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部军史-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7日,邓小平对进一步加强二炮部队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这支新型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武装力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国防实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战略导弹部队是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后勤保障部(分)队,以及担负阵地修建任务和工程建筑部队等组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炮兵广大官兵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军队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进入了以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时期。第二炮兵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号召,提出了“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干而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第二炮兵对编制体制作了多次调整。1982年,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提出了《精简整编实施方案》。方案对导弹部队的编制体制突破了以往沿用的陆军编制体制,改为适合自身特点的编制体制。新的编制体制,减少了建制层次,编配人数相对灵活,便于保留技术骨干,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1985年,第二炮兵再次对编制体制进行调整,压缩了工程部队,扩充了导弹部队,完善了战斗保障部(分)队。与此同时,对部队、机关的编制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加强了科研机构,撤并了重叠部门,减少了不必要的层次,使第二炮兵的体制建设更趋科学、合理,向着精兵、合成、配套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到1990年,第二炮兵已建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作战体系,拥有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装备,有了相应的作战阵地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手段。
  90年代开始,第二炮兵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多次到二炮部队视察,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肩负着神圣使命的战略导弹部队,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始终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深化以合成配套为中心的训练改革,提高部队现代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各部队深入开展战法研究和训法改革,探索出不同作战样式、不同型号导弹的基本战法和训法,建立了新一代作战训练法规体系,各种型号的训练教材已规范配套。训练层次不断提高,已完成整旅整团的合成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大力推广正规化训练、基地化训练和新老兵分编分训,提高了整体训练质量;在训练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全武器系统模拟仿真,基本实现了不动实装、不进阵地就能完成综合操作训练。伴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战略导弹部队干部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旅团以上领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0%以上,基层干部绝大多数经过院校培训,科技干部已占干部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
  经过30多年建设,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机制已基本形成,使后勤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二炮部队还建立了一支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保障队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渗透到武器装备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战略导弹部队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成为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春天,在东南沿海联合军事演习中,圆满完成导弹发射训练,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具有良好的军政素质,有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能力和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三、军中骄子……战略导弹部队(2)
经过30多年的建设,这支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继建成了一批不同型号和不同发射方式的作战阵地,初步形成了多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系列,战略战役理论研究和部队军事训练取得新的突破,所有发射分队全部跨入等级达标行列,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准确打击目标能力进一步提高,多次圆满完成导弹发射训练任务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战役的演习。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一支初具规模具有一定威慑和反击能力的战略核心力量。第二炮兵基本形成了新中远程齐全、核常兼备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常规打击。第二炮兵部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强人民解放军的威慑能力,提高中国的国防地位,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炮兵先后任司令员的有:向守志、杨俊生、张翼翔、李水清、贺进恒、李旭阁、杨国梁、靖志远,先后任政治委员的有:李天焕、吴烈、陈发洪、陈鹤桥、刘立封、刘安元、隋永举、隋明太。
