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职场潜规则-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言 你不能不懂职场潜规则
更新时间2010…4…6 9:45:28  字数:1208

 当你翻开此书时,必须先明白这样一个现实: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全国各行各业等待安排就业者总数预计会达到2400万人。同时,受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一数字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样庞大的待业人群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势必也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果你已经有工作,那就先恭喜你,但恭喜你的同时还得提醒你——有工作不等于永远不失业,危机和平庸时刻在你身边!有的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自以为只要对未来充满期待,只要自己能力强并能努力工作,就能取得良好的业绩,有了良好的业绩自然就不会和失业与平庸扯到一起。
  这一逻辑似乎得到了很多职场人士的认同,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在遭遇许多预料之外的挫折后,人们慢慢地对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并发现职场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规则在主导人们的成败。
  特别是那些国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员工或中层领导,他们对这种无形的规则深有体会。其实,职场就是个小社会。这个方寸之地决不像学校和家庭那么简单,如果你老是在“显规则”下工作,那必然会四处碰壁,举步维艰。
  很多新人在踏入职场之初,都对未来充满憧憬,期望能加盟一家好公司,登上中高管理层的宝座,或者获得一份丰厚的薪水。但他们在职场上飘荡多年后,发现自己依然平凡如初。公司换了很多家,自己期望的结果却一直难以实现;瞄准了某个岗位多年,好不容易熬到上司走了,但公司却把职位留给了另外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优势在逐渐消磨,职场前景日趋暗淡,曾经的平凡慢慢变成了平庸。
  而有些人能力平平,却在职场上一帆风顺,步步高升!是什么左右了他们的成败?难道真是能力和工作热情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根源就是隐藏在职场深处的无形规则——职场潜规则。
  职场是一个利益的群体,存在利益争夺的地方必然存在“潜规则”。职场上的权力都集中在管理层手中,有些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表面上他们强调公司的整体利益,但现实中他们却在谋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个人情感来处理员工关系,自然就形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局面。这也是按照“显规则”做事的人频频碰壁,而按“潜规则”做事的人却平步青云的原因所在。
  “潜规则”是职场的雷区,当你不经意地踩到后,每次都要经过一番反思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所以说,“潜规则”是许多职场人士宝贵的经验总结。
  本书作者总结了多年的职场经验,以及众多职场人士的体会,从各方面分门别类地把“职场潜规则”生动地阐述出来,供职场人士参考,帮他们越过职场的雷区,走向成功。同时,我们对参与本书编写的成员:张志军、杨国辉、贺子锦、韩媛媛、王振伟、闫博、李忠良、赵静、李绍玲、李光亮、孙占领、呼建朝、王章文、张艾莉、杜延起、张萍、刘芳、刘俊义、翟龙顺、张志勇表示感谢!

