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套路发展下去,迟早得犯事。
权衡利弊后,丞相兄下定决心向朝廷投诚,因此私下里见了缉捕队员。在缉捕人员的面前,丞相兄把这些年来所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做了交待。
这些内容让缉捕人员大吃一惊,连夜将汇报材料送往京城。
缉捕人员的动作虽然很快,但刘长的动作也不慢。他很快得知丞相兄私会朝廷官员的消息,因此勃然大怒。随即将自己的丞相绑了过来,怒声质问:“你想背叛我而投靠朝廷?”
丞相兄舔了舔干涩的嘴皮,却没说出一个字。事已至此,任何话都已是多余的,怪只怪自己行事不密。
事实上,刘长也并不原因听他的解释,大手一挥:“砍了!”
丞相兄本准备多活几年,不成想死的更早。
缉捕队员的汇报材料和刘长砍掉自己丞相的消息,几乎同时被送达京城。刘长造反的罪名,彻底被坐实了。
冲动是魔鬼。刘长这次行为,很能诠释这句话。
我前边经常提到诸侯国的丞相是朝廷指定的。朝廷之所以抓住这项人事权不放,归根结底是为了监督诸侯王。
也就是说,明面上这些人是诸侯王的属臣,事实上是朝廷的眼线。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因此,诸侯王们对自己的丞相还是比较客气的。虽然在很多时候,俩人之间矛盾重重,但通常情况下不会撕破脸。
刘长比较嚣张,当初他隔过朝廷,私自任命了个丞相。虽然这是个违规行为,但刘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
既然朝廷没对人选提出疑义,那么丞相就是朝廷的在册官员。既然是朝廷的官,就得办朝廷的事。当然包括行使监督权。
现在,刘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丞相兄给砍了,不得不说他有点冲动。因为能判诸侯国丞相死刑的,也只有朝廷。而刘长并没弄明白这一点,他只记得当初是自己提拔的这个人。
此时,摆在刘长面前的也只剩一条路可走——举旗造反。明目张胆地诛杀朝廷命官,已然是在造反。
可刘长的举动却令人莫名其妙,他砍掉自己的丞相后,蒙头盖脸睡起了大觉,毫无动静。
刘长虽然没动静,可朝廷却炸了锅。很快,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宗正等一大串京官,联名上书,俱言刘长谋反,应以治罪。
这里也许会有人疑惑,我提到丞相、御史大夫,怎么不提到三公之一的太尉?事实上,此时并未设此职务。灌婴死后,刘恒及时取缔太尉一职,亲掌军事大权。由此可见,刘恒虽然表现的宽仁忠厚,但他绝不是什么老实人。有手段、有权谋,心机还很深。这个人,很不简单。
刘恒这些年来,一直放任刘长的行为,任由他瞎折腾。现在终于开花结果。收拾掉这位仁兄,就再也没人有资格来和自己争名分了。
刘恒那满面苦恼的表情下,隐藏着极度的兴奋。
就刘长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该对他动手了。
然而,刘恒还是感觉太草率。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非议,也免得自己背黑锅,因此说了这么一句口是心非的话:“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交于诸臣商议吧。”
这明显有点瓜田李下的感觉。现在丞相带队,群臣上书,要治刘长的罪。你现在又把皮球踢给了群臣,让他们来决定刘长的死活,显然是要把刘长推向绝路。虽然刘长这些年来的表现,完全有这个资格。
皇帝的态度,群臣们心领神会。很快又第二次上书,措辞更为激烈,明确要求置刘长于死地。
群臣已亮明了态度,按理说刘恒也就无需再立牌坊了。然而,刘恒是一个搞政治的高手,他不把人玩死誓不罢休。很快他做出了批示:“我不忍心依法惩处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废掉他的王位吧。”
既达到了目的,还能落个仁慈之名,不得不说刘恒很有一套。
刘恒表了态,群臣又一次心领神会。既然你要演戏,咱就把戏份演的更足些。随即,群臣第三次上书:臣等请求将刘长贬往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并布告天下。
