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觅骨自选集-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岁月如此匆匆,你我何时相见?
笑看春秋乱世,昨夜把酒言欢。
举杯端樽看里,不堪当年容颜!
李白舍舟寻月,一江秋水难眠。
张继提笔枫桥,挥泪历史冰寒!
相思寄望眉月,鸿雁传情未睑。
你我离情甚多,笔墨堪能明愿!
………【声音·言语·哭泣】………
声海夜色迷,
音尽柳风松。
言落归大地,
语坠问涛声。
哭怜湿衫泪,
泣书人未还!
………【凉风抒怀】………
晚风扶桥,
油纸伞影踩风摇,
归鸟啼归鸟。
秋虫叫野,
梧桐叶梢勾清月,
柳叶连柳叶。
卷帘剪夜雨,
花落频频,
珠泪满江涛。
………【江月杂思】………
江中月,
忽明玉盘星,
寒晓有时觅钟声,
旖旎月怜影。
月光坠泪碎沙鸥,
千家落帷,
万里鸣愁。
林隅处,
冷雾怅流萤,
空波杯酒碧水畔,
醉卧芦苇头。
孤鹜落霞恋芳草,
清秋旧忆,
玉丝还留。
昨夜雨,
白雪皆满地,
弄断红尘已拌泥,
滴酒欲共饮。
问君怎有这番意?
相思成灾,
祭奠爱情。
………【江城子·深秋十一月三日夜记梦】………
万里高空聚声响,星河苍,抬眼望。
飞影铁碟,难辨向何方。
浓烟横空留残迹,飞落阳,散火光。
黑云卷地忽夜凉,飓风舞,皆惊慌。
四面残垣,我身何处藏。
山洪咆哮似千军,命休矣,心凄凉!
………【读幻城随感】………
幻城是一个由虚幻编织的梦境,她神秘、梦幻、凄美,却从充满了感动。在这个偌大的冰雪世界中,昼夜不寐的雪和如雪一般的樱花,天空中霰雪鸟的破鸣都是绝妙的风景。幻城中,凄清多于欢乐。因为卡索是孤独的。在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就在我们的幻雪帝国国王身上。
每个人对自由都是极度渴望的,他们不想被所谓的责任规矩所禁锢,那种简单平静的生活才是人们最本质的想法,就像四维描绘的雪雾森林,永远没有大雪,树木茂密抑或满山盛开的樱花,永远都是春天,温和的阳光和鸟群一道在整个森林中缓缓穿行。卡索曾对弟弟樱空释说过,他不想当国王,他只想和释去幻雪神山隐居,因为他一辈子最热爱的,一个是释,另一个就是自由。《幻城》中,卡索和释之间的感情是我从未见过的,对我来说简直是空前的。一场圣战,造成卡索与释在凡尘三十年的漂泊。种种经历让卡索觉得,释就是他的天下,他为了释而第一次杀人。而释,卡索的快乐就是他命中的信仰,所以他为哥哥的快乐不顾一切,那是一种纯真炽热的爱,但他的做法却带了一点邪恶,毕竟他杀死了这麽多无辜的生命。结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故事或一部作品,吸引人的不仅仅取决于美妙的文字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而我觉得更在于它的内涵。
这是一部青春作品,它写于人生之春,沉淀着年轻人华丽的梦境,王子、公主、幻术、巫师,这些都是少年们曾经幻想过的。《幻城》是一部悲剧,整本书都充斥着浓浓的伤感,每个字似乎都化作忧伤的符号,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游荡于你的双睑。文章的开始,哥哥杀死了弟弟,最后,又是弟弟杀死了哥哥,几乎幻雪帝国所有伟大的灵魂都陨落了。直到释杀死卡索的时候,他才发现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我觉得释在出场时就是一个肩负使命的人,在前世,他是一只为卡索的自由而腾飞撞死在炼泅石上的霰雪鸟,现在,他又继续着他的使命,成为卡索的弟弟,最后,复活后的释,火族的皇子罹天烬,卷入帝王之争,又担任灭掉冰族的使命。下面是罹在他梦境中说的一句话:
“我不知道我内心为什么又着那么强烈的愿望要打破那座白色的城堡,我只觉得那座金碧辉煌的城堡如同一个监牢。”
所以说,释始终都在履行着为卡索的自由奋斗的使命。
我们都说,一部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是在某种社会环境自下写成的,它能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以及作者个人的观点,或是探讨个人对生活生命的理解。那么《幻城》探究的是什么呢?我看过一些读者对《幻城》的评论,文本的语言,写的很好,这些都不用说了,但它究竟想告诉大家什么,这也是大多数读者迷糊和关注的问题。《幻城》的销售量竟达50万以上,可见一斑!它为什么这么受青年读者的青睐?在这里,我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之一,是它的故事情节感人、唯美、奇幻,这也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情感;之二,我们似乎可以揣测,曾几何时,青年朋友们应该都有与作者相似的心境。我们曾几多忧伤、几多无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绝望,对现实的叛逆,对自己的幻想肆无忌惮地编织梦境,甚至憧憬过自己美丽爱情完美的结局,却始终逃不过生死别离的宿命。正因为这种相似的情感,才让我们的心与作者贴得更近,用心理学上的语言说这叫做共情。作者只是在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追求,自己的信仰,只是在述说他内心的故事,因为他还在青春年华,写小说是他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你觉得这个时候还有拼命追究作者在探讨什么问题的必要吗?当然,我不反对其他的观点,毕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差异。
