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揭秘高盛-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业务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如今,高盛又已经做好从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获利的准备,并在这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
  高盛积极投身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市场,并将可能从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中获得巨额收益。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但是除非联邦政府迫使美国公司参与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将不会带来很大利润。奥巴马总统也支持强制性限额政策,高盛不仅支持美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强制性限额,而且并在努力游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08年1月,高盛出资1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皇明太阳能集团。
  通过自己的商业经营活动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高盛得到了环境保护组织与媒体的称赞,确立了高盛作为绿色环保公司的名声。2007年11月美国《新闻》周刊就称,高盛在领导华尔街的绿色革命。
  

第四节 长远上的贪婪
20世纪*十年代,华尔街流行的口号是“贪婪是个好东西”。1987年好莱坞影片《华尔街》中,由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戈登·格哥在股东大会上说:贪婪是个好东西;贪婪是对的;贪婪管用;贪婪揭开层层面纱而直接揭示资本主义革命精神的精髓;各种各样的贪婪——对生命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爱情的贪婪、对知识的贪婪等都是人类奋发上进的标志。迈克尔·道格拉斯本人因为在该影片中的表演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戈登·格哥的原型就是华尔街著名并购风险套利家、1986年因内线交易被罚款史无前例1亿美元的伊万·博伊斯基。
  一、雷曼兄弟的垮掉
  在于1986年出版的《华尔街的贪婪与荣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书中,肯·奥莱塔,正是“贪婪” 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垮台。在雷曼,合伙人不是将高盛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将雷曼中的其他合伙人视为对手,而竞争的目的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奖金;对于雷曼的员工来说,“公平” 就如同“社会主义” 一样,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重要的不是雷曼兄弟公司盈利多少,以及利润是否公平地得到了分配,而是“我是否得到了我应该得到的” 以及“我得到的份额是否比别人多” 。
  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高盛也“贪婪” ,但高盛的口号是“长远上的贪婪” :即只要长远上能够盈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不能以牺牲长期客户关系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高盛长远上的贪婪曾多次得到体现。20世纪50年代,高盛领袖悉尼·温伯格曾无偿为亨利·福特二世提供咨询服务数年之久,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56年成为福特亿美元IPO的主承销商。这是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
  在对待“贪婪” 及其他道德问题的态度上,高盛是否真的与别的公司不同是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之一。但是,高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华尔街的二流投资银行成为一流投资银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盛相信,不能以牺牲长期客户关系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
  二、德崇的破产:追求小利的代价
  看看德崇证券的破产过程,可以让我们了解高盛对恶意收购的态度在使其成为一流投资银行中的作用。在80年代,德崇证券曾经是高盛强劲的对手之一。1991年,德崇证券因为公司雇员的内线交易而官司缠身,濒临破产。它避免破产的最后途径就是寻求美国财政部的救援。
  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此时的财政部长恰恰是1985年时担任投资银行狄龙雷德公司总裁的尼古拉斯·布拉迪。1985年,德崇证券曾帮助美国著名的恶意收购家布恩·皮肯斯对优尼科公司发起恶意收购,而优尼科公司当时又正是狄龙雷德公司的客户。虽然在优尼科的反击之下,皮肯斯的恶意收购没有成功,但反恶意收购导致优尼科的负债增加了40亿美元。因此,1991年,当处于破产边缘的德崇证券向美国财政部请求救援时,布拉迪对这一请求根本未予考虑,德崇证券只有破产。
  三、在中国的长线钓大鱼
  “长远上的贪婪” 也是高盛进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战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曾经是中国政府的心头隐痛。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只好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美国《商业周刊》发出了购买中国的不良资产“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一时间,许多原本摩拳擦掌、雄心勃勃的国外投资机构不是引而不发,就是隐身而退。2001年底,高盛以现金加合作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亿元的资产包。一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不良资产处置的合资公司融盛公司。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高盛再一次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
