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流-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深入,生产分工更加精细,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多层次生产方式成为主流。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公司,将产品的生产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有上千家的生产企业参与。
  为获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此时会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产业链体系,成为这些产业链加工装配环节的操作者,这样,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就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产业链中,这些国家的企业彼此之间会争夺订单,而控制着研发和销售渠道的跨国公司,也会利用各种办法,让处于产业链底部的中国企业之间乃至与东南亚企业之间进行高强度PK,以达到挤压加工装配环节利润的目的,于是微笑曲线弧度越来越大,“底部”越来越深,微笑曲线逐渐由平坦变得陡峭了(如图1…2)。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7)
图1…2  曲率逐渐增大的微笑曲线
  2。 欧美企业的微笑
  曲率越来越弯的微笑曲线,逐渐从“碟形”发展到了“碗型”。 既无上游研发能力又无下游营销能力的中国企业,自然会想从曲线的“碗底”往上爬,而处在碗沿儿的欧美企业,却并未留给中国企业以追赶的机会。欧美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办法,把“碗壁”修得光滑无比,不给碗底的中国企业以落脚的机会,同时继续加大对底部制造企业的挤压,让曲线的曲率变得越来越深,使它们无从追赶。
  在当前国际化分工中,有两种类型的产业链颇能说明欧美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利润挤压的方法之“巧妙”,这就是 “买家推动型”产业链和“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
  拿沃尔玛的采购模式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买家推动型”产业链。这里之所以称沃尔玛为“买家”,是指针对那些产品制造商而言,比如服装加工厂、食品生产厂、玩具生产厂等,沃尔玛是处于买家的地位。显然,沃尔玛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品牌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在整个产业链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它所发出的一个很小的订单,比如1万件衬衫的采购单,就可以让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家工厂拼得头破血流,由此可以把价格压到最低,甚至达到厂家的成本以下。沃尔玛可以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每年迫使中国各类产品的供应商将产品降价5%,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主动性。
  这就是“买家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通常都是一些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成熟销售渠道的零售商、经销商和贸易公司。它们并不拥有产品工厂,但却有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机构,以及多年形成的物流和产品销售渠道。这些企业负责设计产品样式,提供加工说明书;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者,待产品完工后,再购回产品;最后通过其营销渠道销售产品。这一方式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厨房用具、家用电器及一些手工艺品行业中十分常见。比如美国的知名鞋类企业耐克和阿迪达斯,它们并不拥有任何生产鞋的能力,而是依靠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将分别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包装、运输、销售等专门业务的部门联系起来,最终把耐克和阿迪达斯鞋送到全世界的消费者面前。
  而“生产商推动型”的产业链,可以用波音飞机、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为代表进行说明。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波音公司作为生产商,对产业链上的数以千计的各类企业或分包商都起着主导作用,波音可以利用它的垄断地位,以极低的价格将它的工作分包给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而其他企业却只能接受这种单方面定价,因为它们不具有与波音议价的能力。
  这就是“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这种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是一些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控制着原料、研发、部件供应和销售渠道,而把零部件生产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序,通过国际分包或者直接投资方式,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最大化地获取了产业链中的利润。
  表面上看,“买家推动型”和“生产商推动型”两种产业链模式似乎有所区别,但实际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欧美企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将自己的优势环节分别向链条的前后方向延伸,进而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确立了自己在收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8)
3。 苦笑的中国
  回到篇首的那个故事,那个为耐克打工的“保姆”就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真实写照。处在产业链“碗底”的中国企业,大多数只是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作,并没有太高深的技术含量,拼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和粗放型的资源投入。企业既没有和跨国公司讨价还价的本钱,又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势力强大的工会来帮他们与上游厂商谈判,为了拿到订单,他们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进行更加猛烈的倾轧,把价格压到最低!