《幻城》是一首悲曲,看完后,似乎所有的文字都幻化成漫天飞舞的雪,一片片缓缓飘落,皑皑白雪唱着无言的挽歌,谱写着英雄的血泪过去,如何的吟唱,怎样的飘落,都盖不住那段苍凉。
青春无价。大家都有痛苦和无奈的时候,人活着,就必须经历这些,除非你死了,不过死人是听不到这些的。读读普希金的这首诗吧:
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所以,我们的心要向着未来,勇敢地去追求,至少是为了我们自己!
(全文完)
………【给网友静曦月夜的一封信】………
静:
你好!
不好意思,让你等这么久。。26dd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头,写信就是对话,虽然不是面对面说,但这可难为到我了。你知道我一向寡言少语。与其就这样开头吧。你现在还好吗?我相信你现在心里一定很轻松,信里你说你已经想通了很多事,你已经知道你的方向,知道你的路该怎样走,我很高兴,谢谢你的振作,这也是你对朋友的尊重。怎样来理解“朋友”这两个字呢?正如你说,朋友是伤心时,指明的人!朋友是孤独时,陪伴身边的人!朋友是寒冷时,给予温暖的人!朋友也是精神最好的寄托者!这个世界上有朋友真是好,尤其是有着相同认识的朋友,即能相知。认识你这么久,我们之间,其实也并不是很了解,但我相信,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对方,毕竟我们已将彼此视为朋友,不过,相互交流是一个前提。
从你信里可以看出,你对于考试是十分在意的,你可以因你考差沮丧失落,可以因你考好而心情愉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很正常的心理。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高考,中国教育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选出许多知识性人才,尤其在理科,而又从当今世界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的是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大多数家长为何如此信任和支持高考的,首先大家相信是社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高考自然成了大多数人就业的一条重要道路。
现在我想表明我的观点了。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思想的。中国发展战略、国策中,大谈教育创新,思维创新,但当代教育制度本身就在遏制这一点,它本身就存在弊端的!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学生,在所谓“求学”的路途的中,大部分时间不是背书就是做题。我的一个文科班朋友考试前就抱怨说,他们每天就拿着教科书或笔记背,书上的内容要一成不变的,像复印一样地印在脑子里,因为书上是对的,因为考试要考。“因为考试要考”,我不禁苦笑。他当时说得很无助,有些濒临崩溃,我深表同情!有些人可能要说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是学科本身的限制还有自己本身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而学科本身的限制又是来自教育本身。在考试中,第一卷一般都是客观题,只有按照书上的内容靠你的记忆作答,第二卷,旁边写着主观题,其实是打着客观题的幌子,很多东西你也必须按书本上写的,老师讲的作答,一旦你有其他想法,都是不被给分的(我以前就是深受其害的,(*^__^*)嘻嘻……)!即使你是对的。在政治课上,老师将怎样答题的方法、思路、形式都清清楚楚地写在黑板上,他说你该怎样去套这个题,凭我多年的经验,按怎样的形式答题阅卷老师才会给分,还自信地说,肯定能得高分。然后一些愚蠢的学生就把老师的套套答题方法抄了下来,死死地背着。
我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潜心求学的人,他们将自己的思维上的定式强加给他们,利用他们无知的心理,取代了很多人认知的思想,因为他们没有明确地判断,导致的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一点上说,这些学生是没有思想的,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接收,忘了自己还有头脑。纵使他们考了高分,进了名牌,我也是瞧不起的。他们是受了教育戕害的羸兵!
