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就要拥立元佐为帝,有这事儿吗?”
  “王继恩是个和微臣一样的贱奴才,他凭什么拥立元佐?立谁当太子那是陛下的事,陛下千万别听那些传言,微臣谅他也没这个胆儿!”
  “传言?无风不会起浪!”赵光义刚说完这一句,头又剧烈地疼痛起来,一扬胳膊,把阎承翰手里的水碗打翻在地上。阎承翰吃了一惊,连忙招呼侍婢:
  “快快!快拿条热巾子来!”
  赵光义的头在枕上左右翻动,脸上显出痛苦不堪的神色。阎承翰接过婢女递过的热毛巾,叠了两叠,敷在赵光义的额头上。
  “陛下,忍一忍御医就来了!”
  御医早就无计可施了,只能调一点止痛散,几乎没有疗效。赵光义双手摁住头,恨不得要把头挤扁。他感觉到额上敷着一块软绵绵的毛巾,突然睁大眼睛,惊恐万状地抓起毛巾扔到一边,狂叫一声:
  “谁拿的毛巾?朕杀了他!”
  阎承翰吓得不敢答言,更不知道赵光义为什么对毛巾这么敏感这么暴怒。此时的赵光义已经痛得支撑不住了,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记起了赵匡胤临终时,阎承翰也是用了一条巾子,一条鹅黄色的巾子,一条从侯莫陈利用那儿无意间得来的巾子给赵匡胤擦脸,那一幕在他脑海里记得太深太深,太深太深了!
  这一回的折磨持续了半个时辰,等到赵光义再次安静下来时,阎承翰才发现,皇上的脸色已经不是煞白,而是铁青的了。他隐隐感到有些不妙,悄然走出大庆殿,对几个伺候的小太监说道:
  “快去宣吕端大人进殿!”
  此时吕端正和参知政事李昌龄议论王旦的安排。王旦是太平兴国五年中的进士,一直在州县任职,直到淳化二年,才因转运使的举荐,召回京师担任知制诰。此人不急于功利,说话做事甚得中庸之道,所以朝廷上下都以君子目之。吕端的意思是想提拔他去管审官院,因为这是个要害部门,既要有大公无私之心,又要处事谨慎,一有偏颇,很容易引起官吏们的怨气。李昌龄认为王旦文笔甚好,堪任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议论未定,小太监急急忙忙地来到丞相府:
  “吕丞相,阎公公说,皇上说,宣丞相速速入殿呢!”
  “看你这张嘴,话都说不清楚!回去禀告皇上,本相立即就去!”吕端合起案上的卷宗,又对李昌龄道:“参政再留意考察广南转运使陈尧叟,本相听说此人在广南颇受吏民拥戴,倘若属实,亦可召回京师。”言罢匆匆而去。
  且说这李昌龄是个极有心计的人,听小太监一会儿说“阎公公说”,一会儿说“皇上说”,便猜想一定是皇上不好了。李昌龄和李处耘是远房亲戚,当今的李皇后是他远房的姑姑。他从广东转运使调回京城一直升到参知政事,不能说和老将李处耘、今皇后李氏的地位没有关系。前些日子李皇后到祖庙祭祀时,李昌龄陪在她的身边,李皇后提到要他帮元佐一把,后来又命王继恩和他联络过好几次。此刻皇上病重,无论如何也该商量商量下一步的对策了!吕端前脚出门,他后脚也跟出来,跨上马直奔宫中而来。到后宫门时,正碰见周怀政在门前晃悠,他连忙奔上前去,给周怀政施了个礼,说道:
  “周公公,下官要入宫看望陛下。”
  周怀政受了吕端的嘱托: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宫,所以直截了当地告诉李昌龄:
  “陛下有旨,没有皇上宣召,一应人等不得入宫!”
  “陛下病倒,下官身为参政,岂能坐视不顾?”李昌龄一副焦灼之态。
  周怀政诧异地看着李昌龄,问道:
  “陛下身体康强,言笑自如,李参政听谁说陛下病倒了?”
