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一道: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
第二道: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
宋、张二人,都是跟随刘恒进京的嫡系人员,这两个人及时上位,对刘恒来说,意义重大。第一道诏令,架空了太尉周勃,成功接管军事大权。第二道则接管宫廷安防,顺利掌控朝廷。
刘恒突然来这一手,大出群臣所料。这些人抓破脑袋都没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年轻人,抓起权来真是雷厉风行,一点也不含糊,
就在群臣惊诧之余,第三道命令下发了:着周勃诛杀刘弘兄弟四人。
一直以来,都以忠厚老实而面世的刘恒,现在突然下了杀手,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让一些人不寒而栗。
刘恒这么做要说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刘弘是曾经的皇帝,只要他活着,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这对刘恒,以及陈平、周勃等人来说,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与其留着他使其爆炸,不如趁早让他熄火。褪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而被赶下台的皇帝连褪毛的凤凰都不如,应该说,刘弘只是个“玩偶”而已,他从来没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就在一些人惴惴不安时,刘恒的下发了第四道诏令。这道诏令闲扯了很多,内容很长,但核心思想实际就一句话:群臣诛杀吕氏是合法行为。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棋。
前别探讨过,“群臣诛杀诸吕”这件政治事件,从其开始起就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油头”。说白了,这只是一次有组织无纪律的利益争夺战。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说法,就算忽悠不了别人,娱乐一下自己也不错。胜利后的群臣就抱着这种态度,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搞开了。对群臣们来说,其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赶刘弘下台、让刘恒即位。
事件的走向似乎完全按照群臣们的想法进展着,这让很多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大出群臣所料的是,刘恒并不是个软柿子。刚进宫,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大张旗鼓地下诏令,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掌握朝廷军事大权。
刘恒并没给群臣揣摩的机会,也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群臣这次政变的合法性,并对很多人给予了表彰。当然,刘恒为表示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也需要及时承认群臣们的那次无组织行为。
就这样,连打带拉,唬的群臣一愣一愣,既不敢放肆,又不会引发二次革命,一举稳定了朝局。
由此可见,刘恒的确是搞政治的高手。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兄弟我可不是个软柿子,眼里揉不得沙子,都老实点,别整日想着闹事。
稳定朝局后,下边的工作就有些流程化了。
第一步是大赦天下,笼络民心。
在这一条中,包含了三个字:酺五日。解释起来,就是让老百姓聚饮五天。
应该说,这三个字,完全是可以用令外一个成语来解释的——普天同庆。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还需要从汉代法令上进行探寻。汉朝法令明文规定:百姓不得三人以上群饮。也就是说,就算婚丧嫁娶,想要喝点酒,还的两个两个来,如果超过三人,可能酒还没喝完,就该去吃牢饭了。
