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沆是在说应该让杨崇勋上前线去?在提到杨崇勋之前,李沆一直没有闭眼,一提到杨崇勋,他好像一下子释然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李沆的死就与杨崇勋没有任何关系了。平日里杨崇勋与大臣们关系都比较融洽,除了寇准曾骂过他借着裙带关系频频高升以外,李沆、王旦、陈尧叟、王钦若等人都不曾说他有什么不好。他既然有慷慨奔赴国难的请求,几位大臣都赞成举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想到这里,赵恒反倒觉得自己把杨崇勋想歪了。老臣中风不语的病常有发生,为什么非要怀疑到杨崇勋身上?这,这太不应该了!
“你到李丞相那里,李丞相对你说了些什么?”
“李丞相问臣认不认得一个叫李广利的人。”杨崇勋接口答道。“臣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有这么个人。丞相见臣发窘,哈哈大笑,告诉臣说李广利是汉朝人,是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虽然宠幸李夫人,但李广利并没有靠着妹子升迁封侯,而是带兵出击匈奴,杀敌立功,才被封为海西侯,当了个什么将军。丞相学问大,这事儿臣连听都没听过,不过臣听出李丞相意在激励臣请战杀敌,不能光靠在杨妃的身上请受俸禄。”杨崇勋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么多,从偷瞥赵恒的几眼中,他揣摩着危机基本上度过去了,估计赵恒更不会怀疑到刘采苹的身上。如果能把这件大事搪塞过去,下一步就看刘采苹的手段了。刘采苹有这样的把柄攥在自己手里,她就是再阴再狠,也不敢再动杨家的人。一刻钟以前,杨崇勋还感到自己是个随时都会被五马分尸的大罪人,而此时他突然觉得,世上很多惊天之举,做起来并非像想像的那么难、那么可怖!
“李丞相的话说得好,爱卿有此决心更好!”赵恒不无赞赏地说道。“前几年你不是和丁谓一道攻打过蜀中叛卒吗?这一回能再为朕立功,朕也封你个大将军!”
“谢陛下!谢陛下!”杨崇勋显得十分激动。“臣不敢求将军之名,只想报答陛下对杨家的洪恩大德!”送走了杨崇勋,赵恒的心情大有好转。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对蓝继宗说:
“朕有些饿了。”
“陛下,御膳还摆在大庆殿吗?”蓝继宗连忙询问。
赵恒略一思索,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吩咐蓝继宗:
“大宋朝真是英雄辈出,想不到杨崇勋如此忠义!把御膳摆在杨懿妃宫里,朕要和她共饮三杯!”
谁知这话传到刘采苹耳朵里,把她吓得说话都有些不流利了。为什么呢?因为刘采苹与杨崇勋所谋之事,杨莺莺一点儿也不知道。这几天来刘采苹总是心神不定,后宫红墙之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她无从知道,然而她又知道会有大事发生。她猜不出将要发生的大事是把李沆送上了天,还是使自己身首异处。她也曾后悔自己做事过于恶毒,然而宫墙阻隔,现在她就是想把那两个惹事的药葫芦从杨崇勋手里索回来也不可能了!极度的焦灼,使她在几天之内就憔悴了许多,连杨莺莺都觉察出来了,她只是推说头痛病没治好,这些天一直疼痛难眠。若在平时,她有时还在宫门外走一走,或是在杨莺莺宫里聊几句闲话。自打杨崇勋家回到后宫,她就一直把自己闷在玉华宫里,有时甚至大白天里也蒙头睡觉,睡也睡不着,待在宫里又恍然若失,她真想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出宫去,飞回蜀中,飞得越远越好!可当她刚把宫门打开脚还没往外迈时,又感到天像一张大网,像要把她罩死。她害怕看见外面的阳光,怕极了!每当这时,她总像受了惊吓一样赶紧把门闭上。有时她独自待在宫中,蓝继宗或是侍婢们推门进来,她都会十分恐惧,继而是十分的恼怒。她无数次想让自己嘭嘭乱跳的心平静下来,可是静不了多久,又躁起来。刚才蓝继
“皇上有什么高兴事儿,要在杨妃宫里饮酒?”
