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问题是,俩人的保密工作做的很不好,让朝廷中正在迷茫彷徨的一些人,毫不犹豫地投进了敌人的怀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套用在这对兄弟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要说俩人有这种想法并不过分,反而说明他俩的脑子还挺正常。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皇帝听他们的,军队听他们的,然而一些老臣不听他们的。而这些老臣们,恰恰就是自己一头独大的最大障碍。
这个时候,“诛群臣”不失是一个不太保险的选择。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斗狠。“诛群臣”就是斗狠。吕家兄弟的想法,就是对这个词的升华。
树立几个反面典型,拉出来溜溜街、游游行,搞倒搞臭。再搞几天恐怖专政,一举搬掉眼前的绊脚石。若如此,纵然有人起来造反,也不会给对方里应外合的机会,使自己太为被动。如果真的这么搞了,对吕家来说肯定会留下后遗症,但至少他们会闹腾的更久一些。
当然,我这个办法过于阴毒,除过董卓、曹操那一类狠角色外,一般人是干不出来的。并且这是一把双刃剑,要么你弄死了别人,要么被别人弄死。当然,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手腕老道、眼光独特、心狠手辣,还得善于打仗。
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不占一项。如此看来,这个办法不适合他们。
如此一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是个死胡同,没有了可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参考。当然,这个办法更需要一些手腕。
这个办法就是“树威”。
这些年来,一直是吕雉站在前台表演,吕家人虽然身份比较高,但真正亮相的机会却比较少,在群臣中的威信也很不够。仅靠吕雉的余威来驾驭天下,迟早是死路一条。因此,就需要站出来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也许有人会问了,那又该如何“树威”?
实际上,这一点我也讲不好,不过有个生活中的小经验可供参考。
搞过企业管理的人可能会有这种经历。在企业中,如果有个人犯了个小错,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还没到极其恶劣的地步。这个时候,管理者就该有行动了。
通常情况,会采取一个办法——考核。罚款、通报等等手段,可以选择性使用,也可以多措并举。这种办法叫限制性举措,也就是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应该说,“诛群臣”和“考核”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用这个办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都在用,没什么出奇之处。但这个简单的举措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那位犯了错的员工会抗议。不就是一个小错误嘛,何必大惊小怪。若碰到一些二球伙,说不定会抄起烂砖就蹲在你回家的路上,拍不死你。其次,那些没犯错的人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幸亏犯错的不是我。但侥幸过后,他会以同情者的姿态去那位被整的同事面前卖好,说什么不讲人情了,恐怖专政了等等一些东西。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被孤立了起来。
对抗就这样产生了。
然而,作为管理者,事情不能不办,问题不能不解决。
另外一种办法就相应而生——奖励。也就是说,这个人犯了错,但不处罚他,而去奖励那些没犯错的员工。这种办法叫鼓励性举措,也就是鼓励某些行为的发生。
大家可以试想,其他员工都奖励了,而唯独没有你的份,这难道不是“考核”的变异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然而,一个词语的变化,却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试想,你无缘无故得了个奖,心里会怎么想?肯定觉得公司挺够意思,甚至巴望着别人再犯错。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管理者没被孤立。既把事情办了,还得人人说好。