   。 想看书来

四、战争之神……人民炮兵(1)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是以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的兵种,包括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
  人民解放军炮兵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炮兵部队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炮兵已发展到4个师、77个团、13所学校以及大量炮兵营、连,各种火炮2万余门。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对炮兵的统一领导,发展特种兵的建设,于1950年8月1日,以第四野战军炮兵领导机关部分人员为基础,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直属中央军委领导。陈锡联任司令员,万毅、苏进任副司令员,彭嘉庆、邱创成任副政治委员。从此,炮兵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炮兵领导机关建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军械部和马政局等机构。
  军委炮兵司令部机构成立前后,各军区亦陆续成立了炮兵领导机构:1950年1月,华北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高存信任司令员,甘思和任政治委员,###任参谋长。同年4月,西南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孔从周任司令员,赵章成任副司令员,张力雄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巫金峰任参谋长。同年5月,第四野战军将特种兵司令部改为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华东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陈锐霆任司令员,刘春任副政治委员,叶超任参谋长。1951年4月,东北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万毅兼任司令员,刘何任政治委员,宋承志任副司令员兼任参谋长。同年8月,西北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巫金峰任第一副司令员,胡兴任第二副司令员,王德润任参谋长,杨春芳任副参谋长;翌年9月,颜金生任炮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开基任副司令员,李书全任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中南军区成立炮兵司令部,孔庆德代理司令员,陈夕彪任副司令员,张志毅任参谋长。
  此后,军区炮兵的领导机构进行了多次整编调整变动,炮兵领导机制不断健全完善。1953年5月起,将炮兵司令部的军事训练处、学校管理处、高射炮兵处升格为直属炮兵首长领导的部。至此,炮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高射炮兵部、军事训练部、军事学校管理部、政委办公室、干部部、财务处。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根据《决议(草案)》精神,炮兵领导机关主要负责炮兵部队的建设规划和专业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监督实施、干部培养、装备计划的拟制以及科研工作等。随后,恢复了政治部、后勤部,并将干部部并入政治部。1960年炮兵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科学研究部、技术部。1962年6月,中央军委对炮兵和军区炮兵的领导关系作了明确规定,解放军炮兵主要负责对军区炮兵的建设、科研、训练和技术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同年11月,炮兵机关进行整编,将科学研究部编为司令部学术处。1965年6月,炮兵科研体制进行了调整,将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移交国防工业部门,另在解放军炮兵机关成立科研部,负责部分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1966年1月,撤销炮兵技术部。1967年10日,将炮兵分管的战略导弹部队的机构和人员,全部拨归新成立的第二炮兵。此时的炮兵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科研部。1970年2月,将炮兵领导机关的科研部缩编为司令部科研处,这时炮兵机关由4大部变为3大部,人员也作了较大的精简。1982年9月,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诸军兵种合同作战指挥的需要,加强对兵种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军委决定将炮兵领导机关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作为总参谋部管理全军炮兵军事工作的业务部门。
  炮兵部队的组建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军委确定了“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炮兵建设方针。炮兵领导机构根据这一方针,制定了建设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的规划,并采取优先发展预备炮兵,逐步充实步兵师以下队属炮兵的步骤,使炮兵部队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为了适应防空作战之需要,在预备炮兵建设中,首先集中建设高射炮兵。新中国成立时,全军高射炮兵仅有16个团。针对国民党军队经常派飞机袭扰大陆沿海城镇的情况,1950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10个高炮团。其间,为加强统一指挥和管理,从1950年3月至10月,又组建了4个高炮师,即:第一、第二、第三和首都高炮师。至1950年底,高射炮兵已达到29个团。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迅速改变武器装备敌强我弱过于悬殊的情况,为增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炮兵火力,适应作战需要,从1950年11月起,先后抽调8个步兵师及若干机关和分队,共9万余人改建为炮兵部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组建了包括加榴炮师、火箭炮师和反坦克炮师在内的15个地面炮兵师共55个炮兵团;另组建、扩建了6个高射炮兵师、74个独立高炮营。到1953年底,全军炮兵共组建了18所学校,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含火箭炮2个师、高炮6个师)88个团和22个独立营;共组建队属炮兵,军、师属炮兵团109个,战防炮营、高炮营各数十个。