这些人的确够损的,他们真是给刘长找了个不错的栖息地。
有兴致的话可以翻开地图看看,邛崃山别说在汉朝,就是现在也不算是个好地方。海拔高,落差大,隔绝东西交通,在古代,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重要分界线。把刘长扔到这,真是个天才的想法。刘长在这里别说造反,能不能吃饱饭都是个问题。
邛崃山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毕竟也有人群聚集地。然而,这些人给刘长找到的地方偏偏是个邮亭。邮亭是干什么的?简单点说就是驿馆。在古时,通常情况下会在人迹罕至、鸟不拉屎的地方设置这么个场所,以便政府部门的邮递员在这里歇歇脚。这种地方,山高石头多,正常人一般是不会来的。可以相信,刘长要搬到这里,一年到头很难见到个会说人话的。如果一不小心碰见个活人,不是流窜犯就是杀人犯。
刘长能来这里开荒,真是幸运之至。
刘恒一听,比较靠谱,不过这场戏还没完,他要接着演。刘恒当即表示:准刘长每日食肉五斤、酒二斗,着其昔日妃嫔十人随往蜀郡同住。
这些人,绷着脸开刘长的玩笑,真够消遣人了。
大家表演的差不多了,袁盎站了出来,说了句很不合时宜的话:“陛下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使其落此境地。且淮南王性情刚烈,猛然摧折,臣忧其会于途中而亡。若此,陛下或落杀弟之名!”
刘恒咧嘴坏笑道:“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会让他回来的。”
诏令很快传到了淮南:刘长上山,同谋尽诛。被诛的人中包括柴奇,不包括柴武。
刘长莫名其妙折腾几年后,被顺顺利利地扔进了囚车,目的地——邛崃山。
刘长那个气啊,这辈子哪丢过这种人。既悔又恨,既气又怒,最终想到了个抗议的办法——绝食。行至雍县,刘长已饿死于囚车之内。
刘长饿死的消息传到京城,刘恒一惊,他还真不情愿背杀弟的恶名。因此叫来了袁盎。
刘恒开口了,“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
袁盎躬身答道:“事已至此,望陛下好自宽解。”
刘恒突然又问:“该如何是好?”
袁盎很清楚刘恒心里在想什么。这位老兄是个直性子,说话不拐弯,也不怕得罪人,开口这么一句话:“可尽斩丞相、御史大夫以谢天下。”
袁盎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张嘴就要“三公”的命,他这辈子要是能混的舒心,简直是没天理的事。相信丞相赵尧、御史大夫冯敬后半辈子没少骂他。
刘恒明显没袁盎那么二球,他并没要赵尧、冯敬的命,而是把押送刘长的一干人等全部抓了起来,并砍掉了脑袋。两年后,又给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了侯,算是一个补偿吧。
刘长捣鼓出来的谋反事件就是这样了。他这辈子吃了嚣张的亏,一时吃错了药决定谋反,可倒腾了几年,没一点实质性进展。可你要说他没反吧?似乎也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他的确在对抗朝廷。
但不管怎么说,刘长导演的这场闹剧该收场了。可无独有偶,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毫无保留的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又搞了一次更为荒唐的谋反事件。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确挺有道理。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
此时的刘长是危险的,然而他并不自知。现在的他反而感觉良好。平定庐江民变后,刘长又不失时机地干了件很不地道的事情。不得不说,他是在作死。
通常情况下,朝廷一旦解决了暴民,接下来就该是地方官。对政府来说,激起民变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但这也并不绝对。如果朝廷里有人帮忙说话,或者皇帝判个人情案,捅了窟窿的地方官们最多来个异地任职,就可以继续逍遥快活。
但关系不是想有就有的。如果侥幸是个官二代,老爹能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就方便多了。