  面对周怀政左拦右阻,李昌龄更加坚信赵光义不行了。情急之中,又对周怀政说:
  “烦周公公禀奏皇后,就说下官来向她问安,望皇后悉心照顾陛下龙体!”
  “皇后到南宫元佐庶人那里去了,李参政要找,就到那儿去找吧!”周怀政话一出口又觉得后悔,他感到李昌龄此来一定和赵光义病重有关,于是抓了个太监在此监候,匆匆朝大庆殿跑去。
  再说李昌龄听得李皇后现在南宫,毫不迟疑,策马而去,不一会儿到了宫门前,不料守门吏卒告诉他:
  “皇后刚才是在这里,不过已经离开了。”
  “走了?”李昌龄急得直瞪眼:“到哪儿去了?”
  门吏笑道:“皇后还能到哪儿去,肯定是回宫了。”
  “是是。”李昌龄也觉得此话问得愚蠢,但已无可奈何,只得跨马而归。
  大庆殿里,吕端见赵光义一息仅存,候了片刻,元偓、元份等皇子渐次都赶来了,一个个满脸肃穆。吕端见诸皇子中惟独不见德昌,问阎承翰道:
  “韩王呢?”
  “韩王不知陛下病重,大概还在开封府呢。”阎承翰尽量压低声音答道。
  “这孩子!”吕端气呼呼地嘟囔了一句,来回踱了几步,走出殿来,正赶上周怀政匆匆过来,连忙把他叫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3)
“微臣正有事要告诉丞相呢!刚才李昌龄急急忙忙要进殿看望陛下,被微臣挡在外头。他又要找李皇后,微臣也没让他进来。”
  吕端思忖片刻,嗅出了其中气味,拍了拍腰间插的笏牌,拔下来递给周怀政道:
  “你带着本相的笏牌速去开封府,命韩王火速前来侍奉皇上!”
  吕端刚回到殿里不久,李皇后和王继恩也进来了。李氏凑近赵光义,轻轻叫了两声:
  “陛下!陛下!”
  赵光义一直闭着眼,听见这两声叫,居然睁开了眼睛,无神地看了看李皇后。李皇后忍受不住,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陛下,不能走啊!”
  “朕还有事没办完。”赵光义的声音细得可怜。
  “是啊!陛下!元佐的爵位还没恢复呢!”王继恩连忙凑过去对赵光义说。
  “不是!”赵光义否定了。他在凑近前来的皇子们脸上一一扫过,问道:“韩王呢?”
  吕端急得跑到大庆殿外,一眼瞅见赵德昌风风火火赶了过来。
  “快!快呀!”
  赵德昌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进殿里,兄弟们为他让开一条路,让他凑近榻前。还没站稳,德昌便扑地跪倒。“父皇!”话刚出口,眼泪夺眶而出。吕端连忙将他拽起,附在他耳边叮嘱道:
  “别叫了,听陛下宣敕!”
  赵光义又闭上了眼,拼尽最后一口气说道:“不要再……杀……人了!”
  殿里随之响起一片哭声,从日昃一直哭到了天黑,这一天是至道三年的三月九日。
  直至起更,李皇后才把吕端叫到面前,说道:
  “皇上已经殡天,本宫要和丞相商议新君的事。”
  吕端应声答道:“皇后,皇帝至道元年就立韩王为太子,不就是为了防备今天吗?这事儿还需要商量吗?”
  李皇后不慌不忙地说道:“此事臣妾听说过,可是从没有见过册立太子的诏书。再说那时候寇准专权,搞得神神秘秘,谁也不知真假。皇上临终,并没有明宣韩王继承帝位,为了大宋的社稷,丞相还是三思而行才是。”
  王继恩也凑了过来,对吕端说道:“皇后说得对,此事丞相一定要三思而行。据微臣所知,皇上在位时先立了卫王为太子,后因病发,又立了许王元僖为太子。就算是立了韩王,也是在卫王和许王之后了!”
  “王公公有何凭证?老臣怎么从没听说册立卫王的事?”吕端质问道。
  王继恩显得胸有成竹,答道:“吕丞相入朝晚啊,没听说此事也是常情。微臣一直跟在皇上身边,那册封的诏命还是微臣亲自送到御书阁的呢!”
