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抉择-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抉择》直面现实矛盾,对腐败现象的揭露是尖锐的,同时又是深刻的。它所描写的中纺集团公司的腐败现象,可以说触目惊心。它不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而是公司整个领导班子都烂掉了;它不仅是这个班子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而且有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充当后台;他们把一个两万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搞到濒临破产,而他们光间接送给严阵的贿赂款就达几百万元,后来在严阵的内弟钞万山家里就搜出人民币130多万元、港币20多万元、美元近10万、8千克金条、数百万元存款、大量首饰珠宝和11套房产证!或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作者把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写得如此腐败,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它的典型性?难道它可以代表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吗?如果可以代表,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歪曲吗?这种疑问,其实包含着对于典型的一种流行的误解。简明地说,典型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都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中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就既是“这一个”,而又有普遍性。不过,这种普遍性,不应该误解为仅仅是量的规定性,而应该理解为主要是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不应该要求作者笔下的中纺班子成为现有的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洁或腐败的平均数。这种要求之所以不适当,因为它必然会否定文学形象应有的个别性,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走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而且,这种要求也不合乎人们文学欣赏的实际经验。实际上,通过中纺班子的文学形象,人们并不是获得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政状况的统计值,而是引发和深化了对于腐败的根源、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思考,是激发和强化了对于腐败的憎恨和反腐败的决心及勇气,这些,恰恰是这一文学形象的质的普遍性。因此,中纺领导集体严重腐败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主要应该从它所概括的腐败现象及其危害、根源、本质来认识。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可以说,中纺班子集体腐败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现实内容。譬如说,它概括了一些腐败分子“发国难财”的丑恶罪行:国家年年向中纺贷款,但是,“贷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为什么?这些亏损究竟是怎么亏出来的?不合情理,也不合规律,太让人深思了”。而事实是,例如1994年国家贷给中纺公司8千万元,公司领导却从中拿出2千万元办了一个“新潮”有限公司,包括40多个实体,这些实体的经理和负责人,几乎全是他们的子女和亲信。结果中纺公司是停工停产了,而那些派生出来的小厂小企业小公司,一个个红火得不得了——“许许多多的腐败分子,正是在亏损企业的招牌下,大捞特捞,大发国难财。”又譬如,它概括了许多腐败分子赖以生存、作恶的卑劣手段和社会时弊。他们的手段就是收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收礼,他们就收买他的亲属。中纺总经理、腐败分子郭中姚就曾有恃无恐地对市长李高成说:“你知道么?这个公司要养活多少领导干部!其实都是我养着他们呀!想查中纺的问题,查得动吗!这些年,你不收礼,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情,可在你妻子身上,你知道我们花费了多少?”郭中姚等中纺班子的腐败分子,正是通过收买,利用了李市长妻子吴爱珍,特别是依靠了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的保护,才得以生存、作恶和逃避惩罚的。而团团伙伙、圈子山头的时弊,也成为腐败分子的有力依靠。当李高成市长决心解决中纺公司的腐败问题时,严阵、吴爱珍、郭中姚都以圈子作武器,警告他“人要恩怨分明”、一如果你连个圈子也没有,又有谁来保护你?”而李市长派去调查中纺腐败问题的工作组,也因为圈子意识,因为判断李高成与严阵、郭中姚是一个圈子的人,而作出了一个颠倒是非、掩饰罪恶、保护腐败的“报告”。这又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事实!再譬如它对一些手握权势的腐败分子主观动机的揭示,也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李高成曾经质问腐败分子:“我真不明白,你们要这么多钱究竟要干什么!”他的妻子吴爱珍和老部下郭中姚都明白地回答:“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吴爱珍说的“后路”,还是说李高成从市长退下来以后不能光凭工资,所以得趁有权时捞钱;郭中姚则是要为国家变色留“后路”,拼命捞钱,将来“要还是社会主义我就照当我的官,要成了资本主义我就去当资本家”,这显然至少已经是政治变节。那个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严阵,也已经化名办妥了两个国家的护照!这些艺术概括既有真实性,又有深刻性,对于人们深化对腐败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抉择》对于反腐败的斗争方面更是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表现。反腐败斗争靠什么?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作了正确的回答:靠我们的人民群众,靠我们的党。作品为我们描写了中纺的工人群众在腐败分子篡夺公司权力以后悲惨的处境。老厂长原明亮那家徒四壁的境况、老劳模范秀枝那双布满云翳的浑浊的眼里滴下的辛酸泪水、优秀青年技工胡辉中在厕所边摆补鞋摊的木然神情、老工人夏玉莲拖着病弱的身体在“分厂”条件极其恶劣的车间中喘着气费力干活的身影,都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印象,都使我们不由得心酸流泪。作品更为我们描写了中纺职工坚决而有力的反腐败斗争,这种斗争贯穿始终,成为推动《抉择》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坚定地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支持他们的反腐败斗争,他们执着地向市委、省委直至党中央反映情况。他们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决性,团结、智慧和力量,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崇高而英勇的精神风采。他们对腐败分子是那样的嫉恶如仇,而对党的好干部又是那样的信赖、关心、体贴。当李高成病倒时,数千名工人群众守候在医院门口,表达着他们对党的好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寒风中,他们的身影、行动和语言,给予李高成何等温暖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当这场斗争处于决战的时刻,工人群众听到李市长被抄家的消息,群情激奋,准备集合去省委反映情况;这时,身患癌症的老工人夏玉莲毅然登上高楼,以跳楼相威胁,阻止工人集体去省委,以保护李高成,同时要求与省委万书记对话,请求省委保护党的好干部。这是血性多么刚强的群众,是对党多么热爱的群众!有这样的群众支持,反腐败斗争的前景怎么会不光明呢?
