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
自  序 1
  一、寻访古道雄关 1
  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3
  2。丝绸之路的三条古道 5
  3。历史凝结下来的见证:玉门关 8
  4。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阳关 10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12
  6。东西文明的碰撞 15
  二、丝路花语 19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 21
  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25
  3。千年干尸之谜 27
  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 31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账单 34
  6。一个女人和丝绸的美丽传说 36
  三、凝固的历史 39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 41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 47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 54
  4。把红色张扬到极致的天山大峡谷 59
  四、沙漠中的“庞贝城”楼兰 65
  1。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把铁锨更值得寻找 68
  2。神秘的楼兰古城 73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 76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 79
  5。古老的罗布泊文化 83
  五、小河墓地:红色的死亡殿堂 89
  1。罗布荒原中的小河墓地忽隐忽现 91
  2。沃尔克·贝格曼的猜想 94
  3。男根与女阴:死对生的崇拜 97
  4。没有底的船样的棺木 100
  5。草编的文明 102
  6。小河墓地终于再现 104
  六、在喀什的土地上 109
  1。班超“回马定疏勒” 111
  2。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的中心 113
  3。喀什在充满宗教力量的呼唤声中醒来 116
  4。最真诚质朴的激情 117
  5。一定要在喀什的老街中走一走 118
  6。戴着长长面纱的维吾尔族妇女 121
  7。不肯让我照相的维吾尔族老人和向我要香妃蝴蝶花的女孩 121
  8。造访高台民居 123
  9。到喀什就不能不去逛大巴扎 126
  10。拜谒香妃墓 128
  七、劫难敦煌 135
  1。前秦建元二年的发端 137
  2。石破天惊:藏经洞的发现 139
  3。千秋功罪:王圆其人其事 143
  4。浩劫起于斯坦因 147
  5。只有一件文物精品逃过法国人伯希和的眼睛 150
  6。浩劫愈演愈烈 152
  7。伯希和展览引起的震惊 154
  8。前无古人的文化壮举 155
  9。当文明受到践踏 158
  八、寻觅龟兹故国 161
  1。费力地寻找到龟兹故城遗址 163
  2。龟兹国的两个历史细节 170
  3。龟兹乐舞的华彩乐章 172
  4。智慧之子鸠摩罗什 175
  九、尼雅河唤醒的记忆 181
  1。尼雅遗址就是古精绝国所在地 183
  2。《仓颉篇》汉简惊现尼雅 185
  3。卢文记录的爱情故事 187
  4。尼雅果真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吗 190
  十、穿越塔克拉玛干 195
  1。初识塔克拉玛干沙漠 197
  2。沙漠公路宛如一条无限延伸的美丽飘带 202
  3。塔克拉玛干的沙子是金黄色的 204
  4。神话般的“五彩山” 207
  5。遭遇沙尘暴 210
  6。终于看到了沙漠中的胡杨 211
  附  录:主要参考书目 214
  

自序(1)
无意间写了一本《大漠畅想》,不经意间又有了这本《失落的文明》,这种无意与不经意看似偶然,其实是一种缘分,一种我的西部情结。
  这种情结应该是始于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得到了一枚有敦煌飞天图案的精致书签,上面用金色印着两个仙女,长袖飘逸,自由地飞翔在宇宙,虽然当时还不知道飞天是怎么回事,却直觉地喜欢之极。于是,懵懂中的我充满了一种美好的遐想。
  还记得初次参加“黄河系列丛书”的选题策划会,我最后一个到场。主编谢先生谨慎地问我,可不可以承担西北这本书,我毫不犹豫的一口答应下来。当时我奇怪地感觉到,老谢和其它在场的编辑、作者们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事后我才知道,之前的几位作者,都没有选西北,换句话说,就是西北没有人愿意写。我却不然,要是让我第一个挑选题,肯定是选择西北。对于祖国的大西北,我心仪久矣。我从内心深处对西北大地有一种梦想和祈望,有着想要了解认识的愿望。于是就有了第一本关于西北的历史文化散文《大漠畅想》。