应该说,“奖励”这两个字就是吕家兄弟应该采取的“树威”办法,而且是唯一行得通的办法。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当然,对吕家兄弟而已,“奖励”这两个字需要动一些心思,搞一些手腕。
我们不妨试图探讨一下。
陈平,给你升官,别当什么丞相了,直接干太傅,交出实权,别在朝廷上乱参和。你不喜欢钱吗?多给你点,前提是别说话。敢胡来,对不起,第一个办法依然管用。
周勃,升官,太尉干了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丞相那个位置你也可以待两天。也许有人会疑惑,让周勃干丞相不是给吕家自己过不去吗?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人除了能带兵、会打仗之外,其他方面没多大本事。不让他干太尉,就相当于连名义的军权也交了出去。没有了军权,这个人就是个废材。事实上,汉文帝就用这个办法对付过他。
夏侯婴、灌婴等等这些老将们,升官,前提是远离军权。
对待所有人,两个字——升官,职务不够上封号。但对这些人中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吕家嫡系,去部队里边混;其他闲杂人等,去边缘部门混。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升了官,但吕家人完全掌军权。
当然,如此搞法,肯定有个别人会不愿意,会蹦出来闹一闹。这个时候,就该用“考核”那两个字了。树立几个坏榜样,砍几颗人头,也不妨大局。
应该说,我讲的这个办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具体效果如何,我也不敢打包票,因为这种理论探讨性的东西,并没经过实际验证。但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吕家人应该选择的一个办法。
然而,吕家兄弟并没有做出选择。他们只在“诛群臣”三个字上动了一番心思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坐等局势的发展。这无疑是危险的。
决定他们命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个事情就是刘章写给大哥刘襄的那封信。当刘襄传檄天下、组团旅游之时,摆在吕家人面前的将是另外一道难题。
但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依然填上了个错误的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说,陈平、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劲。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
刘襄的内部工作做好了,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外围。
也许有人会认为,刘襄现在该挥师西进了。然而,刘襄并非如此直接,因为他很不简单。
刘襄手上的兵力有限,并且还没几个像样的同伙,甚至连个起兵的理由都没有,这个时候傻着脸往长安跑,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因此,他认为需要找些人过来帮忙,造一些声势。
第一个进入他眼帘的人是琅琊王刘泽。刘襄看中了他。
刘泽之所以如此荣幸,并不是和刘襄的关系有多么好,只是因为他俩的地盘离得近,并且相对刘襄而言,刘泽手中的兵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因此,刘襄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拉他入伙。
我上边介绍过,刘襄是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他拉人入伙的方式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刘泽也不是个善茬。这一老一少两个滑头能搅合在一起,还真是别有一番景象。
刘襄派一个叫祝午的去游说刘泽。
在刘泽面前,这个姓祝的唾沫横飞、长篇大论地侃了好大一会,最终说了这么一句话:“齐王愿将全国之军交付大王,待大事已定,齐王将拥立大王称帝。”
这个结论让刘泽兴奋异常,他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碰到这种好事,馅饼竟然从天上掉下来直接砸进了嘴里。
刘泽兴奋地反问一句:“既然如此,齐王何不率军前来?”
