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玉仙缘-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绝大多数芸芸众生无法祛除“六贼”,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说,这些人都是愚昧的、无知的,也无法进入“菩提”境界。要“悟彻菩提”证得佛果。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就不能进入“天界”。其“前世、今世、来世”只能在“人界”和“地界”里轮回(德行好的也有可能在“地界”里混个一官半职,或者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证得佛果),故绝大多数芸芸众生是不会有“三三行”的,顶多也就算得上“二三行”。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对于解释社会现象、人生理念,使人们的心灵求得平衡方面则有其独到之处,例如若某个“坏人”,为害社会但又活得很长久,以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就可以解释其“今生”在人间大肆造孽的缘故,是因为这个人死后要下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想像这个坏人来生要下“地狱”,那么于好人而言,心灵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慰籍。若某个“好人”,对社会和他人做了很多有益的好事,但很早就夭亡了,以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就可以解释其“今生”的红尘孽源已满,功德已成,去“西天极乐世界”或者去“地界”当某某神明去了等等。这样我们也就不会为这个“好人”感到惋惜,因为人家脱离了“红尘”苦难,去了更美好的世界。这种说法,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例如在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毒圣显幽魂救本原》中,铜台府地灵县乐善好施的寇洪,寇员外被强盗“撩阴一脚”踢死。按照人间的善恶理论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但是按照书中地藏王菩萨有关“寇洪阳寿,止该卦数,命终不染床席,弃世而来”的说法,而且寇洪又被地藏王菩萨收录为“掌善缘簿子的案长”这一地界官吏的结果来看,则又是令人欣慰的(不过最后寇洪还是以能还阳而喜的)。

  佛教的人生观理论中,还有一个超度亡魂的说法,如某个人活着的时候没积什么功德,或者说做尽了坏事等因素,死了被下在“地狱”中受罪或在牲畜类中轮回等等。而他在世间的后代、亲属等等都皈依了佛门;或者说他的后代、亲属因他活着的时候在“世间”做了一些坏事,而受到一些所谓的“因果报应”等因素,他的后代、亲属为了救拔他出“地狱”,或者说是摆脱因他的恶孽而受到的一些“因果报应”等等,要做“法事”(道教也有类似的禳解之术,称为“醮事”。因宗教用语互用,道教或佛教的禳解之术也都有“法事”和“醮事”的称谓)来禳解,以救拔(实际上是指做“法事”的和尚或“醮事”的道士有通达“阴曹地府”的能力和影响,将事主的善意告知给“阴曹地府”的官员,然后“阴曹地府”的官员将这些下在“地狱”中受罪或在牲畜类中轮回的魂灵暂缓其“果报”,发配他到好人家投生,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亡魂。无论是做“法事”还是做“醮事”。于事主而言,都是要花费一定钱粮的。有的甚至于向寺庙布施大量钱财。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圈钱的方式而已。因为无论是佛门或者是道门,其宗教理念再超凡脱俗,其弟子们毕竟还是摆脱不了吃饭、穿衣这类俗务的。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佛教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如称父子是缘,夫妻是缘,前世有债,今生有缘,不是索债,就是还债等等。佛教的这些人生观理论,正是由于其“三三行”、“因果”说、“报应”论等等这些庞大和繁杂的学说,在解释社会现象、人生理念的独到之处,从而使其在平民阶层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佛教中所说“天界”,是佛教信徒们今生为之苦修,以求来世居住在那里的无生无灭的圣境。佛教的“天界”起初为“西天极乐世界”,后来在和道教为争夺信徒而跨越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其天界也扩延为整个周天,但“西天极乐世界”仍为其“天界”的中心体系,中枢系统。证得佛果,涅槃成神来到“天界”中的“西天极乐世界”这里才算“三三行满”。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五)
按照佛教的说法,无论什么样的(从中土神明、道教神明中拉来的神明在这方面可能有不太明显的说法)神明,特别是佛门中“佛陀”、“菩萨”这些高级别的神明,都必须经过“三三行满”的过程才能成就。这“三三行满”指的是只有以“前世、今世、来世”的方式在“天界、人界、地界”轮回一次或多次,才能功德圆满,从而成就为佛教的神明。在这方面,释迦牟尼佛祖也不例外(关于释迦牟尼佛祖的说法也有许多版本,如做王子时的形象被后来的信徒们敬之为“思惟菩萨”;“思惟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另外化身等等,说法众多纷纭。总之,释迦牟尼佛祖以“三三行满”的方式轮回了一次,就成就出了“菩萨”和“佛陀”品阶的神明)。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人只有“今世”,“前世”、“来世”之说都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做为唯心主义产物的宗教,经过其信徒们的粉饰和润色,都有庞大的理论系统,并且历代都有一些知名的理论家。佛教也不例外,对一些大神明,都有众多的理论描述。