  我曾经几次到祖国的西北大地做我的心愿之旅。第一次是从甘肃的敦煌开始,沿黄河一直游历到嘉峪关、日月山、塔尔寺、炳灵寺、青海湖;之后,我两次走进新疆,饱览了那拉提草原的风光,欣赏了赛里木湖的美景,领略了喀什的风情、龟兹的歌舞,横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当我意识到自己正行走在汉唐丝绸古道上,那些至今还守望着西北大地的烽燧关隘、故城遗址、佛寺石窟、高山湖泊、冰川河流、千年古树、万里沙漠……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内心充满了虔诚的敬意,这一切永远地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太多太厚重的文明遗迹,无论是沙漠中的“庞贝城”楼兰、神秘的小河墓地、辉煌的敦煌莫高窟,还是阿斯塔那古墓中的吐鲁番文书、尼雅出土的汉锦、罗布泊的太阳墓、高昌的废墟、博斯腾湖的芦苇……一切都是那么的古老壮观,神秘浪漫,等待着我一路走来,细细地品味。
  西北大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山川壮丽,物产丰富,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早在西周时,英俊潇洒的周穆王与美丽温柔的西王母在天山的瑶池,举觞奏乐,饮酒对歌,演绎了一场旷无古人的爱情故事;而我们人类的始祖神伏羲女娲交尾图被完整地保存在新疆的古墓遗址中,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的魅力;阿拉泰草原上屹立的石人,凝固在岩石上的原始岩画,又是被谁安放在那里,至今找不到答案;散落在新疆各地的千年古尸,何以能够保存完好,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还有美妙独特的西部音乐舞蹈、浓郁深厚的佛教文化……西北是一片充满了神奇与浪漫的土地。
  自古以来,在西部的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的悲壮的历史,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故事。那里有秦将蒙恬留下的万里长城遗迹;有令匈奴望风而逃的飞将军李广的身影;有大败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拜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的英魂;有历尽千难万险毅然东归的土尔扈特英雄们;有坐镇西北,让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上战场,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左宗棠;有被发配到新疆,空怀壮志,满腹忧愤的林则徐……众多的英雄志士在西北大地上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和鲜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祖国的大西北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一片闪耀着崇高之美的辉煌与悲壮的土地。
  在西北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历代名人志士的足迹。两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毅然西行取经终成一代高僧的法显、玄奘,骁勇善战的名将李广、霍去病,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汉唐时代的人,为什么要舍弃锦绣中原的舒适生活,奔赴西北的大漠戈壁,冰川古道?因为,西北是英雄用武之地。西北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能够成就他们的功名事业,能够施展他们的智慧才华,西北有他们封侯万里、壮怀不已的浩气豪情。西北是一片实现激情与梦想的土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序(2)
这些繁复的印象,多重的体验交替融合在一起,就有了这本《失落的文明》。为了好看,我将沿途拍摄的近百幅照片附于书中。对于辽阔的西北大地,虽然不能尽述其妙,细说其美,但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权当给大家说说故事吧。
  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西域的点滴认识和感受,从地理上讲,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古代的新疆和中亚,狭义的西域就是历史上的新疆。而西北这个概念则包括我国的内蒙古、宁夏、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当然也包括新疆在内。
  在此我要感谢刘小晖,她策划了这个选题,安排了出版的诸多工作,过程中变生不测,枝节横生,全亏小晖的把握与坚持;感谢《文明》杂志的娄晓琪先生,他慨然允诺我使用《文明》的照片,为本书增色;还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承蒙他们多年来阅读和喜爱我的文章,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自信。限于学力,本书的疏漏谬误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指正,在此先行感谢。
  舒 敏
  二○○七年五月
  ●沙漠驼队,选自《文明》2005。 1
   。。

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丝绸之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通的呢?是否在张骞之前就已经存在?