  1955年炮兵部队根据抗美援朝作战的经验和新引进装备情况,进行了编制调整,撤销火箭炮兵师,改建了榴弹炮兵师11个、坦克炮兵师3个,组建了加农炮兵师3个、炮兵仪器侦察营和炮兵校射飞机大队,保留了6个高炮师。1956年开始大量组建军属炮兵,并继续加强师以下炮兵。1957年以后,逐步建立了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成立了炮兵学校、炮兵工程学院。1960年成立了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1965年以后,随着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新建了一批炮兵师。1967年,将战略导弹部队、院校和研究所,调归第二炮兵建制。1965年以后,为适应援越抗美作战需要,陆续新建了一批炮兵师。到1970年,预备炮兵发展到数十个师,队属炮兵的火力也进一步得到加强。1976年预备炮兵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将加农炮兵师和榴弹炮兵师统一整编为榴弹炮兵师,高炮师属的高炮团实行两种不同口径的高炮混合编组,增加了火力层次,实现了平战结合。队属炮兵的陆军军、师两级实现了压制、反坦克、防空3种火力配套,增强了炮兵的火力突击能力。“文化大革命”中,炮兵院校仅剩1所,1979年,炮兵院校增至7所(含训练基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战争之神……人民炮兵(2)
1985年7月,为加强陆军部队的合成,除留部分炮兵部队作为预备炮兵外,其余大部分炮兵部队与队属炮兵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和步兵师的队属炮兵,使集团军所属炮兵的数量、质量及协同作战能力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集团军的独立作战能力。
  炮兵先后任司令员的有:陈锡联、邱创成、吴克华、张达志、宋承志,先后任政治委员的有:邱创成、陈仁麒、兰文兆、王平、张池明、金如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铁甲劲旅……装甲兵(1)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是以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为基本装备的兵种,包括坦克和装甲步兵等部队。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有坦克410辆,装甲车360辆,有战车师2个,战车团1个,部队近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即着手装甲兵建设,1950年5月筹建装甲兵领导机关。以西北军区第2兵团机关为基础,于1950年9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统一领导全军装甲部队的建设。从此,人民装甲兵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兵种。许光达任司令员,聂鹤亭任副司令员,向仲华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1951年7月16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编有司令部、技术部、干部管理处;26日,组建后勤部;11月,组建政治部。在1950年9月1日装甲兵司令部成立的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坦克学校———第一坦克学校在北京成立。朱德总司令为该校题词:“努力学习,建立强大的人民坦克部队,反对美帝侵略,巩固国防。”
  军委装甲兵领导机构组建后,即着手军区装甲兵领导机构和部队的组建。1950年11月17日,在徐州组建了华东军区摩托装甲兵领导机构;同年12月31日,在长春组建了东北军区摩托装甲兵领导机构;1951年9月15日,又在北京南口组建了华北军区装甲兵领导机构。华东军区装甲兵领导机构,是以原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坦克2师及华东军区部分干部合编组建的,何克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司令员,刘毓标任副政治委员,谢锐任参谋长。东北军区装甲兵是由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军政学校及装甲兵部队抽调的人员组建,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军区副政治委员周桓兼任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司令员,钟人仿任副政治委员,石敬平任参谋长,余孝礼任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装甲兵由华北军区和解放军装甲兵机关及第20兵团、原平原省军区、第10、第12、第16军及坦克第26师等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组成,由黄鹄显任司令员,王英高任副政治委员,马骥任参谋长。1951年,各军区装甲兵领导机关统一编为司令部、政治部、技术部和干部管理部。根据中央军委决定,1954年至1960年,先后组建4个军区装甲兵(部、处)。1954年5月7日成立中南军区装甲兵部。1955年11月7日,以华东军区装甲兵的部队干部为基础,组建了南京军区装甲兵,由宋文任副司令员,张文碧任政治委员。1958年9月27日,以志愿军坦克指挥所为基础组成武汉军区司令部装甲兵处。军区装甲兵领导机构以后进行了多次调整变动。实践证明,建立军委和军区两级装甲兵领导机关,对于全军装甲兵部队实施统一领导,完成组建扩建部队、战备训练或技术保障任务,加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军委装甲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整编调整变动。1958年3月,装甲兵领导机关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装甲兵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技术部、干部管理部。1959年5月,装甲兵干部部归政治部建制。1961年10月增设后勤部。1965年12月,撤销技术部,将其业务工作归后勤部。1978年6月,后勤部改称后勤技术部。1982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装甲兵部,作为总参谋部管理装甲兵军事工作的业务部门。