现在,刘恒给他们一些机会,压抑多年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三五成地群聚个小会、喝个小酒。嘿嘿,不犯法。
笼络民心,原来如此简单。
第二步是大封天下,稳定朝廷。
在这个环节中,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欢乐的人有很多。
刘泽就是其中之一,他第一个被提名,改封为燕王,地盘扩大了一倍。
其次是跟随刘恒进京的六个人,均列九卿,进入实权部门;
再其次是灌婴,更进一步,官拜太尉;
还有很多不怎么起眼的人,均晋封列侯,其中那个叫刘揭的人(曾抢夺吕禄将印),也被封为阳信侯。
简单点说,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甚至是名不转经传的小人物,均实现了华丽的转身,都比较欢乐,这些人渐渐地成为刘恒的忠实追随者。
但犯愁的人也不少。
陈平就是一位。这位老兄从头忙到尾,本以为刘恒老实,并且自己还救过他的命,应该容易掌控。可没想到,看似老实巴交的刘恒,三下五除二就架空了周勃,势头更是咄咄逼人。如此一来,圆滑的陈平又一次察觉到了危险。
应该说,“鸟尽弓藏”这个成语他领悟的很透彻,因此,他及时放低了身份,在刘恒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诛吕氏太尉功多”。
这句话说完后,陈平从右丞相的位置上下降半格,屈居左丞相。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平又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察言观色、虚于周旋。可以说,此时的陈平无疑是最犯愁的一个。
第二个犯愁的人就是周勃。
刘恒登基后,周老兄自我感觉良好。而刘恒似乎也配合了他的这种感觉,封其为右丞相。
三公之中,以丞相为尊。周勃从太尉到右丞相,职务似乎是升了。然而,这次微妙的岗位变动,让他远离了军权。
他一辈子和军队打交道,现在让他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上,似乎应该高兴一些。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这个位置上,他将漏洞百出、败笔连连。之所以会有这么个结果,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不适合。更加不幸的是,刘恒很清楚他不适合那个位置。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
在代邸,宗正刘郢客煞有介事地宣读了老刘家的血缘关系,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刘弘、刘朝、刘武、刘太均非刘盈儿子,不是刘家血脉。
其二,刘恒是高祖刘邦亲子,并是目前的“长子”。
对于这两个结论,我认为是需要做些探讨的。
第一个结论很明显是在瞎扯淡,无疑是在扇刘盈的脸。刘盈的确够窝囊,活着的时候不自在,死了也不能消停。到底是不是自己儿子,还得由别人来定夺。
不过我可以断定的是,这四个人肯定是刘盈的儿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吕雉纵然再疯狂,也不至于一口气给刘盈找来这么多儿子,你说弄来这么多有什么用?没那必要。因为对她而言,一两个就够用了,何必毫无道理的折腾这么多小朋友来充数?这还需要备胎?
仅此一点,就很清楚到底是谁在睁眼说瞎话。也就是说,刘郢客为刘恒的上位,煞费苦心。
政治就是如此,只要对自己有利,再无耻的事情也能说的冠冕堂皇,甚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在所不惜。
至于第二个结论,应该说还是客观公正的。毕竟刘邦的八个儿子已经死了六个,目前仅剩刘恒和刘长,刘恒排行老四,刘长排行老七,说刘恒目前是“长子”也不算过分。
刘郢客虽然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但其结论却很符合形势要求,也满足了刘恒以及群臣的需要,因此博得了阵阵掌声。
刘郢客为剧情开了个好头,下边就该陈平站出来表演了。
陈平清了清嗓说了一句很见水平的话:“臣等已与阴安侯、顷王后、琅琊王、宗室、大臣、列侯及二千石以上官员商议,因大王为高帝长子,愿大王即天子位。”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平说话太饶舌,明明就是你们几个人的意思,还东拉西扯地介绍那么人干什么?
