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全部军队中,大约只有 2000 名大体合格的医生服务,其比率充其量大
约为 1700 人有一名合格医生,相比之下,美军中大约每 150 人就有一名医生。
另有 28000 名军医在医疗部队服务,但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并且
①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 65、243 页;又见高思致国务院:《中国军队的健
康状况》,国务院档案,89322/47,1942 年 9 月 14 日函,附件第 2 页;和高斯致国务院:《一个中国新闻
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美国国务院档案 740。0011 太平洋战争/3559,1943 年 11
月 5 日,函内附件第 4 — 5 页。
② 白修德和贾安娜:《中国雷鸣》,第 136—138 页;高思致国务院:《中国军队的健康状况》,附件第 2
页;林沃尔特致艾奇逊:《这个中国兵》,附件第 3 页;赖斯致高思:《在兰州观察到的中国军队的健康
状况》,美国国务院档案 893。22/52,1943 年 12 月 4 日,第 1 — 2 页。
③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 245 页。
④ 包瑞德:《迪克西使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944 年》,第 60 页。
⑤ 高思致国务院:《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附件第 5 页。
① 高思致国务院:《中国军队的健康状况》,附件第 2 页;关于军队的医药条件,见莱尔?斯蒂芬森?鲍
威尔:《战时中国的一个军医》;罗伯特?吉伦?史密斯:《美国卫生部设法改进中国陆军卫生署效能的
史实,1941—1945 年》;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 139—140 页;斯思明(音):《中国的卫生问
题》,第 44 页。
纯粹是从担架员到包扎员,到“医生”这样提升的。极少数真正胜任的医生,
集中在前线重伤士兵所不能到达的后方医院服务。因为担架队常常人员不
足,以及医疗运输工具稀少,在战斗中受伤——即便是轻伤——往往也是致
命的。一名受伤士兵即便受到初步治疗,可能也要等上一天。然后他才需要
转到包扎所和后方医院。1938 年罗兹?法默看到过被运送到后方的伤员,他
评论道:“遍体坏疽,蛆虫在伤口上蠕动。”②经这样的治疗,即使是轻伤员
也会迅速感染,而多数伤情,如胃部受伤或丧失一肢,往往致命。在战时中
国很少看到跛子。③
中国士兵给养差,受凌辱和嘲弄,不可避免地缺乏士气。集体开小差鲜
明地反映了这一点。大多数新兵,即使在到指定部队的行军中幸存下来,除
了逃跑,也别无想法。许多人成功了。例如,第十八军第十八师被视为一支
较好的部队,1942 年还驻在后方未参加战斗,却由于死亡或开小差,它的 1.1
万人中有 6 千人失踪了。高思大使评论道:这些统计数字并非例外,类似的
减员率在所有军区普遍存在。即使胡宗南的精锐部队——因为他们被用于遏
制北面的共产党军队,他们属于训练、给养和装备最好的部队——据说 1943
年需要补充的比率为一个 1 万人的师每月 600 人。①官方的统计导致这样的结
论:在 800 多万士兵中,大约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去向不明,大概不是开了小
差,就是非战斗死亡。②
② 罗兹?法默:《上海成果:在中国战争中的三年日记》,第 236 页。
③ 法默:《上海成果》,第 137 页;多思在《中日战争,1937—1949 年》第 65 页中写道:“中国人通常
开枪打死他们自己的重伤员,作为一种仁慈行为,因为‘他们横竖只有死’。”
① 高思致国务院:《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第 3 页,附件第 5 页。
外国军事援助
中国军队不完全是单独作战,朋友们的援助——或者缺乏这种援助——
对国民党人抗日斗争的性质有重大影响。从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对外国的
援助和调停寄予巨大的希望。西方民主国家确实同情中国抗击彻头彻尾的侵
略行径,但它们的同情转化为物质援助毕竟太慢。相反,倒是苏维埃俄国成
了国民党人的第一个异常慷慨的朋友。尽管莫斯科与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了
10 年,两国政府对遏止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却具有共同利益。因此,甚至在
卢沟桥事变之前,俄国人对国民党人的政策就已经变得温和了。他们曾经鼓
