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觅骨自选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氏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此在”以生存的方式存在,使得存在者能领悟自己,追问自身的存在,同时此在也能领悟和追问非此在的存在。我们可以指着黑板说“这是黑板”,也可以指着桌子问“这是什么”。但我们不能指着我问“站在上面的哪个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要问只能问“站在上面的哪个人是谁?”当人是什么时,也就是他的死亡之期。只有指着死人才可以问“这是什么?”因为死人不再生存,死人失去了可能性。死是存在的最高可能性。

    前面说的此在就是人,但人不一定就是此在。人要成为此在,就必须有领悟、知觉自己存在的能力。我们不能说刚出生的婴儿是此在,但婴儿是人。虽然婴儿在生存着,在“去生存”。但婴儿不能领悟自己在生存,他的生存是由“此在”所领悟的。一个植物人,虽然是人,但因失去了领悟自己生存的能力,所以他也不是此在。由于此在被它可能怎样存在规定着,所以此在可以选择自己,获得自己,也可以失去自己。因为此在可能是它自己,所以也可能不是它自己。失去自己的此在与获得自己的此在都是此在,海氏把前者没有立足自己生存的称为“非本真生存”,后者以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称为“本真生存”。此在在根本上属于我自己。

    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在世既在世之中。在世的世是世界。这里的世界不是指一切存在者罗列出来的总和。注意!要把世界和宇宙区分开来。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只有此在在世界,且必在世界,世界也不能没有此在。由于此在的生存,此在就显示并揭示存在。那种被显示和揭示的存在和此在有着亲密的关系,有原始的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故此在有世界,世界是此在的世界。而一只猫,它不可能有世界,这个桌子也不可能有世界。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由于世界不是宇宙,所以此在在世界之中,不是指此在在XX之中,而是在之中,既不是指此在的空间位置。我们可以说“桌子在教室之中,书包在桌子之中。”对于非此在的存在者我们是这样说的,这指的是这种存在者存在于另一种存在者之中,是一种现成的空间关系。但此在在世界之中并不是这样一种空间关系,而是此在溶身于世界之中。只有此在才能在世界之中,且惟有在世界之中的此在才能生存。上面的那只猫不可能在世,那个桌子也不可能在世。世界与此在是一体的,二者合二为一。比如一对恋人坐在小湖旁,小湖是他们的世界。他们融身于他们的世界中。一个境界高明的剑客。剑与他合一,剑既是他,他既是剑,他融身于剑之中。一个德行高的高僧静坐于高山之巅,山是他的世界,他融身于山中。这就是此在在世的在世方式,既和老子的“天人和一”有共通之处。

    此在在世界之中已确定无疑了。我们不禁又想问“此在为谁?”。由于此在根本上属于我自己,所以此在向来是我。

    那我又是谁?