  就丝绸之路的存在,史学界有不少看法。
  有学者提出,人们最熟悉的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道路,实际上并非是汉唐开辟的新线,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就存在的天然通途,以“丝绸之路”命名只是一种借用或泛指。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各主要生活地区的交流始终存在。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2003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石云涛的《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一书中的描写就应该看作是正确的。作者认为 :“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中国的丝绸、铜器大量地运往中亚,传去的还有中国的天文、历法。丝绸更通过那些游牧民族间接地传到更加远的地方,甚至欧洲。” 按照这种说法,中国与西欧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或曰丝绸之路启用的时间,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在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古勘查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在《访古吐鲁番》一书中指出:“包括吐鲁番在内的新疆大地,作为欧亚大陆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远远要早于公元前2世纪。”其结论来自于他对生活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吐鲁番居民车师人的考古发现。在车师人安息的墓地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海贝、带柄的铜镜、漆盘、平纹绢、凤纹刺绣等,这些物品显然都是来自于遥远的外部世界。海贝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它们出自深海大洋;带柄的铜镜,其造型与希腊铜镜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不论是漆器还是丝绣,只能来自于祖国的中原大地,因为在汉使通西域以前,丝织业不过陕西。这些实例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和中原地区乃至广大的世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着文化、技术上的不断交流,而这种交流似乎可以作为“丝绸之路”早已存在的有力佐证。
  后来有学者又作了更加大胆的推测:“既然中国的考古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有丝绸出现,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帛、蚕、桑、丝等字的出现。中国人有什么原因不在一开始就把丝绸贩运出去呢?”“在商朝丝绸就是重要的中西方之间的商品,丝绸之路至少在商朝已经成型。”
  其结论可谓非同凡响。
  关于桑蚕的考古记录,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物之一,是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象牙盅形杖饰,器表刻有蠕动的蚕纹和编织纹。由于河姆渡遗址的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因此,专家认为,我国至迟在7000年前就发明了桑蚕。如此说来,我国桑蚕起源的历史岂非还应该提前?因为在此之前,必定还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那么,丝绸之路的产生是否还有可能更早?
  看来,要确定丝绸之路的开通年代,尚难定于一说。
  此外,关于新石器时期的“草原之路”、传统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推测也见诸文字。
  不管有多少种说法,对丝绸之路最具开拓意义的,应属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壮举。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打开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加强了东西方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可以这样认为,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丝绸之路的名称来自于一个西方学者。
  19世纪末,曾经多次来中国旅行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认真地研究了这条横亘欧亚大陆的商道时,惊讶地发现,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使这条路支撑了1000年,这种商品就是中国的丝绸。因此,在他撰写的三卷本《中国》一书中,给这条路起了一个令后世学者叹服的名字:丝绸之路。从此,这个名字响遍全世界。
   。 想看书来

2丝绸之路的三条古道
有幸能够到祖国的大西北走一趟,沿着这条梦想中的丝绸之路逶迤行来,真是一种人生的莫大享受。如果你不到西北,恐怕永远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天宽地阔,什么是大漠孤烟,什么是边塞古道,什么是气势磅礴,什么是粗犷豪迈……
  原以为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路而已,其实,据史书记载,从西汉开始的千余年间,西去的道路有两条:出玉门关的北道和出阳关的南道。南北朝后期又开辟了一条新道,遂成为后来的南、北、中三条路线。
  无论走哪一条路,都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后,或从玉门关,或从阳关出关,都能够进入西域。
  《汉书?西域传》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
  北道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经楼兰、车师、焉耆、乌垒、龟兹、姑墨,与南道在疏勒会合,直到罗马和西欧各国。周穆王和汉代的张骞基本上是走的北道,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来去的时候都是沿着北道而行。在安西榆林千佛洞的一个洞窟里,绘有唐僧上西天取经的彩画,比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早三百多年。
  出阳关西行,是为南道。南道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且末、精绝(尼雅)、弥、于阗(和田)、莎车,继续向西北行进,到达疏勒。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一路经印度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各国。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和尚法显大体上是沿着这条路线越过风雪弥漫的帕米尔高原的,八百多年以后,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顺这条路线前往我国内地的,后来他把旅途见闻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把世界的目光引向13世纪的东方文明,吸引了古今中外的读者,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
