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式,就是采取这种采访方式,许多记者被阻挡在栏绳以外。
美方从传统做法出发,每天两次新闻吹风会,介绍会谈的情况、气氛和访问的花絮,实质性内容不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此,在民族文化宫的西厅设了新闻中心,美国记者住在民族饭店,在那里举行吹风会,在那里发稿。我所知道的新闻吹风会,是美国政府新闻秘书齐格勒对记者神侃一通,他在记者圈混得很熟,有些记者为他保驾护航,有意提一些他想回答而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的问题,而当他遇到窘境时又为他排忧解难。为此,记者圈的人清楚,而表面上又不露破绽。参加吹风会的记者大多不愿意抢前排,有些人挤在门口,立马可待,吹风会结束,记者便一哄而散,跑到不远的新闻中心占位子抢发消息。吹风会是利用记者、管理记者的一种可采取的形式。外国记者很辛苦,他们很少能坐下来吃一顿饭。尼克松总统去上海之前,美国方面在民族饭店设宴招待记者,我看到美国记者从头到尾在场的不多。电视摄像记者常常是一个人“拳打脚踢”,记者、灯光,集于一身(而我们常常是由一个摄像组承担),他们顾不上吃饭更是常有之事。当记者是一个吃苦的职业,更应有拼搏精神。
毛主席过问启程消息
周总理修改广播稿件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离开白宫,启程来中国访问,美方发了消息。按照惯例,一些国家的元首访华,我们事先作预告、登照片和简历,对这些元首启程来华的消息我们一般不发。美国是未建交国家,尼克松的访问事先不作预告,不发照片,当然也就不会发启程消息。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9)
第二天,毛主席催问:尼克松起程这么久了,消息为什么不发?毛主席非常关注这件事。新华社赶写了消息送周恩来总理审批。消息原稿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2月17日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审稿时,在“来”字之前加了一个“前”字。周总理说:“有‘前’字,广播念起来顺口。”2月19日,中央电台播出了这条消息,共播出7次。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中美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等前往迎接。尼克松走下旋梯,向周恩来总理伸出手,与周恩来的手握在了一起,实现了冰释2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刊登尼克松到达的消息时,周总理特意选中了这张意味深长的握手照片。尼克松总统在机场上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奏两国国歌,随后,几十辆红旗轿车一字儿摆开,浩浩荡荡地向市内行进。但出于中美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政治因素,没有安排外交使团参加迎送和宴会活动,没有组织热烈欢迎的群众场面,沿途车辆少,自行车少,行人也少,直到天安门前依然如此,犹如那灰蒙蒙的天空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也是匆匆而过,不左顾右盼。这种欢迎外国元首的方式实属罕见,与过去那种几十万人夹道欢迎的群众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刻意组织安排的,许多车辆和行人被堵在了胡同内。
中央电台在中午12点抢先播出了尼克松总统到达的简讯,随后播出了详细报道。应该说,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形式,但对我们却是一种破例的特殊安排,那时一般新闻报道并不在意时效,都是等核对准确后发综合消息。这次抢先播出简讯,是在特殊情况下而专发的快讯,我们总不能落在美国媒体之后。在尼克松总统到达不久,毛泽东主席立即会见,自然成为这次访问中最重要的新闻,一开始就把访问推向了高潮。毛主席很有兴致地谈形势谈哲学,由原来预定的20分钟延长到70分钟。中央电台、北京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都在最显著的位置迅速作了报道。据当时拍片的北京电视台李华回忆说:“平常主席会见外宾的片子只拍3分钟,可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钟,创了历史记录。还为美国三大电视网提供了图像。”毛主席的会见,世界媒体纷纷评说。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中央电台及时播出了欢迎宴会、周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多次会谈、尼克松总统及夫人的参观、观看《红色娘子军》等活动的报道。应该说,报道量并不大,严格掌握每条消息,也没有气氛的渲染,但却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中,不仅对访问的报道,而且对整个广播宣传政策和口径的把握都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尼克松在北京期间,按照日程安排24日去游长城和定陵,正赶上连续下大雪,为保证一路安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我们都参加了北京市民的扫雪,从钓鱼台到八达岭80多公里的路途上,几十万群众连夜奋战铲冰扫雪。美国媒体十分惊诧,纷纷赞扬中国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登上长城的尼克松不禁感叹,这是他终生难忘的时刻。但在尼克松游览定陵时也出现了小小插曲,冰天雪地的,一些少年儿童穿着毛衣,不合时宜地在那里游戏、打扑克,明显表现出刻意安排的痕迹,周总理对此表示歉意。后来,基辛格在回忆录里,非常赞赏周总理当时的坦诚和直率。
