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朝兴起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靼苋松凡皇斓奈诤现凇U怯捎谂嗄芄桓莶煌榭觯笆壁腿氨拍懿欢峡朔返星诱角樾鳎髁⒈卣奖厥さ木鲂暮托判模佣蟀芫挪苛於怂枷牖 
  其二,发挥所长,克敌所短。建州处于守势,古勒山一带,地形复杂,崎岖陡峭,草木丛生,江路狭隘,易守难攻,兼之敌军深入异乡,道途不熟。因此,努尔哈赤充分利用了地利条件,“先使精兵埋伏道旁,又于岭崖多设机械以待”,“而沿江峡路阻隘,故敌兵不得成列,首尾如长蛇而至”,守兵“所在放石,兵马填江而死者不知其数,后军惊溃”。努尔哈赤又令百战百胜的著名骁将额亦都巴图鲁领兵一百挑战,“敌悉众来犯”。以一百对数万,众寡太悬殊了,可是,额亦都毫无惧色,英勇“奋击,殪九人”,狠狠地煞了敌军威风,长了自己的志气。
  其三,抓住战机,猛攻敌军。叶赫九部之兵,沿途被守军投石打死不少,“后军惊溃”,额亦都的“奋击”,又挫了联军士气。为振作军心,叶赫国主布斋、纳林布禄和蒙古科尔沁翁阿岱、莽古、明安贝勒,领兵冲上前来,“合攻一处”。布斋贝勒先入,不知是骑术生疏,还是心中惊慌,或者是过于匆忙,所骑之马,竟“被木撞倒”。此时,建州兵士武谈,立即“向前骑而杀之”,叶赫诸贝勒大惊,“皆痛哭”,同来贝勒“大惧”,“皆丧胆”,“各不顾其兵,四散而走”。努尔哈赤乘机挥军猛扑,纵兵掩杀,尸满沟渠,大败九部联军,斩四千,生擒布占泰,获马三千匹,盔甲千副。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古勒山之战,从此努尔哈赤“威名大震”。
  又次,努尔哈赤逢战当先勇猛冲杀的作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努尔哈赤自幼喜爱兵猎,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史称他刀法高强,箭术精湛,是射箭能手,能百步穿杨。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栋鄂部人纽翁金,素以善射著称,部中无人可及,努尔哈赤指定百步之外一柳树,令其发射。纽翁金发五矢,仅中三矢,上下不一。努尔哈赤也射五箭,箭箭俱中,而且五箭集中于一处,相去不过五寸,众皆叹为神技。他一贯强调,遇逢交战,贝勒、大将必须亲自冲杀在前。《满文老档·太祖》记载了他曾明确地谕告诸子及官将说:“两支大军会战之时,让兵士在前进攻,是不行的。我本身,我生之诸子,任用之五大臣,我等要亲在前面冲杀。”尤其是在起兵初期,兵少将寡,努尔哈赤更是每战必亲自出战,率先冲击,拼死厮杀,从而战必胜,攻必克,以少败多,所向无敌,浑河之战,即系明证。
  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努尔哈赤领兵八十,进掠哲陈部,托漠河、章甲、巴尔达、萨尔湖、界凡五城集兵相抗,八百余人,布列界凡浑河畔,严阵以待。因敌兵突至,众寡悬殊,士卒大恐。五祖宝朗阿之孙扎亲、桑古里,平日在乡邻族人中间,以英勇“称雄”,现在却“见敌众大惧”,解甲与人,欲图潜逃,努尔哈赤怒斥其怯,亲自执纛先进。首领既然斥责堂弟怯战,率先执旗,俗尚武勇的女真士兵,照说应该跟随酋长前冲了。可是,兵力相差太远,以八十,对八百,敌人十倍于己,交锋必将失败,无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因而从行之人皆胆怯不动。在这军心动摇即将灭亡的紧急关头,努尔哈赤毫不害怕,下马步行,与弟穆尔哈齐率包衣颜布禄、兀凌噶“直入重围”,“直前冲击,奋勇射之”,连杀二十余人,敌兵八百不能抵挡,涉河而逃,努尔哈赤率兵追杀六十余人,全胜回师。后来努尔哈赤回顾数十年戎马生涯时总结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正是这种英勇盖世的气概和拼死厮杀的作风,才赢得了兵将的拥戴,建立起崇高的威信,因而能够做到令必行,引必从,全军上下,一往无前,同为统一女真事业南征北战,争建奇勋。
  