励第二次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期间,他们劝告安全释放蒋介石。而且早在 1937
年 9 月——没有等到缔结一项正式的援助协议——他们就开始发送物资给国
民党人。1937—1939 年期间,苏联供应总数大约为 1000 架飞机,2000 名“志
愿”飞行员,500 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这些是根据总
额为 2.5 亿美元的三项中期低息(3%)贷款提供的。这些源源不断的援助,
到 1939 年 9 月欧洲战争开始以后才减少。但是,苏联的援助一直延续到 1941
年希特勒军队开进俄国。意味深长的是,实际上俄国援助没有一项是输送给
中国共产党人的。按照中国驻俄国大使蒋廷黻的说法,“莫斯科对在中国激
起反对日本比传播共产主义更感兴趣”。①
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请求援助反应比较迟钝,并且态度暧昧。战争第一
年,法国提供了一笔 500 万美元的小额贷款,以建筑一条从印度支那边境到
广西南宁的铁路。美国用全部买进价值为 1.57 亿美元的中国白银的方法来支
持中国的法币储备,从而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是,直到 1938
年 12 月,战事爆发将近一年半之后,美国和英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 2500 万
美元和 50 万英镑(合 200 万美元)两笔为数不大的对华贷款。而且,美国和
英国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些借款购买武器和其他战争物
资。从 1940 年开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长。美国允诺的贷款 1940 年为 4500
万美元,1941 年前期为 1 亿美元。1941 年后期,美国按照新近的租借法案条
款,开始也向中国发送军械和其他物资。美国志愿队,一支在陈纳德指挥下
以“飞虎队”著称的空军小分队,1941 年下半年在缅甸投入战斗。在战斗四
年半以后,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总额才与俄国所提供的大约相等。①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当时成为盟友
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
中国人认为应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1942 年前期,日本人
切断滇缅公路后,通往中国的主要补给线是从印度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麓
起伏的丘陵,到达云南昆明的危险的航程。关系紧张的部分原因,则是美国
飞机不足,越过这条有名的“驼峰”的补给物资与重庆所表示的需要相比,
仅仅是杯水车薪。尽管有运输上的困难,假如西方盟国的政策不是先打败德、
意,然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中国本来是可以得到多得多的援助的。例如,
在 1941 年和 1942 年,美国仅仅分配给中国租借援助总额的大约 1.5%,1943
年和 1944 年只有 0.5%——尽管这个数字在 1945 年上升到 4%。①国民党人对
① 杨格:《中国与援助者,1937—1945 年》,第 18-21、18、26、54、125—130 页。
① 同上书,第 207 页及各处。
① 表明飞越驼峰航线运抵中国的补给总数的一些数字(单位:吨): 资料来源:刘馥:《现代中国军事
“欧洲第一”的政策愤愤不平。
1942 年后,困扰中美关系的许多抱怨和误解,是围绕约瑟夫?W.史迪威
将军这个人物出现的。珍珠港事件时,被视为美国军队中最有才华的军团指
挥官史迪威将军,起先被遴选为派往北非的最高作战指挥官。但是,由于他
对中国的出色了解和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对他的器重,他被改派担任后来
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所说的“在整个战争时期指派给任何美国人的最困
难的工作”。②史迪威被选派为蒋介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和中缅印战
区美军总司令后,他特别受到指示,要“为进行战争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援
助的效力和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③作为在中国的美国战区司令官,不
