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温情马俊仁-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的情景,心中颇感叹十四岁的小孙悟空真是倍受考验。 有一回拉着一车煤上磅秤,磅秤铁板一响,马受惊了,跑。他单凭手扳不动车闸,脚踩着车的门撑子,浑身一使劲儿,将车闸拽紧勒死了,算是避免了一场马受惊的事故。可是扳完了,车闸勒得过死,他松不开了。警察过来了,说你这么小的人没有驾驶证,不能赶车。马俊仁赶忙叫他叔,说:我爸住院了,没钱,你帮帮我。警察看了看他,也是叹口气,不但放马俊仁走了,还帮他把闸打开,指点着马俊仁车旁边的车把式们说:你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走,让小孩在中间,你们帮着照顾照顾。 装车关过了,磅车关过了,走车我一路站着颠着关也过了。轮到卸车不如人家有劲儿,人家哗哗地卸完了,就往回返。我再努着自己,也没他们人大力气大。两天下来,我就在车上找窍门。我把马车底板都弄成活的,拉煤一到地儿,铁锹一撬,煤就从车底下漏下来了,卸完车,再把板子铺上。就这一招儿,让我卸车跟上了那些三四十岁的大老爷们儿。人干活是要实干苦干,还要加巧干。要不,我当年哪有出头之日。 拉煤连装带运带卸几大关都过了,又去拉麻袋,就更难了。高梁米一麻袋一百八十斤,豆子一麻袋二百多斤,个子小根本扛不动。可这一袋一袋都得装上车,再卸下车,那时间真累得咳嗽。他说,苦干加巧干,在那一阵真是用到了极点。身上驮着袋子,让叔叔们帮我上到肩上,然后两手撑膝一步步蹭到车上。上不去,找一个跳板架上,沿着跳板挪上去。硬搬不动,就一头儿一头儿搬,挪完麻袋这头儿,挪那头儿,一装好高,然后用绳子前后左右勒住,不让麻袋掉下车来。卸车时,就反复琢磨车停的位置,琢磨怎么从最高一层一层层往下卸,充分利用麻袋往下落的惯性,用一分劲儿干两分事。 劳动创造智慧,劳动也能开发智力。 马俊仁说:这段赶马车真累,活儿不能比别人少干,还要比别人多干。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天天比那些大老爷们儿拉得还多一点,现在想起来都替我那时候觉得了不起。干活时经常饿,带了饭也常常顾不过来吃。大人们装了车走,你也得跟上走。饿了就一边赶车一边抓把干粮往嘴里塞。 就这样,马俊仁差不多整整干了一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4岁的大男人:我能撑起家(4)
作者问:那时候除了累,除了饿,还有什么感觉? 马俊仁说:累是累,可我驾大马赶大车、站在那里挥着鞭子挣钱给爸爸治病,觉得自己也挺英雄。 作者问:这年赶大车的时候,遇到过陈老师吗? 马俊仁说:遇见过。第一次正拉着一车煤哗哗地路上跑,看见陈老师,赶紧遮住脸过去了。本来一身上下黑糟糟的,脸也黑得只见牙了,就不好认,这一遮脸就躲过去了。怎么说不上学也不好意思见老师。那天回来心里挺难受,吃了饭躺倒就睡,母亲问我怎么了,我也没话。 作者问:后来呢? 马俊仁说:又一次,在赶车路上遇见陈老师,那时候一年也就剩一个月了,父亲出院了,但还不能用大劲儿。我赶车,他坐在车上。到了装煤卸煤的地方,我干活,他帮我料理一下马,喂个草料,喂个水。陈老师在路上把我们喊住了,父亲告诉他自己出院了,再歇上几天就可以干活了。陈老师听明白了,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走了。 又过了半个来月,陈老师来到我家。 这就要说到陈老师和我的故事了。 四 陈老师到马俊仁家,是让他参加期末考试。 他对爸爸妈妈说:大人出院了,还不赶紧让孩子上学?