  2004年,高盛捐款6200万美元,帮助与高盛没有任何关联、其时正处于财务困境中的海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的这一慷慨行为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最终中国政府批准了高盛在中国创建了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资实际控股的证券公司。2005年2月,时任高盛CEO的保尔森在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说,高盛为开拓中国市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不期望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回报。
  “长远上的贪婪”让高盛在进入中国大陆十多年的时间中,在中国取得了其他投资银行所难以企求的业绩。
  

第五节 团队精神
真正让高盛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都是两名负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
  一、华尔街的明星制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明星制”一样,华尔街也盛行着“明星” 体制。在明星体制的金融行业中,小部分盈赢利能力强的银行家与交易员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其他人员。这种明星体制造就了一个个华尔街风云人物,也让华尔街有了从未有过的吸引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一大明星就是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在德崇证券,以创建垃圾债券市场而影响华尔街的米尔肯的影响力超过包括公司总裁等在内的所有其他人。1987年,米尔肯获得的奖金高达亿美元。德崇证券被人们视为“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米尔肯创建的垃圾债券。当米尔肯因违法而被美国监管机构指控后,德崇证券公司失去了它的明星,也就是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另一个明星就是所罗门公司的副总裁与负责所罗门公司所有自营债券交易的约翰·梅里韦瑟。1991年5月,所罗门公司在美国财政部国债认购中出现欺诈行为,梅里韦瑟与所罗门公司的其他几个明星随即被所罗门公司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解雇。
  二、高盛的“我们”
  但是,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不乏金融天才——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可以比肩于华尔街任何明星,但高盛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就没有因为格斯·利维的突然去世、罗伯特·鲁宾的离职从政或者马克·温克尔曼未能成为高盛总裁离去而大伤元气。
  1981年; 当所罗门公司决定将公司出售给菲利普兄弟公司时,所罗门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也只是将决定象征性地通告合伙人。在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的通告会上,执行委员会只是形式性地征求合伙人的意见。在高盛,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年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芬·弗里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上市的提议最后被否决。
  在高盛130多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高盛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授予盈利最高的两位合伙人,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都由两人共同负责。除了乔恩·科尔金与亨利·保尔森之间曾发生过权力斗争外,其他时间共同领导制在高盛进行得非常成功。
  三、内部斗争与所罗门、雷曼公司的衰败
  1978年,刘易斯·拉尼埃里在所罗门公司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当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储蓄与贷款协会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出售时,拉尼埃里领导所罗门公司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开发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而使所罗门公司不仅获得了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而且成为房地产证券市场的引领者。
  这位从收发邮件开始职业生涯的债券交易员更是成为所罗门公司的传奇。 然而,自80年代以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但公司并没有为这种扩大做好充分准备。所罗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债券交易,它们企业文化中也向来有喜爱挑战风险的进取精神,但是随着公司的辉煌和规模迅速膨胀,这种精神异化为一种过度个人主义,或者所谓的“精英”思想,公司员工对公司逐渐淡化了归属感。特别是所罗门公司开始推行的所谓“职业化” 更导致所罗门公司丧失了大量人才。如刘易斯·拉尼埃里与他的那些意大利裔同事们并没有大学学历(有的甚至初中没有毕业),虽然他们在证券交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利润,但最终还是遭到重学历而不重实际能力的所罗门兄弟的解雇。