祝午砸吧一下嘴,撒了他这辈子最成功的慌:“齐王年幼,不懂军事,此时不敢离兵,恐有所变。特使臣来相请大王亲临齐国,将齐兵交付大王,共同西进关中。”
这一下,刘泽乐开了花。
这些年来,他根本就没把刘襄放在眼里。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泽年过半百,而刘襄连胡子都还没长出来,刘泽过的桥比刘襄走的路还长。刘泽当年跟刘邦打天下时,刘襄连开裆裤还没穿上呢。黄口小儿,自然入不得刘泽的法眼。
兴奋的刘泽快马加鞭、毫不犹豫地跑去了齐国。
在这里,他享受到了别样的待遇。这次经历,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刘泽屁颠屁颠跑来后,齐国大军他没看见,不过牢头狱吏他到是认识不少。因为到齐国后,刘襄根本就没搭理他,直接把他软禁了起来,好吃好喝好招待,吃饭睡觉都可以,只是不能随便乱跑,大有为他养老送终的意思。真是后浪推前浪,一浪要比一浪强,直接把前浪撂在了沙滩上。
刘泽的肠都快悔断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在江湖上混了一辈子,竟然栽在刚出道的毛头小伙手上。这不仅丢人,甚至还可能丧命。
就在刘泽懊悔之时,刘襄也没闲着,派祝午原路返回,打着刘泽的名义,接管了琅琊**权。
刘泽算是想明白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没跌进了自己的嘴里,而把自己给吞了进去。
这一次,刘泽栽了个大跟头,让他懊恼非常。前边我讲过,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次,完全是吃了自负的亏。一旦他耍其滑头来,一般人是很难招架的。
在这憋屈的几天里,刘泽在懊恼之余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忽悠一把刘襄。
刘泽在刘襄的面前说了这么一段话:“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皇帝(刘邦)的长子,推究根源而言之,大王您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了,应当继位。今群臣正在由谁称帝之事上犹豫不决,而我刘泽是刘氏家族中最长者,我可游说群臣,推举大王称帝。现留我在此毫无益处,不如让我进京谋定此事。”
刘泽为了脱身,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刘肥从出生起都没和“嫡子”沾过边,现在刘泽竟然用这么句话忽悠刘襄,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虽然刘泽完全在胡扯,但比较入耳,刘襄听的心花怒放。但刘襄并没放刘泽归国,而是备上马车,指定专人负责,送刘泽进京。
刘泽很想归国,但他乘坐的是一趟直达车,目的地长安。虽然他在路上动了几番心思,可最终都没能绕道。
纵然如此,刘泽还是值得庆贺的。毕竟逃离虎穴,成功脱身。
送走刘泽,刘襄开始有新的举动了。
刘襄找了几个人,写了篇水平极高的通告,专业称谓——檄文。然后传檄天下。
虽然刘襄识字不多,但他找的抢手却很是老道。文章不长,但把吕家人骂的狗血淋头,连吕雉都没能幸免,非常解气。
当然,刘襄也不仅是为了过嘴瘾,他的这一举动无非是给自己的西进找个油头。这篇檄文完全满足了这个要求,因为文章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对象确定了,目的找到了,刀子也亮出来了,那就行动吧。
刘襄带领齐国和琅琊国的军队向西进发,在济南和吕**队打了一仗,大获全胜。随即举行挥师向西,一路高歌猛进。刘襄搞的这次规模盛大的旅游活动进展顺利。(济南是吕国都城,吕产虽身居长安,但此地却是他的地盘。)
各路诸侯收到那篇篇檄文后,举国轰动;又得到刘襄高歌猛进的消息后,热闹了起来。很多人坐不住了,纷纷过来凑热闹。
到目前为止,刘襄无疑是这次活动的倡导者,按常规路数分析的话,他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剧情的发展却大出所有人的预料。
就在刘襄在济南作闹时,京城的吕产着急了。有人跑去他家里抢东西,自然不会太甘心。虽然他在济南根本就没住过几天,但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地盘。刘襄敲锣打鼓地跑去和家里人干架,吕产自然很上火。因此,他准备用行动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
但吕产这个人眼高手低,虽然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让人感觉很牛气。事实上,他的能力很一般。他采取的举措就有些蹩脚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二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