马上就要毕业考了,小学毕业就能找上工作,小学毕不了业没法找工作。 老师翻来覆去地劝父亲母亲,可我却就打算这么地了。 我说我不去。老师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听了老师劝,也觉得我该去。可我就是说不去。我挣钱养家干了一年,现在说什么话父母都不能随便驳。我快一年没上学了,还有半个多月期末考试,功课落下那么多,考试坐黑椅子叫人笑话。我从小就怕别人瞧不起,怕考试排在后边,怕老师批评罚站。我丢不起那个脸。 老师做了一天工作没做通,回去了。 又接连几次来家里,他们嘴皮都磨破了,我还是不答应。 陈老师就给我爸爸妈妈出了一个损主意,当时甭提我怎么恨他了。 爸爸妈妈对老师讲了,孩子不想去考试,嫌寒碜。老师对我爸妈说:这是为了他将来好哇。爸妈说:现在说不了他,他不听。老师对我爸妈说:实在不行,你们不好揍他一顿吗?我妈说:这孩子从小不用我揍,你心里想什么他就能干什么,我怎么能揍呢?我爸说:我治病的钱都是他挣的,全家吃饭靠他,我怎么下手?老师当时对我爸妈说:你现在看到孩子给你挣钱,只是暂时的,孩子没有毕业证,将来找不到工作,能老跟你赶一辈子马车?小孩子明白什么,你们当家长的不会假打他?只要他害怕了,逼他去上学了,毕业证就拿到手了。 就这样,老师硬是把爸妈的工作给做通了。 大冬天,马俊仁在大门外街上,棉袄棉裤被当众扒光了。父亲大声嚷着,让你上学你听不听?他就是说不听。父亲只能抡起手来打他。引来邻居老多人围观。陈老师就站在一边瞅着,不说话。马俊仁说:当时硬跑完全能跑,爸爸出院不久,身子弱,肯定追不上我,但是我不想累着爸爸,更不想气着爸爸,结果被摁在地上。雪下得老厚,肚皮底下那个凉啊。父亲用鞋底子打我,一边打一边问我上不上学,我说不上。他再接着打。但我能觉出来,爸爸的手打到屁股上,高高地抬,轻轻地落,再问我上学不上?我还是说不上。爸爸再接着打,落下来的手也重了。我看爸爸气得呼哧呼哧的,当时真不好受,不是打得受不了,是替爸爸受不了。当时脑子里想,我爸是真生气了,要是把他气病了,再躺一年医院,全家靠谁呀?我还得自己赶马车。再一个,满街男女老少围观,太叫人笑话了。心想上学成绩再差,也比这样被大伙儿看着我光屁股挨打强点。这个寒碜,比上学考试坐黑椅子更寒碜。我便说:我上我上。 马俊仁说:你看,我十四五岁的被脱光了在雪地里当街当众地打了一顿,最后不得不答应去上学。当时一边挨打一边心里咬牙切齿恨陈老师。你让家长这么揍我,你这老师太损太坏了。可是,后来一辈子感谢陈老师。没有他,我小学不能毕业。  
14岁的大男人:我能撑起家(5)
我当时从雪地里一站起来就对陈老师说,你让我上学,我跟不上,坐黑椅子寒碜。陈老师说,这次肯定不罚你坐黑椅子,只要你上,你肯定能行。我给你补课,帮你学习。父亲也在一旁说:你对家里有什么条件,也都答应你。 马俊仁当时就昂起头提了三个条件:一,做一套新衣服,要不上学让人笑话。这一年拉煤,衣服早就又脏又烂了,他不能这样邋里邋遢上学去;二,二哥的上海表得借给他。全家就这一块表,他要戴着掌握一下时间;三,大哥二哥原来住东屋,现在他要求两个哥哥到别的屋里打地铺,等他考试完再回来。他这半个月要连夜干,不想影响别人睡觉,也不想影响哥哥们上班。 在父亲生病住院时拿起马鞭辛苦一年支撑了全家的三儿子,此时提出了冲刺毕业考的条件,无疑被父母毫无保留地答应了。 离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还剩十五天。一年来超强度的劳动,马俊仁脑袋里除了铁锹、煤就是骡马大车了。他说,一年来他黑着一张脸煤灰里来煤灰里去,忙得连喘息的缝都没有,现在重新拿起课本,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十五天太宝贵了,哥哥的表拿过来了,房间独自一个人用了,他给自己订上了计划,每天几点钟补哪门课,再几点钟又补哪门课。