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浩瀚大洋是赌场-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器具损失;13日,T部队一架银河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轻型巡洋舰休斯顿的右舷,休斯顿的受损程度甚至超过了前一天的堪培拉,舰首是不是还连在舰身上都成为了周围军舰上那些赌鬼们下注的对象。第一群司令官约翰?S?麦凯恩说不要休斯顿了,但是休斯顿的贝伦斯舰长坚持不肯放弃,要人来拖,最后麦凯恩司令官派了重巡波士顿来把休斯顿拖到乌里希环礁去了。
言归正传,除了堪培拉和休斯顿受到重创之外,还有几艘轻巡或者驱逐舰受轻创,整个美军舰艇的损失就是这么多,再没有了。
那“大本营发表”又是怎么回事?怎么会那么不着边际呢?凭良心说,这回的大本营发表还真不是从一开始就在有意说谎,联合舰队和军令部一开始真的以为打了胜仗。 怎么会有这样的荒唐事呢?理由很简单,空战确认战果本来就困难,加上现在日本飞行员全是菜鸟,根本就分不清楚军舰被炸弹击中和飞机被炮火击中的区别,反正见了烟火就是击中,这边统计战果也是多多益善,结果美国出来了16艘航母,反而被日本人击沉击伤19艘,还得想办法去凑上那不够的3艘才行。
乘胜追击,联合舰队又下令第五舰队的志摩清英中将带着重巡那智、足柄、青叶等前去清扫战场,结果被美军潜水艇发现了。
一直在注意着东京大本营发表的哈尔西在15日中午接到潜水艇报告后才算想通了,原来东京大本营这次不是吹牛,而是真以为大胜了。干脆本将将计就计再设个圈套,看看还能钓点什么出来。哈尔西指挥主 力快速往西退避,把受到重创的堪培拉和休斯顿留在后边再弄几艘巡洋舰驱逐舰什么的围着,装出一副很沉痛的表情慢腾腾地往西走,看看会不会有人前来围观。
这支诱饵舰队在16日上午9时左右被日本人发现,确信这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最后残余部分的日本人也从台南机场出动了航空力量的几乎最后剩余:8架银河,18架天山,37架九九式舰爆,40架零战前往最后一战。
正在这时,一架侦察机在诱饵舰队以东180海里的洋面上发现了正在西航的8艘航母、7艘战列舰和十来艘巡洋舰。
正午时分,这个晴天霹雳传到联合舰队司令部,人人都傻了:怎么回事,是误报了战果还是美国又来了新的航母舰队?反正不管是哪种,全是噩耗,这一下日本人可真的没了活路了,草鹿参谋长急了,要拼命了。草鹿的拼命方式也别致,向第二舰队的栗田健男发报,要他带着大和和武藏来跟鬼畜打炮战。
栗田健男看到电报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二舰队在哪儿?在林加锚地,在新加坡的南边,苏门答腊的北边,到台湾以东光赶路就得个把星期,这丰田长官是不是疯了(当时不知道这份电报其实是草鹿参谋长发的)?不管怎么样,命令总是要服从的,这就准备出发上路。
再说志摩清英带着第五舰队南下打扫战场,但越走越觉得疑心生暗鬼,不对头。志摩中将不是船油子出身,是搞通讯工程出身,船开得不怎样,但监听有一套。他听出鬼畜的电讯方向似乎在往北走,就多了个心眼,先向西,就在这时两架格鲁门战斗机从头顶飞了过去,“舰载机?这不明明美国航母还在嘛,赶快转头北上”,正在此时,联合舰队也来了新的命令,说不用去追鬼畜了,先到台湾马公去待命。
这边哈尔西发现没人来围观,也就只好气鼓鼓地掉头往菲律宾以东太平洋面上走,准备和麦克阿瑟一起去打莱特岛。
因为狡猾的哈尔西在诱饵舰队里混了两艘轻型航母,所以从台南前去“最后一战”的一百多架飞机又损失掉了三十几架,加上又已经发现了正在航行中的美国航母编队,联合舰队只好重新审核战果,这才得出新的结论:在最好的情况下大日本帝国也就只击沉了四艘美国航母,美国航母舰队大部分还健在。
但是已经发了的捷报怎么办?现在再改口有点不好意思,事关海军名声,只好将撒谎进行到底,干脆在19日以重新统计战果的名义把前两天的战果速报再肯定一遍,连陆军带国民一起骗到底。
但是骗人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是海军的陆基航空兵现在也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莫把信息当情报(1)
在这里划出点篇幅来谈谈“情报”。笔者再三强调,“日军轻视情报”,有不少朋友对笔者的这个结论抱怀疑态度。“轻视情报”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拙作《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笔者谈了一下日本陆军的情报系统,实际上日本陆军的情报系统比海军的还要好,在这里谈一下什么是“情报战”。