刘章迈出了此次争锋的第一步。
刘章和陈平等人对过脑子后,给刘襄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及时发兵西进,群臣于内呼应,待诸吕被诛,将拥立大哥称帝。
刘襄收到这封信后,动了心思。刘襄这个人不简单,脑门挺大,城府很深,长了一张似笑非笑的脸,歪主意很多,满肚子坏水。他虽然和刘章是亲兄弟,但性格差别很大,刘章比较耿直,而刘襄则有点油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对付的人。
实际上,刘襄这些年来的日子过的并不怎么舒心,心情也不太舒畅。主要原因还是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上。
老爹刘肥在世时候,割出一城,送给了刘乐;后来,吕产封王(吕王,后又改为梁王),在齐国割走了很大一块;再后来,刘泽封王(琅琊王),又讹走了一块。就这样三割两不割的,把刘襄挤成了一团,耕地面积大幅缩水,收入锐减。
今天割一块,明天割一块,算是个什么事啊?按这个进度发展下去,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突然会发现屁股底下这片宅基地也被划出去了。这让刘襄很是不爽,对老吕家恨之入骨。
更重要的是,老爹刘肥是长子,竟然无缘当皇帝;老二刘盈竟在皇位上混了那么多年。如果刘盈混的好也就罢了,关键是刘盈太老实,让老吕家人掌握了朝政。因此,刘襄做梦都想拿回属于老爹的东西。当然,这是他个人认为的。
当然,吕雉在世时,刘襄是不敢有丝毫流露的。这个人的能力,要高出他爹很多。
现在兄弟刘章送来的这封信,开出了比较诱人价码。这是一次有极大风险的投资,但对刘襄来说收益率还是蛮不错的,因此,他准备把握住这个机会。
刘襄也行动起来了。
介绍到此,还有一个细节是需要加以说明,或者是进行探讨。
在史料中,把刘章的写信举动,定性为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人行为,是不受政府认可和法律保护的。这很不和情理。我个人认为,刘章的这个举动,是得到陈平、周勃及很多人支持的。
现今的朝堂,吕家人无疑是实力派,虽然陈平、周勃合起伙与人家对着干,可实际上这些人连参政议政的机会都没有。这种一边倒的实力布局,对陈平等人很不利。
陈平也很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现状而言,仅靠自己手中的这点人力物力,很难搞出什么花样。因此,需要有外力的注入,需要把这潭死水搅浑,浑水才好摸鱼。
而齐王刘襄,无疑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外力,既姓刘又有实力,并且还有刘章从中穿针引线。把刘襄请来,简直是再恰当不过了。
再说,至于刘襄能不能当上皇帝,那是随后该考虑的事情,眼前这道难关才至关重要。一张空头支票请来个得力帮手,这项投资还是值得的。因此,他们对刘章的行为给予了一些鼓励。
然而,史料中却把这件事,全部把记在了刘章的头上,给人感觉是这位小兄弟误打误撞,一不小心开创出的局面。真相绝非如此。
应该说,这是有人在刻意掩盖真相。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没有兑现承诺。
这很好理解,汉文帝继位后,为了表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对群臣们的这个承诺,自然不会认账。若认了这一条,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厚道。
忽悠人干活却不给工钱,还拒不承认有这回事。用时拿来,用完扔掉,这就是政治,有时会让人觉得挺无耻。
了解了这一点,就会很容易弄明白刘襄弟兄三人随后的行为和结局。
当然,他们弟兄三人的结局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在此我们还是围绕现在的主题加以介绍吧。
刘襄收到信后,认为这单生意能干,因此叫来几个亲信盘算一番,准备动手。
这个消息很快被传了出去。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就在刘襄准备动手时,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叫召平,齐国丞相。
这个人我在“萧何的痛苦”那一节中是提到过的,他曾大闹萧何家宴,说过几句话,为萧何的避险工作做过谋划。鉴于突出表现,萧何把他引荐朝廷。
这个人比较能混。刘邦驾崩后,他开始和吕家人套近乎,逐渐成了吕家的嫡系。后来,吕雉把他封了侯,还任命为齐国丞相,任务之一就是监视齐王(当时很多丞相都负有这一职责)。