旁边放一脸盆水,挂一条手巾,困了,就用手巾洗洗脸,用力掐掐脸和大腿。六年级的书全部看一遍,会做的做,不会做画个问号,白天去学校问老师。赶大车时,每天三点钟起来喂马,现在差不多就通宵不睡了。过了一个星期,熬得受不了,早晨出去跑步,跑到山坡上有棵小树,靠在小树上背功课。 一家人看着他白天黑夜背功课,不问一句话。 那时,他每顿饭吃了饭,撂下饭碗就走,像一股过堂风,十五天日夜攻了十四天,到了最后一晚,他要让自己缓一缓,把全部功课摊在眼前过电影一样过了一遍。然后好好睡了一觉。不睡觉,明天考试脑袋不清醒。 作者这时说:你很会掌握节奏。 马俊仁说:全是生活中磨练出来的。 结果,考试只有地理一科没及格,得了53分,其余都及格了,数学考了97分,其他几门也都不错。按规定两门不及格不能毕业,一门不及格就能有毕业证。 考完试一块石头落了地,回家接着干活。 过两天陈老师就来了,前几天还对陈老师恨得咬牙切齿,这一次对老师不恨了,连老师的长相也显得好看多了。陈老师拿着毕业证对父亲说:看看你孩子,只有一科没及格,要是再有两三天时间给他,还要考得比这好呢。那一天,家里充满着很久以来没有的喜气。母亲烙了千层饼招待陈老师。陈老师吃饭时,建议马俊仁接着考中学。马俊仁说:能考上吗?又说:已经晚了,没报名,过了报名期。父母这时也觉得儿子该接着上中学,有些着急了。陈老师却说:我从你的毕业照片里拿了一张,已经为你报名了。 马俊仁第二天掉头又开始复习,白天黑夜连轴转。这次考三科:语文、算术、综合科。他说,在那个年龄还不知道陈老师这样教导他参加小学毕业考和中学升学考的全部意义,但他已经十分感谢陈老师了。他那时起码知道上学光荣,有文化光荣。 他说,他一定要通过升学考。 这一次,他一多半是为着陈老师考。 他要对得起陈老师。 五 马俊仁居然考上了。更加奇迹的是,开学一踏入中学校门,陈老师也调到这个学校了。那天一进教室,陈老师又成为他中学的班主任。 陈老师就是这样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带着马俊仁上到初二。 他那时年纪小,嘴上说不出一句感谢陈老师的话。从小只知道干活儿,就只好拿干活儿来报答陈老师。陈老师家住市郊,那时还吃着井水,他就每天为陈老师家挑水,把水缸灌满。师娘那时候卖冰棍,他每天帮着师娘把卖冰棍的小车推到商店门口,再跑着去上学。下学后,看着师娘冰棍卖完了,再帮把小车推回家。  
14岁的大男人:我能撑起家(6)
马俊仁讲到这里十分感慨:我讲这些打小怎么过来的真实过程,是个轻松活儿吗?你说我说什么?就说我从小挨饿琢磨怎么一个玉米饼顶两个吃?说我每天努力争取的就是别挨我妈打骂?就说我干了一年把大人都能累趴下的活儿,在街上见到老师还要遮着自己黑脸躲过去?就说我十四岁了被父亲剥光了衣服摁在雪地里当众打? 作者理解地看着他。 马俊仁又慨叹了:不管怎么说,两个老师,一个是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常连昌老师,再一个就是陈国新老师,亏得有他们。没有这两个老师,也就没有我马俊仁的今天。我那时真是佩服当老师的呀!记得有一天帮师娘推小车时,师娘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长大也当老师。师娘还笑着说了一句: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可我根本没把这句话往心里去。 作者后来知道,正是少年时代对两位老师的崇拜,使马俊仁有了教师梦。 而他正是从圆教师梦迈步,又走上了教练之路。  
那一刻,母鹿坠入万丈深渊(1)