  这里仍以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例,来简单的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今世”、“来世”。也就是佛祖的“三三行”。当然与释迦牟尼佛“三三行”相关的内容和说法,不可避免的要蕴涵历代佛教理论家粉饰、编撰进去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的“来世”自不必说,在他的“人界”历程之后,已经是功德圆满,涅槃成圣(佛)。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西天极乐世界里的佛主,“今世”(即其人生经历)的故事也很多,也有很多相关文献,这里也不赘述。这里就简单说说佛祖的“前世”。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十月满足,於二月八日(中国农历四月初八)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释迦牟尼的父亲为二千五百多年前古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王国的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净饭王年50岁,摩耶王后45岁时才第一次怀孕。摩耶王后这次怀孕的缘由是梦中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的缘故。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摸树枝时(另说是一颗树果飞入摩耶王后口中),摩耶王后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即释迦牟尼佛祖。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佛教理论家并没有编撰出完整的故事,只是编撰出了释迦牟尼佛祖出生前后不同非凡的种种异状,也是为了渲染释迦牟尼佛是天地开辟就与之俱来的大神明的说法,以便神明履历上和道教的神明比拼。

  释迦牟尼佛祖降生前,其母摩耶王后先是梦中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钻入腹中而受孕;后又因摩耶王后伸手抚摸无忧树枝佛祖从其右胁降生。走出七步莲花等等。种种异像说明释迦牟尼佛祖在来到人世之前就是一尊大神,只是在没有来到人间普渡众生之前,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大象在古天竺国做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类似于中土对于龙的崇拜,更何况是一只六牙的白色大象。

  按照佛教理论家们的编撰,佛祖的“前世”就是一尊大神明,具体是什么样的大神明,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以佛教理论家和信徒们的有关“佛与世界同在”、“佛与世人同在”、“佛法无边”等言论来看,佛也是自天地开辟就与之俱来的。在《西游记》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在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如来佛祖就自称“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万物尽皆生”时,他“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但是,尽管佛教理论家和信徒们把佛祖说得天花乱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来到“人界”,有人生历程,这是毫无疑问的。既然有人生历程,那么佛祖自然也要沾染上这个“红尘”世界的尘埃,自然要有降生、服食人间烟火、寂灭后涅槃等过程。区别在于佛祖是超脱的,是来“普渡众生”的,即是踏入“红尘”也是伟大的。比大多数来到这个“红尘”世界上,为了“六贼”的而不择手段的人要高尚得多。不过在佛、道教的长期斗争中,为了和道教的神明比拼历史渊源,佛教理论家和信徒们也粉饰出了释迦牟尼佛为自天地开辟就与之俱来的大神明的说法。若依这种说法来看,释迦牟尼佛“前世”就是“天界”的神明,“转世应化”到“人界”传经弘法,“涅槃”之后又去了“天界”。这么高品阶的神明,其“转世应化”到“人界”这个中间环节,需不需要到“地界”神明那里应个卯,还真不好考究。依此来看,释迦牟尼佛(还有佛门其他一些大神明)在“三三行”期间,似乎也只是在“天界”和“人界”走动、显圣,其“三三行”也是有“二三行”之嫌的。不过佛祖的“二三行”之嫌,并不影响佛教中“三三行满”才能证得佛果,涅槃成神的这一理论。

  《西游记》一书中,尽管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佛祖的人生经历,但是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祖有母体所出的经历,在《西游记》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里,佛祖如来就说道,“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释迦牟尼佛祖有过人生历程,有降生、娶妻、生子、服食人间烟火等等这种沾染人间“垢姿”的阶段(最终仍是涅槃成圣的);有过“出生”、证佛果(修行和传道)、“涅槃”后“三三行满”才成圣的经历。尽管《西游记》中没有与释迦牟尼佛人生经历的直接描述,但是《西游记》书中唐僧师徒费尽千辛万苦取回的“《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中,对于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人生经历,则是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描述和渲染的,是备受推崇的。也可以说,《西游记》作者尽管没有直接提到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人生经历,但是对于这件人所共知的事情,则是以间接的方式来体现和推崇的(唐僧师徒费尽千辛万苦取回的“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中对释迦牟尼佛的这种人生经历有相当程度的描述和记载的)。