什么是“情报”?被公认的情报战鼻祖,同时最有效地开展过并且还在展开情报战的是英国人,美国人的情报战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有一个巧合,西方语言里对“情报”有两个不同单词的就只有英语: “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这两个词都有“情报”意思,现在情报在其他语言中的区分都是从英语来的,这可能就解释了英美在情报工作上领先的文化原因。
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中文译为“信息”,指的是断片的事实、知识和获得这些事实、知识的过程,后者才译为“情报”,是一个从得到的信息中勾画出对象全貌的过程。“日军轻视情报”这句话的意思指日军分不清楚“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区别,日军对于收集信息的热心和能力不能混同于日军分析信息从而提炼出有用的真正的情报这一过程。
前几年,日本通产省曾经考虑过从中文里引进“信息”这个词用来替换现在日语中用来翻译“information”的“情报”,结果后来被人反对,说没有见过这个词,瞎用起来混乱更大,因而作罢,其实这就是一个文化现象。当时的防卫厅和自卫队都坚决支持通产省,说当年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吃过的苦头实在太多了。
中国学生对“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区别都很清楚,因为一直就是分开来的用的。但日本人,到现在“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在日文中还都是“情报”,不少日本大学里有“情报科学”这个学部,其实这是“信息科学”学部,搞IT的,不是说日本那么多大学生准备去做特务当间谍。而在政治军事领域实在遇到不区分不行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使用片假名外来语。
在电影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黑风楼的鬼子出发去扫荡土八路,一个胖翻译在炮楼门口买了盒烟卷,说一句“去高家庄”,卖烟卷的大叔把肩上搭的毛巾一抖,一小屁孩儿嗖嗖地爬到树上挥了挥手,顿时一连串的消息树都倒了。后来鬼子在赵家河子就遇上了打埋伏的八路。
虽然有点搞笑,打鬼子哪有那么容易?但这个过程其实很直观地说明了情报战的全过程。
“鬼子出了炮楼”,这只是一个信息,有可能去扫荡,也有可能是去打靶,还有可能是去找花姑娘。就是去扫荡也不一定去高家庄,也可能去马家河对不对?这时胖翻译给出来的信息就更加精确一些,但是胖翻译说的话到底可靠不可靠?或者有没有可能是猪头小队长有意散布的假情报?所以老八路们要根据鬼子出了炮楼和胖翻译说去高家庄这两个信息,加上平时所掌握的猪头小队长的行动规律和胖翻译的可信度来判断鬼子是不是来高家庄,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在赵家河子打埋伏。
这就是信息和情报的区别。
日本人在收集各种信息方面是很有一把能耐的,特别是日本陆军。日本陆军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和苏联,所以在收集中苏情报方面不遗余力,而且成果也不小。日军在瓜岛被美军蹂躏得死去活来,大家都说是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太差,没弄明白鬼畜们怎么回事就和鬼畜们干了起来。但有一个事实可能会让人们吃惊:瓜岛上的第十七军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实际上是情报参谋出身,而且是很优秀的情报参谋。他是密码专家,专门在波兰受过训练,1931年百武晴吉在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的时候就一直在监听破译苏联陆军密码,1934年左右破译苏联红军密码成功,1941年又破译了苏联空军密码,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东军一直能够自由偷看苏联红军的来往电报。这位百武晴吉在关东军当情报参谋的时候,还弄出了可以在一公里的距离上探测苏联军用电话线的微弱电流来窃听苏军电话的装置,你能说他们不重视情报?但这只是“信息”而已,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为战略决策服务才是情报工作的关键。 。 想看书来