下面我将继续阐述我的观点。在学校,知识的教授仍旧是带有传统浓厚的灌输色彩。就拿学生作文来说,我觉得韩寒有句话说得很好,大多数人撒谎的体验都是从写作文开始的,为数不多的人说真话的体验是在写情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我们有真实的想法的(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对于韩寒,我可不是在学他,他的很多观点我是赞同的,因为我很久以前就开始有了这些看法,当时我是不知道韩寒这个人的,并且我是一直保持这样的看法)。不久看过池莉的一篇文章《再见萤火虫》,她表达了对现在的孩子深切地同情,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想法,都是**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这些感受已变成大众习俗和社会规范,孩子们的目光和思维被吸收道了大众习俗和社会规范之中,成为孩子们道德标准、情感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这说明了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某些人深思的。我记得我对你说过,期末考试,我语文作文可能会得很低的分数,对于爱这个话题,历来被人颂扬的,尤其是学生,会用大量的好话去褒扬它,歌唱它,用华丽的句子,各种各样的修辞将它装饰得金碧辉煌!然而堆砌辞藻,空洞毫无内涵,表面感情流泄淋漓尽致,内心却毫无深情!但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是常常得高分的。一个简单的事例,开学不久,老师叫我们写学校的凤山亭,还叫我们去实地观察。说实话,那亭子并不美,但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却说明了它非常美,(一些同学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为什么又要让我违背自己的良心呢?它美吗?”)还被老师打出来供全班欣赏,还叫我们学习那些同学的文笔,我哭笑不得!原来写作文是教学生说谎话的,说套话的。真是可悲的人啊!在学校环境影响下,在现代教育影制度响下,青少年丧失了自己原本的思想,很多真实,大胆的想法都被抹杀了,同学们失去了“自由意志”!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人失去自由是不能生存的,尤其是自由的思想!我们又该找谁去控诉?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为什么会那么少?然而有些人就会趁机反驳,这是社会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造成的,我们不可能说国家的基本路线是错误的,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的。既然是在初级阶段,我们就更应该走好,就应该从细小的地方发现问题,况且这并不是小问题!即使是小问题,照这样累积下去,就好似“蝴蝶效应”,最终会变成大问题。中国的教育该怎样发展,杜绝畸形发展是关系中国命脉的重大问题。
教师是组成并参与教育的重要分子。很多时候,老师是被歌颂,他们崇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连李商隐描写爱情的《无题》里的诗句都用来歌颂老师了。在学校,我发现,很多教师是愚蠢的,是应当受到鄙视的!(当然,很多老师是受人尊重的)在学校里,什么也学不到,当然,这是对像我这样的人而言。我是越来越讨厌这种教育模式了,它几乎不是让我像其他人那样“健康”成长,它常常使我陷入某种可怕的地步,让我感到厌恶和心烦。我很喜欢思考,但我不是思考某个重要单词的时态变化,或者哪句著名诗句该怎样去赏析,不,都不是,因为我只相信我自己的理性,所以我难以适应学校课程的函授,如此繁重的课程,令我如此厌烦,(当然,我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我喜欢哲学。而哲学家和教师的根本区别在于,哲学家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教师们自以为聪明,懂得很多,强迫我们接受,而哲学家则是和我们一起探索。
学校xx主任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教我们历史,他讲课含糊不清、发音不准,他谈话时一张笑脸,言语却充满讽刺,自以为威望很高,充满仁慈,却把学生当做弱视群体,心里是嘲笑不已(他定是觉得所有学生是无知的,心智不成熟,容易犯错误,作为政教处主任,我身上肩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把他们拉回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所以我在学生面前形象是高大的,对他们是不屑的,我要投出一种鄙视的眼光),所以我非常讨厌他的眼神,但他却自我感觉良好。现在许多学生心里备受煎熬,但都已麻木了,没有多少人敢这样说出来,我感到有些心疼。
还有很多的现象是要给予抨击的。从上面我相信你可以看出我对学校的态度了,知道我内心的一些想法,我也希望你理解我,你可以谈谈你的看法,你也可以指责我。我平时会思考很多事情,为何我之前是如此的平静,因为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判断。真正的智慧来自人的内心。我希望你遇事沉稳一点,不要再像上次那样了,让我担心。让我这个从不多说话的人,都说了那么多话,不过,幸好你还是听进去了一些!努力吧,我可是在等着你的作品喔!不要忘了你的初衷。
那个约定我答应你。由于时间和篇幅,就写到这了,其实我还有很多话要说,你不介意我习惯用“的”吧?O(∩_∩)O~),以后有机会我会再告诉你我的想法,我答应你了,有什么就要先告诉彼此,这样说过后确实要好一点。
非常谢谢你!!