  至于中道,则是在南北朝后期,随着楼兰城的神秘消失,开辟的一条丝绸之路的新道,即沿着天山北麓走向“天马之乡”。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高昌)、昌吉、伊犁、碎叶等地到达西欧各国。人们把这条新道,称之为丝绸之路北道,而把汉朝时的北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中道。
  丝绸之路的几条古道都在沙漠、高山和高原之间蜿蜒穿行。据史书记载,自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以来,在丝绸之路上,商队、使节、军队、僧侣、探险家等往来奔走。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翻过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穿过杳无人迹的沙漠戈壁,越过沼泽草地。随着他们的足迹,中国大量的丝织品被运往欧亚各国,西方的宝石、香料、玻璃器具等东运至中国内地。随着东西方文化和物品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遥远的东西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了。《后汉书?西域传》中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把欧亚大陆的中国、安息、希腊、罗马和马其顿等联系起来,把人类最古老的几种文化连接起来。几千年来,欧亚大陆的人民沿着这条长达几千公里的重要通道,进行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条古老的东西方通道,曾经繁荣兴盛了千年之久,一直到海上交通的建立,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丝绸之路的这三条古道,任你选择哪一条路线,对于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来说都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如果想把这三条古道都寻访一遍,还真有点困难。可是这三条古道上都分布着很多历史重镇和文物古迹,舍弃哪一条都极其可惜。所幸我是纸上谈兵,可以左右逢源,海阔天空,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顺便提醒一下,本文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狭义上的概念,泛指这几条丝绸古道的路线及其沿途分布的历史古迹、风物传说等,部分文字涉及了东西方古代文化和商贸交流的内容。
   。。

3历史凝结下来的见证:玉门关
走丝绸古道就要出关,而丝绸古道上的三座雄关可谓赫赫有名,那就是玉门关、阳关和嘉峪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如今,玉门关在风沙之中已经矗立了两千多年,像一个被遗忘的戍卒寂寞地驻守着西北的门户。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在落日的余辉中,透射出浓烈的历史沧桑感。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为玉门关写下千古绝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写尽了塞外的苍凉悲壮,春风都不到的地方,生命怎么能存活呢?
  可是,玉门关到了大诗人李白的笔下,一曲《关山月》中的感慨就不一般了: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在诗人的眼里和想象中,一扫悲凉的情调,成为江山一统,风光无限的豪言壮语。
  玉门关不仅是著名的险关要塞,而且象征着中原内地的门户,西出的征人、商客、官吏、僧侣们只要跨进玉门关就算是回归到中原大地,就会有一种安定的归属感,可以想见玉门关在人们心中的重要。
  正是这座小小的方城,两千多年前,紧紧守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在这座古关之下,进出过各国的商队、驰骋过英雄的战马,飘拂过使节的旌旗,印下过僧侣的足迹。
  它是张骞历尽千辛万苦两度出使西域,经过的那个玉门关;
  它是大将李广利没能攻破大宛,汉武帝不让他率领将士回到中土,大军被拒的那个玉门关;
  它是班超耄耋之年挥泪写下“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
  它是汉简墨书“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那个玉门关;
  它是大唐的玄奘法师一人到印度取经进出的那个玉门关;
  ……
  玉门关是一种象征,一种意象,是岁月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凝结下来的历史见证,能让后人懂得和平、正义、真理的代价,玉门关所昭示的伟大意义正在于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阳关
阳关和玉门关同时设置,因为阳关在玉门关之南,以南为阳,故称阳关。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如今阳关遗址仅仅留存下来一段高不到1米的城堡墙基。所谓“古董滩”,是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面积约上万平方米。曾经沙滩上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还有大片版筑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古董滩”。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阳关以南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北与玉门关、敦煌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构成河西走廊西端的门户。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在这里派重兵把守。据史料记载,阳关为都尉治所。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不断向阳关一带侵蚀,人们渐渐东移,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土堆,供后人凭吊。
  王维的一首《渭城曲》不仅使阳关名声响彻古今,而且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后经艺人反复吟咏,悲凉凄婉之感,离愁别恨之情倍增,音乐起到了诗歌所没有的作用。
  其实,王维只是写了一种淡淡的送别之情。你看,朝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客舍前的青青柳枝,在细雨清洗下焕发着新的神采。送别氛围分明是平静开朗的。不过毕竟是离别,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就没有这样的老朋友可以对饮畅谈了。
  盛唐时的人,胸襟阔大,昂扬向上,别说是送别一般的朋友,就是送别挚友,也多是一种“壮别天涯未许愁”的感情。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有功业,可以成就理想抱负,当然在临别饯行之际不需作愁苦状了。
