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瞪大双眼仔细向左看去。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净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魏征在这里说李世民贞观初年无为无欲,近年来却有变化,像去西域诸国求马,到国外购买珍奇之物,这些都是事实,因而说李世民连中等君主都不如。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难以接受,李世民认为他只顾一点,不顾其余,自己求马买珍奇是实,然各项有益措施未失,国运蒸蒸日上,岂能因一点小事就将举国抹黑?但魏征举出了汉文帝拒收千里马,晋武帝焚烧雉头裘的例子,这些都是事实,此二人的功业只能算是中等君主,则所说并不为错。
李世民无奈地摇摇头,继续向左看。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子贡曰:‘何其畏也?’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其不畏?’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10)
李世民某一日偶然对群臣感叹道:“看来百姓无事就骄奢安逸,让其劳役则容易驱使。”
这句话是其随口说来,不料被魏征记得如此牢固。
他先用圣贤道理铺垫,说明百姓是惟一的国家根本,继而直斥自己的妄言,嘲笑道:“没听说过因为百姓逸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事。”
这使李世民面红耳赤,觉得魏征真是揭了自己的疮疤:自己贞观初年心想百姓,近来对百姓确实有奴役之意。
下面的这段话,即是直斥李世民追求享乐,往往编造理由营造宫殿(如大明宫、飞山宫、洛阳宫),以杜绝谏官之口:“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
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
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
’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绝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李世民每次欲营造新宫的时候,因怕群臣谏止,先找来爱谏诤的臣子说明自己的理由,不料还是被魏征瞧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思。
读到这里,李世民又无奈地摇摇头。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莫知其是,则不间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
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李世民读到这里,见魏征说自己亲小人远君子,不禁拍案怒道:“好一个利嘴的魏征,竟然将我说得如此不堪!”想想这些年来,自己能纳谏言,朝中的忠直之臣蔚为壮观,他们在朝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怎么能说自己远君子呢?回忆这些年亲小人的事,无非是那次听信权万纪和李仁发之言,因而错杀张蕴古的那档子事。
然自己明白真相之后,已经断然改错,除了这二人之外,还有谁是小人呢?如此,自己怎么算是亲近小人呢?李世民觉得魏征夸大其词,断难接受此点。
他哼了一声,又坐下继续看。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
’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返朴还淳。
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
上好奢靡而望下淳朴,未之有也。
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
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李世民读到这里,不禁有些上火。
魏征在前面已经说过自己到外国求马取珍,到了这里又重复一次。
这些年,外番知道李世民爱马,因常常进贡宝马。
其朝贡之时,将其珍奇之物选来送入宫中,那也是有的。
魏征借此大做文章,说自己好尚奇珍,追求奢靡,何其危言耸听! 李世民喃喃自语:“这老儿,前面说我不及中等之君,到了这里,我恐怕要与隋炀帝等昏君为伍了。
若按他所说,外番贡来之物只好锁入仓库,这样才是返朴还淳吗?” 人之欲望是无穷尽的,对于钱物的追求也如是。
美的东西赏心悦目,好吃的东西撩起食欲,以及大屋、美色,都是人孜孜追求的东西。
试想想,当国家富足,钱物充实的时候,李世民作为皇帝,可以支配天下的钱物,阅尽人间美色。
其置身于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美环境中,魏征却让他像贞观初年那样克制己欲,来返朴还淳,不由得李世民不恼火。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11)
李世民愤愤道:“这老儿,终究要让我如苦行僧那样去生活,他才满意。