可避免地在中国人对华盛顿的优先政策的不满面前,史迪威首当其冲。他与
蒋介石首次闹翻,是在缅甸的盟军败绩问题上。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世界,并
且都不喜欢对方。在史迪威的许多品质之中,他对缺点直言不讳,不善外交,
不能容忍装腔作势和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喜欢辛辣地讽刺。蒋介石正好相
反,尚虚荣,不直截了当,含蓄,并且非常注意地位上的差异。史迪威很快
把蒋介石视为“一个无知、专横、顽固不化的人”,他把国民政府与纳粹德
国的独裁和强盗行径等同起来。史迪威在朋友中间轻蔑地称蒋为“花生米”,
而在 1944 年中期,他私下反复这样思索,“中国顽症的治疗在于除掉蒋介
石”。他问:“为什么暴死这次就不能在适当的地方降临呢?”①蒋介石知道
史迪威对他的态度和轻蔑看法,反过来也厌恶这个美国人。至少早在 1943
年 10 月,他就试图把史迪威调离中国。但史迪威有马歇尔将军的信任,他保
持其职务直到 1944 年 10 月。
与他们的个人不和搅在一起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目标根本不同。史
迪威只关心增进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军事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开始训
练飞越驼峰到达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建议国民党军队应从根本上加以改编。
他断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乏装备,而是有用的装备未被有效地使用。他争辩
道,这支军队“总的说来处在令人绝望的状态,营养不良,不发薪饷,未经
训练,照管不周,而且贪污腐败”。②作为一种补救办法,他建议把军队的规
模裁去一半,清洗不称职的指挥官,并由美国来训练和装备首批 30 个师,最
后达到 100 个师的精锐部队。他还建议,由美国训练的中国师发动一场攻势
来收复缅甸,因为只要日本控制那个国家,中国的外国补给物资就只有依赖
飞越驼峰流入的有限货物。史迪威认为,只有靠开辟一条经缅甸的陆路,才
能输入充足的物资来装备中国军队,以大举进攻在中国的日本人。
蒋介石把与日本打仗置于一个较低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在盟国参加
战争以后,最终战胜日本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他与共产党人的角逐尚属未
定之局。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保存和增强他和国民政府的权力。史迪威关
于改编军队和对日本人发动进攻的建议,对蒋是最讨厌的事,因为这些建议
有打破他所造成的政治力量微妙平衡的危险。比如,他装备最好的军队是忠
史》,第 157 页;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命的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第
42、67、203 页。关于租借法案,见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 350、399、402 页。
② 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第 232 页。
③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74 页。
① 史迪威:《史迪威文件》,白修德编,第 115、124、213、320、321、322 页。
②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282 页。
诚于他的人所指挥的,纵令他们往往在军事上是不够格的。假若照史迪威极
力主张的那样去办,军官们都得任人唯才,那末军权将落到他的潜在政敌们
的手里。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史迪威十分尊重白崇禧将军,很想委派他担任
国民党军队中具有实权的职务。史迪威所忽视的,而在蒋的思想中最先悚然
出现的,是白崇禧是一个有着长期反叛中央政府历史的前广西省军阀。同样
在 1943 年,史迪威建议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联合发动一场对日本
人的战役。然而要劝导共产党人参加这样一场进攻,势必要把武器和其他物
资供应他们,蒋当然不能接受重新装备或以其他方式加强他所憎恶的人的方
案。