第四节  削平各部(6)
有了这些决定性的因素,努尔哈赤领导的统一女真各部的进军,十分顺利,非常迅速。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取图伦,下兆嘉,斩尼康,十年之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落,接着又灭哈达(1599),并辉发(1607),亡乌拉(1613),取东海女真,到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万历四十七年)灭叶赫,三十六年内,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及大部分“野人女真”部落,努尔哈赤从一个小部酋长上升为强大的后金国“英明汗”。《武皇帝实录》描述此境说:“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这对女真——满族的发展,对东北民族的发展,对明朝的关系,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节  贝勒和台吉(1)
  一、 六祖子孙
  满族贵族,包括宗室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类。宗室贵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兄的后裔,异姓贵族则是八旗功臣和皇亲国戚,封授了公侯伯子男爵职。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一共六弟兄,通称为六祖或六贝勒、六王,亦称宁古塔贝勒。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尊称为“显祖宣皇帝”,排行第四,共弟兄五人。清兴之后定制,“显祖”本支为宗室,系金黄带,“兴祖直皇帝”福满(觉昌安之父)和景祖的子孙(亦总称六祖子孙,但此简义的六祖子孙,不包括显祖塔克世之子),为觉罗,系红带子。封爵定制以前,显祖子孙尊称为贝勒和台吉,崇德元年(1636)始定王公爵位十等,封授宗室。
  宗室虽然都是显祖之后,同为一祖所生,但嫡庶有别,亲疏有分,功勋不一,忠奸相异,智愚难齐,因而封爵高低不等,贵贱悬殊,待遇迥然不同。
  显祖塔克世有五子,长子努尔哈赤,次子穆尔哈齐,三子舒尔哈齐,四子雅尔哈齐,幼子巴雅喇。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四个弟弟都被尊称为贝勒,有人有财有权有势,可是,各人的地位、处境及其身后的待遇,却又极不相同。以穆尔哈齐来说,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小长兄努尔哈赤两岁。当父、祖被杀,家境险恶的危难时刻,他支持大哥起兵报仇,重振祖业,《清史稿》赞其“骁勇善战,每先登陷阵”。尤须大书特书的是,穆尔哈齐在对抗五部联军中的英勇战功。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努尔哈赤率马步兵五百,往攻哲陈部,时遇大水,遣众兵返家,只带绵甲五十人铁甲三十人,继续进掠。这时,加哈酋长苏枯来虎,秘密遣人飞速奔跑,往告扎漠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浒、界凡五城,五城即联合出兵追赶。努尔哈赤的后哨章京能古特,发现敌军,立即飞报,不料,找不到部队,未能告知。努尔哈赤仗恃有后哨侦探敌情,故未注意防备。突然,敌兵追来,阵于界凡浑河,直至南山,约八百余人,十倍于努尔哈赤之军。众寡悬殊,出人不意,从天而降,一下子就震动了军心。五祖宝郎哈之孙夹陈、桑古里两人,看见敌兵众多,“大恐”,“解其甲与人”,意欲逃窜。努尔哈赤十分生气,怒斥说:“汝等平素在家,每自称雄于族中,今见敌兵,何故心怯,解甲与人。”说完,亲自执旗先进。