难道说,百姓尚且能够从容生活,我就不能吗?我什么都没干,却把我说得如此不堪。”
他强压火气,埋头向左看。
“贞观之初,求贤若渴,善人所举,信而用之,取其所长,惟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
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以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魏征在这里说李世民现在用人之时,根据自己的好恶而随意舍弃,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够求贤若渴,用其所长。
李世民读到这里,心中怒火腾腾而起,猛然立起,骂道:“我若是如此不堪,焉能容忍你这老儿在我耳边喋喋不休至今?” 李世民求贤若渴,善用人之所长,为朝野所共赞,也是李世民得意之事。
古往今来之君主,多认为自身能力卓越,识见超凡,所以乾纲独断,由其好恶来选人用人。
由此一来,往往奸臣得道,其祸乱天下,独独蒙蔽了皇帝一人。
李世民认为以一人之力来决天下之务,其错谬甚多。
反映在选人用人时,李世民多听取吏部及百官的意见,以使吏员能合理定位,再加上李世民本身确实有识人用人的卓越才能,百官群僚多能展示其长,在各自位置发挥应有作用。
李世民的能耐非是天生而成,那是他南征北战之时,致力于招揽天下英雄人物,多方磨炼出来的本事。
其秦王府囊括了许多英才能将,他们为了成就李世民的功业以及取得帝位,各展其才,忠心耿耿。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可以顺势而成,其选贤任才,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群臣的能力,得成一代伟业。
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李世民,免不了也要想起其手下那班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贞观君臣各尽其力,可谓相得益彰。
如此的得意之事却被魏征说得一团黑,怎么不让李世民分外恼火?李世民回味了前面列举的五件事,其手法大致相同。
即是抓住一点小事,然后尽力往大道理上扯,无限上纲,夸大其词,竭力渲染紧张的气氛,以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想到这里,李世民怒言出声:“好一个魏征,你整日让我处事要不偏不倚,力求中正。
可你呢?难道只会教训他人,自己行事之时就可以肆无忌惮,就可以刻薄谩骂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将原来的东宫及齐王府属官全部使用,从这个时候,魏征以其善谏闻名朝野,并得李世民重用。
这些年来,李世民与魏征交锋无数。
李世民为当开明君主而虚心纳谏,魏征为做良臣而敢犯龙颜谏诤,君臣所以能够相容且和谐,无非是一个“公心”使然。
李世民为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牺牲了许多皇帝的威严,听了许多犯颜的言语,古往今来的许多皇帝,只有他能达到这种程度。
然皇帝也是凡人,他也喜欢锦衣玉食,他也喜欢听好听的话儿,他也会对自己的功业得意非凡。
群臣上疏直谏,其中多是挑皇帝的毛病。
有些臣子为顾皇帝颜面,会委婉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然魏征来挑毛病的时候,不管是上疏或是面奏,历来多是直通通硬邦邦的言语。
如眼前的这封上疏,其言辞之尖刻,行文之犀利,可谓登峰造极。
李世民近来已习惯了魏征的谏诤方式,对其难听的言语已能接受,然看了这封上疏,感觉魏征是鸡蛋里挑骨头,认为他是在羞辱自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12)
李世民心想,我为国家大计包容了你们多少的难听话儿,可你们也不能视皇帝威严于不见,来任意羞辱我呀!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阳光透过窗棂射入殿内。
一名太监看到李世民低着头在殿内转悠,不知道此时的皇帝正怒火万丈,遂在其后面轻声提醒道:“皇上,该是进早膳的时候了。”
李世民正在恼火之时,听到这名不识趣的太监在这里多嘴,遂唤人将其拖下掌嘴。
他现在无心进膳,唤人道:“去,传魏征即刻见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1)
待传唤魏征的太监走出殿门,李世民的心中怒火如炽,心想待魏征入殿之后,定劈头盖脸将其斥责一番,以解心头之恨。
至于如何定其罪,则是之后的事情。
李世民想到这里,心里忽然一激灵,心道:“对呀,如何定其罪呢?是说他狂悖逆忤,还是说他侮慢君王?”
想起以前的无数次交手,李世民大多落在下风。
魏征觑准了李世民希望治理好国家,方肯折节纳谏这个软肋,每次出击多获全胜。
想起此篇上疏条理清楚,语句凝练,且旁征博引,显然是魏征多日琢磨而成。
李世民知道,这老儿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所以敢这样大胆,必有所恃! 李世民又走到案前,快速翻到上疏的末篇,赫然看到魏征在篇末这样写道:“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看到此节,李世民暗暗恨道:“哼,这老儿原来也知道所写是狂逆之言,已抱有必死之心。
怎么了?你原来不是想当良臣吗?缘何这次要当忠臣?想以此让我当昏君吗?”
