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 尚未完成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美国畅销书《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作者沃麦克,曾在书的开篇第一句写道:“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这句话很透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亦或“东亚奇迹”中的主角韩、新、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都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更不用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完全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0%,年均增长率约为1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历史如此,现实生活也充分说明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看起来似乎在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制造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高增长率40%。而在过去10年中,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复兴起到主要作用。发达国家如此,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是不敢懈怠,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曾经写到:“我国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还必须设法维持它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一定比例,目前是四分之一;即使大力发展服务业,也不能放弃制造业。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争论,即使还有人要争论,未来的争论点,应该是怎样让制造业继续有立足之地。” 。。

第二章 陷落困局(6)
这些国家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不外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即便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人们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件仍需要制造;另一方面就是,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还是需要经过制造业来体现,比如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技术发明,需要应用在火车、轮船等机器制造产业中;信息革命中的芯片技术创新,也需要应用在计算机、网络设备这样的科技产品中。服务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制造业的“延伸”,任何一种机械产品、装备,都不可能不需要售后服务,一辆汽车的销售后面会伴随专卖店提供的一系列后续服务。
  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尚且不敢轻视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既是必然,也是国情使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做出这样的判断和结论,除了基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做完工业化后期应当完成的作业,才能依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关于历史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实际上在制造业的国际大迁移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制造强国之所以强大并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根本的原因就是制造业在每一阶段都发展得比较充分,从而为其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若一味脱离现实地“拔苗助长”,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受挫。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匹配,欧美国家在过去的若干年内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衍生产品,忽视实体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导致资本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出现金融/经济危机。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国家“拔苗助长”的一种矫正。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发展制造业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的中国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时期,二元经济的特征在许多方面得到表现。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既存在类似北京中关村、北京金融街这样掌握着高端技术、巨大财富,并且非常发达的地区/城市,也存在类似甘肃农村那种整个家庭可能只有一套正式衣服的贫困地区。根据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对二元经济理论颇有研究的经济学家们的论断,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如何吸纳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制造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除了制造业本身具有吸纳大量劳动人口的功能,制造业的发展延伸出来的服务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口的大“容器”。根据二元经济的特征,在人才和技术具有较大优势的东部地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既制造飞机轮船,也制造皮鞋和袜子,让中国的制造企业布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来看,尽管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优势,是中国制造业赶超的对象,但目前来说,我们还不具备大举反超的实力,还必须在不断发展中集聚超越的力量。对于类似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某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要比中国便宜,但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来说,却又要弱于我们。因此如果中国放弃制造业,片面追求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颇有“舍近求远”之嫌,也绝不是最佳的决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陷落困局(7)
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将依然是中国工业化体系中的核心,主导中国经济的产业将依然是制造业。正如制造大国只是一时的荣光,而制造强国才是真正的梦想一样,中国的制造业将追随这个梦想继续行进。
  三、“立国之本”的困局
  1。 蚂蚁冠军
  在浙江义乌,有家名为“双童吸管厂”的企业,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近四分之一。公司有60条生产线,日生产吸管达到了8吨,其中90%以上的吸管销售到世界各地。
  作为全世界吸管行业的“龙头”,这家公司每年的利润总额之“低”是一般人想不到的——60万美元。很难想象,一个占全球份额达四分之一的行业冠军,一年的利润竟然会如此之少!这其实就是义乌小商品城的现状,也是“中国制造”的现状。卖1根吸管只能赚8毫钱(1分钱=100毫钱),而卖1根牙签就只挣1毫钱,“中国制造”的辉煌,本质上就是由这样一群“蚂蚁冠军”支撑起来的。而这还是龙头企业、盈利的企业,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制造企业,它们的利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卑微”的生存状态下,中国的制造业如今还面临着各种诸多的压力,“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缩小,本章篇首提到的那个佛山利达玩具厂的遭遇,就是制造业困局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在快速前进的道路上,在不知不觉中已陷落到一个巨大的困局: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贸易摩擦剧烈、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报复、能耗逐年增加、资源日渐减少等在内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困扰和影响着制造类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2。 严峻的局势