  吕端听罢大惊,不知王继恩说的是不是实话,有点儿软了下来,说道:
  “即使此事是真,也该以最后的册立为准。”
  “丞相说错了,皇上初立卫王的时候还没糊涂,寇准撺掇皇上的时候,皇上的病已经不轻了,他是借口卫王有病才怂恿皇上立的新太子。如今卫王早已康复,完全有能力掌管天下。自古以来,嫡长继承,天经地义,丞相难道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李皇后也把话挑明了来反驳吕端。
  吕端感觉到事态骤然严重,如果此时不确立德昌的皇位,一旦出了这个殿门,后果就难以预料了!然而此殿之中,有谁能和自己站在一边?他一边应付着李皇后和王继恩一边思索对策,问王继恩道:
  “王公公说册立卫王的诏书是你亲自送到御书阁的?”
  “千真万确!”
  “皇后!”吕端明白眼下的处境:不出殿门去想办法,德昌肯定会落空。身为当朝首相,如果不能遵照皇上的遗愿确保德昌顺利登基,倒让那个早被皇上摈弃的元佐抢了皇位,那就太负皇上信赖了!然而李皇后等人分明早已有所谋划,才能如此有条不紊地向德昌发难。怎么办?当此之时万不能急,只能把时间往后拖延,拖延!御书阁?御书阁?突然之间,他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念头,来不及多想,对王继恩道:
  “既然王公公这么说,待本相回御书阁去检视皇上遗诏,再做商量,如何?”
  王继恩拦住吕端,说道:“不是皇后信不过丞相,这件东西至尊至重,还是微臣和丞相一同去取回来,免得出了差错!”
  这下子吕端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看来王继恩的话是真的了!而德昌立为太子,是寇准一手操办的,此人现在远在邓州,不可能拽回来当堂对质!立德昌的诏书究竟置于何处,自己根本不知道,万一王继恩拿到了立元佐的御旨,而自己却拿不出立德昌的凭据,还有什么话说?王继恩要跟着自己一同去取御书,找不出一点儿理由拒绝他,怎么办?怎么办啊?皇上临终前那句“不要再杀人”,分明是对着德昌说的,皇上的真意肯定是立德昌无疑,因为连李皇后要恢复元佐的爵位,皇上都没有答应。可如今皇上已经仙去,还怎么能辨明核实?如果不能为国家立一位仁君,莫说对不起驾崩的皇上,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怕也难保了!想到这里,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既然皇后信不过本相,那就请王公公与本相一同去取遗诏吧,只要是实,本相绝无二话!”
  李皇后点头说道:“丞相只管去,此处自有本宫料理!”
  王继恩带了两个小太监,跟在吕端身后,直奔御书阁而来。御书阁在大殿西南,是赵光义征河东回来后新建的一个书阁,昼夜有人在此当值,平时没有皇上的圣旨,谁也不能擅自入内。几个人登上阁楼,吕端对守阁的文吏吩咐道:
   。。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4)
“把门打开,本相和王公公要寻检立太子诏!”
  “圣旨呢?”阁吏还不知道赵光义已经崩逝。
  “这不是来找圣旨吗?皇上驾崩了!吕丞相是奉皇后懿旨来的,顶圣旨用!”王继恩厉声呵斥。阁吏瞅瞅王继恩,又瞅瞅吕端。吕端朝他使了个眼色,阁吏这才取来钥匙,把门打开,吕端、王继恩先后跟进阁中。王继恩轻车熟路,直奔放置立太子御书的架子走过去,瞅了瞅架上一个紫漆锦盒,命阁吏道:
  “打开!”
  阁吏又从架子尽头取过一大串钥匙,把锦盒打开了。盒中果然有一方折叠齐整的圣命。王继恩认得此绢,得意地朝吕端说道:
  “丞相请过目!”
  吕端情知此物是真,伸出颤抖的手拿起素绢,吩咐阁吏:
  “本相眼花,你去取一枝大烛来!”