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也不是想认谁当爹就能认的。
好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快也毫不费力的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行贿。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一直很自觉地沿用着,并且屡试不爽。
只要权力不对称、地位不对称,甚至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就有机会发生这种事情。并且前仆后继、屡禁不止,让很多当政者极为头疼。后世有个叫朱元璋的猛人,还有个叫雍正的狠人,都曾在这方面下过功夫,但当事人一死,这种事情很快就会反弹,并且急速蔓延。这的确是一个顽疾,很难根除。
在汉朝,虽然政府不鼓励这种事情,但也不怎么防治,比如那位陈平同志,就是此道高手。
因此,庐江的一些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很自觉地在这方面做起了文章。
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叫王织的人在这方面就很有些魄力,并且也下了一番功夫。
王织很有眼光,也很有胆量,他决定一步到位,因为他锁定的行贿目标是皇帝。王老兄去和皇帝拉关系,不得不承认他挺敢想。
向皇帝行贿,送钱肯定不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要想赚钱,那很容易,王织也没那么多钱往里边砸。再说,皇帝吃穿住用行全部免费,有钱也花不出去。当然,也有一些不靠谱的帝王会对这方面感兴趣,这属于个例。
虽然给皇帝送礼颇有些难度,但王织还是付诸了行动。王织充分发挥自己拍马屁的天赋,扬扬洒洒写了篇歌功颂德的好文章,上呈皇帝,并且附带了自己的礼物——玉璧。
然而,王织并没有直接派人把书信和玉璧送去京城,而是交给了刘长,托其转呈皇帝。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因为王织根本没资格直接和皇帝通信;二是刘长刚平定了民变,还带着庐江郡没走。
这合情合理的事情,还是出现了问题。症结还在刘长的身上。刘长不把自己的作死行为进行到底,是不会甘心的。
刘长对奇珍异宝比较感冒,拿到玉璧后,爱不释手,看的没完。就在他流着口水感叹时,身后穿来一个声音:“贡献大王获此璧。”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位蕳忌。应该说,这位蕳忌兄也不是什么地道人,并且每次出的都是馊主意,但刘长却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上一次,他帮刘长想到了个杀人灭口的计划,干掉了开章,并亲自导演了一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精彩剧情。现在,又一个“天才”的计划诞生了。
蕳忌的计划只有八个字:烧掉书信,私吞玉璧。
蕳忌的办法真的很直接,也很有效。但我真闹不明白,这两个人的脑袋是咋长的。再没事干了,去皇帝身上打秋风。只能说,蕳忌生怕刘长同志活的时间太长,朝他屁股上狠踹了一脚,让这位站在悬崖边上欣赏风景的仁兄,头也不回地跳了下去。
刘长也不负所望,嘿嘿一笑,把玉璧放到了自己的行李箱。蕳忌也适时地上前,点了一把火,把王织辛辛苦苦写的那封信扔进了火中。
两人相视一笑。
这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然而,还是有人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因为不要忘记,那位王织同志正眼巴巴地等着皇帝的封赏呢。现在刘长黑了自己的宝贝,挡了自己的财路,自然不会和他善罢甘休。
更关键的是,朝廷很快派人下来,就民变事件,对庐江市政府的班子领导进行“双规”调查。王织也在其列。
王老兄抓破脑袋也没想到,送了礼、拉了关系,还是被抓了起来,着实令人着恼。因此,痛痛快快地交代了“行贿”这件事。