  奥莱塔在《华尔街的贪婪与荣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书中说,雷曼兄弟公司鼓励的不是团队的合作,而是独断独行的风气。结果,雷曼兄弟的合伙人不是将高盛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将自己公司中的其他合伙人视为对手;他们不是为雷曼的荣耀而工作,而是为自己的荣耀——奖金与职位——而工作。雷曼公司最终也成为这种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1969年罗伯特·雷曼去世后,雷曼兄弟公司连年巨额亏损。1973年,雷曼兄弟公司聘请皮特·彼得森为公司总裁与CEO。在彼得森的领导下,公司连续5年创造了创纪录的利润,其股东权益回报率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中最高的。虽然交易部是雷曼兄弟公司最盈利的部门,投资银行部却看不起交易部及交易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称交易员是举止粗鲁的“动物” 。这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的内部斗争,在很长时间里,投资银行部甚至不愿与交易部在同一办公楼中工作。迫于交易部的压力,彼得森被迫任命交易部负责人刘易斯·格卢克斯曼与自己为共同CEO。格卢克斯曼的上任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更加激励的内部矛盾。最终格卢克思曼发起了一场内部政变,迫使彼得森辞职,格卢克思曼成为公司唯一的CEO。对交易部门出身的路易斯·格拉克思曼成为公司CEO感到不安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人员纷纷离去。1984年,处于困境中的雷曼兄弟公司以亿美元出售给美国捷运公司。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节 声誉
没有哪个公司比高盛更多地谈论商业道德与原则问题——这显著体现在高盛制定并已经遵守二十多年的“高盛经营原则”。
  一、高盛:声誉是难以恢复的
  “高盛经营原则”第2条,“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我们要致力于完全遵循规范我们的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的字面含义与精神。我们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坚定不移的遵循”。第14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我们的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公司工作,而且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在对待道德及法律上,高盛是否真的与别的公司不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高盛交易公司以及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高盛在遵守商业道德上的缺陷。在1990~2000年美国股市牛市中,高盛曾经有机会证明,同别的公司相比,高盛更好地遵守了法律与道德。但是,高盛没有做到。2002年,美林、高盛、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后更名为瑞士信贷银行)等10家公司因为在股市研究报告中误导投资者而遭受纽约州司法部长埃利奥特·斯皮策与SEC的调查。虽然高盛没有像美林、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等公司一样受到欺诈指控,但高盛支付了亿美元的资金进行庭外和解,因为高盛同样存在着种种不规范行为。此外,高盛是、Webvan等公司股票的主承销商,这些公司上市不久就破产,而高盛获取了巨额承销费。
  在中国,高盛也常有规避中国法律法规的行为。2006年高盛以大约9600万人民币投资西部矿业,一年之后即套现70亿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神话”。但是,这项投资回报高达倍的项目遭到了广泛质疑。
  但是,迄今为止,高盛确实没有像它的竞争对手那样受到致命丑闻的困扰。这也许是因为高盛有着更好的公关能力与更优秀的律师,但也是因为高盛的违规至少没有它的对手们那样明目张胆。
  二、违规违法与对手的破产
  曾经是高盛强劲对手的所罗门公司与德崇证券的破产则可以直接归因于它们的违法行为。
  在美国国债的申购中,财政部规定,每一个申购者最多可以申购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并作为经纪人可以为自己的每一个客户申购总量不超过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在申购1991年5月发行的两年期美国财政部国债中,所罗门公司自己申购了35%的份额,并冒用两个自己公司客户的名义申购了35%的当期发行国债。然后,以虚假交易将冒用客户名义申购的国债卖给自己公司。这样,所罗门控制了该期国债总发行额113亿美元中的106亿美元,从而实际上垄断了该期国债。这一欺诈行为被美国财政部发现后,SEC对所罗门公司罚款高达亿美元。人们相信,如果不是所罗门第一大股东沃伦·巴菲特及时干预——解雇公司CEO兼主席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唐纳德·福伊尔斯坦、首席政府债券交易员保罗·莫泽尔等,所罗门很可能就此破产。
  在商业经营中,同其他公司相比,德崇证券更具攻击性——更无视法律与道德规范。1986年5月12日,德崇证券的主管与投资银行家丹尼斯·莱文因为内线交易而受到SEC与纽约州联邦检察官朱利安尼调查。鲁迪·朱利安尼是一位在政治上野心勃勃的检察官,他对德崇证券的内线交易穷追不舍,发现了德崇证券的明星交易员、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准备用威力强大的《受欺诈者影响与*组织法案》(RICO)指控德崇证券。按照RICO,公司必须为自己雇员的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1989年,德崇证券被指控包括操纵股市等6项重罪。最终,德崇证券与美国监管当局庭外和解,德崇证券对该6项指控不进行抗辩,并接受亿美元的罚款——美国历史上迄今根据证券法而进行的金额最高的罚款。根据美国监管当局提出的庭外和解条件,迈克尔·米尔肯在1989年3月受到正式指控后,从德崇证券公司辞职,德崇证券因此元气大伤。1991年在美国财政部拒绝其救援请求后,德崇证券正式破产。以调查德崇证券而名声大躁的鲁迪·朱利安尼于1994年成功当选纽约市长,1997年连任竞选成功。2008年,他竞选共和党总统侯选人提名,但没有成功。
  