    在我的世界中他人与我照面,我与他人同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他人不是除我之外的一切人。没有一个个的我,也就没有他人。我也是他人的一部分。我和他人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之中。由此可见此在与他人共在,这就不能排除此在在受他人的发号施令中。此在想问“他人是谁?”发现他人是“常人”。但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常人是“查无此人”。常人虽然查无此人,但毫无疑问这个查无此人的常人且在对我们发号施令。常人买了手机,于是此在想买,常人买有电脑,此在便在暗中时刻准备着买。此在不想战争,所以不当兵,但此在不去有常人去,此在不想战也得战。常人考CET4,计算机等级等等,此在不想考,但有常人去考。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听任查无此人的常人的耍弄。用海氏的话,就是常人有统治权力,施展着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此在就怎样享乐,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此在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前面说了,此在在根本上属于我自己,但由于一些隐蔽,此在与自己本身疏远了,此在不再是存在的揭示者,此在被连根拔起。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海氏看来,天地人神共居于存在者中,此在是存在的仆人,是存在者的看护人。此在之所以能言说,都在于此在在世界中与在者照面。作为解蔽者使在者从遮蔽中敞开。但用于去蔽的方法却作为更大的遮蔽比被敞开的要古老,本质得多。但现代人忘了这个天命,总是自以为是,很有把握的从主观出发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规定一个标准来计算、度量在者,并逼迫在者之所在。把“知识就是力量”提高到无以附加,不可怀疑的地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被宣为不辩自名的真理。上帝之言尚有可怀疑之处,何况此在之言。“语言”之重在此体现了。在“知识就是力量”的鼓动下,此在无视自己是在于世界中,把世界看成客体,自己以主体自居,妄自尊大地考问世界。在这种近乎野蛮的征服中,此在的主体地位看似空前的被提高,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着它所征服的世界,认为它是自由的。殊不知它不但受制于征服的**,还被它所征服的物所束缚。西方现代技术对世界的这种征服最为显著。技术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指器械等技术的东西,而是单一,线性的去蔽方式,是对物性的一种逼索,以破坏物的“天。地人神”四重性为代价。比如现代的大型水电站,为了获得河水的推动能这一单一的性质,不惜牺牲大河的其他性质。技术的使用不光是针对一般的存在者,且被用于此在身上。现代美容技术,只要获得外表的美,不惜牺牲此在的天然之美并健康。为了培养这样那样的人才,制定了一套套技术管理化手段和教学程序,而视这些人的前面发展于不顾。物之物性,人之人性在技术思维下被千篇一律地换算为可计算的数字,在此基础上被推于市场以价格的形式在场。电脑4000员,我考了47分,你CET4考了多少等等,此在就在自己一手发现并推广的技术中失去自己,失去自由。以其说人控制技术,到不如说技术控制人。比如电力,电是人发现的,并用技术手段获得的,但现在是人离不开电还是电离不开人呢?电脑为人所用,但是是人沉迷于电脑还是电脑沉迷于人呢?我们可以一直问下去。总之人的技术进一步,人失去自己的危险也就进一步。

    正如海氏所说:“科学认识,在它自身的领域是强制性的,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它已消灭了物作为物。原子弹爆炸只是长久以来物的消灭的全部粗暴的证实中最粗暴的。”

    卷二:

    最后简单谈谈死亡与存在的关系,这倒像是两对立面。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此在都会死去。此在对死避无可避。死是此在的“终结”。当死光临此在时,此在就不存在了。此在是在死神还未召唤去但必须召唤去的此在。死是此在必须的不可预知的最后的可能性。既“确知中的不确定”,死亡对于此在而言是最本己的,非得自己去面对,非得自己去承担的。常人可以给你选择死的时间、地点、方式,但它不能夺取你的死。你也不可能把你自己的死转化于他人。在死的面前此在是最本己的。面对死,世内的在者从你的世界中退下,只留下一个“无”,一切束缚都随之而去。正是如此此在要“先行到死中去”“向死亡而存在”。故此在要深刻领悟到死的真谛,才能摆脱常人的统治成为本真的自己,进入到自由的王国中,承担自己的自由。通过“畏”的情绪与“先行到死中去”领会到自己本真的整体的可能性。这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存在论上的可能性而出现的。

    这里我提到一个概念,“畏”,所谓“畏”,就是此在在沉沦过程中“在它本身面临逃避”。这种畏被称作是此在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畏惧是个人面临与其敌对的以及使他遭到遗弃、沉沦的社会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畏”和“惧”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讲的怕,惧是小怕,畏是大怕。但两者又有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畏与通常的“惧”不同,因为恐惧是指外界的具体对象对个人形成的威胁在心理上的反映,恐惧总是惧怕的是这个或那个确定的东西,在恐惧中此在陷入一种“惶惶不安”的境地。畏则不然,畏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东西对个人形成的威胁。畏不是畏这个或那个,畏不知道它所畏的是什么,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在本身”,畏比惧更可怕,它浸透了自我的心灵深处而永远无法自解,畏是“存在自身”,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来临而又无法避免的死亡。因此,畏是一种独特的“无规定性”。他这样描述畏的境界:“我们说,在畏中,‘这真使人茫然失措’……我们说不出我们对什么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个就这样。万物与我们本身都沉入一种麻木不仁境界。”