莫把信息当情报(2)
说来很奇怪,海军是技术军种,应该在现代科技上领先于陆军才对,而日本海军在电子方面就是不如日本陆军。日本陆军的密码从来没有被破译过,日本陆军使用雷达也比海军早。在负责搞无线电侦听的“特情”方面,陆军更是远远走在了海军前面。
到现在还是这样,军事情报的中心就是密码。当时没有计算机,信息流的加密解密过程比大家现在能够想象的还要复杂困难得多。一般估计,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陆海军和政府部门与密码有关系的人员总数可能超过八万人,人数超过四个甲级师团。
“鬼子出了炮楼,儿童团放倒了消息树”这是一个信息的流程,“消息树被放倒了”就是一个密码,代表的意思就是“鬼子出了炮楼”,但猪头小队长如果已经破译了这个密码,土八路就打不了埋伏了。更进一步说,如果猪头小队长打一场情报战,抢先放倒消息树的话,那就是皇军来打土八路的埋伏了,密码就是这么重要, 太平洋战争情报战的中心也就是双方在玩密码。
战后,来日本调查的美国陆军情报局(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MIS)得出的正式结论是“日本没有能够破译英美的高强度密码”,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用这句话作为结论。但是这句话在进入1970年代以后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因为有人在当时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所保管的旧日本军资料内发现了有类似于破译记录的纸片,经查证后发现,是美国人的外交电报,这件事才提到光天化日之下。
陆军特情部长、陆大41期首席西村敏雄少将在1945年8月12日 集合特情部干部召开全体会议,提出了“解读密码的所有资料不留一张纸片,有关机械全部破坏”的要求,以后三天东京杉并区高井户的陆军特情本部浓烟滚滚,机器设备破坏到每一颗螺丝钉。陆军特情部这个部门的名字从陆军编制表上被抹去,主要人员不是从陆军名簿上被抹去就是被安排了假履历。
全部完成以后,特情部全体人员集合在特情本部大院里聆听天皇的的玉音放送,听完后西村少将进行了最后训话,接下来就是全体有关人员按照已经安排好的履历转入地下,从此,日本陆军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特情部”。
解读密码的特情部又不是731部队,不属于战争犯罪行为,为什么日本人要如此掩盖?笔者能够想象出来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到最后失败了以后才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失败的原因:如果还想再次跃起,还想再战的话,他们知道最不可缺乏的战力就是这个特情部,所以他们要尽全力掩盖掉他们在密码战中的表现,他们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过的能力,美国人如果知道了这一点肯定就会全力以赴地加以破坏,特情部门人员可能不至于会受到人身伤害,但可以肯定,日本不会再次拥有这种能力了。
这就是直到1970年以前,始终没有人提起日本人到底在密码战中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原因。
但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知道日本人进行过这类活动,而且大概知道日本工作的进展情况,因为英国人在纳粹德国的档案里发现了来自日本的英美情报,而除了密码已经泄密之外无法解释日本人如何能掌握此类情报。战后,美国陆军情报局负责调查日本密码战的是一位中校和一位上尉,他们只找出来了陆军次官秘书广濑荣一中佐,但是广濑中佐的反审讯能力让美国人无法得出结论,或者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只能先得出以上结论。
莫把信息当情报(3)
美国人真正开始找到特情本部的人还是1949年以后的事了。
其实日本人从很早开始就在从事无线监听和密码破译工作,最早可以追踪到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当年为了捕捉在日本沿海神出鬼没的那支“浦盐舰队”,位于静冈的日本海军无线电信所就开始监听浦盐舰队的无线电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陆军开始了大规模的密码破译工作,1920年左右,日本人在波兰人的帮助下开始了破译苏联密码的工作。苏联人的密码经常被日本人破译这是事实,但苏联人经常更换密码,这样日本人又要从头干起,所以日本人阅读苏联人电报永远是断断续续的。