  努尔哈赤对堂兄弟的这样怒斥,既是真的动了大气,又包含了很深的用心。他气的是,这两个人,平日在族中,以勇自命,飞扬跋扈,耀武扬威,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可是,一到两军对阵,敌众我寡,处于劣势,就变成另一种人,胆小如鼠,贪生怕死,解盔卸甲,竟想逃之夭夭。这样一来,军心更加不稳,士气更加低下,全军覆没,在所难免。他怒斥族弟的目的之一,就是惩一儆百,连亲为弟兄、贵为台吉的家族成员,都因畏敌而遭严斥,那么,其他怯战之人,也要受到惩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稳定军心,克服畏敌情绪,阻止临阵逃遁行为的发生和扩展,也许是有用的。可是,努尔哈赤没有想到,不仅斥责族弟,未能起到作用,就是自己亲自执旗前进,也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敌兵固然是岿然不动,己军也是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怎么办?这种局面稍微延续一下,就会大难临头。正是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穆尔哈齐挺身而出,随兄长并肩前进,二人携带两名包衣,“奋勇步射,直入重围,混杀敌兵二十七人,遂败其兵。八百人不能抵挡,皆涉浑河而走”。敌兵遁退,努尔哈赤的部下兵将才赶来,看见大局已定,便建议“乘此势,可追杀之”,真能见机行事,遇功不让。努尔哈赤对此非常生气,“怒而不应”,待敌渡过浑河,略微休息,便率兵追杀四十五人。他与穆尔哈齐追至界凡,见败兵十五人,便弯弓发箭,各射死一人,余十三人坠崖而死,大获全胜。努尔哈赤收兵时无不感叹地说:“今以四人败八百众,实天助也。”
  如果此战失败,努尔哈赤不死便擒,整个家族就完了,那时历史进程怎样行驶,结局如何,实难预料。至少可以想像,爱新觉罗王朝恐怕很难建立起来了,努尔哈赤也难戴上“太祖武皇帝”的皇冠,皇太极的太宗、福临的世祖宝座也坐不成了,就此而论,穆尔哈齐是立下了丰功伟绩的,应该算是清王朝的特大功臣。
  可是,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对于曾经风雨同舟屡次从征立有殊勋的穆尔哈齐,在封赐爵位上,似乎过于吝啬,其在世时,仅赐号“青巴图鲁”,译称“诚毅”,为习惯尊称的普通贝勒,未能挤入“执政贝勒”行列,顺治十年(1653)才追封多罗贝勒。他的十一个儿子,只第四子务达海于崇德四年(1639)封三等辅国将军,屈居十等爵位中第九等,其他儿子在太宗朝均未授爵。而穆尔哈齐的三兄弟舒尔哈齐,却是权势赫赫的“三都督”,顺治十年(1653)追封和硕庄亲王。他的四兄弟雅尔哈齐,史称其“无嗣”,“卒年及事迹”皆不著,很可能是年幼早死,可是顺治十年却追封多罗郡王,谥“通达”,并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三人待遇显然有异,为何差别如此显著,看看其亲生之母,便可明了。原来,舒尔哈齐、雅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皆系一母所生,均为景祖塔克世嫡妃宣皇后之子,而穆尔哈齐之母,却系“庶妃”李佳氏,生母地位低下,又非太祖努尔哈赤一母之弟,嫡庶有别,亲疏有分,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不平等的结局。
  

第一节  贝勒和台吉(2)
与此相似,又另有差别的是巴雅喇的爵位。巴雅喇是塔克世最小的儿子,十七岁时(1588),即偕侄褚英、大臣噶盖、费英东领兵一千,攻安楚拉库部,“星夜驰至”,夜取屯寨二十处,其余尽行招服,获人畜万余。二十六岁时,巴雅喇又与大臣额亦都、费英东率兵一千,攻东海窝集部,取赫席赫、鄂谟和苏鲁、佛纳赫拖克索三路,获人畜两千。这样一个年幼出征骁勇善战连立军功的台吉,生时亦仅赐号“卓礼克图”(译称“笃义”),为普通贝勒,不是“执政贝勒”,顺治十年追封多罗贝勒,谥“刚果”,其子在“太宗”朝亦未封王公爵位。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是因其亲母贫寒低下。巴雅喇的生母纳喇氏,是塔克世的继妃,也是嫡妃,地位并不低,是真正的“大福金”。但是纳喇氏对前妃之子努尔哈赤,十分刻薄,常在丈夫面前进谗言,十九岁时即将子赶出,另行分居,“家私只给些须”。努尔哈赤十岁丧母,遭受继母虐待,处境艰难,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兴起以后,自然不会厚待巴雅喇,这个嫡妃的爱子,便只能与庶妃之子穆尔哈齐同为闲贝勒,死后才略予封赠。