访问初期,对新闻报道的把握是非常严格的,一直遵循“不冷不热、不卑不亢”的方针行事。后来的报道随着会谈的升温而升温。2月27日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中美上海公报》),我方提出要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和撤军“三原则”上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公报》的写法很特别,谈了共同点,也公开亮明了分歧点,这是根据周总理的提议而形成的。谈判中的焦点和难点是关于台湾的表达。《公报》中我国重申了对台湾和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据说“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一提法是基辛格的创见。事过30年后,2002年8月,我去杭州住在西湖名园(刘庄)的八角亭附近,当地领导告诉我,当时《中美联合公报》起草班子就在八角亭,中美双方都在为如何表述大陆与台湾“一个中国”的问题而冥思苦想,基辛格等人从八角亭望着西湖中的苏堤顿生灵感,一堤隔两水,两水是一湖,形成了“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妙句。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10)
冷静报道《公报》反应
涉美宣传发生微妙变化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世界舆论纷纷评论说:“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甚至说,“由此亚洲和世界的局势缓和了。”但我们的报道是冷静的清醒的。《公报》发表后,周总理一再指示,这还只是纸上的东西,我们要看行动,真正做起来是会充满斗争的,是长期的,我们主要看行动。中央电台对《公报》的播出是平静的客观的,不炫耀是我们的胜利,报道各国的积极反应而不散布太平观念,着重强调要落实《公报》精神,中美双方都要按照《公报》的原则办事。
我们说涉美宣传的原则不变,而实质上不变中有变。《公报》的发表给过去传统的“反美”宣传带来了政策和策略上的变化,讲“美国”、“美国政府”多了,而讲“美帝”少了,点尼克松的名字更少了。《公报》的发表带来了对台湾宣传的变化,对“美帝国主义立即从台湾滚出去”等提法作了相应的变化,对台湾宣传的方针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公报》发表后就全球战略的提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美苏两个霸权主义国家”的提法改为“苏美两个霸权主义国家”。《公报》的发表又一次出现了全球性的“中国热”,许多国家进一步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有些国家纷纷与台湾国民党断交,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也有的国家由此与中国的关系疏远。与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相适应,我们的宣传报道方针也作了调整。
中央电台的宣传到3月1日,维持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口径;3月2日至4日,美国部分人员未走,维持与先遣人员到达时相同的宣传口径,作为过渡,开始有控制地播出有揭美批美内容的文章,并播出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等;此后开始播出《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等歌曲,逐步恢复正常播出。这个“正常播出”实际上已经不是尼克松访华前的简单重复。
中美建交与邓小平访美
中美关系驶入正常轨道
1978年12月16日10时(北京时间),中美双方同时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事前,15日晚,广播局局长张香山召###议说,明天上午10点有重要广播,宣布中美建交,并由华国锋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央电台要准时播出,内容事先要绝对保密。围绕是否事先发预告,有过一段小小的插曲。出于保密,15日明确不作预告。16日上午8点55分,又匆匆决定发预告,9点中央电台赶发了“今天上午10点钟有重要广播,请注意收听”的预告。事后得知,原先中美商定都不作预告,后来听到###已播出“有重要政策声明”,我们也决定发预告。
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美建交公报时,中央电台作了现场转播,前后不到15分钟,是中央电台历史上时间最短的现场转播。随后又由播音员夏青、林茹分别播出了中美建交公报和中国政府的声明,共6分50秒。中央电视台同时播出,《人民日报》赶发了号外。公报中明确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宣布建交公报后,华国锋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了中美关系问题。因属于中外记者招待会,没有什么内外区别问题,中央电台曾经提出转播招待会实况,但出于稳妥、安全,没有同意转播,中央电台于12点30分播出了录音实况,落在了外国记者报道之后。对录音实况的处理,广播局局长张香山批准了中央电台提出的四点意见:一是回答问题涉及到内容不当的要修改,说话重复、有语气词等不影响内容的保留;二是外国记者的提问(包括直接用外语)照原样播出,不必删节,也不必混播(有人提出要混播),翻译中的外翻中保留,华总理回答时的外文翻译删掉;三是招待会实况全部播出,包括开头语和结束语,保持完整性和真实性,基本上保留招待会的原貌;四是华总理的录音与播音员的录播分别使用、分别安排,连续播出两天(实际共播出12次)。当天晚上的《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公报、声明、记者招待会实况、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同时宣布建交的消息、中国各界人士的反映。中美建交是两国之间的大事,又是一件事关世界全局的大事,但中央采取了慎重态度,通知各地不搞庆祝游行,不敲锣打鼓,宣传上也不搞大的举动。中美建交是双方战略利益需要的结果,机密性很高,但为什么会在1979年1月1日建交之日前公布建交信息?事后得知,一是担心泄密,当时美国舆论已有风声;二是赶在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之前,制造舆论;三是美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急于与中国做生意。