后来参谋本部第三部(总务部)第七课(通信课)成立了以百武晴吉为班长的暗号班,开始了有组织的破译各国密码的活动。暗号班最早破译的是强度最低的美国灰色外交密码,后来在1934年左右破译了美国棕色外交密码,一般认为强度最高的条状密码(strip code)也被日本破译成功,证据是德国从日本得到的情报的原始出处是美国国务院发送的条状密码,破译的过程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据堀荣三说,日本陆军已经接近于破译美国海军密码,起码达到了80%,美军陆军的密码曾经被日本南方军破译过一次,但不久就被美国人发觉,改换了密码。因为战败时参谋本部销毁了一切有关文件,所以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内情。
日本陆军对中国各种密码的破译也下了大功夫。1928年左右张学良的通讯密码已经被日本人破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被授予金■勋章的名单上有一位名叫工藤胜彦的大尉,是参谋本部派到关东军帮助搞无线监听的,这也是特情人员获得的第一枚金■勋章。
照日本人的说法,从张学良到蒋介石就没有密码概念,就是明码,他们全部是使用四位*数字对应一个汉字的简单编码,甚至都没有简缩码的概念。只要使用最简单的频率分析法就可以很简单地加以解析,而国民党起码在中日战争的全过程使用的就是这种明码。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企图不扩大事态的近卫文麿派出的准备和蒋介石政府谈判的宫崎龙介和秋山定辅,分别在神户和东京被捕的原因,就是因为蒋介石政府所使用的密码在1936年就已经被日本陆军所破译,所以近卫文麿和蒋介石政府之间来往的密电全部被参谋本部知悉,才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行动,使日本政府不扩大事态的希望破产。
光1940年宜昌战役时,中国军队就有120份有关作战的电报被日本军破译,中国军队的所有作战行动及其作战意图均为日本人所知晓。日本陆军一直到1941年2月28日才第一次破译了*的密码,但立即被*发觉。*对于情报的保密相当重视,密码频频更换,日本人始终无法持续地解读*的电文。
蒋介石政府对于密码的无知是很有名的,这一点英国人美国人都知道,他们只能采取对蒋介石封锁消息的方法,因为让蒋介石知道了就等于让日本人知道。那么为什么不提醒蒋介石注意或者派人帮助蒋介石加强保密能力呢?那又是英美人的小算盘,英美也在监听蒋介石,如果蒋介石真的加强了密码,日本人当然听不到了,可是英美也成了聋子和瞎子,权衡下来还是对蒋介石放任自流,最多加强对蒋介石的保密工作就是了。
言归正传,有了信息又能怎样?如果没有将这些离散的信息整理成能够正确地帮助统帅部指挥作战所用的情报能力,离散的信息仅仅是离散的信息而已。
莱特战役前的日本军队就是这样。
海军在10月16日就已经知道他们大错特错了,但还是装傻骗人,不但不向国民公开所谓“台湾近海海战大捷”的真相,连陆军也一起瞒着。
可是陆军又不是完全不明真相,陆军起码应该已经知道事情有点可疑啊,不,陆军不愿意知道,陆军愿意做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堀荣三的电报已经被濑岛龙三销毁,但是所有的人现在都同意除了濑岛龙三之外,参谋本部起码还有两个人知道这份电报,就是第二部部长有未精三少将和参谋次长秦彦三郎中将。知道了又怎么样,你堀荣三也仅仅是直觉而已,并没有什么能够支持这种直觉的更有力的证据,“皇军大胜”的消息起码听起来挺拉风,更加愿意相信好消息,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看看有过多少人前赴后继地被股票套牢就可以知道这句话绝非虚言了。
所以,虽然15日经过台北到达马尼拉的堀荣三立即向南方军司令部、第十四方面军司令部、第四航空军司令部、南西舰队司令部报告了他在芦屋基地和台北基地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本人对“台湾近海大海战”战果的怀疑,要求重新考虑莱特岛决战计划,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判断,理由十分简单:日本人为什么不能打胜仗?你到底和日本人有什么仇?你怎么就那么不爱国呢?你是不是拿了美元了?