  阁吏闻命往阁外走,吕端随后也走出阁门。王继恩还在得意,猛听得阁门“咣当”一声被关上,又听得吕端火急火燎地命阁吏道:
  “快把门反锁上!快!快!”
  “咔咔”几声,王继恩被锁在御书阁里。吕端把那幅绢子往怀里一揣,又叮嘱阁吏:“不管他怎么叫嚷,万万不可放他出来!”说罢大步出阁,奔回大庆殿。
  “皇后!”
  “王继恩呢?”李皇后见吕端没和王继恩一道回来,有些惊异。
  吕端定了定喘,说道:“王继恩犯欺君大罪,御书阁里根本没有皇帝遗命,本相把他锁了!”
  李皇后猛地一惊,知道吕端把王继恩算计了,厉色说道:
  “丞相此言对天可表吗?”
  吕端没有正面回答,指着远处几个皇子说道:
  “皇后可以去询问诸位皇子,有谁听说过皇帝曾颁布过立元佐庶人为太子的诏书?”
  “丞相竟敢戏弄本宫!”李皇后大为愠怒。“你明知道这样的诏书是绝密的!”
  吕端不再与她争辩,高声把赵德昌叫了过来,问他道:
  “韩王,陛下立你为太子,此事你是从何处得知的?”
  赵德昌还在揩着哭红了的眼,说道:
  “此事光明正大,朝廷上下无人不晓!”
  奇迹出现了,赵德昌若无其事地从怀里掏出一道圣旨,还没打开,被吕端劈手夺过来,看罢,在李皇后面前抖了两下,说道:
  “皇后,这一回相信了吧!”
  这一切让李皇后感到简直是在玩幻术。没等她再问,吕端大声吩咐阎承翰道:
  “敲丧钟!”
  静静的夜里响起了沉闷的钟声,一连敲了五十九下,表示皇帝五十九岁升仙。吕端之所以命阎承翰敲丧钟,是因为这么一敲,百官会立即赶赴宫中立朝候命。
  “皇后,请你和韩王准备准备,一会儿百官来朝,本相要带领百官山呼万岁,确认新君!”吕端说罢,又叫过周怀政,命道:“陪皇后和韩王收拾起来,准备临朝!”
  “丞相放心!”周怀政说罢,拥着李皇后和赵德昌出了大庆殿。吕端长出了一口气,猛跳的心稍微平静了些。他又走到了元偓等人面前,对诸皇子说道;
  “一会儿拥立你们的兄长为皇帝,你等快去换上朝服,记着挂白!给本相也带一方白布来。”
  “遵丞相命!”元偓等人先后离去,殿里只剩下几个太监和侍婢守候着赵光义的亡灵。
  至此为止,吕端还是没弄清,那封立太子的圣旨怎么会奇迹般地从德昌怀里掏出来?他重新展开圣旨,仔细看了看下款的日期,不错,确实是至道元年皇帝手书的。
  钟声停了一刻,又响起来。吕端觉得时间差不多了,走出大庆殿,抬头一望,群星璀璨,月亮已经移到了当空。他挪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朝大殿走去,从晌午一直到现在,他还水米未进呢!身体本来就肥大,又撑了这么久,疲惫极了!
  来到殿前,百官果然都已齐集,唏嘘声响成一片。老臣柴禹锡朝吕端深拱言道:
  “丞相,本使来迟,有劳丞相了!”
  “柴枢密何须如此说话?你也衰迈了,经不起折腾了!”吕端摆摆手说道。见李昌龄等朝官纷纷围过来,他又朝大殿一指:
  “各位大人都进殿去吧!”
  众臣僚走进大殿,按各自的砖位站定,每双眼睛都不由盯住赵光义坐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不过今天是皇帝升遐的日子,按礼法规定,座前的帷幔是遮挡起来的,这就更增加了一层神秘,一层悲哀。吕端硕大的身躯站在陛阶上,尽管离御座很近,仍旧只能看见帷后两个人的影子,看不清究竟为何人。
  周怀政从帷后走到吕端身旁,附耳言道:“丞相,率百官叩见新君吧!”
