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也让李志高暗自感叹,这年代的肺结核病菌耐药性就是差,这才几天,就效果这么好,要是换了现代社会,没有一两个月别想好,甚至有些顽固的肺结核,四联疗法都不管用了。
由于李志高的atv能坐四个人,所以带上刘润生后,还能坐两个,而听到李志高要开车去办事儿,眼馋不已的马文也死活要跟着,无奈,李志高只好让马文坐上来,让他一偿所愿。
庄园的主人,并不在庄园里住着,而是在县城里居住,所以离着并不远。
对此,李志高还不理解,觉得好好的大别墅不住,干嘛在县城里窝着,但一听刘润生的解释,立刻就明白了。
原来,在这个年代,住在庄园里未必就比在县城里舒服,而且县城里各种设施都有,办事儿很方便不说,好玩的地方也多,比如妓院,戏馆,大烟馆什么的,这些地方,那庄子里就没有了。
这个时候,由于天灾**,加上外来廉价粮食的入侵,种地收租卖粮食神马的已经不是个好买卖了,不说很多佃农、贫农大量破产,很多地主也过的不怎么好过。
此时的地主,要么是过苦日子死扛,要么是变卖财产另作他法,再要么,就是进化成恶霸豪绅。
那家庄园的主人叫陈松灵,年龄也不大,才三十来岁,典型的纨绔子弟,从小到大就好吃懒做,爱慕繁华,而且是个抽大烟的大烟鬼,这家的产业,是他继承死去老爸的产业,但经营上面却是一窍不通,只会干吃老本。他这样的人,自然舍不得离开繁华的县城,可那个庄园离开县城有五个时辰的路程,一来一回很是麻烦,于是他干脆住在了县城里,庄子里的事儿,都交给下人打理。
交易过程很简单,对方当时刚抽完大烟,迷迷瞪瞪的,在看到李志高一方痛快的拿出银票,也不怎么讨价还价,直接一千六百两成交,因此就这么一转眼的功夫,李志高就成了庄园主了。
虽然有了地契,成了陈家庄的新庄主,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他还得去庄园,跟庄子里的下人农户去打个招呼,说一下新章程。
具体来说,李志高买了人家的庄子,并不是只买了土地那么简单,不仅仅是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还买下了某种义务,一种照顾好大量依附庄园土地生活的佃户们的义务。
佃户不同于家仆,他们并没有跟着土地卖身给李志高,本质上还是自由民。虽然他们有人身自由,但却没有生产数据,必须依附庄子的土地生存。
具体说,就是佃户都长期租庄子主人的土地耕种,有收成后按照比例分成,就跟房主与租房客之间是一样的关系,如今土地产权变更了,他们自然也得跟着另外签合同。
从法理上,李志高完全可以把这些佃户都给开了,另外再找人耕种,再找的人,可以是找新的佃农,也可以自己雇佣家仆跟雇农耕种,或者干脆荒着地皮也行,总之方式就很多了。
可是,虽然法理上那么做都是可行的,但情理上就不行了,而且目前实际上要这么做也行不通,根本没法随心所欲的处置那些佃农。
按照刘润生的说法,那些佃农都是长期靠这些土地吃饭的,很多都世代靠此为生,换句话说,他们耕种的土地虽然不是他们自己的,但却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旦李志高这个新地主不按照过去的章程来,很容易会闹出民变的。
那些佃农世代居住在本地,团结性很强,武力值也不错,家里都有个刀枪棍棒什么的,习武之风也很盛,要是一个弄不好,惹火了他们,他们立刻就会聚众冲击庄子,抢东西毁房屋什么的都是常有的事儿,关键你还只能忍着,没什么好办法。
这是因为官府式微,老早就不管这种事儿了,少了官府震慑,那就只能是私下解决,这种情况自然是看谁本事大,实力强。
所以李志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去庄子里,召集农户,然后宣布一下土地权变更的事儿,让大家认识认识,另外就是最关键的一条——跟那些佃户重新签署一份土地租赁协定,最好是一切照旧,别乱搞事儿。
这种模式下,如果是在太平岁月,种地收入还可以的时候,大家都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种地的收入太低,佃农根据原来的协议吃不饱饭,地主也收不了多少钱的时候,矛盾就会突出。