就是这样,《抉择》以腐败分子为一方,以我们的党和群众为一方,展开了一场震动全市、牵动省委以至惊动中央的严重的政治斗争,斗争之尖锐与激烈达到了双方无法调和、无路可退而只能背水一战、舍命相搏的程度。这就是《抉择》为小说主人公提供的活动背景、斗争舞台、总体情势和矛盾冲突,它们既是“这一个”,又有我们时代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普遍性,因而达到了典型环境的高度,为小说塑造具有时代特色与丰采的典型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独创性的显著标志,是它塑造出时代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内容与新的特点,为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和新的光彩。《抉择》在思想上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我以为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党的好干部、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
李高成原是中纺的老厂长。在他领导下,中纺进入了它辉煌的发展时期,并影响、带动了全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因此被提拔为市长,在解决干部多占住房问题和抓城市公路交通建设等工作上成效显著、声名大振。他与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杨诚虽无深交,但工作关系和谐。他清正廉洁、从不收礼,埋头实干、工作有方,心怀坦荡、品质高尚,是人们公认的“党的好干部”。然而在这场反腐败斗争中,他却经历了空前严峻的考验,经历了感情的剧烈痛苦和灵魂深处的肉搏,他的长处和弱点都经过斗争烈火的锻炼,而终于更加成熟,更加纯粹,并焕发出革命英雄主义的灿烂光华。
李高成是小说的主人公,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围绕他对中纺领导班子的认识来展开的。他当时的心情心绪,正如吴秘书说的那样,是“工人们说的让你心疼,干部们说的又让你心软”。他当时真的难以相信,他自己亲自定下来的中纺这个领导班子会整个儿地全烂掉了。直到他不但看了中纺职工给他的材料,亲身了解了中纺职工艰难的处境,而且亲自到“青苹果娱乐城”摸到实情,到腐败分子控制的那个“分厂”被打手摔倒并被侮辱性地拖到那伙腐败分子跟前,他才完全看清了事实真相,决心要彻底解决中纺领导班子的腐败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他尊重事实、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而且看到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无论是谁搞腐败,哪怕是他的老部下、是他美丽温柔的妻子,他也要与之决裂、与之斗争。
而这场斗争一旦展开,他却陷入极其艰难的处境。不但妻子与他分道扬镳,而且那伙腐败分子利用他妻子接受30万元贿赂款的事,对录音带加以编篡处理,对他进行阴谋暗算。而到处宣扬是他提拔李高成当上市长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一面策划暗算李高成的阴谋,一面用只要回到“圈子”里来就保护你,以诱使李高成就范。李高成顶住重重压力,蔑视“圈子”理论,坚决查处腐败。严阵又利用手中职权,批示同意中纺“破产”,下令中止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查处行动,试图瓦解这场反腐败斗争,同时反倒对李高成就30万元事立案审查。事态的发展到了逼迫李高成做出抉择的严重关头:要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但可能会牺牲自己;要么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却可以万事大吉、安享晚年。李高成选择了前者,他向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坚决地表态说:“我宁可毁了我自己,也绝不会让那些腐败分子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的前程!”真是掷地作金石声,浩然正气可贯长虹。正是在这一系列严峻的斗争和考验面前,李高成站起了他崇高的英雄形象。在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他终于赢得了胜利。
作为省会市的市长,李高成还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思想家。在小说前半部分,他面对工人的控诉、中纺领导班子的辩解,思来想去,反复掂量,既对自己充满自责,又对社会种种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检讨。在后半部分,面对种种压力和危机,他更对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对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甚至找到腐败分子郭中姚,问他究竟为什么要搞腐败,问他难道就不怕共产党会找他算总帐,对于腐败的主观动机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和反思。这些描写,在总体上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小说对杨诚、对夏玉莲的描写也是相当成功的。对腐败分子严阵、郭中姚、吴爱珍的描写可以说也相当有深度。不过,比较而言,李高成是最有时代特色、最具思想光彩、最富性格魅力的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无疑是千千万万廉政、勤政的党的好干部的光辉缩影。巴尔扎克说得好:典型人物“是从他们的时代的五脏六腑孕育出来的”。李高成等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正是作家对时代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情的结晶,他们也必将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这个时代,帮助人们努力推动历史的前进。