  这种“自相残杀”的行为,成为被跨国公司进一步利用的工具。它们通过“买家推动”或“生产商推动”办法,把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的微薄利润又挤出了一部分。
  此外,中国企业还要面临着来从国内同行到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乃至“后起之秀”越南等的企业的竞争。这些国家的工厂工人甚至可以承受比中国工人更低的工资和更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也就给国内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产业链是微笑的,不过这种微笑却是欧美企业的微笑。“微笑曲线”的曲率越大,欧美企业的微笑也就越灿烂!当处在“碗底”的中国企业在经历残酷的“鹬蚌相争”后终于拿到一份订单时,脸上露出的不过是“苦笑”而已。
  附:苹果公司iPod的产业链透析1
  2001年10月23日,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式样新颖、灵活小巧的MP3播放器iPod。很快,这款MP3播放器得到市场的认可,风靡全世界,2005年其全球销售量高达1500万台,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2006年上半年iPod的销售量约为万台,同比增长61%。由于iPod的热销,苹果电脑公司在200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利润接近10亿美元。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苹果公司的iPod采取了全球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图1…3)。
  图1…3  iPod价值链分解
  从图1…3我们可以看出,第一,iPod的设计和品牌属于美国苹果电脑公司。iPod之所以得以畅销,其简约而明快的外观设计功不可没。第二,iPod零部件供应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如微型硬盘、解码器、PCB板等,来自于日本东芝、韩国三星和荷兰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采取层层外包的方式,一级外包是美国、日本等企业发包给中国台湾企业及部分大陆企业,二级外包主要是中国台湾企业转包给大陆企业。另一部分是非关键零配件生产,如电池、充电器、触摸滚轮和耳机等,主要由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提供。第三,代工生产环节。美国苹果公司将iPod的代工生产资格给了4家中国台湾企业,分别是广达电脑、英华达电脑、富士康(鸿海集团)和华硕电脑。这4家企业生产不同系列的iPod产品,如iPod shuffle、iPod nano和iPod video等。而这些代工企业在中国大陆设置生产和组装基地,以便充分利用大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富士康为例,在大陆的深圳、昆山、北京、太原、烟台等地设有7个工业园区,雇员超过14万人。苹果公司将设计的iPod图纸交给富士康生产,产品完成后,由苹果公司全部购买。第四,iPod的营销环节。iPod营销环节除了依靠苹果公司的品牌效应外,还采用了三条分销途径:一是利用沃尔玛成熟的销售渠道,进入沃尔玛大型超市;二是通过苹果公司专门设立的专卖店来销售;三是通过寻求有意向的经销商和代理商来进行销售。
  于是,经过各个环节,最终轻盈、小巧的iPod出现在美国市场上,它的售价为299美元。
  那么,各个环节是如何分配这台iPod的收益呢?表1…1将iPod各生产环节收益分配进行了详细分解。从增加值的角度来衡量iPod的各个环节,我们发现,代工企业获得的增加值为8美元(尚不包括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成本),经销商或代理商获得30美元,而苹果公司获得美元(如直接设专卖店则获得元)。从生产到销售,每台iPod去掉生产成本元和宣传费用10美元,总价值增值为美元,而组装加工、经销代理和苹果公司自身获取的收益占增加值的比例,分别为、和(如果进入苹果专卖店直销则其收益高达价值增值的)。
  表1…1  iPod生产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
  美元
  零部件编号 供应商 说明 成本
  零部件供应环节 MK3008GAL 日本东芝公司 英寸微型硬盘
  PP5021 美国Portaplayer公司 解码器/Soc(片上系统)
  BCM2722 美国Broad公司 视频解码器/处理器
  K4S5616*F 韩国三星公司 SDRAM256Mbit
  WM8758 英国欧胜威公司 音频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LTC4066 加纳大凌特公司 USB电源管理
  LM34910SD 美国National公司 降压开关调整芯片
  TEA1211 荷兰飞利浦公司 I2C总线接口直流—直流变换器
  SST39WF800A 美国SiliconStorage 8M平行闪存储器
  PCF50607 荷兰飞利浦公司 电源管理单元
  CY8C21 美国塞普拉斯半导体公司 混合信号阵列可编程SoC
  触摸控制轮
  光电锂电子电池等
  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 15
  PCB板 10
  其他包装和配件 15
  零部件总成本
  生产 组装加工费 8
  营销 宣传费 10
  经销代理商 10
  每部iPod收益 ()
  产品售价 299
  由此可见,在iPod产业价值链中,由于苹果公司占据了研发和品牌环节,在价值链中有一定控制力,最终导致其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绝大多数价值增值,而从事代工生产的中国企业,得到的却是不到产品价格零头的8美元,产品增加值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陷落困局(1)
一、一个中国玩具厂商的无奈选择
  1。 玩具召回风波
  张树鸿是“佛山利达玩具厂”的老板。作为佛山当地玩具业的龙头企业,利达的效益长期以来一直都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这与张树鸿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根据媒体的描述,20世纪90年代初利达刚刚创立时,发展并不顺利,公司在最初几年里连续亏损。对此张树鸿一直都咬定牙关,坚持追加投资。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利达终于闯出了一条新路——90年代后期,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决定选择利达作为合作伙伴,成为其玩具产品的供货商。一度陷入困境的张树鸿如遇贵人相助,开始带领利达走出泥泞,大踏步向前迈进。利达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佛山最大的玩具生产厂之一。张树鸿并不知道,十年后,也正是这个“贵人”把他和他的玩具厂送进了深渊。