他又转念一想,恍然大悟:“好一个处心积虑的老儿,你魏征似抱有必死之心,知道我定然不会杀你,所以才如此大胆,将我羞辱到极致。”
是时,李世民虚心纳谏天下知闻,若魏征因此篇谏章得罪,哪怕是小小的责罚,传扬出去,天下人定然说善纳谏的皇上从此改了心性。
如此,实在有碍治国大业,李世民十年来的努力因此而付诸东流。
李世民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十余年来,魏征所上谏章无数,其中固然言辞激烈,直揭其短,让李世民多次下不了台,然其谏章高屋建瓴,多是真知灼见,纳其言确实对国家有利。
李世民多年来感到,采纳了魏征的意见,除了面子上有点委屈以外,其他的对己对国都非常有利。
眼前的这篇奏章也是这样,因为魏征到了现在的年龄和地位,他不会再以言语邀宠,也不会存心找皇帝的别扭,他所以写出如此激烈的话来,定是禀承其一贯的宗旨。
这样又促使李世民坐到案前,耐下心来,继续看魏征的谏章。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
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李世民现在当了皇帝,再不像昔为秦王之时,可以跨马征战,只好将其尚武本色隐于围猎及驱马驰骋之中。
贞观初年,李世民忙于治理天下,出外游猎的时候不多,顶多带领宿卫在宫中射箭比武,以呈其乐。
这几年,李世民见天下安定,出外围猎、游历的机会比较多起来。
按照魏征等人的意思,若百姓见皇上动辄带领从人出外围猎,会认为这是嬉于国事的行为,因此要尽量减少。
李世民读到这里,点点头,心道:“这段话还算说得恰切,并未夸大,我出外的次数确实频繁一些。”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
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思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
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李世民刚即皇帝位之时,其威容严肃,群臣奏事时往往心怀恐惧,被王?发现上疏谏止。
从此,李世民会见群臣时,多以和颜悦色鼓励群臣说话。
。。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2)
然近年以来,因天下大治,李世民自视其能力超卓使然,不自觉地变换了态度。
其自恃聪明的思辨谋略,群臣奏事时,他或对不感兴趣的话题“颜色不接”,或打断奏事者的话而直斥其短,使群臣奏事时心有所忌,不敢随意说话。
魏征认为这样会堵塞言路,渐渐会使君臣产生隔膜。
李世民此时的心情渐渐平复起来,心道:“所谓旁观者清,许是我果真如此,然不自觉。”
“傲不可长,欲不可取,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戒。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顷年以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
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
率土?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
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
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扶老幼,来往数年,曾无一户逃之,一人怨苦。
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
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敝尤甚。
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所驱使;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
既有积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
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魏征说李世民不能有始有终的第九件事,是其自恃功业很大,蔑视前代帝王,自负聪明才智,内心轻视当代贤人,渐渐生出了骄傲之心。
由此放纵自己的欲望,喜爱嬉戏游玩,消磨了远大的志向。
李世民读罢也承认这点,近年来他在多个场合说过,贞观之治不输于前代圣贤之功业。
至于第十件事,魏征说李世民现在渐渐违背了贞观初年使百姓安静的初衷,表现为征役开始增多。
像前一段时间,李世民当众说出若百姓太闲容易产生安逸之心,所以要让他们不停地劳役才可避免生乱,此谬论当场被魏征等人驳斥,由此可看出李世民心性的转变。
李世民读到这里,感叹道:“防微杜渐,魏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来人若能三省己身,犹不能全察自身之失呀。”
这时,那名去传唤魏征的太监入殿禀道:“皇上,魏征现候在殿外。”
李世民此时已经失去了向魏征问罪的兴致,不愿意接见魏征,说道:“朕今日不见他了,可传魏卿先回。”
李世民的语气明显温和起来。
李世民又继续埋头看谏章。
“臣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数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内,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菽粟同于水火。
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
夫天何言哉?垂象示戒,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
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
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
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3)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
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李世民读完此章,不禁微笑上脸,心道:“我向来不信种种凶吉先兆,你魏征比我更甚。
你这里却以种种凶象警戒我,说什么该是惊惧之时,忧虑勤苦之日。
莫非你黔驴技穷,实在搜不出我的短处,只好拿这些虚妄之象来滥竽充数吗?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这句话没错,可是呀,魏征啊,难道你认定我能成为一名完人,不能有一点越轨之处吗?若整日里循规蹈矩,做人还有什么趣味? “甘从斧钺!甘从斧钺!你知道我的心思,明有必死之心,心中早已断定我不会杀你。
你知道我爱护自己贤君的名誉,犹胜于生命。
哼,你却是满腹心机呀。
可是你想过没有,万一我真的杀了你,又有何妨?哼,你此次实在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回哩。
不过这样一来,我当我的贤君,你当你的忠臣,我们君臣二人各得其所,这是不是你的初衷?”