当场相信了堀荣三的就只有十四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参谋长武藤章这两个人,而其中只有山下奉文才是真正地相信了堀荣三,武藤章参谋长是因为反正司令官已经相信了,多说无益,还不如先相信。其余从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元帅大将开始到普通参谋, 没有一个相信堀荣三,寺内寿听完堀荣三的报告后,反而向山下奉文发出“神机已经到来,准备在莱特岛决战”的命令,生怕山下奉文被堀荣三的忽悠动摇了决心。
所谓“不重视情报”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说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互相矛盾的情况下作不出正确判断,就是在情报部门已经根据各种收集来的信息作出了正确判断的情况下,作战部门还是固执己见,坚持错误判断,这才是“不重视情报”的真正含义,因为在日本军队中,政治是至高无上的,而情报只能从属于政治。
这已经不是作战了,这是一种临终的疯狂,陆军如此,海军更是如此。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可以“国破山河在”但不能“国破军舰在”(1)
“莱特湾海战”是日本人对这场围绕着美军在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而展开的海战的叫法,日本人喜欢把围绕同一个作战目标的同一个作战计划中的作战行动称为同一场海战,瓜岛争夺战中的南太平洋海战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因为是同一个“捷一号”作战计划的执行,而且目标也是同一个,所以这是同一场海战。
又因为这场海战的规模实在太大,莱特湾海战在南北长达1 500海里,东西宽达1 000海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四昼夜。决定主力舰队生死存亡的海战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从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拉沃利讷海战,经过拿破仑败北的特拉法加海战和日本战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对马海战,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为止,但这些海战不但战场的规模远远比不上莱特湾海战,而且它们全部都是平面战争,所有的战斗都在海平面上进行。而莱特湾海战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立体海军存亡战。参加的舰只也是历史上类似海战所不能比的,日美两国共计有243艘主要作战舰艇参加了这次大海战。
头脑简单得记不下那么多事情的美国人就只能化繁为简,干脆将这场海战分为四场或五场,也就是锡布延海战、苏里高海战、恩加诺海战和萨马岛海战,再加上一个神风突击队的自杀攻击战。
在海军史和海战史上,莱特湾海战都是一场空前的海战,这场海战宣告了一支曾经是很强大的海军的彻底消失,而且这场海战在空间和时间的规模上,也远远超过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所有海战。随着军队、兵器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基本上可以把莱特湾海战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海战”,以后还会不会有战争不好说,但可以肯定地说,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规模的海战了,所以这次海战将被人们永远地记忆下去。
但是,和规模上的意义以及感情上的意义不同,这场海战在战略上的意义却不是那么重大,因为太平洋战争的胜负已经见了分晓,即便日本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场海战的结果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还是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1945年10月,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到日本调查太平洋战争的作战,调查团里有一位29岁的海军少校詹姆斯?菲尔德。菲尔德少校是文学博士,哈佛大学历史学讲师,莱特湾海战时是第七舰队第七十七特遣舰队第四群护卫航母部队第三集团克里夫顿?斯普拉格少将手下的一名参谋。他到东京后传唤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参谋长大林末雄少将、第二舰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中将、参谋长小柳富次少将和其他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司令人员和幕僚。
菲尔德询问的方式很有趣,一见面就是:“能在这里询问你们也真不容易,10月25日你们追得好狠,这条命都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捡来的。就奇怪了,你们怎么没把我整死?”所有被询问的日本海军军官一听这句话,顿时油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一些原本不肯说的话都肯对菲尔德讲。