一
市长李高成接到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工人要闹事的消息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郭中姚在电话里对他说,他们整整做了一晚上的工作也没有说服了工人们。有两个副总经理在做工作时,都几乎挨了打。连离休在家的党委书记范立刚也受到了工人的围攻,有两个赖小子还趁机把范书记家阳台上的玻璃给砸了。公司公安处连经济民警算上一共出动了百十来号人也没能顶了事,整个乱成一锅粥了。公司宿舍区这会儿至少聚集了有三四千人,有几个领头的说了,他们明天一早就集体到市委门口请愿。总公司接送工人的大轿车聚集了足有二十多辆!听说还有人正在联系外单位的车,要是联系不下,就用大卡车接送,而厂里的大卡车至少有四十多辆!要真让这么多人出去了,不用说别的,只这近百辆车聚集在市委门口就能把整个市区间翻了天!
刚刚睡下不到两个小时的市长李高成顿时睡意全无,他披上衣服有些发愣地坐在床上,一时也想不出究竟该怎么办。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是一个有两万多工人的大公司。它的前身中阳纺织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之一。中阳纺织厂的厂龄比共和国的年龄大一倍还多。据说是在慈禧太后手里兴建起来的,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可算是最大最先进的一个纺织厂。而后风风雨雨几十年,不管是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也不管是在清末政府手里,日本人手里,还是在旧军阀手里,中阳纺织厂始终都非常兴旺发达。经营有方,运转良好,资金雄厚,盈利可观,一直是当时政府的支柱产业。虽然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但从来都挺得过来,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停工停产事件和大的工人闹事的情况。
解放后,中阳纺织厂经公私合营最后由政府全面接管,经过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改造,曾一度大显风采,着实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了一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对当地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和丰功伟绩。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阳纺织厂大力扩厂,使当时的工人人数几乎翻了一番。8000多工人一跃为15000多。当时省里的领导明确指示,中阳纺织厂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人数的增长和数量上都要成为北方第一。于是中阳纺织厂一下子陷入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缺钱,缺技术,尤其是由于同苏联断交,极度短缺由苏联援助的机器零件,使工厂的生产几乎全线瘫痪和崩溃。紧接着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直到1964年以后,才好不容易缓过劲来,但红火了没几天,“文革”便开始了。厂里打打闹闹,机器开开停停,一直到了1978年之后,才开始全面整顿,技术和设备改造也重新开动,生产秩序和生产规模也才得以真正恢复。
1978年到1984年之间可以说是中阳纺织厂最发达、最繁荣。最兴盛、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厂里的工人由15000多发展到20000多,织布机由8000台发展到15000台,设备能力由50万纱锭发展到80万纱锭,年产值由一亿一千万元发展到接近两亿!年利润由2800万发展到7000多万!一年的利润就完全可以建成一个同等规模的中阳纺织厂!到1986年为止,中阳纺织厂历年来的利润加在一起,可以修建成十几个同等规模的中阳纺织厂!1985年,中阳纺织厂正式改名为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下属二十多个分厂,与此同时,雄心勃勃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还兼并了三个即将倒闭的工厂,救活了两个已濒临破产的企业。这是中阳纺织厂的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给国家的贡献也一样是不容质疑的。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1985年后开始走下坡路,到1986年以后,由盈利走向亏损。国家利税制度的深化改革,粮棉价格的全面放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国营大型企业的管理不善以及自身包袱越背越沉等等诸多原因,致使中阳纺织厂陷入越来越无法自拔的困境。截至1995年年底,除去外欠的款项,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累计亏损和负债额已达到4。5亿元人民币!而最近的亏损和负债额还没有结算出来,预计总外债额将接近6亿!将成为国家银行最大的债户。从1995年2月份开始,公司便已发不出一份工资。到1995年7月份为止,离退休工人和干部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也全部停发。从1993年1月份开始,公司的一些分厂便开始停产。1994年底,公司的大部分分厂分公司基本上都处于停产状态。1995年10月份,摇摇欲坠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终于垮了下来,公司全线停产,往日红红火火、震耳欲聋的中纺公司,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死寂。
这么大的一个国营大型企业,停工停产,加上离退休职工,近3万工人干部没有事情可做,而如今年关在即,再过几天就是春节,公司的职工们已经十多个月没领到工资了,天寒地冻,没吃没喝的,物价又是这样的高,想想怎么会不出事!
