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诠辍W詈螅僭泵欠愿狼氤霭淄防先耍急父僮觥?墒牵贤废Я恕O袷巧裣梢谎抻拔拮佟
官员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曹操是以镇压黄巾起义发的家,当年,张角在广宗病死,黄巾起义失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朝廷将领们,为了保护自己领袖的尸骨,在邻近的县埋了许多假墓碑,欺骗官军。官兵们找遍了方圆三百里地面,挖遍了几十座立有“大贤良师”的张角坟,也没有找到张角的尸体。
只有曹操不肯善罢甘休,他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从叛徒的口中得知了张角真墓的秘密。于是,亲自带领兵马开赴张角的老家巨鹿郡内,在老漳河边凿穴探墓,终于在深深的河床下找到了张角的墓室。他吩咐把张角的脑袋割下来,带着人头回京城报功。曹操由此深受启发。他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参与修墓的人全部杀掉,想躲过后人的惩罚。可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张角兄弟的后人就猜透了曹操的诡计,为自己的祖宗报了仇。
这个传说的最后用了一首民谣:曹操挖了张角坟,张家破了曹操墓;张角救民留英名,曹贼虽死有余辜!
传说虽可读但不可信。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曹操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依旧是传说
毋庸置疑,曹操的节俭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这个征战一生的准皇帝似乎无暇顾及浪费与讲排场,即使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都显示出了这位智慧与品德都高人一等的帝王的先见之明。
曹操在其死的前两年就下过一道命令,命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贫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并特别嘱咐说,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二月,葬于高陵。后人猜测,所谓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对曹操的遗嘱进行了歪曲,《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说,曹操在临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生怕有人去发掘。我们不得而知,罗贯中为什么对曹操会恨之入骨,曹操生前的智慧被他看成是狡诈,连曹操死后的归宿都不放过,又制造出了七十二疑冢来诽谤曹操,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后人对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第二个则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如今,谁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看第一个位置,西门豹祠附近。一提到西门豹,我们就会想到两个巫婆被扔进河里的故事。西门豹是个伟大的治理专家,他用了两年时间就把邺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给邺城一带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至今还无人知晓因为那是一座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坟头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还难。
但是,疑问也就在这里。后人无法找到的地方难道时人就能找到吗?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难道不会留下点记号以便将来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记号,那简直不符合中国的伦理纲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极。将自己死后的归宿化成一道谜题,等待着后人来解。
罗贯中在这道谜题面前,并没有解,而是转移开,把谜题是否有答案摆给世人,而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事实上,他的答案已经不是曹操所出题目的答案了。
按照罗贯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而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罗贯中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传说永远是老百姓的最爱,他们对“七十二疑冢”这五个字产生了无数联想。在今天临漳、磁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地老百姓说,讲武城一带的疑冢,在雷雨天常常会冒紫光。还有的老百姓言之凿凿,说民国时期,有个东印度公司的叫胡赛米的古董商人,从郑州出钱雇了一批民工,到临漳将疑冢一座座掘开,企图找到曹操的真墓,以攫取财宝。结果,那些民工接连挖了十几座墓,里面的随葬品不过是一些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曹操的尸体肯定就在这“七十二疑冢”里,但很难找得到。仿佛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真假难辨。
事实上,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对“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就已经成形了。据说,彰德府附近有一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候这里曾是一个人工湖泊,曹操将其命名为玄武池,专门在这里操练水兵。后来因长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为陆地。
这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打柴时见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有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由于他不识字,就回到村子找来一位识字的。识字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大冢旁,将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想打朱伢儿的屁股,但这少年却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再无消息。
曹操的遗令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的。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不做记号不做高丘”的曹操的临终遗言。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提到了铜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后人便依据这篇遗令里所说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果。
这封遗令虽然不能帮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却解决了一件事: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在这篇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他的寿陵需要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识。这样看来,临漳、磁县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这些墓冢,小的高数丈,大者则高数十丈,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其中一座叫申庄乡的天子冢,其封土长九十米,宽八十米,高四十米。这显然不符合曹操所规定的形制。
否定“七十二疑冢”最坚定的当然还是盗墓者,民国初,有人盗掘了诸多疑冢,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有一座是齐王陵,还有的是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浞墓。一碑额题曰:“墓主为齐王四叔”。
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那么,铜雀台之地呢?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在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处,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让人惊诧的是,这座“魏武帝陵”的南面,居然紧邻甄后朝阳陵!
