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男孩求学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母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孩子送进全日制住宿学校,或者送进全托管幼儿园,尽管孩子不愿意,他们也没有能力反抗父母的决定。突然离开家,每周只能够与父母在周末团聚,没有熟悉的小朋友,没有熟悉的成人,从幼儿园学习模式突然转向了小学模式,新环境带来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问题都足以让年幼的孩子出现焦虑。儿童的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王振宇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书中说,焦虑就是“一个孩子在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里所抱有的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当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心理问题时,他们会以躯体疾病、暴力、攻击等的方式来获得成人的关注,期望成人理解他们的内心,然而,缺乏对儿童心理了解的成人,却往往不懂得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只花钱,不尽心,孩子是不可能幸福和健康的!

    我在学校工作期间,见到过多起孩子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躯体症状和异常行为,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知识,不懂得他们表现出来的“疾病”暗示着这些孩子怎样的心理,当时作为校医,我也只有用医学知识来帮助他们,这让我常常显得很无助。

    ·暴力和攻击行为

    有一个从新加坡回国的6岁男孩,因为父母离异,被送到我工作的这所小学。男孩的父母都没有回国,将他托付给自己公司的员工(一对夫妻)照顾,由此,男孩长年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周末由这对夫妻接回家。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读一年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双眼睛,有着灵性的光芒。我与他交流中,发现他思维敏捷,语言表达逻辑很强。因为他非常不适应住宿学校的生活,所以每天都会以各种借口不到教室上课,最多的借口就是头痛、肚子痛,然后呆在医务室和我们聊天。有一天,他告诉我们:“我觉得这个学校有几个不好的地方,第一,起床太早,我在新加坡可以睡到8点,9点才到学校(当时他读幼儿园)上课,现在我每天都睡不够;第二,每天上课的时间太多,从上午8点要上到12点才可以休息,下午从2点到6点,时间太长了,我在新加坡上午11点就下课,下午3点就放学回家了;第三,这里还要上晚自习,不可以看电视,我以前在家晚上可以看电视,还可以玩我的玩具;第四,这里没有我玩耍的时间,每天都被老师安排完了时间,我不喜欢你们学校,我不想去上课!”当时,我们被这个6岁孩子的勇气和率真震惊了!国内的孩子,虽然痛苦,却从不像他这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开始关注他。
第4节 坚持不让根儿在上高中前住校(2)
    男孩无可奈何地留在了他不喜欢的这个学校,常常到我们医务室来晃悠。三年级的时候,男孩的老师们都说他表现不好,不爱学习;四年级的时候,老师们说他有很强的暴力行为,常常主动攻击同学,与同学冲突不断。那几年我因为工作忙,所以几乎没有和这个孩子见面。有一天,我到校长办公室办事,看见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与校长谈话,我听出来是在谈这个男孩,女人是男孩的母亲,校长将男孩的情况说得很严重,女人一直在抹眼泪。

    在我离开学校的前几天,在楼道上,我看见一个男孩呆立在那里,眼神呆滞,晦暗无光,因为他看起来与其他孩子的神态明显不同,我便多看了他一眼,这一看,我的心碎了,那个眼神里充满了灵光的男孩已经变得让我不敢相认!

    后来,在我懂得了儿童心理之后,我才知道,孩子当年的暴力行为不是他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儿童的抑郁症表现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可能表现为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在学校的四年时间里,对父母的无尽思念,对新环境的不接纳,失去了可以理解和接纳他的成人的帮助,足以让这个无助的男孩患上抑郁症!可是,当时学校的老师和我都不懂得基本的心理知识,不懂得孩子的情感需要,错误地认为孩子是道德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对孩子实行了错误的处罚和说教,而没有对孩子有直达心灵的关怀,这样的方式直接加重孩子的“病情”。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男孩已经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他的家庭必须要配合心理治疗,他才能够恢复健康的心理。

    ·经常性“晕厥”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生下了弟弟。女孩在学校上学期间,经常在教室、寝室、过道、操场等地方突然晕倒,每次晕倒后,我和其他校医急忙奔赴现场,为她检查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等),每一次检查都是一切正常,晕倒后几分钟她就自然清醒过来,一切恢复正常。我们建议父母带她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也是一切正常。这让不懂得心理学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女孩在每次晕倒后,老师必然会给她的父亲打电话,父亲和继母也一定会来到学校将她接回家,就这样,女孩晕倒发作得越来越频繁。几乎每隔2~3天就发作一次,但是在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晕倒。她的同班学生告诉我们:“医生,你们不要相信她,她晕倒是装出来的!我们发现如果她晕倒后不管她,她会悄悄自己爬起来的。”终于,我们有一次机会验证了学生的话。

    现在,我才明白,女孩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她内心的愿望:“我想和爸爸在一起,我不想被你们(爸爸、继母和弟弟)抛弃!”

    ·自残

    小学五年级男孩,父母为工薪阶层,收入一般,望子成龙,省吃俭用将孩子送入了这所私立学校。然而,孩子非常不愿意住校,无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为他描绘未来“成龙”之后的美好愿景,可男孩就一句话:“我想和你们在一起吃晚饭!”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男孩被送进了学校。
第4节 坚持不让根儿在上高中前住校(3)
    男孩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了自残行为,晚上在宿舍里睡觉时,用红领巾把自己的脖子勒出了血印,他还用头去碰墙,结果是头破血流,目的是受伤后父母接他回家,他可以在家里住上两天。然而伤好之后,被送回学校的他,再次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然后再次被父母接回家里,周而复始,反复发生;男孩读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跳楼倾向,老师不得不紧跟他,派同学保护他。有一天傍晚,我在值班,突然听到一阵杂乱的叫喊声:“救命啊!救命啊!”冲到操场一看,教学楼三楼处一个男孩被一群学生和一位老师拉着,男孩拼命地要从三楼的窗户跳出来,吓坏了同学和老师,保安听到呼声,帮助他们救下了男孩。

