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之雄霸天下-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李渊力怂恿他去武安郡调查,他就觉得这里面定有什么大问题。如果李秀宁肯告诉他一些内幕,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李秀宁深深地望了宇明一眼,然后沉声道:“武安郡的水灾,实是分天灾,七分**。罪魁祸便是郡守岳欣,此人克扣救灾粮食,鱼肉姓,造成武安郡民不聊生,死者累累。但偏偏此人是当今皇上身边的总领监岳曾省的堂弟。所以,地方御史根本不敢去弹劾他!秀宁知道宇公定然也十分为难。但若不辗除此人,武安郡恐难平安,晋阳宫的修建也会大受影响。我们李家恐怕也会面临抄斩之危……还望宇公能够为姓和我李家主持公道!”

    “什么?岳曾省的堂弟?那可有些难办了!”宇明听闻之后,也是一惊。他可实在清楚,岳曾省是多么受杨广器重和信赖。

    这时,那名红衣侍女给两人斟上了两杯酒。

    李秀宁端起酒杯,对宇明说道:“这是秀宁亲自酿造的女儿红。宇公,秀宁敬你一杯!”

    说罢,她举起手中的酒杯,将酒一饮而尽。

    宇明心中却是犹豫不决,从李秀宁的眼睛中,他看得出,她说的定然不假。这岳欣十有**真是一个贪官。而自己如果要扳倒此人,必然大大得罪岳曾省。李渊一直隐忍不发,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而自己如果将岳欣扳倒,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李渊,让他可以完全掌控河东。将来如果起事也要容易许多。

    自己要不要为李渊火中取粟呢?宇明实在拿不定主意。

    李秀宁这时见宇明一直沉吟不发,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她可没有想那么多,只觉得自己父兄明知岳欣坏得透顶,连灾民的救济粮都要贪。这种败类官员却一直对他忍气吞声,让她非常失望。所以才会来找宇明,毕竟她和宇明之间,以前交情可是不浅。只是如今宇明升到了如此高位,还会不会象以前那样买她的帐?却是一个未知数了。

    “宇公,难道你就真的不顾武安数十万姓的死活了吗?”李秀宁见宇明一直不发一言,终于忍不住问道。

    宇明这时方猛然警醒,自己之所以盘据辽东,准备将来起事,就是为了解救天下的黎民姓,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如果自己连武安郡的姓都不肯救,将来又怎么解救天下姓呢?

    有句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想必就是如此吧。只要自己能拿实证据,送交到刑部和吏部,岳曾省也拿自己没有办法。

    想到这里,宇明方展颜一笑道:“既然秀宁姑娘都这样说了,宇明如果再不答应,只怕也说不过去了……请秀宁姑娘放心好了。宇明一定把这事一查到底,给武安姓一个交待,让武安郡尽快从洪水中安定下来!”

    ……

    大业十一年五月以来,河东境内便大雨不断,天上的乌云似乎就始终不曾散去,那老天似乎就象是漏了个洞似的,大雨下了十余天还不见停歇。

    沁河涨水了、涑水河涨水了、川河涨水了、昕水河涨水了。作为河东最主要的河流汾河就更不用说了。一时之间,从河东南部到北部,从河东西部到东部,无处不受灾。

    大段河堤被洪水冲毁,各地江河水倒灌入农田和城池,给河东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在这些受灾的郡县中,武安郡便是灾情最严重的一个地方。

    由于汾河的堤坝决提,河水已经把整个武安郡酿成了一片汪洋,田地成了沼泽,秧苗成了水草,低洼的地区已经成了一片湖泊。原本平静窄小的汾河河面,已经宽得象长江一般。

    官府组织船只去营救灾民,沿河一看过去,只见河边的房屋大都只露出一片屋顶,水中不时可见浮尸,而偶尔有那幸存的灾民,还攀在一颗大树上哭喊呼叫,其状惨不忍睹。

    那些田地被淹的农民,以及房屋被洪水冲跨的灾民,只得扶老携幼地向武安城赶来,向官府乞求援助。

    武安郡守岳欣见此情景,果断下令开仓济民。不过呢,他却只开仓了天,便宣布官仓的粮食已经全部见底了,武安城已经无力为济。让这些灾民们到别的郡县去求援。有些灾民不愿离去的,他立刻将脸一板,喝令城中郡兵实行宵禁,凡是在城中没有居所,也无处投靠,无力住客栈的人,全部赶出城去。