一 当我们考察完马俊仁童年少年时代,准备进入青年成年之际,可以说,我们对马俊仁基本人格的形成已经相当清楚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象征了一个小男孩成长所需要的父亲母亲形象。马俊仁一样,母亲形象,正像我们前面看到的,十分典型也十分完整。父亲形象,我们也讲了,是由他的生身父亲和两个男性老师综合而成。生身父亲给了他吃苦耐劳的榜样,两个男性老师则更在方方面面给了马俊仁完整的榜样。 马俊仁后来成了教练。 他的基本风格不时让我们想到两个男性老师对他的深刻烙印。 作者和马俊仁谈到此时已是下午,运动员们又要出发去跑另外半个多马拉松。队长林娜进屋请示下午训练之事。马俊仁交待了训练按原定计划进行,又告诉她,今天下午要在这里谈话,不去现场了。 林娜走后,作者说起马俊仁与运动员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马俊仁专题中采访了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几位学生:王军霞、曲云霞、刘东等。那几位运动员曾在马俊仁训练下在世界大赛中夺得金牌银牌,但在1994年那场国人皆知的“马家军兵变”中,有过“叛离”马俊仁的事情,曾闹得全国舆论鼎沸。关于那场风波我们随后章节中还将讲到。 事隔十年,这些运动员再次面对媒体时,充满了对马导的感激和理解。她们说:她们那时那样做,对不起马导;没有马导便没有她们的今天;刘东特别提到,只有在今天自己当了教练之后,才理解马导那时候为什么那样对待她们。 作者对马俊仁说:你对运动员们的态度,可能就是陈老师对待你的态度;而大多数运动员对你的态度,我想可能就是你小时候对待老师的态度。 作者的意思很明白,老师对孩子是负责任的,该严格的时候是严格的;孩子对老师可能曾经有过不理解,但最终会理解老师的苦心, 听完作者的话,马俊仁十分感慨。他手里拿着烟,在屋里一边来回踱着一边很有些激动地说:做老师该严格的时候不严格不行,做父母该严格的时候不严格也不行。没有常老师和陈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哪有我的今天?我就是学我的老师!小孩子智力方方面面不那么成熟,应该使他早点严格要求自己,有上进心。我知道老师严有时候小孩不理解,但根据自己个人经历,知道他们收益是大的,知道他们自然会慢慢理解的。就算最后也不理解,做老师的也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要是放任自流了,那孩子将来就完了。不管孩子以后对老师有什么回报,自己要做到心安理得。孩子从小离开父母,吃住、成长、学习、训练、出成绩,教练员既是阿姨又是老师,又当爹又当妈,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教他们训练,还得教他们怎么做人。当教练的,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准则,不管孩子们现在怎么想,要对他们将来负责,政治上关心他们进步,生活上体贴,训练上严格要求。不管别人怎么说,要想带出一支队伍,必须带出好作风。运动员没有好教练用好作风带,不会出成绩。运动队不是一般的部队,应该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好部队,像加里森敢死队一样,二十人战胜几千人,一定要靠言传身教,有好作风,有过硬的本领。孩子能出成绩最好,出不来成绩,也绝不能成为社会渣子。 马俊仁这段话大概很能传达他作为一个教练的心态。 1994年那场“马家军兵变”中,他所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绝大部分离他而去,那是马俊仁一生中受到的一次重创,也是我们在许多家庭中看到的类似两代人的冲突。家长们有一个需要更好理解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也需要更理解家长。当然,这些探讨都是后话,我们此时看到的马俊仁坦露出了希望孩子长大成才而又严格施教的真实的家长心态。 马俊仁说了下午训练不去现场又不放心,起身来到院子里。 作者也趁机站起来活动腿脚,跟着来到院里。  
