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管人要靠恩威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章 积极挖潜(6)
在前面讲过,屁股决定脑袋,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关键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比如说“勤俭持家”,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不花钱,那么经济就会因内需不足而无法发展。这就象是一群人去看戏,一个人站起来会看得很清楚,但如果大家都站起来,就相当于大家都没有站起来。因此,微观经济学中提倡的东西,却恰恰是宏观经济学中所反对的。贾宝玉的这段话,从他个人、从贾府这一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全局的角度、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则未免显得狭隘了。
和亲,是自古及今化解双方矛盾、增进彼此交融的一种常见手法,“秦晋之好”就是由和亲而产生的一个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的美好词汇。牺牲一个人、牺牲一个家庭的局部利益,去换取整个国家和千家万户的安宁,哪怕这种安宁只是短暂的,应该说也是功德无量的事。只是,南安王爷舍不得自己的亲妹妹,却让探春代为受苦,让人感觉有些不地道。
汉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总的来说是和多战少,以和为主。他坚持以往的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并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选拔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贾宝玉批评和亲;那是因为和亲损害了他的自身利益,而那些远嫁边地的公主、格格们,她们也有父母,也有她们的“宝哥哥”。他们的父母和“宝哥哥”,难道就没有离别之苦吗?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当康熙为了全力以赴对付台湾,不得不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蓝齐格格嫁给噶尔丹时,他十分动情地说:“人人都说天下是朕的,可他们只说出了一半儿,另一半儿他们都不敢说,那就是‘朕也是天下的’。既然朕是天下的,那朕的女儿也就是天下的!”什么叫“人民的公仆”? 这就是人民的公仆啊!因为,和亲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昭君出塞,还是文成公主入藏,都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和硕公主(蓝齐格格)的出嫁,更是抵得上数十万铁骑,从而为打造一个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德伐心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红灯记》中李玉和也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其实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强调了“内因”这一根据,忽视了“外因”这一不断变化着的条件。
想当年,刘备是何等英雄人物,可他那个赖狗扶不上墙的儿子阿斗还是把他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拱手送人了。孙权也是个叱咤风云的角色,连曹操都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孙权的后人呢?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的荒淫和残暴不亚于桀纣,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吴国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不但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而且也丧失了大臣们的拥戴。一个对他劝谏的大臣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是“天下归晋”呢?看看晋国的做法就全明白了。
第五章 积极挖潜(7)
与孙皓的残暴相比,西晋则采取了怀柔政策。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任命羊祜为督都,治理荆州军事,与东吴隔江相望。羊祜到任之后,首先占领了战略要地和物产丰富的地方,然后实行屯田,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做充分的物质准备。羊祜在和吴国作战时,不仅要战胜对方,而更加注重用攻心战来得到吴国将士的人心。羊祜俘虏的将士和百姓,或者送回,或者热情款待,时间一长,吴国竟有人称羊祜为羊公。比如,吴国的将领陈尚、潘景带兵进犯,羊祜追赶并杀死了他们,但又称赞、宣扬他们的气节,厚加殡殓。陈尚、潘景的子弟来迎丧,羊祜举行隆重的礼节把他们送回家。吴国将领邓香到夏口进犯,羊祜捉住邓香后又把他放回,邓香因此非常感激,后来就率部下投降了。
陆逊的后人陆抗与羊祜对垒,十分赞赏羊祜的德行和度量。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就派人给他送来了药物,陆抗高兴地服下,一点儿也不怀疑药里会不会有毒,并对劝阻的人说:“羊祜哪里是个会害人的人!”面对孙皓的责备,陆抗说:“一个小镇、小乡尚不可以没有信义,何况是一个泱泱大国呢?我如果不这样做,就只会使羊祜的名声更大。”陆抗告诫部下:“羊祜他们施恩德,如果我们专用暴力,我们就会不战自败啊!”
在羊祜的治理下,晋国边地兵精粮足、百姓顺服,后来羊祜病逝,荆州人无不号啕痛哭,连集市贸易都因此停止了。吴国守边的将领知道羊祜去世,也都伤心地为他哭泣。
羊祜死后两年,吴国灭亡,当大家向皇帝祝贺的时候,晋武帝端着酒杯、流着眼泪说:“这哪里是我的功劳,都是羊祜的功劳啊!”