接下来就是查。查的过程并不复杂,很快就把矛头对向了刘长。紧接着,蕳忌也跟着浮出了水面。
材料送进京后,赵尧笑了。小窟窿里掏出来个大螃蟹,想不笑都难。
然而,刘长毕竟是一方诸侯,并且是皇帝的兄弟。直接拿他开刀有些超之过急。因此,赵尧决定在蕳忌身上做些文章。
随即,廷尉署下令:缉捕蕳忌。
缉捕队员也不是盖的,很快就跑到了刘长的面前。要说他们的这种心态也是很好理解的,上一次,刘长把他们唬的团团转,费心掏力,最终一事无成,回来后还被同行嘲笑了几天。可没想到,刘长如此配合,这么快就给他们提供证明实力的机会。如果从这方面来考虑的话,缉捕队员们是应该感谢蕳忌的,因为没有他,机会就不可能这么快诞生。
在这种心态下,缉捕队员们的动作要比常时快出很多。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丢人的经历再次上演。这些人也挺可怜,一天到晚跑来跑去,纯粹是在遛腿。没办法,谁叫他们的对手是刘长呢。在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兄面前,他们要想不丢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这些人屁颠屁颠跑到刘长面前后,得到了这么个答复:蕳忌有病,不能前往。
缉捕队员傻脸了。上次抓开章,刘长是千方百计地隐藏;这次逮蕳忌,刘长是明目张胆地硬抗。
这些人得到的指令是捕蕳忌,并没说要捎带上刘长。现在刘长吹胡子瞪眼和他们耍二球,这些人一时半会也很无奈。
最终,缉捕队员们又一次无奈的住了下来。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
送走缉捕队员后,关于开章这个人的事情终于可以结束了,刘长着实松一口气。还好,有惊无险。
然而,这件事在刘长的心里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可以说,他现在是个惊弓之鸟。纵然如此,他还是干了两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不得不承认,他很有一些搞怪的天赋。
第一件事情是这样的。
刘长经过前一阵的惊吓后,得了一场大病,颇为难得地消停了几天。
刘长患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刘恒为体现对兄弟的关怀,专程派使者送来了一封慰问信,还捎带一些零食——枣脯。
要说这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对一般人来说,能让领导如此关心,高兴还来不及。刘长有幸碰到这种事情,按理说应该磕头作揖,感激涕零,最不济也得站出来表示一番谢意。
然而,刘长的表现却出乎意料。
使者屁颠屁颠跑到淮南后,刘长躲了起来,连面都不让他见,更别提表达感谢了。
使者在这里晃荡了几天,腿都快跑断了也没见到刘长的人影。使者做梦也没想到,往刘长脸上贴金的差事,竟然会是这么个结果。忍无可忍的使者闯进王府,拍桌摔板凳闹腾了半天,可依然一无所获。最终,使者只好驮着行李,灰头土脸地返回了京城,在皇帝面前狠狠地垫了刘长一把,并毫不客气地送给他一个罪名:大不敬。
而此时的刘长却如释重负。他来这么一手,实际上是有自己的考虑。只不过他并没去分析这个缺心眼办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后果。不得不承认,他的智商存在很大问题。
刘长之所以会出此下策,关键原因在于两个字——害怕。
也许有人会疑惑,皇帝来送慰问信,有什么可怕的?实际上,刘长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与刘恒的行为习惯颇有关系。
前边介绍过,刘恒一般不会敲锣打鼓地杀人,他如果看谁不顺眼,通常会采用一个比较隐晦的手段——赐死。如果有人犯了法,刘恒通常会适时地送去一些关怀,不过“关怀”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人家的命。
刘恒这个行为习惯,刘长很清楚;犯没犯法,刘长自己更清楚。基于此,这次刘恒突然派人慰问,让刘长极为恐惧。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躲。无论使者此行目的是什么,反正老子不见你,也不给你传达圣旨的机会,你奈我何?