那一刻,母鹿坠入万丈深渊(2)
二十来个运动员女孩男孩已经齐齐排成两排,林娜对他们讲完了话,就准备开跑了。马俊仁又对他们说:我送你们到院门口,回来时再到院门口接你们。说着,便和运动员们走出了院子,一路走着一路这一个那一个说着呵护的话。 到了院门口,马俊仁挥手送运动员们沿路跑去。 看着队伍跑完,作者问:莫非长跑训练你次次要跟上吗? 马俊仁望着远去的运动员们说:你可以不去。可教练不去,三天训练顶不了一天训练。你就站在这儿看着他们,他们也能觉出来,这和你完全不在场不一样。他说着抬手指去,越跑越远的女孩男孩们不时有人回过头来,教练的目送对他们显然有一种意义。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刚刚开始骑车上学时,我每天清晨目送着他上路,骑在车上的儿子隔一会儿就回过头来看一眼。他一定知道父亲在目送他。 二 往下马俊仁的一段故事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其实很有意味。 这是他上初三时的事。那一天,老师站在教室里,全体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写一张特殊的卷子。那其实不是考试卷,而是一张表态卷。那时候小学缺老师,组织上从四面八方动员人去做小学体育老师。班主任动员完了,要每个学生自己填志愿。马俊仁说,他上小学、初一时一心崇拜老师。到了初三,受当时一些说法的影响,还就是那句“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又看着不少同学不情愿填这个志愿,他也犹豫了几分。 尽管这样,下课铃一响,他还是在申请书上写了服从组织分配。 第二天,结果就张榜公布出来了,去山里当小学体育老师。 他们先接受了一段培训,然后他分到了大石头小学。马俊仁说,培训的时候,心里还很热乎了一阵,想着要去当老师了,好好领着孩子们上体育课。但是,正赶上1960年、1961年自然灾害,老师学生全吃不饱,学生减负减课程,体育课就不能搞任何体育活动,最多是让孩子们练练队列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就完了。那年他十七岁,个子已经长起来了。看着小学生矮矮地站在面前,不能教练他们什么,心里空洞洞的。 马俊仁对这一段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肚子都吃不饱,还能干什么?他显然想放下这个话题。作者却没有就此滑过,问了一句:你这么一个爱琢磨的人,那两年脑袋瓜就空白着什么也没琢磨过? 亏得这样一问,要不一个精彩的话题就没了。 马俊仁说:我那两年琢磨出的最大道理就是,人只有吃了才能锻炼,吃不饱什么都不能干。 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一句大废话,而等待着这句话后面有什么讲究。 马俊仁说:不能吃就不能跑,这个道理当时我真是悟透了。你说我十四岁那年赶车拉煤,每天没少吃,可是干了一年,吃了一年,个子没长多少,为什么?吃的仅供干的,消耗的力气太大,吃进去的能源每天差不多百分百都消耗了,长不起个儿来。