    那些难民中,年青力壮的还可勉强跋涉,到周边的原、雁门、定襄、楼烦等郡乞讨求援。可是那些年老体弱,或者拖家带口的难民就没办法跑那么远了。

    聪明的人见城中开始宵禁,便性到城中的大户人家去,卖身为奴,虽然失却了自由,但总好歹能有人收留,捡条活命。但这也仅限于那些长得俊俏的年轻姑娘,以及一些聪明伶俐的孩童,大部分老人和中年妇女却是甘愿终身为奴也没人肯要。只得被赶出城去,拖着疲惫不堪的躯体,其中很多人便一头栽倒在河边旁,再也爬不起来了。

    当然,也有许多好心的商绅对于岳欣的作法十分质疑。认为武安去岁的粮食收成很好,怎么可能才开仓济粮天就官仓就见底了?而这岳欣却说粮食大部分早就被送到晋阳县去,修晋阳宫去了。其余的也在这天就发放一空。

    有的民众不信,岳欣倒也不生气,性大大方方的打开官仓让城中姓们看,只见这仓库的确空得可以饿死老鼠了。

    这下商绅们终于无话可说,于是便开始自己凑钱捐粮,救助灾民。而岳欣生怕这样一来,灾民们又滞留武安不肯离去,便以目前城中秩序乱,由商绅自设粥棚容易引发踩踏争抢事故为由,全盘接纳了商绅们捐出的钱粮,然后承诺由官府去赈灾。方把这些“多生事端”的商人们打发走了。

    不过,岳欣却是心中焦急万分。他之所以不救灾民,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如今天下并不平,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乱匪众多。而岳欣因系岳曾省的堂弟,眼光比别的官员更高一些。他认为隋朝的天下长不了,迟早要被新朝所替代。便有了招兵买马,割剧一方的打算。

    当然,岳欣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当皇帝。但他想的是,如果自己有几万兵马,占据了一方郡县,再找一个可能取得天下的诸候投靠。下半辈的荣华富贵便再也跑不掉了。

    所以,他才派儿岳玉川,带着自己从岳曾省那里借来的五万贯铜钱,去江都作海外贸易的生意,准备大赚一笔,作为起家的资本。

    岳玉川跟他一样,皆是贪得无厌之人,而且胆大。他到了江都后,便四处打听做哪样生意利润最高。于是,便有一个去过日本的商人告诉他,做贩卖武器的生意利润最高。如今中原各地乱匪横行,武器需求量大。而日本的刀剑质量好,如果从日本购进武器卖到大隋,那几乎是翻五倍的利润。

    岳玉川于是便兴致勃勃地跟这商人合伙搞走私,头两趟的确赚了不少钱,除开费用之后,手中的五万贯铜钱一下膨胀到了二十万贯。于是,这岳玉川便胆大了起来,在第趟时,将所有的本钱,加上头两趟赚的钱都投了进去,买了一万多把日本刀,准备运往山东登州,干一票大的,然后就收手不干了。

    不过他却没想到,商船在海上竟然遇上了暴风雨,船队全部翻沉海底。他和一干水手坐在救生小艇内,在大海上漂泊了天夜,才总算在青州靠岸,登上了陆地,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但如此一来,岳玉川就闹了个血本无归,只得灰溜溜地回到了武安。

    。。。

 ;。。。 ; ;
第247章 辽东的暗流
    、、、、、、、、、、

    岳欣得知事情经过,不禁气得几乎吐血。可气归气,如今就算把儿一刀杀了,也变不出钱来还债。

    他欠的钱是借的岳曾省的,虽然这位宫中的总领监不至于还不出钱来就和他断绝关系。但肯定以后想再依仗这位堂兄为自己在朝中活动就难了。自己在当武安守之时,也收受过不少商绅的财礼,办过几件殉私枉法之事。早就有人投诉到御史台了。只是奏折被岳曾省拦了下来。如果在这件事上,因为还不出钱来把堂兄得罪了。他不再管自己的死活,那自己的下场就不堪设想了。

    在迫于无奈之下,岳欣便只好将官府中收的钱粮挪用了去填补这个窟窿。原本他想等秋收之后,再慢慢补上的。但谁会料到,入夏之后会下大暴雨,发生洪灾,而汾河那原本还算坚固的堤坝也决堤了,造成了这么大的灾害,让他差点就露出马脚了。