    死虽是最本己的,但此在一死就不在世了。在世者又不能经验死,经验了死的此在又不在世了。此在只是看到常人的死,把死看成与己无关的事件。死是他人的死,我死时,我不知道死了。本着这种观念,此在疏远了死。好象此在不死,死是他人的死,他人是谁?他人是常人。常人又是查无此人。这样一来没有人死,此在不死?难道不是这样的么?此在看到的死,是他人死的这一事件。看到在这一事件中他人在挣扎、在流血、在张牙咧齿、这种痛苦在此在中留下了痕迹,使此在产生了怕。怕痛苦还原到怕死。由于怕死的情绪,此在想方设法疏远死,把死留给常人。此在见到他人死时,总是说:“是某某死了。”我们总是说:“他人死了。”而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说:“我死了。”好像死与我无关,都是他人在死。怕死的情绪使此在更加离不开常人,此在以为常人替代了他的“死”而整日高枕无忧。他把“死”看成是一种遥远的“物”,不用考虑,把考虑死之在者称为“忧人忧天”。此在这种疏远死的态度使他更加沉沦与世,受控于常人。

    人是时间性的存在——人通过对本己之死的事实的认定即可获知自身为时间性存在。通过时间,死被内在化于人存在的整个过程。在他那里,死不再被看作";临终";事件,它贯穿于人的一生。由此,他把此在规定为";向死亡存在";或";向死而生";。人向死亡存在,时间因此而被领悟为某种内在于存在的动力——时间的催逼,使人在某一时刻作出的某种选择对存在者个人都具有某种";神圣";的意味。人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被迫作出的反应,是某种企图凌驾于死亡之上的反抗行为——只是这种反抗行为更隐蔽,因此也更内在而不易为人所察觉而已。此在为时间所限定。虽然他力图使时间转化为内在于存在的积极因素,但在他所涉论的存在的内部,时间的背景仍旧是极黑暗的——人必须接受死,但死毕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人的命运为时间所规限,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时间不仅是某种内在的驱动力,而且是与存在共生的、无法祛除的不安的根源。

    人对死的恐惧,是对虚无的恐惧。人作为个体存在必不可免的消亡,预示着人终将被虚无所吞噬。

    人为什么惧怕死?因为人总是处于对自身存在的不断肯定之中!此种“肯定”,从理论上讲,它排斥一切否定性的观念;就实存而论,它就是存在本身——实存的展开,也就是对存在的不断肯定。在这个世界,人不仅作为个体、而且作为整体而存在,则死(即个体的死)岂会成为人存在的规限?

    ——存在不死。

    存在之为存在,它既是个体的、又是整体的。存在作为个体而存在,是时间性的存在。由存在的统一基源释放出来的存在的力量无一刻暂停。存在作为整体而存在,是非时间性的存在。源出于存在的统一基源的存在的力量在";变化";之中保持";不变";。人对非时间性存在的领悟,只须存在者个人把遍在于一切存在物的存在的力量体认为己即可获得。存在的力量亘古不易,存在作为整体而存在是不死的存在,它不为时间所规限。很显然,在这个世界,只要存在者个人能够始终与时间相携而行且把“不死的存在”体认为己,他当下就可“进入”非时间性状态。

    注意,从上所述可知:人,每个人,其在这个世界既是时间性存在,又是非时间性存在——这是由于存在本身(即存在的整体与个体)是统一的。

    关于时间,下面从两方面再予概述:

    一、整体作为个体而存在,存在是时间性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力量为一切存在者所拥有,存在者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无一刻暂停。";肯定";,它是无间断的,虚无无从蹑入。死,其所揭示者,可由存在者个人领悟为个体存在内在之变的终结。

    二、个体作为整体而存在,存在是非时间性的存在。

    上面所言";个体存在内在之变的终结";,以存在的整体视角观之,实无所谓终结,因为,与存在的整体相联系,个体存在就消亡于存在之中。

    注意,以上从两个方面切入谈论时间,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实际上,存在者个人对时间与非时间的感知是统一的,不能相互割裂。