祝:幸福快乐!
时间:2008年
………【苍凉的年代】………
我一直在想,人到底要追求什么。。26dd
我真的给不出答案。
……
光明与黑暗,早已分不清谁先出场,他们谁都不能真正消灭对方。刀枪拳脚交锋、杀戮、凄迷、躲藏、血染夕阳,一切正义几乎都已沉落在血色苍凉之中,夕阳无可挽留地坠下去了,萧萧落叶声渐渐繁密,一个用无数人的血肉、思虑筑就的时代走到了它的尽头……时代衰落,晚风拂过,冷灰纷纷落下,残阳里尽是千疮百孔的破败,坠落,无尽地坠落,坍塌,无限地坍塌,那些杀戮暴戾、嗜杀成性的家伙这样梦想一语成谶,但他们手中的剑永远也刺不到“落日”,即使是每段残艮。
暴烈的废墟的灰烬中重新燃起冲天的火光,更疯狂,更有生命力。这不是英雄喋血的报仇雪恨,而是重建英雄梦中已坍塌了的英雄之城和陷落了的天堂。
邪恶最终闭上了王者之眸。
善与恶没有谁能真正胜了谁。踩着岁月,踏碎了历史,漫漶无际,事实真理不会变,历史就是这样,它带走了它原来带来的一切,留下了寂静与废墟,只能在模糊、磨灭中寻觅微小的定格,面对历史,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的渺小。讲述以往,离不开我们的英雄。英雄,自然永远肩负着匡扶正义的历史使命,同时永远纠缠着恐怖的寂寞与遗忘,他们没有办法逃避这一切,命运早已为他们安排好了每一场战争,死亡的黄沙随时准备淹没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无名勇士。狂飙、沙暴、烈日、蜃气、干涸,吞不尽这支铁血劲旅。
血与泪交织的溪流中,也会流淌着爱情的火焰,美人的死与英雄的泪,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宛如一张呢喃的嘴,正吐露内心的芬芳,你听到了吗?血与泪的爱情,以生命见证,将会生出一片片如火如荼的玫瑰!玫瑰花开,晚风轻拂,凌乱缤纷,如战盔上的红缨飘扬,旋转成一道道凄迷的血虹。花瓣飘尽时,恋人愿做寂静的泥土,因为当花谢叶落时,只有泥土能把它永远珍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也许只有乱世中的爱情才叫人刻骨铭心,生死考验、聚散别离,在生命的尽头也要化蝶缠绵……圣洁的爱情静静躺在夕阳里,在旷野漠风中蛰伏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唯有片片盛开的玫瑰花唤醒了昨日的记忆,宛若不老的传说。
我感慨,感动,感慨岁月背后的那些人和事物,他们静静的在时光的洪流中消逝,没有了踪迹,他们存在过,又似乎从未来过这个世界;感动那些为国效力、驰骋疆场的将士们,在逆境中不屈的灵魂,**永远的腐烂,精神却可以永驻。
我们最终相信,善的金戈撬动和颠覆了整个世界。邪恶、争斗、爱情、手足、情义、战场……都成为一缕缕记忆埋在每个人的梦里深处。让我的思绪逃离这个善恶纷争的年代,追寻到芳草稀疏的高原沙地,一簇簇篝火被点燃,月亮的倩影在火中独舞,空旷的沙地也随之狂欢。明月高悬,月华如水,泼向一望无际的群山,千万座山头全染上了银光,夜空的明月与地上的灯火遥相呼应,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没有鸟鸣,没有风声,连虫儿也不叫了,万物静默无语。月华渐浓,一切景象慢慢被一派银光熔化,熔化了的,还有我的思绪。微闭双眸,一切都空虚了,孤身站在如此浩瀚的天地间,往后退,再往后退,我获得了真相。
………【此在与存在】………
卷一:
我现在活的很痛苦,我必须要用我的死来证明我的存在,因为死是我存在的最大可能性!
世界为什么存在?
存在是什么?
存在缘何而来?