召平举动很让人瞠目,既不劝谏也不抗议,耍个二球,直接率军围困王宫,关了刘襄禁闭。
刘襄做梦都没想到,召平会来这一手,非常恼火。因此,他扯开嗓子热情洋溢地把召平全家问候一遍。我前边介绍过,这个人歪点子很多,待冷静下来后,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刘襄派中尉魏勃跑去忽悠召平:“没有朝廷虎符,定然不能发兵,丞相此举,太对了。我佩服的很,完全支持你,我请求替你率兵围守王宫。”
好不容易有一个能掏心窝说话的人,召平的眼泪都快被感动下来。
更重要的是,今天从早到晚连口水都没喝,人困马乏,比较辛苦。总不至于不吃不喝不睡觉地和刘襄耗着吧?再说带兵之事,本身就是中尉的分内之责。
因此,满心感激的把兵权交了过去,然后拍拍屁股欢天喜地的回家睡觉了。
魏勃也不是盖的,掌握兵权后,立马调转方向,派人把召平围在了家中。
召平洗完脚**还没来得及铺好,天都又变过去了。这让召老兄痛不欲生,真没想到,一辈子忽悠人,临了却被坑了一把。召平痛苦地说了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后自杀,
刘襄很有两把刷子,他的革命之路走的有模有样。逼死召平,接着就在内部搞了一场整风运动。解决掉所有绊脚石,统一了思想,齐国内部实现了空前团结,矛头开始一致对外。
第十二章 覆灭—第八节 吕氏败亡(一)
吕雉驾崩,全国举丧。而此时的朝廷却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纷纷登台,新一轮的争夺战即将上演。
率先搞出动作的人是上节提到过的朱虚侯刘章。
他终于露头了。为能弄明白这个人,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人。要认识这个人,就得先从他爹说起。
他爹是刘肥。当初,刘肥秀了一次下限,当了几年孙子,最终得到吕雉的认可,混了个自然死亡。
刘肥死后,大儿子刘襄继承王位,后世称这个人为齐哀王。这个人也即将登台。
二儿子刘章、三儿子刘兴居先后被吕雉召到京城(实际上有人质的成份在里面)。刘章被封为朱虚侯,刘兴居被封为东牟侯,当时刘章十二岁,刘兴居更小。
对这两个小朋友,吕雉还是比较**爱的。这其实很好理解,女儿刘乐是齐国的王太后(现在应该是太王太后),既然刘乐是刘家兄弟的老祖宗,爱屋及乌,吕雉自然会给两个小朋友一些优待。
就这样,刘章被培养的胆正心狠,比较嚣张。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
在他身上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吕雉一次大宴群臣,让刘章小朋友当酒吏。
刘章很个性,站出来提了个要求,“臣是武将之后,请太后允许我按军法行酒令。”
小朋友装腔作势的表演,让吕雉刮目相看,笑着答复了一个字:“然”。
得到老大首肯,刘章毫不客气地登台了。
群臣觥筹交错,刘章歌舞助兴,把宴会推向了**。这让吕雉很尽兴。
一曲歌舞过后,刘章再次进言:“让我为太后献耕田歌。”
吕雉完全把他当小孩子看,笑着问道:“你父亲或许知道种田之事,你生于王侯之家,何以知田事?”
刘章一顿首,答道:“臣知道。”
吕雉感觉很新鲜,逗他道:“耕田之事为何?”
刘章脖子一梗,回答了这么一句话,“深耕密种,留苗稀疏,不是同类,坚决铲锄。”
这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
吕雉沉默了。
随着宴席的继续,一些人真是喝不动了,吕氏族人中有个不长眼的家伙逃席而去。下边的场景很能体现刘章的性格。这位小朋友拔剑冲了出去,直接把他砍翻在地。
然后回头禀报:“一人逃离,已按军法处置。”
群臣大吃一惊,这没想到这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竟然如此野蛮,简直是个二百五、愣头青。
但事已至此,况且吕雉也答应过让他按军法行事,只好无可奈何地苦笑几声,不了了之。
如此一来,刘章小朋友出了名。明目张胆地砍翻老吕家人,还能没事人一样逍遥快活,着实叫人刮目相看。从此,吕家人碰到他,俩腿就有些打颤。再后来,在陈平的暗中帮助下,群臣也开始慢慢向刘章靠拢。
这是隐藏在吕家身后的一把利刃,势必会派上用场。
在刘章十九岁时,吕雉给刘章娶了个老婆——吕鱼,吕禄长女。吕雉本意是让这个侄孙女来拴住这匹脱缰的野马,别让他再干出些令人瞠目的事情。可就随后的剧情来看,这个吕鱼要让她失望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吕鱼和刘章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吕鱼的到来,不但没让刘章收敛,反而更助长了他的张扬,这真是难能可贵。
自从吕鱼嫁过来后,夫妻二人关系极好,夫唱妇随,羡煞旁人。如此一来,吕雉很高兴,吕禄也很高兴。有了老丈人仗胆,刘章想不张扬都不行。欺负旁人,吕雉、吕禄为他撑腰;欺负老吕家人,吕禄出面调停。无论他干什么,干的再过火,没人敢说个“不”字。