第三节 高恩、低威、低德的“溺爱型”领导
最好的大夫,只能做主治医师不能做院长,做院长要依靠主治医师,但却绝不能放弃对主治医师的制衡。
高恩、低威、低德的溺爱型领导大多为由盛转衰时期的末世之君,他们在继承了前世之君的衣钵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要拼命培植自己的亲信、组建自己的班底。这就像偏心的家长溺爱自己喜爱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所倚重的班底成员大施恩泽,却很少考虑其他自己所不喜欢的家庭成员的感受。所以,樊景立教授称,溺爱型领导所施之恩大多为乡愿,就像我们前文所讲的齐王以羊易牛的“见牛不见羊”,很容易造成“一小撮人笑,一街人哭” 的不良后果。
溺爱型领导培植自己的班底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把握得好,就能够使自己的班底像火车头一样带动整个组织快速前进和发展。人无完人,任何一位领导都不可能是全才,因此,依靠班底来进行有效的领导显得尤为重要。刘邦文不如萧何武不若韩信,但他却依靠一个能文能武的强大班子最终夺取了政权。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虽文不如弟弟曹植,武不及其父曹操,但却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并成功解决了曹操至死不能当皇帝的头疼问题,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魏,自立为皇帝。
那么,曹丕是怎么办到这些的呢?关键就在于通过“高恩”赢得士族阶层的支持,形成自己的班底。
曹丕继位丞相后,采纳陈群的意见,建立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评议人物,并根据“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的“九品”评价等级选拔官僚,这实际上是由门阀士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然而,曹丕对门阀士族的“高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小撮人笑,一街人哭”的恶果,到西晋时,更是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积极挖潜(8)
在现实生活中,某一单位或某一部门的领导层被称为“领导班子”,“一把手”被称为“班长”,这无疑是由“班底”演化而来。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案件呈现出“窝案”的特征,就是整个班子全部完蛋。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乡愿这种“一小撮人笑,一街人哭”的“溺爱”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一小撮人笑,一街人哭”的局面呢?两句话:
一是不独揽但必须要统揽;
二是要放手但绝不能松手。
《慎子?君人》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这个“法”,就是制衡之法。
最好的大夫,只能做主治医师不能做院长,做院长要依靠主治医师,但却绝不能放弃对主治医师的制衡。依靠是因为自己除了“高恩”之外缺少威与德,因此就必须要借助他人的德与威为组织服务,让主治医师去治病,为医院赚取利益;制衡就是自己掌握着“高恩”的给予与收回的权力,因此要合理利用“高恩”这一手段,在“外行领导内行”过程中不被“内行”所蒙蔽,并善于发现和提拔新的“内行”,以防止出现尾大不掉和“学术”垄断。
统揽不独揽,放手不松手,其实质是一种系统性思维。这就像是一个饭店的老板,早晨起来先吩咐小工A去升火,再吩咐小工B去淘米和洗菜。火着了、饭熟了、菜净了,再去喊厨师起来炒菜。为什么要让厨师多睡一会儿呢?一来他起早了也没用,二来可以通过这种让他多睡一会儿的“高恩”,使他感到老板对他的厚遇与尊重。但是,这种厚遇是有条件的,即,第一,厨师不能起得太迟,因为炒菜太晚就会耽误了开饭时间;第二,必须要保证菜品质量。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就要减少给他的“高恩”(扣薪水),直至收回给他的“高恩”(炒鱿鱼)。
1。授权,借他人之威德
老虎之所以让你牵着走,是因为你能给它肉吃,如果你和老虎抢肉吃,老虎就会反过来把你当肉吃。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溺爱型领导由于“低德”,因此就要善于通过高恩巧借他人之德为我所用。
有个成语叫作“狼狈为奸”,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狈的前腿短,后腿长,每次出门都必须要把前腿搭在狼的身上,依靠狼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家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让狼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自己再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中国还有个《瞎子背瘸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瞎子背着一个瘸子过河,瞎子利用瘸子的眼睛看路,瘸子利用瞎子的腿走路。