  张树鸿为人也十分厚道,利达公司与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给职工的工资较为优厚,福利也很完善,工人的食宿都是免费的,在外面租房的员工,甚至还能获得住房补贴。工人眼中的张树鸿是个难得的好老板。张树鸿本人对玩具制造事业也雄心勃勃。在利达走上正轨后,张树鸿又以合伙人的身份在佛山当地开设了两家分公司,把他几年来辛辛苦苦赚到的钱全部投回到玩具厂。此时的利达玩具厂,就如同一辆踩着油门的汽车,畅快地行驶在市场的快车道上。
  所有的美好愿景,都止步于2007年盛夏的一天。8月2日,美国美泰公司公开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由于美泰销售的部分玩具存在“金属铅超标”问题,公司已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提出“自愿召回万件中国生产的儿童玩具”。随后,美泰公开称该批产品的生产商就是佛山利达玩具厂。于是,这家在之前还默默无闻的中国玩具厂,顷刻间便变得举国皆知,张树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美泰对玩具的召回,致使利达玩具厂的直接损失就达3000万元。但这还只是一部分。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紧接着暂停了利达公司的所有产品出口,当时公司仓库里所积压的产品价值数千万元,同时大批的货柜也被扣押在了港口,这些损失显然是一个地方玩具厂所无法承受的。召回事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危机,远远超出张树鸿的预计,国家有关部门对“召回”事件表现的高度关注,也令张树鸿坐卧不宁。
  9天后,人们在玩具厂房的一角,发现了悬在梁上的张树鸿。这个在中国玩具业纵横多年的玩具厂老板,最终选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他在人生跑道上近五十年的执着奔跑。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两周后,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9月23日,美泰公司高层人士在与中国质监部门的会晤中表示,“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美国方面的产品设计缺陷所致,与中国玩具厂无关,并由此向受到影响的中国玩具制造商道歉,但张树鸿显然已经无法接受这个迟来的道歉了。
  2。 刀俎与鱼肉
  佛山利达玩具厂卷入的这场“玩具召回风波”,其实并非个案,它实际是中国玩具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困境的一个集中体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全球70%以上的玩具都是在中国境内制造的。中国的玩具企业多达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玩具出口国,在美泰“召回”风波发生前,中国的玩具出口额达到150亿美元以上,主要的出口对象是欧美市场,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中国玩具总出口量的49%。事件的主角——张树鸿的佛山利达玩具厂所在地广东省,又是中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素有“世界玩具甲中国,中国玩具甲广东”之称。仅2005年,广东省的玩具出口额就达到119亿美元,占中国玩具出口总量的近80%。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陷落困局(2)
尽管中国的玩具具有如此大的生产规模,在世界玩具出口市场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在世界玩具产业链中竟然处于毫无主动权的位置: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美市场中的玩具,绝大部分都是由“美泰”这样的美国企业销售,产品打的也都是国外品牌的旗号,中国玩具既无自主品牌,也无自己的技术标准,中国企业只是负责加工生产,出口金额虽然不小,但出口收益却仅限于微薄的加工费用。
  张树鸿的佛山利达玩具厂,长期以来就是完全按照美泰公司的要求进行玩具的代工生产,如果此次不是美泰公司在事中公布出这批玩具的厂家名字,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自己购买的玩具是由一家叫“佛山利达玩具厂”的企业所生产。利达玩具厂所出口的产品,其所有的技术要求也全部是由美泰公司规定。正因为如此,这批玩具所出现的“油漆铅超标”和“磁铁易被孩童吞食”等问题,美国公司最后才不得已承认是自己的责任,“没好意思”推给中方的利达,因为利达完全是按照美泰的玩具设计要求生产的。
  “美泰召回风波”让人们豁然明白:佛山利达玩具厂遭遇的事件,其实是中国玩具产业多年存在的隐忧,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只不过是落在了利达玩具厂头上而已。陷入困局的不止是张树鸿和他的玩具厂,而是整个的中国玩具制造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但如果企业出口的产品既没有自主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定价权与技术标准完全掌握在别国企业的手中,这种奇特的状况下,不出问题才是有问题的。中国玩具产业的“脖子”,其实已完全卡在像美泰这样的外方企业的手中,中方与外方之间,完全是一种“刀俎”与“鱼肉”的关系,中国企业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死存活全在外方手中。
  再推而广之,也非独有中国的玩具企业才陷入这样的困局,玩具业只是中国制造业中的一个极其普通的代表而已。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艰险的困局,而且所面临的困境比中国玩具业的遭遇更大、更深。
  二、中国制造:立国之本
  1。 无法拒绝的“中国制造”
  2007年,一本书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风靡一时。作者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她在书中讲道:当一次圣诞节来临时,自己忽然发现,在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就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萨拉突发奇想:如果今后不再使用中国产品,自己全家是否还能正常生活下去?遂决定尝试一种生活——全家一年之内不买中国货,并将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记录下来,进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书。书中记载:
  2005年一年,萨拉全家开始不用中国货,与此同时,家里的生活开始变得糟糕无比——中国产的咖啡机坏了,就没有买新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产品太贵了;榨汁机坏了无法修理,因为必须使用中国产的刀片;喜欢做木工活的丈夫再也买不到工具,因为这些工具都是中国产的。一年终于过去了,这位家庭主妇最后在书中写道,“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当一个人站在商场柜台前,面对着10美元一双的中国童鞋和60美元一双的意大利童鞋时,显然,“我无法拒绝中国产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陷落困局(3)
这位富有实践精神的美国家庭主妇,通过自己这种有趣的实证经历,为全世界的消费者传达了一个观念:当今的世界已无法“拒绝中国”,“中国制造”已融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目前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箱包生产国、最大的鞋类生产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国、最大的装饰品生产国……在一般的加工制造业领域中,中国制造的各类产品所获得的“冠军”头衔多得几乎数不清!“中国制造”的产品,无法绕过,也无法躲开,除了购买,人们别无选择!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世界人“无法拒绝”、“不能不去购买”的制造业大国,谁能想到,它在30年前还是一个完全游离于世界产业链之外的“孤岛”,整个国家的制造产业还是一片荒漠呢?中国的制造业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
  2。 制造业的“国际大迁移”
  纵观历史,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坎坷的历程。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在世界上就算得上是一个制造业“强国”。翻开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在历史上所制造的各种手工产品:薄如蝉翼的丝绸、温润如玉的瓷器、技工精湛的青铜器皿等,都曾是世界各国青睐的紧俏通货。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取这些中国制造出的产品,两千年前的各国商人们甚至不辞艰辛,只用马拉驼扛就生生踩出一条东起中国、西至古罗马的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制造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是从那以后,“欧美制造”成为世界贸易的通行证,“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历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
  此后的100多年间,世界各国的市场成为“欧美制造”产品的天下:英、法、美、德等国制造的产品争相在国际市场这个万国竞赛场上亮相。而此间的中国,在漫长的时间里只是充当这场比赛的看客和各国产品的拥趸,当时中国人在市场所买到的各式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外国所造,为此先人们在这些产品前一律冠以“洋”字:洋车、洋布、洋火、洋面、洋灯乃至洋烟等,很多称谓竟成为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而这种变化,客观上也归功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迁移”——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了转移的承接地。此后的30年间,“中国制造”才开始重新焕发出光彩。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周期性,制造业也不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上百年以制造业为经济引擎的高速发展之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制造业跨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小。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产业升级,把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逐步向国外转移。
  而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二战”的严重打击后,在欧美国家的扶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已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开始焕发活力,正好成为承接欧美制造业的理想之地。在美国“道奇计划”的扶持下,日本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日本就走过了欧美国家近二百年才走过的路,最后把欧洲强国全部甩在后面,在很多领域甚至赶超了美国。到80年代,日本已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 。。

第二章 陷落困局(4)
日本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开始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向外转移,此时东亚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得益于它们稳定的政治环境、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宽松的市场制度等因素,成为继日本之后国际上新的制造业承接地。但这些国家和地区毕竟地域狭小、资源也相对稀少,无法完全承担起承接转移的责任。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世界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平台来承接大规模的制造业国际化转移。