第一章 刷新你的职场人生
更新时间2010…4…6 9:46:22  字数:26062

 1。成功并非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显规则:职场中只有20%的人能成功,80%的人注定在平庸中度过,成功只是有能耐的人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而与普通人无关。
  潜规则: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是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上的顽石,只要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成功就变得水到渠成。
  步入职场时,许多人都是胸怀抱负,想在职场中大展宏图,登上经理的宝座,甚至开创自己的企业。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对职场的认识,一连串的打击迎面而来:企业人才济济,经验和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同事不乏其人;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本就是纸上谈兵,一切得重新开始;想晋升,一看周围竞争对手们你争我斗,都在瞄准那个位置,一旦失去了可能要干等好几年;想跳出去创业,却发现连条门路和创业的资金也没有……一下就使自己跌进了冰窖,从此心灰意冷,认为成功比登天还难。
  的确,理想与现实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职场的成功法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成功的只有顶端的少数,大部分人处在职场的最底端,成了别人指挥和压制的对象;看起来成功真的像登山那么艰难,这一思想也正是导致职场人士成败的根源,许多人处在山底下的时候就被吓住了,而少数人却一路攀登,在蒸蒸日上的同时欣赏了高处的美景。
  一位韩国学生于1965年前往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有一个习惯:利用喝下午茶的时间,喜欢跑去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去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在这些成功人士中,有许多社会上的顶尖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大牌学术权威和一些著名企业家。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都把自己的成功看得很自然,似乎顺理成章。时间久了,他发现自己在国内时,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故意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借此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学心理学的他,认为很有必要去研究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惊喜异常,认为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却没有一个人敢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担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果然,这本书后来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它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三更灯火五更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成功很简单: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并长久地坚持下去,一切自然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也正是受这点启发,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从这里你就能看出成败的秘密所在:成功像高峰一样,许多人只看到成功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没有明白质变是由量变转化而来的道理,如果想一步登天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一步步地往上攀登和跳跃,成功就成了必然到达的目的地。如果看破了这一点,成功就变成自然而然的容易事。在职场中,阻碍你成功的,让你不敢采取行动的,往往是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而不是事情本来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值得去做,虽然看起来有一些障碍,但只要付诸努力,等你成功时回过头来看看你所经历的困难,不过是一些障眼法而已。
  从前有一庄户人家,其花园中有一块大石头。到花园游玩的人,一不小心就会碰到那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于是儿子就问:“父亲,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回答说:“那块石头从你祖宗时代起,就一直‘生’在那儿,它那么大,要能挖早就挖走了,与其费这个力,不如走路小心一点。”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父亲。有一天,儿媳妇气愤地对丈夫说:“花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挖走好了。”他却学着当年父亲的话说:“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挖走的话我父亲就把它挖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听了非常不是滋味,因为那块石头让她跌倒了好多次。有一天清早,媳妇带着几个人和一担水,将整担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她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块石头撬出来搬走。几个人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没想到一会儿,他们就已经把石头撬松并挖了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人们被它巨大的外表给蒙骗了,其时石头埋在土里很浅。
  职场中也一样,不要认为周围的同事有多强,许多不过是他装饰出来的表象,其实你在许多方面比他们还强;不要担心当上公司的高层有多么难,只要你拥有了经验和业绩后,这些都会成为你的掌中之物;也不要担心创业有多难,只要你熟悉了一个行业,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金,创业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胆怯和拖延才是让你停步不前的原因所在,才是你感觉成功遥不可及的根源。职场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你还在饶有兴趣地工作着,你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2。停止空谈的梦想,立即尝试行动