李世民的心思很活跃,又想刚才盛怒之时,不能仔细体会魏征的意思,遂折返将其谏章再看一遍。
他此时的心绪已经彻底平复了下来,很细心地逐字阅读,并反复揣摩魏征的意思。
殿内的太监、宫女见他火气很大,皆悄悄地退往殿角,屏声连大气都不敢出,殿内显得异常安静。
阳光渐渐上移,透入殿内的光柱收缩了一截,时辰在不知不觉地飞逝,待李世民读到结尾句“甘从斧钺”时,一个多时辰又过去了。
李世民抬起头来,此时的心境已完全换了一个样儿。
李世民经历了隋朝末世,亲眼看到隋炀帝将其父造就的一个花花世界给糟蹋掉,使他无比震撼。
此后,他助李渊在太原起兵,其南征北战,亲身体会到了开国的艰难;他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东宫之位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皇位的来之不易。
当其终于当了皇帝,面对刚刚经历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
所以,他在执政的十余年间,只要是能对兴复大业有好处的事,无不采纳,这正是他能成为一个开明皇帝的根本原因。
当然,仅有此点还远远不够,像他绝顶聪明,能文善武,从善如流,当机立断,能取大节等优点,是为其成为开明皇帝的基本素质。
如果说,他初读魏征谏章因触其颜面产生怒意,是其人类的弱点所致的话,那么,他现在以平静心情细辨其味,终于明白魏征的拳拳报国之心,则是他历来形成的超越凡人的优点所致。
读完魏征的谏章,李世民感触颇深的是“居安思危”四字,他明白魏征所以用如此激昂的言语,所以选取自己的单个事例来危言耸听,无非让自己在天下实现大治之时,不能忘乎所以,应该常怀谨慎才是。
何况,魏征此次上谏言并未在朝堂之上当众宣讲,而是采取了一对一上疏的方式,也算是顾及了自己的颜面。
想到这里,李世民忽然想起了铜镜:魏征在侧,不是一面铜镜吗?他站在那里,可以时刻照出自己所失所短,帝王之身一举一动事关天下,若据此修补,这对国祚大运是何等的幸事啊! 是日,李世民一直呆在两仪殿,反复诵读魏征的这封谏章,细加揣摩,间或又拿出马周和刘洎的上疏对照阅读,感触良多。
第二日的朝会上,群臣奏事毕,李世民唤出魏征,说道:“魏卿,朕昨日宣你入宫,既而又让你退回,知道是何缘故吗?”