虽说长不起个儿来,可那么干,不光肌肉练出来了,心脏肺呼量练出来了,我的胃口肯定也练出来了。小孩顶大人干活,小孩也顶大人吃饭,所以拉煤一停个子噌噌就长起来了。为什么?我的肠胃消化能力比我每天消耗的富裕了,就把人一下长起来了。吃是一个大问题。 作者倾听着,这段看来依然平常的大实话里已经包含了重要东西。 作者说:你接着讲。 马俊仁说:那两年挨饿,我这体育老师就根本不能带着孩子跑,我才明白了,运动员能跑要建立在能吃的基础上,而且,你的消化吸收功能一定要超过你每天的跑跳消耗,才能长自己。当教练,容易一眼先看见运动员的体格、身材、腿脚、肌肉,再看肺呼量、心脏功能、红血球带氧能力,可是往下不看了。心脏肺呼量可以供你肌肉跑,可是,心脏肺呼量要靠什么供呢?人的肠胃消化功能很重要。一头是跑,一头就是吃。过去赶马,马要不能吃了就不能干,吃得少了就干得少。买一匹马,先要看牙口,牙磨得不行了,再怎么说也不行。再看它吃,吃不了就干不了。这看着是小事,其实是大道理。悟不透这一点,我马俊仁后来也成不了马俊仁。  
那一刻,母鹿坠入万丈深渊(3)
作者说:你讲的这个道理看着很通俗其实很深刻。 马俊仁说:所以,第一,吃、消化营养功能一定要跟得上你跑跳投的消耗。 作者说:第二呢? 马俊仁说:第二,你吃、消化营养功能,除了跟得上跑跳投消耗之外,还要有富裕,供你长肌肉、长肺呼量、长心脏功能、长神经,当然别长多余脂肪。 作者说:第三呢? 马俊仁说:第三,就是运动员跑,先练的是肌肉,同时就练了心肺功能练了神经,再接着肯定也就练了肠胃消化功能。当教练的要有这整体观念。运动员的吃和运动员的跑一样重要。 马俊仁在中国1960年、1961年那两年饥馑中悟出的这个道理,谁也没想到后来成了马俊仁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好好挨过饿的教练不容易深刻领会这些道理。 三 1962年,海峡两岸形势紧张,大喇叭和报纸到处都宣传着蒋介石要###。马俊仁作为热血青年,当然也响应了要做好男儿的热潮,积极报名当兵去了。那是这一年的三月份。到第二年1963年,蒋介石###的舆论过去了,全军陆续开始大比武。从小吃过大苦又没停过琢磨的马俊仁,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他所在部队的尖子班。五大比武,战术、擒拿、射击等等,绝对都是尖子。马俊仁说,他刚到部队,手榴弹一扔36米,过不了关,半夜起来练,木头桩子当蒋介石脑袋,抱几十个手榴弹往那儿投掷,一点点距离增加,最后手榴弹扔出70多米,脸蛋练得起癣,胳膊练肿了,吃饭用左手拿筷子。那几年当兵,马俊仁积极得要命。到地方训练民兵,学雷锋做好事,抢着输血,样样走在前边。 但是,1966年4月28日52岁的母亲因病去世,给了马俊仁致命的打击。 马俊仁说,母亲发烧42度多,住医院,不让别人告诉马俊仁,怕影响儿子工作。烧得糊涂了,听收音机里电影打枪,以为儿子打仗打死了,精神到了失常的程度。有人说,母亲其实是想儿子想得过分了。 马俊仁那阵儿刚从尖子班下来,在轮训大队当班长,正搞集中特殊训练。每天训练得相当累,擒拿摔跤,日夜地干。4月27日这一天,他睡到半夜,梦里看见一只梅花鹿,离一米多远,那个干净,白是白黄是黄。他伸手一摸,它就往后退。他摸摸摸,眼见鹿后边一个万丈大深渊。他一阵害怕,奔鹿跑过去,想抱住它。没想他没扑着,鹿掉了下去。他在梦里大叫一声,把一屋子人全叫醒了。一看表,是后半夜1点21分,也就是4月28日凌晨1点21分。那时候,他们轮训大队睡大炕,褥子薄,褥子上全是他的汗水,后背上也湿汪汪的一片。马俊仁对同屋的战友们把梦讲了。 大伙儿帮着他圆梦,也没圆出个长短。 第二天早晨还要出操,大伙儿说上一阵儿就都睡了。马俊仁怎么也睡不着,闹心哪。