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上下五千年4-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
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
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
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
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 n)当县官的时候,
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
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
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
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
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
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
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
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
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
“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
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
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
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
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
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
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
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
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
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
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
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
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
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
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
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
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
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
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
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
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
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
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
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
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
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
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
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194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
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
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
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
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
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
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
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
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
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
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
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理直气壮地说:
“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
不到便宜。”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
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
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
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
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
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
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
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
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
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
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
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
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
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
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
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
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
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
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
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
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
但是雕板花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
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
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
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
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
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
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
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
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
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
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
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
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
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
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
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
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
对。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
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
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
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
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
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
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
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
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
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
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
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
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
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
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
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
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
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
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
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
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
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
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
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
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
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
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
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
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
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就这样,
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
的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
不乐地死去。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196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 )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
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
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
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
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
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
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
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
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
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
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
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
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
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
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
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
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
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
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
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
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
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
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
后来,因为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
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
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
一些诗,讽刺这些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
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
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
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
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
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
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
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
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
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
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写的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
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
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
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
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197 花石纲
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
保守派,本来就不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
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
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音jí )
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
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他
身边有个心腹宦官童贯,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
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投靠童贯,每
天陪着童贯鬼混,还把他自己书写的屏风扇面等送给童贯。童贯得到蔡京的
好处,把这些书画马上送到东京,并且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到一个少有
的人才。
蔡京到了东京,又拉了一帮子人替他活动。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
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是没有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继承神
宗的遗志,非用蔡京不可。”那个官员还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图表上列
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写在右面,把变法派写在左边。右边的名字都是
当朝大臣,但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
宋徽宗看了,满心喜欢,马上决定让蔡京当宰相。
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
或是赞成变法的,一律称作奸党。他还操纵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
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
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
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
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
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
手段。
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观。有个道士叫林灵素,在宋徽宗
面前胡吹说: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层叫神霄,神霄宫有个玉清王,是上帝长
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神霄官还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贯就是仙官
再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放,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
中讲道。道士们还给宋徽宗献了个称号,叫教主道君皇帝。这一来,皇帝就
成为道士头子了。
宋徽宗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替他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
千名工匠,每天制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他玩赏。
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
日子一久,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
味。蔡京、童贯为了讨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
奉局”,搜罗花石。朱勔手下养了一批差官,专门管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
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
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
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
搬运起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那些差官、兵士
乘机敲榨勒索,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
到处逃难。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
截劫运粮的船和商船,把船上货物倒掉,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自然还要征
用大量民伕。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梭似地来往,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
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
花石纲一到东京,宋徽宗见了,果然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花石纲
越来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谁敢不讨朱勔的好。人们
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之大了。
198 方腊起义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
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
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
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
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受尽花石纲的苦,就决心
把大家组织起来,造官府的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
方腊激动地跟大家说:“国家好比一个家庭,如果一户人家,小辈整年劳动,
好容易挣了一点粮食布帛,却被他们的父兄胡乱花费了。小辈稍为不称他们
的心,就挨他们鞭打。你们说这应该不应该?”大伙儿齐声回答说:“不应
该!”方腊又说:“那些做父兄的浪费还不算,又拿家里财物去向敌人讨好求
情,你们说该不该?”大伙儿愤怒地回答说:“哪有这种理儿?”方腊流着
眼泪说:“现在官府赋税劳役那么重,那些大官们还要敲榨勒索。老百姓好
容易生产了些漆、纸,也被他们搜刮得精光。我们一年到头劳苦,结果一家
老小受冻挨饿,连一餐饱饭都吃不上,你们看怎么办?”大伙儿听到这里,
都高声嚷起来说:“请您下命令吧!我们听您的。”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
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圣公”。将
士们带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
们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没
到十天,起义军就聚集了几万人马。
当地官军将领派兵镇压,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两名宋将被杀死。
起义军乘胜攻进青溪县,赶跑了那儿的县官。接着,又接连打下了几十座县
城,很快打到了杭州。
警报传到东京,把宋徽宗吓昏了。宋徽宗赶快派童贯带领十五万官军
到东南去镇压起义。
童贯到了苏州,知道花石纲引起的民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义下
了一道诏书,承认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