  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个在棋局中快速挺进腹地的棋手,看似抢到了大片实地,走到中盘时才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整盘棋都还没有做活,还没有成形的眼位,存在着被对方紧气绞杀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按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划分,制造业有高端与低端之分:高端的制造业如飞机、轮船的制造;低端的制造业如皮鞋、袜子的制造。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能已严重过剩,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的产品生产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核心技术严重不足。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工业品和重要设备生产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中国目前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为1:,而韩国与日本企业比例分别是1:5和1:8,中国与日韩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成为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大桎梏之一,设备只引进不消化,陷入引进依赖症,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装备制造业依赖进口。在刚刚召开的2009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接受采访时就称:中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非常高,比如柴油机,液压控制元件的60%到70%都依赖进口。
  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在中国制造业中装备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由于装备制造业的落后,近些年,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我国进口总值的50%,如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其中,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约占70%,石油化工设备占8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为85%,发电设备达到90%,而光纤制造设备、大型飞机和大型医疗等领域,主要靠全盘进口。同时,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不高——消耗高、污染大、投入多、效益低现象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 陷落困局(8)
贸易摩擦频繁。2001年9月,中国与欧盟间爆发的一场“温州打火机”贸易纠纷案曾轰动一时。温州作为中国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基地,年外贸销售量达5亿只,占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总量的70%,其中三分之一出口欧盟。欧盟当时为了控制价格低廉的“温州打火机”进入欧洲市场,曾专门启动了一项称为CR法规的技术壁垒,规定进口到欧洲的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要加一个“安全锁”,以防止儿童开启而发生危险。由于当时的“安全锁”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这一法规一旦成行,将会把温州打火机直接拒在欧洲市场之外。2002年5月,欧盟又开始对中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后经过温州打火机生产商的共同努力,欧盟才终止了反倾销调查。
  不仅是打火机案,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与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与欧美间发生的贸易纠纷涵盖了家具、钢铁、打印耗材、地板、农用车辆等多种商品。2007年一年,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81起调查,涉案金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这些争端都发生在中国占优势的制造业领域,而每次争端的解决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严重影响了中国行业内企业的发展。
  知识产权争端剧烈。DVD专利费之争长期以来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旧伤,至今还在时时作痛,提醒中国制造业认清市场的真实形势。当年6C(发达国家的6个企业,包括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宣布“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它们购买“专利许可”,为此,中国DVD厂商要向6家外国厂商缴纳每台高达16~19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而交给国外企业的专利费却高达商品价格的60%!这让前几年还在央视争夺广告标王的中国DVD厂商迅速没落,国产品牌大量消亡。
  产生争端的不止是DVD专利,中美之间发生的唱片、电影和软件盗版之争也让中国政府头疼不已,美方不时以其“301条款”做大棒,对中国进行一次次的施压。由于中国的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了很多,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在中国,许多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即使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级企业,平均每家累计申请的专利也不过200件,还不及国外一些大企业年均申请量的五分之一!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企业的劣势所在,一旦与国外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短兵相接,中国企业将很难有胜算把握。
  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在世界上只排在第五十三位,资源约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非常低。如2005年中国的GDP只占全世界总量的,但却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粗钢的32%、氧化铝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和化肥的30%。也就是说,中国占用世界1/3以上的资源只产出了1/20的产值。此外,中国能源消耗量极大,单位产值能耗非常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倍,是印度的倍、美国的倍、日本的倍、德国的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 倍!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损失甚至超过了经济增加值,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污染损失抵消掉了。
  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发展道路上已陷入一个近乎于“进退维谷”的困局,不往前走是不行的。因为依照中国目前的国情,制造业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不发展制造业,无法解决中国国内的实际问题;但向前走,按目前的情况,中国又面临着一种“四面楚歌”的风险,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高端技术与高端设备稀缺,主要依赖进口。长此下去,中国仍然只是为欧美国家做一些打工的“保姆”工作,随着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乃至无法自拔,陷入像拉美国家曾经经历的境地。
  中国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困局之中,这盘棋还要继续走下去,但必须要找到一个全局的“手筋”所在,建立做活的眼位,进而让整局棋都活起来,这需要等待机会,或许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1)
一、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1。 母亲河成为“下水道”
  2005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起来的一个“大河之旅”报道组,在万里黄河的沿岸地区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报道组在沿途看到的黄河所遭受的污染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以下是报道组发回的一组报道:
  在黄河中部的一个省份,沿着河岸随处可以见到冒着浓烟的化工厂,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看不清几公里外的城市和山脉。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气味,烟尘呛着人的喉咙和眼睛,初到这里的人会被熏得头晕目眩,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人类能够居住的地方!