当矛盾突出到起了冲突,那要么是地主压倒佃农变成恶霸劣绅,保卫胜利果实,要么就是佃农压倒地主,变成豪强土匪,巧取豪夺成为土地新的主人,此外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事实上,原来庄子的主人之所以想早点出手,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地租收入太低,以及那些佃农尾大不掉的缘故。虽然暂时那些佃户跟陈家人还没有恶化到起剧烈冲突,彻底奠定土地所有权实际归属的地步,但陈家主人本身性格太软,不够狠心,压不过那群佃农,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儿,还不如早点卖掉换钱合算。
因此,在乱世之中,买了地皮,并不是万事大吉,要想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必须得弄一票打手,用武力胁迫佃户们听话,当一个正儿八经的土豪恶霸,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你个大地主要是想施恩义,让那些佃农感恩戴德,有个好名声,那也可以,但前提依然是得先让佃农怕你,怕你之后再施展恩义,才是感恩戴德,如果没有武力手段做后盾的施展恩义,那就是软弱,是注定要被欺负的。
当然,也有一些奇葩,不玩武力威慑,但就是让佃农拥戴,比如个人的品德操守特别高,或者素有威望做事儿能服众之类的,但这些人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都情况特殊,所以不能当做共性。
远了不说,那个陈家主人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就是从小锦衣玉食,没什么经历,读书读傻了,不去雇佣打手当恶霸,非去搞什么施恩义,以德服人,结果越搞越糟,这才走到今天的下场。
听到这里,李志高算明白了,原来那些地主恶霸也未必就是天生的,纯粹是让这世道给活生生逼迫出来的啊。
也是,当世道不景气,官府又不给力的时候,不当恶霸,就得被佃农欺负,当恶霸,就得有坏名声,两者相比,还是恶霸比较有钱途。
说白了,那就是这世道的法理已经崩坏,要想讲道理,那就得先靠拳头跟枪杆子说话!
所以说,好地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啊,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
(感谢红色密码的打赏,这是本书得到的第一个打赏,特写在这里,留作纪念)
第十六章 萧规曹随一切照旧
虽然听了很多说辞,但毕竟已经成了一个庄园主,拥有了一片土地,因此出于好奇,李志高很快就开着自己的atv,带着刘润生跟马文,还有庄园原主人陈家的一个叫陈三的长随,备好地契文书,一路向已经属于自己的庄园开去。
当然,期间李志高也兑现了承诺,教会了马文如何开这辆车,并让马文开了一段时间。但很明显。马文这货就是典型的身上具有冒险因子的家伙,开的比李志高还疯狂,居然在这里的土路上飚车到80迈,好几次都把车子给开的飞了起来,可把大家伙颠的不轻,也吓的不轻,结果刚走了没多少路,李志高就再也受不了,干脆夺回了驾驶权,再也不让他开车了。
之后,李志高以平均50迈的速度开车,期间倒也路过不少据说已经属于自己的田地,看到有不少农户正在耕地,据说这是正准备插秧种稻子,但由于是旱地,不好浇水,因此只能种点旱稻或者小麦,以这个地区的情况看,基本都是种植旱稻的,说白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很落后,基本还是靠天吃饭。
等来到庄园之后,李志高进去粗略一看,地方倒是的确很大,整体上依着一座小山而建,亭台楼榭也建有不少,但一看就是年久失修,没什么人来住了。而且虽说占地五十亩,但真正能住人的主体建筑并不大,占地皮的主要都是一些大园子,至于那些亭台楼阁,也多是用来歇脚用的,平时住宿可是不行。
也就是说,与其说这是一个大别墅,不如说是一个私人花园,事实上,根据陈家派来的那个长随所说,这个庄子本来就是原来老爷的一处私人外宅,是老爷晚年为了养老所建,老宅却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县城里,换句话说,陈家少爷回县城,才是回了祖宅。