她故意把“高兴”两个字说得特别重,因为她实在害怕这次饮酒是不高兴的事。
蓝继宗重新回到刘采苹宫里后,说话十分谨慎。见刘采苹发问,答道:
“大概是皇上更宠杨懿妃了。”
“哦,是吗?”刘采苹细细品咂着这句话的滋味。更宠杨妃并不是坏事,因为皇上和后宫所有的人都知道杨妃和自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宠杨妃就意味着信任自己。可皇上一直宠爱杨妃,并没有在她宫里摆过一次酒宴啊!蓝继宗会不会在说反话?
“娘娘快走吧,别让皇上等久了,搅了皇上的好心情!”蓝继宗催促刘采苹。
“哦,就走!”刘采苹知道,是福是祸,已经到了无须再想的时候了,索性抻了抻衣襟,稳住神跟着蓝继宗来到杨莺莺宫中。此刻她有一种极度的渴望:她渴望见到赵恒,只要看到他第一个眼神,如果和平时不一样,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撞死在杨莺莺宫中!
当她刚跨进莺莺宫里时,先听得杨莺莺用娇莺般的声音招呼她:
第四十五回 刘采苹定杀人计(7)
“姐姐快坐呀!”
她没有顾上理会杨莺莺的热情,直接把目光投向赵恒。
“爱妃,病还没好吗?”
听了赵恒这句话,刘采苹特别想大哭起来。因为赵恒的语气依旧和平常一样柔缓,甚至充满爱怜,这说明红墙之外没出大事,最起码没出对自己不利的大事!她强忍着泪水走到案前,在杨莺莺横处坐了下来。
“陛下!”
“你为什么用这样的眼神看着朕?”赵恒发现了刘采苹的异常,问道。“莫非是嫌朕没到你宫里饮酒?”
“陛下说哪里话呀!”刘采苹连忙接口。“怎么会把臣妾想得如此不堪?”
赵恒笑了起来:“嗨,朕也是说句笑话,逗你开心罢了。今天杨崇勋来找朕,说他要学习汉朝大将军李广利上阵杀敌,朕心里高兴,就来和杨崇勋的妹子凑趣了!来,为杨懿妃有这么个好哥哥,也为刘妃病痛早日康复,与朕同饮一杯!”
刘采苹下意识地看了杨莺莺一眼,似乎要从她脸上印证赵恒这话的真假。当她看见杨莺莺的的确确满面红光时,她相信了,相信杨崇勋没出事儿,于是故作无意地调侃了一句:
“杨将军还知道李广利?什么时候也读过《汉书》了?”
“他哪有你那点儿天分!”赵恒把酒盏放在案上,抿了抿嘴唇说道。“是李沆李丞相夸他的话。”说到这里,脸色阴沉下来,这一阴沉,又把刘采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不幸啊,李丞相今天早晨患中风薨逝了,朕要为他发哀!朕和你们饮完这杯酒,就要亲自为李丞相发哀!”
刘采苹像傻了一样,怔怔地望着赵恒,半晌才迸出几个字:
“李丞相,薨逝了?”
