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西游成功学-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玉女投胎到宝象国国王那里,做了三公主,叫个什么“百花羞”。玉女投胎成功后,奎木狼也下界来到人间,占据了一个山头当妖精,打算和公主长相厮守。想不到,投胎做了公主的玉女,却已经不认识奎木狼了,也记不起以前的事情了。这下,奎木狼慌神了。怎么办?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公主抢来强行霸占,还和她弄出了两个妖里妖气的孩子来。
奎木狼原本打算好好过日子,享受甜蜜恩爱,享受人间天伦,想不到,计划不如变化快,社会变数太多,最后弄得自己不伦不类,公主不伦不类,孩子也不伦不类。我们早已计划好的一些策略,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呢?我们又是否过早地在给自己制定成型的人生策略呢?有时候,我们想玩玩人生策略,其实细想起来,却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好玩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23)
案例一:
李文化和张巧丽是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上学期间就建立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他们选择在一家单位工作。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人称“双飞侠侣”。两人商议:等分到房子后再正式结婚,建立家庭。
2年过去了,李文化下了基层锻炼,工作如鱼得水。张巧丽也在领导身边当了贴身翻译,出类拔萃。后来,领导派张出国学习。这下可好了,张一去不复返,据说找了个外国男人。
李文化遭受了沉重打击,于是开始封闭自己,并决定报复张巧丽。怎么报复?他没有报复张的机会,就把愤怒发泄到其他女性身上,开始玩弄女性。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女性,不再相信爱情。他的工作也懈怠了。结果,李文化——一个大有前途的年轻干部,却被人评价为“作风不正,工作敷衍”,几次提拔都没有选上。现在,他也老大不小了,却依然是光棍一条。
世界就是那么奇妙,你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结果。
案例二:
明天集团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公司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应该调整方向?这是摆在公司董事会面前的问题。后来,集团请一家专业的咨询顾问机构来“把脉”。经过咨询公司的悉心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公司主营产品是现在市场同类产品的替代品,此类替代品具有相当的技术和市场前景,但需要一个过程,经过前三年的努力,该产品的宣传和预热工作已经基本到位,预计今后的走向将会一片光明!于是,公司调整策略,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宣传,并顶着可能的风险,继续坚持发展。结果,1年后,该产品正式成为行业最新替代产品。明天集团也从此一鸣惊人,收获颇丰!
制定策略、调整策略往往会决定人生、企业、组织的方向。认准方向,策略自然就产生了。
二、享受型人生
在五庄观,行者惹出祸来,推翻了人参树,走脱不得。为救活人参树,孙行者上天宫去找神仙九老们帮忙,有一段对话,十分有趣。
行者来到瀛洲海岛,只见几个神仙在那里下棋、看报纸、吹牛,谈笑,喝茶,洒脱得很。给人的感觉是:这些人吃的食物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花的票子好像是从水上浮起来的(多少年过去了,这样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要市场化啊)。九老见行者来,就说:“悟空,要是你当年在天宫里守着熬年头,不大闹天宫,现在也该混个处长当当了,比我们还自在呢!”不知道此时的孙行者会不会有一番感慨,会不会有所嫉妒?会不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会不会自卑?会不会不平衡?……
社会中,的确有许多人情愿选择十分安逸、稳定的生活并自得其乐,没有大的追求。他们生活在那样的圈子里,享受着他们的享受。还有一些人,更是变着法子,享受着生活,他们享受金钱、美女、物质、身份、吃喝玩乐……
享受生活,是一种选择,也许是一种颓废的选择,也许是一种悠闲的选择,也许是一种富有成果意义的选择。关键看你如何定义你的“享受”。
三、任务型人生
孙行者是个典型的任务型人生的代表人物,他的使命很清楚:保护唐僧到西天。至于到西天取经究竟有什么伟大的意义,也许他根本听不进去。
孙行者早上起来,睁开眼睛后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唐僧还在不在,是否安全?我们怎么样快点赶到西天去?