看的出来,原来那些大园子里应该种了不少果树跟奇花异草,但也因为年久失修少人打理,如今都是一副杂草丛生的破败相。
据那个陈家的长随说,自从老爷去世后,由于人丁不旺,加上维持这个庄子的费用不低,因此自家少爷干脆就遣散了大量下人,带着一家人回了老宅,并长期住在城里,基本不过来这里了,这边平时都是托一个叫孙伯的人看门,由于缺人收拾,慢慢自然就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陈家少爷早就想卖了这里,可这年头像这种纯粹奢侈品的郊外庄园,行市并不好。要知道如今世道可不安生,土匪多如牛毛,住在城外危险太多,远不如城里安稳。这里也是因为长期破败,没什么值钱东西,所以才安生到现在。
换句话说,别看这个宅子才值几百两银子,但要修好,那没有个几千上万大洋,是绝对不行的,此后的维持费也很高,每月最少也得五百大洋,根本就是个赔钱货。这里真正值钱的,是那些庄园附带的土地。
交割产权并不费事儿,给那个孙伯看了一下地契文书,再让那个陈家的长随一说,人家就乖乖交了宅院钥匙,一点也没啥留恋的。
其实交钥匙,也就是个象征意义,是宣告产权归属,就算孙伯不交钥匙也没用,毕竟陈家长随手中也有一套,早就给了李志高,根本不成问题。
这边庄子的围墙都是土的,很多地方都破损不堪,对土匪来说,基本是不设防的,而钥匙也主要就是管住宅跟大门上的锁,以目前的破败情况看,有跟没有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土匪之所以没看上这里,也是因为这里易攻难守,没什么战略价值,而且破败已久,收拾起来很麻烦,再加上当地佃户群也不是吃素的,很不好惹,这才不来这边占位子。
虽然在当地人看来,这个庄子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李志高却很满意,不说别的,光一个够大就足够了,毕竟他是要找一个类似秘密仓库一样的落脚点,好方便以后来回穿越。
交割好了,接下来就是跟佃户代表谈协议的问题了。
依附庄子生存的佃户,共有二百二十来户,五百多人。要是换了现代社会,两千亩地养这么点人,那是太轻松,可在这个没化肥没高产作物的自然经济时代,两千亩养这么多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换句话说,整个庄子本来就是在保本运营,五百多人靠着庄子,也就是勉强糊口。
由于刚买下庄子,这次也来得及,什么都没准备,因此李志高也不想太早改变什么,干脆萧规曹随,跟佃户代表签协议的时候,基本还是按照老样子,租金什么的一切照旧,只不过把名字变更了一下罢了。
对于李志高如此识相,对方也很满意,也没想过多占便宜。这倒不是人家不想,而是在看到李志高一身洋派打扮,开着没见过的洋车,还带着真正的洋人,心里面先就弱了几分,于是这才老老实实接受新契约,要是李志高换个身份,没点能力就买土地,指不定就要被这群凶狠的佃户活吞了。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暂时这些人是没事儿,但如果过一段时间看李志高没什么后台跟本事,再来个天灾**什么的搞的大家吃不饱饭了,估计这些佃户还要闹腾。可别以为贫农翻身闹革命是后来才出现的,其实这事儿自古至今就一直有,从来没断过。当然,如果你要能让大家都能吃饱肚子,日子越来越好,那佃户们也不会找麻烦,甚至还会感恩戴德的真心拥护。
交割完产权,刘润生就提议回县城,据他所说,真想来这住,总要先找齐了人手,包括家丁护院什么的,再过来找人花大价钱修缮一下才行,要不然住在一个杂草丛生,狐狸老鼠乱窜的地方,住的不舒服不说,关键是也不安全。
对此,陈家的那个长随以及美国人马文也是相当赞同,并且马文还提议,如果李志高真的想在这当农场主,他可以帮忙搞一批军火过来,帮他搞个武装护院团。
听到这里,李志高倒是好奇了,就问如果私自买军火组建武装团的话,官府会不会管。
这下子,马文还没说话,陈家跟来的那个长随陈三倒是先开口了。按照他说的话,如今这年月,哪家大地主家没点武装护院啊,就连他们陈家,虽然有点落魄了,好歹也有二十个人的护院家丁。
至于私下买军火,早就不是个事儿了,只要别买大炮,别进县城,武装家丁的人数别超过三百,更加别去明目张胆的玩造反,基本官府就不会理会,就算超过三百人了,只要打点好,同样没问题,大不了买个民团的编制就是了。