  显规则:人只有拥有梦想才能成功,一个没有想过成为将军的人永远只能做个被人指挥的士兵!
  潜规则:大多数富有梦想的人都是以凄凉的结局而告终,空谈的梦想有时会成为束缚人手脚、让人难以割舍的赘肉。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处在职场底端苦苦挣扎的职场人士,许多励志大师也常用这句经典话去四处煽情,确实,人需要有梦想,这样在职场拼搏中才有激情和方向。但是并不是有了许多梦想就能成功,相反,因为梦想而成功的人非常少,大多数看似胸怀大志的人,现实中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后一事无成,甚至郁郁而终。职场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大谈他们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见到他们真正坚韧不拔、全力以赴地去实现梦想;他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作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贫乏生活的安慰。有些人甚至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尝试实现梦想。
  在深圳一家大型玩具企业里有一位资历相当老的员工,在公司一待就是12年,由当初一个毛头小子转眼变成了一个年近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也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他一直想做部门经理,在与许多人明争暗斗后,经理位置空下来了,却常常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多年来他一直在主管位置上雷打不动。他也想过许多发财途径,想去搞外贸,想去开加工厂,想去开酒吧,10年来却一项事业都没能开展。他老是把自己的失意归罪于生不逢时,而从不思考自己采取行动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现在他常常把跳槽挂在嘴上,谈论跳槽后能得到多高的职位和薪水;在一阵阵牢骚中,却从没有见他有任何的实际行动。他习惯于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什么想法经过他思考后似乎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完美的创业计划,但一旦要实施起来,却让人感觉无从下手。
  这种事例在职场中随处可见,许多人老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试图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后却成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笑柄。那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想大家听到的理由多如牛毛。比如说想去开个公司,但没有足够的钱;想努力做些业绩,却没有机会;想去跳个槽,但觉得条件还不够成熟等等。这也是许多人的弱点,对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业,他们习惯于将它束之高阁,而把每天的时光和精力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最后让梦想胎死腹中。而他们对于梦想的落败,很少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往往都是习惯性地寻找某个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一下,舒口气,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庸的日子,让梦想躺在身体里的某个角落呼呼大睡。
  其实,空谈的梦想就像迷药一样,听起来很完美,似乎一下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好像真的一段时间后就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其实,一个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往往易让人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一些平淡的工作他们已没有兴趣,整天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作茧自缚;而且由于看不起身边的平凡工作,最后连个平凡人士也不如。
  在北京有一位很有意思的人士,他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在那个大学生如天之骄子的年代,他并没有去参加工作,而是去研究自己的一个梦想——城市规划,梦想通过空洞虚无的理论来规划城镇建设,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难题;他也不断地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梦想在35岁前出版自己的巨著,40岁前娶妻生子,45岁前创立自己的基金,60岁前写回忆录……一生似乎规划得非常漂亮。然而到现在年近四旬,却一分钱也没有赚过,整天靠朋友接济,那本巨著至今还没见个影子。最后他成了被人们嘲笑的人。
  所以说,有梦想不一定能成功,它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梦想能否真的将你带向成功,关键要看两点:一是你所设想的梦想是否可能实现,一个空洞的、虚无缥缈的梦想给人只有误导和迷惑;二是美好的梦想你有没有将它付诸行动,没有行动支撑的梦想是空谈,是白日梦;甚至像迷药一样迷惑你的一生。而要让梦想转化成现实,那就需要你的勇气和行动;很多有梦想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他所梦想的和自己每天做的并不一致,脑海里憧憬着梦想,但每天手头上都是做些与之毫无关系的事情,最后让梦想胎死腹中。
  3。尝试新环境,发挥自我价值
  显规则:许多人认为当前的工作就是他们所能做的工作,当前的薪水就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报酬,所以,人们往往习惯于一个既定的环境,而很少尝试换一个环境改变自己。
  潜规则:不同的环境能发挥你不同的价值,在现有环境中,你可能会显得比较平凡,但如果换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环境,你潜能的发挥就能体现出你真正的价值。
  许多职场人士都会面临一个困惑:自己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在一个既定的工作环境中,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工作、职位和薪水。付出了多少就该得到多少的回报,这是商品的价值规律,似乎也是职场的法则。很多人认为现有的工作和报酬状况就是他们的价值,他们常常把所得到的回报与自己的工作状况以及周围的同事相比,只要在公平范围之内,他们就乐意地接受,把在公司中升职加薪当作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人们常常把目光锁定在一个既定环境中职位和薪水的争夺,而很少思考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的潜能是否有效发挥,自然也就无志于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这也是许多职场人士在一个公司中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根源所在。