  河附近的国道上,运送焦炭的载重卡车一辆接一辆,每辆车都载有近30吨的焦炭,把马路都压出坑来。道路、房屋、庄稼、车辆上都蒙着一层灰,工人的脸上和衣服看上去也是灰黑色的。沿途碰到的羊群,身上的毛竟然全部变成了灰黑色,远远望去,像一团污色的沙丘在移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想象黄河面临的遭遇:这条曾养育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已成为了一条不折不扣的“下水道”。由于沿岸的各类化工厂、电厂等企业的过度用水和过度污染以及采掘业的乱采石、乱挖沙和破坏植被等行为,黄河已彻底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那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都已成为一种残存的记忆,渐行渐远了。
  非只黄河才有此悲剧,淮河、辽河等流域的情况甚至更糟。由于地方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导致这些河流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污染逐步加剧。淮河干流在1989、1992、1994年发生过特大水污染事故,支流污水进入淮河干流,形成近百公里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传播,所经之处,水质突变、河内生物全部死亡,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对沿淮供水也造成巨大破坏。当地有民谣称:淮河水“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也不止是江河有此劫难,像洞庭湖、鄱阳湖这样的湖泊,其遭遇有过之无不及。洞庭湖2006年9月以来就经历着一场3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水位骤降至30多年来历史最低点,湖水自净能力降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湖区周围集中着成百上千家造纸、化工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环保设备,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湖区,乱排污已经造成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水质恶化。
  实际上,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基地以来,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崛起以来,从南到北的中国各大水系、几千年来滋养着炎黄子孙的江河湖泊,就都开始陷入了危机。
  2。 “河神”的报复
  2007年5月26日,工业污染严重的太湖爆发了大规模蓝藻。据媒体报道:当时整个无锡市都被一种臭味弥漫着,居民使用的自来水开始发臭,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洗过的手,臭味完全覆盖了洗手液的香味。自来水变臭的原因,就是太湖蓝藻爆发所致,它让无锡唯一的饮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太湖每年进入夏季都会出现蓝藻,但规模都很小,一般一两天就过去了,但这一年,太湖似乎遭受到了“河神”的报复——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蓝藻就大举侵入了太湖。整个无锡市处于一种臭气弥漫的状态,这让习惯用吴侬软语唱着《太湖美》的无锡人十分无奈,人们开始疯狂抢购矿泉水,工厂停工,学校放假,游人骤减,无锡陷入了困境。一夜之间,太湖的“美”成了“臭美”。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2)
而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蓝藻爆发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它是对人们无节制用水和过度工业污染的一个报复。
  太湖水的严重污染是蓝藻大量产生的前提条件。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生活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全国的土地资源、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尤其是太湖,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围网养殖和城市生活污染等多重污染交困下,水质在20年中下降了两个等级。在经济增长的光环下,掩盖的是太湖环境的不堪重负和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事实上,太湖污染事件也并非个案,让人恐惧的蓝藻在侵入太湖之后不久又先后侵袭了滇池、巢湖等地。
  据媒体报道,无锡市曾在水危机之后反思:蓝藻爆发的问题“表面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方式的矛盾积累,和对太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就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这些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地污染着太湖。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等“三高两低”企业是粗放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
  针对目前中国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公开发文说: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农业用水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七大江河除了干流因水量大而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水也全部坏死。蓝藻事件是一个标志——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我们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3。 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中国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一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它让“中国制造”名扬世界;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已让中国陷入“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这其中不但有水污染,还有更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中国的污染排放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由于长期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排放的单位GDP氮氧化物远高于发达国家,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1倍;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倍、德国的倍、美国的60倍。