    ";我";与时间并携而行,时间所予揭示的是存在之变。此";变";,由于它内在于";我";,而";我";又始终与之携行,故而";我";存在的";每一刻";均处于本在于";我";的存在的力量对";我";之存在所实施的肯定中。";我";的存在是肯定性的存在,";我";存在的肯定性质在时间之变中不作任何改变--注意,此";不变";者,即为非时间性存在。

    人把时间性存在领悟为非时间性存在,关键在于:他必须把统一的存在的力量体认为己。存在的力量是通过对存在的个体(即有";死";的时间性存在)的肯定来实现其对存在的整体(即无";死";的非时间性存在)的肯定的--在此种肯定中,所谓";时间性存在";与";非时间性存在";没有任何区别。

    存在就是对自身存在不断肯定的过程。

    人在这个世界,其存在的整个过程(即实存的展开)都是在存在的力量的推动底下进行的。此种";推动";,它使时间表现为某种";跃动";的性质--人作为时间性存在因之而充满活力。人如果丧失对时间的感知,其存在何异于一堆死物?--存在在时间中跃动,每一次跃动(即";每一刻";)都是对存在的肯定。须知:在存在的时间性跃动中,";每一刻";都是神圣的,因为,丧失时间,就等于丧失存在本身。

    【后记: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是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对询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发问作为“对……”发问而具有问之所问。在问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问,这就是真正意图所在,发问到这里达到了目标。既然发问者本身是某种存在者(发问者)的行为,所以发文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己的特征。

    作为一种寻求,发问需要一种来自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的事先引导。所以,存在的意义以某种方式可供我们利用。我们曾经提示过:我们总已经活动在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中了。明确提问存在的意义、意求获得存在的概念,这都是从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中发出来的,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到“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悟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巴斯卡《沉思录》:人无法在试图确定存在(是)的同时不陷入这样一种荒谬之中:无论通过直接地解释还是暗示,人都不得不以“这是”为开始来确定一个词。因此,要确定存在(是),必须说“这是”并且使用这个在其定义中被确定的词。】



………【写给我的奶奶】………

    偶然整理旧书柜,发现了以前初中的一叠作文本,于是,想看看自己初中的文笔和现在的水平,是否有了长进,随便抽了一本,翻开第一篇,题目很普通《朴实的品质》,却赫然触动了我的眼,是我写***一篇作文——

    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便静静地躺在了田园的枯草丛中。呼吸着山林草木送来的阵阵清新空气,沐浴着四季来去的缕缕晨曦。我学会了春日黎明枝头上欢快的鸟语,听惯了夏日黄昏草丛中尖锐的虫鸣。

    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每次和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希望也就降临了。***肩上有多了一个担子,是一只刚长出羽毛的小鸟。时光变得越来越模糊,记不得什么时候,奶奶提着一个小小的箩筐,扛着一把比自己还高的锄头,尽量空出一只手来拉着我,然后,我们一起穿过条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也许露水已经湿透了我们的裤脚,而懵懂的我好像一点也不明白,只记得她手中的锄头有节奏地在我面前跳动,在那黄色的泥块上来回地舞蹈。箩筐里的希望一点点埋进了肥沃的泥土,剩下的只有等待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了。

    那天空中的小精灵,厌烦了翱翔的疲倦,倚在枝头,歪着可爱的小脑袋,眺望四野,平凡的地方,有着不平凡的生活。谁能见到空下来的土黄色?给大地勾勒色彩的艺术家们啊!你们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啊?从早到晚都没停歇过,谁又能追得上你们呢?此时此刻,我激动的想着,仿佛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那黝黑而健壮的身影,在流逝的时光中经受暴风雨的击打、严寒酷暑的考验。

    ……

    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季节。我望着她出去了,背着一个有他身体两倍宽的大竹篓。我忍不住想跟上去,刚踏出一步,就被她发现了。她很聪明,转过头,我看着她的脸,没想到,我们的目光是平视的。然而,我瞧见了那一张干燥的古铜色的脸,在炎炎的日光中,却更多了几分光亮。

    “在家看好地上的谷子,防着别家的鸡,你还小!”她微笑着说,然后轻盈地转过身,走着那条似乎永远也走不完的路,忙碌着那块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地。她知道我还小,却不知道,经过这么多年,我已经长大了。