刘长虽然干的很出格,但也算是无奈之举。然而事实上,刘恒此次并没准备找他的麻烦。说白了,刘恒并不是那种嗜杀的人,他希望稳住这位兄弟,免其再干出什么过火的事情。然而事与愿违,刘长非但没领情,还玩他下不来台。
这件事让刘恒心中很窝火,但他并没表现出不满,此时就这样不了了之。实践证明,让领导不痛快,就是自找不痛快,相信刘长迟早会吃亏的。
然而,刘长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很快他就又干了另外一件离谱的事情。
拒绝皇帝慰问后没多久,庐江郡爆发了一场小规模农民起义。对于这种事情,大家也无需大惊小怪,虽然汉文帝时期是汉朝有名的盛世,税赋之低、徭役之少是颇为有名的,但纵然如此,也难免有一些地方还会发生一些欺压良民、胡作非为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庐江郡就发生了摊上了这么一件事。
这件事情发生后,刘恒颇有创意地给刘长下了道圣旨——率军征讨。刘恒来这一手真是太高明了。
实际上,庐江郡并不是淮南的地盘,完全可以让刘长在家里歇着,不去参和这件事。然而刘恒还是点名道姓地让刘长亮相。
应该说,刘恒很清楚刘长有造反的想法,因此害怕他会趁机起事。主动把刘长拉出来,看他有什么举动。如果刘长跑去庐江剿匪,那可趁机削弱其实力;若刘长造反,也便于一并解决疑难杂症。
就这样,刘恒把难题推给了刘长。
刘长此时的确有几份起兵造反的想法,然而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老老实实地去庐江郡剿匪。应该说,刘长还是有几份自知之明的,他清楚自己现今的实力还远不能和朝廷叫板。更关键的是,刘长还抱着凭此一战扩充实力的想法。
刘长怀揣着自己的小九九上路了。
可刘恒并不想让他好过,随即派人送来五千匹布帛,准备分发给出征官兵中的穷苦之人。
刘恒此举看似在关心淮南官军,实际上这是很厉害的一招。说白了,他是在拉拢人心。如果有一天刘长真要造反,淮南地盘上就会有很多人率先站出来反对。
刘长虽然是个愣头青,但这一点还是能够想到的。应该说,这并不难想。因为刘长毕竟是这支部队的领导人,如果朝廷体现关怀,似乎该把赏赐之物送给刘长,由他支配。然而,刘恒却一竿子捅到底,直接在普通士兵身上做起了文章。
所以,刘长表现出了不满。他直接回复道:“军中无穷苦者”。随后,把五千匹布帛原封不动地退还朝廷。
在这件事上,刘恒和刘长都把各自的想法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来二去,双方都很不满。
按理说,事情闹到这一步,刘长可选择的余地就不多了。既然你招兵买马、勾结闽粤匈奴,千方百计地捣鼓事,那就把握住机会,响响亮亮放个屁。他此时若真要扯旗造反,就算不成,也能闹的更久一些,最起码不会弄的太丢人。
然而,刘长的表现却令人纳闷。他虽然退回了布帛,也表现出了不满,但并没造反,反而认认真真地率军南下庐江,很快就把这次规模并不大的农民起义消灭于萌芽状态。
在这件事上,刘长是有功的。但等待他的并不是封赏,而是其最不原意看到的结果。
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既然刘长把握不住,那只有等着被刘恒收拾。因为他一连干的这几件事,已临近刘恒的底线。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
刘长的办法很简单——抵赖。
在朝廷的缉捕队员面前,刘长眼角一沉,说了一句:“不认识这个人。”
刘长这种死不认账的招数,令缉捕人员无可奈何。朝廷派他们来的目的是逮开章,没让他们找刘长的麻烦,毕竟这位老兄是淮南王,总不至于给这位老兄立个“妨碍公务”的罪名把抓起来。
刘长这种办法,看似很有效,其实很扯淡。因为缉捕人员既然千里迢迢跑来问他要人,自然很清楚开章的行踪。刘长信口开河地胡扯,自然糊弄不了这些人。
因此,这些人规规矩矩地退了出去,但并没离开淮南,而在刘长的家门口租了间房子,住了下来。兄弟,我们有的是时间,和你耗上了,看你能把开章藏多久。
缉捕人员摆出的架势让刘长很头疼。把开章交出去吧,怕这家伙胡说八道;可不交出去的话,外边住的那些人也不好对付。
也许有人会问,刘长不准备造反吗?甩开膀子闹一阵不就完事了?