但是,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钱的问题。首先买军火要钱,雇人要钱,训练要钱,此后养家丁也要钱。可以说,养武装护院,就是个不断往里砸钱的东西,一般人真消耗不起。
换句话说,只要有钱,一切都不成问题,人就不说了,有钱就有人,至于买军火的门路,也不成问题。要知道,如今在大清朝做买卖的洋商,最赚钱的就是军火商人跟鸦片商人,而清政府也无力禁枪,因此整个的军火市场那是相当宽松,也相当泛滥。
就以马文自己来说,他的洋行虽然不是主要经营军火,但那是他自己实力不足,又没有合适大客户需要的缘故。如果有大客户,他还是很容易就能买到军火的,他美国人的身份,就是军火买卖的通行证。
“原来如此。”听完的李志高点点头,对这个世道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李志高还是被和平年代的教育给误导了,在现代社会的华夏,要搞私人武装团体,那是千难万难,但这可是清末,是真正的乱世前夕。现如今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降低,都没办法的开始搞地区自治了,这样一来,没了官府的威慑,私下搞武装团伙就太容易不过。
革命党为何屡禁不止,还不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太差的缘故,要不然,就按照那些革命党起义的规模来看,换个正常点的政府,早灭的跟什么似的了。
想明白这点,李志高心里也有点数了,知道暂时还不好在这里当什么庄主搞种田,于是决定先回县城,把自己的力量弄充实点再来。
实际上,刘润生也是这个意思,或者说,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其实,仔细一想就明白,买庄园,实际上是刘润生的主意,如果不是他当初撺掇李志高买什么庄园,也就不会有这些麻烦。
当然,刘润生也是好意,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清朝人,观念都比较守旧,经商赚钱后,第二步往往就是买土置产当地主,刘润生也一样不例外。因此,虽然他也知道这个庄园可能有很多麻烦,但他觉得对李志高来说应该并不算什么。
刘润生毕竟做了很多年货郎子,有一点他很清楚,经营庄园最重要的就是有钱,只要有钱,土地会有的,家丁会有的,护院打手也会有的,所有的什么土匪啊之类的,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所以说,像李志高这样注定不会缺钱的主,要想经营一片庄园还是很容易的,只要前期过了这个坎,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第十七章 回城攒实力
经过在农庄的实地考察后,李志高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也转变了经营思维,不再想着立刻在郊外当什么大地主玩种田,而是先回城赚钱积累实力,因此回到县城后也不停歇,直接就找到陈敬堂等老熟人,开始变卖起他随车子带来的防水手表。
因为车子载货量有限,因此他车上带的都是贵重品,毫无疑问,机械表是他那批货物中目前单价最高,利润也最高的产品。
至于药品,按说价格也很贵,但还没完全打开市场,毕竟一种新药出现,就算效果再好,也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跟人搞医疗合作,所以跟一眼就能分辨出价值的奢侈品是没法比的。
由于间隔时间太短,毕竟才几天时间,因此不管是陈朱两家,还是洋人马文,他们上次买的货都还没完全脱手,也就是说资金周转不足,因此李志高随车带来的这批机械表他们暂时吃不下,连吃一部分也不行。
不过,他们虽然自己吃不下,但却找了另外几家富商帮忙吃下,这样几家富商凑起来,加上马文联系的几家本地洋行,总共也只吃下了八万大洋的防水机械表,连李志高随车带来的货都没完全吃下,更不用说空间里的一大堆东西了。
这让李志高感到,此时的太平府城毕竟跟后世的马鞍山市不一样,哪怕已经比较繁华,人口也挺多,但奢侈品消费能力却并不高,算时间内已经不能一次性把自己的机械表全吃下了。