菲尔德1947年退役后到大学教美国现代史,同时把他的作战经历和询问记录写成了一本叫做《The Japanese at leyte Gulf》的书。因为莱特湾海战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大海战”,所以描写莱特湾海战的书籍也就汗牛充栋,但这是最早的一本,也几乎是写得最好的一本。看过这本书的日本海军将领的反应一应是:“虽然(菲尔德)不是职业海军军人,但因为身临其境而且拥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描写莱特海战中最好的一本”,第二舰队参谋长小柳富次甚至说:“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捷号作战以及莱特湾作战的全貌”。战败以后日本海军销毁了一切能够销毁的资料,到后来,甚至日本海军高级军官的*里牵涉到莱特湾海战的部分也从那本书里面找资料,而且以后的所有书籍其实都是在企图回答菲尔德所提出的问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可以“国破山河在”但不能“国破军舰在”(2)
莱特湾海战是捷一号作战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就是日本海军到现在还残存的全部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全体出动,到莱特湾对着正在登陆的美军运输船团一阵乱轰,能打沉多少算多少,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
这不是正规海军的战法,但看起来却又眼熟,不错,这就是先任参谋神重德大佐的方案,这位神重德就策划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给三川军一出了一个砸明火的作战方案,还大获成功。但当时没有经验,没有把美军的运输船团砸光光,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恨。
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教育局一课课长神重德又老调重弹,说要带着大和武藏去砸明火,砸不成明火就抢滩搁浅,当海上炮台和鬼畜拼命,但一来由于那时海军还没有必死的觉悟,再加上你一个海军省的课长跑来对作战瞎开什么口,这不是干犯统帅权吗?所以那次方案给否定了。
这次不同了,这次没人反对。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在战后解释这个作战计划时说得很清楚,如果菲律宾落入美国人之手,则意味着南方资源地带和日本本土的彻底隔离,这时候第二舰队若回到油库已经见底的内地来的话是一堆废铁,而继续待在荷属东印度附近的话,因为无法得到本土的弹药补充,还是一堆废铁,看起来那么威武挺拔,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和武藏就是这样已经沦为了废铁,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
丰田还有一句没有说出来而大家都心领神会的话,就是:战争已经结束了,日本已经彻底失败了,已经要亡国了。亡国之军还能有军舰吗?不能,一定要在还没有完全亡国之前,为这些凝聚了几代日本海军军人梦想的军舰,尤其是战列舰寻找一个好坟地。
因此莱特湾作战并不像联合舰队所发出的作战要领上写的那样,是“与陆军协同,在决战海面邀击来攻之敌,确立不败之战略态势”,而是一次特攻行动。同时为了确保第二舰队的出击能有效果,不在半路上就被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机歼灭,还要让拥有6艘航母但没有飞机的第三舰队挺身而出去充当诱饵,将美国航空母舰舰队吸引过来。
这种想法虽然很疯狂,但绝不是不可理解,甚至美国海军都理解联合舰队的这次决心,如果尼米茨处在丰田副武的位置上,估计他可能也会下同样的决心。问题是军令部和联合舰队的意图并没有传达到第二舰队,或者是并没有做让第二舰队理解的努力,这才是莱特湾海战失败的原因。
现在第二舰队的编制是这样的:
第一战队:战列舰大和、武藏、长门;司令官:宇垣缠中将;
第四战队:重巡爱宕、高雄、鸟海、摩耶;由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亲率;
第五战队:重巡妙高、羽黑;司令官:桥本信太郎中将;
第二水雷战队:旗舰轻巡能代;司令官:早川干夫少将;
第二驱逐队:早霜、秋霜;
第三十一驱逐队:岸波、冲波、朝霜、长波;
第三十二驱逐队:藤波、浜波、岛风;
第三战队:战列舰金刚、榛名;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
第七战队:重巡熊野、铃谷、利根、筑摩;司令官:白石万隆少将;
第十战队:旗舰轻巡矢矧;司令官:木村进少将;
第十七驱逐舰队:浦风、矶风、浜风、雪风、野分、清霜。
如果能把时间的帷幕拉回到1941年12月以前的话,这还是一支凛凛有威的阵容,也是一支能使任何海军司令官发怵的阵容,但是日本人自己在1941年12月8日打开了潘多拉之盒,放出了航空兵这个战列舰的克星。所以现在的第二舰队就是一些船,一些装了大炮的被称为“军舰”的船而已,对美国海军司令官们构不成威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可以“国破山河在”但不能“国破军舰在”(3)
这支第二舰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以后就顺路回了国,最后回到吴军港是6月25日,待了十来天,这期间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点作业改造,加装雷达和防空武器。现在起码巡洋舰以上全部装备了叫做“电探”的雷达,大和号加装了117门各种对空炮火,长门加装了98门,高雄加装了60门,就连驱逐舰也起码加装了30门,反正现在整个第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