有了这样的任务,孙行者就开始把心思放在扫除妖精身上。他后来发现,扫除妖精还要团队帮助,于是又开始学着管理团队。他所做的一切,均为了一个使命——护送唐僧到西天。
我们许多人也是任务型人生的代表。他们(她们)结婚并不是因为喜欢或爱而结婚,是因为到了年龄不得不结婚,是因为家庭的压力不得不结婚。我们许多人并不在意生男生女,但要满足长辈“男孩才算传宗接代”的要求,不得不一门心思生男孩。我们觉得生活很累,可是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我们还得辛苦工作,拉扯孩子,孝敬父母……
任务型人生是一种态度。当你把它看做是任务的时候,它就是任务,当你不认为它是任务的时候,压力自然消减了。
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本该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享受人间天伦亲情,感受工作乐趣和道德情怀,享受健康与欢快的人生。同样是生活,又何必要冠之以“任务”呢?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24)
一个人如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完成使命,生命不会得到绽放,也不会活得精彩。以任务式的方式去生活,也很可能会歪曲我们的人生。
案例:
今天下午工厂要停水,于是,新来的办公室秘书小李起草了一份《停水通知》,提醒各部门早做准备。上午,他就把《停水通知》张贴在公告栏上,以为完成了任务。到了下午,有六个部门的主管找他“理论”——怎么停水也不说一声?小李感觉很委屈:“我在公告栏贴通知了啊!”原来,现在很少有人看公告栏了。小李可不可以再一一通知到人呢?
四、精进型人生
唐僧有什么?有一肚子的墨水和经文,有一定的个人修为。这一点不假。不过,别忘记了,唐僧更是一个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人。他是一个精进型人生的代表人物!
他能够把小学教的,把中学教的,还有大学教的内容,尝试着身体力行地做到。他是一个充满善意和爱心、胸怀大志、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自己需要制定更高的目标,以前所学习的小乘教派经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需求,他需要学习更加精深的大乘佛学。一句话:虽然唐僧的文化基础素质(尤其是德行)很好,但他依然不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承担更多的个人和社会使命!
说实话,学院派出身的学生——唐僧,哪里知道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本领?哪里真正懂得人生的博大智慧?哪里真正明白为人处世的丰富道理?……我们刚出校门时,和唐僧其实没什么两样。但唐僧还是努力去做了,下定决心去了西天。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唐僧遭遇到了重重困难。单单一个刁蛮的猴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个泼猴,野性不改,他几乎是拿他没招,直到有了“紧箍咒”。后来,唐僧发觉“紧箍咒”也不够,因此,他又学着如何去领导团队。唐僧在不断的犯错中总结,不断地成长,终于明白了人生通往成功的基本道理,并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负唐王和民众期待,取回了印度经书。
个人修为和才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平凡?什么是平庸?什么是良好?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自满?什么是精进?打开心灵,打开视野,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
第五节策划力的实际用途
一、策划我们的形象
“唐人”与“恶人”
行者刚从五行山下出来的时候,浑身长满了青苔和牛皮癣,也没有衣服穿,再加上他原本就长得像雷公(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天生长得帅的人也不多,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罢了),形象的确很恐怖。
取经之初,他和唐僧到一家庄院借宿,就把庄园的老汉吓了个半死,老汉连呼:“鬼来了!鬼来了!”唐僧解释半天,说他是从唐朝来的。老者只说:“你(唐僧)是个唐人,那个(孙行者)却是恶人,不是唐人!”人虽不可貌相,第一印象却可以下判断啊!在老者的心中,就是这概念:唐僧相貌清奇,站立有姿,好人!而行者却一脸恶相,腰里还系着虎皮,邋遢之邋遢,恶人!