史迪威名义上的部下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的意趣比较投合。珍珠港事
件后,陈纳德重被征调进美国军队,而他的“飞虎队”改编为中国航空特遣
队(后来的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对空军打击力量保有近乎宗教般的信念。
他于 1942 年 10 月声称,他以 105 架战斗机、30 架中型的和 12 架重型的轰
炸机,就能“使日本垮台……很可能在 6 个月之内,顶多在一年之内”。①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对蒋介石是有魅力的,因为它将使中国成为主战场——
从而使国民政府有资格要求更大份额的物资援助——而无需大量耗费自己的
资源。那么,史迪威所要求的军队改革和积极参加地面战争将是不必要的。
在华盛顿有马歇尔将军和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作后盾的史迪威,强
烈反对陈纳德计划。他争辩说,这个计划的关键性缺点是一旦空袭有效,日
本人将攻击和摧毁美国的空军基地。鉴于中国军队当前处于无能状态,那些
空军基地十分脆弱。但罗斯福却站在陈纳德和蒋介石的一边,于是陈纳德的
空中攻势开始了。到 1943 年 11 月,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基地和沿中国海岸的
日本船舶蒙受重大损失。此外,日本当局担心美国人将利用桂林和柳州的空
军基地发动对本土岛屿的袭击,摧毁其军事工业。于是,史迪威最担心的坏
事不久成为事实。因为日本于 1944 年 4 月发动一号作战——这是自 1938 年
以来他们在中国发动的最大和破坏性最强的一次战役。它切断了国民党人的
防线,甚至形成对昆明——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一个战略枢纽——的威胁。
这一军事威胁,恰好与经济萧条和正在增长的政治不满同时出现。
一号作战战役的成功,使中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境。为寻求解决这场危机,
罗斯福于 1944 年 9 月 19 日,要求蒋介石授权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您的
全部军队”。①史迪威亲自送达这份电报后,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把这包
红辣椒面交给花生米,然后叹了口气往后一靠坐了下来。投枪击中了这个小
人物的太阳穴,并且穿透了他。真干净利索,他除了脸色发青,说不出一句
话来以外,眼睛一眨也不眨。”②但是,史迪威的狂喜是短暂的。蒋懂得由史
迪威来指挥作战,中国的政治权力也许将缓慢地然而却确定无疑地从他的掌
握中滑落。这种情况他是不能接受的。他不屈不挠地劝说罗斯福召回史迪威。
1944 年 10 月 19 日,艾伯特?C.魏德迈将军被任命为蒋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
司令。
① 陈纳德:《战士风格》,第 214 页。
①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 443—446 页;塔奇曼:《史迪威 与美国在华经验》,第
492—493 页。
② 《史迪威文件》,第 333 页。
1944 年日本的一号作战
日本的一号作战,使国民党人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挫败。它向所有中国人,
也向全世界揭示在前此的七年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政府已堕落到何等惊人
的地步。日本这次作战的目标是夺取或摧毁中国中南部的空军基地,陈纳德
第十四航空队正是从这些基地发动它的高效的空中攻击的。为了完成这项任
务,日本人于 1944 年 4 月首先攻入河南,取得对平汉铁路的完全控制,以保
卫他们的后方。到 5 月下旬,他们已准备就绪。日本人从汉口沿湘江南下,
首先包围湖南省会长沙。中国人以前在长沙曾三次成功地抗击了日本的进
攻,但这次中国人防御不力,该城于 6 月 18 日失陷。
10 天后,对衡阳的攻击开始。在陈纳德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持下,薛
岳的广东部队在这里顽强战斗六个星期。在整个一号作战期间,这是中国军
队进行大规模持续抵抗的唯一例证。此后,中国的防线崩溃。日本人向南推
进到广西桂林和柳州的主要空军基地。 1944 年 11 月,他们摧毁了陈纳德
的空军基地,形成了穿过中国中部连接沈阳到河内的一条通道,然后西进。
他们似乎势不可当。中国军队被驱赶上去抵挡,但是——按照魏德迈的说法
——甚至装备精良的师都“融掉了”,他们“看来缺乏士气,完全不想守住
阵地”。①通往重庆的路似乎已向侵略者敞开,蒋介石勇敢地宣布他决心留在