  不仅是努尔哈赤弟兄之间高下不一,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也是荣显相异,贵贱有别。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属于先后三个大福金生的有褚英、代善、莽古尔泰、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七人,庶妃生的有阿拜、汤古岱、塔拜、巴布泰、巴布海、赖慕布、费扬果,另有侧福金之子阿巴泰,以及爱妃之子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年幼时俱称“台吉”,后定制皆称“阿哥”,都是后金国中有权有势的贵族。但是这些阿哥中,依其嫡庶亲疏,情况很不一样,褚英等七个大福金所生之子,及皇太极、阿巴泰,成年之后都尊称贝勒,而巴布泰、巴布海等七个庶妃之子,却始终为台吉,升不上贝勒。
  努尔哈赤的兄弟舒尔哈齐等人的儿子,大多数是台吉,只有阿敏、济尔哈朗、斋桑古三人进入贝勒的行列。
  尽管宗室贵族之中,爵位权势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后金国汗努尔哈赤的亲族,是所谓的“天潢贵胄”,辖有牛录或固山,占有大批包衣和拖克索,统军治民,领兵出征,是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构成了满族贵族的主体。
    二、 四大贝勒与和硕贝勒
  和硕贝勒,为清朝特有的专用名词。和硕贝勒,乃满文hoo i beile的音译。hoo(和硕),意为“四方之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之角”。i意为之。beile音译为贝勒。hoo i beile按字直译,应译为“一方之贝勒”,即一方之主。《满文老档》有时又将hoo i beile(和硕贝勒)称为gūsai beile或gūsai ejen beile,前者译为“固山贝勒”,后者为“旗主贝勒”。和硕贝勒就是固山贝勒,就是旗主贝勒。
  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旗主的年岁增长、死亡,以及功过升贬,而略有变化。天命四年(1619)萨尔浒之战被俘进入建州的朝鲜从事李民,对八旗作了如下的叙述:
  胡语呼八将为八高沙。奴酋领二高沙,阿斗、于斗总其兵,如中军之制。贵盈哥亦领二高沙,奢夫羊古总其兵。余四高沙,曰红歹是,曰亡古歹,曰豆斗罗古(红破都里之子也),曰阿未罗古(奴酋之弟小乙可赤之子也。小乙可赤有战功,得众心,五、六年前,为奴酋所杀)。一高沙所属柳累三十五,或云四十五,或云多寡不均。一柳累所属三百名,或云多寡不均,共通三百六十柳累云。……旗帜(有五色之大小不同者,奴酋黄旗,贵盈哥黑旗,红歹是白旗云)。李民:《建州闻见录》。
  根据李民的记述,八旗(八高沙,即八固山)之中,努尔哈赤亲领二黄旗,代善(贵盈哥)也有二旗,阿敏(阿未罗古)、皇太极(红歹是)、莽古尔泰(亡古歹)、杜度(豆斗罗古)各有一旗。
  稍晚一点,朝鲜满浦佥使郑忠信,于天命六年(1621)八月入使后金,记述八旗人员兵数如下:
  一部兵凡一万二千人,八部大约九万六千骑也。老酋自领二部,一部阿斗尝将之,黄旗无画,一部大舍将之,黄旗画黄龙。贵盈哥领二部,一部甫乙之舍将之,赤旗无画,一部汤古台将之,赤旗画青龙。洪太主领一部,洞口渔夫将之,白旗无画。亡可退领一部,毛汉那里将之,青旗无画。酋侄阿民太主领一部,其弟者哈将之,青旗画黑龙。酋孙斗斗阿古领一部,羊古有将之,白旗画黄龙。吴晗:《李朝实录史料》第3146页。