我们不禁想起韩剧里面的人物,韩国人如此爱干净和修饰,实在是可以给人好印象。然而,我们却时常对自己的形象毫不在意,被别人错误地当成了“恶人”,其实,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还是那个人,心还是那个心,不过,形象是我们的窗口呀!
我们习惯于不负责任地不顾及自身形象(有形象意识也是素质问题),就随随便便地把自己推在别人的面前,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老公老婆、同学同事、合作客户、社会大众……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不重视形象建设的事实,真的可以看看那些马路上或者闹市区的人物形象,看他们是如何在对待自己的形象: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指甲肮脏、衣衫不合体及不整洁、审美低下的发型……如此形象,让人面对起来,实在是一种折磨!
形象外表很重要。任你孙行者再怎么解释,人家也不管你是不是“齐天大圣”,如果就这样的形象,还能称“齐天大圣”,那挑马粪的也可以当国家元首了?在世人看来,成功也得有个成功的样子啊!
注意自己的形象,其实是内心本能的一种素养,是对自我、他人的重视表现。行者很聪明,很有灵气,你看他很快就把老虎皮和白布弄来了,还借来针线,自己给自己做起了衣服,还配上了藤腰带。为此,唐僧是佩服加赞赏:“好,好,好,这才叫个行者!”接着,行者又看见了观音送给唐僧的衣服和帽子,跃跃欲试地想穿,爱美嘛(只是他却不知道观音和唐僧要“耍”他,这帽子就成了“紧箍咒”) !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25)
一个人要成功,形象很关键(形象不等于名牌)。心理学表明:形象好则心志强,心志强则自信高,自信高则表现好,表现好则办事顺!形象好,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也给别人一个好感觉。我们缺乏的不仅是“硬形象”(服饰打扮干净整洁,并非奢华之类等),更缺乏“软形象”(素质、公德等)。
形象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头等问题。艳照形象事件、中国人的公众形象、官员形象、儿子形象、老子形象、老婆形象、老公形象、广告形象(有则国际大公司的广告,画面里有个美女屁股,扭来扭去,对着观众视线,实际上却是推销食物,真不知道是个什么烂创意)……都触动着我们对于形象的关注和思考。
长得不帅不靓,不是我们的过错,可是,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健康、积极、让人接受的形象,却是责无旁贷。我们在社会上行走,就需要负责任地注意自身的形象。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同自勉吧: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行者!这样比较好呢!
案例一:
28岁的人,48岁的心
她才28岁,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好像48岁左右的人。身体曲线消失了,化妆没有了,衣服老气了。她找我是因为家庭出了严重的问题,她和老公关系紧张,说老公不爱她了。“男人容易变心、花心,没一个好东西,不再相信男人!”她恨恨地说。我问她:“为什么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点?”她叹气说:“都结婚四五年了,还打扮个啥?没心思。哪能和那些小年轻比?”我说:“你也才28岁啊!不也是很年轻吗?为什么不多参加些运动、交际活动啊?”她说:“你看,我又要做家务,又带孩子,哪有时间?”(真是比总理还忙!)
很滑稽的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在制造着那么多肥胖的人、形容邋遢的人、早期“黄脸婆”的人、“灰大郎”的人,是人们自己在策划自己的形象啊!
案例二:
八戒的形象问题
取经路上,猪八戒第一次见人,很有意思。他一出场,那些人就吓得一塌糊涂,连声叫喊“妖怪来了”。闹得三藏连赔不是,埋怨他粗蠢。这时候,行者说了一句话:“你便把那些丑也收拾些儿么。”三藏说:“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么收拾?”行者对八戒道:“你把那个耙子揣在嘴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
从唐僧和行者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心态和力量。猪八戒还是猪八戒,天生归天生的,但并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不去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人生要去改变的到底有多少?有谁曾经提醒过我们?我们又曾经因为这吃过多少亏?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形象呢?