  “新君是谁?”
  “是,是韩王啊!”
  “把帷帐撩起来,本相要亲眼看一看,百官都要亲眼看一看!”吕端大声命令周怀政。
  “丞相,那,那就违礼了!”
  “此等大事,该违也得违!”吕端不容置辩地说道。周怀政无奈,走到帷帐前掀了起来,只见李皇后穿着礼服,坐在头戴冕旒的赵德昌身边。吕端看真切了,这才下了陛阶退回臣位,跪倒在地,唱道:
  “臣吕端等叩见大宋新朝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齐刷刷同时跪倒,对着陛阶行稽首大礼,山呼道:
   。。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5)
“臣等叩见大宋新朝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呜——”赵德昌在座上大哭起来。
  群臣又高呼了一遍万岁,吕端冲着帷后高声说道:
  “陛下,节哀吧!”
  这句话是在暗示赵德昌该按朝礼宣布众臣平身了。德昌像是忍不住,又哭了半天,才哽哽咽咽地说道:
  “众位爱卿平身!”
  阎承翰来到帷前,高声宣布道:
  维至道三年三月初十日,大行皇帝遗诏若曰:皇宋检校太傅、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韩王、开封尹、钦命皇太子讳即皇帝位。孝思永言,与
  天同哀!圣旨大赦天下囚犯,常赦所不原者悉除之。钦此!这道圣旨只是确立皇帝的身分和地位,所以除了赦免囚犯一项内容之外再无他言。按照皇家礼法,自即日起,赵德昌要为先皇帝守孝二十七天,还是遵照以日易月的规矩。至于圣旨说的“常赦不原者悉除之”,意思是犯有重罪的囚犯遇此大礼,也予以原宥。不过这个“除之”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要把普天下犯人全都放出来,而是减等处理,比如死囚可减除死罪,重罪可减为轻罪,徒罪可减为流罪,流三千里者可减为流一千里之类。
  阎承翰话音落定,吕端便朝臣僚们喊道:“今日退朝,百官归家,务尽心丧!”说罢走上阶去,朝李皇后行了个深躬大礼,说道:
  “请皇后娘娘宽心回宫吧!”
  李皇后站起身来,一言未发,在侍女陪伴下出了正殿,台陛上只剩下赵德昌和吕端两个人。吕端把赵德昌从龙床上搀起,恭恭敬敬又叫了一声:
  “陛下!”
  “丞相大人!”赵德昌感激地回了一句,低声说道:“本王刚才坐在龙床上,怎么两腿发抖不自在啊!”
  “请陛下称朕,不能再称王了!”吕端严肃地纠正赵德昌话里的错误,又道:“现在腿还发抖吗?”
  “这会儿好多了!”赵德昌笑着答道。
  “陛下此时在哀痛之中,不能笑!”
  “是是!”赵德昌像犯了过错的学童连忙给先生赔礼。“朕记住了!丞相放心!”
  吕端躬身跟在赵德昌身旁,刚出殿门,忍不住悄声问他:
  “先皇帝立太子的圣旨怎么会在陛下手里?”
  “那不是圣旨,是寇准抄给本王的。寇大人让本王时时刻刻把它揣在怀里,本王已经揣了一年多了,走到哪儿都带着它!”
  吕端恍然大悟,暗赞寇准有先见之明,也真算是个忠臣了!不过这家伙太刚愎,太不好打交道。新皇上既然深感寇准之恩,说不定要召他回朝,自己还得留神堵住。
  “陛下又说错了,怎么还是本王本王的叫?”
  “是是!朕记住了,丞相放心!”赵德昌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丞相也太累了,回去歇着吧!”
  吕端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时候臣还敢歇着?得帮着陛下打理千头万绪啊!”
  “丞相有什么话尽管说,本……朕听丞相的话就是了。”
  “陛下又错了!陛下才是一国之主,九五之尊,怎么倒要听臣的?应该是老臣为陛下操持,陛下纳谏罢了。”吕端不断地纠正德昌。“老臣请问陛下,对李皇后打算如何安置?”