但这并不代表刘章是安全的。他之所以能够嚣张的活着,关键原因就在于吕鱼。这个女人在吕雉和吕禄面前时时回护自己的丈夫,替他说好话,帮他打掩护。如果认真探寻吕家最终失败缘由的话,吕鱼可能是多个因素中的之一,是很重要的之一。
吕雉驾崩,各方势力开始从暗斗转向明争。
随着斗争形势日益明朗,吕家人先动了心思。实际上早在刘邦驾崩时,吕雉就动过这个心思——诛杀群臣。原因其实很简单,吕家兄弟突然发现,曾经很多俯首帖耳的人,现在竟然直起了腰杆、抬起了头,这不是一个好征兆。与其等群臣作闹,不如先下手为强。
宏伟目标树立了,但吕家兄弟的执行力比较差,事到临头,前怕狼后畏虎,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保密工作做的不是太好,有个人提前知道了这个秘密。这个人就是吕鱼。
吕鱼不是一个会搞政治的人,她只是一个迷恋爱情的女人而已。
因此,吕鱼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刘章。
刘章很害怕。他的确是应该害怕的。虽然他和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说到底他还是刘家人。这个身份,在变幻莫测的朝局中,无疑是危险的。更重要的是,现在有很多人依附自己,这似乎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过去,吕家人可能把自己当女婿看待,可现今,随着各方势力的纷纷登台,自己也许会被划到敌人的行列里边去。
此一时彼一时,再和吕家人周旋似乎已没那个必要了,何况这并非他所擅长。
因此,刘章第一时间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陈平和周勃。我前边提到过的,他们之间早已扯上了关系。
动手吧,隐忍了多年,该放手一搏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何况现今已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再拖下去,只有等着吕家人跑来挨个点名了。
动手?又该如何动手?现在吕产、吕禄控制南北大营,右丞相审食其的掌握宫内侍卫,这几个人牢牢把控着京城大权。周勃虽是太尉,可连军营的大门都摸不进。要枪没枪,要人没人,难道靠这几个老家伙,抄板凳跑去和人家干架?真若要这么搞,可能这些人连自己家的大门都出不去。
人是不会被尿憋死的,陈平、周勃这群老骨头就没被憋死。在朝廷里混了这么多年,都不是吃干饭的。办法还是被想了出来。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第十二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求收藏
陈平开始暗自搞小动作的第二年,也就是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三月,吕雉病重。
在史料里专门记录了一段话,说是刘如意的鬼魂作怪。但不管怎么说,吕雉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了。
吕雉也很清楚,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该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
几天后,吕雉一口气分封了十几个“侯”。其中两个吕家子弟,俩个张敖儿子,剩下的是清一色宦官(太监)。总的来说,这些人都是吕家嫡系。
随后,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并告诫道:“先帝曾与大臣订立盟约:‘不是刘氏宗族称王的,天下共诛之’。今吕氏称王,刘氏和大臣不平。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护卫宫廷。我走之后,不要为我送葬,以防被人所制。”
当年八月一日,吕雉驾崩,享年六十二岁,与刘邦合葬长陵。
吕雉死后,留下遗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大赦天下。让吕王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
对吕氏的继续扶持,对刘氏的继续打压,这种一边倒的安排,注定是危险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个安排,加快了陈平等人的步伐,刘氏和吕氏之间的争斗,已迫在眉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