自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向中国示好,大大加速了与中国建交的步伐。历史表明,每次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国际关系新的分化与组合,都会给我们的宣传政策和策略带来急剧的复杂的相应变化。中美建交又一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新闻界提出:对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国际反美活动如何报道?是继续反对两霸还是反对一霸?中美建交使过去许多与我疏远的国家接近了,也使有的与我亲密的国家疏远了,宣传上如何把握?中美建交的同时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对台湾当局是个沉重打击,对台宣传的政策、策略如何变化更有利于统一?等等,都作了及时的研究,采取了相应对策。例如,中央电台在对台湾广播中不再使用“蒋匪帮”,把“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后来中央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美建交后不久,1979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央电台及时作了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宣传又一次掀起高潮。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1)
无论发生什么战争,中央电台的声音都不能中断。当时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而且把“备战”摆在了首位,足见毛主席的重视和心理情结。毛主席不仅提出,而且切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备战”措施,真的在“准备打仗”,如加快三线建设,实行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等,广播电台自然毫不例外,而且是重点部门。
毛主席非常重视广播的安全
毛主席把发生战争的形势看得非常严峻,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大陆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要“###”;中苏关系破裂,摩擦和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在这一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更加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中苏边境摩擦不断升级,1969年3月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立即在全国形成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上连续报道,备战气氛急剧升温,箭在弦上,中苏之战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珍宝岛事件后,战备工作抓得更紧、更实,随时“准备大仗”。1969年8月28日,中央发了关于战备问题的通知(“八二八命令”),从此广泛进行战备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各机关开始人员疏散、精简、下放。9月15日中央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宣传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充分提高对美帝国主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革命警惕性,“牢固树立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加强革命的纪律性。城乡各单位都要认真检查落实战备,特别是国防工业及水、电、运输、通讯、广播等要害部门”。
中国各新闻媒体一方面把宣传“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必须认真搞好自身的战备建设,确保在战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及时地做好宣传报道。广播是战时宣传和战时全国动员最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工具。毛主席一向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和安全问题,每逢国内外斗争尖锐的时刻,直接过问广播的事。1962年,毛主席在国庆节检阅游行队伍时,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周总理说:“你们要管广播电台。电台怎么样?不要出问题。”当天下午,周总理就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会议,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落实如何加强中央广播局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等问题,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电台安全,随后周总理接连到发射台去视察。