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的适合这条路。
在朋友的聚会中,我结识了一位来自武汉的年轻人。他父亲是国家干部,身居要职。他大四那年,曾和父亲讨论要不要考公务员这个问题。
父亲与他促膝长谈,问他:“你先告诉我,你为什么考?”
“不知道。可能是工作轻松,待遇好。”
“做公务员,要能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福利。如果你真想为老百姓服务,把这当作事业来做,你就去报考公务员。如果你还弄不清楚,单纯为了待遇,为了什么工作轻松,你就压根儿给我打住,想都别想!”
在常人看来,父亲是干部,儿子做了公务员之后会有一些优势。职位、薪酬、待遇和前程,父亲有的是经验和资历,可以替他安排。可是,这对父子不寻常,父亲给了儿子当头一棒,儿子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在哪里。
年轻人没有报考公务员,而是孤身闯北京,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他是学软件工程的,大二开始,有过三次创业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他说,他有一个技术梦想,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有时候甚至夜不能寐。
我笑着问他,为什么不坚持考公务员?自己一个人来北京,还得自己租房子,在公司里听凭别人调遣。他回答说:“我要追求的是我的梦想。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我还要考虑,赚钱之后干什么?仅仅为了吃、喝、玩、乐?”他还说,公司老总很看好他,刚进公司半年就已经让他协助管理一个小团队了。
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一位真正有事业心、有智慧的大男人,顶天立地的那种。如果放在十年前,我很可能会觉得他的话太虚伪,太冠冕堂皇;但是今天,在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之后,我已经能够体悟到这段话所蕴涵的精神力量。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更高的信念。每件具体的工作,都是冲着这个信念去的,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如果没有精神支撑,那么工作就仅仅是工作而已,和“事业”二字挂不上边。
“事业”,与单纯的“工作”,是大不一样的。事业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满足感,会让你更强大。而工作,很容易滑向单调、乏味和疲沓。做事业的人,往往充满活力;做工作的人,容易未老先衰。
有的人考公务员,只是为了逃避找工作带来的压力,以为这里是个避风港;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安逸,以为在政府部门工作会比较轻松;有些人考公务员的目的就不单纯,梦想考中之后捞取什么,发达以后怎样怎样。这种人,即使成为公务员,也会很平庸,甚至会栽跟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要毕业了,往哪儿走(6)
要不要考研
考研,还是找工作,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生活中就已经充满了选择,踢足球和做作业就不可能同时进行。选择一个发展方向,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相应放弃的其他机会有可能带来的一切价值。选择,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损失。
选择考研,就要放弃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选择工作,就要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必须集中,才有可能在某个点上有所突破。试想,如果你全力以赴考研,你能肯定自己考得上吗?如果你全力以赴找工作,你能肯定自己找得到好工作吗?那么,如果你不全力以赴呢?
在民族大学本科生宿舍里,我见到了小张。床前的小书桌上,摞着十多本厚厚的书,两本考研英语资料,七八本关于中东历史的学术著作,四本公务员考试宝典,还有一整套新东方GRE和TOEFL学习资料。
小张告诉我:“半年前,我决定考研,方向是中东史。11月中旬,好几个同学找工作有了眉目,甚至有个同学签了家不错的跨国公司。我慌了,觉得找工作也不错,于是就做了简历,买了职业装,去参加了几次面试,但效果不好。于是我重新集中精力准备考研。有师兄告诉我,学GRE对考研英语有帮助,如果考研不成想出国也方便。于是我就报了新东方的班,顺便把TOEFL也报了。12月,我又买了几本公务员考试的书,反正也不厚,先随便翻翻,有个印象,等考研结束再认真准备,多个机会多条路嘛。”
最后的结果是,机会的确多了,但是每个机会都没抓住。考研失利,GRE成绩不高,公务员的书看得浮皮潦草。无奈,在继续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同时,他做了一份精美的简历,开始“海投”,他觉得,网大总能捕到鱼。一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家像样的单位通知他去面试。他心情沮丧,但总算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什么都想得到,又什么都放不下,最后是鱼和熊掌都得不到。
多头并进,并不一定意味着机会,而通常意味着力量的分散、成功率的降低。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想真正突破困境,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集中精力,攻其一处。
其实,考研与找工作之间,并非不可协调。大致看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要早于大规模找工作、签协议的黄金时间,如果真的想两手准备,必须把时间段划分清楚,在特定的时间段之内,只做一件事。如果考研的时间是来年1月份,那么这之前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备考,找工作的事先放在一边。
