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吕氏的继续扶持,对刘氏的继续打压,这种一边倒的安排,注定是危险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个安排,加快了陈平等人的步伐,刘氏和吕氏之间的争斗,已迫在眉睫。

    吕雉闭上了眼睛。按理说,陈平、周勃等人该跳出来表演了。然而,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记录下一些内容,给吕雉一个定论。因为在前边的章节中,我一直在介绍她的阴毒狠辣、她的不择手段,事实上这是不公正的。吕雉这个人,并非如此简单。

    下边的内容,属于理论探讨方面的东西,虽然有些枯燥,但不加以记述话,就难以展现吕雉的全貌。不得已,我只好硬着头皮往下写了,请各位读者见谅。

    首先,他帮助刘邦稳定过朝局,最主要的表现是诛韩信、彭越。虽然她的行为对韩、彭本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但对大汉天下稳定来说,是功勋卓著的。灭掉了潜在的对手,打击了割据势力,为皇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二是继续倡导“黄老学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刺激经济的发展,为稳定汉朝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是解除秦朝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这三个东西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实施的法令。

    其中“挟书律”是焚书坑儒后颁布的,其规定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实际掌权的吕雉宣布废除秦始皇焚书时颁布的“挟书律”,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

    实际上,“挟书律”虽然在对中国古典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毁,但对于当时秦朝的统治而言,并非一无是处。当然,这是另一个理论范畴上的东西,在此我就不深加探讨。

    “三族罪”、“妖言令”是吕雉在高后元年废除的。

    “三族罪”实际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听过很多,古时侯很多人都享受过这种待遇。现今,对“三族”的说法也有不同。有的说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另说,则以父、母、妻为三族;亦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这条法令是极其严苛的,一不小心就会绝了后。然而,吕雉废除了这一条。事实上,她也做到了。她掌政十几年,杀过很多人,但没去灭对方全家,这难能可贵。(韩信、彭越是其掌政前所为,不归此类。)

    “妖言令”是秦始皇时现在言论的一条规定,白天在街上说句过火的话,晚上可能就会有几个人冲进家里,给你扣上这顶帽子。通常情况下,一旦戴上这顶帽子后,紧接着就有幸和“三族罪”联系到一起说事。

    不管怎么说,这三个不太地道的法令是吕雉废除的。一个喜欢搞黑暗政治的女人能干出这等善事,这有些讽刺。然而,这恰恰说明吕雉并非我前边所讲的那么残酷,因为她毕竟是个女人。

    其四是忍辱负重,继承“和亲国策”,与匈奴修好,为汉初的稳定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

    之所以说吕雉忍辱负重,是因为冒顿曾调戏过她。

    刘邦死后,冒顿给吕雉写了封信。信得内容很长但很猥琐,其中提到这么一句话:我死媳妇,你死丈夫,我空虚你寂寞,愿以我“所有”,易你“所无”。

    吕雉看完信后,肺被气炸了。从早骂到晚,一骂好几天。最终,她召来诸将,准备和冒顿干架。

    就在此时,樊哙蹦了出来(当时还活着),说了一句很解气的话:“让我领兵十万,横扫匈奴。”

    吕雉一听觉得很上路,说了一个字对樊哙加以充分肯定:“然!”

    眼看这两个昏了头的人准备动手,一个很不合身份的人站出来说了句很不合时宜的话。这个人是季布。

    前边介绍过这个人,项羽死后,季布几经周转被刘邦收编了过来。随后,刘邦让他做了一个中郎将。这个“中郎将”听起来似乎很牛气,事实上,只不过是个皇宫里边的门卫而已,说他是个“门岗保安”也不过分。

    现在人家舞阳侯樊哙表示要去会一会冒顿,似乎轮不到一个“门岗保安”跳出来瞎咋呼,季布来这一手明显是吃饱撑着了。

    季布说的话更过分:樊哙该斩!先帝将兵四十万还被人家围着打,你率兵十万就想横行匈奴?樊哙阿谀奉迎,当面欺君,该杀!

