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平、周勃灭掉吕家后,打着皇帝的旗号下发了一道诏令:罢兵归国。
最终,鉴于灌婴威名,各路诸侯纷纷调头回家。
然而,这些人身在封国,心在长安。也就是说,无数只眼睛正紧盯着朝廷,坐观陈平等人的举措。如果群臣稍有不慎,这些人一时三刻就会再搞一次自助游。
在这些人中,刘襄无疑是最热心的一位,他相信兄弟刘章说过的话:陈平是个厚道人。
刘襄对自己称帝这件事,是深信不疑的,时刻畅想百官跪迎的场景,甚至开始做起了进京的准备。
就在刘襄焦急地等待中,陈平、周勃派使者暗自离京。
然而,刘襄不曾想到的是,使者的目的地是代国。
而就在此时,刘恒正老老实实地当他的代王。
一直以来,“皇帝”那个位置,刘恒从来没想过,不是不愿意想,而是不敢想。当初老爹就不怎么待见他,何况是现在?在这次热闹非凡的博弈中,刘恒算是个奇葩,既安生又本分,京城已闹的天翻地覆,而刘恒却没事人一个,钓钓鱼、溜溜弯,日子过的很惬意。
就在刘恒惬意的过小日子时,陈平的使者汗流浃背地跑了过来。
使者规规矩矩给刘恒磕个头,然后开了口:群臣拥立陛下进京登基。
这句话,把刘恒吓了一跳。自己一个不起眼的王爷,突然和“陛下”两个字联系到了一起。进京登基?忽悠我的吧?
回过神后,刘恒连忙起身摆着手说:请先生回朝,言于诸臣,刘恒何德何能?万不敢有此举。
下边的场景很滑稽,使者卖力磕头相请,刘恒频繁摆手推辞,就这样僵持了半天,使者无奈,只好起身告辞。
也许大家会认为,刘恒的推辞是假惺惺的表演。
的确,对“皇帝”这个特殊岗位,很多人在上位前,通常是会谦虚一番的,比如刘邦。一则显示自己胸怀若谷,二则彰显民心所向。但不可否认,敢于进行此类表演的,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只要有足够实力,无论怎么推辞,那个位置都跑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但刘恒此次绝非表演,他是真的不愿意干。
实际上,刘恒有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这么多年,老老实实地当个土财主,不招人不惹人,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掉脑袋,只图性命无虞,从没想过什么远大前程。况且,群臣和吕家闹的热火朝天时,刘恒也去参与,连摇旗呐喊的事情都没干。
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有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说“你中大奖了”。脑子只要稍微正常点,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这肯定遇到了骗子,甚至有打110报警的冲动。
刘恒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更不情愿当傀儡。所以说,他的推辞完全是出于真心,甚至是出于恐惧。
就在使者准备离开时,刘恒走了一步很关键的棋:派人随使者入京辞谢。
之所说这步棋很关键,因为派去的这个人身份很特殊。这个人叫薄昭,薄姬的亲弟弟,刘恒的亲舅舅。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刘恒极其信任的人。
事实上,薄昭这个人能力很一般,在史书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并不多,其后期的几次亮相,还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笑料。但这一次,却很关键。
对刘恒来说,这个人的出现,是其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因为薄昭此次进京,弄清楚了朝廷里的势力格局,更为刘恒进京后顺利掌权,做了铺垫。
薄昭随着使者进京后,不仅见了陈平、周勃等人,甚至见到了审食其。朝廷里的势力布局让他了然于胸。
薄昭搞调研是他自己的事,陈平、周勃等人没有闲情雅致陪他到处串门。
使者和薄昭返回京城后,薄昭开始四处溜达,而使者却没能这么惬意。因为使者气都还没喘几口,就被陈平、周勃重新给打发上路了,目的地依然是代国。他们不把刘恒拉来,誓不罢休。
使者去而复返,也让刘恒颇为重视。此时的他,开始认真研究这次机遇。
刘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会上,有人认为群臣血洗京城,名义上是迎接刘恒,实际上是寻找个傀儡,此去必将凶多吉少。因此,这些人主张称病不往,坐观事态发展。代表人物是郎中令张武。