“朕即位才六七年,栋梁柱石一连走了好几位,天不佑我!”赵恒越说越动情,竟以手抚额,哽咽起来。
第四十六回 封妃命相一朝定(1)
虽然契丹人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一副大军压境的态势,但李沆的意外去世,还是极大地转移了宋朝大臣们的视线,似乎眼下火烧眉毛的事不是抵御契丹入侵,而是由谁来接任李沆正相的宝座。李沆没死之前,顶名儿的同平章事有两个,可真正干事的只有李沆一个,因为吕蒙正一直卧病在家。如今李沆一死,吕蒙正第二天便求见赵恒,坚请离任到洛阳休养。赵恒见无法挽留,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一来,同平章事的位置一下子竟空出了两个。不过赵恒已在朝廷上放出风来:不可能一下子再任命两个丞相,理由是两相并立是太祖陈桥兵变后为了安抚后周大臣而采取的临时举措,后周以前并没有两相并立的先例。这个口风儿一传出,原来跃跃欲试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和枢密副使陈尧叟都大为丧气,因为只立一个宰相,前有王旦,后有寇准,再轮也轮不到他们。朝廷百官的心目中,这一回立相非王旦莫属,因为此人担任枢密、副相历时最久,处事又平和圆滑,在朝廷中几乎没有死敌,连刘采苹都认为结果必然如此,所以已命太监蓝继宗到王旦府上打了招呼,让他今后做事手下留点儿情面。什么叫留情面?说白了,也就是告诉他:日后赵恒宣布册立自己为贵妃时,他最好不要轻易反对。
赵恒并没有把契丹聚兵的事儿忘在脑后,他原想李沆会给他拿出万全之策,没想到李沆突然辞世,让他心里猛地忽悠了一下,有点儿六神无主。王旦虽然处事稳妥,但这些年并没有显示出应对骤变的能力,王钦若和陈尧叟更是不多说话,一句“任凭陛下做主”不知说了多少遍。他很担心这一次契丹人真的发起疯来往汴京打,这当口儿,还得找个像李沆那样有大气度的人把握时局,才能感到踏实。
出了大庆殿,他不由自主地又来到刘采苹宫中。这两天刘采苹精神转好,也不再说头疼脑热了。见赵恒进宫,她猜想一定是为选丞相的事儿找自己商量,笑容满面地把赵恒扶到凳上坐下。
“爱妃的身体好了,朕十分欣喜。”赵恒心不在焉地说了一句,看得出他心事重重。
“陛下,朝廷大事就够你操劳了,还时时惦记着臣妾贱体,臣妾真是过意不去了!”刘采苹故意把话题往“朝廷大事”上引。果然,赵恒叹了口气说道:
“李沆死得真不是时候!”
刘采苹故作惋惜地劝慰赵恒道:“人死不能复生。如今百官无主,陛下总得尽快地扶立一个丞相为你分忧啊!”
赵恒望着刘采苹,问道:“依爱妃之见,该扶谁做丞相?”
“这种大事,臣妾岂敢多言?不过,”刘采苹试探地说道。“臣妾风闻,大臣们都想让王旦大人做宰相呢。”
“王旦是个好人,凡事不大拗着朕意。可如今契丹人气势汹汹,朕担心王旦书生气太足,撑不起这么大的摊子。”赵恒不无忧虑地说道。
这话实在有点儿出乎刘采苹的意料,她怔了怔,又问道:
“陛下的意思要让谁当宰相?”
赵恒寻思了片刻,与刘采苹商议道:
“爱妃以为寇准如何?”
这是刘采苹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人!她本能地想到:一旦寇准当了宰相,又是个赵恒不敢惹的。况且自己册立贵妃的事,寇准也一直坚决反对。除掉了一个李沆,总不能再煞费心机去除掉寇准吧?但她又不便直接反对,无奈地笑了一声,反问道:
“陛下认为寇准就能撑起这么大的摊子?此人在百官中的口碑可不太好啊。就算他有魄力,指挥不动大臣怎么办?指挥不动军队怎么办?”
赵恒不以为然地答道:“爱妃多虑了。寇准这个人朕很了解,就算百官心里有些不服,他一吹胡子一瞪眼,百官都会惧怕,不敢不听。”
“寇准如今只是个三司使,还没做到副相,骤然升为正相,朝廷上下会不会有所议论?”刘采苹又摆出一条理由。
“爱妃怎么忘了,当年寇准当副相的时候,王钦若、陈尧叟他们还都是小官儿呢。他不过是被人下了套儿,才被贬到青州去的。”赵恒说到这里,像突然猜透了刘采苹的心思,问道:“爱妃不喜欢寇准,是担心寇准对你不恭敬吧?”
刘采苹脸红了一阵,连忙解释道:“臣妾怎敢因区区私事妨害朝廷大计?不过是给陛下提个醒儿罢了。”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刘采苹说得再宛转,赵恒也能感觉出来。他沉默片刻,突然站起身来就往外走,把刘采苹吓了一跳,慌忙问道:
“陛下,到哪儿去?”