  装甲兵部队的组建发展。1950年8月,中央军委根据许光达的建议,决定将全军坦克部队改编为3个坦克旅。同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又将3个坦克旅整编为3个坦克师。为了适应抗美援朝作战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1951年起装甲兵部队规模逐渐扩大。至1954年4月,编组为坦克师、机械化师、独立坦克团和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基本形成了直属统帅部和军区建制的独立坦克部队和军以下部队建制的队属坦克部队并存的体制。到1955年,全军组建了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6个独立坦克团、47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4个独立自行火炮营。1961年7月以后,为了加强海防和边防,在部分守备师组建了坦克团。1962年起,将独立坦克部队按装备性质整编为中型坦克团、重型坦克团、轻型坦克团、重型自行火炮团、水陆坦克团。将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改为坦克团。1967年至1969年,将大部分步兵师属坦克团集中编为坦克师或独立坦克团,形成以独立坦克部队为主的体制。到1965年,装甲兵编为13个坦克师、19个独立坦克团、7个步兵师属坦克团。充实装备后的坦克师,编中型坦克×××辆、坦克团编坦克××辆,坦克的数量达到发达国家军队中等规模的师、团水平。但坦克师的装甲步兵和炮兵少,通信、侦察、工程、后勤和技术保障力量不足,满足不了步坦协同作战的要求,其独立作战能力受到一定限制。1976年,为了加强陆军军的合同训练,提高其作战能力,将独立坦克团改归陆军军建制,装甲兵又恢复了独立坦克部队和队属坦克部队并存的体制。1978年以后,坦克部队的合成建设步伐加快,装甲化、自行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乘员的结构更为合理,机动作战理论得到发展。坦克师的步兵、炮兵、坦克兵的编配比例趋于协调,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85年5月后,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入陆军集团军,装甲兵部队改为单一的队属坦克部队体制。坦克部队经过体制改革,合成程度提高,合成训练加强,训练手段也逐步实现了电教化、模拟化以及微机管理;装备科研已进入第三代新装备攻关;技术保障体系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装甲兵部队的突击能力,机动能力和整体作战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铁甲劲旅……装甲兵(2)
装甲兵先后任司令员的有:许光达、陈宏、黄新廷,先后任政治委员的有:向仲华、黄志勇、姚国民、莫文骅、钟汉华。
  

六、战争先行官……工程兵(1)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是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现代战争中的先行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包括工兵、舟桥、建筑、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工程维护等部队。
  工程兵部队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时,工兵部队已发展到8个工兵团、两所工兵学校,军、师、团大都分别建立了工兵营、连、排。新中国成立后,即进行军兵种建设,为了对全军的工兵实施统一领导,中央军委组建解放军工兵领率机关。1950年12月25日,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部分人员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领导机关。从此,人民工程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李迎希任副司令员。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正式成立。1951年3月1日,唐哲明任参谋长。3月15日,朱德总司令为工兵学校开学典礼题词:“为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工兵干部,建立新中国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1952年9月18日,陈士榘任司令员。1952年11月中央军委成立军事建筑部,陈士榘兼任部长。军事建筑部主要负责全国国防工程建设的组织计划工作和技术指导,并直接负责某些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组织施工以及检查、验收等工作。1950年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共组织了17个工兵团和25个步兵军所属工兵分队入朝参战。1955年8月国防部通知,工兵领导机关改称工程兵领导机关。1956年2月24日,军委军事建筑部改称国防工程建筑部,归工程兵建制。此时,工程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国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委办公室(后改为政治部)。1957年8月精简机构时,撤销了国防工程建筑部,将司令部技术处扩编为工程兵科学研究会。调整后的工程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改变某些组织体制后,干部部并入政治部)、器材部、科学研究会(1959年改为科学研究部)、财务处。
  在组建中央军委工程兵领导机构的同时,还组建了各军区的工程兵领导机构。1950年2月3日,中南军区将第四野战军工兵指挥所与湖北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唐哲明任司令员,李福尧任政治委员。3月14日,西南军区以特种兵纵队所属的工兵第2团、7团和暂编工兵第8团与第18兵团的工兵合并,组成工兵纵队。4月16日,工兵纵队领导机关改为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2月15日,华东军区以特种兵纵队工兵第3团与特科学校工兵大队的基础,组成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兼工兵学校,谢忠良任主任兼校长。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加强工兵建设,加速培养工兵干部,各大军区及各兵团(在朝鲜的志愿军)、军、师司令部增设工兵主任,团司令部设工兵参谋。3月1日,中央军委鉴于各大军区缺乏工兵干部的情况,决定除中南军区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工兵指挥所及西南军区支援进军西藏的工兵司令部外,其他军区均暂设工兵主任及参谋数人,不设工兵司令部。