对自己负责,才能对他人负责;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二、策划我们的事业
唐僧事业心路
唐僧在出发前,很多僧人来送行。送行的人里面,心思不一,有的人说路途十分遥远,有的人说妖魔鬼怪很多,唐僧只是闭口不答,以手指心,点头几次。大家不明白,于是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唐僧回答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曾经对佛许下誓愿,一定要去西天,取得经书!”
也许正是誓愿的力量和崇高的使命感,驱使着唐僧去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让他不顾一切地走上了取经的道路。只是唐僧没有想到的是,一路上,居然会如此恐怖和多磨难。
嘴巴说出来的豪言壮语,往往比实际的行动要容易得多。但能否去实践那豪言壮语,哪怕是多年以后去实践,也不失为英雄。只要我们在路上,哪怕只走出很短的距离,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抓住机会,也许多年前别人或自己认为不可实现的“大话”、“疯话”,竟会神奇般地兑现。珍惜诺言的“种子”,寻找有效的、有利的时机,逐渐培育他,直至成熟为止,达到目标为止!唐僧不就是这样实践的吗?还记得沙和尚在流沙河里吃掉的那几个取经人吗?他们是志在取经的象征,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依然值得人们尊敬。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断的失败积累,将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唐僧等到了取经的机会,并成功地抓住了唐太宗给予的机会,踏上了取经的漫漫长路。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26)
唐僧关于心魔的说法,十分到位,想必是他在学佛时的总结和体悟。能够体悟到这么高深的心理学道理,的确难得。但是,理论上的“知道”与实践上的“知道”,到底又是怎样的不同呢?面对实际困难和障碍,唐僧的反应和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简直太像我们这些凡人了,像极了!你看,在实际困难面前,唐僧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往往就是什么样子。唐王李世民给他派的两个随从被剜心碎尸(可以看做是沉重打击吧)的时候,唐僧是昏死了过去。老虎(代表小困难、小麻烦)来了,唬得唐僧胆战心惊,竟掉下马来。此后遇到困难,唐僧动不动就是又惊又怕,动不动就哭鼻子,抹眼泪。对唐僧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我们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我们要证明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处理水平和行动处理水平并不是等同的。现实中的人往往过不了这一关。遇到困难和挑战还有打击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投降和掉头逃跑。毕竟,唐僧没有这么做,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努力的道路上,尤其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会有。你可以埋怨佛祖干吗这样折腾人,折腾人跑那么老远去取什么经(孙行者就曾经这么想过)!你可以埋怨自己怎么就是“肉眼凡胎”,父母没有给你好的天资和条件,你可以埋怨一切,迁怒一切。例如:怎么没有一个好爸爸,怎么没有一个好文凭,我的专业没有别人的好,他们是公务员我是个打工仔,别人怎么不给我机会,我没有钱……
这些我们有的想法,唐僧都有。他父亲本来是新科状元,还娶了当朝殷宰相之女为妻,哪知道新婚燕尔就被坏人杀死抛江。他母亲也被人强占,好不容易生下小唐僧,又要防止被坏人追杀,不得已将孩子漂流江上。幸亏小唐僧被金山寺的和尚们救起,才保住了性命。长大后,唐僧好不容易报仇雪恨,并在龙王的帮助下救活了父亲,但母亲又因羞辱而自尽。哎……应该算是大不幸的人了吧!
唐僧具备取经的什么条件呢?需要懂得多种语言?需要掌握一身武艺?需要很多的钱财?需要带上药品食品等……唐僧却没有这些,历史上的唐玄奘也只具备一点点。
唐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辉事业,自然赢得了更多社会人士的支持。找到和你同行的人,借助他们的力量,能够驱除你内心的恐惧,弥补你的缺陷和不足,才是最大的乐事。一个人的天空充满着自我和郁闷,多个人的天空也许很精彩(当然要处理好关系)。观音菩萨早就为唐僧准备好了防身的袈裟、锡杖,赶路的马,还准备好了给他做保镖和苦力的徒弟呢!