赵恒回转身来说道:“朕要亲自去拜访寇准,看他有什么退敌的良策,再做道理。”说罢对阎承翰道:“备轿,到寇准府上去!”寇准的夫人宋氏这一阵子也病得不轻,自入冬以来,一直咯血不止,过了年越发严重起来,所以这几天寇准公干一完便回府守候夫人。这日他亲手给夫人喂了药,夫人睡去了。刚刚回到厅堂,门吏便报道:
“老爷,皇上来了!”
“啊?”寇准慌忙出厅,大步跑到门口,赵恒的轿子已经进门了。
“陛下!”
赵恒下了轿,随寇准来到厅堂坐下。身后的阎承翰知趣,立即退出厅外伺候。寇准想不出赵恒为什么事登他的门,又不便问,只得静候赵恒开口。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十六回 封妃命相一朝定(2)
“夫人的病情可有好转?”
“多谢陛下记挂,现在安睡了。”
赵恒在厅中四顾一番,笑道:“朕怎么闻着你这厅里有股酒气呀?”
寇准深揖谢罪:“臣这个该死的毛病怕是改不了了!”
“哎,朕可没有这个意思啊,朕听说你在青州的时候是既爱美酒又爱美人,可有此事?”
“陛下真会取笑。”寇准不明白赵恒这话的意思,只好自我解嘲:“臣是个闲不住的人,青州公事不多,所以有些放浪形骸,望陛下恕罪!”
“朕没想治你的罪,自古英雄爱美人嘛!男子汉见了美人无动于衷,岂不成了太监?”赵恒说罢哈哈大笑。“朕也爱美人。想当年朕做太子的时候,喜欢上了刘采苹,可先皇帝硬是责备于朕,说朕喜欢一个民女,违了祖宗的法度。民女就不可爱吗?那时候朕想,虽然身为太子,还不如一般的臣僚,臣僚们还可以娶妾,偏偏自己,连喜欢个女人的自由都没有!一直到朕即了位,本想这一回可以让刘采苹翻个身儿了,可没想到朕要封刘采苹为才人,为婕妤,大臣们却要反对!”
寇准这才听出赵恒的意思,他是为册封刘采苹的事儿来的。去年丁谓到郓州赴任前,曾告诉他:皇上想立刘采苹当贵妃,连圣旨都让他草拟好了。寇准当时持反对态度,一直打算只要赵恒一提出此事,自己就站出来反对。可一直等到今天赵恒也没有再提这件事,自己当然也不好多说。今天赵恒大概是想先探探自己的口风。既然他为此事亲自到臣下家里,说明他是执意要立这个贵妃了,如果猜得不错,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顺从赵恒,顺水推舟,这样不仅能保全现有的官位,说不定还有升迁的可能;二是坚持反对意见,那这个三司使恐怕就做不得了,等待他的又是个贬谪。原来反对册立刘采苹有李沆顶着,如今李沆已逝,若再坚持己见,自己就成了出头鸟。想到这里,他有点儿拿不定主意了:打心里说,他认为刘采苹是个有野心的女人,皇上又懦弱,一旦立为贵妃,难免要干预朝政。李沆之所以一再压抑刘采苹,也主要是为此。可眼前的局面明摆着再反对也没用,究竟应该怎么表这个态?是屈从皇帝的意思保住官位,还是宁折不弯坚持己见?
见寇准不做声,赵恒收住刚才的话题又问寇准:
“爱卿以为契丹人此次聚兵,是虚张声势威胁于我呢,还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再在边境占我一点儿便宜,抑或是真的大举南侵灭我宋朝?”
“臣把陛下的话总括一番,就是三个字:大小无。”寇准当然喜欢议论这样的话题,侃侃言道:“所谓大,就是大举南侵,妄图夺我大片领土;所谓小,就是陛下说的打大雷下小雨,夺我三关便收兵固守;所谓无,就是虚张声势,让我大宋不要再次挑起争端。依臣看来,大宋和契丹争战数十年,就像一个脓包越长越大,指望脓包自行消退,那是不可能的,故而陛下所谓‘虚张声势’之说无法成立。虚张声势既不成立,剩下就是打大仗还是打小仗的问题了,而大打、小打在契丹并没有事先的准备,要看我大宋如何应对,如果我朝坚决迎击,契丹人想往南推也推不动;如果我朝迎击失利,契丹人打到广南也不是没有可能!”