    “发生了水灾,想必朝廷会宣布,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自己只怕是不用再上交了!可是如此一来,这些商绅农民也不交税了,到时这窟窿又如何填呢?”岳欣只觉头又痛了起来。

    “算了,还是等事情到了面前再想吧。”岳欣摇了摇头,努力不去想这事。

    ……

    就在宇明向武安郡进发的时候,陈棱却在辽东城的留守府里生着闷气。

    虽然他作出了让步,不再插手辽东州的管理事务。而红袖、斛斯政、杜如晦等也给足了他面,保证他两年后可以有个好的评价,顺利调离辽东州,去更好的地方任职。但陈棱却不免心中怨恨,毕竟失去权力,任人摆布的滋味不好受。

    这天,就在他坐在留守府小院内的长椅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唉声叹气之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却响了起来:“陈大人为何唉声叹气啊?”

    陈棱听闻之后,转身一看,只见一名中年士出现在了自己身后,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幕僚李勤。

    “李先生,这如何能不唉声叹气啊?”陈棱不禁又叹了一声道:“我虽然为辽东留守,名义上掌握辽东六郡军政大权,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没有宇明手下的一帮人同意,我一个铜钱都用不了,一队士兵都无法调动。天天呆在这里,就只能闭目养神,日过得也无聊了!”

    李勤听闻之后,却是嘿嘿一笑道:“陈大人可否想改变这种情况?成为辽东州真正的主宰呢?”

    陈棱眼睛顿时一亮,如果真的能重掌辽东大权,那他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了。

    “李先生,本官倒是想,可那些人能答应吗?而且依我目前手中掌握的实力,是根本无法和他们抗衡的啊?”陈棱一脸疑惑道。

    李勤这时笑眯眯地说道:“陈大人,虽然在辽东,依我们的实力无法和他们抗衡,可如果是朝廷出面呢?难不成辽东的上下官员还要和大隋朝廷抗衡不成?”

    “什么?你的意思是……”陈棱听闻之后,似乎有所感悟。

    “陈大人,我们来了辽东也有一两月了,不知大人对辽东有何看法?”李勤没有马上解释,反而是先反问道。

    陈棱这时方正色道:“辽东州目前姓安居乐业,上税低,家家都有田耕种,衣食无忧。虽然时有异族骚扰,但在城卫军的防守下,也造成不了多少损害。被征服的高丽人全都被宇明创建的什么保甲制控制得死死的,翻不了什么大浪。虽然宇明的这些部下与我不和。但本官却不得不承认,他治理辽东的确有方,假以时日,辽东必成我大隋的牢固领土。”

    “呵呵,怕只怕到时辽东不是大隋的领土,而是宇明或者宇氏的私家领地了!”李勤冷笑了一声道。

    “李先生,此话怎讲?”陈棱一听,顿时面色一变。

    “朝廷的税率乃是陛下颁布的,除非户部下令,否则岂能轻易改税率?可辽东为了吸引关内姓前来定居,将大隋税率降了一半?这岂不是视朝廷的制于无物?”李勤嘿嘿一笑道。

    “李先生请继续说!”陈棱这时内心已经开始有些燥动了。

    “不光如此,据李某了解到,新罗和济也被宇明打下来了。可这事他根本没有向朝廷禀报。陛下当初的命令是让他断后,顶多对高丽可以进攻。但从未让他进攻新罗和济。他却不动声色地灭了这两国。难道是想为自己扩张势力?把这两个国家变成自己的私人领地?”李勤又添了一把火道。

    “大将擅自向别国发动进攻,可是帝王的大忌啊!换了谁做皇帝,都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陈棱点了点头道。他对于扳倒宇明,已经有些把握了。

    “除此之外,宇明在攻灭高丽时,还解救了二十多万隋军将士,以及十余万民夫。他本应让这些人回归家乡,返回中原。可宇明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让这些人把自己家乡中的亲人接到辽东来,美其名为让家属团聚。可这不是变相的把这些士兵变成自己的私兵?增强辽东的实力?依李某看,宇明恐怕是要谋反啊!”李勤大声说道。

    陈棱这时已经一骨碌爬了起了,用颤抖的声音问道:“李先生,那我们怎么办呢?依本官看,还是先行离开辽东吧。不然他们造起反来,绝对第一个砍了我们的头!”