此后,虽历经众多磨难,但在如来、观音菩萨、孙行者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唐僧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一个凡人的心魔,最终到达了西天!“知道”与“实践知道”竟是这样的差别!唐僧终于从一个“书本高僧”成长为一个“社会高僧”!
第六节掌控心灵,掌控人生
心理的力量在策划我们的一生,心像风儿一样,刮你去哪里,你就去到了哪里。看下面这首偈子。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由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需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
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作子,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西游团队成功组建后,有一个乌巢禅师传给了唐僧《心经》。唐僧听了《心经》之后,灵光一闪。这首偈子,是唐僧对《多心经》的一点感悟。你猜想他悟到了些什么?
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解释这首偈子吧:你的心怎么想,行动就会怎么做。没有了心里的想法,行动也就不存在了。既然人生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理,那么,只要下一番苦功,自然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你需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和志向拴好,不能让它们反复颠倒,不要让它们降低品级。如果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潜下心来,好好修炼自己的品质、德行、本领。即使你已经志在修炼了,那些眼、耳、鼻、口、舌等带来的局限和种种不当的欲望,也会挡住你前面的道路,它们会依附在你的身上,摧毁你的志向和目标。你不可“认贼为子”,把它们(这些局限性和不当的欲望)当宝贝,沉湎其中而不可自拔。你一定要彻底摆脱出来,狠心用拳头彻底打掉那些东西,千万不要让自己在错误的思想观念下沉睡不醒,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稀里糊涂地或浑浑噩噩地过沉迷贪欲的日子。如此,才可以获得新生的舒展,才可以获得生命的纯洁和光亮,才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志向和行为浑然一体。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27)
行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破除了这六贼。大家看,在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章中,有六个强盗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结果,这些家伙被他干净利落地打死。《西游记》关于这六个人的比喻非常形象,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眼看喜”代表“我们的眼睛只喜欢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耳听怒”代表“我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鼻嗅爱”代表“我们喜欢用嗅觉跟风”;“舌尝思”代表“我们的物欲和口舌欲”;“意见欲”代表“我们有那么多的自我的想法”;“身本忧”代表“我们杞人忧天、患得患失”。这些东西,不一拳打“彻”,还留他做甚?
这里,我们要为行者叫好!行者已经断绝了限制他发展的“六贼”,一心归于正道,何尝不好呢?这些张牙舞爪的东西,如果还不彻底根除,如何到得了西天?
可唐僧不知道,他和孙行者开始了较真。其实是唐僧的不对。也正因如此,孙行者才第一次撇下了唐僧,留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那时候,团队就他们俩)。“既然你允许‘六贼’存在,说我做错了,那你自己玩吧!”行者想。唐僧当然走不动。换作是谁,谁也走不动。一个喜怒无常、欲望无边、眼光昏暗、患得患失、是非不分、扭曲真爱的人如何可以获得成功?“六贼”,害人啊!
每天早晚,我们都在许下志向和承诺,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个人样,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是有时候,我们的心思不在下苦工夫上,不在如何让自己更纯洁、更努力、更清晰地生活上,而是选择了沉浸在无穷无尽的、虚无缥缈的世俗追求上,选择了让自己停留在“无明糊涂”的层次(即看不清事物和生命的真相和本质)上,选择了把时间和努力花在追求情、色、权、钱、对错、是非上,选择了让“六贼”日夜缠身、甚嚣尘上。这些东西,像一阵风,把你本来不牢靠的目标缰绳肆意挣脱,刮到哪里算哪里。
世界就在这样的混乱状态下前行。一些人拼命、无休止地争夺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以占有为目的,把努力投放到损害他人、欺骗他人,获得内心贪欲所求上,实际上也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什么时候,你才会回来,回到你的心,回到你的目标?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才能醒悟,将那些捆缚自己的东西一拳打掉,打得满地找牙?又什么时候将你的心和目标彻底融为一体,走上真正的修炼大道和成功正途?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偈子中的两个字眼:手段。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可以看做是能耐或者方法。观音菩萨给八戒取的法号——悟能,莫非就是让八戒反思一下“你为什么没能耐”、“究竟是什么让你没能耐,没方法”(手段)?“六贼”当心,一切的方法将随之隐藏,一切获取方法的途径都将关闭大门啊!