事实上,陈平这句话也是颇有深意的。因为他的一句话,几乎把所有人都涵盖了进去。
阴安侯是刘邦的大哥刘伯老婆,顷王后是二哥刘仲老婆,陈平先提这两个人,是因为两位老太太在当时皇族中辈分最高。说白了,这两位是偶像级人物。你说老祖宗们都站出来支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不放心还有最后的“两千石以上官员”,这些人可都是实力派。按照汉代官秩,“两千石”包括有郡守、将作少府、内史、中尉等,简单点说就是九卿、郡守一级的实力派干将。
既有偶像派的认同,又有实力派的支持,总该放心了吧?如果这都不放心,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刘恒的确放了心,他心中一阵暗喜。但还是不能表现的太为热情,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嘛,一直以来崇尚“谦让”,既然如此,该有的表演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无师自通地表演了一番。史料记载,刘恒面朝西谦让三次,面朝南谦让两次。
记得当初刘邦称帝时,也不过仅表演(谦让)了两次,第三次就欣然登基。而刘恒现在,把戏份做的更足。
戏演的差不多了,刘恒直起了腰,慨然说道:“既然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那我就不再推辞了。”然后爽快的接过了玉玺。
但刘恒并没有动身进宫,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个被称为少帝的刘弘还住在里边。那个人,刘恒是不便相见的。既然如此,就需要让他腾腾地方,免得碍事。
这是一件被黑锅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干。但也敬请放心,想干这件事情的也大有人在。
主动站出来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兴居,另外一个是夏侯婴。
刘兴居主动站出来似乎很好理解,因为他自己都讲出了个中缘由:诛吕氏无功,现愿清理宫廷。刘兴居这一次很积极,说白了是在新皇帝面前讨好,为自己以后的福利待遇做些铺垫。
而夏侯婴老同志第一时间站出来,似乎让人费解。这个人已经蜗居了好多年,无论吕家怎么闹,他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连个屁都没放过。现在莫名其妙地热闹起来,让人一时半会摸不清大小头。
但认真回顾他以往的经历后,还是能窥见个中蹊跷。
夏侯婴很能混,刘邦在世时,他很吃香;吕雉掌政时,他更吃香。吕雉对他很尊重,甚至把紧靠皇宫的宅第赏赐给他,还说了一句话:“离我更近。”简单点说,在吕雉心目中,夏侯婴算是绝对的嫡系。
夏侯婴之所以能得到吕雉的优待,与那次搭救刘盈和刘乐有关,只因救了那两个人的命,吕雉才有掌政天下的机会,夏侯婴也才有惬意的日子。
更为关键的是,夏侯婴这个人极其圆滑,很有眼色,能穿行于各方势力中,游刃有余。这些年来,他既没得罪吕家,也没和群臣生分,一直安安生生地过他的小日子。
然而,现在需要做些事情了。如果再不表现一下,不站好位,以后的日子就该不好过了。因为他和刘邦有关系,和刘盈有关系,和吕家有关系,但和刘恒没分毫关系。这个状况,对他很不利。
因此,他也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下定决心去背这个黑锅,在刘恒面前争取一张长期饭票。
俩人也真不是盖,二话不说就冲进了未央宫,拖着刘弘就走。
可怜的刘弘哭着问:“拉我去哪?”
夏侯婴老脸一横:“出去住!”
事实上,这俩人也并没给他找到个合适的住处。因为在刘恒进宫的当晚,刘弘、刘朝、刘义、刘太这四兄弟,纷纷去极乐世界报到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
古人经常说天命,人有的时候还真的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都是如此。就如这四个可怜孩子,卑躬屈膝的活着,也卑躬屈膝的死去,他们在这段历史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但他们却被迫的参与其中。临死,连老爹到底是谁,都没有个定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赶走刘弘后,夏侯婴、刘兴居用天子法驾,至代邸把刘恒接进了宫。
当晚,刘恒正式登基,史称汉孝文帝。
西汉王朝一个新时**始了。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
刘恒的确没再捣鼓闲杂事,驱车向京城进发了。
赶到渭桥后,群臣参拜,刘恒这次进京算是开了个好头。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剧情过后,刘恒算是登了基,已然成了皇帝。事实并非如此,换个皇帝并不那么简单。
群臣跪拜后,太尉周勃近前,提了这么个请求:希望单独进言。
要说周勃的请求并不算过分,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大汉王朝的军事大权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如果他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个阶段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时机。然而,他没做任何过分的事情。
新帝将立,如果不趁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这份赤诚忠心,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而此时,也正是周勃极其自傲的一段时间。应该说,他是有这个资本的。没有周勃的存在,老刘家就别指望在这次危机中化险为夷,刘恒也别指望当上皇帝。因此,在周勃自我感觉良好,滋生了一些“舍我其谁”的想法,甚至他认为刘恒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应该听他的话。
实践证明,在领导的面前存有这种想法,是自找不痛快。从古至今,有很多牛人,就栽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他们根本就没认清自己的身份。
对于周勃的这个请求,刘恒并没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虽然刘恒搞政治的水平还有些生涩,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弱智,陪着身旁的宋昌就是个中老手。
就在刘恒准备开口时,宋昌轻轻地拉了他一把,然后迈前一步,留下了他在史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所言为公事,即公开言之;所言为私事,王者不受私情”。
这句话,让周勃,以及群臣为之一振:刘恒这个人不简单。
也是这句话,让刘恒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身份: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跑来求施舍的,是人求于我,并非我求于人。
至此,这个还未登上皇位的年轻人,开始了和群臣的博弈。
周勃碰了个硬钉子,心里很不爽。但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和陈平千挑万选出来的,总不至于刚碰面就把人家赶回去吧?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
不爽归不爽,正事还要干。周勃率领群臣,撩袍跪地,奉上玉玺,拜请刘恒入宫登基。
对刘恒来说这是件好事,他的确也很高兴,因为他就是奔着那个位置来的。
但刘恒并没有伸出手来。他深吸一口气,克制着激动的心情,深深一揖,说了这么一句口是心非的话:“我何德何能,敢有此念?”