有些同学,成绩非常优秀,获的奖项也多,甚至爱好都远不止一个,他们往往会面对一种痛苦:选择太多。每一项似乎都不错,而且似乎都可以做好,但就是不敢选择。说到底,是不愿意承担“机会成本”,还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惦记着别人的。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排除杂念,彻底清空你的内心,顺其自然地寻找快乐,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快乐,是最本真的,它会告诉你,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考研的学生,事实上并没有遵循自己内心的指引。他考研,并不是因为喜欢做研究,而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或者说,面对学校外面的世界,他心怀恐惧,只好躲起来。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只能建议你勇敢一些。如果你这一步是被动的,那么下一步会更被动,你会逐渐失去人生的主导权。有的同学考研,是因为糊涂,既然大家都考,那我也考呗!如果你是这种情况,不知道考研为什么,没想过考研之后怎么办,那还是先工作为好,最起码可以通过找工作认清自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要毕业了,往哪儿走(7)
考研就一定意味着机会吗?有个对联写得好,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虽说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据说,有一种蝉,在地下潜伏17年才爬出来,为的是规避与其他种类的蝉同时出现,避免造成资源的紧张。不过,这种潜伏,也可能积聚为大爆发,造成更大的紧张。试想,三年前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比现在好;那么,你凭什么断定,三年之后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一定比现在好?
能不能创业
今天,主流媒体都在引导学生创业。我很赞同这种提法,即使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也觉得年轻人创业很好,根据我的经验,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如果能够投奔企业,往往会成为企业里最优秀的员工。
下面是三个过来者发出的心声。三个学工科的小伙子,来自天南海北,大学期间都有创业经历,现在金盆洗手不做了,而是共同走入一家知名的IT公司。我们搞了一次座谈。
发言一:我觉得本科生不应该创业,因为条件不具备,事倍功半,学到的没有浪费的多。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之前不以为然,也不服气,现在进入大公司工作,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让我明白以前的自己太单薄了。没有激情无法创业,但没有冷静,没有耐心,没有足够的理性,也不可能创业成功。等进入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然后再创业,可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发言二:第一次创业,几乎肯定会失败,但这没什么可怕的,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小的时候犯小错,总比长大之后犯大错强。如果年龄大了之后,再用很大的投入换取失败的教训,那代价就太大了。大学生创业是应该肯定的,只要准备充分,尽到了最大努力,就应该坦然迎接第一次失败。成功了更好,失败了可以得到经验和教训。IBM有一条企业格言:“想成功吗,请把犯错误的速度加快一倍。”很多企业,尤其是通过创业起家的年轻一代,特别渴望一些有充分创业失败经验的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创业不论成与败,对就业,对认识社会终归是有好处的。
发言三:不能泛泛地说“大学生该不该创业”,这要看个人的情况。如果想创业,应该做一个长期规划,把很多东西考虑清楚之后再行动。大学生中间的资源其实是相当丰富的,有很多人力,各有所长,就看你会不会用。规划得不好,问题想得不明白、不全面,创业真的很容易失败。如果有充分准备,可以尝试;准备不充分,肯定有风险,得做最坏的打算。
在找工作时,有过创业经历的求职者往往有优势。比如上面那三个小伙子,他们在言谈中流露出的成熟与稳重,相对于他们的年岁,是非常难得的。他们对事业的专注和激情,更让我欣赏和羡慕。他们的精神气质已经十分干练,不能再用一般的职场标准去衡量。他们能够顺利地在北京找到好工作、谋到好职位,一点儿都不意外。
创业,之所以对大学生那么有诱惑力,在我看来是因为好奇。对成功好奇,对激情好奇,对财富好奇,对名声好奇,对自己好奇。比尔?盖茨,马云,俞敏洪……各个让人遐想。好奇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好奇的人生命力更强,我佩服好奇的人。
要毕业了,往哪儿走(8)
但是要知道,事业是拼打出来的,再大的成功都是靠一件一件再具体不过的事务性工作累积起来的,并不都是传奇。我们所熟知的,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者,像夜空中可以叫上名字的星辰一样稀少。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传奇故事,而背后的平淡、单调、困苦,我们知之甚少。我们知道得更少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失败者,他们数不胜数,像滩头浪花一样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走自己的道路。关键要看你想不想做,如果做不好的话能否承担压力。勇气,永远是要提倡的,尤其对年轻人,只要不蛮干就可以;谨慎,永远是要提醒的,只要不畏畏缩缩就可以。想创业,就好好干上一番;不想做,那就好好琢磨自己的技术,让自己的专业真正“牛”起来。
大城市or小城市
有人说,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不好找。实际上,小城市的工作也不一定好找。城市小,人才需求就少;而且,小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不敢”用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你是个硕士、博士、博士后,就更难找到工作。学校太好,或学历太高,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人家用你会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单位,会吸纳不同层次的人才。如果某地普遍需要的是大专生、本科生,突然来个硕士、博士,或者名牌大学的本科,它不一定想用你,因为你的“高贵出身”意味着不稳定,人家会认为你稍感不适就会走掉。