    大殿里的气氛紧张了起来。

    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吕雉满面怒容的退朝后,竟然再也不提这档子事,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季布还是安安稳稳地干他的保安工作,樊哙也没能搞他的组团匈奴游。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就此完结。吕雉平心静气地给冒顿写了封回信,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年老色衰,发脱齿落,不配侍奉单于。

    随后,一匹金银珠宝和这封回信,送到了匈奴。紧接着就是又一轮的和亲。

    汉匈十几年未有大战。

    总的来说,吕雉当政这么多年来,干了上边四件正儿八经的事。然而就这四件事,把大汉王朝引到了正途,也为随后的“文景之治”做了铺垫。

    所以,我一直认为,吕雉是配得上“政治家”这三个字的。她隐忍,她狠辣;她残酷无情,她体恤民情;她诛杀异己,但也泽被苍生。

    她俨然是一代帝王。如果她不是一个女人的话,如果她做出来的事没那么绝的话,也许她的名字会被光环笼罩。然而……也只能“然而”而已。

    这个女人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无论再多的讽谤,再多的歌颂,都已是往事。大汉王朝新一轮的争夺,业已拉开了序幕,很多人已经等不及了。
第十二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
    也许会有人问,现在吕雉当家,纵然陈平和周勃现在联手,能有多大作用?

    的确,俩人有职无权,目前好像真的干不成什么事。然而朝局还是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不要忘记,在机构设置上,丞相是二把手,太尉是三把手。二、三把手联合起来,去和一把手唱反调,想想都觉得恐怖。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没傻到明着去和吕雉干架,而在坐等着为老寡妇开追悼会。机会将于那时降临。

    对待机会,有多种等法。有些人是闭着眼睛被动地等;而有些人却是瞪着俩眼有准备地等,处事方式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陈平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当然也很隐秘。

    之所以说他的准备工作很到位,是因为他开始别有用心地拉拢身边的人。在过去的几年里,他除了拍吕雉的马屁外,什么都不干。而现在,开始了两手抓,一边拍吕雉的马屁,一边搞自己的小动作。

    吕雉不是个容易被糊弄的人,陈平搞小动作,按理说她不可能没一丝察觉。但事实上,她真的一无所知。

    应该说,陈平的动作能瞒得了吕雉,和他多年来成功的“装孙子”不无关系。

    当然,除此之外,与他随后的举措有关。

    吕雉是个高手,陈平同样是个高手。高手之间的对决,一招半式就能见分晓。这一次,他用对了招数。

    招数其实很简单——行贿。

    我个人认为,陈平这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事情并不是他有什么样的位置,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而是“行贿受贿”。他把这个专业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坑项羽用这种办法;忽悠冒顿还是这一手;现在对付吕家依然老一套。

    实践证明,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毒。陈平一旦使出杀手锏,还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过他的这次行贿,还是有一些创意的。简单点说,他根本就没有出面,而是找了个代言人,既干的有声有色,还做的滴水不漏。他的代言人就是我们前边介绍过的陆贾。

    现在,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陆贾。因为陆老头现在表现的比较抢眼,既热情又热闹,实在令人费解。

    陆贾很有意思,他满嘴跑火车,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说起话来,能把你侃的晕头转向,摸不清东南西北,让你傻乐半天,都弄不明白他要说什么。

    况且这个人是个人来疯、自来熟,与任何人都有话说,朋友遍天下,和谁都能攀扯上交情,关系圈很复杂。

    前边介绍过,审食其是他的朋友,还不是一般的交情,更甚者在诸吕覆灭后,他还保下了审食其的命。他和诸吕关系不错,无论老吕家的哪个人站出来,都能和他侃半天。

    在整个朝堂上,想找个和他没一点关系的人,的确不是件容易事。连不善言辞的周勃,都能被他逗得乐不可支,可见他忽悠人的水平。

    关系圈如此复杂,按理说,他应该能在吕雉手下混的有声有色,但偏就混的不成功。世事就如此搞笑。

    他之所以混的不好,症结还在于自己。因为在他玩世不恭的表象下,隐藏着一颗正直的心。说白了,他看不惯吕雉的举动,就在吕雉准备封老吕家人为王时,陆贾请了病假。这个极其油滑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变的很有原则。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混”日子的陆贾实际上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朝局,审度着身边的人。当然,他没敢把这份心思向任何人表露。