或者这么说,太平府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可观的,毕竟这也是个大城市,但自己车上带着的机械表要价太高,属于绝对的高档奢侈品,如果还是按照两千大洋一块手表去卖,以太平府城目前的高端消费能力,已经不能一次性接下来了,换句话说,就是本地市场已经饱和了。
要想扩大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降价,但那样一来,虽然单价的利润率会降低,但由于市场扩大了,购买者的数量多了,总体利润反而会高。但问题在于,间隔时间太短!李志高如果现在就降价,会引起之前购买商的不满的。
毕竟那些购买商刚刚高价买了货,这么短的时间,货还没周转出去,这时候李志高要是大肆降价,那之前的购买商就等于把货砸在自己手里,会恨死李志高的。就算李志高退还给他们差价,那也会得到一个不守信的评价,这对他以后的经营是很不利的。
另外,这种高档表本身就属于奢侈品,如果随便就降低价格,会降低购买者对这个产品的价格定位,这跟买房子买涨不买跌是一个道理。所以就算李志高要降价销售,扩大出货量,也得等过一段时间再说,总之近期是不行了。
除了降价销售,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李志高再弄一批明显比他带来这批机械表低一个层次的表,主动分开档次,搞个高低搭配,否则的话,至少他现在这批表,是不能降价销售的,甚至为了招揽外地客商过来买,还得提价。
这种防水手表无论做工材质都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再也没有别的国家能制造,属于绝对的高档奢侈品,太平府当地或许是消费能力不行,但放在整个大清朝,整个世界,那这个价格就太低了,只要市场打开了,就算两千大洋一块,也绝对是供不应求。
问题是,这都需要时间!
这年月毕竟不是信息时代,就算一个地方出了好东西,等其它人都知道,进而认可,再跟着过来采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行,李志高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度高节奏,这才对市场反应慢有些不适应,但实际上,根据刘润生所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传十,十传百的在扩散了。
想把生意做大,要么,就是等市场慢慢消化,等太平府因为出品自己的货物而出名,招来更多的商人闻风过来购买;要么,就得自己主动带着东西去接受能力强,市场也更大的大城市甩卖,比如去上海。
总之,防水机械表的确是好东西,但要把买卖做大,让销售额井喷,还需要时间,需要让市场去接受,急不来的。
果然,刘润生接下来就提议,今后不能多进那些高档手表以及其它售价太高的高档货了,毕竟能买得起几千大洋一只表的人毕竟不多,消费能力更多更强的,还是那些肯花十几,几十或者两三百大洋的小商人。
这些人购买力一般,但架不住人数多啊,所以找这部分人消费才是最赚的,今后卖货要分开档次,高中低档搭配才行。
此外,刘润生还道,既然李志高手头有进货管道,那就不能总是上门找客商去推销,而是应该自己开个店,让客商上门来要货,那样不但轻松,还更容易打开销路,毕竟没有店面,别人进货也总是有所顾虑不是。
对此,李志高深以为然,加上现在有了八万多大洋,手头不怎么缺钱,于是就打算就在县城里自己开店。
说干就干,在刘润生以及他的妻弟,那个在县里当警察的张德平的帮衬下,李志高在县城的繁华地段,花了两千五百大洋,买了一所沿街的商铺。
这个商铺原来是做绸缎生意的,除了沿街有个三层楼高的大铺面外,里面就是一个大宅子。也就是说,在外面是卖货的商铺,里面就是住的内宅,来往十分方便。
这地方地段好,占地也广,面积足足有八亩,折合五千三百多平米,这在城里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来说,面积是相当不错的了。
里面的库房挺大,家居摆设之类的也很不错,总之是个旺铺,所以价格才这么贵,要两千五百大洋,比外面买两千亩地带庄园还贵。原主人是个徽商,也是老家里有事儿,才想要变卖产业回老家的,要不然,人家轻易是不会卖掉这份产业的。
宅子盘下来之后,原来的账房伙计等,也都一体留用,甚至连部分库存的绸缎也跟着盘了下来,因为这本来就是人家店主的要求。