溺爱型领导就像是那只有勇少谋的狼和那个瞎子一样,必须要借助狈的智慧和瘸子的眼睛才能行动。
有人说了,你讲的这个“狼狈为奸”和《瞎子背瘸子》的故事,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呀,他们之中究竟谁是主谁为次呢?实际上,主与次是相对而言的,领导和被领导也是一对儿相对的概念。没有狈的智慧狼吃不到羊肉,没有瘸子的眼睛瞎子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同时,没有狼和瞎子的腿,狈和瘸子就无法行动,因此,领导和被领导也是互惠的、是双赢的。 。。
第五章 积极挖潜(9)
比如,在楚汉争霸之初,刘邦就像个瞎子一样和项羽来来回回地拉锯,韩信用他那军事家的慧眼看出了项羽阵营的薄弱之处,于是,向刘邦借“腿”,通过“木罂渡军”、“背水一战”和“半渡潍水”这几个著名的经典战例,接连平定了赵地、齐地,从项羽“坚固的羊圈”里叼出了一只又一只肥羊,把战火引到了项羽的家门口,并把项羽的属地变成了刘邦的战略大后方。用毛泽东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评价来说,就是把灯芯儿插在了项羽的肚脐眼儿上。韩信在成就了刘邦帝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千古的英名。
再如,刘邦的后人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就像是盲人瞎马,经过《隆中对》这么一点拨,立刻看清了前进的方向,最后虽然没有匡复汉室,但毕竟分得了一份祖上的遗产。诸葛亮也因为得遇刘备而实现了管仲、乐毅之志,把《隆中对》的图纸变成了三足鼎立的高楼大厦。
那么,在以上这两对儿君臣之中究竟谁是谁的领导呢?这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理解了!因为,下属有时也可以“领导领导”。
牵着老虎去放羊
有一个段子,说戈尔巴乔夫当前苏联总统的时候,有一次去开会,眼看着要迟到了,可司机还是一板一眼地开车,说是一定要保证总统的安全。戈尔巴乔夫干脆夺过方向盘,一路上连闯红灯,最后被警察拦下了。可是,警察一看车内的情形却不敢处罚,只得立刻向总部报告。只听对讲机里传来了总部的斥责声:“有什么不敢处罚的?难道他是戈尔巴乔夫不成?”警察报告道:“这小子比戈尔巴乔夫官儿还大,因为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笑话,但却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对待权势的微妙心态。
东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肆无忌惮,形成了以张让、赵忠为首的由十二个太监组成的“十常侍”。“十常侍”几乎控制了朝中所有大权,连汉灵帝都怕他们,经常说“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这样看来,把“十常侍”比作老虎,把文武百官和百姓比作羊也就不为过了。
那么,谁又敢牵扯着老虎来放羊呢?
扶凤有一个叫孟佗的大款,为了当官,就拼命地巴结张让的管家。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大人物的管家和仆人,就算是到了今天,那些个什么什么长的司机之类,也都有着可以通天的本领。因为每个领导,骨子里都有排解不掉的乡愿。张让的管家被孟佗给喂饱了,便主动问孟佗:“您有什么为难的事儿吗?有事儿您说话,哥儿们一定给你摆平喽!”孟佗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儿,只需要你们给我磕个头就行了。”张让的管家说:“这还算个事儿吗?放心吧您呐!”
第二天,孟佗去拜见张让,故意去晚,等候在张让门前的官僚、大款排了很长的队,比现在各部委门前“跑部钱进”的人不在话下。张让的管家远远看到孟佗,就率领一帮仆人来到孟佗面前,一齐跪下磕了个头。来拜见张让的人一看全都惊得干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人物一定和张让关系了得!在他们看来,张让的仆人都是“老虎”一级的了,这么多“老虎”一齐给孟佗磕头,孟佗起码也是个狮子了吧?于是纷纷都来给孟佗家送礼。孟佗把收到的礼物拿出一部分来转送张让,不仅收回了原来的投资,还被任命为凉州刺史。
有一个成语叫“狐假虎威”,语出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就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楚宣王问群臣:“我听说北方各国都害怕我国的大将昭奚恤,是真的吗?”于是江乙对楚宣王讲了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说各国害怕昭奚恤,是因为大王把全国的兵马都交给他掌管,各国害怕的不是昭奚恤这个人,而是大王的兵甲啊!
溺爱型领导由于“低威”,因此必须要以“高恩”培植“爪牙”,然后再借助爪牙之威以服天下。
董卓当年以吕布为爪牙,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的是,董卓对吕布缺乏“高恩”方面的“溺爱”。要知道,老虎之所以让你牵着走,是因为你能给他肉吃,如果你和老虎抢肉吃,老虎就会反过来把你当肉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