    直到闯进陈平的家。

    陆贾何以敢在陈平面前大放厥词,原因就在于此。说白了,陆贾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人。不难想象,他敲锣打鼓去陈平家闹,实际上是有目的性的。

    如此介绍,大家可能会理解这个人现在之所以如此亢奋的原因了。

    既然陆贾要参和,那陈平趁机派给了他差事。具体差事就是行贿。

    当然,既然去行贿嘛,总需要些经费,总不至于让陆贾掏腰包。更何况,陆贾现在也没多少钱,一乘车、四匹马、一支乐队、一把宝剑,仅此而已。凭这点东西去向群臣行贿?要饭还行。

    不过陈平慷慨地为他解决了经费问题。一次性给他奴婢上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看看,大手笔。还为着笔费用起了个名堂——资助陆贾的生活费。

    陈平真油滑到了极品。该给你的都给你,下边的事情就看你怎么干了。干得好我收益,捅了窟窿你自己背。

    发了财的陆贾,拿着自己的“生活费”,开始敲锣打鼓地往群臣家里跑。中午饭混这家,晚饭混那家,当然,他会支付一些餐饮费的。只不过,他吃的饭有点贵而已。

    当然,陆贾是蹭饭的高手,更是说话的高手,他虽然在所有人家混饭,其中也包括审食其、吕产、吕禄等人,但并不是对所有人说同样的话。

    最近几年来,陆老头的名声本来就不好。现在他上窜下跳混饭吃,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吕产他们家蹭的顿数似乎还多一点。因此,吕雉并没察觉到异样。

    随着陆贾这样敲锣打鼓地搞过一段后,朝局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首先,跟随刘邦打江山的那些老人们又暗自联络起来,连多年不吭声的灌婴、夏侯婴也为陈平送去了“五百金”。陈平笑了,这是个明显的信号。

    随后,群臣中开始向一个姓刘的人身边依附。这个人叫刘章,刘肥的二儿子。

    刘章这个人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将露头,在此就不多做解释,简单点说,他是一个吕雉信任的刘家人,也是一个嚣张的人。

    在吕雉接连弄死刘家三王后(刘友、刘恢、刘朝),老刘家的实力开始衰落,而此时,这个叫刘章的人进入了群臣的视野。

    不过,能收到如此效果,还要感谢陆贾的穿针引线。

    也许有人会闹不明白,陈平去行贿拉关系,不把人拉到自己的身边,却把送给了刘章?

    事实上,刘章和陈平已挂上了勾。

    陈平拉拢人,总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搞,怎么着也得拉老刘家的人当旗帜。成功了,自己会收益;纵然失败了,也有个挡箭牌,最不济拉个垫背的。

    更何况,刘章既对吕家人不满,还深得吕雉信任,这种莫名其妙的身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

    不管怎么说,陈平身边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曾经弹劾过他的人,又重新回到了身边。更重要的是,在吕雉面前替陈平说话的人,也多了起来。

    虽然陈平的人气有所上升,但依然无从下手,因为吕雉还活着。这个老寡妇已经掌政多年,朝堂上下全是耳目。更重要的是,吕雉有着老大的名份,陈平现在若敢有过火行为,一时三刻就能给他扣上“造反”的帽子。

    因此,他耐下性子,开始了又一轮的隐忍。但现在,却是信心满腹。他要坐等机会的到来。

    这一次,他没等多久。
第十二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
    吕雉当政的这些年,陈平的日子不好过,但陆贾却比较惬意。并非吕雉多么信任他,而恰恰相反,吕雉对他一点也不感冒,混的也很不起眼。