    当夕阳吻别了最后一个山头,归鸟散乱在灰色的夜幕下的时候,她回来了。腰被背上那沉重的大背篓压弯了,头几乎贴到了膝盖上,嘴里一口一口喘着粗气,但她的脸上洋溢着笑,那么满足,那么朴实……

    她是我的榜样,所有同样忙碌的人皆是我的榜样,没有谁半途而废,他们在苦味中体会快乐,执着就像从不停歇的激流,盛开着一朵朵绚丽的浪花。这就是他们朴实的品质。

    这篇文章已经写很久了。想表达对她的爱、她的祝福,也是对农村劳动人民的赞美,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份情意。

    奶奶是我最尊敬的人,是她一手将我拉扯大,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一路上,她陪着我和哥哥。

    回想以往……

    夏夜,吃过晚饭,我们一起在夜空下乘凉,看星星,我躺在摇篮里,爷爷讲着故事,奶奶摇着扇,我望着月亮天真地说:你们看,月亮上长着一棵树,是谁种的呢?接着就欢快地伸出手指指着月亮,这时,奶奶就会说:傻孩子,不能用手指着月亮,指了月亮它会割你耳朵!我赶忙缩回手来,担心地摸摸自己的耳朵,然后和他们呵呵笑成一片,接下来,爷爷就讲起月神砍树的传说……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寒冬,奶奶有烤烘笼的习惯。我和哥哥小,怕冻,从小就挨奶奶睡,晚上就一起烤着,棉被里很暖和,现在都还记得那种温暖的感觉。半夜,那只长满老茧的手,轻轻地伸过来为我们拉拉被子,她担心我们着凉。

    大概五点中,她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不论春夏还是秋冬。那时,天还还没亮,鸡也未鸣,她就得赤手伸进冰凉彻骨的冷水中,开始洗菜、淘米、煮饭,为了不让我们上学迟到,她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唤我们起床。我很感激。当时农村读书条件差,我记得我和伙伴们经常有打着火把去小镇上学的经历。

    白天,她忙碌着那几块不大的地,在黄土上一点一点的描绘着绿茵。有时候挑一两担粪去淋淋菜,提着锄头去松松土,回来的时候也不忘割一大背猪草。她每年还喂着两头猪呢!等喂大了,一头拿去卖,另一头就过年时杀掉。那时杀猪是我们村里小孩子很快乐的事,看着一头大肥猪被几个大人按在地上,猪拼命地吼叫,我们既害怕又激动。农忙的时候她从不闲着。那时天又热,***衣服常常都是湿的,有时终日在地里劳作,又要栽种又要收割,一个人时常挑着很重的作物,常常忙到很晚才回来。自己的事忙完了,她又去伯父家帮忙,看他们家鸭子回来没,鸡进圈门没,喂猪的猪食弄好没……

    奶奶是一个节俭的人,家人买的衣服她舍不得穿,过年过节别人送她吃的东西也舍不得吃,我们给她买的保健养生的营养品,她就深藏到柜子里,到过期了也不会吃。他不是不喜欢子孙给她买的这些东西,而是不习惯外面的这些新奇的东西,她就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人,一辈子都没出过什么远门,而且奶奶耳背了很多年了她心里记着我们对她的好,她才会那样地疼爱我们啊!她常教育我们要节约粮食。家里没米了,她又担着谷子去打米,虽然打米场离家路途不远,但年近花甲的她,却时常挑着几十斤重的箩筐。有时我也跟着去,帮她提提东西,能背一点就背一点。柴油机轰轰的运转声响起,洁白如雪的米粒纷纷滑落~~~忽然间,机器的声音停止了,只见眼前如雨齐下的大米,叮叮就像轻微的鞭炮齐鸣,悠远,连续,穿越时空萦绕在我的耳际,仿佛在唱着一句祝福,也为她的勤劳与朴实而感动。