“存在”是什么?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存在问题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家们通过对存在的“拷问”,不断开辟出人类思维的新领域,最终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个问题也是人类思想上最费解的问题,哲学家们一次又一次显现存在的底蕴,一次又一次地使存在的领地更为狭小,却一次又一次地使人类的精神倍感悲哀。哲学家们在思考中充满着怀疑,在反思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否定,因而时时体味着一种前人难有的深沉苦痛。以我小时候幼拙的理解,存在就是观察者通过一系列途径确定一个事件真实地显现在被观察者眼前,这个事件是真实的,可观察的,是被所有人认知的,它是客观的。
一般性理解可以是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又,还没有消失;哲学上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按照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如果说物质的存在是人意识的反映,那么现在用我们的意识来感受这个世界,通过我们的思考来了解存在的含义,认识世界必须通过我们自己,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但这样似乎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而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叫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客观精神的体现或产物的叫客观唯心主义。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思想是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现实是第二性的;现实是理念的派生,是它贫弱的模拟,极不完善的影子。现实世界变动不居,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真实的客观存在。这是一种客观唯心论。由此我们不得不引出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
人们说:“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已经懂得它是一向指什么。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并非最清楚的概念。“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这是从它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的。思考存在的问题是极度让人痛苦的!
作为本体论哲学最高范畴的纯粹存在,就如同一个巨大黑洞——一切哲学,如不从它开始,便如同没有源头的大江大河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不可理喻;如从它开始,则又使“体系”失去了顺乎自然的逻辑。这就是哲学家们无法摆脱的矛盾。这源于黑洞的背反逻辑已经吞噬并且正在吞噬着哲学家们的一切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关于存在的学说,如果不从简单的有无对立和庸俗因果论中摆脱出来,就不可能不是矛盾百出的玄学。
由于无法解释存在之谜,人类变得沮丧、迷茫。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弥漫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中。多少代哲人精心构建的象牙塔原来是空的,什么也没有。人们在精神上受到了煎熬,传统的一切都受到了挑战。人类的智者永远都将为这个无法破解的“存在之迷”——本体论大裂谷而感到忧伤、焦灼、痛苦!认识人类认识能力,正是借助于认识能力本身。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着人类无法穷尽世界存在的本原问题。人们总是认为有是从无中产生的,那么整个世界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比如因果观念,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庞大的物质世界呢?由于特定主体的自身局限性,其对世界的认识范围与认识程度总是有限的。无限存在的有限本质是不存在的,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不可穷尽的。
中国文化大师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揭示了存在的这一特性,他在《道德经》开篇中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论一个人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
为什么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是”,为什么每件东西都“是”个什么;为什么我总感觉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自己的存在,而不确定别人是否存在;当我们在说“别人”的时候,别人或许也在说我们是“别人”;我们是人,我们可以思维,我们的思维是由我们的大脑决定的,现在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来解释我们的大脑,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来解释我们的思维,就好比我们自己想要把自己抱起来一样,这注定人感到很痛苦,这种事情好像没有答案似的,仿佛人类把自己扔进一个偌大的立体迷宫,自己一边在拼命地挖掘迷宫出口,而另一边却在莫名其妙地将出口堵上。网友发文写到:我们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存在的探索方式非常近似于普通人的死胡同之行。按照常理,人一旦走到死胡同的尽头必然折返而归。如果这条死胡同越长,他所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他在心理上的失落感就越是强烈。在折返而归时,那条原本是陌生的胡同第二次呈现在他的面前,他会再次领略到第一次匆匆走过时未曾注意到的一些景观。最重要的是,他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条死胡同为什么能让人走进来,却又叫人没有办法走出去呢?他会设想出很多原因。于是,很多种可能的答案便呈现在他的面前。“存在”便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它、解释它;但它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显现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把存在与客观世界视为同一,有的人将存在与人生交织在一起,有的人则把存在当作现实的具体存在。因而,存在是众说纷纭的,莫衷一是的。
那么从基本的现象看起,桌子上有一本书,那是一只狗,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万事万物都有个“是什么”,这种特异的性质造成了一种事物的“存在”。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这个问题问得对吗?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如果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当你处于你刚才那种心情时,你能保证你不会再发出刚才的疑问吗?这似乎牵扯到了一个关于时空的问题,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假设世界不是孤立的,时空是多个的,每个时空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就是现代理论热门的“平行宇宙”,对于刚才的问题好像能够做出答复,因为现在有了参照系。但同时又会又出现新的问题,关于人本身的问题,如果人可以来回各个世界,那么世界的“形式”,到底取决于人的本身还是物质的本身呢?这样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就会增加,增加了就会去讨论、去辩证……当然这里不会作深入的探讨。
让我们又回到“存在”的问题。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海德格尔。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