  “什么如何安置?按礼尊为皇太后啊!”赵德昌觉得吕端问得可笑:这还有什么可商量的不成?
  “真是个仁义之君!”吕端心中暗暗称赞。他庆幸赵光义听从了自己和寇准的建议,更庆幸李皇后、李昌龄、王继恩等人的主张没有得逞。一叶落而知秋,德昌对李皇后尚且如此宽恕,别人就不用问了。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顺口又问了一句:
  “陛下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为父皇尽哀。”
  “其后呢?”
  赵德昌站住脚,瞅着吕端,说道:“丞相非要问,朕说得不对你可不能再指责朕!”
  “遵旨!”吕端感到十分有趣,拱手说道。
  赵德昌凑近吕端耳边,悄悄说道:
  “其后朕要把刘采苹接进后宫来,她可算熬出头了!”国丧期间,诸事忙乱,莫说赵德昌顾不上接刘采苹入宫,就是群臣百官,也是人心惶惶。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做官的谁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晃二十几天就过去了。吕端拟定了赵光义陵名为永熙,赵德昌自然没有异议,凭他处置就是了。这阵子吕端忙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把朝政稳定下来,四月初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尊先皇后李氏为皇太后。诏旨刚宣布出去,赵德昌便来到李氏宫里,规规矩矩地给她行了礼。
  李太后心里虽然踏实下来,毕竟还有许多心事,她噙着泪对赵德昌说:
  “陛下如此仁圣,臣妾深深感谢,只不知元佐庶人那里,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他被先皇帝囚在南宫好几年,够可怜了,望陛下念其同气之亲,赦免了他吧!”
  “元佐庶人是朕的长兄,朕岂有不顾之理?请太后放心,此事朕一定会记在心上!”赵德昌十分诚恳地回答道。
  李太后还不放心,试探着问:“假如吕丞相极力反对,陛下怎么办?”
  赵德昌憨憨一笑,说道:“太后别把吕丞相想得太坏,朕猜想他不会反对的。不光是元佐庶人,还有朕的几个兄弟,都要加封!这主意朕早就定了,谁反对也不行!”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6)
“那就太好了!”李太后听罢十分感动,接着又问:“陛下还记得先皇帝临终时说的那句话吗?”
  “记得记得,父皇嘱咐朕不要乱杀人。”
  “那,陛下如何对待拥立元佐庶人的那些大臣?”
  这下子赵德昌不好回答了。从心底说,李昌龄、王继恩极力拥立赵元佐,他心里也十分气恼,再加上王继恩当时气焰甚盛,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连阎承翰和周怀政都很气愤。他把吕端逼得那么苦,莫说自己,就是吕端也不会饶过他!
  “这,这要百官集议,朕可不想一当皇帝就独断专行!”
  “如果百官集议要杀他们呢?”李太后又问。
  赵德昌迟疑了片刻,说道:“太后,咱们换个话题好不好?太后以为还有什么事是朕的当务之急?”
  “臣妾身居后宫,除了想管一管李昌龄和王继恩,别的事绝不想插手,自有宰臣百官向陛下建议。陛下就不能给臣妾表示个态度吗?”
  赵德昌又一思忖,答道:“父皇不是说不要再杀人吗?朕想这也是太后的意见!”
  “陛下真是仁性天成!”李太后听出了德昌的心思。“陛下,现在是新朝了,臣妾衷心希望陛下日新其德!刚才陛下问臣妾还有什么当务之急,臣妾想来,宫中的女人们也有不少是久旷了的,如果陛下能放些宫人出去,也是仁德之举呀!”
  “太后说得对!”赵德昌立即赞同。“这件事用不着和宰相商量,朕可以做主。朕回去马上就让阎承翰点检簿籍,处分此事!”
  赵德昌想得还是简单了些,后宫的事,他有两件没考虑周全。他刚刚吩咐了阎承翰去点检造册,吕端前来拜见。赵德昌正在偏殿,听说吕端又到,连忙到门外迎接。吕端身体肥胖,殿门坎儿高,加上这些天累得够呛,迈门槛时,险些被绊倒,幸而赵德昌及时扶住。
  “丞相慢着走!”赵德昌把吕端搀进殿,说道:“明日朕命人将门槛砍掉!”