群臣再拜,刘恒再辞。双方在渭桥边僵持了半天。
最终,刘恒提议:“至代邸议事”。
刘恒这一步迈的太稳当了。遇到这种事情,通常情况下是需要谦让一点、克制一点,做一些表明文章,好让自己的帝位更合法一些。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刘恒的谦让算是其上位前的必经之路。
而事实上,刘恒此举却隐含着另外几重意思。
不要忘了,皇宫内目前还住了一个人——刘弘。也就是说,群臣完全把刘弘撂到了一边,在宫外肆无忌惮地捣鼓。虽然刘弘没有实权,并且宫里已被陈平、周勃等人牢牢把控,刘弘也闹不出什么大事。但对刘恒来说,这个局面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自己没头没脑的跑进去,那刘弘怎么办?无论是把他干掉还是赶走,这笔烂账都将记在自己的头上。若如此,那“篡逆”两个字将如影随形地陪着自己。刘恒没那么傻,千里迢迢跑来背黑锅。
其次,陈平、周勃等人把持内宫,现今刘弘是个摆设,他刘恒莫名其妙进去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摆设?这还真是个未知数。可以断定的是,他不愿意步刘弘的后尘。
第三,刚刚抵京,还没摸清宫里的实情,天晓得会不会有人搞出个夜半惊魂什么的,让自己站着进去,躺着出来。把自己的性命系于别人的手上,是刘恒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刘恒至今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支持他,有多少人会反对他,他的继位之路,还隐藏着什么风险。前边提到过,刘恒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在弄清楚实力布局之前,他是不愿意以身试险的。
而简单的一句“代邸议事”,无疑将主动权抓到了自己的手中。因为“代邸”是什么地方?简单点说就是“代国驻京办事处”,直白点说那是刘恒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事,占据着主场优势,把握自然会大一些。
在那里,他将把所有问题,一并解决。
也在那里,他将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群臣。
刘恒的表演正式开始了。
跟去代邸的人有很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功臣,代表人物有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这些带头大哥。另一类是宗室,代表人物有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琅琊王刘泽等等。
群臣拥护自然很重要,应该说,他能够幸运登顶全靠这些人出力。而宗室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拥护,对刘恒来说,意义更大。
宗室的这些人中,刘章、刘兴居我在前边提到过。当初,这兄弟俩被陈平忽悠的一愣一愣,最终他们出面把大哥刘襄骗回了老家。
的确,在这次博弈之初,刘章、刘兴居是全力支持大哥的,并且也对大哥的称帝深信不疑。为此,他们做过很多努力。
而随着刘泽那一句“立齐王,复为吕氏”后,原来支持刘襄的人,态度立马来一个180度大转弯,刘襄彻底被排除在备选名单之外。
刘章、刘兴居从原来的领军人物,变成了孤家寡人。这个局面,让俩兄弟无比失落。而就在此时,陈平有一次展现了他忽悠水平:拥立刘恒继位,仍将兑现曾经的许诺。
如此一来,这兄弟俩安静了下来。只要能“封王”,管他谁当皇帝。就算亲哥哥称帝,自己最多也就是个王爷。现在老哥称帝已然无望,既然如此,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损失。
因此,这哥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支持刘恒的洪流之中。
至于那个琅琊王刘泽,就无需做太多介绍了。因为这个人早在吕家败亡前,就被送到京城里混日子,虽然有着诸侯王的称号,却没诸侯王的实力。对他来说,只要刘襄不当皇帝,其他人无所谓。
在宗室人物中,那个刘郢客似乎要更关键一些。刘郢客的老爹是楚元王刘交,但这一点并不关键,关键点在于他的职务——宗正。
“宗正”这个岗位并不是谁都能干的。这个职务从秦朝开始到东晋延续五百多年,主要负责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有关事务。在秦朝及西汉初期,主要负责皇帝亲族事务,相当于民间的“族长”。当然,能干上这个职务,必须是皇家成员。