而还有些人认为此时是个机会。群臣灭掉诸吕是依靠刘氏的影响力,若陈平等人造反,天下百姓必不肯相从。并且京城内外还有很多刘氏宗族,朝廷内正处于这次博弈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刘恒即刻进京,定将天下归心。代表人物是中尉宋昌。
在会上,双方针锋对麦芒,相持不下,刘恒也犹豫不决。会议持续了一整天,谁也没说服谁,更别奢望成个一直意见了。
刘恒六神无主,万般无奈之下,跑去请教自己的老娘——薄姬。
老太太虽然吃了这么多年饭,但经历的事情并不多。这么大的一件事,更让老人家六神无主。
她娘俩研究半天一无所获,就在刘恒一筹莫展之时,老太太一拍脑袋,想到了个“行之有效”好办法。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多吃几年饭,经验的确老道。
之说以薄姬的办法“行之有效”,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都不谋而合地想到了这个办法,并且还真的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但实际上,这个办法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字——占卜。
刘恒也的确采取了这个办法。他认认真真地请来算命先生,捣鼓了半天,得了个结论:得天王之业。算命先生还对天王做了明确的解释:天王就是天子。
我一直认为,这个算命先生是中尉宋昌安排的,因为他主张刘恒进京。但不管怎么说,刘恒组织的这次讨论会,终于达出了结论。
好了,不用再犹豫了,进京吧。刘恒的帝王之业是靠占卜决定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
刘邦也真不是盖的,拖着知天命的年龄,不辞辛劳地忙活一晚,薄姬怀孕了。
这俩人办事效率让人佩服。
按理说,薄姬能得幸皇帝,并且还怀了龙种,日子应该会好过一些。
但事实并非如此。
刘邦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中,度过那一晚后,刘邦再也没有找她,似乎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
而与此同时,吕雉却正瞪着两眼,注视着刘邦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女人方面。因此,吕雉偷机摸空刁难一下薄姬。不过还好,毕竟吕雉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戚姬,也没把老实本分的薄姬怎么样。
虽然日子不算舒心,但对薄姬来说,已算是有很大改观,毕竟有了个名分,有了个单身宿舍,并且还不干体力活,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高祖五年,薄姬诞下一子——刘恒。
薄姬是一个与世无争、谨小慎微的人,如果这辈子没遇到刘邦,也许她将会默默无闻的织一辈子布。现在,有了儿子,知足了。接下来,那就安心守活寡吧。孤寂的薄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僻处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
更加幸运的是,刘恒的性格极像老娘,安静老实,从不惹事。这些都将帮助她们娘俩渡过随后的难关。
但她娘俩愈是如此,刘邦却愈是反感。一个老实的刘盈已经让刘老大烦不胜烦,现又多了一个“不争气”的刘恒,自然不会太爽心。
因此,刘邦灭掉陈豨后,适时地把刘恒封为代王。
代地是个什么状况,我在前边是提到过的。在西汉初年,这算得上是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沟深风大,匈奴人时不时还会跑来串门,顺手牵羊抢点日常生活用品。在当时,如果哪位仁兄被安排到此地,基本上等同于发配。记得那个叫韩王信的人,在这里没落户几天就痛苦地投奔了匈奴。
八岁的刘恒有幸被封到这么个地方,可见他在老爹心目中的位置。
但这娘俩的行为,却博得了吕雉的一些好感。甚至在更多时候,吕雉产生了一些同命相怜的感觉。当然,这并不代表吕雉会对薄姬多么友善,但这对薄姬娘俩随后的命运而言,已经足够了。
写到此,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
前边把许负相面的功夫吹捧的那么高,并得到了刘邦的充分认可,还被封了侯。刘邦既然如此认可许负,为什么不考虑她的那个预言?