  从敦煌到阳关一线,有很多烽火台,千百年来,这些烽火台像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着祖国的西北大地,似乎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望着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烽火台,我不由得想起春秋战国时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不爱笑,为了能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不惜点燃烽火,使得各路诸侯带着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勤王。在滚滚狼烟下,在万马奔腾中,在千千万万将士组成的雄伟壮观的阵营面前,褒姒终于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这笑容寒了各路诸侯的心,冷了千万将士的血。几乎就在美人冷冷一笑的刹那,便彻底动摇了周王朝的千秋基业,注定了周朝亡国的下场。
  如今,阳关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已经沦为废墟,只有一座古代的烽火台矗立在砂石山上。昔日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军队,冠盖相望,不绝于道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荒漠寂野。但是阳关仍然有一种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自敦煌东行400公里,在一个狭窄的峡谷,坐落着“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建于明代,是我国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隘。正像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一样,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山河襟带,控扼咽喉,自古有“边陲锁钥”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
  嘉峪关布局合理,建筑精良,分为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可谓固若金汤,十分利于防守,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
  险绝高峻的嘉峪关,是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关址建在山峡之间的一块高地上,巨大的城关,浩繁的工程,无数的用料。相传,修建嘉峪关时,一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算经,估料准确。这名工匠事先计算好用砖的数量,等到竣工时,只剩下一块城砖,于是,这块城砖便被当作镇关之砖。现在这块砖仍然保存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成为古代建筑史上精确计算材料的见证。
  在嘉峪关的戏楼里保存有两幅久负盛名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人们称之为:和尚窥女图。说白了就是老和尚偷看女人。画面设计精巧,人物生动传神,就是内容让人觉得好像放错了地方。
  一般来说,和尚是出家人,清心寡欲,不近女色,可是这两幅画似乎在开和尚的玩笑。在戏台西墙的壁画上,一位老和尚正面带笑容,叫徒弟手持铜镜,通过铜镜的反射偷看对面楼上的一个少妇,有个小徒弟因好奇也想看,被师父按住了头不让他看。东墙壁画上,是一位正襟危坐,袒胸露乳的妇女,怀抱胎儿,旁边有两个小孩子正注视着对面和尚的行动。
  这样两幅画公然保存在边防重镇,而且偷看女人的事发生在老和尚身上,实在是有点儿不伦不类,且有扰乱军心之嫌。也许戏台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是一个传说?经请教得知,这两幅画是古人精心安排的,为的是聊解一下守关将士长年累月寂寞枯燥的军旅生活。细想起来,在沉闷单调的戍边中,增加一点生活情趣,又有何不可呢?
  在嘉峪关的戈壁荒漠中,还埋伏着上千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荒冢,墓中的精美壁画让人叹为观止。那些展现古人生活,如种植、畜牧、蚕桑、宴饮、出游、博戏、酿酒、做醋等等最平常的生活场景的壁画,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仿佛专门等候在那里,昭示后人这片土地曾经如此生机勃勃。
  

6东西文明的碰撞(1)
丝绸之路的确是“丝织品”和其它物资的传播贸易之路。但是,如果单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未免过于狭隘,这条漫长的古道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它所带给人类社会更积极的是文明的交融和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明交流是一个质的飞跃。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西域各地,尤其是冶铁技术的传入,大大提高了西域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在公元1世纪的罗布泊晚期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铁刀、铁镞。在尼雅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铁镰、铁刀、铁斧、铁锄和铜匕首等。考古工作者还在古楼兰遗址中,发现了西汉风格的建筑,里面有华丽的大厅、厢房、花园、冰窖和厩栏,其高超的建筑技术相当惊人。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地进行屯田,兴修水利,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凿井技术、“井渠法”相继传入了西域。西域人民把“井渠法”加以改造,成为有名的“坎儿井” 。“坎儿井”在西域使用普遍,仅在吐鲁番一地的暗渠总长就达2500公里。这项工程实在是可以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工程。此外造纸、医学、建筑、文字等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中原汉族人民的一些生活风俗也影响了西域地区。
  在中原的经济文化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地区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和品种繁多的植物也不断地传入到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中原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水平。
  在音乐舞蹈方面,过去一直以来人们都持东西方交流互补之说。据历史记载,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周代以前就开始了。这种交流从历史上看,虽然是双向交流,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