《庄子?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方大海里有一条鱼,名字叫做鲲,体形大到不知几千里。化为鸟时叫做鹏,脊背长到不知几千里。它起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问题是,如果风的力量不够大,就无法托起鹏鸟无边无际的大翅膀。鹏鸟高飞九万里,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狂风在它身下,这样它才能借风力飞行。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水,如果不深,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如果倒一杯水在厅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草子可以像船一样荡漾其中;但如果你搁一个杯子在水上的话,就会粘住不能动弹,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有小鸟讥笑大鹏鸟:“彼且奚适也?”你打算飞到哪里去呢?你看看我腾然跃起,虽然不过几丈高,但足够自由翱翔在蓬蒿之中,这样飞不也很爽吗?你这个大家伙还打算飞到哪里去呢?
小,确实有小的自由,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辉煌,但也有很多限制。
我们每个人也有大有小。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其依据是你自己的大小。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判断,比如,你有多大的抱负、多强的毅力、多高的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多年前,我刚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找到工作。家里人说,他们可以帮我找份不错的工作,希望我回去。我有些动心。北京生存太难,而老家有很多责任和义务是需要我承担的。但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算了一笔账:“在老家找份工作,一个月可以拿五六百。即使我有吃的、有住的,这六百块钱全省下来,一年能攒多少?往多了算,也不到八千。北京的月收入是两千左右,去掉房租,去掉衣食,去掉应酬,每个月还能剩下七百多。这些钱我可以全部寄回去,补贴家用。”
我把这笔账讲给家人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心里虽然还是担心我,但再也没有催我回去了。我之所以坚持不回去,其实还有更多的计算:“如果我在老家,做那份六百块钱的工作,即使奋斗几年,挣到八百、一千,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一千块就已经到顶了。我的知识、技能,以及雄心壮志,会被‘无物之阵’束缚住,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捆绑我、禁锢我。但在北京,高人太多,机会太多,我一辈子都学不完。天高任鸟飞,在北京一个月收入上万的实在太多啦。一千和一万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要毕业了,往哪儿走(9)
城市大,人才多,竞争激烈,活得辛苦,但可以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有竞争,有淘汰,适者生存,真正的英雄会显现出来。
跳蚤的弹跳力惊人,可以跳过相当于身长350倍的距离;如果换做一个人,能跳600米左右。在一个敞口的玻璃器皿中,放入一只跳蚤。毫无疑问,器皿的高度是困不住它的。但如果在器皿上加个玻璃盖子,那就不一样啦。
不停地起跳,是跳蚤的本能。跳蚤在玻璃器皿中一直往上跳,跳,跳……因为有一个透明玻璃盖的阻挡,跳蚤终归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几天之后,把盖子拿走。跳蚤终于自由了,现在它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没人阻拦。但是,它现在跳起的高度只能达到器皿的高度。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去了。
“跳蚤原理”告诉我们,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是相当大的。如果你在一个无法发挥潜能的地方生活太久,也许真的会失去你应有的未来。
到中西部去
多数大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毕业后到底去哪儿发展?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假如你是宁波人,在西安上大学,毕业后你可能会想,去北京好,还是回宁波好,还是留在西安好?其实,无论你选择哪个地方,都不存在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每个人情况不同,选择也会不同。关键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去北京,机会多,工资高,发展空间大;但是挑战多,风险大,压力大。如果你喜欢过快节奏的生活,愿意吃苦,那就去北京。回宁波,一家团聚,亲朋好友都在身边,借助人脉资源,可以找到一份稳当的工作。如果你想过稳定、舒适的生活,那你就打回老家去。留在西安呢,当然也有好处。你在这生活了四年,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对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很熟悉,甚至会超过对老家的了解。如果你想自己闯一闯,西安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我看来,最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是你求学的城市。如果你在中西部城市上大学,毕业后不妨留下来。因为你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如果读研的话是三年,连读就是七年,你青春的光阴洒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你会深深把握住这个城市的脉搏。这里有你的地利、人和,如果天时也具备了,就更占优势。接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闪展腾挪,大干一场了。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人才密度非常大,如果在这里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且你的专业在中西部有发挥的空间,那么到中西部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