    之所以说陆贾的日子很惬意,是因为他请了个长期病假,在家里晃荡了好几年,根本就没上朝。

    病假期间,陆贾分给五个儿子每人二百金,让他们自己过活。分家后,陆贾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享受他的美好时光。

    陆贾享受的方式很特别。定制一个豪华马车,组建了个吹拉弹唱的十人乐队,搂一把价值百金的宝剑,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天到晚,坐着马车,满大街溜达,吃吃睡睡,听听歌看看舞,折腾差不多了,就去儿子家混饭。并且在每个儿子家里只住十天,按着顺序,五个儿子人人有份,绝不落空。在这十天里,连人带马一大波,都由这个儿子买单。住旅馆似得。

    并且还给五个儿子做了摊牌,自己准备一直这样混下去,如果不小心死在哪一家,自己身上的所有财产归这个儿子所有。当然,他现在的财产也就那三件:马车、宝剑和乐队,仅此而已。

    这种富裕的流浪汉日子,让陆贾很惬意。

    也许会有人认为,我拉拉杂杂地把陆贾的事情讲这么多,毫无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这种看似很扯淡的行为,恰恰为随后的事情做了铺垫。

    因为满长安城都清楚,陆贾完全是在混日子,一天到晚满大街游荡,穷极无聊时会四处乱串门,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穷山僻壤他都去闹。毫无目的,只图开心。无论他跑去谁的家闹,都不扎眼;无论他结交什么人,都不过分。归根结蒂一个字:混。

    按理说,陆贾的这种混法,似乎没道理跑去和陈平瞎搅合。然而,没道理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就在陈平满心郁闷时,陆贾带着自己的乐队,娶媳妇似地高调而来。他干的第三件大事要上演了。

    陆贾带队,一帮子人敲锣打鼓地跑来,叩响了到相府大门。然而得到一句不太和谐的回复:丞相有恙在身,不便见客。

    陆贾大嘴一咧:“有恙在身?我送药来了。”

    守门人对这位国宝级的混混很是无奈,说道:“且稍候,容我通禀。”说完就要扭头。

    陆贾一把扯住守门人的胳膊,笑道:“有什么好通禀的,我自己进去。”

    说完甩开膀子走了进去,如同回家,毫不客气。

    守门人连忙去拦,可还没迈出两步,早被陆贾的乐队夹在了中间,吹的吹、弹的弹,让他免费观看了一场音乐会。

    而此时的陈平,正窝在书房里皱着眉头郁闷。

    陆贾大笑进门:“闻得丞相身体有恙,特送一方良药。”

    陈平猛然一惊,原来大忽悠来了。也是呵呵一笑:“中大夫知道我所患何病?”

    陆贾毫不客气地坐下,眯眼说道:“诸吕而已!”

    陈平陈平心中一凄,问道:“何出此言?”

    陆贾答道:“身居相位,食邑三万户,可谓富贵极品,没什么可再追求的了。然心有忧念,不是‘诸吕’还能为何?”

    陈平徒增几丝防备,“中大夫不可乱言。”

    陆贾接话道:“丞相疑我。我本有一方良药,送于丞相,现在看来只好作罢了。”

    陈平沉默了,他在紧着地思索着眼前这个人多年来的行为。陷阱?机会?让人难以揣摩。

    陆贾一改往日的玩世不恭,起身满面严肃地说道,“丞相无需疑我,你我共事多年,丞相心中所想,陆某明白。同为先帝遗臣,某当紧随丞相,义不容辞。”

    话已至此,陈平可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多了。多年来的郁闷已让他没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没有多少人可以交心。陆贾的表态无疑是个有利的信号。但还得小心点,再小心点。

    “若如中大夫所言不虚,又该当如何?”陈平小心地试探着。

    陆贾满脸严肃,“天下安,大势集中于相;天下危,大势集中于将。将相和,天下即使有变,大权也不会分散。为社稷计,安危只在将相而已。”