甄后是什么人?据史料记载,乃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也就是曹操的儿媳。这就更让人不得其解了,公公和儿媳妇的墓居然在一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哪里去了?曹操玩得再疯,也不至于向这一讳莫如深的传统道德挑战吧!
我们把目光放到建安九年(204年),这一年,曹操攻破了袁绍的府邸所在地——邺城。他儿子曹丕仗剑冲入袁府,只见正堂上,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伏在袁绍妻子刘氏的膝盖上啼哭。他觉得很奇怪,大家都去逃命,而这个女子却在哭泣。于是叫人让这个哭泣的女人抬起头来,让他看一看。这一看,曹丕张着的嘴就再也合不上了。
如你所知,此女子不但国色天香,还有一种别的女子所没有的气质,可以说,曹丕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女子。据说,他把这个女子带回住处时,曹操也看到了。男人的审美往往都差不多,曹操自然也喜欢上了这位有倾城之貌的女人。
可终究此女子还是嫁给了曹丕,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她颇为得宠,但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就冷落了她,最后下诏赐她以毒酒,令她自杀。这是一个谜。但略有点想象力的人就能猜到,此女子一定和曹操有关系。而这段历史上的公案,有关文献也只是点到而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认为,曹丕做皇帝不但不立甄氏为皇后,还杀掉她,是“事有明审”,事情已是十分明白的了。那些编撰《彰德府志》的老学究们,则公开认为曹操与甄氏公媳之间有暧昧隐私之事,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两人的陵墓画在一起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假设曹操的墓就在这位女子附近。这种假设承认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认了曹丕对父亲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认可。
可是,假设终究不敢成立,因为曹操墓是否在那里,没有人拿得出证据证实。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曹操陵在漳河底吗?
任何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这天没有到来之前,就只有猜测了,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有道理。蒲松龄的《曹操冢》一文也该在此行列。其实,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学家说:“过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区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经常滚动。据明代修撰的《邯郸县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郸一分为二。冀南平原到处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说曹丕要祭先王,‘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坟。有无可能由于漳河滚动,而把曹冢淹没了?!因为北齐时,邺都规模宏大,城中还筑有大湖、仙岛、楼阁供帝王玩乐,以后被淹没。铜雀台也是被漳河冲垮的。河北巨鹿县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所以说,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也恐怕只有将漳河两岸都发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谓的“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了。
跟蒲松龄的《曹操冢》相似的一个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里叙述了发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闻:清朝顺治年间,有捕鱼人曾在河床底下发现过曹操陵墓,墓内还有许多随殉的宫女。
可我们从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所颁的诏书中却看到了另外一个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节俭,他老人家遗诏天下,要求以省约为原则,作为人子,我应该遵守孝道,听从父训。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毁,车马还给军库,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遵从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
这篇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筑,且规模很大,除设有祭殿、配殿外,还有车马坊等。据《历代陵寝备考》引《述异记》云:“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驼徒尔为。’又俗说,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
那么,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测就又被否定了。关于曹操陵墓的形制,有人从《资治通鉴》中查到了端倪。这一端倪讲述了曹丕使于禁谒高陵这一史实。益寿亭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孙权夺取荆州,于禁被遣还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气短,便带他赶赴邺城,拜谒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于禁见陵寝壁画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状,遂羞惭撞壁而死。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寝殿。
可是,这样一个地方无论是河底还是在“七十二疑冢”中都不会出现。曹操生前用机智诈谋使得他的对手咬牙切齿,他死后,也让对手对其念念不忘。中国历史上因为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其口碑无论是好是坏,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特别是关于他的陵墓的传说,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曹操在生前并没有称帝,在死后被其子孙追封为魏武帝。从这一角度来讲,他的陵墓不能称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当做是一座皇陵,绝不为过。