  在须菩提祖师现身的形象诗中,有这么两句诗,“大觉金仙没垢姿”和“不生不灭三三行”。在这两句诗中,就体现了须菩提祖师和释迦牟尼佛祖的两个实质性区别,区别之一就是须菩提祖师“没垢姿”。也就是说“须菩提祖师”从来就没有使用过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虽然其相貌为人或神相,但只是一种“妙相”。“西方妙相祖菩提”这句诗就说明了这一点。而释迦牟尼佛祖则使用过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不生不灭三三行”是须菩提祖师和释迦牟尼佛的区别之二,“不生不灭”是佛教和道教对其尊崇的“大神明”的一种说法,道教认为其崇拜的“大神明”在天地开辟之前或天地开辟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于天地同寿,以一种“不生不灭”、无生无灭的状态以一缕或一团“清气”或“混元气”而存在着(不过这种“不生”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毕竟在天地开辟之前或天地开辟之时的时间上也是可以找到其“生”始的,只是年代久远得不可想象而已),并且有“聚则成神,散则成气,大如天盘,小如芥子”的广大神通。所以也不必要使用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在和佛教比拼时,道教尊崇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清气”或“混元气”类的大神明,说法上自然要比经过“三三行满”、“转世成神”的过程才能成就的佛陀、菩萨要历史渊源要久远许多。也迎合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心理),就能运用各种神通,以一种“不生不灭”的方式“遍历三界”(道教也有“三界”和“三三行”之说,和佛教的差别在于,人经过修行成仙,有了“白日飞升”等超自然的神通,就能“遍历三界”,与佛教的“三三行”相比,缺乏痛苦程度)。而佛教的“不生不灭”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三三行”之后,才能“不生不灭”。也就是说要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让不灭的“灵魂”进入“天界”(西天极乐世界),就必须得通过使用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修行;经过“三三行满”,让人体这种“灵魂”载体经过有“生”有“灭”的经历,“涅槃”之后“灵魂”成就为神明,进入“天界”后(西天极乐世界)才能“不生不灭”。而“三三行”、有“生”有“灭”则是“不生不灭”的必备前提。也是佛教中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中就强调这个有“生”有“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佛教的“不生不灭”除了寓意着“灵魂”成就为神明后“长生不死”,之外,还寓意着这种“长生不死”的“灵魂”不再进入“人界”和“地界”轮回。如果再进入“人界”、“地界”那就是属于显示“神通”的概念;如果转世投胎再进入“人界”,则属于“应劫”或“转世应劫”、“转世应化”的范畴了。《西游记》作者以“不生不灭三三行”的说法来描述须菩提祖师,这就与释迦牟尼佛祖有了第二个实质性区别。释迦牟尼佛尽管“神通广大”,尽管“佛法无边”,尽管其成为佛陀后也可以有“不生不灭三三行”的法力,但其毕竟是使用过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毕竟有过“三三行满”这种有“生”有“灭”经历的。尽管在佛教理论家和信徒们的粉饰下,也有释迦牟尼佛为自天地开辟就与之俱来的大神明的说法。但是这是种属于灵魂体系范畴的说法,并不能抹去释迦牟尼佛祖有过一次“三三行满”这种有“生”有“灭”的经历。而依《西游记》作者以“三三行”在“不生不灭”之后的排序来看,其使用的道教对其大神明的说法来形容须菩提祖师是无疑的。这也说明须菩提祖师的渊源是很久远的,最不济也在天地开辟之时。不属于“三三行”之后的“不生不灭”,也不存在有“生”有“灭”的经历。而且自从其有了“不生不灭”的来历之时,就能运用神通“遍历三界”。以释迦牟尼佛与《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有“没垢姿”、“不生不灭”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来看,须菩提祖师为佛祖如来化身之说,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而在佛教的神明当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与《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有“没垢姿”、“不生不灭”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事实上佛门中所有“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都与“须菩提祖师”有着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依此来看,“须菩提祖师”也很难忝列“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