说实话,对于算命这种东西,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完全相信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信将疑。
像《三国演义》中掐指一算,就知道有没有人劫寨,这种事情基本上可以定性为胡扯。如果真有那么牛,就不用研究《孙子兵法》什么的了,每逢打仗,找几个算命先生,就能一见分晓,轻松容易,方便快捷。
所以,只要神经正常的人,通常情况下不会卜卦的结果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刘邦就是一个神经正常的人,虽然认可许负,但并不相信她的这个预言。
后来,刘邦驾崩,吕雉掌政天下。
吕雉当家后,对情敌们毫不客气,该关的关,该砍的砍。甚至连情敌们的儿子也不放过,百般刁难,直到弄死为止。
但薄姬是个例外,得以出宫,跟儿子到代国养老。这的确一个幸运。薄姬之所以能够荣幸,让吕雉对她网开一面,一是因为她与世无争的性格,二是由于她不被宠幸的经历。
也许还会有人问,吕雉那么多疑,为何没在许负的那个预言上做文章?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预言,吕雉肯定是听到过的,原因是许负太出名。但她依然没有对薄姬母子动手。
史料里没对个中缘由加以探讨,但认真翻阅史料后,还是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吕雉也是神经正常的人,虽然她杀伐决断很干脆,但并没有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因此,她对那个预言并不怎么相信。重要的是,毫无根基的薄姬母子,根本对吕雉构不成什么威胁。再说,吕雉再狠也不可能一股脑把所有人全部杀光。
其次,在野史中有这么个记录:文帝感念许负拯救自己和母亲的恩典,而称其为义母。也就是说,许负曾帮助过薄姬母子。不难想到,薄姬母子最危险的时期该是什么时候,能同时搭救这母子二人,肯定和吕雉有些关系。更重要的是,许负深得吕雉信任,远比陈平等人混的好。当然,这也完全得意于她的专业技术,能把马屁拍的冠冕堂皇。
纵然如此,不代表吕雉没动过灭掉刘恒的心思。前边提到过,吕雉先后把刘友、刘恢改封“赵王”,并在这个位置上把他们弄死后,曾一度叫刘恒来接替这个岗位。
幸运的是,那次陈平的出手相助,让刘恒顺利避险。
无论怎么说,薄姬母子顺利保住了命,这对大汉天下来说,是一笔财富。
上边拉拉杂杂的讲了这么多,只是探寻了刘恒能够活命的缘由,但并没有探讨他之所以能称帝的优势所在。
刘恒的优势主要有三个:
一是因为这个人性格比较好——老实本分。更重要的是,刘恒非常孝顺,老娘生病,他能几天几夜不合眼,亲自熬药喂药,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刘恒的孝顺是有名的。在“以孝治天下”的西汉王朝,这是被充分认可的。
也就是说,刘恒称帝,让陈平、周勃等人感觉自己的危险系数要小一点,既得利益更有保障一点。说直白点,这些人认为,老实的刘恒更容易控制。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实践证明,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人,使起坏了更难以招架。
二是因为刘恒没有根基。虽然他有“代王”的称号,但在刘邦的这些子孙中,他的实力是最弱的一位。这除了他的性格、出身外,还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这些年来,刘恒老老实实地待在代地,那是个匈奴出没频繁的地方。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很难滋生逐鹿天下的想法。
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姓人在这里,混不好了可以投靠匈奴;而刘恒却没得选择,依靠朝廷也许能混的久一点,如果跑到匈奴地盘上,可能会更凄惨。因此,他老老实实地待在这个地方,没产生过非分的想法,也没培养起雄厚的实力。这对陈平等人来说,很有利。
第三个原因是薄姬。之所以说刘恒能够莫名其妙的胜出,关键原因还在老娘的身上。刘邦一死,吕雉作闹了这么多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群臣挑选皇帝,先挑选皇帝的老娘,讲全一点就是外戚。群臣生怕再蹦出来个吕雉,反咬他们一口。就薄姬多年来的表现看,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