  将这两段材料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断定,进入辽沈前夕,后金国中八旗的旗主贝勒、和硕贝勒,有代善(两个红旗)、阿敏(镶蓝旗)、莽古尔泰(正蓝旗)、皇太极(正白旗)、杜度(镶白旗),努尔哈赤既是八旗之“共主”,又亲领正黄、镶黄二旗。
  和硕贝勒、旗主贝勒权力很大,是本旗之主,与旗下人员之间,是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满文老档》在记述和硕贝勒与旗下官兵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很特别、很有趣也很准确的词语: salibumbi。 salibumbi是动词salimbi的强制态和被动态。salimbi意为“承受家产之承受,擅,专”。salibumbi意为“使承受,使专主”。这就是说,八旗人员包括各级官将,都是后金国汗“专主”之人,由努尔哈赤赐给各旗主贝勒,使旗主贝勒承受,使其专主。
   。。

第一节  贝勒和台吉(3)
《满文老档》有时也用salibumbi一词,来表述家主与阿哈的关系。比如,大贝勒代善怀疑次子硕托有叛逃之心,而向汗父奏请说:如我听信后妻谗言,“不将我之僚友、部众给与吾子(硕托),不将包衣阿哈、马牛牧群使其承受专主”,则杀后妻。可见,和硕贝勒有权将为其专主的旗下大臣、诸申,像阿哈、马牛一样,赐予子孙,连用的词语都相同,都用salibumbi一词。
  这种政治上和硕贝勒与旗下人员的君民隶属关系,在经济方面也有体现。努尔哈赤曾谕告众人说:“若无阿哈,主何能生!若无诸申,贝勒何能生!”这在前面已经讲到,诸申必须自带耕牛农具,屯垦闲地,当兵服役,遭受贝勒欺凌盘剥。
  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个具体事例,来看看和硕贝勒与旗下官将的君臣关系。八旗设有牛录额真、甲喇额真、梅勒额真、固山额真等官。额真乃满文ejen的音译,意为“主”。如照字直译,牛录额真(niru i ejen)应译为牛录之主,固山额真(gūsai ejen)应译为“固山之主”或“旗主”。牛录额真、固山额真等官衔的出现,固然表明担任牛录额真、固山额真的官将,对本牛录、本旗的诸申,有权管辖,有权盘剥,但他们毕竟还不是本牛录、本旗的真正之主,他们和诸申一样,皆须尊奉本旗和硕贝勒为主,受其统辖,为其效劳,否则将被严惩。比如,天命五年(1620)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率兵攻明时,令“左翼之一固山之主莽古尔泰贝勒”,领精兵一百,追逐沈阳城外明兵。“以莽古尔泰贝勒亲身远逐,该固山大营之兵主总兵官额亦都率领众兵,不速追贝勒,由后缓缓而行。”回兵时,“莽古尔泰贝勒对彼之大兵之主额亦都曰:尔何故不从吾行?额亦都曰:怎知如此远逐,尔如此追杀,我等众兵焉能追及”。努尔哈赤因额亦都不护卫莽古尔泰而大发雷霆,下令尽捕其随从的十余大臣,额亦都也“自缚待审”。法司拟处额亦都死刑,努尔哈赤虽念其长期征战,军功卓著,又系妹夫,其子亦娶己女,宽免不杀,但仍严办,夺其诸申三百丁,革其功。这样一个开国元勋、皇亲国戚,因未紧密护卫和硕贝勒,险被斩首示众,可见和硕贝勒确是本旗之主,旗下人员皆系其臣仆,君臣之义甚严。
  和硕贝勒还是本旗其他贝勒之主。当时的贝勒,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孙子,都是皇子皇孙,拥有汗父(汗伯父、汗祖父)给予的牛录诸申、阿哈,与议国政,带兵出征,有些还是“十部执政贝勒”,常以“执政贝勒”名义代表后金国,与蒙古各部贝勒盟誓议和,权势很大。但是,贝勒并不都是和硕贝勒,进入辽沈以前,八旗只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杜度是和硕贝勒,其他如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十子德格类,舒尔哈齐之子斋桑古、济尔哈朗,代善之子岳托、硕托,都已成年,都是有权有势的贝勒,但都不是旗主贝勒。