对皇家来说,这个职务是很牛气的。在当时,宗室亲贵如果犯法,在判刑前,可先向宗正申诉,宗正再上报皇帝,然后便可从轻处置。所以,想让自己犯法后少吃几天牢饭,少挨几天打,最好不要得罪这个人。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职务还有一项职责:掌管皇族的名籍,分辩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这个职责,对刘恒来说,简直太有用了。此时,只有这个人,最有资格辨别他和刘弘谁更适合当皇帝。之所以说这个人很关键,就在于此。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
终于达出了结论,那就收拾行囊进京吧。刘恒应该表现的积极一点才符合情理。
然而他依然没有动身,也没有回绝使者,而是四平八稳地坐了下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实际上,他在等一个人。
这就是刘恒的长处。这个安静本分的年轻人,极能沉住气,完全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实践证明,这种人很难对付。陈平、周勃挑来拣去找来了这么个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真是独具慧眼。当然,这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
几天后,一个人返回代国。这个人就是薄昭。
薄昭带回一个消息:可以进京,无需怀疑。
刘恒笑了。好了,不用再犹豫了,动身吧。
刘恒这次进京只带去了六个人,中尉宋昌在列。就这么几个人,将助刘恒顺利执掌整个王朝的大权。
一行人马不停蹄跑到长安东北的高陵,却停下了脚步。
到了这里,长安城那雄伟的宫殿映入眼帘,算是半条腿已经迈进了京城。
刘恒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他对眼前这个繁华的都市并不陌生。出生于此,在这里生活了八年。虽然在那八年里黯淡无光,但仍是他的故乡,他对这里有是感情的。
后来被赶到鸟不拉屎的代地,一待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安安分分地当他的代王,期间也回来过,但只是匆匆的过客。
然而今天,他又回来了。此次归来,心情是复杂的。
这次,不是故地重游、不是探寻故旧,而是以主人的身份荣归故里。这,让他兴奋。
在兴奋之余,却有着一丝隐忧。
就薄昭送回的消息来看,此行应该是安全的。然而,世事在有定论前,很难说是万无一失。更何况这次回归,并非靠自己实力争取来的,而是别人博弈的结果。说自己是个棋子,并不为过。
刘恒不愿当一枚棋子,虽然他看似老实本分、性格温良,但流着刘邦的血脉,有着不屈服的信念。这一点上,他和刘邦很相似。
能否顺利继位,能否稳住各路诸侯,能否掌控群臣,能否……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不要忘了,现在的京城里是有皇帝的,因为直到此时,刘弘依然在皇位上坐着。如果此时群臣倒戈,他刘恒本次进京就是没经皇帝准许的个人行为。通常情况下,诸侯王未经允许而随便游窜的行为,是和“造反”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群臣的态度,决定着他这次旅游的性质。
他需要考虑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这次一次豪赌,自己的性命就是压在赌桌上的筹码,要么是赢得天下,要么是血本无归。这不可能不让他心存隐忧。
然而,人已经来了,也就没道理再原路返回,因为这场豪赌已在他动身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始。开弓没有回头箭,刘恒的退路并不多。
这就是刘恒在高陵停下脚步的缘由。
随然停下了脚步,但并不能什么事情也不干。因为这场豪赌已经开始,能否成为最大的赢家,关键看自己如何出牌。相信刘恒没搞过聚众赌博,更没去过赌场一试身手,但他却深谙此道。
刘恒打出了自己手中的第一张牌——使宋昌先行进京,以观局势之变。
这一手很关键。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这是攻守兼备的一步棋。
宋昌先跑去京城晃荡一圈,既是踩点探虚实,更是向群臣表达一个信号——代王抵京。
刘恒这步棋很高明。探虚实虽然很重要,但与给群臣信号比起来就要弱出很多。
我如此说,也许有人会有意义,通常说“安全第一”,你为什么说“给信号”更重要?