“啊?”赵恒听完心里一惊,但仔细想想又句句在理,沉吟片刻,又问:
“爱卿是说一旦我朝迎击失利……”
“陛下!”寇准打断赵恒的话,笑道:“臣刚才不过就战势而言,真打起来,我朝是不可能纵敌深入的,就算小有失利,有众大臣在,有众将军在,还能眼睁睁纵敌深入?臣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想让陛下打消打小仗或者不打仗的侥幸罢了。”
赵恒接着问道:“怎么做才能挫住敌锋?”
寇准也不答话,起身到旁边的大柜里拿出一卷纸,回到赵恒面前呈过去:
“陛下请看,这是臣前几天草拟的一份奏章。”
“是奏抗击契丹的?”赵恒把奏章接过来,也不展开,命寇准道:“爱卿拣要紧的说给朕听!”
“遵旨!”寇准明白赵恒此刻心里紧张,无心细看,于是禀道:“臣以为此时需要做的还有几件事,第一,立即派人到西夏,劝夏人出兵东渡黄河,与河东军队共同屯驻在雁门关,这样做的用处有二:一是防止契丹人从东、西两路同时发兵攻打河北和河东,也就是说先把契丹人的东路军死死堵在雁门关以外。一旦战事开始,我河东军队和夏人军队可以杀进契丹,让契丹形成东西失顾的局面,牵制他的东路军。第二,命京东的武将和守臣尽快做好应战准备,备足粮草。如果契丹出兵不多,京东可以把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到河北前线,确保我大军的供给不至于中断,如果契丹出兵甚多,京东军队和丁壮也可以开到河北沧州一线,与河北诸将共同形成一个大口袋,有效阻止契丹人向京东、向南推进。丁谓现在不是在郓州吗?此人十分能干,又大有事功之心。陛下只需下道圣旨,他便可以心领神会,按陛下的意图去做。河东不失京东也不失,契丹人就只能在河北打转转,我军在河北设下数道防线,又有黄河之险,契丹人能坚持多久?”
赵恒边听边点头:“爱卿说得有理。”他感到寇准所言与李沆临终前书写的几张奏草思路基本一致,心里有数了。盯着寇准好一会儿,突然问道:“寇爱卿认为别的大臣也会想到如此安排吗?”
第四十六回 封妃命相一朝定(3)
寇准应声答道:“以臣冷眼旁观,能想到这些的只有李沆李丞相,其余大臣,好的会说‘惟陛下裁度’,如果再碰上几个怕死的,劝陛下往南逃的混账话都能说出来!”
这话明显在暗示赵恒:王旦一定会“惟陛下裁度”,剩下王钦若、陈尧叟之流,恐怕只能是说混账话的角色了。当此之时,要尽快安排一个丞相撑大摊子,而这个职位,看来只有寇准来做最为合适。王钦若、陈尧叟不一定敢公然反对,刘采苹则对寇准芥蒂甚深。如果拿册封刘采苹的事打一打寇准的傲气,让他别像李沆那样不知轻重,也未尝不可。想到这里,他探了探寇准的口气:
“朕打算册封刘采苹为贵妃的圣旨早就拟好了,朝廷事忙,一直没顾上这些。如今既然要命相了,朕打算两旨同下,既安后宫,又安外朝,爱卿以为如何?”
寇准一听便立即意识到:赵恒所说的“命相”,就是要任他为宰相。说心里话,此事他不是没想过,但没敢觊觎相位,因为他心里一直觉得王旦要走在他前头,自己还需忍耐一时。不承想宰相之位竟被皇上送到自家来了,能不大喜过望?他脑子在飞速地旋转,想分析一下赵恒为什么要违背常理做这样的安排?从大处说,大概是赵恒担心王旦凡事拱默。从细处看,自己一向是个死杠头,说话做事顾前不顾后,妨碍了刘采苹的加封。皇上既然说要将命相和封妃两旨同下,明明是在暗示他:如果你寇准不反对册封贵妃,那你就是宰相;如果你还坚持反对,宰相就不是你寇准了!此时的寇准,最终还是被“宰相”两个字击溃了。为了不失掉这次机会,他必须明确地向赵恒表示同意两旨同下,因为这对他太重要太重要了!