    李勤暗骂这家伙真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忙劝阻道:“陈大人不必惊慌,就算宇明要谋反,也不会是现在,如今他人都回中原去了,让部下在辽东造反,岂不正好让陛下抓住他杀头吗?依属下看来,不如马上修书一封,将此事用八里急报告知朝廷,请陛下定夺。届时,我相信宇明就算不被杀头,也会被免职了!”

    陈棱听闻之后,大喜道:“如果真能扳倒宇明,李先生当记功!这写奏折之事……”

    李勤立刻接过话头,阴险一笑道:“那就交给属下吧!一定把此事办得妥妥当当的!”

    ……

    五天后,宇明已赶到武安郡,和他一起的除了房玄龄外,房玄藻也一并带上了,刑部衙役和他的五亲兵肯定更不能拉下。一上,他经过了好几处武安郡下属的县城。感觉这些地方的赈灾工作还算干得不错。不少县令、县丞身先士卒,摸爬滚打在河堤,带动了广大民众自发地上堤护坝。并积地组织姓生产自救。

    如果在此次救灾行动中,表现得好,可是一件既得名声,又得政绩的大好事,很有可能得到提拔重用。加上此次朝廷拨付了足够多的银钱,所以,大部分官员都能竭尽全力,救灾济民。

    对武安境内那些尽力救灾的官员,宇明也不指手划脚、越俎代办。毕竟对于民生上的事情,他情知自己还真没这些地方官员精通。对河东各地的情况,也并不怎么熟悉。他所做的事,主要便是认真听取各地官员反映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事情。

    比如说希望调动当地驻军帮忙加固河堤,安置灾民的帐蓬缺少,以及希望增拔钱粮等。这些情况宇明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上报朝廷,研究如何解决。

    另外,对于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想在大灾中赚味心钱的奸商;趁灾区秩序混乱,而那些坑蒙拐骗、掠夺偷窃的罪犯,则严加惩治。虽然这其中有不少人是河东大阀,在地方上有后台有背景,当地的官府感觉有些难以处理。但宇明却是完全没有这种顾虑。

    而且这种事,往往等不到他自己亲自去处理,房玄龄便先他一步出手了。全部都是从重从快处理。让当地姓拍手称快。

    宇明在沿途几个县城停留了大约五天时间,除了慰问灾民外,很多时间都是在和当地的官员商绅,人名士商谈会面。这些人见宇明气质风不凡,举止处事得体,对河东民众又是发自内心的爱护。也都对他大生好感。

    九月十七日,宇明到了武安城。之前从李秀宁那里了解到的武安郡灾情看,在郡治周围受灾情况不似邻近的几个县严重。这也基本符合房玄龄的判断,因为洪水灾害也最厉害的地方是在武安郡北部,同时也影响到了位于郡东部的下游地区。所以这两地的灾情是最严重的。

    而郡治武安城所在地雨量并不大,堤坝决堤的情况虽然也有,但不似北部和东部那么严重。

    武安守岳欣可是官场老手了,对于如何应付上级检查,可是得心应手之,加上武安郡的水灾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何让上级对赈灾情况满意。他是早有安排。

    如今,洪水已经基本退去,岳欣便先命人将决开的堤坝补修好,然后将武安城内外,四处乞讨的灾民全部赶到了各县的县城集中管制。按照以前的惯例,上级官员,尤其是朝廷来的官员,顶多也就是到武安城中看一下,根本不可能到下属各县去。所以,大可放心。

    然后,岳欣又下令武安城内的衙役组织民夫在城外挖了一个大坑,将城内外饿死、淹死的尸体全部集中掩埋。

    。。。

 ;。。。 ; ;
第248章 武安城的准备工作
    、、、、、、、、、、

    此外,岳欣又在宇明一行人赶来的头一天,在城内搭建了一些帐蓬,让一些无业游民,地痞闲汉带着全家人住了进去。又将朝廷拨付下来的救灾粮食,在帐蓬旁边设置了个粥棚,为这些“灾民”煮粥施舍。

    而他自己,则亲自领着长史、主簿等城内官员,带着一批衙役,在汾河大堤上扎下了大营,堂而皇之地住了进去,显出一副吃住在救灾第一线,以大堤为家,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清官形象。

    当然,医疗卫生也是必须要重视的,听说这位宇大人曾经扑灭过辽东军中的瘟疫,想必对大灾之后会否发生瘟疫十分关注,岳欣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阴沟翻船。于是,将城中的郎中大夫全部组织起来,将诊所开在了难民营房旁边。并挂起了全天十二个时辰均接受灾民看病的布幅。