第七节 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一、高盛靠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在2006~2008年《商业周刊》 “全球开始职业生涯的最佳地方”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4万多名学生将高盛分别排名第4、13、4,而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则连续三年都没有进入前50名之列。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薪水。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纪录。
  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薪酬总额为87亿美元。
  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28556名员工平均每人为万美元。
  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摩根士丹利2008年薪酬总额只有大约64亿美元。
  高盛的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纪录。
  2006年,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以4000万美元的奖金总额打破高盛前CEO保尔森于2005年创造的3830万美元纪录,但他的4000万美元纪录很快就被高盛CEO劳尔德·布兰克费恩的5430万美元(其中包括2730万美元现金奖金)所打破。
  2007年,高盛CEO布兰克费恩获得的奖金更高达6790万美元(2680万美元现金与4110万美元股票期权),联席总裁加里·科恩与约翰·温克尔雷德各获得奖金4050万美元,而他们在2006年也各获得2570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CEO小理查德·富尔德2007年获得的奖金总额为3500万美元,而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与贝尔斯登CEO 詹姆斯·凯恩因为公司亏损严重而一无所获。
  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布兰克费恩、科恩等七名高管宣布放弃奖金,每人只领取60万美元的薪金。
  当然,要进入高盛很不容易。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管、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1985年到高盛求职时,曾被面试过150次,苏珊娜可能还不是高盛应聘者中的最高纪录。而且苏珊娜毕业于名校哈佛大学法学院,还有过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经历。
  一旦高盛决定聘用某人而应聘者可能不会接受高盛的聘用时,高盛会想尽办法——甚至高盛CEO亨利·保尔森亲自致电给应聘者——让应聘者接受聘用。
  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高盛雇员之中,虽然40%来自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博尔顿、保尔森都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但也不乏并非传统名校的优秀人才。
  为了尽可能搜罗人才,高盛的高级合伙人都要参与招聘。他们每年要前往一所名校两次,而所谓名校已经不限于哈佛、耶鲁这些传统名校,而是包括黑人占多数的学校以及美国之外的学校。
  有“现代高盛之父”之称的悉尼·温伯格中学没有毕业,从在高盛办公室擦皮鞋、每周3美元的工资开始了在高盛的职业生涯。格斯·利维也从没有获得过任何大学学位。
  未获得任何学位的格斯·利维有一套他自己的招聘方法。他请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他一起玩桥牌或者打扑克。他通常让应聘者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牌。在与应聘者玩牌时,利维注意观察对手是如何思考的,是否记得哪些牌已经出过;是否会判断风险;在压力之下能否保持正常的智慧。利维相信,成功的交易依赖于交易员是否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钢铁般的意志、正直的人品以及较好的运气。很多年中,高盛许多优秀的交易员并没有高学历,但都通过了利文的测试。
  高盛鼓励雇员在高盛挣足了资本之后去从事公共服务,也乐于吸收有过公共服务经历的人加入高盛。
  澳大利亚的政治新星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在加入高盛之前,已经是澳大利亚的名人。1987年,前英国军情五处(MI5)特工彼得·赖特出版自传体著作《抓间谍的人》,彼得·赖特其中披露了大量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的内幕与丑闻,英国政府试图禁止该书出版。这场同英国政府的官司中,赖特的辩护律师就是特恩布尔,最终欧洲*法院判决英国政府违背了*公约,英国政府输掉官司而大失颜面。1997年,已经名闻澳大利亚的特恩布尔加入了高盛。
  结束语:未来之路
  2008年9月22日,美国最后的两个主要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公开确认已经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
  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上独立金融机构的时代结束了。从1800年第一家投资银行亚历克斯·布朗 &桑斯公司创建算起,这个时代持续了209年。在这209年的历史中,高盛留下了色彩最重的一笔。
  不用怀疑,未来的某一天,在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大,人们将看到高盛的ATM。
  但是,
  没有花旗集团、JP摩根、美国银行等在商业银行业中已经经营上百年的历史,商业银行业中的新手高盛能否复制它在投资银行业中的辉煌业绩?
  在对冲基金成为华尔街新宠的时候,如果没有了高杠杆率带来的巨额利润,高盛未来能否吸引并留住全球的精英?
  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高盛能否保持住作为独立投资银行所独有的企业文化?
  高盛能否继续掌控美国,并影响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