学集团,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一时〃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深得文理的刘勰加入到他们当中,当然更是锦上添花。萧统对刘勰〃深爱接之〃,对他格外敬重。萧统主持编选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中所选文章,多与《文心雕龙》中论文体时的选文定篇相合,可见刘勰的文学思想对萧统有很大影响。天监十七年,刘勰升任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至此,刘勰已走到了他的仕途的顶峰。之后,由于僧祐的死,为了整理编撰僧祐留下的大量经卷,梁武帝下令刘勰与沙门慧震到定林寺撰经。从此,刘勰便中断了在仕途上继续发展之路。经卷撰成以后,刘勰上表要求弃官为僧,并烧掉了胡子和头发自誓,得到了梁武帝的允许。刘勰从此变服为僧,改名慧地。但不到一年刘勰就死了。由此可见,刘勰从天监初年(公元502年)跻身仕途后,中间除担任过短时期的太末县令,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秘书岗位上度过的。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5节:宦海沉浮,几起几落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关于出生时间,说法较为一致,认为生于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而卒年则歧说甚多。有的说是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有的说是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本文拟取后者。
除《文心雕龙》外,刘勰还写过不少有关佛理方面的著作,在梁代还有文集行世。据《梁书》卷十五刘勰本传记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然其文集在唐初已失传。今尚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两篇散文。(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资治通鉴》、《梁书》等)
文史足用廉白自居的裴子野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秘书人物中,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南朝梁的裴子野,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宦海沉浮,几起几落
裴子野(公元469…530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的曾祖父裴松之、祖父裴駰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裴子野从小就对史学极感兴趣,三十岁左右,就将沈约写的史书《宋书》删撰为《宋略》二十卷。此书一出来,立即博得朝野上下一致赞赏,连和裴子野打过笔墨官司的沈约本人,见后也自叹不如。除《宋略》外,裴子野还有《众僧传》、《续裴氏家传》、《方国使图》等著作行世。可惜这些著作都已亡佚,未能流传下来。
裴子野虽然是以史学和文学成就闻名于世,但他一生所担任的公职,绝大多数却是秘书官职。他宦海生涯三十多年,其间只到诸暨任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县令,其余所担任的参军、录事参军、记室参军、左常侍、尚书比部郎、中书通事舍人、中书侍郎等,都是秘书官职。当然,裴子野的仕途并不平坦,刚开始担任公职的十几年内,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由于受到梁武帝的赏识和器重,他才得以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作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