这一项,也正是最大的热门人选刘襄在这次竞选中败北的缘由。
既然刘恒的优势这么多,那该请他登场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
介绍薄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魏豹。
魏豹我在前边介绍过,魏国后裔,在诸侯分立时,他哥哥魏咎被人拉出来当上了魏王。后来魏咎被章邯灭掉,魏豹马不停蹄的投奔到项梁的手下。再后来,在项梁的资助下,魏豹又成功收复魏地,自立魏王。
魏豹称王后,为满足身体需要,讨了不少老婆,其中包括薄姬。
事实上,薄姬这段日子并不吃香。虽有几分姿色,但她那沉默寡言的性格和低眉顺眼的表情,吸引不了沉浸在花丛中的魏豹。
也就在这期间,秦朝灭亡,项羽大封天下。在第一批分封名单中,魏豹被封为西魏王,也就是说项老大抢走了他很大一块地盘。如此一来,魏豹很生气。
随后刘邦还定三秦、出兵关东。趁此机会,生气的魏豹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刘邦的怀抱,开始和项羽唱对台戏。在这段时间里,魏豹陪在刘邦的身边。
就在魏豹陪刘邦旅游之时,薄姬在老娘魏媪的安排下,见到了许负。
这次见面的目的很直白——算命。
魏媪此举算是一次投资。辛辛苦苦把女儿拉扯大,却逢乱世,不得不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做一番考虑。
不管怎么说,薄姬站到了许负的面前。
在这里,许负说了这么一句话:“此女当生天子”。
足够了,能得到神算许负这么一句话,所有养老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种场景,类似于街头算命,花点钱让别人忽悠自己半天,赚个高兴,乐颠乐颠回家睡觉。
然而就是这次不起眼的相遇,开始了薄姬和许负几十年的友谊。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她两个年龄相仿,共同语言自然会多一点。甚至在几十年后,薄姬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汉文帝刘恒,还认了许负当干娘。
一个算命先生能混到这等地步,值了。
按理说,许负这句话,应该对薄姬影响最深,毕竟她是当事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影响最深的还偏偏不是薄姬本人,而是魏豹。
薄姬算命归来后,没多长时间,魏豹暂时离开刘邦,返回魏国,准备卯足劲和项羽唱对台戏。
回家后,魏豹听到了许负的那句话。这让魏豹几天几夜睡不好觉。高兴!
魏豹不可能不高兴,自己的老婆将生“天子”,那自己将是什么样的身份?天子他爹,要么是太上皇,要么就是皇帝。
适逢大争之世,偏巧自己还挂了个西魏王的称号,这就是角逐天下的资本。看来老天爷是偏向自己的,一统天下的主角似乎非他莫属。
魏豹越想越高兴,越想越飘飘然。最终,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之所以说魏豹的决定比较大胆,是因为他没看清形势,完全在瞎胡搞。他的决定是这样的:联系项羽,疏远刘邦,两不相助,以观河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这个时候想搞中立,似乎有些无厘头。两不相帮,也就是两边不讨好,说的难听点就是两头不是人。无论哪一方来打你,另外一方都将袖手旁观。这个时候搞中立,那是需要实力的,更需要点水平。
很明显,魏豹实力不够,水平也很有限。他就吃了盲目自大的亏,归根结底还是上了许负的当。
魏豹根本没能得意几天,因为刘邦派来了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第一次独自将兵,况且既没背景也没资历,似乎是个很不起眼的角色。魏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
可魏豹错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韩信。
最终的结果表明,魏豹打仗的水平很一般,连给韩信提鞋的资格都不够。欣赏一番韩信眼花缭乱的表演后,魏豹被捆成了粽子送到荥阳,跪在了刘邦的面前。