事实上,刘长也这样想过,但最终又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为造反事业做什么准备。连他自己都清楚,前段时间搞的那点小动作,吓唬吓唬旁人倒还可以,真要造反,也许自己刚吼一声,朝廷的大军就能开到家门口。
这种局面让刘长很无奈。
有什么办法,既能支走缉捕人员,还能让开章不说话?出于对自己的安全考虑,刘长找来一个叫蕳忌亲信,飞速地运转着两颗并不太好使的脑袋。
功夫不负有心人,办法还真让他们给想到了。不过这个办法实施后,刘长的造反事业也就临近流产。
他们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杀人灭口,不过操作起来还挺复杂。
刘长是急性子,说干就干,派了几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要了开章的命。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既然开章已死,那刘长自然会安全很多。
按常规套路出牌的话,此事也就到此为止了。开章一死,那刘长就可以无视家门口住的那些缉捕队员,该干嘛干嘛。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长不知道抽的是哪门子筋,竟然别有创意地在开章身上做起了文章。
刘长可能对开章有愧,悄悄地为他举办了个葬礼。棺材、寿衣、包被等等所有该准备的东西,刘长一应俱全地为开章备下了。随后,秘密将开章尸首葬于肥陵邑。
办完这一切工作后,刘长专门跑去告诉朝廷的缉捕队员:“不知道开章在哪里”。
不得不说,刘长这是没事找事。前几天你说不认识开章,现在却说不知道在哪,明显是在瞎胡扯。
这句话,连他自己都糊弄不了,更别指望去糊弄朝廷的缉捕人员了。这些人根本没搭理刘长,不但不走,反而住的越发安稳。
要说该干的事干了,该说的话也说了,就别再搞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了。然而刘长偏不,他是下定决心要把无厘头的剧情进行到底。
缉捕队员在刘长的家门口晃荡了几天,让刘长有些发晕,他灵机一动,有想到了个办法。
刘长派人,在不远处推了个土堆,伪造了个假坟,还生怕别人找不到,别有创意地在坟头上树立个牌子,牌子上写了这么六个字:“开章死,葬此下。”
我真想不明白刘长的脑袋是咋长的,做假也做的这么明显,在牌子上写“开章之墓”也比那六个字好一些。
然而,这种事千真万确地发生在刘长的身上。就他这点智商,还准备造反,真是无知者无畏。
更为夸张的是,刘长造完假以后,迫不及待地想让缉捕人员知道,因此,心急火燎地派人通知缉捕队员:“开章找到了。”然后把这些人领到了土堆跟前。
然而,这些人并没有扭头就走,而非得“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此,二话不说就开始刨。这些人把土堆刨成了个大坑,别说开章的尸首,连张棺材板也没见到。
如此一来,缉捕队员们不愿意了。刘兄弟你搞的也太扯淡了吧,不交人就罢了,忽悠我们当苦力,有意思没有?因此,这些人连夜想朝廷送了一封密奏,狠狠地告了刘长一状:淮南王行事乖张,缺有反心。
刘长完全是在搬石头砸自己脚,不但没把门口的那些瘟神送走,反而惹了一身骚。不得不说,他有些犯贱。
然而,京城的刘恒依然没有动作。他对刘长的一举一动都了若指掌,但依然没有动静。
事实上,并不是刘恒不愿意去找刘长的晦气,而是时机不够成熟。我前边介绍过刘恒,这位仁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对付敌人,要么不动,要么一棒子打死。刘长虽然在作死,但毕竟没闹到人神共愤的地步。既然如此,那就悠着点,多给他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自己蹦出来,最好能让他自己跳上绞刑架。
刘恒是搞政治的高手,既然想让刘长表演,就需要为他搭建个平台,营造些氛围。因此,刘恒下令,召回缉捕队员。
但并不代表不在开章身上说事了。缉捕队员返京时,专程跑到刘长面前宣读了圣谕:开章谋反,着淮南王尽快抓捕,一经捕获,即刻送京。
这句话,让刘长心中一凉。前段时间抓捕开章的理由是“逃犯”,现在突然变成了“谋反”。一词之变,性质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朝廷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密谋?然而,皇帝又令我抓捕,看来我还是安全的。
想到这一层后,刘长又暗自松了一口气。规规矩矩地唱了声“喏”,满脸堆笑地送走了这些瘟神。
不得不承认,刘长和刘恒比起来,差的不是一两个层级,就他的智商只配替别人数钱,还不一定能数明白。
如果此时的刘长能认清自我,及时收手,老老实实地当他的王爷,或许还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然而,经此一事后,这个人彻底迷失了自我,其随后的经历,完全可以用“犯贱”两个字来形容。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
也许有人会产生一些疑惑,刘长和柴奇不在一个地盘上,何以会搅合到了一起?
的确,刘长在河南,柴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