和企业一样,你得对自己的“竞争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有效调整,并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为了找工作,你所有的投入,还有与之相关的消费,都应该算到你的竞争成本之中。成本低,回报高,当然是最理想的。
竞争成本小,具体说就是,竞争者少,付出的成本(包括有形的,例如通讯、交通等费用;无形的,例如时间、精力等)少,获得成功的几率高。某些地方,是十个人里选一个;另外一些地方,是一百个人选一个。某些地方,你可以一周之内找到工作,迅速办理入职手续,很快进入工作状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你可能三个月都找不到工作,因为与你竞争的人太多,用人单位不由自主地变得挑剔。有些地方,你可以成为骨干,工作稳定且充满机会;另外一些地方,你必须随时迎接各种人才的挑战,否则就有朝不保夕之虞。
城市大,舞台也大,要么成一条龙,要么就是扎堆在一起的毛毛虫。有人收入非常高,高得吓人,但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在平均数上下摇摆。在较小的城市,你可能一登台、一亮相,就很扎眼,重要的角色等着你去扮演。别人还在大城市里寻找机会的时候,你已经抓住机会上路了;当别人在大城市里堵车又堵心的时候,你已经开着小车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了。如果你有进取心,你的座驾也会从小车逐渐变大变强。这个时候,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界限,只要马力够大,油量充足,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无论你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中西部,一定要到最需要你、你又最能发挥自己的地方去。能够给你事业机会的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求职前的心态(1)
求职者在面对企业时,应该更多地调整自己,不要一切从“我”出发。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看自己,了解企业的需求,适应企业,先得到进入企业的机会,再使“我”在企业提供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实现自我与企业的双赢。这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思路,只要掌握这个思路,相应的求职技巧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找工作难,难在哪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周石教授说过一句话:“大学生本身不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都是弱势群体,那我们的那些农民工怎么办?没受过大学教育的怎么办?而且我们的高等教育率才5%,美国有2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社会形势只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外在原因。有不少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曾有一个大学生向我诉苦,他说自己很优秀,可是投了上百份简历,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问他英语四级过没过,他说没过。我说这就奇怪了,你说你优秀,可是连普普通通的四级都没过,凭什么说你优秀呢?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收到大量简历,动辄上千份。面对这样一大堆简历,该怎样筛选?只能根据“硬件”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再精选,确定面试名单。什么是硬件?证书就是其中一项。虽说,有证书的人不一定优秀,但如果不以此为标准,难道还有更好的标准?比方说,我们要招1个法律服务人员,那么肯定要先看看,哪些人通过了司法考试;如果有30个人符合条件,我们再从中筛选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有过良好业绩的,也许是10个人,让这10个人来参加面试。如果你连司法考试都没有通过,你根本不可能得到面试机会。也许你真的是法律天才,但是我们看不到。要想让我们注意到,必须有证明你能力的东西。
如果你想让企业注意到自己,就应该有特殊的、足以让你“露出来”的东西。比方说,你的专业是中文,但英语竟然是高级翻译,或者拥有律师资格;又比方说,你的专业是财会,不但有会计师资格,而且拥有经济法专业的第二学位;这些都会使你很显眼,容易被用人单位注意到。大学四年,一定要培养超越其他同学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解决就业之难。
谈起就业难的问题,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同学说的好:“难不难,只要你回头看看自己这四年是怎么过的,就会明白。”是啊,今天的你是由前几年决定的,而未来的你什么样,又是由今天决定的。如果你找工作屡屡受挫,那么,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看看你的四年,每天有多长时间用于学习;看看自己的电脑,里面是必要的文件多,还是游戏多;再检查自己的钱包,看看有多少钱花在了娱乐上;或者就近想想,你花了多大精力做简历,用了多少时间去了解你要应聘的单位。