    ……

    现在奶奶是80高龄,我已是**,已是男子汉,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她,即使现在我居住在城市,和她相距遥远。陪她聊聊家常,聊聊今天美好的生活,和以前苦日子相比较,今天的变化,我想老人就很是高兴了。她依然在农村,她在城里呆不了几日就想离开,因为她离不开她生活的地方。她操劳了一辈子,那里有她的足迹,有她的汗水,有她美好的回忆,有她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个熟悉的地方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无须强求,她也无须辗转,就依着她心中的那份对老家的眷恋之情吧,我们只希望她能快乐。



………【猎人遐思】………

    天空变得灰蒙蒙的,云彩渐渐地暗了下来,万物似乎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一切都变得自生自灭,死寂如同站在坟墓旁边,黑鸦随处可见,凄厉的叫声宛若来自地狱。。26dd正如我此时此刻的心境,静得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悲伤。

    猎人在森林中前行。

    他朝着黑暗的深处走去。

    寒冬来临,他独自享受孤独,凝望黑夜。其实一个狩猎者并不幸运,陪伴他的只有孤寂与寒冷。黑夜来临时,猎人握着那把冰冷的弓,蜷缩在风雪下,望着没有边际的黑夜,如同守着他无边的忧伤。在这聊耐的冬夜,他只能点一堆热烈的篝火,火光宛若墨夜中最亮的星,这样至少能让他感到一丝温暖。

    这是一个最难熬的夜。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之上飘落下来,覆盖了整个黑色的大地。四周都传来雪夜之歌,夹杂在凛冽的寒风中向他袭来。早已习惯了这一切的猎人,今晚却不安,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忍受孤独很久了,他从未看见过附近有其他的猎人,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囚禁了起来,偌大的森林如同监牢。

    他在思考。

    难道自己真的就这样度过一生?他曾度过无数个难熬的凶夜,他时刻都在与死神搏斗,面对凶残的猎物,他从未退缩过。捕杀狼成了猎人的天职,从草原到原野,从原野到森林,没有一头猎物从他手中逃脱,他已经计算不出自己走了多长的路,记不清手中沾满了多少生命的鲜血。

    手中的弓已被他拉如满月,只需要右手轻轻一松,箭就会正中目标,一头雪狼便会应声倒下,鲜血慢慢从伤口流出,在雪地上如朝霞般流光溢彩……“嗷嗷……”这是死亡的哀鸣。

    他在想着狼爱上牧羊女的古老传说,而狼最憎恨的却是猎人。

    他现在开始恼怒自己,因为他不仅要受孤寂的折磨,最要命的是他还受着一种动物的憎恨。他虽然杀了无数的狼,但他从没有把它们当成敌人,因为他也是生存的俘虏。

    猎人用雪擦拭着他的弓,他将弓埋葬在雪的深处,冰冷的雪渐渐掩盖了昨夜的寒冷。他决定了。

    白昼来临,猎人登上了山坡,享受朝霞对他的抚摸,风还未退去,冷冷地吹在他的身上,他的长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我开始相信我编织的这个梦境了。

    可是梦境依然是梦境,总有一天会如同水中的幻觉一样消散。



………【我的垂钓心境“渔翁之意不在鱼 ”】………

    套用欧阳修的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抒发我的一种垂钓心境“渔翁之意不在鱼”。

    昨天中午驾车去龙泉湖垂钓,今日黄昏归来,收获颇多,大小鱼儿30来条。

    已是凉冬,四川,无雪。

    周六下午三点左右到了龙泉,随后乘坐游艇到湖中一小岛,在与朋友合租的小屋里取出必备的钓鱼工具,饵料,便去湖岸寻找钓位。

    当日天气阴沉,轻风微凉,岛上人烟稀少,到处是黑白平房,黄漆高楼却少见,夏末熟桃已失,尽是枯枝败叶,幸得香橙渐黄,蔬菜琳琅,三两声鸡鸣狗吠,不失农家之风。岸上乱石嶙峋,杂草丛生,没过人头,老树枯干甚多。湖面稍起涟漪,芦苇荡头,只只白鹤亭亭玉立,或是倩影翻飞,映入水中,水清水秀,时时勾起心中**。

    岸边可谓渔人满座,在快艇上已见到此光景了。和上次来时相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