魏豹彻底傻眼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老婆明明要生天子,自己何以会成为阶下囚?这的确是一个让人伤神的问题。
幸运的是,刘邦并没杀他,而把他留在了军中,让他继续效命。事实上,刘邦也没给他军权,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收揽魏地人心。
再后来,项羽兵围荥阳,刘邦仓惶出逃,留下周苛(周昌之兄)戍守。而被留下的人中,还有魏豹的名字。
刘邦前脚刚走,就有人在周苛耳边说了这么一句话:“反国之王,难与守城。”
魏豹的命运被定性了。
周苛是个狠人,敢当面骂项羽,绝不是个善茬。因此,周苛二话不说,要了魏豹的命。
之后,刘邦将魏地除国置郡,并将魏豹所有家属统统没收,男人去打仗,女人送进宫中洗衣服、刷马桶,干些体力活。
薄姬也未能幸免,也给安排了差事——织布。
宫深似海,一个织工好像和天子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再说刘邦也不会闲的跑去织布房悠转。许负的预言似乎有些无厘头。
然而,机会还是来了。
与其说是机会,还不如说是薄姬的人缘好。
薄姬早年认识两个人,一个叫管夫人,另一叫赵子儿,并且关系非常好,曾相互许诺——显贵而勿相忘。
可以说,这两个人的姿色要远在薄姬之上。更加幸运的是,这两个人先后得到刘邦宠幸。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闲来无事,由管夫人、赵子儿二人相伴。期间,两人将当年的许诺转诉给刘邦。
出于怜悯,刘邦派人叫来了正在织布的薄姬。
应该说,薄姬是有些姿色的,但在刘邦的眼里,她绝不能算是上等。刘邦喜欢的是那种活泼好动的角色,更是那种能歌善舞的美人,而薄姬却恰恰相反。用刘邦的审美观点来看,这个女人根本不算是个美人。
但人已经来了,总不至于重把赶回去吧?刘邦对女人还是有几分体贴的,毕竟这是他的爱好之一。只能说,已经53岁的刘邦依然老当益壮,身体素质极好。
当天,不经过什么媒约之言,也不去民政局登记,直接把把她留了下来,陪侍一晚。幸好当时没有严打,要不然,那个叫刘恒的人就不用再考虑了。
这两个人也仅此一晚。床弟之事,在史书中是不值得的做记录的。然而也正是这一晚,决定了西汉王朝随后几百年的走向。
这一晚,是值得记录的。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
莫负十几岁时,一日在门外玩耍,一白发老翁迤逦而来,看了她一会,上前问道:“小妹妹,我口干舌燥,能否给我一口水喝?”
莫负答道:“老翁稍等,我为你端茶。”说完,转身进屋。
当他断茶出来时,已不见老翁,而在门前石狮底座上有一卷绢书,上压一石头。绢书卦皮上写着“心器秘旨”四个大字,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天道暗,莫负谁?相人者,具慧眼。群雄起,天下乱。慎相之,助君贤。”书中内容尽是相人之术。
老翁是谁,相信不难猜到——黄石公。因为这个老头曾用过相似的办法,考验和教导过张良。
张良和莫负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兄妹,虽然至今未曾谋面,但终有一天会殊途同归。
莫负双膝跪地,遥拜远方,“师父,徒儿一定不辜负期望……”
从此,莫负潜心研究,很快对书中内容了如指掌,并触类旁通,将相人之术语阴阳八卦结合,自成一家。
一次,哥哥的朋友到家里玩耍。莫负把他打量了一番,说道:“你快回家!你母亲突染重病,若能及时诊治,或许有救。”
这位朋友很是莫名其妙,刚从家里出来,老娘还是好好的,莫负竟然如此危言耸听。但晓得这个莫负很是神异,还是将信将疑地赶了回去。
回到家中里,果见母亲躺在床上,大汗淋漓,**不止,随即背母亲找郎中诊治,从而转危为安。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温城县,走向大江南北,莫负善相广为人知。甚至很多人不远千里来找她看相,络绎不绝,并送给她一个称号——“活神仙”。
如此一来,莫负名声大震,很快传到了咸阳,始皇帝嬴政闻知,令河内郡送她进京为其看相。
而在诏令下到温城县前,莫负竟然适时地生了病。当然,病是假的,但她装的挺像,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挺在床上等死。
也许有人会问,皇帝请你去相面,好事啊?既然你那么有能耐,还不混的更出彩?多少人削尖脑袋往皇帝跟前挤而不得,你小小年纪就有机会能混到中央,竟然还要装病?