  污染的排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量达到了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提出:中国很可能在2007年取代美国成为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报道中称,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整个欧洲排放的还要多。
  2005年1月2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CESI),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11位。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恶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3)
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中国GDP的3%~7%,而且它还引起其他相邻国家的严重关切。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输出污染》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和其他污染物正在毒害中国近1/4的耕地,甚至日本和韩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也因受到中国酸雨的侵袭而枯萎。过度伐木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尘暴在北方肆虐,甚至吹到了美国西海岸,如今27%的中国国土正在沙漠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紧随其后,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得到”的另一面意味着“失去”,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拿到手的每一笔收入背后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大的环境污染代价,而这些代价,无疑都要由我们的子孙来承担。
  二、“家底”剩多少
  1。 疯狂的“石头”
  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这个名字,它是世界最大的三家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在过去几年来通过强硬的谈判手段,让自己的矿石变成为一种“疯狂的石头”,2005、2006、2007三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分别以、19%、的速度增长,三年翻了一番,而2008年更是创下了的天价涨幅。这种涨价背后的推手,就是以力拓为代表的国际铁矿石生产商,涨价让它们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钢出产国苦不堪言,中国的钢铁生产厂为此每年都不得不多掏出一笔巨额费用予以应对。
  国际铁矿石的涨价,一方面是受国际厂商的操纵,另一方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需求”的推动。近年来,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长,客观上也大大推高了它的国际价格。中国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只有3000万吨,到2007年已增加到了亿吨,国内的铁矿石生产已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尽管2007年中国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高达亿吨,但仍需要额外进口亿吨来弥补缺口,而这一数字占到全球新增铁矿石产量的近50%!为此,每年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次“大考”,而其谈判的惨烈程度,媒体用“血战”来形容。
  实际上,让中国陷入困境的资源种类绝不止铁矿石一种,现实情况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在告急!中国对各种资源的迫切需求,让中国这块原本资源富足的土地变得逐渐贫瘠,资源制约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中的最大绊脚石。
  2。 严重匮乏的能源
  中国使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等。近几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都超过10%以上,能源供给的外在依赖性和能源再利用率低下的矛盾在日益尖锐。
  石油:对外依存度近50%。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被冠以“石油美元”、“石油黄金”的称呼。世界上凡石油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世界曾因为它而爆发了三次大的危机和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冲突,从1980年两伊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是因为石油。而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却处于储量少而用量大的局面。
  根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亿吨1,占世界总储量的,而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中国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4)
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约为亿吨,其中进口原油亿吨,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47%。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和模式,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达每天840万桶,而国内每天只能生产390万桶,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对外依存度将上升为54%。
  煤炭:供需失衡破坏环境严重。
  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自然而然地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占到能源消费比重的70%。按照目前的探测储量,中国煤炭剩余储量约900亿吨,1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6%,尽管中国的煤炭总量较高,但中国的煤炭产销量更高——2000年时为13亿吨,到2006年已激增到亿吨,年均增长。而在当前的设备和装置水平下,我国的煤炭供需缺口也在逐年增长,年供需缺口为2亿吨,2005年煤炭进口2617万吨,增长41%。预计2020年,煤炭缺口将达到7亿吨。
  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目前,在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山西,许多地区由于连年采挖,地下全部被挖空,一些矿区出现整体塌陷,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居民的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