重庆;在重庆保卫战中,“必要时杀身成仁”——这种宣言已难以安定人心,
因为他在放弃南京和汉口前也发出过类似的誓言。②
但是,12 月上旬日本军队突然停止前进。这是什么缘故呢?当时,日本
的攻势显得不可遏止,而造谣者指控蒋与日本人商订了一项协议,让出重庆。
事实上,日本人停止西进是因为一号作战的任务——摧毁美国的轰炸机基地
——已经完成。到 1944 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
标。
然而一号作战使国民党中国遭到了可怕的损失。将近 50 万士兵死伤;中
国领土被日本人的南北通道切成两半;它足足丧失了 1/4 的工厂;政府税收
来源锐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①
尽管到 1944 年国民党军队已明显衰败,但对它在战争期间成就的评价却
有很大差异。例如,长期担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宣称,他的军队与日本军队
作战,计有 22 次会战, 1117 次重要战斗,38931 次小战斗。他宣称,相反,
共产党人“未出动一兵一卒抗战”。魏德迈将军同样力言,“中国国民党政
府远非史迪威和他的一些美国记者朋友描述的那样不愿打仗,他们已在抵抗
日本中表现出惊人的坚韧和耐性”,而“在中日战争的任何一次重大会战中,
都没有共产党的中国军队作战”。②
千真万确,国民党军队曾多次英勇地与日本人作战。薛岳将军的部队三
次在长沙(一次在 1939 年,两次在 1941 年)抵抗日本人的大规模进攻。1943
① 魏德迈:《魏德迈报告!》,第 290、328 页。
② 魏德迈:《魏德迈报告!》,第 293 页;罗曼努斯和森德兰:《中缅印战区的时 机消失》,第 166 页。
① 例如在广西,战争中的损失(其中大部分是在一号作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 据报道,有 11 万人被杀,
16 万人受伤,30 万幢房屋被毁坏,8 万头耕牛被杀 死。《新民报》,1946 年 3 月 20 日。
② 何应钦:《纪念七七抗战再驳中共的虚伪宣传》,《自由钟》第 3 卷第 3 期(1972 年 9 月 20 日),第
26 页;魏德迈:《魏德迈报告!》,第 279、284 页。
年 11—12 月,中央军第五十七师在湖南常德以极大的决心作战,遭受了不下
90%的伤亡。1943 年在鄂西,抗击日本人所称的饭碗战役,中国军队损失了
大约 7—8 万人,而日本军队的伤亡为 3000—4000 人。③
批评国民党人的人,曾把这些英雄主义和勇猛善战的实例说得一文不
值。例如,他们宣称 1944 年 6—8 月光辉的衡阳保卫战,是由非中央军的指
挥官薛岳不顾重庆政府的阻拦而进行的;又说,在这些罕见的事例中,国民
党人之所以发起攻势,是因为蒋介石需要宣传,好使盟国领导人相信中国战
场值得给予更多的物质援助。此外,共产党人曾嘲笑国民党人关于对日作战
的主张,他们断言直到一号作战,日本军队足有 84%集中于对付共产党的军
队,而只有 16%对付国民党人。①史迪威在 1944 年晚些时候调离之前,也曾
指责国民党高级指挥官们“异常无知和漠不关心”,并断盲现领导下的国民
党军队完全没有能力对抗日作出积极的贡献。②
不管这一争论的最终评判如何,国民党军队坚持抗击拥有巨大技术优势
的敌人长达八年之久,仍然是一个事实。这场抗战的政治、经济和人员的代
价是巨大的。然而他们并未放弃同盟国的战争努力,他们迫使日本人在中国
保持一支大约 100 万人的军队,这对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归根
到底,最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在战争后期,大约从 1942 年起,大部分国民党军
队已丧失了战斗意志,它实际上再也不能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了。这一概括
也有例外。史迪威和魏德迈制订的建立一些高素质的中国师——由美国人训
练、指导和装备——的规划,于 1945 年最终开始结果。例如,1945 年 4—6
月,其中的一些师勇敢而有效地击退了日本人在湖南西部的进攻。战争结束
时,这些师中有 8 个已经完成了 13 周的预定训练计划,另有 22 个师已经开
始。但是余下的 300 多个中国师仍然原封未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普遍衰退具有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支军队是
国民党政治权力的基础。它开始溃败预示着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倾覆。蒋似
乎没有能力扭转这一崩坏的过程。改革军队的所有尝试——如史迪威将军沮
丧地认识到的那样——都很快在国内政治的浅滩上搁浅。例如,相对于可利
用的资源,这支军队太庞大了,不会有战斗力;但裁军的建议也是不可行的,