市委市政府也早已把如何救活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列入1996年工作中重点的重点。市常委会多次开会研究,并且决定由市长李高成亲自挂帅,由市银行、市经委、市计委、市财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解决中纺的一系列问题。这个领导小组成立时,已经是1995年十月份了。虽然早已开始了工作,也已连续几次给市委市政府做了汇报,但由于已接近年底,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下子全压了过来,哪儿也忙得一塌糊涂,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最终决策还是没能拿出来。到了1996年元月份,市委市政府又曾研究了一次,而这次只是政策性的,到春节期间,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给中纺的全体职工补发一到两个月的工资。而其它的事情,只有等到春节后再说了。然而偏是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工人们却真的要闹出事来了,而且规模还是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焦心了。
市长李高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来。说实话,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门口上访、请愿、闹哄,并不是什么希罕事。甚至于连过路的在市委市政府上下班的人似乎都见怪不怪、睬也不睬了。好像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自然而然也就没人把它当做一回事了。这些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闹还不是白闹。几只青蛙叫唤,还能把天翻过来。但这回不同!第一是人数多。三四千工人,谁知道到时候还会来多少!再加上还有近百辆汽车。这么多人和车聚在市委市政府门口,顷刻间就会造成整个一条街的交通堵塞。市委市政府这条街是市里的中心地带,东西足有十多里。若赶上上下班高峰时间,连人带车全都堵死在这条路上,那可就不像是几千工人在闹事了。第二,眼下正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年关在即,物价陡涨,市委市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仍然没能把物价的涨幅平抑住。前不久市政府曾作过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采取了种种便利条件允许菜农进城直销蔬菜,还专门为此在市中心开了一个直销市场。没想到菜价不仅没能降下来,反倒把菜价越抬越高。有人就说了,让菜农进城直销,等于是引浪人室!农民们进到城里一看,眼界顿时大开:没想到这些菜原来还能卖到这么贵!能贵不贵他妈的岂不是傻子!老子的莱比那些二道贩子的菜可新鲜得多哪,凭什么要比他们卖得还便宜!于是菜价不仅没能降下来,反而唰唰唰地一劲往上涨。菜价往上涨,也带着别的物价一起唰唰唰地往上涨,而且还把那些停工停产没有工资的工人和失业人员做点蔬菜小生意的路也给堵死了。在这个人人都怨气满腹、牢骚满腹的当口,要是有人借机也跟着这么一闹腾,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第三,与市委市政府相邻的另一条街上,便是省委省政府门口,这些人要是再闹腾到那里去,影响可就更大了,尤其是这两天,正有一个西欧国家的代表团,正在同省里洽谈一个老大不小的投资项目,万一……
李高成不敢往下想了,揉了揉有些麻木的眼睛和太阳穴,明白自己必须尽快拿出一个主意来,已经没时间再容他过多地去考虑了。他看了看表,凌晨4点25分,离天亮还有一两个小时。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市郊,离市中心有三十多里路,如果工人们真要坐着汽车来,半个多小时就能开进市中心。
他本想给市委书记杨诚打个电话,但电话号码没拨完,他就又给放下了。
市委书记杨诚在如何对待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问题上,跟他有些分歧。杨诚一直是主张对这个公司大动手术的,包括对中纺公司的整个领导班子。李高成反对这个意见,在心底里也无法容忍这个意见。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们看好这个班子,包括一些主要领导也一直认为中纺的领导班子是一个过得硬。信得过的领导班子,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实在对这个公司包括对这个领导班子太熟悉,也太有感情了。几乎可以这么说,现在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大都是他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对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若指掌、知根知底,甚至对他们的性情和脾气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市委书记的意见当然也有他的道理,中纺公司目前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领导是有直接责任的。但中纺目前的困境是全国大、中型企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把怨气和责任一股脑都堆在这些人身上,这公平吗,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就算你把他们全换掉,那新上来的人就会没缺点了吗?何况现在换班子,也是不合时宜、极不现实的。一出问题就换班子,换了班子就能解决问题吗?谁干工作能保证不出问题?再说,中纺现在成了这样一个摊子,懂行的,有本事的,有魄力有责任心的又有谁会到那里去?何况现在大面积地调换领导,究竟是因为什么?是查出问题了,还是有什么严重的失职行为?这怎么跟群众交待,又怎么跟领导交待?要是一换再换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又怎样去面对群众、面对领导?