隋炀帝隋炀帝陵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而关于他的陵墓却没有任何争议,在他临死前的最后一秒,他都不知道自己葬身何处。现在位于扬州雷塘的隋炀帝陵简陋得出奇。或许末代君主的陵墓都是如此,但隋炀帝却仍与一般的亡国之君有着不同之处。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的葬身之处,同时也是隋朝历史的一个缩影。
杨广的心计
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儿子,又名杨英,小字阿摩,581年被封为晋王。无论别人对他的印象有多不好,但有一点无可否认,杨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是相当出色的。他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都立有大功,这让朝中上下都对他刮目相看。尤其是隋文帝,对这个小儿子很是赞赏。杨广在建功立业的同时笼络大量人才,他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
太子杨勇无意中成全了杨广的野心,杨勇在生活上奢侈无度,而杨广就迎合父亲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据说,隋文帝每到他府中时,他都把浓妆艳抹的姬妾锁进地窖,把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拉到大庭广众之下。这些老妇人穿着粗布衣服,让隋文帝看上去很是辛酸。为了表明自己不好声乐,杨广故意将乐器的弦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隋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见到杨广和自己很像,不由得高兴万分。
杨广当然还要把戏做足。有一次,他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断然拒绝,大声说道:“弟兄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
这个消息特意让人传给了隋文帝,老皇帝听后,认为杨广要比太子杨勇强多了,日后能成大事,对其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不是盼望父皇康体反而盼望父皇快死。杨广还制造各种谣言说杨勇想造反,隋文帝本来就对杨勇没有好感,一听到这种消息,顿时大怒,令人逮捕了杨勇,并将其废为庶人,而改立杨广为太子。
由此,杨广看到了曙光。但他丝毫不马虎,继续着他的“演戏”生涯。
604年七月,隋文帝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老皇帝只好在床上躺着,希望能把病躺好。杨广毕竟还是有些心浮气躁,他见父亲已经半死不活了,就认为登基称帝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给杨素写了一封求教信,信中他对父亲死后的丧事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杨素当然也没有给皇帝办过丧事,但还是写了回信。可这封回信却被送信人送给了病危的隋文帝。
隋文帝读信后,鼻子都气歪了,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就在这时,隋文帝宠爱的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调戏她。隋文帝当时听后更加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他拍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一面说,一面脸色发白,居然又一面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但是,一切都晚了。凭着过人的智慧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杨广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比隋文帝的头发还多。他得到此消息后,又与大臣杨素商量,两人决定,来硬的。
杨广调集士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据说,当时隋文帝还没有死,杨广就上去用枕头捂住隋文帝的鼻口,使得隋文帝因缺氧而死掉。
为绝后患,他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废太子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去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历史上称他为炀帝。第二年,他改年号为“大业”。
杨广凭借着对皇位的热衷和玩弄心机,得到了大隋的天下。他一登基,就把自己的面目暴露了出来。这是一张“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脸,同时也是一张具备了“浪子、暴君”的脸。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玩乐主义的极致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在登基后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杨广却是个极大的例外。他对自己陵墓一事只字不提,因为在他看来,人生才刚刚开始,至于结束,还离得很远呢。
他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月役使二百万人营建洛阳,同时又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往洛阳。许多农民迫于性命的压力,不得不劳作。所以,在当时的隋朝,四处可见络绎不绝的搬运工人推着破车行走在路上。许多身体羸弱的人就活活累死在路上了。
没有人知道杨广为什么会对洛阳如此偏爱。在建造基本完成时,他又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这座苑子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壮观非常。在海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十六个别院,建筑非常华丽,每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就在这一年,杨广下令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开始修建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这条河就是有名的隋唐大运河。他下令在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他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四十多座行宫。