  “使不得!”吕端慌忙阻止,又请赵德昌端端正正坐在赵光义曾坐了二十来年的龙床上。“老臣听说陛下要遣散宫人,瞻望圣德,匆匆赶来为陛下贺喜!陛下一仁再仁,老臣高兴啊!”
  赵德昌淡淡笑道:“这也值得老丞相夸赞?”
  “岂止夸赞,陛下如此仁爱为本,老臣没有拥立错啊!”吕端眼眶湿了。
  “这不是朕的主意,是李太后告诉朕的。”
  “陛下能虚怀纳谏,又是一层仁义!”吕端坐定说道。“老臣听阎承翰说,凡久旷宫人一律遣散,只留几个年纪轻的在宫中伺候,一以俭朴为本,这实在是件顺天心合民意的大好事,只不知先皇帝那些有名号的才人们,陛下打算如何处分?”
  “朕也让阎承翰造册了,让她们移居别宫吧。”
  “陛下,老臣还有几件事要给陛下提个醒:开宝皇后如今还殡在普济寺。先皇帝不想让开宝皇后与太祖同葬,是不合于礼法的,百官都有议论,只是不敢明说罢了。如今改换了新朝,无论如何要把她祔葬,让她和太祖皇帝一道安息!”
  “这有何难?等到父皇移葬巩县时,一道把开宝皇后也安葬了吧。此事丞相要替朕操办。”赵德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时常受到宋氏的爱抚,不禁心酸起来。
  吕端接着说道:“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陛下的生身之母李贤妃!”
  赵德昌一听吕端提到母亲,更加悲伤,忍不住哭了起来。
  “陛下节哀!老臣以为陛下先下诏封李氏为太后,已是仁德齐天,生母后封,理当必然。老臣昨天还在想这件事,和太常礼院几个官员商量了一下,议定李贤妃谥为元德皇太后,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丞相所言极是!极是!”赵德昌止住涕泣,忍不住给吕端行了个拱手礼。
  “这些必办的事都落到实处,下头该说说陛下应该如何施政了!”吕端显然是有备而来。
  赵德昌信心十足地说道:“朕早已定下大计:凡是有功于国者,朕一概起用,请丞相放心!”
  “陛下所谓有功于国者指的是何人?”
  “比如老元帅曹彬、老将军张永德、老臣张齐贤、寇准。父皇生前对老臣过于苛刻了,把他们的心都弄冷了,朕要把他们重新暖热,要让所有的朝官和百姓看清楚:大宋朝到了真正以仁为本,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了!”赵德昌侃侃而谈。
  “陛下圣明!”吕端拱了拱手,徐徐说道:“只是陛下用人要当其位,比如曹枢密回朝,臣猜想一定是要恢复他枢密使的官位,那柴禹锡该怎样安置?张永德回来,陛下想让他做什么?”
  “朕当然想过。曹枢密恢复枢密使只是个荣誉罢了,他已经病成那个样子,还能真刀真枪地做事吗?柴禹锡一直是代行枢密使,曹彬回朝,他能有什么话说?至于张永德,四朝###,年纪也大了,朕打算进封他为卫国公,掌管京城禁卫,也好让他走得荣耀。”
  吕端对这样的安排并无异议,只是赵德昌急于把寇准召回朝,他必须加以阻拦:
  “陛下,寇准是个忠臣,也是个直臣,但老臣以为此时就召他回来有些不妥。此人性情暴戾,惟我独尊。陛下试想:曹彬、张永德、张齐贤这些老臣都回来,岂能看得过寇准那副颐指气使的样子?万一陛下对老臣的一片好心被他搅了,老臣们归咎的不是他,而是陛下呀!此事务望陛下三思而行!”
  

第三十六回 太祖招魂传仁义(7)
“朕要是非召他回朝呢?”赵德昌盯着吕端,突然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