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多次谈到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广播局代局长邓岗后来在传达时说:“毛主席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办好广播,有关战备工程是一件大事。’”邓岗说:“毛主席对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很关心,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就问到这个问题。广播局要安定,不能乱,不同于报纸。要在两三年内建设一支坚强的广播队伍,真正做到中央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类似的话,姚文元也多次传达过。他在一次批阅在天津召开的“广播规划会议”的报告时,也提到毛主席的这一指示。1974年11月14日,姚文元在谈到广播电视宣传时又说:“战备工作是件大事。毛主席在十大一次会议上就问我,广播局的战备搞得怎么样?主席最近同外宾谈话,一再谈战争的危险性,广播局要把战备搞好,要能经得住战争的考验。”)
战备宣传与中央电台的备战措施
战备宣传与备战工作一直是中央电台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当时,中央不断下发有关战备的文件,各地都作为头等大事去抓,全国的备战气氛异常浓,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媒体的宣传报道起着造势、推波助澜作用。这期间,在公开宣传报道上媒体出现过过热和过激的提法。过热,是宣传的量过多,气氛过浓;过激,是提法上把握分寸不当,调子越来越高,公开号召“要准备打仗”、“一切为了打仗”,报道全民军事教育、开展军事拉练等活动,它不符合现实局势,也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使本来对中国“文革”的惧怕又上升为认为中国“好战”;甚至内外不分,把内部文件对局势的分析和提法公开。中央多次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宣传报道中存在的偏差,提出“战备宣传,内外有别,内紧外松”的方针,及时得到了纠正。 。 想看书来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2)
中央电台是国家电台,是党中央、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中央电台的声音一刻也不能中断。那么,如何在战争中确保电台的安全和播音不中断,是考虑最多、顾虑最大的问题。据历史经验,电台一直是敌方袭击的重点目标。可是,未来战争什么时候打、如何打法、多大规模和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立足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和最坏的情况,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电台安全和安全播音万无一失,准确、及时地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这是中央电台做好战备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期间,在战时广播宣传上,中央电台经过反复分析研究,1969年10月,制定了战时广播方案,这是中央电台鲜为人知的一件事。中央电台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四线战时广播方案:一是大楼无碍,坚持在广播大楼正常播音,除了加强战争的报道,其节目设置基本不变;二是一旦大楼地面上建筑被毁,转入大楼地下室坚持播音,节目时间表另行设置;三是一旦大楼全部被摧毁,北京不保,中央电台跟随中央转移,建立战时中央电台,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播音,保证中央的声音不中断;四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指定某(或某些)地方电台,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播音”,由中央电台提供消息和节目,打“人民战争”。我们是充满自信的, 中央电台历史上有过自己的体验和锻炼。中央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她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12月30日,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当中央撤出延安时,新华广播电台一直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始终坚持正常播音。尽管形势不同了,那时候能办到的,现在也一定能够办到。这样,中央电台建立战时广播体制,现有人员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坚持正常工作;第二部分转移到二线,随时准备接替播出;第三部分在三线待命,坚持工作演练。每线都有必需的机器设备、合成节目和资料的储备。三线之间随时保持密切联系,保证播音的衔接。这还不只是设想,而且具体做好了准备,选择了台址,分配了人员,复制了备份节目和资料,购置、安放了机器,制定了战时播出节目时间表,并进行了实地演习。
中央电台的战时播出方案
战时是特殊时期,节目设置不能沿用和平时期的做法,需要制定战时节目播出方案。方案的依据:一是依据战争的进展和战时的需要;二是依据战时的特点和听众需求;三是依据设备和技术允许条件。具体设计方案是:集中办好一套节目,争取办两套;坚持24小时播音,重点是新闻节目,突出战事报道和人民群众的支援,播出及时,密度增加,国内与国际新闻综合播出;专题节目减少,节目组成宜综合不宜太细,播出时间缩短;办好最需要办的节目,增办解放军与民兵节目,进行军事和防空知识教育;文艺不设大块节目,分散安排,密切配合现实,多用歌曲和短小节目,全剧一般不用。总之,突出战争新闻,所有节目内容都为赢得战争和战时服务。