    为了显示自己勤政爱民,深得灾民爱戴。岳欣还专门组织了城中的一批人,以灾民的口吻和名义,写了不少“爱民如”、“清正廉洁”、“再生父母”的锦旗、牌匾,放在武安郡衙门口显眼的位置。以让钦差大臣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卓有成效,是多么的得民众拥护。

    当大业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宇明进入武安城后,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焕然一新,朝气蓬勃的景象。

    武安守岳欣率领城中的商绅和官吏,将宇明一行人,热情洋溢地迎到城中府衙旁边的一间幽静小宅院住下,神态恭敬之。

    随后,他便开始向宇明汇报武安的救灾工作。

    岳欣拿着一大叠书和资料,慷慨激昂,一身正气地说道:“宇大人,武安地处汾河和沂水交汇之处,地势平缓。一月前,河东地区暴雨倾盆,我武安郡也受波及,汾河堤坝决口十之七八。在灾情发生之后,下官以朝廷的救灾旨意为准则,以陛下的指示为宗旨,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救灾措施,力争做到以民为本,共创和谐社会……”

    说到这里,他喝了一口茶,然后接着说道:“于是,下官便立即带领武安的衙役,组织本地的民众、商绅开始抗洪救灾,治病防疫等各项工作,并对武安的灾民均作了妥善安置。下官和武安长史宋大人,及城内衙役、郡兵,皆吃住在汾河大堤上,每天十二个时辰皆不离开,日夜看守,以防洪水再决堤。同时,我还吩咐,将官仓全部打开,分发出了库存的所有粮食,以满足灾民的需求,虽然官仓是空了,但却保证了灾民衣食无忧,武安没有因水灾饿死一个人,并作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坐在他旁边的长史宋老生亦是声情并茂地说道:“洪水无情人有情,大灾之后有大爱!我等身为武安姓的父母官,当以解决姓之疾苦为己任,急姓之所急,思姓之所思,下官与岳大人一直以来,皆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为大隋尽忠职守,忠于皇上,忠于朝廷!我等深知,为姓排忧解难乃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此才能报效皇上,造福武安父老乡亲……”

    宇明和房玄龄在听取了岳欣和宋老生的汇报之后,亦是十分惊讶,毕竟能吃住在大堤上的郡守一级官员还是不多。当然,以他们的城府,自然不会光听汇报就全信了。自然还要到城内外各处转转,看看是否真是这样。而且,李秀宁之前也作了相应的警告,这让宇明更是不敢相信。毕竟李秀宁是不可能骗自己的。

    岳欣自然是满口答应,并热情地表示可以陪同一起。

    宇明便婉言谢绝了,称他的工作很忙,不好担搁,说自己一行人四下走走便是。

    岳欣心中甚有把握,又知宇明不是个耳根软,被人言两语就打动的钦差大臣。也就没有再坚持陪同了。

    宇明和房玄龄在城内和城外附近转悠了一天,见灾民们均住在统一配发的帆布帐蓬里,卫生条件还不错。穿得虽然不好,但也算干净整洁,虽然大多数人的气色不是好,可是瞅着还算精神。他们看见朝廷官员来了,均自发地组织起来,列队欢迎,显得十分热情。

    宇明安慰了他们几句,表示朝廷将会加大力,继续赈灾。这些灾民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随后,房玄龄便向这些灾民们打听武安官府救灾的情况。

    结果让他很惊讶的是:这些“灾民”对岳欣大人可是由衷的爱戴和歌颂,大有其是自己再生父母的意思。将这位岳大人捧到了爱民如,举世无双的难得好官份上。

    这让一旁听着的其他随行官员也不禁感叹。到了这么多地方,看来就这位岳大人救灾工作干得最好,姓对朝廷和官员的抱怨最少,城内城外的景象,除了因为洪水缘故,房屋倒塌较多外,其他状况就跟受灾前没什么两样了。如果不是城中广场上搭建的难民营帐蓬,很难看出武安城是一个重灾区了。

    宇明这时也不禁怀疑,是不是李渊和李秀宁合计好了,故意来害自己的。想让自己得罪岳曾省和岳欣,挑拨双方发生冲突。

    草草在城内看了两圈,宇明和房玄龄都回到了武安郡府衙内。此时已经是晚上了。

    这岳欣的确十分上心,专门在武安郡衙旁边安排了一个小宅院,供宇明居住。称以宇明兵部侍郎、辽东侯的身份,居于府衙边的小院实在有失体面,只是武安受了水灾,才不得不一切从俭,希望宇大人原谅。