章节提问:
1形象策划:如何进行你的形象策划?你觉得它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否影响你的家庭、组织成员做好形象策划呢?
2人生策划:请设计一下你渴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行动计划,你会因此拥有什么。请客观评价它的积极性和可操作性。
3职业策划:你认为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最理想,你将如何开始自己的路?
4向外宣言你的想法,张贴出来,不断检视,让它牢记于心,内化成你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成功与否,是由心注定的。只有坦诚和正大光明,才会获得更多的感悟,获得更大的成果,但不要去欺骗自己的心。不欺心,就是要找回自己原本纯净的心、善良的心、没有分辨的心,没有障碍的心,开放的心。让自己的注意力根本上从自己的良心出发!找不回一颗原本踏实的心,就会变得狂妄,心思也会四处逃窜。即使眼前不出“报应”,迟早也会获得“报应”!
第三章 积极专注的注意力(1)
《西游记》中常见的词汇代称有:心猿——孙悟空,意马——白龙马。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三心二意。其实说的就是人的注意力问题。
让我们坐个“顺风车”来探索一下人们的心理世界和行动的渊源吧!先看看《西游记》中的一首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诗很经典,完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大意是:悟空(其实是说我们)是猴子的身体,人的心。人的心真的比天高,一点也不假,给他封个“弼马温”其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人的心和意(脑袋)就像猿猴和马一样,要紧密合作才行。如果心和意分离,就是心猿意马,各自游离。如果心意契合,就可以全力以赴,达到如来(超然智慧)的自然境界。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道理。
吴承恩关于注意力的解释和比喻,丝毫不亚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学家。而能如此形象生动地神会出来,真是举世无双。还是拿事实来讲话。
“心猿”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指人的心像猿猴一样,跳来跳去,永无宁日,无法专注。的确是这样啊!那些浮躁的人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不断地辞职,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寻找新的工作和人生方向,最后呢?我们不断地选择朋友,最后呢?我们不断地更换着喜好,最后呢?我们不断地推翻老客户,寻找新客户,最后呢?……
如来用五行山死死地压住了孙悟空,才把他散乱、浮躁的“心猿”安定了下来。我们的“心猿”是否得到了安定呢?
孙悟空的分身术与分身无术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话语、要求、表情无动于衷、不加重视或嗤之以鼻,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是停留在自己身上。就好比,我们明明在和一个人讲话,可你的心思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说着言不由衷或“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这时候,你的心思已经分离出去,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西游记》中,孙行者可以分身出去,用“真身”去办自己要做的事,然后将一个“假身”留在那里不动,正是描述的人们注意力分离的情形啊!“真身”就是我们注意力已经去到的方向,“假身”就是我们留下的一个躯壳,一个已经没有了注意力的躯壳。
你看,唐僧在和虎力大仙比试坐禅求雨,孙行者为了帮助师父,把“假身”留在地上一动不动,而真身却去了天上搬救兵,请龙王协助降雨。他的注意力只能做一件事情啊!
再例如,在五庄观,孙行者和镇元大仙有一番较量。孙行者推翻了镇元大仙的果树,这下可惹火了大仙。镇元大仙干脆把唐僧他们几个捆起来,体罚他们。可是行者又玩弄小技巧,他把唐僧等人解救出来,一路逃跑,却留下变化的“唐僧”等人(四个柳树根)来顶缸!镇元大仙一早起来,就派人抽打他们,结果发现打的都是柳树根(行者以为镇元大仙再不会打他们了。结果一抽打,事情就败露了)。虽然打的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