据统计,杨广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一亿五千万人工,按照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算,平均每户百姓要出近二十个人工。为了让这条运河能名垂千古,杨广对工程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曾经有一段河道挖得浅了些,杨广就下令将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捆住手脚,活埋在岸边。
那么,这条运河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杨广不愧是那个时代“最聪明”与“最有魄力”的帝王,他建造这条运河,名义上是为了连接南北,以达到统治作用,其实是为了游玩。从大业元年(605年)八月起,他曾三次坐船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仅在岸上拉船的纤夫就有十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场面壮观异常。
这只是白天,到了晚上更是热闹。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最有魄力的帝王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观赏着两岸被铺天盖地的灯笼照到的风景。他不但享乐无度,而且还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在他经过的地方,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要么奉献食物要么奉献人头。许多百姓被搞得倾家荡产,全是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而为之。有一年,杨广突然不去江南了,而是带了五十万大军从陆路去北方巡游。为此,他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把太行山开出来,修起一条大道。同时又征调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为的是保护他的安全。
他的这一切所为只不过是一种玩乐,对国家与百姓虽然造成伤害,但还不能彻底摧毁一个帝国。而他下面做的事情就足以把一个帝国推进深渊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顾一切地纵用武力
隋朝时,朝鲜半岛分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三国之中高丽最强。杨广继位后,征召高丽王入朝,高丽王不理他。一向以大国自居并非常有魄力的杨广大怒,在大业八年(612年),他对高丽进行了第一次征讨。为了一击致高丽于死地,杨广在出征前做足了准备,先是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省掖县)海口大规模造船。可他太着急,让这些工匠日夜不停地在水中工作,这些工匠的腰部以下被水泡得生了蛆,十个人里有四到五个人死掉。他同时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在路上奔走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许多民工因为营养不良而倒地毙命,使得活着的人为了不闻尸体的臭味而匆忙而行。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自己乘船从扬州到涿郡,集结了共二十四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这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但由于粮草不能及时供给,大将指挥错误,此次战争隋朝大败而归。
因为此次失败,民间已有人起来反抗,农民起义开始了。但杨广丝毫不为所动,在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他又第二次征讨高丽,四月份,他再渡辽水。正当大军胜利在望时,该年六月,国内杨玄感起兵攻洛阳,他急忙跑回国内来对付杨玄感。第二年,百姓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残酷压迫国内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帝国。
杨广突发奇想,又征高丽,他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帝国危亡的命运。可这次征讨已经是强弩之末,国内的农民起义军给他捣蛋;他征集的士兵又不能按时到达,或是沿途逃散,从而兵员不足,杨广无奈,只好与高丽议和,乘势收兵。
他虽然收回了面子,但已经收不回帝国的败势了。为了躲避各地的农民起义,他在大业十二年(616年)躲往扬州。
此时,他想修建陵墓已经来不及了,作威作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等待他的恐怕也只有一个土包了。据说,他躲往扬州时,许多人都不让他走,这些人还以为他是去玩。临出发时,官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立即将崔民象杀了。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官员王爱仁上表劝谏,他又把王爱仁砍了。到了梁都(今河南开封),有人拦路上书,说,如果你定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杨广心里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性命要紧,他又把上书人杀死。最后,他到了扬州。
到了扬州后,杨广幻想“重振雄风”,或者说,他想占据江南,找机会再杀回中原。他招募了一部分人为禁国军,这些人都是中原人。这些人听说自己的老家越来越乱了,都想回去看一看。而当时有种传言,说皇帝要杀尽北方人,和南方人长期住在江南。杨广为了稳定这些人,就让他们娶南方妇女为妻。可这并不能安定这些人的心。这些人纷纷选择了逃跑,或是造反。杨广得知后,经常学着江南口音说:“外边大有人图侬。”有时候,他还会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好头颅,谁当砍之?”这时,他的皇后萧氏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讲。他笑着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这是他的痛心的绝望话,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说出几句哲理来。此时的他,虽然有心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归宿,但已经无力办到了。
据说,他在洛阳时就经常心神不安,面对着烽火连天,他总认为末日临头,经常要宫女像哄孩子那样哄着才能睡着,过不久又被噩梦惊醒。而就在那段时间,他仍旧摆脱不了享乐主义的熏陶,他经常对皇后萧氏说:“外面有不少人想计算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地饮酒吧。”
可到了扬州后,他的思想就大为改变,那时已经是随遇而安,而不是过一天算一天了。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死亡悄悄来临
隋炀帝杨广的死可以说是静悄悄地到来的,虽然他已经不惧怕死,但他没有想到死亡会来得这么快。大业十四年(618年)年三月初三,将作少监宇文智与郎将司马德勘、直阁裴虔通等人眼见隋朝已覆亡在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