他们不能独立成旗,必须附入父兄旗下,服从本旗和硕贝勒辖治,仰其供给,对旗主十分敬畏。阿敏及其弟斋桑古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镶蓝旗和硕贝勒阿敏,怀疑其弟斋桑古贝勒行为不轨,因而“对其诸弟之衣食生计,供给便不充裕,不公平。斋桑古向大贝勒、四贝勒再三陈诉,大贝勒、四贝勒以若将弟诉之言告于父汗,则似诬谤并肩而行之阿敏台吉,将招外人之言,因而不告。斋桑古欲将苦情告于汗伯父,则惧兄阿敏台吉,若不告,生计无着,困苦忧愁”。后斋桑古与硕托分别前往自己的拖克索和牧群地,诸贝勒、大臣听说后,疑其欲逃往明朝,发兵堵截。阿敏奏告汗伯父,建议:“将吾等弟兄置于众人之前审之,若吾为非,则辱吾,若弟斋桑古为非,将弟付吾,吾将杀之。”努尔哈赤拒绝此议,决定从轻了结此事,下令说:“若斋桑古愿与其兄阿敏台吉合居,听之。若不愿与阿敏台吉合居,欲与他兄合居,则归入于他兄之固山下。”
  这件事表明了五个问题。其一,斋桑古虽是拥有牧群、诸申、阿哈,领兵辖民有权有势的贝勒,但并不能独立为旗,而是依附于兄长阿敏,归属旗主贝勒阿敏的镶蓝旗下。后虽因弟兄之间关系恶化,难以合居,亦不能独立于八旗之外,必须“归入”另一和硕贝勒的固山之下。其二,斋桑古等贝勒,衣食方面,仰赖于兄长和硕贝勒阿敏供给,阿敏刻薄寡恩,则其弟便“生计无着,困苦忧愁”。其三,本旗的其他贝勒,对自己固山的和硕贝勒阿敏十分畏惧,虽受其虐待,亦不敢直接反抗,甚至还不敢越过阿敏向一国之汗努尔哈赤诉苦。其四,和硕贝勒对本旗人员有权支配,除汗父(汗伯父)可以干预外,其他旗的和硕贝勒无权过问该旗的内部事务。像上述辅父执政的大贝勒代善,为汗父宠爱的四贝勒皇太极,也不敢、不愿干涉与己“并肩同行”的固山贝勒阿敏旗内之事。其五,身为和硕贝勒的阿敏,竟要奏请斩杀本旗的弟贝勒斋桑古。这一切,充分表明了和硕贝勒对本旗属下人员统治之严及其支配权力之大,二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君臣、君民隶属关系。
  和硕贝勒之外,还有“四大贝勒”。《清史列传》卷一《代善传》载称:
  丙辰(1616),太祖建元天命,封代善及舒尔哈齐长子阿敏、太祖第五子莽古尔泰与太宗文皇帝,并为和硕贝勒。国中称代善为大贝勒、阿敏为二贝勒,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太宗文皇帝为四贝勒。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贝勒和台吉(4)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阿敏传》载:“天命元年,与代善、莽古尔泰及太宗,并授和硕贝勒,号四大贝勒,执国政。阿敏以序称:贝勒。”
  《清史列传》与《清史稿》,都把和硕贝勒与大贝勒等同起来,都断定是天命元年(1616)封授的。查看《满文老档》,并无这样的记载。老档中第一次出现“大贝勒”,是在天命三年(1618)三月。第二年三月萨尔浒会战时,老档多次叙述大贝勒(代善)率兵大败明兵的具体情况。五月初五,为庆贺胜利,设大宴。《满文老档》对此载述说:
  五月初五辰刻,汗出坐于衙门,衙门左右,设凉棚八座,八固山之诸贝勒、诸大臣坐于八处,大贝勒、阿敏贝勒、莽古尔泰贝勒、四贝勒、朝鲜二元帅等六人,皆赐矮几,设大宴。前此筵宴,诸贝勒皆不坐于棹,席地而坐。