    而房玄龄等一干随从官员,则安排在另一处大宅院内,每人都有一个单独的整洁房间,崭新被褥、换洗衣服、拖鞋睡衣一应俱全,连房内都还配备了侍候的丫环、仆役。

    除了房玄龄因为知道宇明告知的内幕,依然不动声色外,其他随行官员都心中高兴不已。此番来武安郡,一上十分辛苦,风尘仆仆,连懒觉都没睡过一次,如今到了目的地武安郡,见这趟远差终于可以划上句号了。而这岳守又如此殷勤知趣,都对其映象甚佳,纷纷对其竖起了大拇指。

    在吃完岳欣盛情款待的晚宴后,宇明回到了住处,正准备上床睡觉之时,却听到了“梆、梆、梆”的敲门声。

    “是谁?”宇明沉声问道。

    门外这时传来亲兵的声音道:“大人,房先生求见!”

    “让他进来吧!”宇明应了一声。他心中亦是暗忖,难道房玄龄已经有了什么发现?

    只听“吱嘎”一声,门便被打开了,房玄龄走了进来,躬身向宇明行了一礼道:“下官房玄龄参见大人!”

    “玄龄,你坐吧!”宇明一指旁边的椅,招呼他坐下,然后沉声问道:“可是有什么发现了?”

    房玄龄点了点头,谢过之后,弯腰坐下,然后便迫不及待地说道:“大人,属下发现武安城的情形有点不对劲。我们白天看到的城内外情况,有可能是岳欣伪装出来的假象!”

    这房玄龄一张口,便抛出了一枚重榜炸弹。

    “哦?玄龄,此话怎讲?”宇明眉头一皱,亦是忍不住问道。

    房玄龄沉声道:“白天由于一直都在走动之中,下官亦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但晚饭之时,下官仔细思量,便觉情况有些不对。待晚宴之后,回到房中,房某反复思,发现有几条疑点,实在有些解释不通,所以,便想提请大人踌躇一番,看下官的判断是否有道理。”

    “玄龄,你详细说一下吧,发现了哪几条疑点?”宇明亦是有些微惊道。

    房玄龄端起手中茶杯,饮了一口后道:“第一,洪灾是上个月发生的事,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洪水早已退去。且最近亦未再下暴雨,武安城区的地势亦高于河面,岳守还驻守在堤岸上,不嫌过于小题大做了吗?这样一来,武安郡上发生什么事情,其他官员要来请示他,还得专门跑堤坝上来。姓有什么问题要反映,亦得上堤岸来,岂不更加不便?”

    房玄龄如此一说,宇明亦觉此举大有问题,他脸上露出一丝不屑道:“看来,这位岳大人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

    房玄龄听罢,却是叹道:“如果真是沽名钓誉之辈也就罢了。毕竟官场上的事,下官还是十分清楚,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得已而为之。可房某观这岳欣,似乎还有弄虚作假之嫌!”

    “弄虚作假?”宇明星眸中闪过一丝精芒。赈灾之事,竟然弄虚作假,这可是杀头的大罪了。

    “日间时,房某注意观察了一下,那些住在府衙门口广场上的灾民,似乎都是城内的居民,而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是以周边受灾农民为主。”房玄龄说道。

    “哦?何以见得呢?”宇明不禁好奇地问道。

    房玄龄微微一笑道:“大人,其实这很好辨认,农民经常手握锄头、铁犁一类的农具耕田,手掌上一般都有老茧。但白天我们在城内那些灾民住的帐蓬里,见的人却是全无老茧。足见应该是城池内的居民,而非农民。”

    。。。

 ;。。。 ; ;
第249章 房玄龄的发现
    、、、、、、、、、、

    宇明沉思了片刻后,却是眉头一蹙道:“玄龄,就算灾民中有很多是城市居民,亦无法说岳欣弄虚作假啊,毕竟不管市民农民,都是需要救治的,或许是比较凑巧了,岳欣安置在城内难民营的灾民多是附近县城及镇上的市民,而那些受灾的农民安置在城外的帐蓬内了,这也大有可能。”

    房玄龄点了点头道:“这些下官自然省得。不过,我说的岳欣弄虚作假不仅如此。而是那些放在府衙进门处的大量锦旗、牌匾,只怕是岳欣自己找人做的,然后挂在那里往脸上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