    陈平沉默着,没有任何表示。

    陆贾接着说话了,“我想和太尉说明此意,但太尉和我玩笑多矣,常不以为然。丞相何不深交太尉,将相联合,大事可定矣。”

    陈平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了,眼前这个人看来还是可以信任的。一锤子买卖,就他了。

    拉关系套近乎,陈平是高手。

    几天后,陈平给周勃送去了一份大礼——五百金,送礼的油头很简单:祝他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也许有人会问,你前边不介绍过陈平和周勃的关系本来就挺好,还一起搞过樊哙,有共同语言。

    的确,他俩个人有交情,但没有达到无话不谈的地步。一个丞相、一个太尉,整天在朝堂上见面,总会有些政见不合,总会闹些小情绪。

    此一时彼一时。以往的交情,只是俩人不发生冲突的一个保障而已,远没实现伙穿一条裤子,一起闹革命的地步。

    而此时,陈平的“五百金”,是一个信号。丞相没道理而用此大手笔只祝他健康,多少有点脑子都能明白其中的蕴意。周勃无疑领会了其中蕴意。当然,不排除陆贾从中注解。

    在前边,我一直介绍陈平很郁闷,事实上,周勃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也同样很郁闷。不过侥幸的是,他没有陈平挨的骂声多。

    其一是周勃毕竟和吕雉同乡,和老吕家有交情;

    其二,虽然逮过樊哙,但毕竟没有陪他风餐露宿地搞旅游,没把樊哙得罪死;

    其三,他这些年来,没陈平表现的那么抢眼,更没让群臣在他身上做文章。当然,也没几个敢和周勃撕破脸。因为周老兄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性格比较孤僻,出手也比较狠,谁要不长眼多骂他两句,说不定下班回家的路上会被人扪黑砖。

    但纵然如此,周勃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吕雉虽然没动他,但也不怎么搭理他。他这个太尉一天到晚也没什么事情可干。起床就去上朝,上朝回来遛狗,遛完狗喝酒,喝完酒睡觉,无所事事。别说掌军权,连京城南北军营的大门都摸不进。这几年,他这个太尉当的比较窝囊。

    更关键的是,他也认为吕雉不地道,诸吕封王也就罢了,接二连三地敲翻老刘家人,让人无力吐槽。所以,周勃也很郁闷。

    事实证明,郁闷加郁闷,绝不等于两个郁闷。

    陈平送来的“五百金”表明的是自己的态度。陈平表了态,那周勃也该有所表示,不然的话,多疑的陈平绝不敢多迈一步。

    周勃也是表了态的。

    几天后,周勃返送陈平“五百金”,理由不变:祝愿陈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五百金”在俩人的手上转了一圈后,携手跳进了同一个战壕。至此,朝局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十二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
    陈平的相位是稳固了,但在内心深处却很郁闷。

    吕雉这些年来对老刘家的人频下杀手,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再过几年,你会惊奇地发现,大汉天下姓吕了。

    这种局面,有点良知的人不可能不郁闷。

    陈平虽然滑头,但良知还是有的。

    几年来,陈平削尖自己的脑袋、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和吕雉虚于周旋,并不全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心中所坚持的东西,简单点讲就是两个字:道义。

    但他不能跳出来和老寡妇叫板,王陵就是前车之鉴。如果意气用事,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回家养老,说不定还能早一点向刘邦报到。

    陈平是个现实主义者,对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感兴趣。因此,他选择了隐忍。

    这一忍就是十几年,大有和吕雉耗年头的意思,硬等着为吕雉开追悼会。

    然而吕雉令他很失望,活的有滋有味还比较嚣张。吕雉大刀阔斧地搞了几年后,吕家的势力逐渐膨胀,而刘家在吕雉的屠刀下日益萎缩。

    在刘友饿死后几天里,陈平的郁闷达到了顶点。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哀声叹气,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一个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陆贾。