  究竟“须菩提祖师”该是什么样的神明,接下来我们将在佛教众神明中用姓名相近或相同的方式继续探寻。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六)
六、菩提树神、“须菩提”罗汉

  通过罗列佛教众多的相关神明,我们依然无法须菩提祖师在佛教众神明体系中的位置,这里,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在佛教众神明体系中,用姓名相近或相同的方式来排比一下。

  和须菩提祖师姓名相近或相同的,有两个神明,即“菩提树神”和“须菩提”罗汉。

  ㈠菩提树神,菩提树神是佛教二十四诸天神将中列居第十六重(另说第十四重)的一员女将,其来历是过去有个国王毁灭“佛法”,要毁掉佛门中有“觉悟、智慧、真理、功果”之称的“菩提圣树”,菩提树神就挺身而出,“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保护住了“菩提圣树”,从此而成就为佛门中的一位护法大神,成为诸天神将的一员。

  在前文罗列佛教相关神明中,我们提到在汉传大乘佛教里,二十四诸天神将的装束,无论其籍贯是中土或是西域,是男是女,都以汉代武将装束为主(在后世的沿革传播中有程度不大的增、减修饰。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这三位从道教拉入的神明,装束和道教里原有的形象不变,如紫微大帝的形像无论在道教或是在佛教诸天神将中,都是中年帝王像);手中一般也持有各种各样的兵器(但绝对不会有须菩提祖师手中持有的道家法器“麈尾”)。和须菩提祖师相比,是装束不对,法器不对,而且在《西游记》书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诸天神将的居处在观音菩萨所处的南海,归于观音菩萨麾下。可以说须菩提祖师的身份与二十四诸天神将无任何匹配特征的。而菩提树神和须菩提祖师相比,则又多了一个不匹配的特征,即性别不同。所以,菩提树神和须菩提祖师名字虽然相近,但反差是极大的。而以《西游记》书中对须菩提祖师和二十四诸天神将都有描述来看,须菩提祖师也不可能是诸天神将这种品阶的神明。

  ㈡须菩提罗汉,在佛教的神明中有个罗汉品阶的神明,也叫“须菩提”。梵文为“Subhuti”,音译为须菩提,或须浮提、须扶提等等。号称“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门中自从有了的称号,“须菩提”即为罗汉级别的神明。在前文罗列佛教相关神明中,我们也提到罗汉级别的神明,罗汉的形象都是僧侣相,光头无须发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各种僧衣,全身无装饰。其装束与须菩提祖师相比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西天的雷音宝刹,就有“五百阿罗”(全体罗汉)迎接如来归来,我们设想过,如果须菩提祖师为罗汉类的神明,佛祖如来大可不必亲去灵霄宝殿,或者说即便去了,也不必动手,命一个(假设为罗汉类神明的须菩提祖师)罗汉出手即可。而在《西游记》书中,罗汉类神明的法力神通不算太高,是无法与须菩提祖师相提并论的。我们可以将佛祖如来的法力与须菩提祖师来做个比较。

  在孙悟空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成回归之际,须菩提祖师就警告孙悟空,“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须菩提祖师就警告孙悟空语气很重,也能看出其有能力即刻赶到孙悟空身边(或者说不用赶到孙悟空身边),就能瞬间把孙悟空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这种法离是很历害的。

  而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看上去也是很简单,但是在《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佛祖如来就说道,“……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在书中如来佛祖就自称为了收拾孙悟空,也是费了很大的力道的。这和能瞬间把孙悟空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的须菩提祖师相比,且不说孰高孰低,即便是最保守的说法,要收拾孙悟空,相比如来佛祖,不说高低,须菩提祖师起码也要麻利一些。而罗汉类神明的法力神通在《西游记》中已有展示,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以上所述,《西游记》中对须菩提祖师的一项描述,则可以彻底否定“须菩提祖师”是罗汉品阶的神明的说法,甚至于可以彻底否定“须菩提祖师”是“菩萨”品阶以下的任何神明的说法,这项描述依然在须菩提祖师现身的形象诗中的第一句,“大觉金仙没垢姿”中的“大觉金仙”。