  第二月,“和硕贝勒”一词,正式出现于《满文老档》之中。此后,大、二、三、四贝勒,便屡见不鲜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天命元年前夕八旗定制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已是各主一旗(或二旗)的旗主贝勒或和硕贝勒,按年岁为序,分别称为大、二、三、四贝勒。这时,除庶妃所生阿拜等人以外,爱妃乌拉纳喇氏之子阿济格才十岁,多尔衮、多铎仅是四岁、两岁的乳臭未干的幼童,没有其他旗主贝勒。到了天命四年(1619),情况就有了变化,努尔哈赤之孙杜度也成了独主一旗的固山贝勒,岳托、硕托、济尔哈朗、斋桑古、德格类、阿济格等台吉,皆已年长,披甲上阵,领兵厮杀,成为有权有势的贝勒和台吉,因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地位更为突出,高于其他贝勒之上,设宴之时,单独成列,其他贝勒则各归本旗之下就坐,四大贝勒成为高于普通贝勒、高于和硕贝勒的尊贵称呼了。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尔哈赤又规定:“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四大贝勒具体主管军国大政,成为英明汗一人之下的最高统治成员。
  

第二节  元勋与功臣(1)
  一、 五大臣
  五大臣是清初特有的专词。设立五大臣的时间,各书记载不一。《皇朝文献通考》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武皇帝实录》记为四十三年(1615),《清史稿》则将它定在天命元年(1616)。《清史列传》比较含混,在四十一年(1613)正月以后,写道,“寻命”费英东等五人为五大臣,佐理国事。
  根据《满文老档》等文献,看来五大臣设立的时间,比上述诸书的记述,还要早一些。五大臣是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和安费扬古。额亦都与安费扬古最早投于努尔哈赤麾下,参加了万历十一年(1583)的报仇起兵。费英东三人于十六年(1588)率众来投,被太祖“授以大臣之职”。直到天命四年(1619)败明军于萨尔浒时,这五人都是后金国中官阶最高、军功最卓著的大将。《满文老档》载称,因为代父执政的褚英贝勒心胸狭窄,折磨“汗所任用同甘共苦的五大臣”,“使之困苦”,努尔哈赤十分生气,在万历四十年(1612)秋天出征乌拉时,将褚英留在国内。可见,五大臣设立的时间,至迟也不会晚于万历四十年秋。
  额亦都等五大臣,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攻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从征诸申才数十人,额亦都就在其中,而且奋勇冲杀,首先登城,立下了第一功。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六祖中的长祖德石库、二祖留阐、三祖索长阿、六祖宝实的子孙,“同誓于庙,欲谋杀太祖”。万历十一年六月、九月,十二年(1584)四月、五月,刺客四次夜至,额亦都皆护卫努尔哈赤,拼死反击。《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五《额亦都传》载述此时情形说:“太祖为族人所惎,数见侵侮,矢及于户,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额亦都骁勇善战,能挽强弓十石,以少败众,所向无敌。十五年(1587)秋,奉命取巴尔达城,至浑河,河水方涨难涉,他以绳索联系军士,强行渡河,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守兵力战,发箭射中额亦都股上,透股钉于城堞,欲下不能,额亦都挥刀砍断身上的箭,更加勇猛冲杀,夺取了城寨,受伤达五十余处,全身竟无一处完好。二十一年(1593),叶赫等九部联军三万来攻,敌众我寡,军心动摇,在这紧急关头,额亦都奉命,以百骑挑战,“敌悉众来犯”,额亦都“奋击”,毙九人,“敌却”,乘机冲杀,大败九部兵,为努尔哈赤建树了又一特大功勋。此后征东海,灭辉发,取乌拉,并叶赫,下抚顺,败十万明军于萨尔浒。夺辽阳、沈阳,额亦都皆领军从征,《清史列传·额亦都传》称其“辄为军前锋,用兵垂四十年,未尝挫衄”。
  安费扬古,姓觉尔察氏,很早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