“陛下恕臣直言,当初李丞相与臣等反对封刘妃,是因为她资历尚浅,不能服众。凡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郭皇后长期卧病,刘妃一直在后宫操持,臣以为封为贵妃,代主后宫,实为当今之急,臣深表赞同!”
赵恒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道:“朕听说还有些大臣持反对意见,朕该如何对付?”
“大臣们大多是迎合李沆之言。如今李丞相既逝,臣愿为陛下平息众议!”
赵恒听罢,心情彻底放松下来,甚至有些得意,现在是一箭双雕:既满足了寇准的丞相梦,让他焦心劳神替自己张罗抗敌,又使刘采苹的心愿得以实现。由于心情甚佳,不由又拿美人的旧话调侃起来。
“朕听说寇爱卿对美人总是喜新厌旧,颇无怜香惜玉之情,可有此事?”
寇准嘿嘿一笑,答道:“陛下训斥得极是,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臣,臣遇到的全是些凡俗女子。倘若日后能碰见红颜知己,臣也会拿出真情,始终如一。”
“哈哈哈哈!”赵恒开心地大笑了一阵,说道:“如此极好!如此极好!”数日之后,赵恒颁布了任命寇准为相的圣旨,刘采苹也顺顺当当地册封为贵妃。这两道圣旨让不少大臣感到惊愕,但木已成舟,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寇准一上任,立即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他先是按照自己的构想调兵遣将安排迎击契丹,随后又陆续任免了一批官员,职位最高的一个是李浚,为了保证京城安稳,他让李浚担任了开封府尹。诸事刚刚就绪,契丹果然大举入侵。前线飞马传来消息说:契丹主耶律隆绪不顾萧太后的阻拦,亲督重兵布满河北沿线,主帅还是那位百战百胜的萧达览。尽管契丹声言攻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如今真的出了兵,还是让宋朝君臣吃惊不小,二十万大军哪!万一铁蹄突破宋朝层层防线怎么办?赵恒心里也颇为疑惑,说话不像原来那么硬气了,想听听王钦若和陈尧叟的想法,于是命阎承翰把二人宣进凉阁。阎承翰刚走不远,迎面碰见宦官周怀政,周怀政把阎承翰叫住:
“阎公公,如此匆匆,干什么去?”
“皇上要宣王钦若和陈尧叟呢!”阎承翰脚步没停。
“使个小太监去不就行了?还劳阎公公亲自去宣?”周怀政说着凑到阎承翰身边,正巧一个小太监匆匆走来,周怀政连忙招手把他叫住,吩咐道:“你快到中书省和枢密院跑一趟,宣王钦若和陈尧叟两位大人到凉阁晋见陛下!”
小太监一溜烟儿跑了。周怀政压低声音对阎承翰说:
“阎公公,小人早想和你说几句话,今天好不容易才碰见你。”说着拉起阎承翰的胳膊,把阎承翰扯到僻静处,四处瞅了瞅,悄悄说道:“阎公公不觉着后宫里头味儿不对吗?”
“你这话什么意思?”阎承翰立即警觉起来,直勾勾盯着周怀政问道。
“刘贵妃可不是个简单的人哪。”周怀政直入主题。“此人进宫不久,就使了个花招把杨美人召进宫里,两个人好得就像亲姐妹。按说呢,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日久天长,小人就看出来了:她拉住杨美人,就控制住了杨崇勋,又把蓝继宗哄转了,这两个人就成了她和外朝通气的一座桥。最近她连到皇后宫里问安都不去了,好像她才是皇后。小人一直替皇后和皇上担心,万一养虎为患,咱大宋朝岂不毁在她的手里?”