因为地方指挥官们反对,他们如果失去他们的军队,他们也将失去他们的权
力。蒋对政府的行政控制也过于无力,以致不容许作必要的改革。举例来说,
他曾反复下令,征兵制度应更人道一些。然而,由于这个制度为地方士绅和
腐败官员所支配,政府对这些人控制不了,或无法对他们执行纪律,征兵制
度造成的恐怖依然存在。
③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第 311 页;高思致国务院:《一 个中国新闻记者的 1943
年 5 月湖北战役后鄂西湖区见闻》,第 1 页。
① 沃伦?I。科恩:《谁在湖南与日军作战?关于中国作战成就的若干看法》,《亚洲研究杂志》第 27 卷第
1 期(1967 年 11 月),第 111—115 页;多恩:《中日战争,1937—1941 年》,第 321—322 页;爱泼斯
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第 312 页;李一叶:《中国人民怎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第 66 页。
② 《史迪威文件》,第 157、177、316—319 页。
通货膨胀灾难
由一号作战暴露出来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虚弱,是长期复杂的恶化过
程的顶点。引起这一过程的原因很多,而以通货膨胀为最。像白血病患者的
血液一样,国民政府的贬值通货流遍全国,使整个机体——军队、政府、经
济和社会普遍虚弱。起初通货膨胀率比较缓和。在战争的头一年,价格上升
约 40%。从 1941 年下半年到 1944 年,物价每年翻一番以上。此后,增长率
又急剧上升。①
通货膨胀的基本起因是金融性的。那就是政府通常向四家政府银行借
款,这四家银行大量印刷新钞票以满足这种需要,使通货数量大为膨胀。开
战以后,政府支出立即增加。在头两年,政府花费大量款项在内地重新安置
和发展工业。庞大的款项被用于在中国西部建筑新的公路和铁路,并修至印
度支那和贯穿缅甸。在这两年期间,政府的年支出增长 33%,而它的岁入下
降了 63%。战前,大宗岁入来自商业和都市的经济部门——关税、盐税和商
品税约占 80%。当日本人蹂躏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时,这些税收来源大量丧
失。政府战时支出的约 75%靠印制新纸币来弥补(见第 10 表)。
表 10 按战前价格计算的纸币发行值,1937—1945 年
(总额和价值以 100 万元为单位)
期末
政府银行纸币发行总额 平均价格指数 按战前纸币折合的发行值
1937 年 7 月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年 8 月
1945 年 12 月
1455
2305
4287
7867
15133
34360
75379
189461
556907
1031932
1.04
1.76
3.23
7.24
19.77
66.2
228
755
2647
2491
1390
1310
1325
1085
765
520
330
250
210
415
*此为每年 12 月份的数字,1937 年和 1945 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资料来源: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1945 年》,第
304 页。
虽然法币数量的增加曾经是,也许始终是助长通货膨胀进程的基本力
量,但非金融性的因素加速了价格上涨。其中主要的是商品短缺和货币信用
跌落。对机器、金属、电力设备、化学品和燃料等生产资料的急迫需求以及
它们的供应短缺,使它们处于价格上涨的前锋地位。例如,金属和金属制品
① 零售价格的年上涨率为:1938 年,49%;1939 年,83%;1940 年,124%;1941 年,173%,1942 年,
235%,1943 年,245%;1944 年,231%;1945 年 1— 8 月,251%。关于通货膨胀的主要的第二手资料是:
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 与通货膨胀,1937—1945 年》;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周舜莘:《中国
的 通货膨胀,1937—1949 年》。
的价格在战争的头两年间上涨了 6.8 倍,而总物价指数仅翻了一番。大多数
生产资料不得不进口,而日本对国民党地区强制实行经济封锁加深了这种短
缺。
日本人于 1937 年 9 月实施的封锁起初并不有效,但套索逐步收紧。1938
年 10 月广州和汉口陷落后,进口品价格猛涨 72%;1939 年下半年广西南宁这
一关键性的供应环节丧失后,进口品价格又翻了一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