    这是一个和郦食其并列的大忽悠。所以,我认为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老兄的经历。

    实际上在前边是提到过这个人的。当初吕雉等人被囚禁在项羽大营,刘邦曾让他露过一次头,本期望他能忽悠一下项羽,捎带救回吕雉等人。然而,他失败了。

    虽然失败了一次,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忽悠”水平。在“审食其的尴尬”那一节中,陆贾又出现了一次,成功地为审食其和朱建穿针引线,把两个不沾边的人拉到了一起。

    但那一次并不能代表他忽悠人的水平。被陆贾忽悠最狠的莫过于南越的赵佗(又叫尉他)。

    南越又称南粤,指的是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南海郡,赵佗为南海郡龙川县令。楚汉相争时,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召赵佗前来代行职权。

    赵佗很有魄力,趁刘邦和项羽打的难舍难分之时,吞并象郡和桂林郡,创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后曾一度称帝,为“南越武帝”。

    据传这位老兄很能活,吃了121年饭,当了71年王(帝),一辈子能混到这等地步,几千年来仅此一人。

    刘邦称帝后,对赵佗进行收编,封其为南越王。具体负责这次收编工作的就是陆贾。

    赵佗混了这么多年,嚣张的很,对陆贾爱理不理,很不感冒。

    亮本事的时候到了。陆贾做做脸部运动,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陆贾的话很长,我不愿意复述,但他的主要观点还是需要介绍一下的。

    观点一:赵佗为中原人,祖坟在汉朝地界,敢不听话,挖你祖坟。

    观点二:刘邦很强,你胆敢造次,刘邦将提兵前来。

    观点三:南越民心不稳,若汉军前来,百姓必反。

    应该说,陆贾这一次是揣摩透了赵佗的心思,的确点到了他的痛处。

    挖祖坟虽然很缺德,但很有用,很解气。尤其在古代,人们迷信风水,尤其帝王将相,很多人相信自己的地位是沾了祖坟的光,把自己的身份往往和祖坟联系起来做文章。直到今天,街头大妈干架时,还会把对方祖坟挂在嘴上。赵佗在南越混的风生水起,本就担心祖坟不得安宁,没想到陆贾竟然敲锣打鼓地提出来,把他刺激的不轻。

    刘邦提兵干仗是完全有可能的。赵佗虽然没和刘邦共过事,但他的为人还是略知一二,真要把那个混混惹急了,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离奇的事。

    至于民心不稳更是事实。赵佗平定南越并没多长时间,各方势力还蠢蠢欲动。更重要的是,这个荒蛮之地人口稀少但少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擦枪走火的事情频发。任何诱惑、任何刺激,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不得不引起重视。

    向汉朝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一个名份而已。赵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还是会算账的。

    因此,赵佗连忙起身,以礼相待,并规规矩矩接受了“南越王”的封号。

    陆贾的任务顺利完成。

    事实上,陆贾忽悠赵佗并非这么一次。

    刘邦死后,吕雉忙着收拾老刘家人,没过多地关注赵佗。赵佗很会凑热闹,趁机称帝。事实上,吕雉得到这个消息后,派部队过去,本准备一举灭掉南越,不曾想搞的一败涂地。

    汉文帝继位后,对赵佗这种行为很鄙视,但他没有派兵,而只派去了一个人——陆贾。

    陆贾又去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化腐朽为神奇,又一次把赵佗忽悠的晕头转向。去帝号,重新称为“南越王”。

    上边的内容就是陆贾忽悠人的一些事迹。我在此穿插这么一些东西,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是个极会说话的人。

    陆贾的一生主要干了三件事,上边介绍的游说南越算是第一件。

    游说南越虽然很抢眼,但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怎么深远。而第二件事就很有些水准了。应该说,最能展现才华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简单点说,就是政府不干涉理论,大概可以称为东方的自由放任主义,与二千年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倡导的自由放任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陆贾还自己写了本书——《新语》。其中心思想是在阐述道家理论的实际运用问题。前边我介绍过,曹参把道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