二三线人员安排,遵照周总理关于“打仗嘛,人可以少一点”的指示精神,打破常规,精简高效,一天分两班,除台领导外,重点保证新闻编辑(16人)、记者尤其是军事记者(6人)和播音员(6~8人),文艺(5人),节目(包括胶带管理)(3人),其他专题5人(以后有过几次调整)。依据上述原则,具体排定、印制了节目时间表。
30多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已经成了明日黄花。现在,中国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广播和各种媒体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远非昔比。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战争亦不可不防,最近###总书记一再警示全党和全国要在好的形势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媒体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广播如何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保证战争的报道,保证安全播音,依然是一个不可忘却的问题,有备才可能无患。过去的方案已过时,但作为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录以备忘。今天已有了许多新的技术,有了许多更有效的手段,但也有了更多的风险,都需要依据新形势进行科学设计,以应对现代化的战争,立于主动地位。
录播毛主席词二首(1)
毛主席不仅把“土豆”、“牛肉”写进了词里,而且把难登大雅之堂的“不须放屁”也最恰当不过地写了进去,前无古人。播音要准确、完美地融入发音中,真是不能为而又要为之。
就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时候,他还一再聆听今年元旦发表的毛主席的两首光辉诗篇。
——摘自周恩来同志追悼会《悼词》
1975年12月11日,得知新年元旦将发表毛主席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和《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流水潺潺,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 土豆熟了, 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我把这两首词照录于此,读者一看就明白,意境深邃,跌宕起伏。诗人有时大气磅礴,高屋建瓴,气吞山河;有时又“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细腻入微;有时欢欣鼓舞,有时又幽默辛辣,嬉笑怒骂。诗人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不仅与诗人过去诗词的艺术风格迥异,而且这两首也彼此大相径庭。
毛主席的著作,尤其是诗词很少公开发表,每次发表,都非常严肃慎重。诗词写作的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有关,诗词的发表也反复斟酌与政治气候的关系,而听众对此也非常敏感,每次发表都会引起一场政治冲击波。
这是中央电台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音,是播音员遇到的难度最大的一次考试。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基调和播音风格的确定和变化,从总的方面说,总是离不开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就是时代的特征。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任务对电台播音有着不同的要求,播音必须与之相适应,形成播音的基本风格。从电台的具体播音而言,总是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电台(如中央电台与各地电台),不同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对农村广播、青少年节目),不同的体裁(如新闻、言论、文艺),甚至不同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既有一个台播音的基本风格,也必须有各自的特殊性、个性和多样性。那么,播好毛主席的这两首词应该确定和遵循什么原则呢?
毫无疑问,播好这两首词是中央电台的一项政治性任务,它不同于播报新闻,不同于播出政论文章,也不同于播出一般的诗词和文学作品,它有着许多不曾遇到过的特殊要求。经反复研究,确定了三项播音原则:
第一,两首词的内涵是政治性的,其体裁是文学作品,表现形式是艺术性的。因此,很明确,要播好这两首词首先是从政治上定位,首要地是深刻理解它的内涵,深刻理解写作和公开发表的政治背景,不能单纯作为文学作品来理解和处理。但是,它毕竟是文学作品,不能直露政治、采取播送政治言论的方式对待,不能失去文艺作品的特色,要善于用高超的文艺形式表达深邃的政治意境。
第二,在播音的具体形式上,中央电台依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体裁分别采取过全文广播、广播、播送、播报、朗读、朗诵等播音形式,对这两首词应该采用的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客观、准确表达它的涵义和意境,不加过分的艺术渲染和夸张。
第三,这两首词与其他诗词不同,与毛主席过去发表的诗词也不同,政治色彩鲜明,艺术风格独特,特别是《念奴娇?鸟儿问答》一首,与主席过去的艺术风格迥异,诙谐幽默中含着辛辣的讥讽,当时读来令人痛快,令人兴奋,令人鼓舞,拍手叫绝。要恰当地表达出这一特殊艺术风格,准确把握播音的基调、声调和速度,跌宕起伏,含蓄而不外露。
为此,中央电台专门成立了由夏青、铁城、方明和广播文工团朗诵演员徐恩祥组成的专家小组,具体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