实际上,这两重意思相通的。
可以试想。
刘恒这次进京不是皇帝的诏令,而是群臣的邀请,这本身就隐藏着巨大风险。也就是说,自己能否顺利继位,就看群臣的态度。如果群臣得到自己抵京的消息而无动于衷,无疑朝廷有变;如果群臣出城迎接,则表明自己此举深得人心。
如果没头没脑跑进去,那就没有了缓和余地。群臣出迎也就罢了;要是没一个出来和你见面,那就惨了,既掉了面子还得夹着尾巴走人,说不定还得把命留下。
更深一层说,此举也是刘恒与群臣博弈的开始。
毕竟我是你们请来的老大,那你们就乖乖地站出来拜码头,别指望我去向你们讨好。如果不给足我面子,那对不起,老子不伺候了,调头回家,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爱找谁找谁。
一个小举动,刘恒动的心思可谓颇深。
说白了,这就是政治。这位在穷山僻壤长大的年轻人,却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老手。仅他动的这番心思,就很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了。陈平、周勃等人挑来拣去找来这个人,够他们喝一壶了。不过对西汉王朝而言,这是一个幸运。。
宋昌马不停蹄地跑进了京,他一口气跑到了长乐宫北的渭桥(秦始皇在渭水上架设的桥梁,连接渭水南北的长乐宫和咸阳宫。此桥在西汉都城长安之北)。
到这里后,不用再跑了,因为陈平、周勃带领群臣已经等在了这里。应该说,这些人一直在关注着刘恒的行程,刘恒现今身居何处,他们无比清楚。
说白了,他们对刘恒的行程,比刘恒本人还要重视,因为刘恒的态度是隐忧,而群臣则是焦急。说他们望穿秋水,一点也不算过分。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关键原因还在于博弈本身,因为现在有很多人正瞪着两眼盯着朝廷。陈平、周勃等人的既得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键环节就是让这位靠得住的年轻人,尽快登上皇位。应该说,他们的这个认识是不为过的。
这个场景,让宋昌兴奋异常,立刻调转马头返回刘恒的身边,报告了这个消息。
事情的走向均按预期发展着。当然,这并不代表没人提出疑义,但大局已定,刘恒的继位已经毫无悬念了。
刘恒,你老老实实进京吧。
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
最终,群臣达成一直意见,拥立刘恒登基。
方针是定了下来,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群臣面临的问题就是各路诸侯王们。
前段时间,刘襄一呼百应,各路诸侯有兵的出兵,有钱的出钱,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助游。
陈平、周勃灭掉吕家后,打着皇帝的旗号下发了一道诏令:罢兵归国。
最终,鉴于灌婴威名,各路诸侯纷纷调头回家。
然而,这些人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