事实上,嬴政的面相是不好算的。你要给这位老兄算命,那就先得告诉他怎么能长生不老,怎么见到神仙。这是纯粹的忽悠人。然而,这件忽悠人的工作还是有人干的,其中最出名的人叫徐福(我在前边提到过)。其实徐福和黄石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按照辈分,他应该是莫负的师伯。不过徐老兄已把秦始皇忽悠的够呛,现在正准备东渡。
秦始皇要的不是一个算命先生,只是希望有人给他讲:皇帝万岁万万岁,大秦万年万万年。你要敢告诉他,他马上就会死,他死后大秦立马就会完。请相信,说完这句话后,这辈子就不用再说话了。
应该说,莫负这场病来的真是太是时候了。
使者跑来,看了一眼将近断气的莫负,失望地退出屋外。差一点给老许望说一句“节哀顺变”。
使者一走,医学史上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莫负在床上一蹦多高,好了。
许望很是迷惑地问女儿,“皇上前来征召,为何不去?”
莫负一句话,差点没把老爹吓傻:“天下将大乱,去有何益?”
许望又惊又怕,怒道:“小小年纪,竟然讲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而莫负只是笑笑,并没作答。
许望怕她口无遮拦,因此把她锁在家中,不准再为他人看相了。
几年后,嬴政驾崩,胡亥称帝,随后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一时之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许望彻底懵了,叫来三个儿子,商量对策。分析完时局后,三个儿子纷纷表示应该响应义军。而许望犹豫不决,最终叫来了女儿。
莫负说了一句很是上路的话,“应尽一切能力招募贤人志士,扩充兵力,严加训练,以备应急之需。在此之前,不宜过早亮明旗帜。”这明显是一个闹革命的老手,哪和算命先生有分毫关系?可以说,这个女人虽然以相面传世,而事实上,她更是搞政治的高手。
并经过这次讨论后,莫负将自己的名字也做一改动,去掉了那个“莫”字。这一字变动,意思就发生了质变——允许辜负圣上隆恩。如此看来,造反还真是一件技术活,前期铺垫工作还真的挺重要。
方针已定,父子几人热火朝天地动手了。
就在这期间,许负见过很多人,先见过薄姬,后见过刘邦。
在我们这一节中,薄姬应该是主线,但为了能尽量展现许负的全貌,还是先介绍他和刘邦之间的事情吧。
据说,刘邦西进咸阳时,路过温城。慕许负之名,特去拜访。
刘邦这一次只带了萧何、周勃、曹参、陈平四个人便装简行。可跑来后,里边人不让他们进城。
周勃吼了一声:“打开城门!”
陈平接着喊一声:“闻县令招募壮士,特来投奔。”
只听这两句话,在城头上许负就知道此二人必拜将相。牛!
许负连忙跑下来一看,更是一惊。下边五个人,四个将相,另外一个更牛叉——帝王。
扭头跑回去,劝老爹归降。
刘邦甩着膀子跑来转一圈,话都没说几句,人马就莫名其妙地多了好几成,“空手套白狼”的水平可见一斑。
更夸张的是,刘邦称帝后,封了一批侯,其中只有一个女人——许负,雌亭候。(吕嬃封侯是刘邦驾崩后的事情。)
看来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毒,许负靠相面的本事竟然混了个侯,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
我上边写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许负是个牛人,只要她说句话,哪怕是胡扯两句,都会让人深信不疑。了解了这个人的分量后,才更好理解下边发生的事情。
这件事情就是薄姬和许负的相遇。这次不起眼的碰面,应该算是薄姬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它彻底改变了薄姬的命运走向。事实上,改变了命运走向的不单有薄姬,甚至包括许负自己。
应该说,这两个女人,都很不简单。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
排除刘长后,那就剩下刘恒了。
刘恒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应该说他有很多优势。
在介绍他的优势前,还是先来探讨一下他能够活到现在的缘由吧,这才是正事。因为不搞清楚这一层,就很难弄明白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