    看到这一幕之后,我从老师那儿得知了男孩的情况,老师告诉我:“我们都希望父母把孩子接回家,他不适合住校,他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晚餐,还想在自己家里的床上睡觉,可是,他的父母就是不愿意给孩子转学,觉得这所学校好,搞得我们每天都很紧张,生怕孩子出事!”那个时候,我完全不懂儿童心理,也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帮助,我离开学校之后,没有了这个孩子的消息。

    家是孩子离开母体后成长的子宫,家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与归属感,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获得他成长中的情感维生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永远是孩子心灵栖息的地方,有爸爸,有妈妈,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尿频

    小学二年级女孩,在家里小便正常,一到了学校就会出现尿频现象,白天每隔几分钟就要去卫生间解小便,到了夜间睡眠好,也不起夜解便。妈妈来到医务室找我咨询后,带女孩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一切正常。后来我观察到,女孩在每次周末返校后,都要求妈妈多陪陪她,夜里会因为想妈妈哭泣。

    有一次,女孩的妈妈因为工作,竟然忘记了在周五的下午来站点接孩子回家,那次正好是我送孩子回家,我们在寒冷的马路边足足等待了两个小时,妈妈才赶来接女孩。这次事情之后,我和她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她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关注不够,孩子缺爱了。在女孩出现尿频症状之后,她开始重视女孩的成长,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经历了近半年的时间,女孩尿频的现象才消失了。

    ·“哮喘”发作

    小学五年级女孩,大队长,品学兼优。他的母亲属于“要强”的类型,要求女儿要出人头地,好上加好,考试要得第一,不准落后。女孩为了博得妈妈的接纳和认可,为了自己能够符合妈妈的要求,得到妈妈的爱,拼命保持着“优秀”,从不敢“放松自己”,生怕成绩和表现落后,于是,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第4节 坚持不让根儿在上高中前住校(4)
    五年级时,女孩在学校期间经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这种表现很像哮喘发作——张着嘴大喘气,但是却没有哮喘发作时的缺氧表现,在她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时候,面色和口唇都是红润的,血压和心率也都正常,每次我们给她吸氧后就缓解(吸氧是我们给她进行的安慰治疗)。我们建议父母带女孩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一切正常。尽管我们与女孩的母亲进行过交流,希望她不要给女孩太大的压力,但母亲对女孩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女孩的“哮喘”发作更加频繁。有一天,女孩告诉我们,她的压力太大了,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或许在学校的医务室里,安静地吸氧,与医生聊天,她的心可以有片刻的安宁!~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住校,那些被送到寄宿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每次返校时,看着父母远去的背影,都会发出痛苦的哀号,他们在几经反抗之后,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哭声不能够唤回父母的怀抱,于是,渐渐地,他们放弃了哭泣,习得性的无助感之后,为了生存和快乐,他们开始让自己变得适应环境。然而,有少数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无法适应,他们仍然不放弃重新回家的愿望,稚嫩的心灵在这种坚持中出现“病变”,心理问题应运而生。

    很多父母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孩子几岁开始住校合适?”曾经,我认为孩子到了高中可以适应住校的生活,所以,在根儿考上深国交后,我们同意他住校。根儿住校一年后,我去深圳陪他读书,一共陪伴他三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这三年里陪伴他成长,如果没有这三年的陪伴,我会失去很多见证我们一起成长的机会,也会少了这三年里我们共同经历的冲突、快乐和幸福。这些冲突、快乐和幸福,读者在这本书里都能感觉到。

    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只有十八年,十八年之后,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想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陪伴孩子十八年呢?!
第5节 帮助孩子度过转学后的心理适应期
    孩子转学后有一个心理适应期,离开已经熟悉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甚至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孩子的心理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在决定让根儿到成都后,我们常常与他谈转学的事情,告诉他转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让他慢慢地接受转学的事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根儿刚转学到成都时,内心有一些自卑,他担心成都的同学看不起他。一次在送学生回校的班车上,我与一个孩子聊天,孩子问我们来自哪个城市,我如实告知,“我们来自云南的昆明”,坐在我身边的根儿立即拉扯了我一下,示意我不要再说话了,回家后他告诉我:“妈妈,不要告诉人家我们从昆明来,云南很落后的,人家知道我们是昆明人就看不起我们了。”我没有想到根儿会有这种想法,告诉他:“不管我们来自哪个城市,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们!”在成外附小度过了适应期后,根儿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深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在考虑是否到深圳读书时,我们与根儿讨论了他将在新环境中遇到的困难:没有父母陪伴、周末的孤独感、学校的饭菜可能不合口味、新的人际关系、气候闷热、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让根儿自己做出决定。他选择了愿意面对这些困难,他能够承担起选择的后果,在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不埋怨我们。

    刚到深圳上学时,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给根儿带来了压力,他主观地认为深圳的同学读书都很厉害,这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同学们都见多识广,而他来自落后的西部城市,各方面都会比深圳的同学差,担心同学看不起他。我们一起回忆了转学到成都后,他是如何获得同学的接纳和尊重的过程,然后,我依然是那句话:“我们做好自己,有尊严地活着,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们!”

    第一学期结束时,根儿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数学年级第一,物理、化学和生物年级第二,各科总分位列年级第四名,他发现自己的学业并不比同学差,与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心里的结就此解开了。现在,根儿在剑桥大学的环境里,不会再出现“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心态,在两次转学的经历中,他已经明白如何被他人接纳和欣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