他想到前两天妹妹说,母亲身体不好,问能不能回家看看?马俊仁当时并不知道母亲病重,说训练正紧,轮着放假再回家。 这一夜,马俊仁在炕上翻来滚去,天就快亮了。早晨五点半出操时,教导员叫他:你母亲最近身体不太好,你回家看看。马俊仁说不用,他已经告诉妹妹们30号放假了再回去。教导员当时很严厉地说:让你回家你就回家。马俊仁说:差一两天就放假了。教导员说:你知道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我现在命令你回家。 教导员说得越明白,他就越听不出来,简直是鬼迷心窍。 马俊仁便只能服从命令回家。他过去不抽烟不喝酒。部队分了烟,他每次都拿回去给母亲抽。这一天回家也不知道换衣服,也不知道给母亲带烟买烟,迷迷糊糊就走了。7点钟火车,走到苏家屯车站,临发车前,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挺漂亮,梳大辫子,可是患有精神病,动不动就扒自己衣裳,她家里人给她穿,她就还往下扒。马俊仁心想,这么漂亮的大姑娘怎么得了这病呢?太要命了。人到这个程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看着姑娘病成这样,他心里同情,迷迷糊糊掉眼泪,替人担忧。这时电铃响了,火车要开了,马俊仁上火车。火车刚开一站,急刹车突然停了,一个老太太精神病往火车底下钻,工人去救她,将棉袄剐坏了。处理完事故,车又开了。走到辽阳,坐在对面的老太太非常慈祥,跟母亲个头儿差不多,模样也像。马俊仁说:这年头怎么精神病这么多呢?老太太说:可不是,我儿子得精神病了,刚送他去住院回来。   。 想看书来
那一刻,母鹿坠入万丈深渊(4)
马俊仁当时看着这些听着这些,心里有一种做梦一样发虚的感觉。 到了站,下车往家走。到堡子前,遇见一个过去认识的人,哭得两眼通红,刚从马俊仁家里出来。马俊仁问:大爷您怎么了,闹眼睛了?他愣没看出对方是在哭。老大爷说:小三回来了?回家吧回家吧。马俊仁往家走,离家二三百米,遇着远房舅舅冲他说:怎么才回来,你妈死了你不知道? 马俊仁一听,天打雷劈全明白了。 当时眼前真正落了个闪电一样,他撒腿往家跑。一到家,看到大门柱倒了,整个像暴风骤雨之后的样子。冲进屋一看,大伙儿在哭。问母亲,说在医院。他发疯一样往市医院跑,在太平间看见母亲躺在那里,脸色没变。听说母亲发烧五六天,受不了了,就是凌晨1点18分的时候,看着她的父亲打了个盹,她就下床出去了。不远有一口井,井边的冰滑着呢,不知是想弄水凉自己失误了,还是自杀,掉到井里了。1点22分,爸爸哥哥起来找,哪儿也没找着,最后拿手电往井里照,发现了。 马俊仁哭完后明白了,母亲落井的时间,正是他在梦里看见梅花鹿掉进万丈深渊大喊一声醒来的时间。 马俊仁当时疯了一样,早知道母亲病成这样,说什么也请假回来了。 可自己还在那里没白天没黑夜地练军事。 马俊仁说:这一次对我的打击太大了,真是承受不了。弟弟妹妹上学,日子过得紧,我当兵也顾不了他们。一看到弟弟妹妹过得不好,就心想,如果母亲在多好。从那以后,我开始有点醉生梦死。过去不抽烟,现在抽上烟了。过去滴酒不沾,现在喝上酒了。喝完酒上街发泄,跟人摔跤。连队找人跟着我,怕我在外边惹事。我那时真是见了虎、见了狮子都要上去和它厮打。也就从那时起,我不那么积极了,也不抢着输血了。要是早知道回家看看我妈,早治病,说不定还能把我妈救过来呢。 母亲去世,是马俊仁人生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创。 马俊仁从小以不挨母亲打骂为荣幸,以争得母亲夸奖为幸福。现在这个他曾经崇拜佩服热爱的母亲撂下他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