姚明说过一句话:“奋斗未必成功,但不奋斗一定不成功。”
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找工作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在这方面,校方也往往做得不到位。
一次,到某大学中文系去拜访一位老师。中文系办公室在八楼,楼道的墙壁上,有一个专门开辟出来的就业信息栏。仔细浏览了一下,里面的招聘信息还算丰富,也很有时效性,系里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看看。
求职前的心态(2)
遗憾的是,这个信息栏不大可能被学生们注意到。这是在八楼,整个楼层都是教师办公室,我观察了一下,进进出出的基本都是教职工,学生寥寥可数。而且,这里光线不太好,我仔细看上一遍觉得眼睛有些累。
一个事物只有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毫无疑问,这个“高处不胜寒”的就业信息栏,起不到多大作用。它应该出现在学生们经常出入的场所,比如学生宿舍楼的门口、上课的教室以及食堂。
机会稍纵即逝,你要随时关注。关注就业信息栏,是应届生找工作的第一步。如果校方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你就更要积极主动,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别坐在宿舍里傻等。
大学里,不仅有就业信息栏,还有就业指导中心,有专职辅导老师。但很多学生对此不敢寄予太多的期望。就业指导中心真的不能发挥作用吗?其实不然,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可以为我们请来资深企业人士做讲座,这类讲座都很实用。
如果让我们的老师自己讲,他只能泛泛地讲,因为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但他可以拉一个很有经验的人来讲,效果更好。
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个桥梁。由他们出面,代表学校邀请企业,不仅可以为我们举行讲座,而且可能使我们与企业直接接触,提供锻炼机会。就业指导中心,虽然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指导,但它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去接触社会,寻找机会。
在大学里,就业问题非常庞杂。你想想,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个人情况千差万别;用人单位行业各异,要求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双向选择,复杂得不得了,就业指导中心怎么可能给每个人都提供具体指导?说到底,找工作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发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多次接触过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各位指导老师人都非常好,真的可以看做大学生与职场、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我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学生社团“电影爱好者联盟”,主要是几个电影爱好者在一起交流感想,聊聊天。一天,几个大一学生突发奇想,尝试着给姜文打了个电话,请他来做讲座,没想到,姜文立即接受了邀请,语气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个结果完全出乎预料,我们本来已经做好了折腾一番的准备。这个事情提醒我,大学的能量是相当大的,足以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机会。而能否充分利用这个桥梁,关键看大学生是否足够主动、大胆。如果你敢想敢做,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难;如果你善于借力,甚至会发现挺容易。
小时候,我家地里有很多荀瓜。
那年夏天,地里的荀瓜疯长,每个都长到了20斤左右。家人太忙,没工夫打理这些瓜,除了自家食用外,任由它们越长越老,烂在地里。
我听说,离家不远的工地上,有人在收菜,荀瓜可以卖到六分钱一斤。我看着长了一地的瓜,就想运过去卖掉,换点儿钱。
那年我六岁,一个瓜都抱不起来。
菜地在小河边,那个工地刚好在河的下游。我找来一个大口袋,摘了六个瓜,一个一个把它们滚到水里,再用口袋归拢到一起,开始走“水运”。手握一个小树枝,赶着漂在水里的大口袋,一路来到那个工地门口。卖掉六个瓜,我觉得自己发财啦。 。 想看书来
求职前的心态(3)
父亲根本就不相信,那些“大傻瓜”还能卖钱。瓜太大,太老,家里人都不爱吃。到了这个时节,一般不是扔掉,就是顺其自然让它烂在地里当肥料。我肯动脑动手,想办法解决了困难,帮家里挣到了钱。
六个荀瓜,六分钱一斤,那一年我刚好六岁。这件事我记得太清楚了,走到哪里都会铭记在心,因为从这个时候我开始明白,好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其实没有那么难,过程有时候还很好玩。
前几年,红顶商人胡雪岩颇受追捧,而他最善长的,是“借船出海”。无论是他的“借船出海”,还是我的“借水漂瓜”,都是一个思路,那就是敢想敢做,而且借用外力。大学生缺少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可以通过校方的桥梁,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难在社会形势,人才供求不平衡;其次,难在校方的某些工作不到位。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难在实力不够,动手能力不足;其次,难在不够主动,或者主动而不得法,不善于借力。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内外兼修。向外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自己;向内改变态度和思路,更勤奋、更有目的性、更大胆地规划未来。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个原因,是求职观念狭隘,自己把求职范围缩小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