  我认识一位同事,经济管理专业毕业,2000年本科毕业后就加入现在这家公司,在当年高学历人才稀少的时代,他具有很大的优势。那年公司虽然大,但正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的各种标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所以他把大量的精力耗在了公司品质体系的建设上,他帮助公司建立了ISO体系、COC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利器管理体系等等,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为人过于要强,得罪了公司不少高层,所以多年来一直处在主管位置,月薪至今没超过5000元。他一直认为公司亏欠他太多,一直想要回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待遇,但越是争取,却越受人打压和排挤,导致许多新进来的同事都与他平起平坐,有的甚至成了他的上司,苦不堪言。
  这种事例在职场中并不鲜见,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一个工作环境,他们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耗在平淡的工作中,白天上个班,晚上逛下街,过起朝九晚五的日子;有时公司给他升个职、加点薪就激动不已,认为自己比周围的同事优越一些,沉醉在自我满足之中。然而如果有一天,当他走出既定的圈子,去与同行或者同学相比,或许就会发现自己已与他们有天壤之别,有的人或许已经是公司高层,拿着巨额年薪,甚至自己当起了老板,像鹰一样在高空飞翔;而他或许已变成了一只在小树林里跳跃的麻雀。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结局呢?那就是处在不同的环境,能展现一个人不同的价值。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如果在肥沃的土地中,它或许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如果在贫瘠的土壤中,他可能永远长不大。
  有一天,某禅师为了点化他的门徒,给了他一块很特别的石头,让他去菜市场卖。临走时,师父吩咐说:“你只是试着卖掉它,多去问一些人,看看它能在菜市场上卖多少钱。”
  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围着石头想:这块石头可以当作家里的摆设品,也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有的人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铜钱。徒弟垂头丧气地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听了笑着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试着卖一卖,看看能值多少钱。”从黄金市场回来后,徒弟兴奋异常:“这块石头好值钱,有人乐意出到5两银子!”
  师父听了又微微一笑:“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看看它又能值多少钱。”到了珠宝商那里,徒弟简直不敢相信,有的人竟然乐意出5两黄金,他不愿卖,人们就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两、20两,甚至有的说:“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他简直感觉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黄金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回来后,师父拿回石头对徒弟说:“我并不打算卖掉它,我只是要让你明白,如果你是生活在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处在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眼界,你也能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如果你处在一个不适合你的环境中,你只能表现出平凡的一面,正如古人所说:骐骥,千里马也,驱以扑鼠,还不如跛猫。只有找对了环境,你才能发掘出你的真正价值。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其实你目前的职业或许并非你真正理想的职业,你所待的公司也不是真正能发挥你价值的公司,那么,你应该找到你的优势和对工作的兴趣点,发挥你的潜能。例如,你做人力资源工作,却很有口才,你或许应该去尝试一下市场开发、培训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经验丰富、能力比较强,你应该及时跳槽到一些业绩、待遇好的公司,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现处公司每年几百元钱的加薪上。很多职场成功人士就是在跳槽与职业转换中不断地挖掘出自己真正的价值;要知道,生命源于运动,而不是在一个地方永久地静止。
  4。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显规则: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只顾现在,很少考虑未来;他们认为今天的选择只是当前的事,而与未来没有多大的关联。
  潜规则:人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选择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线,自然也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人的一生可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可真正决定你职场命运的往往就那么几次,而对于这几次关键的选择,如果把握失当,可能会对你的未来产生莫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选择已经决定了明天要走的路线,既然路线已经定了,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你的轨迹和成就基本上也限定了,当你意识到你已经选错路的时候,你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牺牲了许多优势和机会,这好比考试写语文作文一样,写了一大半了才发现跑了题,这时候想把整个作文的架构调整过来,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那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之前做好正确的选择,也就自然走上了成功的大道。