  “大觉金仙”的称呼源于宋朝,是一种蕴涵着对佛教轻贬的寓意,给佛教神明上眼药的一种称呼。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信任而得赵家天下,按照中国人正统的说法,赵匡胤是有篡位之嫌的。为了借助宗教美化政权,赵家的历代皇帝都成了道教信徒。宋代的真宗皇帝赵恒称自己在梦中,受到玉皇大帝钦派赵家天子祖上“灵仙仪卫天尊”的召见和赞赏,“灵仙仪卫天尊”对真宗皇帝说,“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祖,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勿怠前志”。“灵仙仪卫天尊”显灵后先自我介绍,然后又对真宗皇帝赵恒赞赏了一番,“乘云而去”。这番自我介绍为赵家天子成为“正统嫡传”,“奉玉帝命,总治下方”找到了说法。为“顺应天意”,宋真宗为老子上圣号为“混元上德皇帝”,在宫内滋福殿设“玉皇像”供奉,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力倡道教为天地正宗第一教,推崇《老子化胡经》。到了宋徽宗年间,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这个“大觉金仙”的称呼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笼的。按照《老子化胡经》和“三教出一门”的理论,佛教就是道教的子系宗教,既然是子系宗教,又来到中土传播,那其名称就该“皈正”,就得“正名”。所以,宋徽宗就和他的臣属们综合道教对神明的称呼方式和佛教的一些理念,为佛教的神明和信徒们量身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道教韵味的名称,据《宋史&;#8226;徽宗纪四》记载,“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在这场“正名”活动中,“佛陀”品阶的神明被“正名”为“大觉金仙”,菩萨品阶以下的神明则被“正名”为“仙人大士”。不仅如次,连和尚、尼姑都得“改号”。至于当时的佛门信徒们对这场“正名”活动,心中是不是诚服已不得而知。但是鉴于中国自古以来宗教活动都是在政权体系之下运行的这种社会氛围,在权力体系的倡导下,佛门信徒们对这场“正名”活动即便是心中不服,那也是得口服的,也是得执行的。

  在《西游记》作者生活的明代,这个“大觉金仙”的称呼仍然还在持续沿用,可见其影响力之久远。尽管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大觉金仙”这个称呼中蕴涵的轻贬之意也许早已被人忘却,但是做为“佛陀”品阶神明的另称,寓意并没有变。在须菩提祖师现身的形象诗中,有“大觉金仙”这样的称谓,也就说明须菩提祖师的神明品阶是和“佛陀”同级或者之上的。不可能是“菩萨”品阶以下的任何神明。综合“须菩提祖师”“大觉金仙”这种佛陀级(之上)神明的品阶,以及在《西游记》书中对罗汉类神明的相关描述,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须菩提”罗汉尽管与“须菩提祖师”的名字相同(事实上“须菩提”罗汉还有须浮提、须扶提等等诸多汉文译名,以“须菩提”罗汉多个汉文译名中的一个相同名字来与《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对照也是偏颇和不全面的),但是除了名字相通外,无任何匹配特征。“大觉金仙”级的须菩提祖师,也绝对不可能是“罗汉”品阶的神明。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七)
七、佛教的“信众”问题

  佛教的神明被我们简单的进行了罗列,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找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在佛教(汉传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看来要弄清“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就有必要先简单探讨一下佛、道两教在跨越千年斗争中的一个具有广泛性的“信众”问题(只限对中土信众探讨)。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其都有庞大的“信众”,但是这个“信众”并不是整齐划一,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信众”当中,也一样存在有差异的问题,且是种很大的差异。为了区别这种差异,我们以客观的角度(不一定恰当),可以把这个“信众”简单的分为“真”信徒群体、“仿真”信徒群体、“经营性”信徒群体、“大众”信徒群体这四个类别。这里我们就以佛教信徒为主,对这四个类别的群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了解。

  ㈠“真”信徒群体,所谓的“真”信徒,是指立志修行的这一类信徒,这类信徒修行信念坚定,读经诵法,遵依戒律,坚持以佛陀制度修行,对佛教无比虔诚的一个群体。其能坚定的祛除“六贼”的干扰,生活中无任何奢侈要求,对物质需求只要能最低限度的维持生命即可的一类群体,不过要说这类“真”信徒是个群体就稍显夸张,实际上这一类“真”信徒可谓是凤毛麟角。为数不多。属“小众”群体,但是这个“小众”群体在佛教中的地位历来都属领袖群体、中坚力量、高知阶层中一部分。不过在当今的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