  70年代末的中国,就是这时搭上这趟国际化产业转移列车的。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内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各种有效的制度政策也相继出台。站在国际视野来看,此时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低成本的劳动力、超大规模的市场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各种要素条件一应俱全,是一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理想沃土。于是,众多的跨国公司纷纷漂洋过海,开始抢滩这块制造业的“新大陆”。中国也充分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用了3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3。 光荣与梦想
  中国制造业在30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可以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前世”与“今生”做一个对比:
  30年前的义乌,是一个仅有一条街的小县城,整个工商业市场处于“荒漠化”状态。而现在,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各类商品覆盖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个品种。有这样一个比喻可以说明问题:假如一个人在义乌市场的每个商位前站3分钟,每天参观8小时,那么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走遍整个义乌市场。义乌的工业企业就有25 000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都离不开一个“小”字,比如首饰、袜子、拉链等,仅袜厂就有1700家,生产的袜子已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3。此外还有拉链企业400多家,饰品制造企业2000多家等等。
  30年前的义乌,满大街清一色都是中国人,看不到一个外国人的身影。而如今的义乌,被人们比喻成了“万国城”。这里常会看到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们在市场上穿梭,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英文、*文、日文等各式惹人注目的外文招牌。在这个只有68万人的县级市中,有来自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0名外商长年活跃在这里,正是他们把义乌的商品带到世界各地。根据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报道,这里的外国商人在和他们本国同行交流心得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希望成为百万富翁吗,那么好,到中国的义乌来吧,你的梦想会实现。”
  中国制造业在这30年里取得的变化是惊人的。30年前,像电视、冰箱、洗衣机这类当时在欧美国家普通家庭中已极为普及的产品,在中国却还属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品,如今,这些中国自己制造的产品早已普及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30年前,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而轿车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更是“资本主义的奢侈象征”,如今,从城市到乡村,穿梭着数量众多的各式轿车,乃至许多城市开始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以步代车,以此来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30年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保持15%的年均增速,比同期GDP增幅高个百分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陷落困局(5)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了全世界商人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国每年所制造出的各种日用消费品,产量足以满足全世界人们的需求。仅2006年,中国就出口了77亿双鞋,相当于给全世界每个人做了一双鞋;家具出口额已达到172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一大家具出口国;陶瓷出口占全球比重高达,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一。
  除日用消费品外,中国制造的许多家电、机电及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已位居世界首位,到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首位的达210种。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钢产量的34%,电脑占比40%,移动电话产量占比47%,彩色电视机占比45%,激光视盘机产量占比60%。
  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曾经这样说:“中国是最适宜制造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训练有素的工人以及精致的制造流程。”在当今世界,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消费市场;而中国、东南亚、东欧和南美又是全球最主要的四个劳动力市场。其中,中国是两个市场唯一的交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自然会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应当说“中国制造”是历史垂青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从自身历史看,中国完成了从与世界经济绝缘,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巨大转变;从国际视野中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渐次从一个产业链“孤岛”发展成了世界产业链的“重要枢纽”,成为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干流中的一条重要支脉。
  4。 尚未完成的梦想
  20世纪9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