  有三个人,分别为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同时被关进一家监狱里,要在里面服刑5年。出于人道主义,监狱长让他们每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就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喜欢浪漫,于是要了一个美丽女子作伴。而犹太人要的却是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五年转眼过去了,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他手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身后那位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那位犹太人,只见他紧紧地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谢谢你的那部电话!这五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翻了好几番,为了表达谢意,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的确如此,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也是我们以前的选择所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也将决定我们以后的生活。职场生涯也一样,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学聚会时会让很多人感到惭愧和伤感,大学时代的专业、起点基本上是一样的,内心的感觉也是彼此平等的,可是工作几年后再聚首,有的已成了政府官员,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企业家,而有的却还在别人手下打工,过着平庸的生活。看似天壤之别的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毕业后各自的追求与选择不同,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几年后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记得我导师曾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几年前清华大学的一次校庆,他的清华同学一半多回来参加了校庆。几十年不见,虽大家都有点两鬓霜白,但不少已是当今社会的佼佼者,有的成了市长,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成了大企业家,唯有一个在湖南工作的同学惭容满面,郁郁寡欢。在吃完聚首会餐后,有人提议每人捐一万元给母校,那位在湖南工作的老同学跳出来反对说:“凭什么要我把一年的工资捐献出去?”原来他还在湖南的一个乡政府工作,工资至今还是800元一个月。当年毕业时,许多同学选择出国或去企业,而他选择了回家乡的乡政府工作,在一个狭小的发展空间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
  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等到了结局的时候才反思自己的选择错误,那一切为时已晚。所以,对于刚步入职场的人士来说,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至关重要。在当今艰难的就业形势下,许多人找到什么工作就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而没有考虑它是否适合自己。要知道,一旦选择了某份工作,你将很难改变你的职业。比如你当初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几年后你基本上就只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别的工作你没有经验,也不可能放下心态从基层做起。所以说,当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你的兴趣和优势来选择你的工作。就算为形势所迫,选择了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要选择时机换一份切合自己的工作。
  5。经验重于薪水,薪水重于职位
  显规则:许多人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升职和加薪上,而对于工作的好坏以及能否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往往并不放在心上。
  潜规则:对于刚入职场的人士来说,经验是第一要务,忽视经验的培养而去追求升职或加薪,那是舍本逐末。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工作是为了什么?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是为了高薪和升职。的确,高薪是人们工作的目的,升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人们在求职或工作时,往往把薪水和职位放在第一位;如果是高薪或者高职位,不管这份工作对自己的职场人生有没有帮助,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去争取;而如果待遇低,就算能学到很多东西,人们也会对它嗤之以鼻。其实这样正好是本末倒置,如果忽视经验,把关注点放在升职和加薪上,那你往往会误入歧途,职场之路越走越艰难;而如果你把关注点放在经验的培养上,你的职场之路就会越来越顺,升职和加薪都会水到渠成;这就好比建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就会建得很高、很顺。
  有一次,浙江一位房地产老板跑到清华去聘请一位管理学博士做顾问,月薪一万元。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条件下,这个待遇已经是非常诱人的了,于是那位博士欣然前往。加入公司后,博士表现得非常积极,不断地给老板提建议,但老板只是笑一笑,很少采纳博士的建议。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博士没有实际经验,比较理论化。
  老板经常带着博士出入各种社交场合,跟合作伙伴、政府官员会面时,老板得意地向他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助理,清华大学的管理学博士生……”起初,博士还很有一种自豪感,但慢慢地他发现,老板并不要他做什么事,博士写的策划书,老板也是放在一边。终于博士明白了:老板高薪聘请他过来,并不是看重他什么能力,只不过是把他用来当做活广告,帮老板装点门面而已。对博士而言,像在吃青春饭一样,平生所学并没有一点实践的空间,于是博士最后毅然辞职。
  这位博士的运气还算不错了,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经验,工作一时很难找。为了得到一份工作,很多人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做电话营销员、保险业务员和公司的培训员这类不用什么文化,谁都能做的工作。结果几年下来,薪水很低,经验几乎还等于零,再跳槽出去,工作越加难找。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偏向实用主义,企业招聘时,明确地在广告上注明:要求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要求有做过某某工作的经历……所以你只有具备工作经验,才具备工作能力,只有具备工作能力,你才有向老板要求升职加薪的筹码。
  我以前在一家大型玩具企业负责培训工作的时候,手下招聘过一名应届女大学生。她为人很狂傲,心态放得很高,根本不服从工作安排,也不愿接受培训。于是按她的要求,我把工人培训直接划给她去负责,结果她每天就是给工人培训“公司简介”、“质量方针”、“薪酬福利”和“规章制度”等简单内容,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