伙计账房是外面铺子里用的,但内宅也得需要人,原主人内宅的人,都在铺子交割完毕后跟着原主人回老家了,现在李志高入住,自然就得重新招人,这些人,就属于私人家仆了。
按照刘润生的说法,李志高心好,留用那些账房伙计倒也没错,容易快速上手,但铺子留用的伙计账房毕竟隔了一层,李志高就孤身一人,时间一长,很容易被那些人给欺了。所以还是得自己亲自招一批家丁奴仆才行,那些人才是最贴心的。有了这些私人奴仆,哪怕不当下人照顾内宅呢,只是放在铺子里掺沙子也是好的,如此一来,才能保证让那些人不生懈怠跟欺瞒之心,对彼此都是好事儿。
第十八章 精品百货(四K大章求推荐)
对于招收私人的家丁奴仆这方面,李志高觉得刘润生的话挺有道理,而且也不想太特殊,非要搞什么去契约化,弄平易近人那套。毕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那些人跟刘润生的情况也不同,顶多只能算下级雇员,彼此不熟悉,也暂时没有给过大恩惠,没必要太好,一下子给待遇太好了,反而会蹬鼻子上脸不好管理。
如今他手里有钱,招人还不简单,但他的要求也高,比如男丁要求身高必须过一米六五,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五,至于女子身高必须过一米五五,年龄不能超过十八岁。
李志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肯定偏低,但在这个时代的安徽地区来说,就比较高了,毕竟不是山东东北那些地方的人,加上营养不良等因素,此时安徽地区的人普遍身高都不算高。
不过如今的世道不好,很多老百姓家里饭都吃不饱,因此人口买卖,或者说人才市场十分火爆,卖儿卖女卖自身的多如牛毛,是大大的买方市场,众多人中挑挑拣拣,够格的也不少,李志高给的卖身钱够高,还包吃包住,哪怕要签卖身契,依然是吸引力十足。
刘润生的妻弟张德平在县城当警察,对人口贩卖很熟悉,在发现姐夫跟了个大贵人后,那是打醒十二分精神办事儿,没过半天,就把人给找齐了。
最后,张德平给李志高找来了三十个身高过一米六五,年龄不超过二十五的男丁,外加三十个不满十八岁,身高过一米五五的女子。价格也不贵,男子只要二十个大洋,女子更是超便宜,十四岁以上的十个大洋,十四岁以下的五个大洋就能行。就这,还是按照高标准来算,要是不按照李志高定的高标准,那就更低了,甚至不要卖身钱,只要管饭就跟你走的都有不少。
付了钱,又都正经的签了卖身契之后,李志高先让这些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丁奴仆们饱餐一顿,然后又让他们都用自己带来的香皂洗发露等产品洗了个“奢侈澡”,换了身干净衣服,这才开始跟他们定薪水跟规矩。
薪水方面,男家丁目前每月给钱两个大洋,包吃包住包穿戴,女仆每月给一个大洋,同样是包吃包住包穿戴,当然,这是基本待遇,干的好,奖金津贴补助,或者说赏钱什么的另算。
这倒不是李志高抠门,他的本意是要给这些人更多钱的,但刘润生劝住了他,说这些人新来,一下子给太高的待遇,反而会生事,只有一点一点来,让他们有奔头,以后才好管理。听了刘润生的话,李志高才把月薪给的比较符合市场价,但却把奖金跟津贴,或者说赏钱额度给提高了。
至于规矩,那也简单,主要就是要听话不惹事儿,不偷懒耍滑,具体点的,就是刘润生想办法制定了,人家是本地人,在这方面肯定比李志高熟悉。
人手找齐了后,内宅的管家先让刘润生的老婆张氏来当,虽然张氏以前没干过管家,但过去没嫁过来的时候,好歹家里也管过几个下人,又懂人情熟世故,加上李志高买了这个宅子之后,为了方便给老太太治病,早就把老太太给接了过来,这样让张氏当管家,可以很方便的让下人伺候,也是各种方便。
如此一来,刘润生一家,就等于成了李志高的家人了,从此以后,刘润生负责李志高外面的事儿,刘润生老婆张氏则负责李志高内宅的事儿。虽然这么一看好像有点隐患,毕竟李志高身边的人都是刘润生一家在操办,而且还没签什么卖身契,不能算自己的家奴,但目前李志高也没有别的贴心人了,只能先相信刘润生一家的人品,等以后看情况再说。反正至少目前看来,刘润生一家还是比较可靠的,总比随便找个不熟的人要好。
把这一切搞定之后,李志高又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