据此,3月8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整编为工兵处。1952年2月,东北军区建立工兵指挥部。7月,中央军委决定东北军区工兵指挥部兼志愿军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机关主要力量移至朝鲜,领导在朝各工兵团的军政工作。同年5月29日,华北军区组建工兵处。9月1日,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与工兵学校分建成立军区工兵处。9月19日,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整编为工兵处。1953年3月19日,西北军区成立工兵处。至此,各军区都建立健全了工兵领导机关。1954年各军区将工兵处与工程指挥部合并。3月10日,华北军区将国防工事建筑指挥部与工兵处合并组成华北军区工兵兵部,杜文达任主任,廖鼎琳任政治委员。5月8日,华东军区将工兵处与上海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工程兵部,曾旭清任主任,梁辑卿任政治委员。7月,东北军区以国防工程建设指挥部为基础,组成东北军区工程兵部,王良太任主任,季铁中任政治委员。8月,中南军区将国防工程建筑处与工兵处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工程兵部,廖种符任主任,李士才任政治委员。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决定将全国6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军区工程兵部分别为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增设济南军区工程兵部,杨介人任主任,李建良任政治委员;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军区设工兵处(或工兵主任)。8月10日,国防部做出《关于各总部、各军区兵种机构名称的规定》,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改称工程兵司令部,其他军区工兵处改称工程兵处。1956年7月1日福州军区成立工程兵司令部,谢忠良任主任,邱勇前任政治委员。1958年8月22日,国防部决定将沈阳、北京、济南、南京、福州、广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改称军区工程兵机关。军区工程兵机关归军区建制领导,既是军区统一领导下的业务部门,又是军区直属工程兵部队的领导机关。在业务上接受军区工程兵的指导。以后,军区工程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变动。
  60年代以后,军委工程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1960年11月将工程兵器材部并入后勤部,科学研究部与国防工程设计院合并,称科研设计院。又将特种工程指挥部改为工程部,并入解放军工程兵机关。1965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精简机关的要求,将工程部撤销,有关任务合并到工程兵司令部和科研设计院。调整后的工程兵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69年后,工程兵领导机关又进行过多次调整,精简人员,并调整三大总部下属机构。1982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工程兵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作为总参谋部管理全军工程兵军事工作的业务部门。通过调整,更加适应诸兵种合同作战指挥的需要,加强对兵种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
  

六、战争先行官……工程兵(2)
工程兵部队的组建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国防工程建设和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工程兵发展较快,到1952年中央军委批准在5年内建设40个工兵团。1953年9月,经军委批准,将全军工兵团按照工兵、舟桥、建筑3种专业加以区分整编。统一编制序列和区分性质任务,这对于加强专业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有计划地装备和使用部队等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亦有利于工兵内部各种专业部队的建设。这是工兵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1959年11月,工程兵领导机关为适应大型国防工程和特种工程建设的需要,向军委、总参谋部提出增加定额,组建建筑师的建议。1960年至1962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和1个工兵技术总队,批准武汉等9个军区各组建1个工程兵团。1964年和1965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增加33万人。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队发展到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114个团,共49万余人,工程保障能力有很大提高。1967年至1975年,工程兵根据任务的变化,逐步精简建筑部队,相应地发展了舟桥部队。中央军委根据全军国防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外援工程相继完工的情况,决定抽调一批建筑部队用于加速重要国防工程建设,另将一批建筑部队改编为机动步兵或守备部队。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又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建筑部队移交基建工程兵。同时又新建一批舟桥团,并加强了舟桥团的装备。与1952年相比,一个舟桥团架设浮桥的能力提高了3倍。1976年至1985年,工程兵继续精简建筑部队,重点发展工兵和舟桥部队,相应发展伪装和野战给水工程部队。10年内工兵团增加倍。1982年新组建特种舟桥部队,标志着工程兵已具有克服特大江河障碍的能力。1985年编制体制改革中加强了队属工兵,除部分工兵部队归军区和总部建制领导外,大部分工兵部队编入了集团军。经过改革,基本实现了编组专业化、行动摩托化、工程作业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快速完成筑路架桥、构筑工事、设置和排队障碍物、实施伪装、构筑给水站等任务的能力。
  工程兵先后任司令员的有:陈士榘、谭善和,先后任政治委员的有:黄志勇、谭甫仁、李真、王六生。
   。 想看书来

七、军中顺风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