阎承翰见周怀政把话说得这么重,料他还有下文,心里开始发毛,想脱身离开,不想周怀政又激了他一句:
“阎公公为大宋三朝皇帝辛劳了几十年,忍心眼睁睁看着这江山掉进一个刘姓女人手里?”
第四十六回 封妃命相一朝定(4)
“你到底想干什么?”
“小人自知势单力薄,想和阎公公联起手来,浇浇她的气焰,别让她太张狂了!”周怀政的话里带着一股凶气。阎承翰连忙伸手去捂周怀政的嘴,说道:
“你千万不能胡来!我们这些当奴才的只管伺候好主人,别的事儿绝不能胡乱掺和。今天的话就算你没说我也没听,不过我还是想劝你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皇上既然喜欢刘贵妃,你我只管用心伺候!”
“阎公公有所不知!”周怀政又道。“这女人十分歹毒,无论我们怎么伺候也是伺候不好的。就算我对皇后尽心她不受用,你阎公公总没惹过她吧?最近这段时间,她一直想把你拿掉,让蓝继宗取而代之。阎公公,你别蒙在鼓里,到时候死在她手里,还弄不清自己是怎么死的呢!”
“我?我一直跟着皇上,很少到后宫里去呀!”阎承翰有些不信。
周怀政立即接口道:“正因为公公是个一直跟着皇上的人,她才想把公公拿掉换成蓝继宗的,公公怎么连这个道理都悟不出来?”
这句话让阎承翰又惊又怕。他在宫里行走几十年,一向小心谨慎,自以为不曾得罪过谁,如今年事已高,更不想掉进是非场。可周怀政这句话说得在理,如果她真要提拔蓝继宗,除掉自己再容易不过了。反过来一想,就凭你周怀政这么一句话,我就和你联手去整刘采苹?她正得皇上宠幸呢,和她作对,那不是主动往火坑里跳吗!
“这事干系太大,容我想想再说!”
“也好。”周怀政点点头。“不过阎公公还是及早想好,免得让刘采苹先对你下了毒手!”
阎承翰忧心忡忡地回到凉阁,刚站稳,王钦若、陈尧叟先后来到。赵恒命二人坐定,也不多言,径直问道:
“朕一向忙忙乱乱,没顾上听听两位爱卿的意见,如今已是十万火急了,爱卿无须隐晦,有什么妙策,尽管直说吧。”
王钦若瞅了陈尧叟一眼,意思是让他先说。陈尧叟迟疑了一下,开口道:
“陛下,臣刚刚又接到雄州递来的快报,说契丹人在中京附近继续增兵准备南下,看来前日所报二十万敌军,还远远不止啊!”
“哦?”赵恒皱了皱眉。“你是说契丹人这回发了疯,想把我大宋一口吞掉?”
“都是那个荆嗣惹的祸!”王钦若又把话题转到荆嗣身上,恨恨地叹了口气。“不过事已至此,就是把荆嗣抓回来千刀万剐,也已经晚了。如果荆嗣再替契丹人杀进宋界,情况就会更糟,陛下可要谨慎才是啊!”
“谨慎?朕怎么谨慎?”赵恒反问道。
王钦若支吾了一声,拱手道:“陛下恕臣直言。当年太宗皇帝发十几万大军想收复燕云,被契丹三万兵马冲得大败。雍熙年间派曹彬、潘美、宋偓三路三十万大军,又被契丹十几万人击败,致使太宗皇帝赍志而殁。如今我河北兵员总计不过二十万,怎么能抵得住强悍的契丹?为陛下计,臣以为陛下应暂时到江南避一避,等契丹人进入河北分散兵力之后,再做反击,或可扭转危局。”
陈尧叟见赵恒把目光移到他的脸上,也献策道:“臣身为枢密副使数年,深知契丹人作战的特点,当其兵锋正盛之时,可谓以一当十,若无奇计取胜,只靠和他们硬拼,怕是难操胜券。王大人之言有理,汴京离河北太近,万一契丹人一泻千里攻破汴京,陛下想退都来不及了!不过江南并非保险之地,靠一道长江想挡住契丹人,实非易事。依臣愚见,陛下不如到蜀中去躲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