魏征对曰:“臣猜想,定是陛下御览了臣的上疏,因宣来问询。”
魏征自从上疏之后,也知道自己疏中言语太过激切,若招致皇上的龙颜一怒,那也是一忽儿的事,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昨日被宣入宫,一路上心里也是敲上数面小鼓,莫知后果,然后来李世民让他退回,又弄得他一头雾水。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4)
魏征在此反复之间,尚不知道李世民的心头正风云际会,一反一正对其命运影响颇大。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不错,朕正为此事。
你的这两封上疏,朕昨日已经仔细研读,朕为之取了名字,第一封可称为‘十思疏’,第二封可称为‘十渐疏’。
魏卿,所谓奇文共赏,你上来,当堂将此二疏向诸卿宣读。”
魏征见李世民的颜色平静,然也难知祸福。
就趋至御台前,接过自己的那两封上疏,转身向群臣诵读起来。
群臣听了“十思疏”,场面还算平静,待听完“十渐疏”,场面有些嘈杂起来。
许多人心想,魏征缘何如此大胆,竟然不顾君王颜面将李世民驳得体无完肤。
孔子还推崇中庸之道,魏征为士大夫多年,浸润儒家学说日久,为何不能以平和心态及中和的语句致疏皇上?一些人甚至猜度李世民的意思,更有人埋怨李世民:如此激烈文字,自己看看也就罢了,何必还要在此当堂宣读?岂不是自扫颜面? 李世民说道:“众卿家,你们听了魏卿的谏章,有何想法?魏卿,你不要动,就面对群臣听听他们如何说。”
萧NB545出班道:“臣以为魏征所言,实为忧国忧民之警句。
臣有时也想上如此谏章,奈何智力所限,难有如此精辟之思虑写成章句。
陛下,魏征之言率真直切,其本意是让陛下居安思危,其中不免有犯颜的地方,念其忠心为上,望恕其罪。”
李世民暗道:“萧NB545与魏征都是耿直的性子,心思接近,其能不揣摩我的心意而当堂赞扬,这份胆量其实难得啊。”
房玄龄出班奏道:“臣赞同萧公所言,如今天下大治,应该常怀警惕之心。
魏特进的这番话固然是对皇上说的,其对群臣,也有警戒的作用。”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中书舍人许敬宗出班奏道:“魏特进心忧国家,此次直言上疏,委实可敬。
只是其疏中言辞激烈,少了一分淳厚之意。
以此言语来谏皇上,似为不敬。
臣以为,魏特进应将此疏收回,另变语句为妥。”
许敬宗此言一出,群臣中一大半人纷纷点头,显然赞同许敬宗的话。
李世民看到群臣开始争执,觉得还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一些臣子即不会再猜度自己的意思,免得以后多费口舌,遂说道:“罢了,众卿不要再争执了,朕有话说。
魏卿,你转过身来。
“魏卿,人臣事奉君主,顺从旨意是非常容易的事,而违背上情犯颜直谏就非常为难了。
朕自从看了你的这篇上疏后,反复揣摩,深觉其中词强理直,已将其书为屏障,以朝夕瞻念。
“朕这一段时间,确实有些懈怠了。
朕今日当着群臣之面,保证闻过即改,有生之年,定坚持贞观初年的那些做法。
魏卿,朕今后若违背此言,实在没有面目再与你及群臣见面。”
魏征躬身道:“陛下接纳臣言,实为开明。
臣的话激烈狂放,能为陛下所容,实为天下苍生的福祉。”
“不错,朕不想当昏君,你要做良臣,我们君臣彼此克制,相得益彰吧。
魏卿,你写就此章,显然费了许多工夫,让朕如何赏你呢?”
“陛下能纳谏言,即是对臣的极大奖赏。”
“你劝朕要居安思危,这番功劳极大,朕一定要赏,还有马周、刘洎,朕也有赏赐。
你的‘十思疏’和‘十渐疏’词直意切,字字珠玑,朕已让人誊来后交付史馆,要让千年以后的人也能知道我们君臣的情义。”
李世民说罢,即宣人赐给魏征黄金十斤,良马二匹,同时,马周、刘洎也得了相应的赏赐。
李世民让魏征退回班中,然后立起身道:“魏卿的‘十思疏’和‘十渐疏’,堪与经典并列。
朕已将之悬列左右,以朝夕观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5)
玄龄说得对,魏卿此疏不惟对朕有益,对众卿也有好处。
朕已让人誊录,使众卿能够人手一份,日夕诵读以体会魏卿的深意。
另外,可将此疏明发天下,要让天下的官吏知闻。”
李世民此言一出,令群臣大为震惊。
看来皇上不仅在朝堂上自曝其短,还要天下大大小小的官吏也知道这件事,这是何等的胸怀! 李世民接着说道:“朕闻过即改,就要有所表示。
朕现在说几件事,有司要立刻去办。
“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