这会儿他不能把这个电话打过去,他不能给人一种一出了事就想把皮球踢过去的印象。他现在还没有去动手解决问题,还没有到了非给书记汇报不可的地步。
略一沉思,他先给秘书吴新刚打了个电话,让他告诉司机,15分钟以后一块儿赶往中阳纺织集团公司。而后他又拨通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郭中姚的手机,要他迅速办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立刻打听清楚这次闹事领头的都是哪些人,然后尽快想办法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市长要直接同他们对话。要做好对他们的说服工作,他们的任何要求和条件都可以直接同市长谈。
第二,立即把公司公安处的所有人员全部撤走,一个也不许留在现场。公司所有的干部,包括公司公安人员,一律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干部和公安人员要是受到损失和伤害,由市政府负责赔偿处理。若要是有哪个工人受到伤害和出了什么事,一定要严肃查处,从严惩治。
第三,任何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话不说,任何不利于干群关系的事不做,尤其是带有威胁和恐吓性质的话更不能随便乱说。若要有人说了或做了这些事,一经查出,决不姑息,也一定从严处理。
第四,立刻利用公司的广播和有线电视,要反复给群众讲清楚,不要参与闹事,更不要进城搞什么请愿活动。市委市政府一直是关心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在春节以前一定会安排好全体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但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是领头的还是被别人鼓动的,凡是参与了这次活动的人,也不管是什么目的,市委市政府保证不会追究责任,更不会秋后算帐,揪辫子,穿小鞋。一定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绝不要把群众人为地往“梁山”上逼,以免造成反正闹也闹了,要闹就大闹的想法。
第五,他将在凌晨5点20分以前赶到公司,和群众接洽的地点就设在公司宿舍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不要任何人接送,更不要任何人保护。
二
李高成虽然在电话里说得有条不紊、平心静气,但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如今已经不是前几年了,领导随便一句话,就会地动天摇,震得山响。现在即便就是一份一份的红头文件不断地往下发,即便是三令五申、正言厉色,讲了一遍又一遍,下边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人会在心底里真的把它当做一回事。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一件腐败透顶的事情,就足以伤透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虽然是年年讲月月讲,时时刻刻、大会小会都在讲,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要严刑峻法、大刀阔斧地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但到头来一切好像还是老样子,满地的老虎还在跑,满天的苍蝇仍在飞。打了一只,又跑出一只;捂住一片,又飞出一片。老这么下去,谁还会把你的文件当一回事,谁还会把你的会议当一回事,谁还会把你领导的话当一回事?
李高成今年54岁,在省会一级市的市长里头,还算年轻。但也早已是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了。李高成一直很瘦,而且还有越老越瘦的趋势。根本不像一些领导那种满面红光、脑满肠肥的样子。所以李高成的样子就常常让下边的人看着顺眼,尤其是让老百姓觉得亲切,能给人一种信任感。李高成在饭桌上就常常跟那些同僚或是同一级的领导们开玩笑:我这样子,怎么看也是个清官;瞅瞅你们那脸你们那肚子,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伙腐败分子。
李高成嘴上说自己是个清官,心底里也确实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清官。面对几十年的干部生涯,他从来都问心无愧。
他之所以对中纺有着一种摆不脱、扯不断的感情,同中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因为他原本就是从中纺干出来的,他曾在中阳纺织厂当了十几年的党委书记和厂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纺织行业度过的。他本是南方人,因当时中国的大型纺织企业都设在北方内陆地区,于是中专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华北的黄土高原。先是在新华纺织厂干了将近十年的技术员、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而后又在省纺织厂干了近八年,这期间曾当过车间主任、车间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和副厂长等职。1980年,他以党委副书记和副厂长的身分调至中阳纺织厂,1982年他被任命为厂党委书记兼生产厂长职务。当时是党委书记负责制,刚刚40岁的李高成,成为这个近两万职工的大型企业的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同时也成为当时省里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
那时候的李高成真是踌躇满志、傲视群雄,他发誓要把中阳纺织厂在他手里变成全国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当时也正是国营纺织企业的黄金时代,原料源源不断,一点儿不用发愁,农民们争先恐后,靠走后门才能把棉花卖给厂里。市场更是供不应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